CN203466321U -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66321U CN203466321U CN201320535087.3U CN201320535087U CN203466321U CN 203466321 U CN203466321 U CN 203466321U CN 201320535087 U CN201320535087 U CN 201320535087U CN 203466321 U CN203466321 U CN 2034663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adsorption piece
- docking section
- bearing surface
-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吸附件,其具有呈横条状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裸露的一上对接面和一下对接面;一插头端子,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在上下方向不超出所述上对接面和所述下对接面;一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环绕所述插头端子,所述金属壳具有相对的一上抵接面和一下抵接面,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所述金属壳下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本实用新型第一吸附件的结构十分简单,方便制造,且能增强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壁厚及强度,有利于整个磁吸连接组件的薄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及连接组件 ,尤其是指一种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便携式、小型化电子产品中,为实现这些电子产品与另一电子产品互连以进行充电或者信号传输,业界越来越多地采用磁吸插座与磁吸插头结合的方式,以方便插座和插头能够自动结合。其中的磁吸插头一般包括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内设有端子,绝缘本体外套设一环形吸附件,一壳体包覆所述绝缘本体以及所述环形吸附件的整体。对应的磁吸插座包括绝缘座和设于绝缘座内的导电端子,绝缘座外套设一环形吸附件,吸附件外再包覆一壳体。这种磁吸连接组件中,由于吸附件呈环形,其壁厚较小因而非常脆弱,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且这种端子外包覆绝缘本体、绝缘本体外包覆环形吸附件、环形吸附件外包覆壳体的结构复杂,这种层层包覆的结构会使得整个磁性插头的厚度较大,不利于薄型化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了吸附件形状且降低了整体厚度的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磁吸插头,包括:一第一吸附件,其具有呈横条状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裸露的一上对接面和一下对接面;一插头端子,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在上下方向不超出所述上对接面和所述下对接面;一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环绕所述插头端子,所述金属壳具有相对的一上抵接面和一下抵接面,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下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
进一步,二所述插头端子分别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二所述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且所述二金属壳的上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平齐,所述二金属壳的下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平齐。
进一步,所述磁吸插头还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插头端子及所述金属壳分别具有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磁吸连接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一磁吸插座和一磁吸插头,所述磁吸插座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前端形成一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具有上壁、下壁和侧壁;一第二吸附件,呈横条状,所述第二吸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后端;一绝缘座,容设于所述壳体内后端,所述绝缘座具有一基部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一侧;一插座端子收容于所述基部,所述插座端子的前端显露于所述插接口;所述磁吸插头包括:一第一吸附件对应吸附于所述第二吸附件,其具有呈横条状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一上对接面和一下对接面分别与所述插接口的上壁和下壁配合;一插头端子对应与所述插座端子电性导接,所述插头端子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在上下方向不超出所述上对接面和所述下对接面;一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环绕所述端子,所述金属壳具有一上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以及一下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上下表面分别不超出所述基部的上下表面。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部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上下表面平齐。
进一步,所述基部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前端面平齐。所述基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一凸部,所述插座端子的前端贯穿所述凸部显露于所述插接口。所述绝缘座还开设有一收容槽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后方,所述第二吸附件向后凸伸一收容部进入所述收容槽。所述绝缘座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所述收容部之间设有固定胶。所述上抵接面和所述下抵接面分别与所述插接口的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配合,所述金属壳具有连接所述上抵接面和所述下抵接面的一侧抵接面与所述插接口的所述侧壁配合。二所述插头端子分别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所述二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且所述二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平齐,所述二金属壳的所述下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平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金属壳位于所述第一吸附件的两侧,所述第一吸附件大致呈横条状,因而所述第一吸附件的结构十分简单,方便制造,且能增强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壁厚及强度;同样地,所述磁吸插座中所述插座端子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两侧,所述第二吸附件大致呈横条状,因而所述第二吸附件的形状被简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体厚度;由于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下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所述插头端子和所述金属壳与横条状的所述第一吸附件呈一字排开,因而整个磁吸插头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吸附件的厚度,有利于降低磁吸插头的厚度;且由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和所述下对接面分别直接与所述插接口的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配合,因而所述插接口的高度可尽量降低,有利于整个磁吸连接组件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磁吸连接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吸插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进一步分解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磁吸插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进一步分解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端子与插座端子对接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附件与第二吸附件对接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磁吸插座 | 1 | 磁吸插头 | 2 | 壳体 | 10 |
插接口 | 11 | 上壁 | 111 | 下壁 | 112 |
侧壁 | 113 | 第二吸附件 | 12 | 收容部 | 120 |
绝缘座 | 13 | 收容槽 | 130 | 基部 | 131 |
凸部 | 132 | 插座端子 | 14 | 外壳 | 20 |
绝缘本体 | 21 | 第一吸附件 | 22 | 安装部 | 220 |
对接部 | 221 | 上对接面 | 2211 | 下对接面 | 2212 |
插头端子 | 23 | 插接部 | 230 | 接触部 | 231 |
金属壳 | 24 | 组装部 | 240 | 上抵接面 | 241 |
下抵接面 | 242 | 侧抵接面 | 243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是相对于连接器本身,以连接器靠近对接元件处为“前”,远离对接元件处为“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磁吸连接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一磁吸插座1和一磁吸插头2。
参照图2、图3和图6,所述磁吸插座1包括一壳体10,该壳体10可以是笔记本电脑或者IPAD机壳的一部分。所述壳体10内靠近前端形成一插接口11,用以容纳所述磁吸插头2,所述插接口11具有一上壁111、一下壁112以及连接所述上壁111与所述下壁112的二侧壁113。一第二吸附件12,装设于所述壳体10内后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附件12为磁铁,为简化磁铁形状以方便制造,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形状大体呈横条状,其前端面显露于所述插接口11,后端则向后凸伸有一收容部120,所述收容部12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吸附件12前端的厚度。
所述壳体10内后端还收容有一绝缘座13,同样大致呈条状,其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后方,且该部分对应开设有一收容槽130容纳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所述收容部120,另一部分则向前延伸形成二基部13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12水平向的两侧,所述绝缘座13与所述收容部120之间还设有固定胶(未图示),可使所述第二吸附件12稳固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30内。为了不额外增加所述磁吸插座1的高度,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上下表面分别不超出所述基部131的上下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基部13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上表面平齐,所述基部13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下表面平齐,如图2中所示。所述基部131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前端面平齐,所述基部131的前端面还向前延伸有一凸部132。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座13内收容有三个插座端子14,包括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信号端子,所述插座端子14分成两组子分别设置于二所述基部131内,且所述插座端子14的前端贯穿所述凸部132并显露于所述插接口11。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磁吸插头2包括一个大的外壳20,所述外壳20内收容有一绝缘本体21,所述绝缘本体21呈中空的框体,中空部分用以容纳一第一吸附件22,中空部分两侧分别设有端子孔,用于容纳插头端子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件22为磁性金属,例如铁,其可被所述第二吸附件12吸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件22也可以是磁铁,所述第二吸附件12对应为可被所述第一吸附件22吸附的磁性金属,或者二者均为磁铁,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所述第一吸附件22自所述绝缘本体21的后方组装于所述中空部分,其具有一安装部220贯穿所述绝缘本体21的中空部分并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21的后缘,以及一对接部221大体呈横条状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21前端,所述对接部221具有一上对接面2211和一下对接面2212均裸露在外。三个插头端子23分为两组设于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两侧,且与所述插座端子14相对应。三所述插头端子23分别具有一插接部230位于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两侧并自所述绝缘本体21前方插接于所述绝缘本体21内,以及一接触部231对应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21前端,所述插头端子23在上下方向不超过所述上对接面2211和所述下对接面2212。所述第一吸附件22两侧还分别设有一金属壳24环绕所述插头端子23,所述金属壳24具有一组装部240自所述绝缘本体21前方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所述安装部220的两侧。所述金属壳24具有相对的一上抵接面241、一下抵接面242以及连接所述上抵接面241和所述下抵接面242的侧抵接面243,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上抵接面241不超出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上对接面2211,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下抵接面242不超出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下对接面2212。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上抵接面241与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上对接面2211平齐, 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下抵接面242与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下对接面2212平齐,如图4所示。
参照图2、图4、图6和图7,所述磁吸插头2与所述磁吸插座1对接时,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上对接面2211和所述下对接面2212分别在所述插接口11的所述上壁111和所述下壁112的配合导引下进入所述插接口11内,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上抵接面241和所述下抵接面242于所述对接部221的两侧同样分别在所述插接口11的所述上壁111和所述下壁112的配合导引下进入所述插接口11内,所述插接口11的所述侧壁113配合导引所述金属壳24的侧抵接面243,使得所述磁吸插座1中所述绝缘座13上的所述凸部132则对应进入所述磁吸插头2中的所述金属壳24围绕形成的空间内,并对应使所述插座端子14与所述插头端子23电性导接,所述磁吸插头2对应进入所述磁吸插座1的所述插接口11内,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前端面贴附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前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由于所述插头端子23和所述金属壳24位于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两侧,所述第一吸附件22大致呈横条状,因而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结构十分简单,方便制造,且能增强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壁厚及强度;
2. 同样地,由于所述磁吸插座1中所述插座端子14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两侧,所述第二吸附件12大致呈横条状,因而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形状被简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体厚度;
3. 由于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上抵接面241不超出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上对接面2211,所述金属壳24的所述下抵接面242不超出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下对接面2212,所述插头端子23和所述金属壳24与横条状的所述第一吸附件22呈一字排开,因而整个所述磁吸插头2的厚度即所述第一吸附件22的厚度,有利于降低所述磁吸插头2的厚度;
4. 由于所述对接部221的所述上对接面2211和所述下对接面2212分别直接与所述插接口11的所述上壁111和所述下壁112配合,插入所述插接口11的所述对接部221外无其它元件包覆,因而所述插接口11的高度可尽量降低,有利于整个磁吸连接组件的薄型化;
5. 由于所述第二吸附件12的上下表面分别不超出所述绝缘座13的所述基部131的上下表面,从而有利于降低所述磁吸插座1在所述插接口11内所占高度,有利于薄型化。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磁吸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吸附件,其具有呈横条状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裸露的一上对接面和一下对接面;
一插头端子,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在上下方向不超出所述上对接面和所述下对接面;
一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环绕所述插头端子,所述金属壳具有相对的一上抵接面和一下抵接面,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所述金属壳的所述下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插头,其特征在于:二插头端子分别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二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且所述二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平齐,所述二金属壳的所述下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平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吸附件、所述插头端子及所述金属壳分别具有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4.一种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一磁吸插座和一磁吸插头,
所述磁吸插座包括:
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前端形成一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具有上壁、下壁和侧壁;
一第二吸附件,呈横条状,所述第二吸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后端;
一绝缘座,容设于所述壳体内后端,所述绝缘座具有一基部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一侧;
一插座端子收容于所述基部,所述插座端子的前端显露于所述插接口;
所述磁吸插头包括:
一第一吸附件对应吸附于所述第二吸附件,其具有呈横条状的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一上对接面和一下对接面分别与所述插接口的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配合;
一插头端子对应与所述插座端子电性导接,所述插头端子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在上下方向不超出所述上对接面和所述下对接面;
一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且环绕所述端子,所述金属壳具有一上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以及一下抵接面不超出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上下表面分别不超出所述基部的上下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上下表面平齐。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前端面平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一凸部,所述插座端子的前端贯穿所述凸部显露于所述插接口。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还开设有一收容槽位于所述第二吸附件后方,所述第二吸附件向后凸伸一收容部进入所述收容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与所述第二吸附件的所述收容部之间设有固定胶。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抵接面和所述下抵接面分别与所述插接口的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配合,所述金属壳具有连接所述上抵接面和所述下抵接面的一侧抵接面与所述插接口的所述侧壁配合。
12.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吸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二插头端子分别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二金属壳对应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两侧,且所述二金属壳的所述上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上对接面平齐,所述二金属壳的所述下抵接面分别与所述对接部的所述下对接面平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35087.3U CN203466321U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35087.3U CN203466321U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66321U true CN203466321U (zh) | 2014-03-05 |
Family
ID=50178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3508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6321U (zh) | 2013-08-30 | 2013-08-30 |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663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81079A (zh) * | 2014-06-10 | 2016-01-27 | A·雷蒙德公司 | 一种电插座和电连接器 |
-
2013
- 2013-08-30 CN CN201320535087.3U patent/CN20346632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81079A (zh) * | 2014-06-10 | 2016-01-27 | A·雷蒙德公司 | 一种电插座和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96364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3760751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4319576B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05452597U (zh) | 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04835137U (zh) | Usb电连接器的转接装置 | |
CN103427189A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04882689B (zh) | 一种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 |
CN203466321U (zh) | 磁吸插头及磁吸连接组件 | |
CN20325090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6441945U (zh) | 一种改良的连接器 | |
CN204720615U (zh) | 一种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 |
CN204376091U (zh) | 一种连接器和连接组件 | |
CN105206992A (zh) | 多功能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4315833U (zh) | 连接器组件 | |
CN104716468A (zh) | Usb电连接器的旋动装置 | |
CN204632970U (zh) | 一种usb公座连接器 | |
CN107104317A (zh) | 一种卡托 | |
CN203503935U (zh) | 一种航模电源插座 | |
CN20265147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30854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0265143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81311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3445326U (zh) | 防尘连接器 | |
CN203536646U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04179427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