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27950U - 折叠式顶蓬骨架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顶蓬骨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27950U
CN203427950U CN201320459291.1U CN201320459291U CN203427950U CN 203427950 U CN203427950 U CN 203427950U CN 201320459291 U CN201320459291 U CN 201320459291U CN 203427950 U CN203427950 U CN 203427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unit
projection
distance
connec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5929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2045929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27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27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2795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顶蓬骨架,包括第一底座、主支撑杆以及第二底座,第一底座设置在车前端,第二底座设置在车后端,主支撑杆的前端设置在第一底座上,主支撑杆的后端设置在第二底座上;主支撑杆包括左右并列设置的支撑杆,支撑杆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单元、中间单元以及第二弯折单元,第一弯折单元的前端设置在第一底座上,第二弯折单元的后端设置在第二底座上,通过第一弯折单元以及第二弯折单元均可以左右弯折的设计,方便安装,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主支撑杆收藏在车的侧面,既美观又方便携带,因此,本实用新型技术具有防雨遮阳效果好、折叠效果好以及方便携带的技术效果,实用性广。

Description

折叠式顶蓬骨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遮雨防晒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助力车用的折叠式顶蓬骨架。 
背景技术
遮雨防晒装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多,随着科技地不断进步,遮雨防晒装置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多。 
CN101905719A(申请日为2009.06.08)公开了一种电动车折叠式防雨遮阳蓬,包括折叠式骨架、蓬顶和左右门帘,折叠式骨架由若干个折叠杆单元连接而成,软质蓬顶和左右门帘均固定在折叠式骨架上,既可以纵向折叠,又可横向折叠;蓬顶的前弧面上对应车灯位置及驾驶员视线位置均设有透视窗。 
CN201553243U(申请日为2009.06.16)公开了一种活动折叠式多方位电动车和摩托车遮阳挡雨蓬,设有前蓬、中蓬、后蓬、侧帘和连接件,在电动车前后的左右部分分别设置有连接件,前蓬的前端通过连接件插入车身前的连接件中,中蓬的前端通过连接件插入中蓬后端的连接件中,后蓬的后端通过连接件插入车身后的连接件中,从而使前蓬、中蓬和后蓬依次连接成一个弧形长蓬,在弧形长蓬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拉链或魔术贴连接有侧帘,从而形成一个弧形长蓬罩。 
CN201427630Y(申请日为2009.06.29)公开了一种折叠式遮雨防晒蓬,包括装在后车架上的后车蓬、装在前车架上的前车蓬,后车蓬的顶端通过铰链连接有后定蓬,后顶蓬的前端通过铰链连接有前顶蓬,前车篷的顶端通过铰链连接有过渡蓬,过渡蓬与前顶蓬之间通过活动连接组件连接。 
CN202728430U(申请日为2012.03.05)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助动车用便携式可折叠的遮阳挡雨伞,包括伞支架和伞身,伞支架由固定杆、伸缩杆以及推拉杆组成,固定杆的一端固定在前车身储物箱内,另一端通过杆内的弹簧凸块结构同伸缩管套接,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推拉杆固接,伸缩杆上套装套管,伸缩管端部分别固定挡片,推拉杆底端固接固定支座,固定支座侧壁设有对称梯形键,推拉杆外上侧装有弹簧舌顶出机构,伞身包括伞布和伞骨、伞柄,伞布和伞骨为折叠结构,伞柄由可伸缩的四截伞杆组成,伞柄底端内管壁上设有对应的梯形键槽,伞柄插入推拉杆后与固定支座侧壁设置的对称梯形键配合。 
现有技术中的遮雨防晒蓬存在不便于拆卸或折叠效果不好或不便于携带等缺点,因此,发明一种防雨遮阳效果好、折叠效果好以及方便携带的遮雨防晒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雨遮阳效果好、折叠效果好以及方便携带的折叠式顶蓬骨 架,为了达到以上技术效果,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顶蓬骨架,包括第一底座、主支撑杆以及第二底座; 
所述主支撑杆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 
所述主支撑杆包括左右并列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单元、中间单元以及第二弯折单元; 
所述第一弯折单元与所述第二弯折单元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弯折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前后依次串联的连接单元,前一连接单元的尾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凸块,后一连接单元的前端端面上设有第一插入口;所述凸块从所述第一插入口处插入所述后一连接单元内,所述凸块以固定件为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壁上; 
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部设有端面带有第二插入口的内管,所述凸块能从所述第二插入口处插入所述内管内,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有凸台,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外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凸台的宽度相适配,所述凸台垂直于所述内管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凸块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内管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离; 
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侧面上设有一个或者两个对称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凸块的最大厚度,所述侧开口与所述第一插入口相通; 
所述中间单元上设有折叠组合架,所述折叠组合架包括弧形支撑杆以及活动杆,所述弧形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活动杆活动设置在所述中间单元上。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侧开口数量为一个时,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凸块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壁的垂直距离。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侧开口数量为两个时,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凸块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侧开口的最上端的垂直距离。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0.8-1.2倍,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0.5-0.8倍,所述中间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弯折单元之间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的0.8-1.2倍。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1.0倍,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0.8倍,所述中间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弯折单元之间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的1.0倍。 
为了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还包括调控组合架,所述调控组合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单元与所述中间单元之间;所述调控组合架包括横梁、第一弧形杆以及第二弧形杆;所述横梁的两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第一弧形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弧形杆 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杆的两个三分点之间,下端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横梁上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的侧面中部的凹槽卡在所述横梁上。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手柄,所述转动手柄呈三级阶梯形,中间阶梯以所述横梁的内部中空处的定点为轴心固定,所述横梁的内部中空处的宽度至少为中间阶梯的两倍;上级阶梯与第二弧形杆的下端连接。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固定挡风玻璃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环、连接杆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环套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环上,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活动杆通过固定套环套装在所述中间单元上,所述弧形支撑杆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弧形支撑杆,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杆与所述固定套环之间通过弹性装置连接;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 
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底座设置在车的前保险杆上,所述第二底座设置在车的行李架上;所述第一底座与车之间设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过螺丝或螺钉固定在车上。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以及携带:主支撑杆中采用可相互分离的第一弯折单元、中间单元以及第二弯折单元的设计,方便安装,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主支撑杆折叠在车的两侧,方便携带。 
(2)方便使用,安全性能高:第一弯折单元和/或第二弯折单元采用内锁接头形式连接,方便安装、拆卸以及携带;采用调控组合架的设计,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调控组合架的调节,可以改变驾驶员正面前上方的顶蓬的角度,从而改变太阳光或者对面灯光的光线折射方向等等,提高驾驶员驾驶时的安全性能;调控组合架采用拉环或者转动手柄的设计,方便使用。 
(3)便于收藏、携带,还具有美观效果:第一弯折单元、中间单元以及第二弯折单元的距离的设计,便于收藏、携带,还具有相应的美观效果。 
(4)视野开阔,安全性能高:设有用于固定挡风玻璃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使用;固定组件控制挡风玻璃可以左右摆动度,扩大驾驶员的视野,提高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5)遮雨防晒效果好:可折叠式顶蓬骨架中弧形支撑杆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弧形支撑杆,支撑杆与第一弧形支撑杆之间均通过弹簧连接,既增强防晒遮雨效果,也方便折叠和展开。 
(6)稳固性好,耐用性强:第一底座设置在车的前保险杆上,第二底座设置在车的行李架上,第一底座与车之间设有加固件,加固件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上,大大提高其稳固性和耐用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以及第三单元的连接关系图; 
图3为图2的C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连接关系图; 
图5为图4的D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折叠组合架的B-B剖面视图; 
图7为图6中折叠组合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调控组合架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挡风玻璃、固定组件以及支撑杆的连接关系侧视图; 
图10为挡风玻璃、固定组件以及支撑杆的连接关系后视图; 
图11为图9中固定组件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2中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以及第三单元的连接关系图; 
图13为图12的E向结构示意图; 
01-第一底座,02-主支撑杆,021-支撑杆,0211-第一弯折单元,21-第一单元,211-第一凸块,22-第二单元,221-第一卡槽,222-第一侧开口,223-第一内管,2231-第一凸起,224-第二凸块,23-第三单元,231-第二卡槽,232-第二侧开口,233-第二内管,2331-第二凸起,0212-中间单元,0213-第二弯折单元,24-第一部分,241-第三凸块,25-第二部分,251-第三卡槽,252-第三侧开口,253-第三内管,2531-第三凸起,254-第四凸块,26-第三部分,261-第四卡槽,262-第四侧开口,263-第四内管,2631-第四凸起,03-第二底座,04-折叠组合架,041-弧形支撑杆,042-活动杆,043-第一弧形支撑杆,044-固定圆环,05-调控组合架,051-横梁,052-第一弧形杆,053-第二弧形杆,054-调节装置,0541-转动手柄,06-固定组件,061-固定环,062-连接杆,063-固定装置,07-弹簧,08-车,09-固定件,10-挡风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折叠式顶蓬骨架,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第一底座01、主支撑杆02以及第二底座03,所述第一底座01设置在车08的前端,所述第二底座03设置在车08的后端,所述主支撑杆02的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01上,所述主支撑杆02的后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03上。 
所述主支撑杆02包括左右并列设置的支撑杆021,所述支撑杆0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单元0211、中间单元0212以及第二弯折单元0213,所述第一弯折单元0211的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01上,所述第二弯折单元0213的后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03上。 
所述第一弯折单元0211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01的长度的1.0倍,所述第一弯折单元0211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01的长度的0.8倍,所述中间单元0212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弯折单元0213之间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二底座03的长度的1.0倍。 
所述第一弯折单元0211包括两个依次串联的连接单元,详见图2和图3,具体包括第一单元21、第二单元22以及第三单元23,所述第一单元21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01上,所述第一单元21与所述第二单元22之间的连接构成第一个连接单元,所述第二单元22与所述第三单元23之间的连接构成第二个连接单元,详情如下: 
所述第一单元21的后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凸块211;所述第二单元22的前端端面上设有第一插入口,所述第一凸块211从所述第一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二单元22内,所述第一凸块211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单元22的内壁上,所述固定件09优选螺栓。 
所述第二单元22的内部设有带有第二插入口的第一内管223,所述第一凸块211能从所述第二插入口处插入所述第一内管223内;所述第一内管223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2231,所述第二单元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槽221,所述第一卡槽221与所述第一凸起2231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第一凸起2231垂直于所述第一内管22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内管223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单元22的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凸起2231卡在所述第一卡槽221内可以带动所述第一内管223上下滑动。 
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一凸块211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一内管22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离,即当所述第一内管223在所述第一凸起2231的带动下滑动到最下端时,可以将所述第一凸块211套在其内部,从而达到固定所述第一凸块211的目的。 
所述第二单元22的侧面上设有一个第一侧开口222,所述第一侧开口2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块211的最大厚度a1,所述第一侧开口222与所述第一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一凸块211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单元22的内壁的垂直距离,从而能实现第一凸块211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在第一侧开口22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所述第二单元22的后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二凸块224;所述第三单元23的前端端面上设有第三插入口,所述第二凸块224从所述第三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三单元23内,所述第二凸块224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三单元23的内壁上,所述固定件09优选螺栓。 
所述第三单元23的内部设有带有第四插入口的第二内管233,所述第二凸块224能从所述第四插入口处插入所述第二内管233内;所述第二内管233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凸起2331,所述 第三单元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卡槽231,所述第二卡槽231与所述第二凸起2331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第二凸起2331垂直于所述第二内管23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管233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单元23的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二凸起2331卡在所述第二卡槽231内可以带动所述第二内管233上下滑动。 
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凸块224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内管23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离,即当所述第二内管233滑动达到最下端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凸块224套在其内部,从而达到固定所述第二凸块224的目的。 
所述第三单元23的侧面上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一侧开口222位置完全相同的第二侧开口232,所述第二侧开口23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块224的最大厚度a1’,所述第二侧开口232与所述第三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凸块224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单元23的内壁的垂直距离,从而能实现第二凸块224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在第二侧开口23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所述第二弯折单元0213也包括两个依次串联的连接单元,详见图4和图5,具体包括第一部分24、第二部分25以及第三部分26,所述第一部分24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03上,所述第一部分24与所述第二部分25的连接构成第一个连接单元,所述第二部分25与所述第三部分26的连接构成第二个连接单元,具体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第一部分24的后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三凸块241;所述第二部分25的前端端面上设有第五插入口,所述第三凸块241从所述第五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二部分25内,所述第三凸块241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25的内壁上,所述固定件09优选螺栓。 
所述第二部分25的内部设有带有第六插入口的第三内管253,所述第三凸块241能从所述第六插入口处插入所述第三内管253内;所述第三内管253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凸起2531,所述第二部分25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卡槽251,所述第三卡槽251与所述第三凸起2531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第三凸起2531垂直于所述第三内管25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内管253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部分25的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三凸起2531卡在所述第三卡槽251内可以带动所述第三内管253上下滑动。 
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凸块241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内管25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离,即当所述第三内管253滑动达到最下端时,可以将所述第三凸块241套在其内部,从而达到固定所述第三凸块241的目的。 
所述第二部分25的侧面上设有一个第三侧开口252,所述第三侧开口25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凸块241的最大厚度b1,所述第三侧开口252与所述第五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凸块241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部分25的内壁的垂直距离,从而能实现第三凸块241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在第三侧开口25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所述第二部分25的后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四凸块254;所述第三部分26的前端端面上设有第七插入口,所述第四凸块254从所述第七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三部分26内,所述第四凸块254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26的内壁上,所述固定件09优选螺栓。 
所述第三部分26的内部设有带有第八插入口的第四内管263,所述第四凸块254能从所述第四插入口处插入所述第四内管263内;所述第四内管263的外壁上设有第四凸起2631,所述第三部分26的外壁上设有第四卡槽261,所述第四卡槽261与所述第四凸起2631的宽度相适配,所述第四凸起2631垂直于所述第四内管26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内管263的外壁与所述第三部分26的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四凸起2631卡在所述第四卡槽261内可以带动所述第四内管263上下滑动。 
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四凸块254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四内管26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离,即当所述第四内管263滑动达到最下端时,可以将所述第四凸块254套在其内部,从而达到固定所述第四凸块254的目的。 
所述第三部分26的侧面上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三侧开口252位置完全相同的第四侧开口262,所述第四侧开口26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凸块254的最大厚度b1’,所述第四侧开口262与所述第七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四凸块254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部分26的内壁的垂直距离,从而能实现第四凸块254以固定件09为转动轴在第四侧开口26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 
所述中间单元0212上设有折叠组合架04,所述折叠组合架04包括弧形支撑杆041以及活动杆042,所述弧形支撑杆041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活动杆042活动设置在所述中间单元0212上,所述活动杆042与所述中间单元0212通过固定套环044活动连接,所述弧形支撑杆041的两端对称设有一组第一弧形支撑杆043,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杆043与所述固定套环044之间均通过弹性装置连接,所述弹性装置优选弹簧07,见图6和图7。当所述折叠组合架04处于打开状态时(见图6),左右两边的固定套环044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底座03同宽,当所述折叠组合架04处于收拢状态时(见图7),左右两边的固定套环044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底座01的宽度一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第一弧形支撑杆、弧形支撑杆以及弹簧的设计,方便打开和折叠,同时增强防晒遮雨效果;(2)折叠组合架从前向后打开时,距离越窄,左右固定圆环之间的距离越近,弧形支撑杆的撑开效果越好;(3)折叠组合架从后向前收拢时,可以完全隐藏在挡风玻璃的后面,折叠效果最好,整体美观。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调控组合架05,所述调控组合架05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单元0211与所述中间单元0212之间;所述调控组合架05包括横梁051、第一弧形杆052以及左右各一条且对称设置的第二弧形杆053;所述横梁051的两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杆021上,所述第一弧形杆052的两端分别设置的所述横梁051的两端;所述第二弧形杆053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杆052的两个三分点之间,下端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横梁051上的调节装置054,所述调节装置 054的侧面中部的凹槽卡在所述横梁051上;所述调节装置054包括转动手柄0541,所述转动手柄0541呈三级阶梯形,中间阶梯以所述横梁051的内部中空处的定点为轴心固定,所述横梁051的内部中空处的宽度至少为中间阶梯的两倍;上级阶梯与所述第二弧形杆053的下端连接,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手柄,从而调节所述第二弧形杆053的弧度,,达到改变驾驶员前上方的顶蓬的角度的目的,从而改变从车前方照射在车的顶蓬上的光线的折射方向,提高驾驶员驾驶时的安全性能,采用转动手柄的设计,便于操作,详见图8。 
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杆021上设有用于固定挡风玻璃10且可以左右摆动的固定组件06,所述固定组件06包括固定环061、连接杆062以及固定装置063,所述固定环061套装在所述支撑杆021上,所述固定环061上可以设有能实现从所述支撑杆021上取下的开口,所述连接杆06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环061上,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063上;所述支撑杆021中的第一弯折单元0211的左右两边下端之间的距离d2大于等于上端之间的距离d1,当需要打开挡风玻璃10时,将所述固定环061向上移动,越向上移所述固定环061之间拉得越紧,从而起到固定挡风玻璃的作用;当不需要使用时,将位于上方的左右两个固定环从其开口处从所述支撑杆021上取下,下方左右的固定环向下移动,挡风玻璃以及固定组件进行折叠起来的同时可以折叠组合架04以及调控组合架05等部分均隐藏折叠在挡风玻璃的后面,便于收藏,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使用;固定组件控制挡风玻璃可以左右摆动90度,扩大驾驶员的视野,提高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详见图9、图10和图11。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底座01设置在车08的前保险杆上,所述第二底座03设置在车08的行李架上;所述第一底座01与车08之间设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上,大大提高其稳固性和耐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顶蓬骨架不使用时,左边的支撑杆中的第二单元以及第二部分均向右弯折90度与水平平行,再将第三单元以及第三部分向右弯折90度,从而带动整体左边的支撑架折叠在车的右侧面,同理,将整体右边的支撑架折叠在车的左侧面,收藏效果好,整体美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第二单元22的侧面上设有对称的第一侧开口222,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一凸块211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一侧开口22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三单元23的侧面上设有对称的第二侧开口232,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凸块224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二侧开口23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离,详见图12和图13。 
所述第二部分25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对称的第三侧开口252,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凸块241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三侧开口252的最上端的 垂直距离;所述第三部分26的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三侧开口252完全相同的第四侧开口262,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四凸块254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轴心到所述第四侧开口26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离,图类似于图12和图1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座、主支撑杆以及第二底座;
所述主支撑杆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
所述主支撑杆包括左右并列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从前到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单元、中间单元以及第二弯折单元;
所述第一弯折单元与所述第二弯折单元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弯折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前后依次串联的连接单元,前一连接单元的尾端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凸块,后一连接单元的前端端面上设有第一插入口;所述凸块从所述第一插入口处插入所述后一连接单元内,所述凸块以固定件为转动轴设置在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壁上;
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部设有端面带有第二插入口的内管,所述凸块能从所述第二插入口处插入所述内管内,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有凸台,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外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凸台的宽度相适配,所述凸台垂直于所述内管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
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凸块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内管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离;
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侧面上设有一个或者两个对称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凸块的最大厚度,所述侧开口与所述第一插入口相通;
所述中间单元上设有折叠组合架,所述折叠组合架包括弧形支撑杆以及活动杆,所述弧形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活动杆活动设置在所述中间单元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口数量为一个时,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凸块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后一连接单元的内壁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口数量为两个时,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凸块的顶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轴心到所述侧开口的最上端的垂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0.8-1.2倍,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0.5-0.8倍,所述中间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弯折单元之间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的0.8-1.2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1.0倍,所述第一弯折单元的后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的0.8倍,所述中间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弯折单元之间的距离均为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的1.0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控组合架,所述调控组合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单元与所述中间单元之间;所述调控组合架包括横梁、第一弧形杆以及第二弧形杆;所述横梁的两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第一弧形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弧形杆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杆的两个三分点之间,下端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横梁上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的侧面中部的凹槽卡在所述横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转动手柄,所述转动手柄呈三级阶梯形,中间阶梯以所述横梁的内部中空处的定点为轴心固定,所述横梁的内部中空处的宽度至少为中间阶梯的两倍;上级阶梯与第二弧形杆的下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固定挡风玻璃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环、连接杆以及固定装置,所述固定环套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环上,另一端通过固定轴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通过固定套环套装在所述中间单元上,所述弧形支撑杆的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弧形支撑杆,所述第一弧形支撑杆与所述固定套环之间通过弹性装置连接;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顶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设置在车的前保险杆上,所述第二底座设置在车的行李架上;所述第一底座与车之间设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过螺丝或螺钉固定在车上。
CN201320459291.1U 2013-07-30 2013-07-30 折叠式顶蓬骨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27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59291.1U CN203427950U (zh) 2013-07-30 2013-07-30 折叠式顶蓬骨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59291.1U CN203427950U (zh) 2013-07-30 2013-07-30 折叠式顶蓬骨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27950U true CN203427950U (zh) 2014-02-12

Family

ID=5005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5929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27950U (zh) 2013-07-30 2013-07-30 折叠式顶蓬骨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279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2099A (zh) * 2016-11-18 2017-02-15 于洪清 一种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2099A (zh) * 2016-11-18 2017-02-15 于洪清 一种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6422B (zh) 可展收的汽车保护罩
CN203427950U (zh) 折叠式顶蓬骨架
CN203902241U (zh) 一种车载遮阳雨篷
CN205439929U (zh) 一种汽车遮阳伞支撑架及汽车遮阳伞
CN102107601A (zh) 一种手电动一体折叠汽车遮阳伞
CN205523606U (zh) 房车顶盖及具有其的房车
CN208602412U (zh) 一种行李架结构、行李架装置和汽车
CN211032134U (zh) 一种伸缩式车门遮雨装置
CN202686598U (zh) 交通工具遮阳挡雨装置
CN202764682U (zh) 多功能汽车遮阳伞
CN201721304U (zh) 可展收的汽车保护罩
CN202686147U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遮雨装置
CN205243101U (zh) 一种自动伸缩棚
CN211143299U (zh) 一种钢结构防晒雨棚
CN202990485U (zh) 折叠式停车棚
CN215830130U (zh) 一种电动车棚
CN208411385U (zh) 汽车遮阳伞支撑架及汽车遮阳伞
CN107867354A (zh) 一种便携式且防雨效果好的电动车防雨篷
CN203780435U (zh) 车用支架装置
KR200369267Y1 (ko) 자동차 햇빛가리개
CN203832217U (zh) 一种改进的汽车遮阳蓬
CN214648742U (zh) 一种挡风板与电动车遮阳罩的连接结构
CN202952801U (zh) 一种车用内置式遮阳装置
CN202325181U (zh) 外遮阳与防盗一体化的节能窗帘
CN202098500U (zh) 电动车折叠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

Termination date: 2015073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