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13735U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13735U CN203413735U CN201320386199.7U CN201320386199U CN203413735U CN 203413735 U CN203413735 U CN 203413735U CN 201320386199 U CN201320386199 U CN 201320386199U CN 203413735 U CN203413735 U CN 2034137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alve
- heat exchanger
- unit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7669 thermal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437 trach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高压气管、低压气管、高压液管、第二电磁阀及第三电磁阀,其中,室外机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的一端相连,高压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三电磁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的一端相连,低压气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的一端相连,高压液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小长配管安装及施工费用、提高通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联机空调控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在居住和室内工作环境下安装空调系统,用以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提高舒适性需求的一个重要选择。其中,多联机空调技术由于具有控制自由、高效节能、便于安装维护等优点,是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多联机空调系统主要用于控制室内的温湿度,一般包括一台或多台室外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以及线控器,线控器与室内机相连,室内机再与室外机相连。室外机一般由室外侧换热器、压缩机和其它制冷附件组成;室内机由风机和换热器等组成,与多台家用空调相比,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室外机共用,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并可实现各室内机的集中管理,可单独启动一台室内机运行,也可多台室内机同时启动运行,使得控制更加灵活。
多联机空调系统对空气进行处理时,需要对空气的温度、湿度及新风换气次数进行调节和控制,其中,相对来说,湿度控制难度更大。现有多联机空调系统中,主要采用新风与回风单独处理的降温除湿方式以及转轮除湿方式调节室内空气舒适度。其中,降温除湿的方法,一方面,过度降低送风温度将导致多联机空调系统能耗高、且蒸发温度降低,而蒸发温度的降低又将导致多联机空调系统能效比较低,另一方面,为避免冷吹风感强烈对用户造成的不舒适性,需要对送风采用电加热丝加热,而这将进一步增加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能耗。采用转轮除湿的系统可在大风量场合下对空气湿度进行集中处理,但该方法为了使吸湿材料再生,必须对回风采用电加热丝进行加热,也额外增加了多联机空调系统整体能耗,此外,转轮除湿系统体积庞大,无法与多联机空调系统送风末端配合使用。因而,基于能耗的考虑,应用多联机空调系统场景的温湿度控制不适合采用降温除湿手段和转轮除湿系统。
为了降低多联机空调系统功耗,提高多联机空调系统制冷性能,且通过多联机空调系统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公开号:CN102878613A)。图1为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01及室内机02,其中,
室外机01包括:压缩机1、单向阀2、第一四通换向阀3、第一换热器4、第一电子膨胀阀5、气液分离器6、第一截止阀7、第二截止阀8、第三截止阀9和第四截止阀10,其中,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单向阀2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阀7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4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换热器4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5的输入端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5的输出端与第四截止阀10的输入端相连,第四截止阀10的输出端与室内机02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端分别与气液分离器6的输入端以及第三截止阀9的输入端相连相连,气液分离器6的输出端与压缩机1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端与第二截止阀8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截止阀7、第二截止阀8以及第三截止阀9的输出端分别与室内机02相连。
室内机02包括:第一风室单元、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其中,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33、新风通道11、第一送风通道14、第一风室17、第一风阀20、第二风阀21、第五风阀24、第六风阀25、第一风管28以及第三风管30;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35、第一回风通道12、排风通道15、第二风室18、第一端、第三端、第三风阀22、第四风阀23、第七风阀26、第八风阀27、第二风管29、第四风管31、第二四通换向阀32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34;第三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端、第四端、第四换热器37、第二回风通道13、第二送风通道16、第三风室19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36。
关于室外机01及室内机02的详细结构及具体工作流程,具体可参见相关技术文献,在此不再赘述。在该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室内机部分通过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切换,可实现温度与湿度的独立控制,结构紧凑且设备集成度高;而且,通过回收回风的冷量及热量,使得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蒸发温度较高且冷凝温度较低,从而使得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的能效比高,提高了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的能效比;但是,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中的室外机01为四管制系统,即室外机01与室内机02通过四根制冷剂管道连接,这样,在长配管场合下增加了安装及施工费用;而且,由于现有市场上销售的多功能多联机产品及热回收多联机产品为三管制系统,因此,该改进的技术方案无法与现有多功能多联机产品及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融合,通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减小长配管安装及施工费用、提高通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室外机、高压气管、低压气管、高压液管、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其中,
室外机包括:控制单元、切换单元、分流单元、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电磁阀以及毛细管;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分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分流单元的输出端还与室外机的第一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室外机的第三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毛细管的一端相连,毛细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分流单元的输入端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的一端相连,高压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三电磁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的一端相连,低压气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的一端相连,高压液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
控制单元,用于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内机中的第四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三电磁阀关闭,将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四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一电磁阀关闭,将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较佳地,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风室单元、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其中,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新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以及第一风室,新风通道以及第一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一风室单元两侧;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第一回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二风室、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室内机的第三端,第一回风通道以及排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二风室单元两侧;第三风室单元中,设置有室内机的第二端、室内机的第四端、第四换热器、第二回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以及第三风室,第二回风通道以及第二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三风室单元两侧。
较佳地,所述第一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第一风管以及第三风管,其中,
第一风室的内壁一端开设有新风通道,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送风通道,在新风通道通往第一送风通道、且靠近新风通道的内壁一端,设置有第一风以及第二风阀,在第一送风通道通往新风通道、且靠近第一送风通道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第五风阀以及第六风阀;在第一风室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设置有将第二风阀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一风管、以及,将第五风阀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三风管。
较佳地,所述第二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第七风阀、第八风阀、第二风管、第四风管、第二四通换向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其中,
第二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一回风通道,内壁另一端开设有排风通道,在第一回风通道通往排风通道、且靠近第一回风通道的内壁一端,设置有第三风阀以及第四风阀,在排风通道通往第一回风通道、且靠近排风通道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第七风阀以及第八风阀;在第二风室内,设置有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三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设置有将第四风阀连接至第一风室的第二风管、以及,将第七风阀连接至第一风室的第四风管;
所述第三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
第三风室与第二风室间不透风;
第三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二回风通道,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送风通道,在第三风室内,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端相连,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相连;
室内机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
较佳地,所述分流单元包括:压缩机、单向阀以及气液分离器,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第二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切换单元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单向阀的输出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及第二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输入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为第一截止阀,室外机的第二端为第三截止阀,室外机的第三端为第四截止阀。
较佳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及第四换热器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涂有吸湿材料。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通过在室外机内添加第一电磁阀和毛细管,保护第一四通换向阀,而且利用高压气管、低压气管、高压液管、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连接室外机与室内机,通过回收回风的冷量或热量,将新风换气、冷量回收和温度及湿度独立调节控制集中于一套室内机,保证了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实现了室内新风换气与温度及湿度独立控制;同时,利用三根制冷剂管道连接室外机与室外机,在长配管场合下可以减小安装及施工费用,且能够与现有三管制多功能产品及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融合,提高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为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冷工况下第一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冷工况下第二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第三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第四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通过降温除湿手段和转轮除湿系统进行温湿度控制的方法,由于能效比低且体积庞大,不适用于多联机空调系统;而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采用四根制冷剂管道连接室外机与室内机长配管的安装及施工费用高,且无法与现有三管制系统的多功能多联机产品及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融合,通用性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在室外机内添加第一电磁阀和毛细管,保护第一四通换向阀,而且利用三根制冷剂管道:高压气管、低压气管、高压液管,以及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连接室外机与室内机,通过回收回风的冷量或热量,将新风换气、冷量回收和温度及湿度独立调节控制集中于一套室内机,使得多联机空调系统能够利用回风的冷量或热量作为能源,满足夏季室内新风换气、回风冷量回收、降温及除湿的功能;并满足冬季室内新风换气、回风热量回收、供暖及加湿的功能,保证多联机空调系统高效运行的同时,实现室内新风换气与温度及湿度独立控制;同时,从经济角度出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多联机空调系统采用三根制冷剂管道连接室外机与室外机,在长配管场合下可以减小安装及施工费用,且能够与现有三管制多功能产品及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融合,提高通用性。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该多联机空调系统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包括:室内机02、室外机01、高压气管62、低压气管63、高压液管64、第二电磁阀65以及第三电磁阀66,其中,室外机01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02为一台或多台,
室外机01包括:控制单元、切换单元、分流单元、第一换热器4、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一电磁阀60以及毛细管61,其中,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分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分流单元的输出端还与室外机01的第一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4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5的一端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5的另一端与室外机01的第三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60的一端相连,第一电磁阀60的另一端与毛细管61的一端相连,毛细管61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分流单元的输入端以及室外机01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01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62的一端相连,高压气管62的另一端分别与室内机02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阀66的一端相连,第三电磁阀66的另一端与室内机02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01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63的一端相连,低压气管63的另一端与室内机02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阀65的一端相连,第二电磁阀65的另一端与室内机02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01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64的一端相连,高压液管64的另一端与室内机02的第四端相连;
其中,
控制单元,用于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室内机02中的第四换热器37作为蒸发器;第三电磁阀66关闭,将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使得切换单元的第一端接收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通过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输出至第一换热器4,经第一电子膨胀阀5及室外机01的第三端、高压液管64输出至室内机02的第四端,并经室内机02的第二端、第二电磁阀65、低压气管63、室外机01的第二端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室外机01的第一端接收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二股制冷剂,经过高压气管62输出至室内机02的第一端,并经室内机02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第四换热器37作为冷凝器;第一电磁阀60关闭,将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使得室外机01的第一端接收分流单元输出的全部制冷剂,通过高压气管62分别输出至室内机02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阀66,输出至室内机02的第一端的制冷剂,经室内机02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室外机01的第二端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输出至第三电磁阀66的制冷剂,输出至室内机02的第二端,并经室内机02的第四端、高压液管64回流至室外机01的第三端,经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一换热器4、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端,回流至分流单元的输入端;
分流单元,用于将切换单元、毛细管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输入的高压制冷剂汇流,经压缩后,进行分流,分别输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其中,分流单元包括:压缩机1、单向阀2以及气液分离器6,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单向阀2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2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6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第二端相连,气液分离器6的输出端与压缩机1的输入端相连;
切换单元为第一四通换向阀3,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与单向阀2的输出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4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6的输入端及第二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60输入端相连;
较佳地,室外机01的第一端为第一截止阀7,室外机01的第二端为第三截止阀9,室外机的第三端为第四截止阀10;
这样,具体来说,室外机01包括:压缩机1、单向阀2、第一四通换向阀3、第一换热器4、第一电子膨胀阀5、气液分离器6、第一截止阀7、第三截止阀9、第四截止阀10、第一电磁阀60和毛细管61,其中,
压缩机1的输出端与单向阀2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阀7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4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换热器4的输出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5的输入端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5的输出端与第四截止阀10的输入端相连,第四截止阀10的输出端与高压液管64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端分别与气液分离器6的输入端、第三截止阀9的输入端以及毛细管61的输出端相连,气液分离器6的输出端与压缩机1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60的输入端相连,第一电磁阀60的输出端与毛细管60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截止阀7的输出端与高压气管62相连,第三截止阀9的输出端与低压气管63相连第四截止阀10的输出端与高压液管64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缩机1可由一台或多台定速压缩机构成,也可以由变速压缩机构成,还可以由定速压缩机与变速压缩机组合构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60及毛细管61用于保护第一四通换向阀3。当第一四通换向阀3存在死循环时,气态的制冷剂会冷凝成液态的制冷剂,在第一四通换向阀3需要换向时,液态的制冷剂的存在会造成第一四通换向阀3不能换向,或者损坏。这样,通过在制热工况下定期打开第一电磁阀60,使第一股制冷剂经毛细管61节流后进入气液分离器6,进行气液分离,从而保证了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正常工作。
较佳地,室内机02可以是现有改进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所采用的室内机02,包括:第一风室单元、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其中,
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33、新风通道11、第一送风通道14以及第一风室17,新风通道11以及第一送风通道14分别位于第一风室单元两侧;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35、第一回风通道12、排风通道15、第二风室18、第一端以及第三端,第一回风通道12以及排风通道15分别位于第二风室单元两侧;第三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端、第四端、第四换热器37、第二回风通道13、第二送风通道16以及第三风室19,第二回风通道13以及第二送风通道16分别位于第三风室单元两侧;
较佳地,室内机01的第一风室单元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风阀20、第二风阀21、第五风阀24、第六风阀25、第一风管28以及第三风管30,其中,
第一风室17的内壁一端开设有新风通道11,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送风通道14,在新风通道11通往第一送风通道14、且靠近新风通道11的内壁一端,设置有第一风阀20以及第二风阀21,在第一送风通道14通往新风通道11、且靠近第一送风通道14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第五风阀24以及第六风阀25;在第一风室17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33;
在第一风室17与第二风室18的连接处,设置有将第二风阀21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一风管28、以及,将第五风阀24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三风管30。
第二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风阀22、第四风阀23、第七风阀26、第八风阀27、第二风管29、第四风管31、第二四通换向阀32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34,其中,
第二风室18与第一风室17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一回风通道12,内壁另一端开设有排风通道15,在第一回风通道12通往排风通道15、且靠近第一回风通道12的内壁一端,设置有第三风阀22以及第四风阀23,在排风通道15通往第一回风通道12、且靠近排风通道15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第七风阀26以及第八风阀27;在第二风室18内,设置有第二四通换向阀32、第二电子膨胀阀34以及第三换热器35;
在第一风室17与第二风室18的连接处,设置有将第四风阀23连接至第一风室17的第二风管29、以及,将第七风阀26连接至第一风室17的第四风管31。
第三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36,
第三风室19与第二风室18间不透风;
第三风室19与第一风室17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二回风通道13,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送风通道16,在第三风室19内,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36以及第四换热器37;
室内机02的第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阀32第二端相连,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3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33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阀34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34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35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35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相连,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四端与室内机02的第三端相连;
室内机02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37的一端相连,第四换热器37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36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子膨胀阀36的另一端与室内机02的第四端相连。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4、第二换热器33、第三换热器35及第四换热器37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3和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涂有吸湿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多联机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室内机02控制第二换热器33以及第三换热器35在第一循环周期以及第二循环周期执行循环切换。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参见图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电磁阀60和第三电磁阀66关闭,第二电磁阀65打开,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胀阀5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34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6分别起节流作用,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1排气口(输出端)排出进入单向阀2,由单向阀2出来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制冷剂(第一股制冷剂)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另一部分制冷剂(第二股制冷剂)进入第一截止阀7;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二端,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4、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四截止阀10、高压液管64、室内机02的第四端、第三电子膨胀阀36、第四换热器37、室内机02的第二端、第二电磁阀65、低压气管63和第三截止阀9,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阀7的出口(输出端)经高压气管62和室内机02的第一端,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并经室内机01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和第三截止阀9,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1;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4,将热量排入大气;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37,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13进入第三风室19并与第四换热器37进行热量交换,回风的热量被蒸发器(第四换热器37)中低温制冷剂带走,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16送入室内。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冷工况下第一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参见图4,
在第一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冷凝器,则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开启,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关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切换到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35、第二电子膨胀阀34、第二换热器33、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四端、室内机02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以及第三截止阀9,回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新风由新风通道11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33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35的排热,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且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二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从而实现再生,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冷工况下第二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参见图5,
在第二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关闭,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开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的第二股制冷剂,切换到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33、第二电子膨胀阀34、第三换热器35、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四端、室内机02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以及第三截止阀9,回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新风由新风通道11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35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室18,最后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33的排热,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且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一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如此循环,从而实现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当多联机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室内机02控制第二换热器33以及第三换热器35在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执行循环切换。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参见图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多联机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电磁阀60和第二电磁阀65关闭,第三电磁阀66打开,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二电子膨胀阀34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6均起节流作用,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制冷剂由压缩机1排气口(输出端)排出进入单向阀2,由单向阀2出来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制冷剂(第一股制冷剂)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另一部分制冷剂(第二股制冷剂)进入第一截止阀7;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端切换到第一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端,进入第一电磁阀60,由于第一电磁阀60关闭,因此,第一股制冷剂处于滞止状态;
实际应用中,通过在制热工况下定期打开第一电磁阀60,使得第一股制冷剂与从第三截止阀9流入室外机01的第二股制冷剂汇合,回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进入第一截止阀7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阀7的出口(输出端)进入高压气管62,分为两部分,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阀66,进入到室内机02的第二端,流经第四换热器37、第三电子膨胀阀36、室内机02的第四端、高压液管64,流入室外机01的第三端(第四截止阀10),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5、第一换热器4,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切换到切换单元的第三端,回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02的第一端,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并经室内机01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和第三截止阀9,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1;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4,从大气吸收热量;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37,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13进入第三风室19并与第四换热器37进行热量交换,冷凝器(第四换热器37)将热量排入回风中,空气被加热后,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16送入室内。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第三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参见图7,
在第三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冷凝器,则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关闭,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开启;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的制冷剂,切换到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35、第二电子膨胀阀34、第二换热器33、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四端、室内机02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以及第三截止阀9,回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新风由新风通道11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35的排热加热,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四循环周期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干燥并得以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33中的低温冷媒降温,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下第四循环周期制冷剂的流路示意图。参见图8,
在第四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蒸发器,则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开启,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关闭;
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二端的制冷剂,切换到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一端,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33、第二电子膨胀阀34、第三换热器35、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三端、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第四端、室内机02的第三端、低压气管63以及第三截止阀9,回到气液分离器6,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输入端)进入压缩机1;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11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33的排热加热,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三循环周期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35中的低温冷媒降温,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触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如此循环,从而实现加湿及供暖的独立控制。
下面再分别对夏季室内降温与除湿(制冷)的独立控制以及冬季室内加热与加湿(制热)的独立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对于夏季室内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对于室内温度控制,此时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第一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将热量排入大气;第四换热器37作为蒸发器,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13进入第三风室19并与第四换热器37进行热量交换,回风的热量被蒸发器(第四换热器37)中低温制冷剂带走,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16送入室内;
该制冷工况下,第四换热器37承担大部分室内显热负荷,起到降温的功能;
对于室内湿度控制,初始时刻(第一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冷凝器;此时,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开启,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关闭,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11经第一风阀20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33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六风阀25,并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经第三风阀22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35的排热,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且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上一循环中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从而实现再生,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八风阀27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
经过预先设置的时间后,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水质量增加,且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得以再生(干燥),触发控制第二四通换向阀32换向,进入第二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蒸发器,此时,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关闭,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开启,新风由新风通道11经第二风阀21进入第一风管28,再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35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三风管30,再经第五风阀24,最后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经第四风阀23进入第二风管29,再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33的排热,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且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上一循环中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第四风管31,再经第七风阀26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如此循环,从而实现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该制冷工况下,第二换热器33与第三换热器35通过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切换,实现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定时切换,该两换热器承担室内潜热负荷及部分显热负荷,起到除湿及降温的功能。
对于冬季室内加热与加湿的独立控制:
对于室内温度控制,此时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包括交替的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在整个循环周期内,第一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从大气吸收热量;第四换热器37作为冷凝器,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13进入第三风室19并与第四换热器37进行热量交换,冷凝器(第四换热器37)将热量排入回风中,空气被加热后,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16送入室内;
该制热工况下,第四换热器37承担大部分室内显热负荷,起到供暖的功能;
对于室内湿度控制,初始时刻(第三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冷凝器,此时,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关闭,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开启,新风由新风通道11经第二风阀21进入第一风管28,再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35的排热加热,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上一循环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干燥并得以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第三风管30,再经第五风阀24,最后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经第四风阀23进入第二风管29,再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33中的低温冷媒降温,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第四风管31,再经第七风阀26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
经过预先设置的时间后,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通过吸附回风中的水蒸汽,质量增加,且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得以再生,第二四通换向阀32换向,触发进入第四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33作为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35作为蒸发器,此时,第一风阀20、第三风阀22、第六风阀25及第八风阀27开启,第二风阀21、第四风阀23、第五风阀24及第七风阀26关闭,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11经第一风阀20进入第一风室17,与第二换热器33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33的排热加热,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器33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上一循环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第六风阀25,并由第一送风通道14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12经第三风阀22进入第二风室18,与第三换热器35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35中的低温冷媒降温,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35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第八风阀27由排风通道15排入大气,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触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如此循环,从而实现加湿及供暖的独立控制;
该制热工况下,第二换热器33与第三换热器35通过第二四通换向阀32的切换,从而实现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定时切换,使得第二换热器33与第三换热器35能够承担室内潜热负荷及部分显热负荷,起到加湿及供暖的功能。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参见图9,该流程包括:
步骤901,将室外机接收的制冷剂经分流单元压缩后,进行分流,分别输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
本步骤中,室外机接收的制冷剂包括: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从室内机第二端流出的经由第二电磁阀、低压气管及第二端的第一股制冷剂,以及,从室内机第三端流出的经由低压气管,及第三截止阀的第二股制冷剂;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从室内机的第三端流出经由低压气管及第三截止阀的第二股制冷剂,以及,从室内机的第四端流出的经由高压液管、第三端、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由切换单元第二端切换到切换单元的第三端的第二股制冷剂;
本发明实施例中,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单向阀、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气液分离器、第一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第四截止阀、第一电磁阀和毛细管;其中,第一截止阀为室外机第一端,第三截止阀为室外机第二端,第四截止阀为室外机第三端;
室内机包括:新风通道、第一回风通道、第二回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第一风室、第二风室、第三风室、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第七风阀、第八风阀、第一风管、第二风管、第三风管、第四风管、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四换热器;
所述分流单元包括压缩机、单向阀以及气液分离器,其中,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毛细管的输出端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制冷剂由压缩机排气口排出进入单向阀,由单向阀出来的高压制冷剂气体被分为第一股制冷剂以及第二股制冷剂,分别进入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以及第一截止阀。
步骤902,判断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还是制热工况;如果是制冷工况,执行步骤903,否则,执行步骤904;
步骤903,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流经室外机第四截止阀、高压液管、第四换热器、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回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阀的出口经高压气管和室内机的第一端,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回到分流单元;
本步骤中,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打开,按照预设程序调节蒸发器供液量的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三电子膨胀阀分别起节流作用,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依次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四截止阀、高压液管、室内机的第四端、第三电子膨胀阀、第四换热器、室内机的第二端、第二电磁阀、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阀的出口经高压气管和室内机的第一端,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冷凝器的第一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大气;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蒸发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回风的热量被第四换热器中低温制冷剂带走,空气被降温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一循环周期以及第二循环周期,
在第一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八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七风阀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三换热器的排热,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且回风带走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二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被吸走,从而实现再生,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二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八风阀关闭,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七风阀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降温冷却,且新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新风被降温除湿后经第二风室,最后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回风吸收第二换热器的排热,回风中的冷量被回收,且回风带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一循环周期中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被加热加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在第二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触发进入第一循环周期,如此循环,从而实现降温与除湿的独立控制。
步骤904,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将分流单元输出的第一股制冷剂由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进入第一电磁阀及毛细管,回流到分流单元;
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阀的输出端进入高压气管,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阀,经第四换热器、高压液管,流入第四截止阀,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回流到分流单元;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经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室内机的第三端、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回流到分流单元。
本步骤中,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关闭,第三电磁阀打开,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三电子膨胀阀均起节流作用,调节流经的制冷剂流量;
第一股制冷剂经由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流经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进入第一电磁阀后处于滞止状态;
实际应用中,通过在制热工况下定期打开第一电磁阀,使得第一股制冷剂与从室外机第二端流入的第二股制冷剂汇合,回流到分流单元;
进入第一截止阀的第二股制冷剂由第一截止阀的输出端进入高压气管,分为两部分,其中,
一部分的第二股制冷剂输入第三电磁阀,进入到室内机的第二端,流经第四换热器、第三电子膨胀阀、室内机的第四端、高压液管,流入第四截止阀,再依次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从切换单元的第二端流入切换单元的第三端,回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另一部分第二股制冷剂输入室内机的第一端,进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并经室内机的第三端、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作为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从大气吸收热量;室内回风由第二回风通道进入第三风室,并与作为冷凝器的第四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第四换热器将热量排入回风中,空气被加热后,进而由第二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制热工况包括循环切换的第三循环周期以及第四循环周期,在第三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第一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八风阀关闭,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七风阀开启;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依次进入第三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经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三换热器的排热加热,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四循环周期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干燥并得以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二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温,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
在第四循环周期,第二换热器作为第二冷凝器且第三换热器作为第二蒸发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且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第一风阀、第三风阀、第六风阀、及第八风阀开启,第二风阀、第四风阀、第五风阀及第七风阀关闭;
进入室内机第一端的制冷剂由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流经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依次进入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三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流入室内机的第三端,经低压气管、和第三截止阀,再回流到气液分离器,最后由压缩机吸气口进入压缩机;
室外新风由新风通道进入第一风室,与第二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低温低湿的新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排热加热,且干燥的新风吸收第二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在第三循环周期吸收的水分,使得该部分吸湿材料再生,新风被加热加湿后,经由第一送风通道送入室内;
室内回风由第一回风通道进入第二风室,与第三换热器进行传热传质交换,高温高湿的回风被第三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媒降温,回风中的热量被回收,且回风中的水蒸汽被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的吸湿材料吸收,被降温降湿的空气经由排风通道排入大气,在第四循环周期设定的时间到时,触发进入第三循环周期,如此循环,从而实现加湿及供暖的独立控制。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
1.一种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室外机、高压气管、低压气管、高压液管、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电磁阀,其中,
室外机包括:控制单元、切换单元、分流单元、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电磁阀以及毛细管;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分流单元的输出端相连,分流单元的输出端还与室外机的第一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室外机的第三端相连;
切换单元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与毛细管的一端相连,毛细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切换单元的第三端、分流单元的输入端以及室外机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与高压气管的一端相连,高压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第三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三电磁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的第二端与低压气管的一端相连,低压气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磁阀的一端相连,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机的第三端与高压液管的一端相连,高压液管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
控制单元,用于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内机中的第四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三电磁阀关闭,将切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
当多联机空调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控制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四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一电磁阀关闭,将切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括:第一风室单元、第二风室单元以及第三风室单元,其中,第一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二换热器、新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以及第一风室,新风通道以及第一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一风室单元两侧;第二风室单元中设置有第三换热器、第一回风通道、排风通道、第二风室、室内机的第一端以及室内机的第三端,第一回风通道以及排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二风室单元两侧;第三风室单元中,设置有室内机的第二端、室内机的第四端、第四换热器、第二回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以及第三风室,第二回风通道以及第二送风通道分别位于第三风室单元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风阀、第二风阀、第五风阀、第六风阀、第一风管以及第三风管,其中,
第一风室的内壁一端开设有新风通道,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送风通道,在新风通道通往第一送风通道、且靠近新风通道的内壁一端,设置有第一风以及第二风阀,在第一送风通道通往新风通道、且靠近第一送风通道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第五风阀以及第六风阀;在第一风室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设置有将第二风阀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一风管、以及,将第五风阀连接至第二风室单元的第三风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风阀、第四风阀、第七风阀、第八风阀、第二风管、第四风管、第二四通换向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其中,
第二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一回风通道,内壁另一端开设有排风通道,在第一回风通道通往排风通道、且靠近第一回风通道的内壁一端,设置有第三风阀以及第四风阀,在排风通道通往第一回风通道、且靠近排风通道的内壁另一端,设置有第七风阀以及第八风阀;在第二风室内,设置有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三换热器;
在第一风室与第二风室的连接处,设置有将第四风阀连接至第一风室的第二风管、以及,将第七风阀连接至第一风室的第四风管;
所述第三风室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电子膨胀阀,
第三风室与第二风室间不透风;
第三风室与第一风室同向的内壁一端开设有第二回风通道,内壁另一端开设有第二送风通道,在第三风室内,设置有第三电子膨胀阀以及第四换热器;
室内机的第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端相连,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相连,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室内机的第三端相连;
室内机的第二端与第四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四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子膨胀阀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室内机的第四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单元包括:压缩机、单向阀以及气液分离器,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单向阀的输出端分别与切换单元以及第一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与切换单元的输出端以及第二端相连,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相连;
切换单元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一端与单向阀的输出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的输入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三端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及第二端相连,第一四通换向阀的第四端与第一电磁阀输入端相连;
室外机的第一端为第一截止阀,室外机的第二端为第三截止阀,室外机的第三端为第四截止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及第四换热器为铝箔翅片铜管换热器或铝制翅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翅片上涂有吸湿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86199.7U CN203413735U (zh) | 2013-06-28 | 2013-06-28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86199.7U CN203413735U (zh) | 2013-06-28 | 2013-06-28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13735U true CN203413735U (zh) | 2014-01-29 |
Family
ID=49976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86199.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13735U (zh) | 2013-06-28 | 2013-06-28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1373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206012A1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
CN104949365A (zh) * | 2015-06-15 | 2015-09-30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温湿解耦式新型空调 |
EP3156743A1 (en) * | 2015-10-13 | 2017-04-19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WO2019179452A1 (zh) * | 2018-03-21 | 2019-09-2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室外机、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3
- 2013-06-28 CN CN201320386199.7U patent/CN20341373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206012A1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
CN104949365A (zh) * | 2015-06-15 | 2015-09-30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种温湿解耦式新型空调 |
EP3156743A1 (en) * | 2015-10-13 | 2017-04-19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WO2019179452A1 (zh) * | 2018-03-21 | 2019-09-2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室外机、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53147B (zh)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 |
WO2014043951A1 (zh) | 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中温湿度的方法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 |
US9885486B2 (en) |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8679870A (zh) | 一种带新风处理功能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 |
CN201582927U (zh) | 热泵耦合逆流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 | |
CN107178836A (zh) | 一种设有双热交换芯的新风除湿系统 | |
CN102506475A (zh) | 冷凝废热驱动的基于固体除湿的热湿独立控制的热泵系统 | |
CN109373480B (zh) | 一种蒸发冷却与蒸发冷凝相结合的节能净化空调系统 | |
CN211503040U (zh) | 热湿比可调的溶液辅助式热泵系统 | |
CN203413735U (zh) |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104848497A (zh) | 一种空气调节器 | |
CN107575967A (zh) | 一种适用于全年工况的热泵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601685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216281897U (zh) | 新风设备 | |
US20120047923A1 (en) |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8826541A (zh) | 一种带回热器的除湿换热器热泵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3925657B (zh) | 排风源热泵驱动新风系统 | |
CN102798202B (zh) |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系统 | |
CN105805868B (zh) | 再生回热除湿热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03036900U (zh) | 一种热泵除湿机 | |
CN209819742U (zh) | 一种变频多联辐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 |
CN208936579U (zh) |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新风空调系统 | |
CN104457047B (zh) | 空调制冷设备 | |
CN205957318U (zh) | 多功能型列间空调装置 | |
CN203010775U (zh) | 一种热回收新风除湿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9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