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04960U - 液体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04960U CN203404960U CN201320452909.1U CN201320452909U CN203404960U CN 203404960 U CN203404960 U CN 203404960U CN 201320452909 U CN201320452909 U CN 201320452909U CN 203404960 U CN203404960 U CN 2034049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connector
- housing
- liquid
- goes out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器,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加热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性能可靠、安全性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液体加热器的传热效率较低,且发热管体容易爆裂,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传热效率高、性能可靠、安全性高的液体加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器,所述液体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加热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器通过将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加热腔的外壁上,不仅能起到加热液体的作用,而且相比现有加热器,由于所述发热体不直接与待加热的液体接触,可以避免长期使用后所述发热体上产生水垢,从而使所述发热体不会因水垢而影响其导热性,提高所述发热体的传热效率。此外,由于避免了水垢影响所述发热体的导热性,可以防止因传热不良而导致所述发热体爆裂,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也就是说,所述液体加热器通过将所述发热体设置在所述加热腔外,保证了所述发热体加工的功能同时,避免了所述发热体与待加热液体直接接触而产生水垢,不仅解决了现有加热器传热效率低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发热管体易爆裂,可靠性较差的问题。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性能可靠、安全性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加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蒸汽出口。这样可以使加热液体产生的蒸汽通过所述蒸汽出口排出。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传热板,所述传热板设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壳体的外壁之间。由此不仅可以使所述液体加热器更加均匀地加热液体,而且可以提高所述液体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所述上连接管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下连接管设在所述上连接管上且与所述上连接管连通。由此可以便于所述液体加热器进行出水。
所述加热腔的底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上连接管穿过所述出水口且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下连接管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接管的下端相连。这样可以便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的定位安装。
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螺纹连接。这样可以使所述上连接管与所述下连接管牢固并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第一出水密封圈,所述第一出水密封圈安装在所述出水口的边沿处且位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之间。这样可以使所述上连接管与所述壳体之间的密封性更加良好。
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中的一个上设有卡扣且另一个上设有卡孔,所述卡扣卡合在所述卡孔内。这样不仅可以将所述下连接管牢固地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上连接管上,而且连接结构简单,加工和安装方便。
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中的所述另一个上设有用于对所述卡扣进行导向的导向槽。由此可以方便所述上连接管与所述下连接管的连接。
所述下连接管的邻近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设有沿所述下连接管的轴向定向的弹性槽。这样进一步方便所述下连接管与所述上连接管的安装。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第二出水密封圈,所述第二出水密封圈设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和所述上连接管之间。这样可以使所述上连接管与所述底座的密封性更加良好,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第三出水密封圈,所述上连接管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三出水密封圈设在所述环形槽内且位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上连接管与所述下连接管之间的密封效果,
所述下连接管的邻近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的孔径大于远离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的孔径。由此可以防止所述第三出水密封圈脱落。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出水阀,所述出水阀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由此同样可以便于所述液体加热器进行出水。
所述出水阀通过阀体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这样不仅可以使所述出水阀牢固地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而且可以使所述出水阀与所述壳体配合更紧密以提高密封性。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第四出水密封圈,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设有绕所述出水口设置的翻边,所述第四出水密封圈安装在所述翻边上且位于所述出水阀和所述翻边之间。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所述第四出水密封圈的定位,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出水阀与所述壳体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加热腔的底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出水口的内周壁上设有卡爪,所述出水阀上设有卡槽,所述出水阀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且所述卡爪卡合在所述卡槽内。这样可以使所述出水阀牢固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结构简单,加工和安装方便。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第五出水密封圈,所述第五出水密封圈设在所述出水阀和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五出水密封圈的横截面为V形,所述第五出水密封圈的横截面的一端部抵在所述出水阀上且另一端部抵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由此提高可以所述壳体与所述出水阀之间的密封性。
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上盖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所述加热腔,所述进水口形成在所述上盖上,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底座上。这样可以便于所述壳体的制造。
所述上盖上设有上凸耳,所述底座上设有下凸耳,所述上凸耳和所述下凸耳通过壳体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由此可以使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牢固地且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
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设有壳体密封圈。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壳体的密封性以进一步防止液体渗漏出所述壳体。
所述上盖由外盖和内盖构成,且所述内盖为不锈钢内盖。由此不仅可以便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的连接,而且可以提高所述上盖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下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下连接管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的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液体加热器1、壳体100、加热腔110、进水口120、出水口130、发热体200、蒸汽出口140、传热板300、上连接管400、下连接管500、第一出水密封圈410、卡扣420、卡孔510、导向槽520、弹性槽530、第二出水密封圈430、第三出水密封圈440、出水阀600、第四出水密封圈610、翻边170、卡爪131、第五出水密封圈630、底座150、上盖160、上凸耳161、下凸耳151、壳体紧固件180、壳体密封圈1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1。如图1-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1包括壳体100和发热体200。
壳体100内具有加热腔110,壳体100上设有与加热腔110连通的进水口120和出水口130。发热体200设在壳体100的外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1通过将发热体200设置在加热腔110的外壁上,不仅能起到加热液体的作用,而且相比现有加热器,由于发热体200不直接与待加热的液体接触,可以避免长期使用后发热体200上产生水垢,从而使发热体200不会因水垢而影响其导热性,提高发热体200的传热效率。此外,由于避免了水垢影响发热体200的导热性,可以防止因传热不良而导致发热体200爆裂,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也就是说,液体加热器1通过将发热体200设置在加热腔110外,保证了发热体200加工的功能同时,避免了发热体200与待加热液体直接接触而产生水垢,不仅解决了现有加热器传热效率低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发热管体易爆裂,可靠性较差的问题。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1具有传热效率高、性能可靠、安全性高等优点。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壳体100可以包括底座150和上盖160,上盖160可以安装在底座150上且上盖160可以与底座150共同限定出加热腔110,进水口120可以形成在上盖160上,出水口130可以形成在底座150上。这样可以便于壳体100的制造。其中,加热腔110的底壁可以呈漏斗形,出水口130可以处于加热腔110的底壁上的最低位置,这样可以方便液体由出水口130排出。
可选地,如图1所示,上盖160上可以设有上凸耳161,底座150上可以设有下凸耳151,上凸耳161和下凸耳151可以通过壳体紧固件180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具体而言,上凸耳161可以为多个,多个上凸耳161可以间隔开地设在上盖160的外沿上,下凸耳151可以为多个,多个下凸耳151可以与多个上凸耳161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上下方向如图1-图8和图10中箭头A所示),每个上凸耳161和每个下凸耳151上都可以设有一个螺纹孔,壳体紧固件180可以为螺钉或螺栓且壳体紧固件180可以为多个,每个上凸耳161可以通过一个壳体紧固件180与一个下凸耳151安装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使上盖160和底座150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而且结构强度更大,安装更加紧密,从而可以防止液体从上盖160与底座150之间的缝隙漏出。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盖160和底座150之间可以设有壳体密封圈190。具体地说,上凸耳161可以位于上盖160的下端的上方,壳体密封圈190的横截面可以为L形,壳体密封圈190的竖直部分可以夹持在上盖160的外周壁和底座150的内周壁之间,而壳体密封圈190的水平部分可以夹持在上凸耳161的下表面和下凸耳151的上表面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壳体100的密封性以进一步防止液体渗漏出壳体100。
其中,上盖160可以由外盖和内盖构成,且所述内盖可以为不锈钢内盖。由此不仅可以便于上盖160与底座150的连接,而且可以提高上盖160的强度、防止上盖160与液体接触的部分生锈腐蚀以提高使用寿命。
优选地,如图1所示,壳体100上可以设有与加热腔110连通的蒸汽出口140。具体而言,蒸汽出口140可以形成在上盖160上。这样可以使加热液体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出口140排出,从而避免因蒸汽过多引起加热腔110内部压力过大导致液体加热器1损坏。
有利地,如图1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传热板300,传热板300可以设在发热体200和壳体100的外壁之间。具体地,传热板300可以为铝板,且传热板300可以与底座150下表面的形状相适配,即传热板300的尺寸可以和壳体100的下表面的尺寸相适配且传热板300可以贴合在壳体100的下表面上。这样可以使发热体200的热量先传递给传热板300,再由传热板300对加热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由于传热板300与壳体100的接触面积远大于发热体200,由此不仅可以使液体加热器1更加均匀地加热液体,而且可以提高液体加热器1的加热效率。
图2-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1。如图2-图6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上连接管400可以安装在壳体100上且上连接管400可以通过出水口130与加热腔110连通,下连接管500可以设在上连接管400上且下连接管500可以与上连接管400连通。由此可以便于液体加热器1进行出水。
进一步地,如图2-图6所示,加热腔110的底壁上可以设有凹槽,出水口130可以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上连接管400可以穿过出水口130且上连接管400可以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下连接管500的上端可以与上连接管400的下端相连。具体而言,所述凹槽可以位于底座150上的出水口130处,上连接管400的外周面上可以形成有外凸缘且所述外凸缘可以位于上连接管400的上端,所述外凸缘可以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以防止整体上连接管400掉落而脱离出水口130。此外,下连接管500上端的外径可以大于上连接管400下端的外径,下连接管500的上端可以套设在上连接管400的下端上且壳体100的出水口130周围的部分可以夹持在下连接管500和所述外凸缘之间。这样不仅可以便于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的定位安装,而且可以使上连接管400的上端低于加热腔110的底壁,以方便液体进入上连接管4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可以螺纹连接。具体地说,上连接管400下端的外周面上可以设有外螺纹,下连接管500上端的内周面上可以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这样不仅可以使上连接管400与下连接管500牢固并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而且可以提高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连接的密封性。
有利地,如图2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第一出水密封圈410,第一出水密封圈410可以安装在出水口130的边沿处且第一出水密封圈410可以位于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之间。具体地,第一出水密封圈410的外周面上可以设有卡槽,出水口130的边沿可以卡合在所述卡槽内,且第一出水密封圈410可以与上连接管400紧密配合。这样可以使上连接管400与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性更加良好,从而防止液体从上连接管400和壳体100之间的缝隙渗出,以提高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中的一个上可以设有卡扣420且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中的另一个上可以设有卡孔510,卡扣420可以卡合在卡孔510内。具体地说,卡扣420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卡扣420可以间隔开地设在上连接管400的外周面上,卡孔510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卡孔510可以间隔开地设在下连接管500的内周面上,多个卡扣420可以分别对应地卡合在多个卡孔510内。当然,卡孔510可以贯通下连接管500的壁以方便卡扣420的卡合。更为具体地,卡扣420可以为三个且沿上连接管400的周向等间距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将下连接管500牢固地且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连接管400上,而且连接结构简单,加工和安装方便。
如图4-6所示,为了进一步方便卡扣420和卡孔510的卡合,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中的所述另一个上可以设有用于对卡扣420进行导向的导向槽520。具体地,导向槽520可以形成在下连接管500的内周壁上,卡孔510可以位于导向槽520内且导向槽520的宽度可以与卡孔510的宽度一致。下连接管500与上连接管400安装时,卡扣420可以沿导向槽520滑入卡孔510内。这样可以防止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安装时发生相对转动而导致卡扣420偏离卡孔510,从而可以方便上连接管400与下连接管500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4-6所示,下连接管500的邻近上连接管400的一端可以设有沿下连接管500的轴向定向的弹性槽530。具体而言,弹性槽530可以位于下连接管500的上端且沿上下方向定向,弹性槽530可以为多个且沿下连接管500的周向等间距设置,多个弹性槽530可以与多个卡孔510一一间隔开。这样可以增大下连接管500上端的弹性,以进一步方便下连接管500与上连接管400的安装。
有利地,如图3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第二出水密封圈430,第二出水密封圈430可以设在所述凹槽的底壁和上连接管400之间。具体而言,第二出水密封圈430可以套设在上连接管400上且夹持在所述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外凸缘之间。这样可以使上连接管400与底座150的密封性更加良好,从而可以防止液体从壳体100和上连接管400之间的缝隙渗出。
更为有利地,如图3和4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第三出水密封圈440,上连接管400的外周壁上可以设有环形槽,第三出水密封圈440可以设在所述环形槽内且第三出水密封圈440可以位于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之间。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连接管400与下连接管500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防止液体从上连接管400和下连接管500之间的缝隙渗出。
其中,如图3-图6所示,下连接管500的邻近上连接管400的一端的孔径可以大于下连接管500的远离上连接管400的一端的孔径。这样可以减少第三出水密封圈440在安装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防止第三出水密封圈440脱落。
图7-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器1。如图7-图11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出水阀600,出水阀600可以安装在壳体100上且出水阀600可以通过出水口130与加热腔110连通。由此同样可以便于液体加热器1进行出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出水阀600可以通过阀体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0上。具体地,传热板300上可以设有多个螺纹柱,出水阀600上可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可以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螺纹柱可以与多个所述通孔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所述阀体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螺栓,一个所述阀体紧固件可以穿过一个所述通孔配合在一个所述螺纹柱内。这样不仅可以使出水阀600牢固地且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0上,而且可以使出水阀600与壳体100配合更紧密以提高密封性。
有利地,如图7-图9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第四出水密封圈610,壳体100的外壁上可以设有绕出水口130设置的翻边170。优选地,翻边170的内周壁和与出水口130的内周壁平齐。第四出水密封圈610可以安装在翻边170上且第四出水密封圈610可以位于出水阀600和翻边170之间。具体地,第四出水密封圈610可以套设在出水阀600的上端,第四出水密封圈610的上表面上可以设有安装槽,翻边170的下端可以卡合在所述装槽内。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第四出水密封圈610的定位,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出水阀600与壳体100之间的密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加热腔110的底壁上设有凹槽,出水口130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出水口130的内周壁上可以设有卡爪131,出水阀600上可以设有卡槽,出水阀600可以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且卡爪131可以卡合在所述卡槽内。具体而言,卡爪131可以为多个且沿出水口130的周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卡槽可以为多个且与多个卡爪131分别一一对应,出水阀600的外周面的上端可以形成有外翻边,所述外翻遍可以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这样可以使出水阀600牢固且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100上,且结构简单,加工和安装方便。
有利地,如图10所示,液体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第五出水密封圈630,第五出水密封圈630可以设在出水阀600和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第五出水密封圈630的横截面可以为V形,第五出水密封圈630的横截面的一端部可以抵在出水阀600上且第五出水密封圈630的横截面的另一端部可以抵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由此提高可以壳体100与出水阀600之间的密封性,以防止液体从壳体100和出水阀600之间的缝隙渗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加热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和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蒸汽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热板,所述传热板设在所述发热体和所述壳体的外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连接管和下连接管,所述上连接管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下连接管设在所述上连接管上且与所述上连接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的底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上连接管穿过所述出水口且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下连接管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接管的下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出水密封圈,所述第一出水密封圈安装在所述出水口的边沿处且位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中的一个上设有卡扣且另一个上设有卡孔,所述卡扣卡合在所述卡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中的所述另一个上设有用于对所述卡扣进行导向的导向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管的邻近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设有沿所述下连接管的轴向定向的弹性槽。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出水密封圈,所述第二出水密封圈设在所述凹槽的底壁和所述上连接管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出水密封圈,所述上连接管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三出水密封圈设在所述环形槽内且位于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管的邻近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的孔径大于远离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的孔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水阀,所述出水阀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加热腔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阀通过阀体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出水密封圈,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设有绕所述出水口设置的翻边,所述第四出水密封圈安装在所述翻边上且位于所述出水阀和所述翻边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的底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所述出水口的内周壁上设有卡爪,所述出水阀上设有卡槽,所述出水阀支撑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且所述卡爪卡合在所述卡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出水密封圈,所述第五出水密封圈设在所述出水阀和所述凹槽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五出水密封圈的横截面为V形,所述第五出水密封圈的横截面的一端部抵在所述出水阀上且另一端部抵在所述凹槽的底壁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上盖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所述加热腔,所述进水口形成在所述上盖上,所述出水口形成在所述底座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设有上凸耳,所述底座上设有下凸耳,所述上凸耳和所述下凸耳通过壳体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一起。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设有壳体密封圈。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由外盖和内盖构成,且所述内盖为不锈钢内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52909.1U CN203404960U (zh) | 2013-07-26 | 2013-07-26 | 液体加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52909.1U CN203404960U (zh) | 2013-07-26 | 2013-07-26 | 液体加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04960U true CN203404960U (zh) | 2014-01-22 |
Family
ID=49940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5290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04960U (zh) | 2013-07-26 | 2013-07-26 | 液体加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0496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80695A (zh) * | 2016-12-30 | 2017-03-08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蒸汽发生器壳体、蒸汽发生器及其挂烫机 |
CN108266889A (zh) * | 2016-12-30 | 2018-07-10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加热器 |
CN108266888A (zh) * | 2016-12-30 | 2018-07-10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加热器 |
-
2013
- 2013-07-26 CN CN201320452909.1U patent/CN20340496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80695A (zh) * | 2016-12-30 | 2017-03-08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蒸汽发生器壳体、蒸汽发生器及其挂烫机 |
CN108266889A (zh) * | 2016-12-30 | 2018-07-10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加热器 |
CN108266888A (zh) * | 2016-12-30 | 2018-07-10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加热器 |
CN106480695B (zh) * | 2016-12-30 | 2018-11-16 |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蒸汽发生器壳体、蒸汽发生器及其挂烫机 |
CN108266888B (zh) * | 2016-12-30 | 2021-03-23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加热器 |
CN108266889B (zh) * | 2016-12-30 | 2021-03-30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加热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04960U (zh) | 液体加热器 | |
CN203088711U (zh) | 压力锅 | |
CN204276252U (zh) | 超声波雾化器 | |
CN203375767U (zh) | 壳管组件和具有该壳管组件的空调 | |
CN203404963U (zh) | 液体加热器 | |
CN203400010U (zh) | 饮水机 | |
CN210540883U (zh) | 一种水位电极安装方便的饮水机 | |
CN103471326B (zh) | 用于冰箱的门体和具有该门体的冰箱 | |
CN211355302U (zh) | 一种加热器及洗碗机 | |
CN104154380A (zh) | 密封组件 | |
CN211036113U (zh) | 一种阻垢防腐装置及热水器 | |
CN204536979U (zh) | 旋钮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09165357U (zh) | 蒸汽发生器 | |
CN203378060U (zh) | 发热管和具有它的发热管装置 | |
CN210345852U (zh) | 一种加热水箱 | |
CN112922842A (zh) | 集成加热泵及洗涤装置 | |
CN203212902U (zh) | 一种挂烫机上的蒸汽发生器 | |
CN219128302U (zh) | 一种盘式蒸发器 | |
CN205866611U (zh) | 一种具有水位感应功能的加热装置 | |
CN211130933U (zh) | 一种洗碗机加热器及洗碗机 | |
CN203939608U (zh) | 一种带有插装卡勾的柴油滤清器 | |
CN203088773U (zh) | 用于饮水机的热罐及其接口组件 | |
CN203212898U (zh) | 挂烫机上的蒸汽发生器的水杯盖 | |
CN211977279U (zh) | 一种镁棒组件及热水器 | |
CN203212899U (zh) | 挂烫机上的蒸汽发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