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87676U - 发声器件 - Google Patents

发声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87676U
CN203387676U CN201320445843.3U CN201320445843U CN203387676U CN 203387676 U CN203387676 U CN 203387676U CN 201320445843 U CN201320445843 U CN 201320445843U CN 203387676 U CN203387676 U CN 2033876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adial wall
microphone device
peripheral frame
combin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458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晓冬
毛林进
董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3204458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876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876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876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声器件,包括扬声器单体和收容固定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围框架,所述外围框架为至少两个独立的壳体,所述外围框架上设有贯穿所述外围框架的结合孔,其中,所述外围框架的一个或多个壳体延伸形成结合孔的内侧壁,并且所述内侧壁贯穿所述结合孔。这种结构可以分解发声器件与终端产品通过螺丝固定时对发声器件产生的压力,从而避免了产品的变形。

Description

发声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发声器件包括扬声器单体和收容固定扬声器单体的外围框架,这种发声器件主要结合于终端的电子装置如手机、电脑等设备中,以实现产品的发声应用。为了便于装配,发声器件通常由多个壳体组成。目前,发声器件和终端产品主要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结合的。但是这种结合方式容易粘接不牢,在产品跌落时容易造成发声器件与电子装置之间脱落。作为一种改进,可以通过螺丝将发声器件固定在电子装置中,这样就需要在产品上预留供螺丝穿过的开孔,在开孔处各壳体是通过简单的层叠粘结结合的。这种结构的发声器件,螺丝穿过发声器件上的开孔与终端产品固定时,会对产品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会造成产品挤压变形,影响产品的性能。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结构的发声器件进行改进,以避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可以分解发声器件与终端产品通过螺丝固定时对发声器件产生的压力,从而避免了产品的变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包括扬声器单体和收容固定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围框架,所述外围框架为至少两个独立的壳体,所述外围框架上设有贯穿所述外围框架的结合孔,其中,所述外围框架的一个或多个壳体延伸形成结合孔的内侧壁,并且所述内侧壁贯穿所述结合孔。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内侧壁形成于所述定位孔的一部分;所述外围框架的其他壳体延伸向所述结合孔的位置延伸,与所述内侧壁共同形成所述结合孔。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外围框架包括独立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或第三壳体上设有所述内侧壁。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结合孔为圆孔形结构,所述内侧壁的截面为与所述结合孔形状一致的弧形曲面结构。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内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上,并且所述内侧壁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三壳体本体部所在的平面垂直。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内侧壁为从相同或不同壳体上延伸出来的两个以上的弧形曲面。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外围框架包括独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结合孔为圆孔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一体延伸的两个以上的弧形曲面状的内侧壁。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内侧壁为任一壳体上一体延伸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所述内侧壁的内侧结构形成所述结合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传统结构相比,这种在对应于结合孔的位置提供一内侧壁的结构,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发声器件与电子装置结合时对发声器件造成挤压,从而避免了发声器件与电子装置结合的变形,保证了产品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通常包括扬声器单体和收容固定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围框架,其中外围框架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壳体,对于发声器件通过螺丝固定结合的方式,外围框架上通常设有贯穿外围框架的结合孔。其中,定位孔包括是由其中一个或多个壳体形成的贯穿定位孔的内侧壁,而非由各个壳体简单的层叠成型,内侧壁延伸的方向与任一壳体的表面垂直,这种结构的定位孔内侧壁会形成一定的支撑,防止螺丝对发声器件与终端产品进行固定时使发声器件受到挤压而变形。
如图1至图3所示,发声器件包括扬声器单体,以及收容固定扬声器单体的外围框架,本实施例发声器件为一体化结构,即扬声器单体包括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但其自身不包括外壳,由外围框架中的结构对扬声器单体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进行收容固定,但不限于这种结构。其中扬声器单体包括振动系统21和磁路系统22;振动系统21包括振膜21和结合于振膜下侧的音圈(图示角度音圈未显示),磁路系统22包括依次结合的华司221、磁铁222和盆架223,其中磁路系统形成收容音圈的磁间隙,扬声器单体由外围框架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外围框架由三个独立的壳体构成,分别为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扬声器单体由上述三个壳体固定结合,其中,第一壳体11正对振膜的一侧还设有导声管110,导声管110将振膜产生的声音传输到外界。
本实施例,发声器件与终端电子装置是通过采用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结合的,其中,外围框架上设有供螺丝穿过的结合孔1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结合孔10具有两个,分别位于矩形发声器件的两个角部,这种采用两个结合孔10的结构可以使发声器件与电子装置牢固的结合,但需要说明的是数量不限于两个。其中,第三壳体13上设有贯穿结合孔10的内侧壁13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对应于内侧壁131的位置分别设有避让孔111和避让孔121,外围框架的三个壳体结合时,内侧壁131与避让孔111和避让孔121对应结合,形成结合孔10。
此外,如图1和图3所示,结合孔10为圆孔形结构,内侧壁131并非闭合的圆柱形管状结构,而是非闭合的弧形曲面结构,对应于内侧壁131的开放端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向结合孔10所在的位置延伸,结合孔10由内侧壁131的内侧面和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共同定义。其中,内侧壁1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壳体13本体部分的平面相垂直,同时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本体部分所在的平面垂直,组装过程中,可以通过内侧壁131对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进行定位,使外围框架能够准确的结合。此外,这种结构在采用螺丝固定的过程中内侧壁131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即可以抵消螺丝与终端电子装置之间形成的压力,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振动系统的振膜210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固定结合,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与振膜210结合,如果结合孔10为闭合的圆柱形管状结构,势必会减小扬声器单体的尺寸,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声学性能。本实施例的两个内侧壁131均为弧形曲面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增大单体的尺寸,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声学性能。
此外,上述结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而已,也可以进行其他的改进,如内侧壁可以多个独立的弧形曲面部分,可以形成于外围框架的同一外壳或不同外壳上。
此外,外围框架可以仅包含两个独立的壳体,即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在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弧形曲面结构。
此外,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内侧壁可以为一个闭合的圆柱形管状的结构,管状内侧壁内侧的结构即形成结合孔。
上述实施方案的内侧壁均可形成一个支撑力,使发声器件与电子装置可以稳定的结合,并且可以保证产品的声学性能,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和变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发声器件,包括扬声器单体和收容固定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外围框架,所述外围框架为至少两个独立的壳体,所述外围框架上设有贯穿所述外围框架的结合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围框架的一个或多个壳体延伸形成结合孔的内侧壁,并且所述内侧壁贯穿所述结合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形成于定位孔的一部分;所述外围框架的其他壳体延伸向所述结合孔的位置延伸,与所述内侧壁共同形成所述结合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框架包括独立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或第三壳体上设有所述内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结合孔为圆孔形结构,所述内侧壁的截面为与所述结合孔形状一致的弧形曲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三壳体上,并且所述内侧壁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三壳体本体部所在的平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为从相同或不同壳体上延伸出来的两个以上的弧形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框架包括独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结合孔为圆孔形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一体延伸的两个以上的弧形曲面状的内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为任一壳体上一体延伸的圆柱形管状结构,所述内侧壁的内侧结构形成所述结合孔。 
CN201320445843.3U 2013-07-24 2013-07-24 发声器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876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5843.3U CN203387676U (zh) 2013-07-24 2013-07-24 发声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45843.3U CN203387676U (zh) 2013-07-24 2013-07-24 发声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87676U true CN203387676U (zh) 2014-01-08

Family

ID=4987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45843.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87676U (zh) 2013-07-24 2013-07-24 发声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876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18320B (zh) 一种超薄扬声器模组
US10659883B2 (en) Magnetic bowl and sounding device
JP6313367B2 (ja) ロングストローク型スピーカ
US10917712B2 (en) Speaker and earplug earphones
US10321236B2 (en) Loudspeaker module
WO2016086756A1 (zh) 微型扬声器
US10277985B2 (en) Speaker module
US9955251B1 (en) Sounder module
WO2013143262A1 (zh) 微型扬声器及其使用该微型扬声器的电子装置
CN109547898A (zh) 发声器件
WO2016086758A1 (zh) 微型扬声器
WO2015096526A1 (zh) 悬挂式弹力膜片
CN103096226A (zh) 压电扬声器
CN203027481U (zh) 压电扬声器
US10129654B2 (en) Miniature loudspeaker
US10820115B2 (en) Speaker
CN203446021U (zh) 一种扬声器模组
CN202721811U (zh) 电声换能器
CN203086730U (zh) 一种超薄扬声器模组
US20200213744A1 (en) Speaker
CN203387676U (zh) 发声器件
CN203027479U (zh) 压电扬声器
US20190182600A1 (en) Speaker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203387664U (zh) 发声器件
US9258632B2 (en) Speaker 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1031 Dongfang Road, Weif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China, No. 268

Patentee after: GOERTEK Inc.

Address before: 261031 Dongfang Road, Weif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China, No. 268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In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