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72185U - 一种侧气囊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72185U
CN203372185U CN201320343999.0U CN201320343999U CN203372185U CN 203372185 U CN203372185 U CN 203372185U CN 201320343999 U CN201320343999 U CN 201320343999U CN 203372185 U CN203372185 U CN 203372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guide channel
air
airbag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439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桃英
光玲玲
初永平
刘卫国
周大永
潘之杰
冯擎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ngzhou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ngzhou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angzhou Branch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3439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72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72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7218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气囊,包括气袋和与该气袋的进气口相连通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袋内设有导气通道,该导气通道具有与气袋的进气口相连通的入口,以及延伸至气袋内顶部区域的出口,导气通道的出口延伸至气袋内顶部区域,该侧气囊结构能使气体沿着导气通道先往气囊上方充气,可以使得气囊上部在车身侵入之前在乘员肩部和车门之间完全展开,同时通过气囊对乘员肩部的推动作用,使得乘员与车门内饰之间的距离增大,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侧气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侧气囊。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由于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交通越来越拥挤,使得事故更为频繁,所以汽车的安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为了减小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巨大的惯性力所造成的对驾驶员和乘员的伤害,现代汽车在驾驶员前端方向盘中央普遍装有安全气囊系统,有些汽车在驾驶员副座前的工具箱上端也装有安全气囊系统。
与正面结构相比,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缓冲区较小,没有其前部、后部那样的足够空间发生结构变形及吸收碰撞能量,而且被撞部位与乘员的距离较近,易于使乘员受伤。现在大多数车型都配置侧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后,乘员和车内结构件碰撞之前,迅速地在二者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扑”在气垫上,以缓和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
安全气囊一般包括气袋、传感器和充气系统三部分组成,气袋由纤细的尼龙纤维制成,折叠后装入方向盘或仪表盘;传感器是通知气囊充气的设备,当撞击力相当于以16-24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砖墙时,气囊便会开始充气;充气系统中一般含有叠氮化钠(NaN3)和硝酸钾(KNO3),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氮气,氮气形成的热流会让气囊迅速膨胀。
但侧气囊对侧面展开空间要求较高,目前很多车型存在由于气囊侧面展开空间不足或是发生侧面碰撞时车门侵入速度过快,导致气囊卡在乘员手臂下方,存在展开不稳定的情况。
公开号为CN 201895644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侧气囊结构,包括与气体发生器相连的气袋,和位于气袋上的排气孔,气袋上靠近排气孔设置有用于气流导向的缝纫线,该缝纫线为曲线,可以将气体合理的分配到指定保护位置。但是,使用该气囊的时候,仍然没有解决气囊容易卡在乘员手臂下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气囊,能够使得气囊上部在车身侵入之前完全在乘员肩部与车门内饰之间展开。
一种侧气囊,包括气袋和与所述气袋的进气口相连通的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内设有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具有与所述气袋的进气口相连通的入口,以及延伸至所述气袋内顶部区域的出口。
当汽车发生碰撞后,气体发生器向气袋中充入气体,由于所述导气通道的出口延伸至气袋内顶部区域,从气体发生器出来的气体沿着导气通道先往气囊上方充气,可以使得气囊上部在车身侵入之前在乘员肩部和车门之间完全展开,同时通过气囊对乘员肩部的推动作用,使得乘员与车门内饰之间的距离增大,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侧气囊上部的展开速度,作为优选,所述导气通道在所述入口和出口之间沿直线延伸,此时,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能够更快地到达气囊上部。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导气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气袋的中部,所述导气通道由所述入口沿30~60°的倾角向斜上方延伸,可以使得气囊的上部展开的速度更快。
当气囊上部展开到足够的大小的时候,需要提高气囊中下部区域的展开速度,作为优选,所述导气通道由两条缝合线限定而成,当气囊上部压力达到一定值的时候,所述缝合线被撕裂,保证乘员胸部和腹部对应区域的气囊能完全展开,从而使得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达到最大。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的缝合线相互平行,这可以使得导气通道中的气体流动均匀,气囊展开稳定。
作为另外的优选,所述导气通道由两条粘结线限定而成,当气囊中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大小的时候,粘结线被撕开,保证了气囊中下部的展开。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两条粘结线相互平行,这可以使得导气通道中的气体流动均匀,气囊展开稳定。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保证气体先往上充,在车身侵入之前,气囊上部在乘员肩部和车门内饰之间完全展开,解决气囊展开不充分,乘员肋骨部位伤害值超标的问题;
(2)气囊上部在乘员肩部先展开,乘员肩部先于其它部位与气囊接触,通过对乘员肩部的推动作用,先将乘员推开,增大乘员与车门内饰之间的空间距离,提高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3)该装置不需要更改车身结构,与现有的安全气囊系统相兼容;
(4)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合大规模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气体发生器,2为气袋,3为导气通道,3a为缝合线,4为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侧气囊,包括气袋2和与气袋2的进气口相连接的气体发生器1,该气袋还包括排气口4,其中,排气口4的作用是通过缓慢释放气体,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并避免在车身继续移动时阻碍碰撞后的视线。
气袋2内设有导气通道3,导气通道3具有与气袋2的进气口相连通的入口,以及延伸至气袋2内顶部区域的出口,当气体充入时,首先从出口进入气袋的上部,使气袋上部优先展开。
导气通道3的入口位于气袋2的中部,由其入口沿60°的倾角向斜上方延伸,可以使得气体更快地进入气袋上部,导气通道3由两条相互平行的缝合线3a限定而成,缝合线3a的形状呈直线,当有气体流过时,该导气通道3膨胀成一圆柱形。
作为其他的选择,导气通道3的缝合线还可以用粘结线代替,实用粘结线代替的时候,当气囊中的压力达到一定的大小的时候,粘结线更容易被撕开。
本实用新型的侧气囊装在车门中,当汽车发生侧向碰撞时,由于导气通道3的导向作用,气体发生器1产生的气体沿着导气通道3充入气袋上部,使得气袋的上部首先展开,推动乘员的肩部,这可以防止该侧气囊卡在乘员手臂下方,随着气体的持续通入,气囊的压力不断变大。当气囊上部压力达到一定值的时候,气囊内部的缝合线或者粘结线被撕裂,保证乘员胸部和腹部对应区域的气囊能完全展开,从而使得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达到最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举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侧气囊,包括气袋(2)和与所述气袋(2)的进气口相连通的气体发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2)内设有导气通道(3),所述导气通道(3)具有与所述气袋(2)的进气口相连通的入口,以及延伸至所述气袋(2)内顶部区域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3)在所述入口和出口之间沿直线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3)的入口位于所述气袋(2)的中部,所述导气通道(3)由所述入口沿30~60°的倾角向斜上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3)由两条缝合线(3a)限定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缝合线(3a)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通道(3)由两条粘结线限定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粘结线相互平行。
CN201320343999.0U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侧气囊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72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43999.0U CN203372185U (zh)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侧气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43999.0U CN203372185U (zh)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侧气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72185U true CN203372185U (zh) 2014-01-01

Family

ID=49834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43999.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72185U (zh)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侧气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721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3091A (zh) * 2015-10-22 2016-01-20 成都易默生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保护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53091A (zh) * 2015-10-22 2016-01-20 成都易默生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保护安全带的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8660B (zh) 一种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RU150717U1 (ru) Боковая подушк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106004770A (zh) 车辆碰撞吸收系统
CN105035016A (zh) 翼形驾驶员安全气囊
CN204605725U (zh) 步行者保护用安全气囊装置
CN106560353A (zh) 车辆用保护装置
CN204149989U (zh) 一种保护乘员头颈胸和膝部的安全气囊
CN102371959A (zh) 预撞击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03395401B (zh) 汽车尾部安全气囊系统
CN203543883U (zh) 一种改进的具有正面保护功能的车辆侧气帘装置
CN207000393U (zh) 一种顶置式安全气囊
CN203651698U (zh) 一种汽车驾驶员正面保护装置
CN109941221B (zh) 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系统和汽车
CN113183912A (zh) 一种汽车乘员侧顶棚气囊模块
CN103802700B (zh) 一种汽车座椅碰撞缓冲装置
CN106314352B (zh) 一种顶置式气囊装置
CN203567587U (zh) 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
CN107199983A (zh) 一种安装在顶棚上的正面乘员气囊
CN203372185U (zh) 一种侧气囊
KR20130062521A (ko) 벤트 조절수단을 갖는 상해 저감용 에어백 쿠션
CN102975682A (zh) 安全气囊
CN105946780A (zh) U型安全气囊袋
CN206336244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结构及汽车
CN202429163U (zh)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
CN212950498U (zh) 一种适用于主驾乘员保护的顶置式安全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