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11135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11135U
CN203311135U CN2013204041849U CN201320404184U CN203311135U CN 203311135 U CN203311135 U CN 203311135U CN 2013204041849 U CN2013204041849 U CN 2013204041849U CN 201320404184 U CN201320404184 U CN 201320404184U CN 203311135 U CN203311135 U CN 203311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uminophor
photo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uniform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041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文文
陈秀云
马青
尹大根
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041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311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11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1113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位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发光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的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所述发光体相邻的暗影区域的匀光器,所述暗影区域为发光体在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投影未覆盖的区域。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在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该发光体相邻两个发光体之间的区域的匀光器,从而达到了在窄边框范围内使用少量的发光体实现均匀混光的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背光源模组的窄边框化和低能耗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使用更少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制作出更窄的边框。如图1所示(侧入式的导光板),窄边框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包括导光板110,位于导光板入光侧的灯条,灯条包括印制电路板(PCB)120及固定在PCB120上的LED130。由于是窄边框,LED130与导光板110的距离很近,为了更好地散热和降低功耗,LED130数量相对较少,即相邻两个LED130间距较大。由于LED130发光面距导光板的距离减小,LED灯发出的光线混光空间不足,光线还未足够散开就入射到导光板110内部,因此,发光体在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投影未覆盖的区域形成了暗影,即暗影区域,如图1中椭圆框出的区域所示,从而在导光板入光侧出现亮暗不均现象(即hotspot现象,椭圆框处的较暗)。如何在窄边框范围内使用少量的LED130实现均匀混光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窄边框显示装置中使用少量的发光体实现均匀混光。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位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发光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的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所述发光体相邻的暗影区域的匀光器,所述暗影区域为发光体在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投影未覆盖的区域。
其中,所述匀光器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所述发光体在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投影相邻的两个暗影区域的匀光结构。
其中,所述匀光器包括: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入光面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发光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出光面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一匀光结构邻近的暗影区域延伸,所述第二匀光结构出光面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二匀光结构邻近的暗影区域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均为四面体,所述四面体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其中,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各自的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与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所呈的夹角为30°~60°,所述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为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各自中心的连线。
其中,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沿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中垂线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为所述光出射面面积的30%~40%,所述第二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为所述光出射面面积的30%~40%。
其中,所述匀光器为喇叭形,口小的一侧为入光面,且连接发光体,口大的一侧为出光面。
其中,所述匀光器上除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其它各面上设置有反射涂层。
其中,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上涂覆扩散粒子,或者在匀光器内部掺杂扩散粒子,或者在匀光器的入光面、出光面及内部均设置有扩散粒子。
其中,发光体个数和匀光器个数相等,每个所述发光体均对应一个匀光器。
其中,所述匀光器与所述发光体一体形成,或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
其中,所述匀光器与所述导光板一体形成,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或者所述匀光器的出光面贴附在所述导光板上,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在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该发光体相邻两个发光体之间的区域的匀光器,从而达到了在窄边框范围内使用少量的发光体实现均匀混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背光模组中发光体和匀光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b)为(a)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匀光器散射光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210及位于导光板210入光侧的发光体230,本实施例中,发光体230可以是LED,且固定在印制电路板(PCB)220上。由于该背光模组用于窄边框显示装置,发光体230与导光板210的距离比较近,为了使发光体230在有限的距离内混光均匀,该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发光体230和导光板210之间的用于将发光体230发出的光散射至暗影区域的匀光器240。该暗影区域为发光体230在所述导光板210入光侧的投影未覆盖的区域(如图1中椭圆框处所示)。
本实施例中,匀光器240包括两个匀光结构,第一匀光结构241和第二匀光结构242,第一匀光结构241和第二匀光结构242将发光体230发出的光散射至与该发光体230在导光板210入光侧的投影相邻的两个暗影区域。具体地,如图3中(a)所示,两个匀光结构各自入光面S1及S1'的一端分别位于发光体230的两端,第一匀光结构241出光面S2的一端向与第一匀光结构241邻近的暗影区域延伸,所述第二匀光结构242出光面S2'的一端向与第二匀光结构242邻近的暗影区域延伸。以将发光体230发出的光导向暗影区域。
为了尽可能的将光导向暗影区域,匀光结构的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与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所呈的夹角为30°~60°。其中,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为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各自中心的连线。优选地,两个所述匀光结构沿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中垂线对称设置,从而使得每两个发光体230之间的区域的光线相对均匀。
进一步地,两个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在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各占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面积的30%~40%。由于第一匀光结构241和第二匀光结构242各自的入光面S1和S1'设置在发光体230的两端,这样发光体230光出射面中部出射的光线仍然能够满足发光体230与导光板210正对区域。
如图3中(a)所示,匀光结构可以为四面体,四面体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通常发光体230为长方体形的LED。第一匀光结构241和第二匀光结构242各自的入光面S1和S1'位于发光体230的两端,且与LED完全接触,以接收更多的光线。如图3中(b)所示,第一匀光结构241和第二匀光结构242各自宽度W等于LED光出射面的宽度,两个匀光结构的长度L可为LED光出射面的长度L'的30%~40%(由于两个匀光结构的宽度W和发光体宽度相等,通过设置匀光结构的长度L来确定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在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比例),具体可根据实际产品设计而定,高度H根据产品设计时LED光出射面与导光板210的间距而定。四面体的一侧面与LED光出射面的夹角α(即面S1和S2中心连线与LED光出射面的夹角)为30°~60°。
匀光结构不限于四面体,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如圆柱形,或横截面为多边形的斜向柱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在制作匀光器240的两个匀光结构时,可以调整匀光结构入光面在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来控制导向暗影区域的光量;还可以调整匀光结构的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与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所呈的夹角,使得暗影区域两侧的匀光结构导向暗影区域的光尽量能够覆盖整个暗影区域。其中,匀光结构的入光面不一定与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平行(或完全接触),匀光结构的入光面还可以与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呈一定角度,这样可以保证入光面在发光体230的光出射面的投影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入光面的面积,从而将更多的光导向暗影区域。
本实施例的匀光器可以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透明材料制成时,并在匀光器的两个匀光结构上除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其它各面上设置有反射涂层,避免光线从非出光面出射,使更多的光线被导向暗影区域。图4示出了四面体型的匀光结构将光散射至暗影区域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在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该发光体相邻两个发光体之间的区域的匀光器,避免了窄边框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由于发光体与导光板距离变小,相邻两发光体的间距变大造成的导光板入光侧亮暗不均现象(即hotspot现象)。
进一步地,还可在匀光器入光面和出光面上涂覆扩散粒子,或者在匀光器内部掺杂扩散粒子,或者入光面、出光面和内部均掺杂扩散粒子,起到进一步匀光的作用。
进一步地,发光体个数和匀光器个数相等,每个所述发光体均对应一个匀光器。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匀光器与所述发光体一体形成,或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匀光器与所述导光板一体形成,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或者匀光器的出光面贴附在导光板上,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当匀光器与所述导光板一体形成时,或匀光器的出光面贴附在导光板上时,即匀光器已经很好地固定在导光板上了,此时,匀光器的入光面可以与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呈一定夹角,不一定要将匀光器的入光面也固定在发光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匀光器不限于两个匀光结构,也可以为多个匀光结构;或者为一个整体,如喇叭形,对于设计为喇叭形的匀光器,口小的一侧为入光面,且连接发光体,口大的一侧为出光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匀光器也适用于直下式的导光板结构,匀光器位于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匀光器可以是将光散射至发光体四周的暗影区域的结构,这样可以在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少量的发光体,从而较少了能耗,降低了发热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背光模组。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位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发光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体和导光板之间的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所述发光体相邻的暗影区域的匀光器,所述暗影区域为发光体在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投影未覆盖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包括至少两个用于将发光体发出的光散射至与所述发光体在所述导光板入光侧的投影相邻的两个暗影区域的匀光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包括: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入光面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发光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出光面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一匀光结构邻近的暗影区域延伸,所述第二匀光结构出光面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二匀光结构邻近的暗影区域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均为四面体,所述四面体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各自的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与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所呈的夹角为30°~60°,所述延伸方向所在的直线为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各自中心的连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结构和第二匀光结构沿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中垂线对称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为所述光出射面面积的30%~40%,所述第二匀光结构的入光面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的投影的面积为所述光出射面面积的30%~4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为喇叭形,口小的一侧为入光面,且连接发光体,口大的一侧为出光面。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上除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其它各面上设置有反射涂层。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和出光面上涂覆扩散粒子,或者在匀光器内部掺杂扩散粒子,或者在匀光器的入光面、出光面及内部均设置有扩散粒子。
11.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发光体个数和匀光器个数相等,每个所述发光体均对应一个匀光器。
12.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与所述发光体一体形成,或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器与所述导光板一体形成,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或者所述匀光器的出光面贴附在所述导光板上,所述匀光器的入光面贴附在所述发光体的光出射面上。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3204041849U 2013-07-08 2013-07-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11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041849U CN203311135U (zh) 2013-07-08 2013-07-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041849U CN203311135U (zh) 2013-07-08 2013-07-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11135U true CN203311135U (zh) 2013-11-27

Family

ID=49617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0418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11135U (zh) 2013-07-08 2013-07-08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3111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7193A (zh) * 2016-12-05 2017-06-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90900A (zh) * 2017-09-27 2017-1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7193A (zh) * 2016-12-05 2017-06-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90900A (zh) * 2017-09-27 2017-12-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0105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514781B (zh) 背光单元
US9772438B2 (en) Backligh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03797465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03395811U (zh) Led透镜及直下式ledtv用背光模组
US9028128B2 (en)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TWM466278U (zh) 薄型化直下式led背光模組
CN103823271B (zh) 导光板
US8876316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202017959U (zh) 带有混光装置的直下式式led背光源模组
CN20365681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其的显示器
CN201611069U (zh) 背光模块胶框的弹性结构
KR102135611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을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201540425U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装置
CN203311135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3048727B (zh) 导光板、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CN202815259U (zh)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器件
CN201652057U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CN203965766U (zh) 一种带有高亮度激光网点式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US9405149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CN202469772U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935845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7991805B (zh)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182968A (zh) 新型led背光源模组
CN10284052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