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71904U -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71904U
CN203271904U CN201320241558XU CN201320241558U CN203271904U CN 203271904 U CN203271904 U CN 203271904U CN 201320241558X U CN201320241558X U CN 201320241558XU CN 201320241558 U CN201320241558 U CN 201320241558U CN 203271904 U CN203271904 U CN 203271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ipe
installation panel
middle cooling
support device
rigid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4155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宁介雄
王文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24155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71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71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7190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安装面板、第二安装面板、连接杆和至少一个固定件,其中第一安装面板固定于发动机壳体上,第二安装面板与第一安装面板通过连接杆与第一安装面板相连,至少一个固定件套设在刚性中冷管上并与第二安装面板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方式,第一安装面板与发动机壳体固定为一体,第二安装面板通过至少一个固定件与刚性中冷管固定为一体,连接第一安装面板和第二安装面板的连接杆刚性大,不易发生变形,由此可以为刚性中冷管提供较大的支撑刚度,使刚性中冷管不会与发动机发生相对运动,提高中冷系统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动力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背景技术
图1是一种现有中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冷系统包括中冷管组件11和支撑装置12。
中冷管组件11包括中冷金属管111、第一中冷软管112和第二中冷软管113。第一中冷软管112连接于中冷金属管111的一端与发动机13的出气口131,第二中冷软管113连接于中冷金属管111的另一端与中冷散热器14的进气口141。中冷管组件11用于将发动机13的出气口13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流输送至中冷散热器14的进气口141。
在现有技术中,中冷系统中的中冷管组件11是悬空设置的,因此需要额外的支撑装置12对其进行支撑。图1所示的支撑装置12包括支撑板121和包箍122,包箍122套设于中冷金属管111上,支撑板121的一端与包箍122固定连接,另一端单点固定在发动机13的壳体132上。采用此种结构的支撑装置12,支撑板121易发生变形且支撑板121与发动机13的壳体132单点固定,导致支撑装置12的支撑刚度小,中冷管组件11和发动机13之间因发动机13的振动、中冷管组件11中传输的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击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相对运动。进一步,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第一中冷软管112弯折设置,中冷管组件11和发动机13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发动机13的出气口131的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击力直接作用在第一中冷软管112的弯折处,易出现第一中冷软管112脱落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撑刚度大且稳定性高的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安装面板,用于固定于发动机壳体上;第二安装面板,与第一安装面板刚性连接;连接杆,用于连接第一安装面板与第二安装面板;至少一个固定件,固定件套设于刚性中冷管上并与第二安装面板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安装面板表面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一通孔,以通过第一通孔多点固定于发动机壳体上。
其中,第一通孔分散设置在第一安装面板的角落位置。
其中,固定件为至少两个,第二安装面板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二通孔,每组第二通孔中的第二通孔为至少两个,且每组第二通孔分别对应于一固定件,以使得每一固定件通过对应的一组第二通孔与第二安装面板固定连接。
其中,固定件为两个,第二安装面板设置有两组第二通孔,每组第二通孔中的第二通孔为两个,且分散设置在第二安装面板的角落位置。
其中,连接杆为截面呈匚形的直条状槽杆,第一安装面板固定于直条状槽杆的开口侧,第二安装面板固定于直条状槽杆的端部。
其中,固定件为卡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冷系统,该中冷系统包括刚性中冷管以及上述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
其中,中冷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软性中冷管和第二软性中冷管,其中第一软性中冷管连接于刚性中冷管的第一端与发动机的出气口,第二软性中冷管连接于刚性中冷管的第二端与中冷散热器的进气口之间,刚性中冷管弯折设置,以使得第一软性中冷管以直线方式连接于刚性中冷管的第一端与发动机的出气口之间。
其中,连接杆和第一软性中冷管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软性中冷管沿水平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安装面板、第二安装面板、连接杆和至少一个固定件,其中第一安装面板固定于发动机壳体上,第二安装面板与第一安装面板通过连接杆与第一安装面板相连,至少一个固定件套设在刚性中冷管上并与第二安装面板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方式,第一安装面板与发动机壳体固定为一体,第二安装面板通过至少一个固定件与刚性中冷管固定为一体,连接第一安装面板和第二安装面板的连接杆刚性大,不易发生变形,该支撑装置可以为刚性中冷管提供大的支撑刚度,使刚性中冷管不会与发动机发生相对运动,提高中冷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中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支撑装置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24包括第一安装面板241、连接杆242、第二安装面板243和固定件24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面板241表面设置有四个第一通孔2411,四个第一通孔2411分散设置在第一安装面板241的角落位置,第一安装面板241通过穿设于第一通孔2411的螺栓固定在发动机壳体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表面241还可以设置不同于本实施例的大于三个的第一通孔2411,例如五个、六个等等,进而实现与发动机壳体的多点固定。同时,第一安装面板241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固定在发动机壳体上,例如,铆接、焊接等等。
第二安装面板243和第一安装面板241刚性连接,连接杆242用于连接第二安装面板243和第一安装面板241。连接杆242可以为截面呈多种形状的连接杆,例如,截面呈匚形、C形等等。第二安装面板243、第一安装面板241可以通过多种连接方式与连接杆242连接,例如,焊接、铆接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242为截面呈匚形的直条状槽杆,第一安装面板241焊接于直条状槽杆的开口侧,第二安装面板243焊接于直条状槽杆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面板243表面设置有两组第二通孔2431,每组第二通孔2431中的第二通孔2431为两个,四个第二通孔2431分散在第二安装面板243的角落位置。对应两组第二通孔2431的固定件244为两个,固定件244套设在刚性中冷管上并通过对应的一组第二通孔2431与第二安装面板243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面板243表面可以设置大于两组的多组第二通孔2431,例如三组、四组等等,且每组第二通孔2431中的第二通孔2431为至少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44为卡箍,其通过穿设于对应卡箍的一组第二通孔2431的螺栓固定在第二安装面板243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面板241多点固定在发动机壳体上,同时连接杆242为截面呈匚形的直条状槽杆,且第一安装面板241固定连接,可近似认为连接杆242和第一安装面板241为发动机壳体的一部分,与发动机壳体固定为一体。
进一步地,刚性中冷管通过卡箍多点固定在第二安装面板243上。同时连接杆242与第二安装面板243焊接连接,可近似认为连接杆242和第二安装面板243为刚性中冷管的一部分,与刚性中冷管固定为一体。
进一步地,由于连接杆242为截面呈匚形的直条状槽杆,其具有很强的刚度,不容易发生变形,因此,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4能将刚性中冷管与发动机壳体固定为一体,使刚性中冷管不会与发动机壳体发生相对运动。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中冷系统包括刚性中冷管21、第一软性中冷管22、第二软性中冷管23和上述支撑装置24。
在本实施例中,刚性中冷管21弯折设置,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端211、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端212以及连接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的弯曲部213。
第一软性中冷软管22以直线方式连接于刚性中冷管21的第一端211与发动机25的出气口251且第一软性中冷软管22沿竖直方向延伸。
第二软性中冷管23连接于刚性中冷管21的第二端212与中冷散热器26的进气口261且第二软性中冷软管23沿水平方向延伸。
发动机25的出气口25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流经第一软性中冷管22、刚性中冷管21和第二软性中冷管23输送至中冷散热器26的进气口261,高温高压气流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对刚性中冷管21的弯曲部213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4中的第一安装面板241固定安装在发动机25的壳体252上,固定件244套设于刚性中冷管21并固定在第二安装面板243上,连接杆242沿竖直方向延伸。支撑装置24支撑刚度大,其将刚性中冷管21和发动机25固定为一体,可以承受高温高压气流对刚性中冷管21的弯曲部213产生的冲击力。进一步地,第一软性中冷管22不会相对发动机25运动且高温高压气流产生的冲击力没有直接作用在第一软性中冷管22上,第一软性中冷管22不会出现脱落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刚性中冷管21为金属管,第一软性中冷管22和第二软性中冷管23为波纹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安装面板、第二安装面板、连接杆和至少一个固定件,其中第一安装面板固定于发动机壳体上,第二安装面板与第一安装面板通过连接杆与第一安装面板相连,至少一个固定件套设在刚性中冷管上并与第二安装面板固定连接。采用该种结构的支撑装置,第一安装面板与发动机壳体固定为一体、第二安装面板通过至少一个固定件与刚性中冷管固定为一体,连接第一安装面板和第二安装面板的连接杆刚性大,不易发生变形,该支撑装置可以为刚性中冷管提供较大的支撑刚度,使刚性中冷管不会与发动机发生相对运动,提高中冷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第一安装面板(241),用于固定于发动机壳体上;
第二安装面板(243),与所述第一安装面板(241)刚性连接;
连接杆(242),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面板(24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
至少一个固定件(244),所述固定件(244)套设于所述刚性中冷管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板(241)表面设置有至少三个第一通孔(2411),以通过所述第一通孔(2411)多点固定于所述发动机壳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2411)分散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面板(241)的角落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44)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二通孔(2431),每组所述第二通孔(2431)中的所述第二通孔(2431)为至少两个,且每组所述第二通孔(2431)分别对应于一所述固定件(244),以使得每一所述固定件(244)通过对应的一组所述第二通孔(2431)与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44)为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二通孔(2431),每组所述第二通孔(2431)中的所述第二通孔(2431)为两个,且分散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的角落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42)为截面呈匚形的直条状槽杆,所述第一安装面板(241)固定于所述直条状槽杆的开口侧,所述第二安装面板(243)固定于所述直条状槽杆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44)为卡箍。
8.一种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系统包括刚性中冷管(21)以及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24)。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所述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软性中冷管(22)和第二软性中冷管(23),其中所述第一软性中冷管(22)连接于所述刚性中冷管(21)的第一端(211)与发动机(25)的出气口(251),所述第二软性中冷管(23)连接于所述刚性中冷管(21)的第二端(212)与中冷散热器(26)的进气口(261)之间,所述刚性中冷管(21)弯折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软性中冷管(22)以直线方式连接于所述刚性中冷管(21)的第一端(211)与发动机(25)的出气口(25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所述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42)和所述第一软性中冷管(2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软性中冷管(23)沿水平方向延伸。
CN201320241558XU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1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41558XU CN203271904U (zh)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41558XU CN203271904U (zh)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71904U true CN203271904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502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4155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71904U (zh) 2013-05-07 2013-05-07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719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7258A (zh) * 2013-12-24 2014-04-0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冷管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7258A (zh) * 2013-12-24 2014-04-0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冷管路
CN103697258B (zh) * 2013-12-24 2017-02-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冷管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02796U (zh) 可调节组合装配式支架
CN203271904U (zh) 一种刚性中冷管的支撑装置及中冷系统
CN204921120U (zh) 一种抗裂补偿波纹管挠性节
CN203656379U (zh) 固定管路的管夹
CN201753711U (zh) 真空产生器
CN203358325U (zh) 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
CN203902265U (zh) 一种应用在轻型卡车上的燃油管支架
CN203614213U (zh) 增压器及其排气接管的支撑装置
CN202641348U (zh) 一种单螺栓连接支臂压入式汽车发动机悬置
CN203780317U (zh) 一种紧密装配汽车换挡系统拉索护套
CN201816050U (zh) 带气源的钣金维修平台
CN109185278B (zh) 一种运输车辆液压系统一体化安装支架
CN202979550U (zh) 一种粉碎机的强化型液氮接头
CN203430617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01432577Y (zh) 一种电机驱动系统支架总成
CN201637577U (zh) 多功能发动机试车平台
CN201145492Y (zh) 新型摩托车梯形管带式水散热器
CN108313934A (zh) 一种叉车门架的液压管路系统
CN202743048U (zh) 一种汽车燃油箱
CN204852635U (zh) 一种空调管路固定支架总成
CN204785100U (zh) 一种多排管路固定装置
CN204512662U (zh) 管道弯头管夹
CN220151794U (zh) 变压吸附制氧设备中罗茨风机的减震装置
CN202935175U (zh) 仪表板模块和汽车
CN202284711U (zh) 空调压缩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