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46360U - 车载冷热杯 - Google Patents

车载冷热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46360U
CN203246360U CN 201320063021 CN201320063021U CN203246360U CN 203246360 U CN203246360 U CN 203246360U CN 201320063021 CN201320063021 CN 201320063021 CN 201320063021 U CN201320063021 U CN 201320063021U CN 203246360 U CN203246360 U CN 203246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elastic arm
cold
inner bag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0630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国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32006302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46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46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4636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冷热杯,它包括一壳体,该壳体上设有用以外部冷风或热风的送风口;一可盛装液体的内胆,其为导热材质,该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一热传导组件,所述热传导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散热鳍片、至少一导热铝板及至少一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热铝板连接,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送风口位置,所述导热铝板位于内胆的底部。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冷热杯,利用空调的冷风或热风通过热传导组件为内胆中的水制冷或加热,或进一步结合制冷片的制冷和加热功能,达到快速加热或制冷的效果,以获得冰水或适宜的温水,如此,可满足人们驾车时饮水的需要,更加人性化,同时节约能源,使用简单。

Description

车载冷热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可放置汽车上进行加热或制冷的车载冷热杯。
【背景技术】
水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盛水的容器,随着汽车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爱车,汽车除了作为人们的一种代步工具外,还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商务人士,每天在汽车中度过的时间超过数小时,而由于车内很难设置加热或制冷设备,因此,在冬天驾车时能否喝上一杯热开水或在夏天能否得到一杯冷开水成为当前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现有技术中普通水杯只能盛装热水或冷水,热水只能靠自然冷却,冷却速度慢,也打不到冰凉的效果,而现有的电热杯则也只能通过插电加热或制冷,不便于在车内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利用车载空调的能量加热或制冷和直接利用汽车点烟器电源进行电加热或制冷的车载冷热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载冷热杯,它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上设有用以外部冷风或热风的送风口;
一可盛装液体的内胆,其材质为导热材质,该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一热传导组件,所述热传导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散热鳍片、至少一导热铝板及至少一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热铝板连接,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送风口位置,用以与外部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铝板位于内胆的底部,用以与内胆进行热交换。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阐述: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置一用以与所述内胆底部相接触的匹配部,所述匹配部的上表面为向上凸起的圆弧面A,所述内胆底部为向上凹陷的圆弧面B,该匹配部的圆弧面A与所述内胆的圆弧面B紧密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铝板上表面与所述匹配部的下表面相抵。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位于所述匹配部和导热铝板之间,其上表面与所述匹配部相抵,下表面与所述导热铝板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用以将该车载冷热杯固定于车载空调出风口位置的固定件,以使所述送风口位置的散热鳍片可与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冷风或热风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及连接于主壳底部的底壳,所述主壳由可容纳所述内胆的圆柱壳及设置圆柱壳圆周侧面上,可容纳所述散热鳍片的侧壳,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侧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由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组成,两弹性臂均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固定端与第二弹性臂的固定端固定连接,第一弹性臂自由端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形成U型敞口,且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外侧延伸形成扩张部,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内侧延伸形成倒勾部;
在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倒勾部与所述第一弹性臂自由端靠近,以使所述U型敞口关闭;在外力作用下,使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处于向两侧扩张状态下,所述倒勾部与所述第一弹性臂自由端远离,以使所述U型敞口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侧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上设置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底壳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推拉板可推入或拉出。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上设有一便于握持的杯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冷热杯,安装于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在夏季时,空调吹出的冷风经过热传导组件与内胆中的水进行热交换,将冷风的冷量通过热传导组件传至内胆中的水,使其温度下降,或进一步通过制冷片制冷,使得内胆中的水温下降,15分钟左右内胆中的水可以下降到5度左右,这样,夏天驾车时,只要开启空调或进一步插上电源,就可以得到冰凉的冰水;而在冬季时,空调吹出的热风经过热传导组件传至内胆中的水,使其温度上升,或进一步通过制冷片加热,使得内胆中的水温上升,15分钟左右就可以将内胆中的水上升到75度左右,这样,冬天驾车时,只要开启空调或进一步接入电源,就可以得到适度温度的热水,如此,可满足人们驾车时人性化的要求,同时节约能源,使用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中:壳体1;圆柱壳11;侧壳12;送风口121;底壳13;内胆2;杯柄21;热传导组件3;散热鳍片31;导热铝板32;导热管33;匹配部4;杯盖5;泄气孔51;固定件6;第一弹性臂61;扩张部611;第二弹性臂62;倒勾部621;推拉板7;制冷片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冷热杯,它包括一壳体1,一可盛装液体的内胆2及一热传导组件3,该壳体1包括主壳及连接于主壳底部的底壳13,所述主壳由可容纳所述内胆2的圆柱壳11及设置圆柱壳11圆周侧面上,可容纳所述散热鳍片31的侧壳12,所述侧壳12上设有若干条形的送风口121,该送风口121用以接收外部热风或冷风,尤其是车载空调设备出风口吹出的热风或冷风;所述内胆2为导热材质制成,较佳的为铝材,该内胆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用以盛装冷水或热水等液体物质;此外,内胆2上部连接有一杯柄21,便于将内胆2从壳体1中取出,同时,内胆2上部设有一杯盖5,与内胆2上端敞口盖合,杯盖5具有泄气孔51。
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一用以与所述内胆2底部相接触的匹配部4,该匹配部4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其上表面为向上凸起的圆弧面A,而内胆2底部为向上凹陷的圆弧面B,该匹配部4的圆弧面A与所述内胆2的圆弧面B刚好匹配并紧密接触,热量或冷量可在热传导组件3、匹配部4、内胆2及内胆2中水之间传导,以使内胆2中的水升温或降温。
热传导组件3包括一组散热鳍片31、一导热铝板32及若干导热管33,所述导热管33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鳍片31连接,散热鳍片31依次串联于导热管33上,相邻散热鳍片31之间具有散热间隙,导热管33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热铝板32连接,所述散热鳍片31固定于所述侧壳12中送风口121位置,如此,外部的热风或冷风可直接吹到散热鳍片31上,有利于散热鳍片31吸收热风的热量或冷风的冷量,所述导热铝板32固定于壳体1内的底部,且位于内胆2的下方,且导热铝板32上表面与所述匹配部4的下表面相抵,如此,散热鳍片31吸收热风的热量或冷风的冷量后,通过导热管33将热量或冷量传导至导热铝板32,匹配部4则从导热铝板32上吸收热量或冷量,将热量或冷量传导至内胆2,积聚于内胆2底部,以使内胆2中的水升温或降温。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将该车载冷热杯安放于车载空调设备的出风口位置,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用以将该车载冷热杯固定于车载空调出风口位置的固定件6,以使车载空调设备出风口吹出的热风或冷风刚好刚经过所述送风口121位置的散热鳍片31,以使散热鳍片31吸收热量或冷量。本实施例中,该固定件6由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性臂62组成,两弹性臂均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第一弹性臂61的固定端与第二弹性臂62的固定端固定连接,也可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再将固定端通过固定连接或卡扣等方式与侧壳12固定即可,而第一弹性臂61自由端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臂62的自由端形成U型敞口,且第一弹性臂61的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外侧延伸形成扩张部611,第二弹性臂62的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内侧延伸形成倒勾部621;在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性臂62处于自然状态下,即没有受到外力情况下,所述倒勾部621与所述第一弹性臂61自由端靠近,以使所述U型敞口关闭;在外力作用下,将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性臂62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两侧拉,由于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性臂62具有弹性,可使U型敞口向两侧扩张,此时,所述倒勾部621与所述第一弹性臂61自由端远离,以使所述U型敞口打开。如此,在安装该车载冷热杯时,将第一弹性臂61及第二弹性臂62自由端(不受外力状态下)对准车载空调设备的出风口,用力推向出风口中,最终使出风口上的安装件卡入倒勾部621中,这样就可将该车载冷热杯固定于出风口位置。
更进一步的,雨所述底壳13上设置推拉板7,所述推拉板7与所述底壳13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推拉板7可推入或拉出,调节车载冷热杯的底部的支撑位置以适用所用的车型。
使用过程中,将该车载冷热杯通过上述固定件6安装于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在夏季时,空调吹出的冷风经过散热鳍片31吸收冷风的冷量后,通过导热管33将冷量传导至导热铝板32,匹配部4再从导热铝板32上吸收所述冷量,将冷量传导至内胆2,并积聚于内胆2底部,以使内胆2中的水温下降,15分钟左右内胆2中的水可以下降到5度左右,这样,夏天驾车时,只要开启空调就可以得到冰凉的冰水。而在冬季时,空调吹出的热风经过散热鳍片31吸收热风的热量后,通过导热管33将热量传导至导热铝板32,匹配部4再从导热铝板32上吸收所述热量,将热量传导至内胆2,并积聚于内胆2底部,以使内胆2中的水温上降,15分钟左右就可以将内胆2中的水上升到75度左右,这样,冬天驾车时,只要开启空调,就可以得到适度温度的热水,如此,可满足人们驾车时人性化的要求,同时节约能源,使用简单。
实施例二:
参照图4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冷热杯,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一的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一制冷片8,该制冷片8设置于所述匹配部4和导热铝板32之间,其上表面与所述匹配部4相抵(紧密接触),下表面与所述导热铝板32相抵(紧密接触),利用该制冷片8可对内胆2进行加热或制冷。
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将该车载冷热杯通过上述固定件6安装于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在夏季时,将该车载冷热杯接通电源,此时,制冷片8工作,其制冷片8上表面为冷面,下表面为热面,冷面使得匹配部4温度下降,进而使内胆2及内胆2中的水温下降,而热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面的热量通过其下部的导热铝板32经导热管33传递至散热鳍片31,经散热鳍片31释放至外部,同时,车载空调开启,空调吹出的冷风直接吹至散热鳍片31,进一步加快散热鳍片31散热,如此,制冷片8热面的温度很低,有助于制冷片8冷面的工作效率,15分钟左右就可以将铝杯中的水制冷到5至10度左右,这样,热天驾车时,只要开启空调并将该车载冷热杯接入电源,就可以得到冰凉的冰水。而在冬季时,将该车载冷热杯接通电源,此时,制冷片8工作,其制冷片8上表面为热面,下表面为冷面,热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面的热量通过使得匹配部4温度上升,进而使内胆2及内胆2中的水温上升,同时,车载空调开启,空调吹出的热风直接吹至散热鳍片31,散热鳍片31吸收热风的热量,将热量经导热管33及导热铝板32传导至制冷片8的冷面,如此,制冷片8冷面的温度很高,有助于制冷片8热面的工作效率,15分钟左右就可以将铝杯中的水加热到75度左右,这样,热天驾车时,只要开启空调并将该车载冷热杯接入电源,就可以得到适度温度的热水,如此,可满足人们驾车时人性化的要求,同时节约能源,使用简单。
综上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冷热杯,利用空调的冷风或热风通过热传导组件3为内胆2中的水制冷或加热,或进一步结合制冷片8的制冷和加热功能,达到快速加热或制冷的效果,以获得冰水或适宜的温水,如此,可满足人们驾车时饮水的需要,更加人性化,同时节约能源,使用简单。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上设有用以接收外部冷风或热风的送风口; 
一可盛装液体的内胆,其为导热材质,该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一热传导组件,所述热传导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散热鳍片、至少一导热铝板及至少一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与所述散热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热铝板连接,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送风口位置,用以与外部进行热交换,所述导热铝板位于内胆的底部,用以与内胆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一用以与所述内胆底部相接触的匹配部,所述匹配部的上表面为向上凸起的圆弧面A,所述内胆底部为向上凹陷的圆弧面B,该匹配部的圆弧面A与所述内胆的圆弧面B紧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铝板上表面与所述匹配部的下表面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位于所述匹配部和导热铝板之间,其上表面与所述匹配部相抵,下表面与所述导热铝板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用以将该车载冷热杯固定于车载空调出风口位置的固定件,以使所述送风口位置的散热鳍片可与车载空调出风口的冷风或热风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壳及连接于主壳底部的底壳,所述主壳由可容纳所述内胆的圆柱壳及设置圆柱壳圆周侧面上,可容纳所述散热鳍片的侧壳,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侧壳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由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组成,两弹性臂均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固定端与第二弹性臂一端连接固定端固定连接,第一弹性臂自由端另一端与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形成U型敞口,且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外侧延伸形成扩张部,第二弹性臂的自由端向U型敞口的内侧延伸形成倒勾部; 
在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处于自然状态下,所述倒勾部与所述第一弹性臂自由端靠近,以使所述U型敞口关闭;在外力作用下,使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处于向两侧扩张状态下,所述倒勾部与所述第一弹性臂自由端远离,以使所述U型敞口打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侧壳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上设置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底壳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推拉板可推入或拉出。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冷热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上设有一便于握持的杯柄。 
CN 201320063021 2013-02-04 2013-02-04 车载冷热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46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63021 CN203246360U (zh) 2013-02-04 2013-02-04 车载冷热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063021 CN203246360U (zh) 2013-02-04 2013-02-04 车载冷热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46360U true CN203246360U (zh) 2013-10-23

Family

ID=49372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06302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46360U (zh) 2013-02-04 2013-02-04 车载冷热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4636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409A (zh) * 2016-06-30 2016-11-30 肖锐 一种车载饮用水加热装置
CN107174083A (zh) * 2016-03-11 2017-09-19 孙建群 车载冷热杯
CN107554380A (zh) * 2017-09-08 2018-01-09 崔晋京 一种车载冷热杯组件
CN109431294A (zh) * 2018-12-29 2019-03-08 坤同勃志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饮品自动化烹饪的加热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4083A (zh) * 2016-03-11 2017-09-19 孙建群 车载冷热杯
CN106168409A (zh) * 2016-06-30 2016-11-30 肖锐 一种车载饮用水加热装置
CN106168409B (zh) * 2016-06-30 2018-11-20 江苏来德福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饮用水加热装置
CN107554380A (zh) * 2017-09-08 2018-01-09 崔晋京 一种车载冷热杯组件
CN109431294A (zh) * 2018-12-29 2019-03-08 坤同勃志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饮品自动化烹饪的加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46360U (zh) 车载冷热杯
CN201571825U (zh) 快速冷热杯
CN202420024U (zh) 可控温度的水冷式小型半导体冷热两用箱
CN203467974U (zh) 一种餐车
CN201523975U (zh) 车载冷热杯的温度传导结构
CN201882416U (zh) 电子冷暖保温桶
CN102551457A (zh) 一种太阳能制冷杯
CN201052041Y (zh) 新型直冷式冷热杯
CN202143548U (zh) 一种可制冷的保温杯
CN104044496B (zh) 一种用于瓶装水的汽车用保温罐及其工作方法
CN201211855Y (zh) 一种车载冷热杯
CN206350637U (zh) 一种车载制冷水杯
CN205018719U (zh) 一种真空冷热杯
CN104352137A (zh) 太阳能制冷水杯
CN102563955B (zh) 太阳能驱动的半导体快速制冷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饮水机
CN204245821U (zh) 一种便携速冷水杯
CN2485603Y (zh) 半导体式空调器
CN209320628U (zh) 汽车空调制冷热袋
CN203258921U (zh) 新型空调冰箱
CN204232785U (zh) 太阳能制冷水杯
CN204158134U (zh) 多功能冷热水杯
CN207940446U (zh) 冷热温控多功能保温饭盒
CN203698054U (zh) 一种汽车用制冷杯架装置
CN201703228U (zh) 用于驾驶室的热管散热式电子空调
CN201452597U (zh) 太阳能冷暖水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20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