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39751U -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39751U
CN203239751U CN 201320207396 CN201320207396U CN203239751U CN 203239751 U CN203239751 U CN 203239751U CN 201320207396 CN201320207396 CN 201320207396 CN 201320207396 U CN201320207396 U CN 201320207396U CN 203239751 U CN203239751 U CN 2032397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rotating shaft
improved
joining hole
block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20739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赐
林雅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CN 20132020739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397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39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397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由多个弹性导引件叠合成一弹性导引组件,各弹性导引件于两端部设有一容置部,两容置部之间以一连通槽相衔接,于各容置部内周侧远离该连通槽的一侧分别设有一端凸部,两个相同的第一、二枢轴于中段分别设有一伸入容置部内的中段部,于各中段部周缘设有至少一接触于端凸部的中段平削面,使该第一、二枢轴于枢转时推抵端凸部,可使各容置部产生弹性变形,以使该第一、二枢轴同步枢转至接近预设角度时,通过该端凸部抵压于中段平削面,可使第一、二枢轴自动趋近并定位于该开启角度。

Description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尤指一种使两同步反向枢转的转轴枢转至预设角度附近时产生一导引的弹性,以使该两转轴得以同时被定位于预设开启角度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功能提升与变化,传统利用单一枢轴以两端分别结合于一枢转件(荧幕)及一相对枢转件(主机)的枢转结构,已逐渐难以满足使用上的不同需求;因此,有如图1、图2所示的双转轴枢纽装置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包括:第一、二枢轴30、40、迫紧组件6、枢转定位组件7及枢转限制片8等部分,其中该第一、二枢轴30、40分别由中段向一端延伸至少一定位平面301、401,且于该端部各设有一固定部303、403(可为一外螺纹),于第一、二枢轴30、40另一端则分别设有结合于一枢转件(荧幕)的连结部302及结合于一相对枢转件(主机)的连结部402。 
迫紧组件6由一座体65及一分离的间隔定位片64组成,该座体65与间隔定位片64上各设有相对应且供第一、二枢轴30、40穿过的通孔651、652及通孔641、642,且该间隔定位片64于两通孔641、642之间设有一长槽孔643,而该座体65于通孔651、652远离间隔定位片64的一侧分别连结一弹性部61、62,该弹性部61、62套合于第一、二枢轴30、40具有定位平面301、401的一端,且可利用固定件304、404(可为一螺帽)分别结合于固定部303、403(外螺纹)上,使该第一、二枢轴30、40端部与座体65保持紧迫的弹性,且该座体65于该弹性部61、62之间设有一定位部63(可为一螺孔)。 
枢转限制片8设置于座体65远离两弹性部61、62的一侧,于该枢转限制片8上设有对应于通孔651、652的通孔81、82,且于该通孔81、82一侧外周缘各设有具不同方向及角度限制范围的挡止部811、821,另于两通孔81、82之间设有一长槽孔83。 
枢转定位组件7设置于枢转限制片8及间隔定位片64之间,其是由两连动轮71、72及一活动轮73组成,该两连动轮71、72分别于中央设有能套合于定位平面301、401上的结合孔711、721,且于两连动轮71、72外周缘及一边侧各设有定位凹部712、722及侧凸部713、723,该两侧凸部713、723受挡止部811、821的限制,而可形成不同方向及角度范围的枢转限制,该活动轮73于中央设有一凸伸的支轴731,该支轴731的两端部分别伸入长槽孔643及长槽孔83内,使该活动轮73形成一可于限制区域内滑动的组合,另于活动轮73与枢转限制片8之间设有一弹片74,于该弹片74中央设有一能套合于支轴731上的中央孔741,通过弹片74的作用,可使活动轮73保持与两连动轮71、72迫紧接触的状态。 
请参图3至图7所示,可知于使用时,当枢转件(荧幕)与相对枢转件(主机)位于相互盖合的收存状态时,其第一、二枢轴30、40可分别连动两连动轮71、72以定位凹部712、722朝向同侧(如图3所示),于图示中,连动轮71以远离定位凹部712的一侧部位推抵该活动轮73嵌抵于连动轮72的定位凹部722内,此时,由于该连动轮71与活动轮73之间以相对的凸弧面相互抵触,使该第一枢轴30可持续枢转,且于枢转过程中,该第二枢轴40处于固定无法枢转(如图4所示)的状态,直至该第一枢轴30带动连动轮71枢转一预设角度(于图示中,该预设角度约为180度)后,该连动轮71的定位凹部712转至朝向活动轮73的方向(如图5所示)以解除了对活动轮73的抵触,此时,活动轮73可沿长槽孔643、83的延伸方向滑移,且该第二枢轴40(连动轮72)呈可枢转的状态。 
然后,该第二枢轴40可带动该连动轮72以朝向与第一枢轴30(连动轮71)相反的方向枢转(如图6所示),且于该第二枢轴40枢转的过程中,以连动轮72周缘抵触于该活动轮73,使该活动轮73嵌入该连动轮71的定位凹部712内,以令该第一枢轴30形成无法枢转的卡掣状态,直至第二枢轴40带动连动轮72枢转一预设角度(于图示中,该预设角度约为180度)后,该连动轮72的定位凹部722转至朝向活动轮73的方向(如图7所示)以解除了对活动轮73的抵触;以便于使用完毕后,该第一、二枢轴30、40其中的一可先反向枢转,以供回复至初始的收合状态。 
然而,上述结构于实际应用上有下列缺失: 
1.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仅可单独供该第一枢轴30(连动轮71)或第二枢轴40(连动轮72)枢转,且于先转动的连动轮71(或连动轮72)未转至预设角度时,另一连动轮72(或连动轮71)处于锁掣无法转动的状态,影响其整体使用上的 便利性。 
2.于使用时,两连动轮71、72除收合或在局部角度的位置具有定位功能外,在其它大部分的操作角度上皆不具有定位效果,形成一使用上的缺失。 
3.该活动轮73于滑移过程中不易保持稳定而容易产生偏斜,致使两连动轮71、72于枢转过程中容易与活动轮73因摩擦力变化而形成异音及枢转顺畅性不佳等情形。 
有鉴于现有双轴枢转装置于应用时有上述缺点,发明人针对该多个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实用新型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可使两个反向枢转的转轴枢转至预设角度附近时产生导引的弹性,使该两转轴得以自动地被定位于该预设的开启角度,以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包括: 
一弹性导引组件,由至少一片状的弹性导引件组成,该弹性导引件的至少一端部设有一镂空的容置部,该容置部衔接一朝向弹性导引件中段延伸的连通槽,且于该容置部内周侧于远离该连通槽的一侧设有一端凸部; 
相互平行的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至少其一的中段设有一伸入该弹性导引件的对应容置部内的中段部,于该中段部周缘设有至少一能接触于该端凸部的中段平削面,使该中段部于枢转过程中能推抵端凸部而连动该容置部产生弹性变形,以令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中能伸入容置部的枢轴在枢转至接近预设角度时,通过该容置部弹性压迫该中段平削面,进而使该枢轴产生朝向端凸部旋转贴合的驱动力。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弹性导引件于两端部分别设有一镂空的容置部,两容置部之间以所述连通槽相衔接,于各容置部内周侧分别于远离该连通槽的一侧设有一个端凸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中段分别设有一伸入该弹性导引件对应的容置部内的中段部,于各中段部周缘设有至少一能接触于该端凸部的中段平削面,使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于枢转过程中能以中段部分别推抵各端凸部而连动各容置部产生弹性变形,以令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在枢转至接近预设角度时,通过各容置部弹性压迫该中段平削面,进而 使各枢轴产生朝向端凸部旋转贴合的驱动力。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弹性导引件的端凸部中段设有对应于各枢轴的中段部弧度的导引弧面。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导引弧面两旁侧分别设有一平直的平削面。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弹性导引件于容置部接近连通槽两旁侧的部位各设有一凸起的侧凸部。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弹性导引组件由多个相同的片状弹性导引件相叠置而成。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更设有一同步连动组件,具有两个能同步反向转动的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且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上分别设有一贯通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另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段部分别朝向一端延伸一端结合部,两个该端结合部分别伸入该同步连动组件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内,并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同步连动。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周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端平削面,且该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具有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端平削面相同形状、大小的断面结构。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上设有能通过并凸伸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外的固定部,且两个该固定部能分别与一固定件相结合,以防止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分别与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松脱。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弹性导引组件于远离该同步连动组件的一侧另设有一间隔定位件,该间隔定位件上贯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远离端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与一枢转件以及一相对枢转件结合。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弹性导引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外套管的容置空间内部中段设有一被定位部,该同步连动组件则于对应部位设有一能与该被定位部相结合的定位部。 
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同步连动组件的定位部与该外套管的被定位部间以一定位元件相连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使两个反向枢转的转轴枢转至预设角度附近时产生导引的弹性,使该两转轴得以自动地被定位于该预设的开启角度,以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致更具体的了解,兹依下列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构造分解图; 
图2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3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枢转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枢转动作示意图(二); 
图5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枢转动作示意图(三); 
图6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枢转动作示意图(四); 
图7为现有双转轴枢纽装置的枢转动作示意图(五);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造分解图; 
图8A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组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于两枢接的枢转件及相对枢转件相互盖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两枢轴及弹性导引组件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于两枢接的枢转件及相对枢转件在开启过程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两枢轴及弹性导引组件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于两枢接的枢转件及相对枢转件在开启接近预设定位角度的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两枢轴及弹性导引组件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弹性导引件;11、12-容置部;111、121-端凸部;1111、1211-导引弧面;1112、1113、1212、1213-平削面;112、113、122、123、713、 723-侧凸部;13-连通槽;10-弹性导引组件;2-同步连动组件;21-第一套座;22-第二套座;211-第一结合孔;221-第二结合孔;23、63-定位部;231-定位元件;20-间隔定位件;201-第一轴孔;202-第二轴孔;3、30-第一枢轴;31、41、811、821-挡止部;32、42、302、402-连结部;33、43-中段部;331、431-中段平削面;34、44-端结合部;341、441-端平削面;35、45、303、403-固定部;351、451、304、404-固定件;301、401-定位平面;4、40-第二枢轴;5-外套管;51-容置空间;52-分隔部;53-被定位部;6-迫紧组件;61、62-弹性部;64-间隔定位片;641、642、651、652、81、82-通孔;643、83-长槽孔;65-座体;7-枢转定位组件;71、72-连动轮;711、721-结合孔;712、722-定位凹部;73-活动轮;731-支轴;74-弹片;741-中央孔;8-枢转限制片;B-枢转件;C-相对枢转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8至图10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要包括:弹性导引组件10及两相同的第一、二枢轴3、4;其中该弹性导引组件10由至少一片状的弹性导引件1组成,各弹性导引件1于两端部分别设有一镂空的容置部11、12,两容置部11、12之间以一连通槽13相连通,同时利用该连通槽13的设计,使两容置部11、12于受力扩张时具有收缩的弹性,于两容置部11、12内周侧分别于远离该连通槽13的部位设有一端凸部111、121,于该端凸部111、121中段各设有一导引弧面1111、1211,且分别于导引弧面1111、1211两旁侧分别各设有平削面1112、1113、1212、1213,另于接近该连通槽13两旁侧的部位各设有侧凸部112、113、122、123;于实际应用时,该弹性导引组件10可依需求而以多个弹性导引件1叠置而成,通过不同数量的弹性导引件1叠合而可使容置部11、12整体上产生不同的弹性力。 
第一、二枢轴3、4于中段各设有一向外凸起的挡止部31、41,由该挡止部31、41分别向一端侧设有连结部32、42,由该挡止部31、41分别向另一端侧设有中段部33、43、于各中段部33、43周缘分别设有至少两相对应的中段平削面331、431,且该中段部33、43可分别伸入该弹性导引组件10的各弹性导引件1的容置部11、12内。 
于图示揭露的实施例中,该第一、二枢轴3、4由各中段部33、43依序向端部延伸分别形成端结合部34、44以及固定部35、45,该端结合部34、44可分别伸入一同步连动组件2上两贯通的第一、二结合孔211、221内(该同步连动组件 2内部具有两可同步反向转动的第一、二套座21、22,该第一、二结合孔211、221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二套座21、22上),以形成可同步枢转连动的结合,于图示的实际例中,端结合部34、44上分别设有至少两相对应的端平削面341、441,而该第一、二结合孔211、221则具有相同断面形状与大小;该固定部35、45可供一固定件351、451结合(该固定部35、45可为一外螺纹,而该固定件351、451分别螺合于各外螺纹上的螺帽),使该第一、二枢轴3、4得以与该同步连动组件2相结合;且可依需要而使第一、二枢轴3、4的两中段部33、43分别穿过一间隔定位件20上预设具有固定距离的第一、二轴孔201、202,以使该第一、二枢轴3、4可保持相互平行的延伸。 
上述结构于实施时,可另配合将该间隔定位件20、弹性导引组件10与同步连动组件2设置于一外套管5的预设容置空间51内,于该容置空间51中段横设有一分隔部52,该分隔部52上设有一被定位部53,另于同步连动组件2上对应设有一能与该被定位部53相结合的定位部23,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实施例中,该被定位部53可为一通孔,该定位部23为一与该通孔相邻接的螺孔,并可通过一定位元件231(可为一螺栓)穿过该通孔并螺入该螺孔内而形成结合定位。 
请参图11至图16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该连结部32、42可依需要而分别与一枢转件B(可为一液晶荧幕)、一相对枢转件C(可为一主机本体)相结合,当该枢转件B(液晶荧幕)及相对枢转件C(主机本体)于相对盖合的收存状态(如图11所示)时,该第一、二枢轴3、4的中段部33、43于各弹性导引件1的各容置部11、12内,分别以其中的一中段平削面331、431完全抵顶于平削面1112、1113、1212、1213,并配合各侧凸部112、113、122、123分别抵触于其中另一中段平削面331、431两旁侧的中段部33、43表面(如图12所示),可形成一适当的角度定位效果。 
而当该枢转件B与相对枢转件C相互枢转开启(如图13所示)时,通过该同步连动组件2的动作限制,可使该第一、二枢轴3、4保持同步反向枢转,令两中段平削面331、431分别脱离平削面1112、1113、1212、1213枢转;而位于两中段平削面331、431一旁侧的中段部33、43受侧凸部112、113、122、123分别抵触,而另一旁侧的中段部33、43则撑抵于各端凸部111、121的导引弧面1111、1211内(如图14所示),使该容置部11、12分别朝向端凸部111、121的方向扩张变形,并通过此弹性变形产生一相对作用于该两中段平削面331、431的弹性力。 
当该枢转件B与相对枢转件C相互枢转至一接近预设定位角度(于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实施例中,该预设定位角度为180度,如图15所示)时,该第一、二枢轴3、4上其中的一中段平削面331、431逐渐朝向该端凸部111、121;此时,利用该端凸部111、121的弹性力作用于该两中段平削面331、431,可使该第一、二枢轴3、4保持持续同步反向枢转(如图16所示)直至该定位角度,然后,第一、二枢轴3、4与各弹性导引件1之间可回复至如图12所示的位置,该枢转件B与相对枢转件C亦得以保持稳定的角度定位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于实际应用时,该弹性导引件1可仅单独于一端部设置具有端凸部111(或端凸部121)、导引弧面1111(或导引弧面1211)的容置部11(或容置部12),且该容置部11(容置部12)衔接一朝向中段延伸的连通槽13,其亦可达到相同的枢转导引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确可达成使两同步反向枢转的转轴枢转至预设角度附近时产生导引的弹力,使该两转轴得以自动枢转并被定位于该预设角度的功效,实为一具新颖性及进步性的创作,爰依法提出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然而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说明,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亦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38)

1.一种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弹性导引组件,由至少一片状的弹性导引件组成,该弹性导引件的至少一端部设有一镂空的容置部,该容置部衔接一朝向弹性导引件中段延伸的连通槽,且于该容置部内周侧于远离该连通槽的一侧设有一端凸部; 
相互平行的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至少其一的中段设有一伸入该弹性导引件的对应容置部内的中段部,于该中段部周缘设有至少一能接触于该端凸部的中段平削面,使该中段部于枢转过程中能推抵端凸部而连动该容置部产生弹性变形,以令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中能伸入容置部的枢轴在枢转至接近预设角度时,通过该容置部弹性压迫该中段平削面,进而使该枢轴产生朝向端凸部旋转贴合的驱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于两端部分别设有一镂空的容置部,两容置部之间以所述连通槽相衔接,于各容置部内周侧分别于远离该连通槽的一侧设有一个端凸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中段分别设有一伸入该弹性导引件对应的容置部内的中段部,于各中段部周缘设有至少一能接触于该端凸部的中段平削面,使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于枢转过程中能以中段部分别推抵各端凸部而连动各容置部产生弹性变形,以令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在枢转至接近预设角度时,通过各容置部弹性压迫该中段平削面,进而使各枢轴产生朝向端凸部旋转贴合的驱动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的端凸部中段设有对应于各枢轴的中段部弧度的导引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弧面两旁侧分别设有一平直的平削面。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于容置部接近连通槽两旁侧的部位各设有一凸起的侧凸部。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由多个相同的片状弹性导引件相叠置而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由多个相同的片状弹性导引件相叠置而成。 
8.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更 设有一同步连动组件,具有两个能同步反向转动的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且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上分别设有一贯通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另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段部分别朝向一端延伸一端结合部,两个该端结合部分别伸入该同步连动组件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内,并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同步连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更设有一同步连动组件,具有两个能同步反向转动的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且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上分别设有一贯通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另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段部分别朝向一端延伸一端结合部,两个该端结合部分别伸入该同步连动组件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内,并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同步连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更设有一同步连动组件,具有两个能同步反向转动的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且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上分别设有一贯通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另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段部分别朝向一端延伸一端结合部,两个该端结合部分别伸入该同步连动组件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内,并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同步连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更设有一同步连动组件,具有两个能同步反向转动的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且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上分别设有一贯通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另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段部分别朝向一端延伸一端结合部,两个该端结合部分别伸入该同步连动组件的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内,并与该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同步连动。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周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端平削面,且该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具有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端平削面相同形状、大小的断面结构。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周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端平削面,且该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具有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端平削面相同形状、大小的断面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周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端平削面,且该第一结合孔和 第二结合孔具有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端平削面相同形状、大小的断面结构。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周侧分别设有至少一端平削面,且该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具有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端平削面相同形状、大小的断面结构。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上设有能通过并凸伸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外的固定部,且两个该固定部能分别与一固定件相结合,以防止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分别与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松脱。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上设有能通过并凸伸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外的固定部,且两个该固定部能分别与一固定件相结合,以防止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分别与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松脱。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上设有能通过并凸伸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外的固定部,且两个该固定部能分别与一固定件相结合,以防止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分别与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松脱。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上设有能通过并凸伸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外的固定部,且两个该固定部能分别与一固定件相结合,以防止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分别与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松脱。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端结合部上设有能通过并凸伸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外的固定部,且两个该固定部能分别与一固定件相结合,以防止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分别与第一套座和第二套座松脱。 
21.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于远离该同步连动组件的一侧另设有一间隔定位件,该间隔定位件上贯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2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 组件于远离该同步连动组件的一侧另设有一间隔定位件,该间隔定位件上贯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2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于远离该同步连动组件的一侧另设有一间隔定位件,该间隔定位件上贯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2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于远离该同步连动组件的一侧另设有一间隔定位件,该间隔定位件上贯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2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于远离该同步连动组件的一侧另设有一间隔定位件,该间隔定位件上贯设有两个分别对应于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2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远离端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与一枢转件以及一相对枢转件结合。 
2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远离端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与一枢转件以及一相对枢转件结合。 
2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远离端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与一枢转件以及一相对枢转件结合。 
2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远离端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与一枢转件以及一相对枢转件结合。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各于远离端结合部的一端设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分别与一枢转件以及一相对枢转件结合。 
31.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3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3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 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3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3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36.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组件与同步连动组件设置于一外套管的预设容置空间内。 
37.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管的容置空间内部中段设有一被定位部,该同步连动组件则于对应部位设有一能与该被定位部相结合的定位部。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同步连动组件的定位部与该外套管的被定位部间以一定位元件相连结。 
CN 201320207396 2013-04-22 2013-04-22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39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07396 CN203239751U (zh) 2013-04-22 2013-04-22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207396 CN203239751U (zh) 2013-04-22 2013-04-22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39751U true CN203239751U (zh) 2013-10-16

Family

ID=49317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20739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39751U (zh) 2013-04-22 2013-04-22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3975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09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开合装置及应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509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开合装置及应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
CN114125096B (zh) * 2020-08-25 2024-05-28 加藤电机(香港)有限公司 开合装置及应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3931B2 (en) Hinge device for a foldable device
CN203239750U (zh) 双轴式转轴枢转定位结构
TW201910960A (zh) 軟性顯示設備及支撐裝置
CN205715240U (zh) 一种能用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WO2023216870A1 (zh)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855743B (zh) 一种用于柔性屏的360°折叠铰链
CN107288993B (zh)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3239751U (zh) 双转轴枢纽器的改良结构
WO2020135147A1 (zh) 移动终端
CN203441960U (zh) 双轴同动扭力枢轴器
CN104110438A (zh) 双转轴枢钮器的改良结构
CN205744876U (zh) 可360°翻转笔记本的显示屏连接轴
TWM468875U (zh) 雙軸扭力樞軸器開啓角度控制裝置
CN203477052U (zh) 可360度旋转的转轴
CN201475155U (zh) 枢纽器
CN203394996U (zh) 具限位机构的双轴枢纽器
TWM527920U (zh) 具有包覆式連接裝置之雙軸樞紐器
CN202775309U (zh) 儿童游戏床用关节结构及采用有该关节结构的儿童游戏床
CN206332797U (zh) 一种弹性折叠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头戴式耳机
TWM612338U (zh) 滑動式鎖定裝置及具有其的雙軸式鉸鏈
CN208202926U (zh) 具有门挡功能的铰链器
CN201330795Y (zh) 旋转机构
CN203585058U (zh) 短行程枢纽器及其定位装置
CN201318387Y (zh) 枢纽器
CN103398093B (zh) 可360度旋转的转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