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66107U - 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66107U
CN203166107U CN 201320184884 CN201320184884U CN203166107U CN 203166107 U CN203166107 U CN 203166107U CN 201320184884 CN201320184884 CN 201320184884 CN 201320184884 U CN201320184884 U CN 201320184884U CN 203166107 U CN203166107 U CN 203166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board
cable
wire
cable connector
conn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848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宜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 20132018488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66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66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6610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含两条线缆、分别连接于两线缆端部的两个插头、一板形框架,及一组装于框架的保护盖。插头包括一壳体及一组装于壳体的端子模块。各端子模块的尾部伸出壳体外与线缆连接。框架形成两个并排的安装孔以分别容置并固定两插头的壳体。保护盖形成罩覆部,通过罩覆部包围覆盖两线缆与对应端子模块的连接处,使线缆与端子模块的连接处具有一保护的机制而不易损坏。此外,罩覆部在线缆与端子模块的连接处产生应变释放的效果,大幅提升了线缆连接器整体的抗拉强度。

Description

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电子装置间传输电力或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如何设计出可靠耐用且安全的连接器,是现今所有相关业者皆相当关注的目标。
目前在业界中,线缆连接器是一种常用以连接电子装置的重要组件。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开案TW201244304A1(对应中国大陆专利申请号CN201110088114.2;对应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2/0258631A1)所揭露的一种传统的线缆连接器,是将两个导电端子折弯叠置成一锁扣部,并利用一锁扣件与一带线端子相互锁接;通过锁扣件将导电端子的锁扣部与带线端子稳固结合,提供了线缆连接器较佳的抗拉强度。现有一种用于连接电源的线缆连接器,包含一框架、两个卡固于框架中的插头,及对应连接插头的线缆。通过插头连接一电力源并将电流传递至对应的线缆输出,达到传输电能的目的。
然而,在现有的线缆连接器中,线缆与导电端子相连接处并没有任何强化的保护结构,因此,在线缆受到多次拉扯后,线缆与导电端子相连接处很容易产生断裂而彼此脱离。此外,由于线缆与导电端子连接处没有任何保护结构而直接暴露在外,所以在使用者要插拔线缆连接器时,很容易误触线缆与导电端子相连接处,导致触电而危害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保护结构以保护线缆与导电端子相连接处的线缆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应变释放(strain relief)以强化线缆与导电端子相连接处的线缆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避免使用者操作时发生触电危险的线缆连接器。
于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包含两条线缆、两个分别连接于两线缆端部的插头、一概呈板形的框架,及一组装于框架的保护盖。各插头包括一壳体,及一组装于壳体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的尾部伸出对应壳体外与对应线缆相连接。框架形成两个并排的安装孔以分别容置并固定两插头的壳体。保护盖形成罩覆部,通过罩覆部包围覆盖两线缆与对应端子模块连接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保护盖包括两个可拆卸地装设于该框架的半壳及一固接机构;该两半壳彼此组装配合而形成该罩覆部,并通过该固接机构相互组装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于该罩覆部前端,该两半壳内侧各形成一夹持部;该两夹持部配合夹持该两插头的壳体的后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两半壳共同界定两个穿孔,以分别将该两条线缆固定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两个由该主板的两侧垂直延伸的组装板;该两个组装板分别位于该两条线缆的两相反侧;各半壳具有分别凸出于两相反侧以抵靠于该两组装板的侧边的两个抵靠部,使各半壳在一平行该主板的上下方向与该组装板相互定位,且各半壳的一部分被夹置限位于该框架的两组装板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各组装板在内侧形成一个平行该主板延伸的限位槽;各半壳还具有分别形成于两相反侧以对应容置于该两个限位槽内的两个限位块;该两个限位块被限位于对应的限位槽内,使该两半壳在垂直该主板的前后方向与平行该主板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限位及对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每一端子模块的尾部围绕界定一开口方向垂直该主板的线缆安装槽,以供对应线缆沿垂直该主板方向穿入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框架在界定该两个安装孔边缘处形成多个卡固槽;各插头的壳体外侧凸起形成多个位置对应该多个卡固槽的卡固块;各卡固块穿入并卡固于对应的卡固槽内,使各插头固定于对应的安装孔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两半壳分别形成一固接孔;该两个固接孔的位置相互对应以供该固接机构穿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还包含两个固持件;每一线缆的一端设有一金属接线头;该两个金属接线头穿设定位于对应的线缆安装槽;该两个固持件分别穿设于各端子模块尾部与对应线缆的金属接线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保护盖包括一第一扣接机构;该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一设于该主板的第二扣接机构;该第一扣接机构与该第二扣接机构相互扣接使该保护盖固定于该框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各插头的一侧面在对应的安装孔内与该主板间隔一缝隙;该保护盖还包括两个由该保护盖向该两个缝隙凸伸的插片;该两个插片插设于对应的缝隙内并紧抵于该插头与该主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二扣接机构具有一个形成于该主板的卡孔;该第一扣接机构具有一个由该保护盖向该卡孔凸伸并卡扣于该卡孔内的卡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一扣接机构还具有两个分别由该保护盖的两相反侧向外凸起的第一扣块,及两对分别对应该两第一扣块的定位块;每对定位块平行该主板排列并位于对应第一扣块的相反两端;该第二扣接机构还具有两个分别由该主板向该两个第一扣块凸伸的第二扣块;该两个第二扣块分别扣接于对应的第一扣块,并夹置于对应的定位块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二扣接机构还在每一第二扣块的两侧具有两个定位槽;该两个定位槽的位置分别对应该第一扣接机构的各定位块,并供对应的定位块容置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一扣接机构还具有一个由该保护盖相对该框架的一侧面凹陷形成的固定槽;该第二扣接机构还具有一个由该主板向该固定槽凸伸的固定块;该固定块的形状与该固定槽相配合而容置固定于该固定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每一端子模块的尾部围绕界定一开口方向平行该主板的线缆安装槽以供对应线缆沿平行该主板方向穿入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保护盖的罩覆部包围两线缆与对应端子模块的连接处,使线缆与端子模块的连接处具有一保护的机制而不易损坏。此外,通过罩覆部在线缆与端子模块连接处产生的应变释放效果,提升整体的抗拉强度,使线缆与端子模块不易在连接处断裂而相互脱离。另外,罩覆部包围隔绝的效果,避免了使用者于操作时误触线缆与端子模块连接处而发生触电的危险。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2是一分解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两半壳;
图3是一分解图,说明该两半壳的另一角度;
图4是一分解图,说明两插头与一框架的结合;
图5是沿图1中的V-V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一保护盖的内部结构;
图6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7是一分解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组合;
图8是一分解图,说明一第一扣接机构与一第二扣接机构的细部结构;
图9是一前视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前端;
图10是沿图9中的X-X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一插片插置于对应的缝隙;
图11是沿图9中的XI-XI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二第二扣块扣接于对应的第一扣块;及
图12是沿图9中的XII-XII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一卡勾扣接于一卡孔。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线缆
10  固持件
11  金属接线头
12  热缩套管
2   插头
20  插口
21  壳体
211 卡固块
22  端子模块
220 尾部
221 线缆安装槽
222 开口
223 端子
3   框架
31  主板
311 卡固槽
312 穿设部
313 卡合部
32  组装板
320 侧边
321 限位槽
322 分隔部
33  安装孔
34  缝隙
35  第二扣接机构
351 第二扣块
352 定位槽
353 卡孔
354 固定块
355 内凸块
356 外凸块
36  导引板
4   保护盖
41  半壳
410 夹持部
411 抵靠部
412 限位块
413 固接孔
42  固接机构
421 螺丝
422 螺帽
43  罩覆部
44  穿孔
45  第一扣接机构
451 第一扣块
452 定位块
453 卡勾
454 固定槽
46  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线缆连接器包含两条线缆1、分别端接该两线缆的两个插头2、一大概呈板形的框架3、及一组装于框架3的保护盖4。每一线缆1的一端设有一金属接线头11。插头2的前端具有一插口20,用以与一电极板5沿一插接方向I插接。各插头2包括一壳体21,及一组装于壳体21的端子模块22。每一端子模块22的尾部220伸出对应壳体21外与对应线缆1一端的金属接线头11相连接。该线缆连接器更包含两固持件10分别穿设于各端子模块22尾部220与对应线缆1的金属接线头11,借此将该两个端子模块22与对应的线缆1相互稳固地固定。各端子模块22与对应线缆1的连接处分别被一绝缘的热缩套管12所包覆。
框架3包括一主板31、两个组装板32,及两个导引板36,并形成两个并排贯穿主板31的安装孔33。两安装孔33分别容置并固定两插头2的壳体21于框架3。框架3的主板31在界定安装孔33边缘处形成多个卡固槽311。每一卡固槽311具有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穿设部312,及一个连接穿设部312后端并向下延伸的卡合部313。各插头2的壳体21外侧凸起形成多个位置对应该多个卡固槽311的卡固块211,在将插头2装设于框架3时,各卡固块211先由框架3的前端向后进入卡固槽311的穿设部312,接着再从穿设部312的后端向下进入卡固槽311的卡合部313而被前后限位,借此使各卡固块211穿入并卡固于对应的卡固槽311内,使两插头2固定于对应的安装孔33中。在卡固块211向下进入卡合部313后,各壳体21的上侧在对应的安装孔33内与主板31相互间隔而形成一缝隙34。两导引板36由主板31邻近电极板5之一侧向外延伸,并彼此间隔位于两插头2间且末端呈一V形,在两插头2插入两电极板5时能产生一导引的作用,避免电极板5被误插于两插头2间,而正确导引两插头2被导引插接于对应的电极板5上。
两个组装板32由主板31的两侧垂直向线缆1的方向延伸,且分别位于两条线缆1的两相反侧,并各在内侧凹陷形成一个平行主板31延伸的限位槽321。保护盖4包括两个彼此组装的半壳41及一固接机构42。两半壳41分别形成一固接孔413且该两个固接孔413的位置相互对应以供固接机构42穿设,让固接机构42将两半壳41相互组装固定。各半壳41可拆卸地装设于框架3,并抵靠于两组装板32的侧边320且部分被夹置限位于框架3的两组装板32间。
每一半壳41具有分别凸出于两相反侧的两个抵靠部411及两个限位块412。两抵靠部411分别用以抵靠两组装板32的侧边320,使半壳41在一平行主板31的上下方向与组装板32相互定位。两限位块412分别对应容置于两限位槽321内,使两半壳41在垂直主板31的前后方向与平行主板31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限位及对位。每个限位槽321内具有一个垂直主板31的长条形分隔部322(见图4),以供各限位块412在对应的限位槽321中抵靠。通过半壳41的抵靠部411及限位块412分别与组装板32的侧边320及限位槽321配合,以及两组装板32的夹持限位,使两半壳41能准确与组装板32定位,并让两半壳41的固接孔413彼此对齐以供固接机构42穿设。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固接机构42具有一螺丝421及一螺帽422,通过螺丝421穿设于两半壳41的固接孔413后与螺帽422螺锁,以相互配合将两半壳41组装固定。
两半壳41组装于框架3的组装板32后,彼此配合形成罩覆部43,且于罩覆部43前端,两半壳41各在内侧各形成一夹持部410(见图3及图5)。两夹持部410共同夹持两插头2的壳体21的后端,使各插头2在对应的安装孔33内不会因为缝隙34而在安装孔33中上下位移,借此与框架3稳固地固定。罩覆部43包围覆盖两线缆1与对应端子模块22连接的部分,借此提供线缆1与端子模块22连接处一保护的机制,使线缆1与端子模块22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损坏。此外,包覆线缆1与端子模块22连接处的罩覆部43固定于框架3,更能在线缆1被拉扯时产生应变释放(strain relief)的效果,分担原先集中于线缆1与端子模块22连接处的应力。
两半壳41还共同围绕界定两个连通罩覆部43的内部与外部的穿孔44。两穿孔44形状对应于两线缆1的截面,借此分别穿设两线缆1并将线缆1固定限位于对应的穿孔44中。在本实施例中,各线缆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框架3。每一端子模块22具有两个端子223,两端子223伸出对应壳体21外的尾部220彼此对靠以构成一线缆安装槽221。线缆安装槽221具有一方向垂直主板31的开口222,以供对应线缆1的金属接线头11穿设定位于线缆安装槽221内。
参阅图6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两条线缆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框架3的主板31。两穿孔44的方向亦配合线缆1的延伸方向而平行于框架3的主板31。每一线缆安装槽221的开口222方向平行该框架3的主板31,以供对应线缆1的金属接线头11沿平行主板31的方向穿入定位于线缆安装槽221中。此外保护盖4不由两半壳41组装而成,而是一体地形成该罩覆部43。
保护盖4还包括两个相对于框架3的插片46,插片46由该罩覆部43向缝隙34凸伸并插设于对应的缝隙34内(见图10),同时紧抵于插头2的壳体21与框架3的主板31,使两插头2在对应的安装孔33内与该框架3稳固地固定。
保护盖4还包括一第一扣接机构45。框架3还包括一设于主板31的第二扣接机构35。第一扣接机构45与第二扣接机构35相互扣接以使保护盖4固定于框架3。第一扣接机构45具有两个第一扣块451、分别位于第一扣块451两侧的定位块452、一卡勾453,及一固定槽454。第二扣接机构35具有两个第二扣块351、四个分别位于两第二扣块351两侧的定位槽352、一卡孔353,及一固定块354。
各第一扣块451分别形成于保护盖4的两相反侧并向外凸起,而整体呈一平行于主板31的长条状。两第二扣块351形成于主板31的两相反外侧,并由主板31向两第一扣块451凸伸,且于末端内侧形成一内凸块355以扣接于对应的第一扣块451(见图11);需强调,两第二扣块351的外侧还可供使用者握持,以便于对线缆连接器沿插接方向I与电极板5进行拔插,各第二扣块351末端的外侧更凸起形成一外凸块356(见图11),让使用者握持第二扣块351外侧时更易于抓握而不易发生手滑。每对定位块452由保护盖4向外凸起,并平行主板31排列于对应第一扣块451的相反两端,且较第一扣块451往外凸出,借此相互配合将扣接于第一扣块451的第二扣块351夹持定位于两定位块452之间。
各定位槽352的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扣接机构45的各定位块452,用以供对应的定位块452容置限位,进一步增加第一扣接机构45与第二扣接机构35的固定效果。该卡孔353形成于主板31面对保护盖4的一侧面。该卡勾453由该保护盖4向该卡孔353凸伸,并伸入且卡扣于该卡孔353内(见图12)。固定槽454由保护盖4相对框架3的一侧面凹陷形成,并位于两安装孔33之间。固定块354由主板31向固定槽454凸伸,且形状与固定槽454相配合,借此容置固定于该固定槽454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保护盖4的罩覆部43包围两线缆1与对应端子模块22的连接处,提供一线缆1与端子模块22连接处的保护机制而不易损坏。此外,由于罩覆部43固定于框架3并将线缆1与端子模块22连接处包覆于其中,在线缆1受到拉扯时具有应变释放的效果,提升线缆连接器整体的抗拉强度,不易在线缆1与端子模块22连接处断裂或产生脱离。另外,罩覆部43隔绝了线缆1和端子模块22的连接处与外部,免除了使用者在操作时可能误触而导致触电的危险。故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两条线缆;
两个插头,分别端接该两线缆,并各包括一壳体,及一组装于该壳体的端子模块,每一端子模块的尾部伸出对应壳体外与对应线缆相连接;
一框架,呈板形,并形成两个并排的安装孔以分别容置并固定该两插头的壳体;及
一保护盖,组装于该框架并形成罩覆部,该罩覆部包围覆盖该两条线缆与对应端子模块连接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保护盖包括两个可拆卸地装设于该框架的半壳及一固接机构;该两半壳彼此组装配合而形成该罩覆部,并通过该固接机构相互组装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该罩覆部前端,该两半壳内侧各形成一夹持部;该两夹持部配合夹持该两插头的壳体的后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两半壳共同界定两个穿孔,以分别将该两条线缆固定限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两个由该主板的两侧垂直延伸的组装板;该两个组装板分别位于该两条线缆的两相反侧;各半壳具有分别凸出于两相反侧以抵靠于该两组装板的侧边的两个抵靠部,使各半壳在一平行该主板的上下方向与该组装板相互定位,且各半壳的一部分被夹置限位于该框架的两组装板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组装板在内侧形成一个平行该主板延伸的限位槽;各半壳还具有分别形成于两相反侧以对应容置于该两个限位槽内的两个限位块;该两个限位块被限位于对应的限位槽内,使该两半壳在垂直该主板的前后方向与平行该主板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限位及对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模块的尾部围绕界定一开口方向垂直该主板的线缆安装槽,以供对应线缆沿垂直该主板方向穿入定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在界定该两个安装孔边缘处形成多个卡固槽;各插头的壳体外侧凸起形成多个位置对应该多个卡固槽的卡固块;各卡固块穿入并卡固于对应的卡固槽内,使各插头固定于对应的安装孔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两半壳分别形成一固接孔;该两个固接孔的位置相互对应以供该固接机构穿设。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两个固持件;每一线缆的一端设有一金属接线头;该两个金属接线头穿设定位于对应的线缆安装槽;该两个固持件分别穿设于各端子模块尾部与对应线缆的金属接线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保护盖包括一第一扣接机构;该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一设于该主板的第二扣接机构;该第一扣接机构与该第二扣接机构相互扣接使该保护盖固定于该框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插头的一侧面在对应的安装孔内与该主板间隔一缝隙;该保护盖还包括两个由该保护盖向该两个缝隙凸伸的插片;该两个插片插设于对应的缝隙内并紧抵于该插头与该主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扣接机构具有一个形成于该主板的卡孔;该第一扣接机构具有一个由该保护盖向该卡孔凸伸并卡扣于该卡孔内的卡勾。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扣接机构还具有两个分别由该保护盖的两相反侧向外凸起的第一扣块,及两对分别对应该两第一扣块的定位块;每对定位块平行该主板排列并位于对应第一扣块的相反两端;该第二扣接机构还具有两个分别由该主板向该两个第一扣块凸伸的第二扣块;该两个第二扣块分别扣接于对应的第一扣块,并夹置于对应的定位块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扣接机构还在每一第二扣块的两侧具有两个定位槽;该两个定位槽的位置分别对应该第一扣接机构的各定位块,并供对应的定位块容置限位。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扣接机构还具有一个由该保护盖相对该框架的一侧面凹陷形成的固定槽;该第二扣接机构还具有一个由该主板向该固定槽凸伸的固定块;该固定块的形状与该固定槽相配合而容置固定于该固定槽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模块的尾部围绕界定一开口方向平行该主板的线缆安装槽以供对应线缆沿平行该主板方向穿入定位。
CN 201320184884 2013-04-12 2013-04-12 线缆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6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84884 CN203166107U (zh) 2013-04-12 2013-04-12 线缆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84884 CN203166107U (zh) 2013-04-12 2013-04-12 线缆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66107U true CN203166107U (zh) 2013-08-28

Family

ID=49027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84884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66107U (zh) 2013-04-12 2013-04-12 线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6610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9320A (zh) * 2014-06-24 2014-08-27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母线连接器
CN104868273A (zh) * 2015-04-22 2015-08-26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母线连接器
CN106329158A (zh) * 2016-09-30 2017-01-11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连接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7681353A (zh) * 2017-10-17 2018-02-09 江苏永沃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改良的射频连接器
CN108140963A (zh) * 2015-10-12 2018-06-0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9320A (zh) * 2014-06-24 2014-08-27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母线连接器
CN104009320B (zh) * 2014-06-24 2016-07-06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母线连接器
CN104868273A (zh) * 2015-04-22 2015-08-26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母线连接器
CN108140963A (zh) * 2015-10-12 2018-06-0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08140963B (zh) * 2015-10-12 2019-12-20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06329158A (zh) * 2016-09-30 2017-01-11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线缆连接器、连接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7681353A (zh) * 2017-10-17 2018-02-09 江苏永沃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改良的射频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66107U (zh) 线缆连接器
TWI784419B (zh) 電連接器
CN106207669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3988334B (zh) 电池组件用的连接器、以及具备该连接器的电池组件
CN108931308B (zh) 电池温度传感器及其装接结构
JP5769007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WO2013090649A8 (en) Battery connector system
US953114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med by the same
EP2481109A2 (en) Wiring apparatus
BRPI0720096B1 (pt) Conector para uso na terminação de cabos de comunicação
CN202434747U (zh) 电连接器
US7762833B2 (en) Contact element for a plug-type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204497411U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7722403B2 (en) Grounding comb, in particular for a plug-type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109155378B (zh) 蓄电模块和控制设备的连接结构
CN107346811B (zh) 低压动力电池包
CN104617419A (zh) 连接器
JP2015056910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10911595A (zh) 一种电池模组数据采集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电池模组
CN205609817U (zh) 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CN107346844B (zh) 连接端子和电连接器
JP7205406B2 (ja) 接続モジュール
CN204497438U (zh) 连接器
CN218070148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
CN203166223U (zh) 线缆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