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30650U -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130650U
CN203130650U CN 201320130202 CN201320130202U CN203130650U CN 203130650 U CN203130650 U CN 203130650U CN 201320130202 CN201320130202 CN 201320130202 CN 201320130202 U CN201320130202 U CN 201320130202U CN 203130650 U CN203130650 U CN 203130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rifice
shuttle valve
shuttle
orific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1302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湛从昌
邓江洪
曾良才
陈新元
陈奎生
傅连东
黄富瑄
郭媛
李远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SE
Priority to CN 20132013020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130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130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13065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技术方案是:缸体(13)与阻尼阀右端盖(11)固定连接,阻尼阀阀芯(8)安装在阻尼阀阀体(3)中,活塞(17)安装在缸体(13)内,阻尼阀阀芯(8)与活塞杆(19)连接为整体,活塞杆(19)右端与活塞(17)固定连接,活塞杆(19)上装有弹簧(15)。阻尼阀阀芯(8)的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开有3~5条环形平衡槽(4),左圆柱形凸台(5)右侧面的外圆处均匀开有4个三角槽(6)。梭阀开有梭阀第一进油口(24)、梭阀第二进油口(29)和梭阀控制油口(25),梭阀阀芯(27)置于梭阀阀体(26)内。梭阀固定在缸体(13)上。本实用新型具有流量自动调节、运行平稳、抗污染能力强、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和能降低液压系统功率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流量自动控制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背景技术
液压系统常用于起吊、翻转重物的驱动装置,为了节能,一般配有配重,在工作行程中会出现负负载,使液压缸两腔工况发生变换,而出现冲击。现有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液控单向阀、平衡阀或压力补偿阀,采用前两种会降低液压系统稳定性,后一种阀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方便,抗污染能力差,价格高,投入成本增加。这对进一步发展液压技术有一定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擦力小、泄漏量少、运行平稳、抗污染能力强、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成本低、降低液压系统功率的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自动流量控制阀由梭阀和缸控阻尼阀组成。
缸控阻尼阀由阻尼阀左端盖、阻尼阀阀体、阻尼阀阀芯、活塞、缸体、螺母、活塞杆、弹簧和阻尼阀右端盖构成。缸控阻尼阀的结构是:缸体同轴线地与阻尼阀右端盖固定连接,阻尼阀阀芯同轴线地安装在阻尼阀阀体中,活塞同轴线地安装在缸体中,阻尼阀阀芯与活塞杆左端同轴线地固定连接为一整体,活塞杆右端穿过阻尼阀右端盖,活塞杆右端与活塞通过螺母固定连接,活塞杆右端直径比活塞杆中部直径小4~6mm;阻尼阀右端盖与活塞间的活塞杆装有弹簧。 
阻尼阀阀芯左端和右端对应加工有左圆柱形凸台和右圆柱形凸台,在阻尼阀阀芯的左圆柱形凸台和右圆柱形凸台上分别加工有3~5条环形平衡槽。
左圆柱形凸台右侧面的外圆处均匀地开有4个三角槽,每个三角槽的形状相同,深度H为1~2mm,宽度B为1~1.5mm,长度L为2~3mm,垂直于轴向的三角槽横截面从右侧面向左递减为零。
阻尼阀阀体底部的靠近左端处开有第一泄油口,阻尼阀阀体底部的靠近右端处开有第二泄油口,阻尼阀阀体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开有阻尼阀出油口,阻尼阀阀体的上部开有阻尼阀进油口,阻尼阀进油口与阻尼阀左端盖的距离为阻尼阀阀体长度的0.2~0.3倍。在缸体底部的靠近左端处开有第三泄油口,在缸体上部的靠近右端处开有阻尼阀控制油口。
梭阀由梭阀阀体、梭阀右端盖、梭阀阀芯和梭阀左端盖构成;梭阀的结构是:梭阀右端盖开有梭阀第一进油口,梭阀左端盖开有梭阀第二进油口,在梭阀阀体轴线中间位置处的正下方开有梭阀控制油口,梭阀阀芯置于梭阀阀体内。
梭阀安装在缸控阻尼阀的缸体上,梭阀控制油口与阻尼阀控制油口相通;梭阀控制油口与阻尼阀控制油口直径相等。
所述梭阀阀芯的材质为高碳钢,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01~0.02mm;梭阀阀芯为球体,梭阀阀芯直径为8~12mm,梭阀阀芯的直径与梭阀阀体的内径相等。
所述的阻尼阀阀芯的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01~0.02mm。
所述的梭阀第一进油口、梭阀控制油口和梭阀第二进油口的直径为6~10mm。
所述的阻尼阀出油口和阻尼阀进油口的直径均为10~80mm。
所述活塞的圆柱面中部开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装有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活塞杆的右端开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位于活塞杆右端与活塞内圆孔接触面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密封槽装有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阻尼阀右端盖的内圆中间位置处开有第三密封槽,第三密封槽装有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梭阀阀体的下平面开有第四密封槽,第四密封槽同中心地位于梭阀控制油口的外围,第四密封槽装有O型橡胶密封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液压系统油压来控制主油路的流量,将阻尼阀进油口连接液压系统第一主油路,将阻尼阀出油口接工作液压缸的一个油口,将工作液压缸另一个油口和梭阀第一进油口连接液压系统第二主油路。当系统工作出现负负载时,控制油压力下降,在弹簧的作用下,减小了阻尼阀进油口的通流面积,减缓了工作液压缸的运行速度,故能实现流量自动调节,降低液压系统功率。
2、本实用新型中的阻尼阀阀芯的左端和右端对应加工有左圆柱形凸台和右圆柱形凸台,左圆柱形凸台和右圆柱形凸台表面镀铬,均匀开有3~5条平衡槽,使阻尼阀阀芯与阻尼阀阀体同轴线,减小摩擦、降低泄漏量;
3、本实用新型中的左圆柱形凸台的内侧外圆处均匀地开有4个三角槽,当阻尼阀阀芯作轴向移动时,使阻尼阀进油口通流面积渐变,导致过流流量渐变,运行平稳、抗污染能力强;
4、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阀控缸和缸控阀的结构组合,阻尼阀阀芯和活塞杆连成一体,结构简单、拆卸维修方便;
5、本实用新型的阀组装在液压系统中,实现回油和进油节流,减小冲击、简化系统,降低成本。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流量自动调节、摩擦力小、泄漏量少、运行平稳、抗污染能力强、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成本低和能降低液压系统功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阻尼阀阀芯8的左半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并非对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所述的自动流量控制阀由梭阀和缸控阻尼阀组成。
缸控阻尼阀由阻尼阀左端盖1、阻尼阀阀体3、阻尼阀阀芯8、活塞17、缸体13、螺母18、活塞杆19、弹簧15和阻尼阀右端盖11构成。缸控阻尼阀的结构如图1所示:缸体13同轴线地与阻尼阀右端盖11固定连接,阻尼阀阀芯8同轴线地安装在阻尼阀阀体3中,活塞17同轴线地安装在缸体13中,阻尼阀阀芯8与活塞杆19左端同轴线地固定连接为一整体,活塞杆19右端穿过阻尼阀右端盖11,活塞杆19右端与活塞17通过螺母18固定连接,活塞杆19右端直径比活塞杆19中部直径小4~5mm;阻尼阀右端盖11与活塞17间的活塞杆19装有弹簧15。
阻尼阀阀芯8左端和右端对应加工有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在阻尼阀阀芯8的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上分别加工有3条环形平衡槽4。
如图2和图3所示,左圆柱形凸台5右侧面的外圆处均匀地开有4个三角槽6,每个三角槽6的形状相同,深度H为1~1.5mm,宽度B为1~1.3mm,长度L为2~2.5mm,垂直于轴向的三角槽6横截面从右侧面向左递减为零。
阻尼阀阀体3底部的靠近左端处开有第一泄油口2,阻尼阀阀体3底部的靠近右端处开有第二泄油口10,阻尼阀阀体3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开有阻尼阀出油口7,阻尼阀阀体3的上部开有阻尼阀进油口30,阻尼阀进油口30与阻尼阀左端盖1的距离为阻尼阀阀体3长度的0.2~0.3倍。在缸体13底部的靠近左端处开有第三泄油口14,在缸体13上部的靠近右端处开有阻尼阀控制油口21。
梭阀由梭阀阀体26、梭阀右端盖23、梭阀阀芯27和梭阀左端盖28构成;梭阀的结构是:梭阀右端盖23开有梭阀第一进油口24,梭阀左端盖28开有梭阀第二进油口29,在梭阀阀体26轴线中间位置处的正下方开有梭阀控制油口25,梭阀阀芯27置于梭阀阀体26内。
梭阀安装在缸控阻尼阀的缸体13上,梭阀控制油口25与阻尼阀控制油口21相通;梭阀控制油口25与阻尼阀控制油口21直径相等。
所述梭阀阀芯27的材质为高碳钢,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01~0.02mm;梭阀阀芯27为球体,梭阀阀芯27直径为8~10mm,梭阀阀芯27的直径与梭阀阀体26的内径相等。
所述的阻尼阀阀芯8的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01~0.02mm。
所述的梭阀第一进油口24、梭阀控制油口25和梭阀第二进油口29的直径为6~8mm。
所述的阻尼阀出油口7和阻尼阀进油口30的直径均为10~50mm。
所述活塞17的圆柱面中部开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装有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20;活塞杆19的右端开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位于活塞杆19右端与活塞17内圆孔接触面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密封槽装有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16;阻尼阀右端盖11的内圆中间位置处开有第三密封槽,第三密封槽装有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12;梭阀阀体26的下平面开有第四密封槽,第四密封槽同中心地位于梭阀控制油口25的外围,第四密封槽装有O型橡胶密封圈22。
实施例2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除下述技术参数外,其余同实施例1。
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上分别加工有4~5条环形平衡槽4;
活塞杆19右端直径比活塞杆19中部直径小5~6mm;
每个三角槽6的形状相同,深度H为1.5~2.0mm,宽度B为1.2~1.5mm,长度L为2.5~3.0mm;
梭阀阀芯27直径为10~12mm;
所述的梭阀第一进油口24、梭阀控制油口25和梭阀第二进油口29的直径为8~10mm;
所述的阻尼阀出油口7和阻尼阀进油口30的直径均为40~80mm。
本具体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本具体实施方式利用液压系统油压来控制主油路的流量,将阻尼阀进油口30连接液压系统第一主油路,将阻尼阀出油口7接工作液压缸的一个油口,将工作液压缸另一个油口和梭阀第一进油口24连接液压系统第二主油路。当系统工作出现负负载时,控制油压力下降,在弹簧15的作用下,减小了阻尼阀进油口30的通流面积,减缓了工作液压缸的运行速度,故能实现流量自动调节,降低液压系统功率。
2、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阻尼阀阀芯8的左端和右端对应加工有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表面镀铬,均匀开有3~5条平衡槽,使阻尼阀阀芯8与阻尼阀阀体3同轴线,减小摩擦、降低泄漏量;
3、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左圆柱形凸台5的内侧外圆处均匀地开有4个三角槽6,当阻尼阀阀芯8作轴向移动时,使阻尼阀进油口30通流面积渐变,导致过流流量渐变,运行平稳、抗污染能力强;
4、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了阀控缸和缸控阀的结构组合,阻尼阀阀芯8和活塞杆19连成一体,结构简单、拆卸维修方便;
5、本具体实施方式的阀组装在液压系统中,实现回油和进油节流,减小冲击、简化系统,降低成本。
因此,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流量自动调节、摩擦力小、泄漏量少、运行平稳、抗污染能力强、结构简单、拆装维修方便、成本低和能降低液压系统功率的优点。

Claims (6)

1.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流量控制阀由梭阀和缸控阻尼阀组成;
缸控阻尼阀由阻尼阀左端盖(1)、阻尼阀阀体(3)、阻尼阀阀芯(8)、活塞(17)、缸体(13)、螺母(18)、活塞杆(19)、弹簧(15)和阻尼阀右端盖(11)构成;缸控阻尼阀的结构是:缸体(13)同轴线地与阻尼阀右端盖(11)固定连接,阻尼阀阀芯(8)同轴线地安装在阻尼阀阀体(3)中,活塞(17)同轴线地安装在缸体(13)中,阻尼阀阀芯(8)与活塞杆(19)左端同轴线地固定连接为一整体,活塞杆(19)右端穿过阻尼阀右端盖(11),活塞杆(19)右端与活塞(17)通过螺母(18)固定连接,活塞杆(19)右端直径比活塞杆(19)中部直径小4~6mm;阻尼阀右端盖(11)与活塞(17)间的活塞杆(19)装有弹簧(15); 
阻尼阀阀芯(8)左端和右端对应加工有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在阻尼阀阀芯(8)的左圆柱形凸台(5)和右圆柱形凸台(9)上分别加工有3~5条环形平衡槽(4);
左圆柱形凸台(5)右侧面的外圆处均匀地开有4个三角槽(6),每个三角槽(6)的形状相同,深度H为1~2mm,宽度B为1~1.5mm,长度L为2~3mm,垂直于轴向的三角槽(6)横截面从右侧面向左递减为零; 
阻尼阀阀体(3)底部的靠近左端处开有第一泄油口(2),阻尼阀阀体(3)底部的靠近右端处开有第二泄油口(10),阻尼阀阀体(3)底部的中间位置处开有阻尼阀出油口(7),阻尼阀阀体(3)的上部开有阻尼阀进油口(30),阻尼阀进油口(30)与阻尼阀左端盖(1)的距离为阻尼阀阀体(3)长度的0.2~0.3倍;在缸体(13)底部的靠近左端处开有第三泄油口(14),在缸体(13)上部的靠近右端处开有阻尼阀控制油口(21);
梭阀由梭阀阀体(26)、梭阀右端盖(23)、梭阀阀芯(27)和梭阀左端盖(28)构成;梭阀的结构是:梭阀右端盖(23)开有梭阀第一进油口(24),梭阀左端盖(28)开有梭阀第二进油口(29),在梭阀阀体(26)轴线中间位置处的正下方开有梭阀控制油口(25),梭阀阀芯(27)置于梭阀阀体(26)内;
梭阀安装在缸控阻尼阀的缸体(13)上,梭阀控制油口(25)与阻尼阀控制油口(21)相通;梭阀控制油口(25)与阻尼阀控制油口(21)直径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梭阀阀芯(27)的材质为高碳钢,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01~0.02mm;梭阀阀芯(27)为球体,梭阀阀芯(27)直径为8~12mm,梭阀阀芯(27)的直径与梭阀阀体(26)的内径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阀阀芯(8)的表面镀铬,镀铬层厚度为0.01~0.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梭阀第一进油口(24)、梭阀控制油口(25)和梭阀第二进油口(29)的直径为6~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阀出油口(7)和阻尼阀进油口(30)的直径均为10~8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7)的圆柱面中部开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装有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20);活塞杆(19)的右端开有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槽位于活塞杆(19)右端与活塞(17)内圆孔接触面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密封槽装有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16);阻尼阀右端盖(11)的内圆中间位置处开有第三密封槽,第三密封槽装有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12);梭阀阀体(26)的下平面开有第四密封槽,第四密封槽同中心地位于梭阀控制油口(25)的外围,第四密封槽装有O型橡胶密封圈(22)。
CN 201320130202 2013-03-21 2013-03-21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30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30202 CN203130650U (zh) 2013-03-21 2013-03-21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320130202 CN203130650U (zh) 2013-03-21 2013-03-21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130650U true CN203130650U (zh) 2013-08-14

Family

ID=48938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130202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130650U (zh) 2013-03-21 2013-03-21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1306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8040A (zh) * 2013-03-21 2013-06-12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用流量自动调节阀
CN106678104A (zh) * 2015-11-06 2017-05-17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八研究所 一种抗污染的保持逻辑控制阀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8040A (zh) * 2013-03-21 2013-06-12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用流量自动调节阀
CN103148040B (zh) * 2013-03-21 2015-03-25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用流量自动调节阀
CN106678104A (zh) * 2015-11-06 2017-05-17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八研究所 一种抗污染的保持逻辑控制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1885C (zh) 自动适应负载变化的液压平衡阀
CN203146480U (zh) 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
CN107165886B (zh) 回转油缸用外置缓冲结构
CN203130650U (zh) 一种用于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的流量自动控制阀
CN204061414U (zh) 平稳缓冲式起升油缸
CN103867525B (zh) 一种速度变换双活塞串联液压缸
CN103148040B (zh) 一种负载变换液压系统用流量自动调节阀
CN101949397A (zh) 变幅油缸系统平衡阀组
CN101907110A (zh) 一种多阻尼孔型缓冲套液压缸
CN201874914U (zh) 变幅油缸系统平衡阀组
CN204224146U (zh) 一种变幅油缸及变幅液压系统
CN201696368U (zh) 一种气、液缶组合非隔离低压差多型活塞蓄能器
CN201786791U (zh) 三位四通气控换向阀
CN202108804U (zh) 液压变幅系统及其平衡阀组
CN205277981U (zh) 液压升降平台的举升下油缸
CN104912863B (zh) 一种用于液压打桩锤的单阀芯二位三通电液换向阀
CN202628667U (zh) 一种具有末端功能的作动筒
CN203463414U (zh) 行程和安装距离可调的油缸
CN203770293U (zh) 一种推力自动变换的节能液压缸
CN201636127U (zh) 一种液压缸缓冲结构
CN202091278U (zh) 一种冗余式流量阀
CN202176579U (zh) 油缸端部缓冲装置
CN202302012U (zh) 一种弹簧减震预复位角式液动快速切换阀
CN206668650U (zh) 一种可换阻尼孔式三通流量阀
CN215487948U (zh) 一种船用阀杆执行器减震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325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