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63730U -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63730U
CN203063730U CN2012206818335U CN201220681833U CN203063730U CN 203063730 U CN203063730 U CN 203063730U CN 2012206818335 U CN2012206818335 U CN 2012206818335U CN 201220681833 U CN201220681833 U CN 201220681833U CN 203063730 U CN203063730 U CN 203063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d center
designing
hinged
design
rock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6818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瑾
杨勇
顾耀青
韩刚
钱志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urecia China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6818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63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63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637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可运用于苛刻的环境下灵活的移动。其中从平行于两连杆的平面内的投影视图来看,设定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二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第一设计摇臂,第三铰接中心和第四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第二设计摇臂,第二铰接中心和第四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设计连杆,则第一设计摇臂、第二设计摇臂以及设计连杆以扶手支架上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三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基础构成四连杆机构,且扶手本体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工作位置以及自工作位置上翻的上翻极限位置,于扶手本体的工作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交叉,于扶手本体的上翻极限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不相交。

Description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扶手的位置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座椅扶手基本是必不可缺的一个配置,扶手的舒适性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座椅的整体舒适性和档次。而扶手的功能的多样化,高要求也是未来汽车座椅扶手发展的趋势。现在的座椅扶手主要是单轴旋转,对空间的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可运用于苛刻的环境下灵活的移动。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本体、两连杆以及扶手支架,其中一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另一连杆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两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与扶手支架的不同部位铰接,分别形成第一铰接中心、第三铰接中心,所述第二端、所述第四端与扶手本体的不同部位铰接,分别形成第二铰接中心、第四铰接中心;从平行于两连杆的平面内的投影视图来看,设定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二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第一设计摇臂,第三铰接中心和第四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第二设计摇臂,第二铰接中心和第四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设计连杆,则第一设计摇臂、第二设计摇臂以及设计连杆以扶手支架上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三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基础构成四连杆机构,且扶手本体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工作位置以及自工作位置上翻的上翻极限位置,于扶手本体的工作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交叉,于扶手本体的上翻极限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不相交。
本实用新型实质上使原来单轴旋转的扶手可以通过连杆之间的相互位置的变化起到延伸扶手本体长度的功能,四连杆机构不同于单轴旋转和平面移动,可以运用于苛刻的环境下灵活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处于工作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处于上翻极限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处于不同上翻位置时(不同阶段叠加在一起)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处于不同上翻位置时(不同阶段分别显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扶手本体1、两连杆2、3以及扶手支架4,其中一连杆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另一连杆3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两连杆2、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与扶手支架4的不同部位铰接,分别形成第一铰接中心A、第三铰接中心B,所述第二端、所述第四端与扶手本体1的不同部位铰接,分别形成第二铰接中心C、第四铰接中心D。图1至图4中,各视图均是平行于两连杆的平面内的投影视图,如图所示,设定第一铰接中心A和第二铰接中心C的连接线为第一设计摇臂,第三铰接中心B和第四铰接中心D的连接线为第二设计摇臂,第二铰接中心C和第四铰接中心D的连接线为设计连杆,则第一设计摇臂、第二设计摇臂以及设计连杆以扶手支架上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三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基础构成四连杆机构,即第一设计摇臂、第二设计摇臂以及设计连杆会按照四连杆机构运动关系进行空间位置的变化,且设计连杆的姿态实质上就是扶手本体1的姿态,一旦设计连杆姿态确定,则扶手本体1的姿态就确定了。
如图1所示,扶手本体1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工作位置,如图2所示,还具有自工作位置上翻的上翻极限位置,于扶手本体1的工作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交叉,于扶手本体2的上翻极限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不相交。
如图3、图4所示的四连杆机构可以是对称的两对设置在扶手本体1和扶手支架4之间,在四连杆的运动过程中,固定于扶手支架4上的两个铰接中心相互之间位置固定不动,连接线的空间姿态不会发生变化;而固定于扶手本体1上的两个铰接中心通过四连杆机构的转动变换,相互之间虽然不会产生位移,但空间姿态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扶手本体1翻转。扶手本体翻转到水平或接近水平需停止翻转,所以如图1所示在扶手支架4和其中的一连杆2上分别设置了挡点5,以便控制扶手本体1的翻转角度达到扶手设计要求。
如图1所示,四连杆机构可以起到延伸扶手本体提高舒适性的作用,如图2所示,还可以起到扶手本体避免和靠背挤压而引起发泡变形的作用。
两连杆2、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空间布置来设置,避开干涉件,不限于为如图所示的形状。

Claims (1)

1.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本体、两连杆以及扶手支架,其中一连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另一连杆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两连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与扶手支架的不同部位铰接,分别形成第一铰接中心、第三铰接中心,所述第二端、所述第四端与扶手本体的不同部位铰接,分别形成第二铰接中心、第四铰接中心;从平行于两连杆的平面内的投影视图来看,设定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二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第一设计摇臂,第三铰接中心和第四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第二设计摇臂,第二铰接中心和第四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设计连杆,则第一设计摇臂、第二设计摇臂以及设计连杆以扶手支架上第一铰接中心和第三铰接中心的连接线为基础构成四连杆机构,且扶手本体具有用于支撑人体手臂的工作位置以及自工作位置上翻的上翻极限位置,于扶手本体的工作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交叉,于扶手本体的上翻极限位置,第一设计摇臂和第二设计摇臂不相交。
CN2012206818335U 2012-12-11 2012-12-11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63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6818335U CN203063730U (zh) 2012-12-11 2012-12-11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6818335U CN203063730U (zh) 2012-12-11 2012-12-11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63730U true CN203063730U (zh) 2013-07-17

Family

ID=48762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681833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63730U (zh) 2012-12-11 2012-12-11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637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6290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56290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99908B (zh) 两自由度移动解耦并联机器人机构
CN204143294U (zh) 摇杆装置及遥控器
CN105151298A (zh) 一种可实现俯仰和偏航独立调控的尾翼调节机构与扑翼机
CN108313268B (zh) 一种轻型飞机副翼操纵系统
TW201442838A (zh) 並聯式機器人及線性並聯式機構
CN203063730U (zh) 汽车座椅扶手四连杆机构
CN202764750U (zh) 汽车座椅的旋转腿托机构
CN102975196A (zh) 一种两转动自由度并联机构
CN207792576U (zh) 顶升机构及自动化设备
CN101756561B (zh) 婴儿摇椅
CN203561912U (zh) 脚踏控制器
CN202077958U (zh) 婴儿摇椅
CN201641150U (zh) 扶手装置
CN105134408A (zh) 一种二元塞式喷管单作动系统控制机构
CN206137659U (zh) 坐具上的摆动结构
CN204701482U (zh) 可折叠汽车后排座椅
CN104626189B (zh) 娱乐机器人球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CN209350876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外观饰条的整形专机
CN202410160U (zh) 遥控模型直升机的向位器装置
CN202764741U (zh) 汽车座椅腿托骨架
CN202624313U (zh) 一种幼儿推车
CN206087266U (zh) 一种操纵大型无人直升机倾斜盘的装置
CN204223185U (zh) 一种飞机公务舱座椅的控制台侧面板
CN206982730U (zh) 机器人眼部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CN204561494U (zh) 一种可调节座椅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