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13874U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13874U
CN203013874U CN201220631737XU CN201220631737U CN203013874U CN 203013874 U CN203013874 U CN 203013874U CN 201220631737X U CN201220631737X U CN 201220631737XU CN 201220631737 U CN201220631737 U CN 201220631737U CN 203013874 U CN203013874 U CN 203013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battery
mentioned
latching portion
displa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63173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雅也
稻冈修
高津孝夫
米田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13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138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8Cells or batteries combined with indicating means for exter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dition, e.g. by change of colour or of light den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不牺牲电池组的装卸操作的方便性的情况下提高了用于显示剩余电量等的显示部的易观察性的电池组。一种电池组,其以能装卸方式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用于供给驱动该电池驱动设备的电力,并且能够以能装卸方式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而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包括:一个以上的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1);电池外壳(31),其用于收纳二次电池(1);安装机构,其用于将电池外壳(31)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或电池组用充电器;装卸操作部(52),其用于在为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安装机构;以及显示部(56),其用于显示二次电池(1)的状态,显示部(56)设于装卸操作部(52)。

Description

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由拆卸地安装于电动工具、电动剪草机、电动鼓风机等电池驱动设备中而供给电力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等电池驱动设备通过自由拆卸地安装内置有能够充电的电池的电池组而能够以无拖线方式便利地使用于建筑工地等中。另外,通过设为从电池驱动设备拆卸电池组的拆卸式,从而能够通过对拆卸后电池组进行充电来反复使用。够通过设置于电池组用的充电器来对内置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减少后的电池组能进行充电。
图31~图33示出这种电池组的一个例子。在这些图中,图31是表示向充电器安装以往的电池组30X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2是表示将以往的电池组30X安装于电动工具PT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3是表示图31的电池组30X的立体图。例如,将剩余电量减少后的电池组30X安装于图31所示那样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上进行充电,在充电完成后将电池组30X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取下,接着将电池组30X安装于图32所示那样的电动工具PT进行充电。这样,为了能够将电池组30X自由装卸地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电动工具PT上,如图33的立体图所示,电池组30X设有卡止钩54X和装卸操作部52X。在将电池组30X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电动工具PT的状态下,卡止钩54X会阻止电池组30X脱落。在分别将电池组30X安装于图31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或图32的电动工具PT的状态下,在与该卡止钩54X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与卡止钩54X卡合的卡止凹部17X。在图33的例子中,卡止钩54X被施力而从电池组30X向下方突出。由此,分别设置于图31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或图32的电动工具PT的电池组30X通过使卡止钩54X与卡止凹部17X相卡合来进行固定。
另外,卡止钩54X与装卸操作部52X连动,用户通过用手向上方向上推装卸操作部52X来使装卸操作部52X朝将卡止钩54X收纳于电池组30X的方向后退。此外,为了用户容易进行操作,在装卸操作部52X上设有凹部。并且,当用户的手离开装卸操作部52X时,被施力的卡止钩54X会再次被向从电池组30X突出的方向推出。由此,在将电池组30X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或电动工具PT的状态下,卡止钩54X会阻止电池组30X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6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36450号公报
另一方面,为了使用户能够掌握电池组30X的剩余电量,在电池组30X上设有剩余电量显示部56X。在使用电动工具时,用户能够通过观察剩余电量显示部56X来掌握还能够使用多长时间,另外,在充电时,用户能够掌握电池组30X还需要多长时间充满电。
这种剩余电量显示部56X当然需要设于用户能够进行看到的部分。然而,电池组30X有时因电动工具、充电器的形状而被安装成外部基本上没有露出的状态。另外,如上所述,在露出部分设有用于装卸电池组30X的装卸操作部。例如,在图33的例子中,在装卸操作部52X的上部设有剩余电量显示部56X,但是,若欲将剩余电量显示部56X设置得较大,则电池组30X的外形会变大,这会导致产生与希望尽量小型化的电池组的规格要求相反的结果。相反地,若欲在维持电池组的外形的大小的情况下设置剩余电量显示部,则需要缩小装卸操作部的大小,这会使用户用手操作时的操作性变差。另外,若欲维持装卸操作部的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剩余电量显示部,则不得不使剩余电量显示部小型化,从而使可视性变差。这样,装卸操作部的操作性和剩余电量显示部的配置形成对立,从而难以兼顾两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往的这种问题点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牺牲电池组的装卸操作的方便性的情况下提高了用于显示剩余电量等的显示部的易观察性的电池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以能装卸方式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用于供给驱动该电池驱动设备的电力,并且能够以能装卸方式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而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包括:一个以上的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电池外壳,其用于收纳上述二次电池;安装机构,其用于将上述电池外壳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或电池组用充电器;闩锁部,其用于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间切换上述安装机构;以及显示部,其用于显示上述二次电池的状态,能够将上述显示部设于上述闩锁部。由此,由于在将电池外壳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的状态下,在为了装卸该电池外壳而必须露出的闩锁部上设有显示部,因此不必另外准备用于设置显示部的空间,从而能够在没有使电池组的外形变大的情况下将显示部设于易于观察的位置。
另外,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电池组还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点亮该半导体发光元件而向上述电池外壳的外部显示光,能够将上述显示部构成为利用点亮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来显示上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由此,能够以低电力消耗来构成可视性优良的显示部。
并且,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上述闩锁部能够以滑动方式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能够将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设于相对于上述闩锁部独立的不活动位置。由此,通过将半导体发光元件固定而不使其滑动移动,从而无需将副基板等设于进行滑动移动的闩锁部。
另外,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电池组还包括光引导件,该光引导件用于将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引导至上述显示部,上述光引导件的光输出端面向上述显示部的背面侧地配置,并且能够将上述光引导件的入光面配置成能够与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光结合的姿势。由此,能够固定半导体发光元件并将其发光引导至进行滑动移动的显示部。
另外,第5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电池组还包括:组件基板,其安装有电子元件;以及操作开关,其安装在上述组件基板上,用于对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进行操作,电池组能够构成为,通过使上述闩锁部从锁定状态滑动至解锁状态,从而与上述闩锁部的滑动联动地操作上述操作开关。由此,能够通过操作闩锁部来同时地操作操作开关,从而在进行从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的操作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点亮来确认二次电池的状态。
另外,第6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上述闩锁部能够以滑动方式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能够将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固定于上述闩锁部。由此,能够将半导体发光元件直接固定于闩锁部而使其发光,与将半导体发光元件设于不活动部分的结构相比,不必设置用于将来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闩锁部的光引导件等。
另外,第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闩锁部还能够设置用于操作电池组的开关。由此,不仅将显示部设于闩锁部,而且还将开关设于闩锁部,从而同样不必在电池组的露出部分另外设置用于设置开关的空间,另外,将开关设于容易操作的部位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背面观察图1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姿势中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姿势中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5的(a)是表示向下壳体安装侧面罩的情形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自图5的(a)的状态将侧面罩安装于下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以往的电池外壳的侧面设成了其他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欲逆向插入图5的电池外壳的侧面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向上壳体安装侧面罩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电池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要用上壳体和电池支架夹持组件基板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图10的上壳体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0的垂直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用图12的上壳体和电池支架夹持了组件基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的组件基板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电池组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沿图15的XVI-XVI线的纵剖视图。
图17是表示自图16的电池组用充电器拆下了电池组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沿图15的XVIII-XVIII线的横剖视图。
图19的(a)是变形例的电池组的横剖视图,图19的(b)是图19的(a)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将外部连接端子固定在组件基板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要用端子定位肋保持外部连接端子的上端的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将电池组连接于电池组用充电器的状态的电路图。
图23是表示图4的闩锁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将电池组设置于电动工具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图23的闩锁部的主视图。
图26是表示沿图25的XXV-XXV线的垂直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沿图25的XXVI-XXVI线的垂直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池组的外观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图28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图30是表示沿图29的XXIX-XXIX线的垂直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向充电器安装以往的电池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将以往的电池组安装于电动工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图31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示出了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电池组的例子,本实用新型不将电池组确定为以下内容。另外,并不能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构件确定为实施方式的构件。特别是,就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关系等而言,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是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限定于实施方式,仅是单纯的说明例子。另外,各附图所示的构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有时会为了明确地说明而有所夸张。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同一名称、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者等同的构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并且,用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也可以做成用同一构件构成多个部件而以一个构件兼用作多个部件的方式,相反,也可以用多个构件分担而实现一个构件的功能。而且,在一部分的实施例、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也存在能够用于其他的实施例、实施方式等的内容。
实施例1
图1~图4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池组,示出有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在这些图中,图1是表示电池组3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背面观察图1的电池组30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姿势中的电池组3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2的姿势中的电池组3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下面,说明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但是,不言而喻,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不限于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而是也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其他的电池驱动设备。
这些附图所示的电池组30的外形呈箱形,并在内部内置有二次电池1。具体而言,电池组30包括:电池支架70,其用于保持能够充电的多个二次电池1;电池引线板80,其在端面上将二次电池1彼此连接;组件基板74,其安装有二次电池1的保护电路;电连接部,其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100连接;以及电池外壳31,其用于收纳电池支架70和组件基板74。
电池外壳31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外壳31的外观形成为箱状,其角部被进行倒角,并且,在表面上露出有电连接部,该电连接部用于与作为电池驱动设备的电动工具PT、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连接端子(未图示)相连接。在图2和图4的例子中,在构成电池外壳31的上壳体31A的一部分上开口有供电连接部露出的露出窗12。电池连接部通过该露出窗12让用于与电池组用充电器、电池驱动设备的连接端子相连接的连接部分露出。另外,该电池外壳31具有闩锁部50,该闩锁部50用于在将电池组30安装于电动工具PT、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时保持安装状态。该电池外壳31由绝缘性和强度优良的树脂等成型。
另外,将电池外壳31分割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图3和图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的例子中,将电池外壳31分割为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这两部分。在电池外壳31的内部构成有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用于收纳电池支架70、组件基板74以及闩锁部50。
侧面罩31C
并且,电池外壳31的侧面被侧面罩31C覆盖。图5的(a)是表示向下壳体31B安装侧面罩31C的情形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自图5的(a)的状态将侧面罩31C安装于下壳体31B的状态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侧面罩31C由与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不同的另外的构件构成。将侧面罩31C的端缘插入到分别设于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的槽部,利用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来夹持和固定侧面罩31C。
翘曲防止肋31a
另外,在下壳体31B上设有翘曲防止肋31a。将以往的电池外壳的侧面设为另外的构件的结构中,如图6所示的下壳体31X那样,采用了如下形状,在该形状中,使供安装侧面罩的部分开口并减少需要的树脂成形构件。然而,在该结构中,在对电池外壳进行树脂成型时有时会产生翘曲。另外,机械强度也相对于扭转方向变弱。因此,如图5的(a)所示,没有使要被侧面罩31C覆盖的部分完全开口,而是设置了翘曲防止肋31a。由此,能够抑制电池外壳的翘曲。另外,通过将侧面设成翘曲防止肋31a和侧面罩31C这样的双层结构,还能够获得提高机械强度的优点。特别是,在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那样在屋外使用的用途中,还可设想到掉落、冲击等略微粗暴的使用方法,因此能够通过增强这种机械强度来提高电池组的可靠性。
此外,在该例子中,仅在下壳体31B上设置了翘曲防止肋31a,但是,不言而喻,既可以在上壳体侧设置翘曲防止肋,也可以在上壳体和下壳体这两者上设置翘曲防止肋。
并且,通过上述那样用另外的构件来构成侧面罩31C,从而容易变更侧面罩31C。其结果,通过将侧面罩31C用作装饰板,从而能够容易地变更电池外壳31的侧面的设计,还能够提高外观性。在图5的(b)的例子中,将侧面罩31C的表面的上半部分形成为框状,将下半部分形成为六角形的浅凹状。
误插入防止肋31b
另一方面,在侧面罩31C的设计为非对称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在组装时将侧面罩31C的朝向上下颠倒地插入侧面罩31C的情况。该情况下,颠倒插入后的侧面罩31C的设计会成为与预想到的设计不同的缺陷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的(a)、图5的(b)、图7、图8所示,在侧面罩31C上设有误插入防止肋31b。误插入防止肋31b设于侧面罩31C的背面侧的端缘。在图5(a)的例子中,误插入防止肋31b设于侧面罩31C的上端缘的大致中央。该误插入防止肋31b从侧面罩31C的背面略微突出。其结果,如图7所示,在欲对下壳体31B逆向地插入侧面罩31C时,误插入防止肋31b与翘曲防止肋31a的上端缘相抵接而能够阻止误插入防止肋31b的插入。由此,通过物理手段阻止侧面罩31C在错误姿势下插入,能够避免组装时的错误。另外,如图8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上壳体31A上,在插入侧面罩31C时与误插入防止肋31b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引导误插入防止肋31b的肋引导31c。由此,能够用正确姿势定位侧面罩31C地将侧面罩31C插入到上壳体31A。
另外,在该例子中、如上所述,由于没有在上壳体31A上设置翘曲防止肋,因此能够避免误插入防止肋31b与翘曲防止肋相抵接的情况。但是,在要对上壳体上也设置翘曲防止肋的情况下,设置成变更误插入防止肋的形状而能够正确地插入上壳体侧那样的结构。例如,在上壳体的翘曲防止肋的中央部分设置能够引导误插入防止肋的狭缝。另外,能够适当变更误插入防止肋的形状、位置、数量等,从而能够利用容许沿正确方向向电池外壳插入误插入防止肋的同时阻止在错误姿势下的插入那样的所有的形状、结构。
电池支架70
如图3和图4所示,电池支架70包括二次电池1、组件基板74、电池引线板80以及各种引线。另外,如后述的图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该电池支架70在下表面设有用于收纳二次电池1的电池收纳空间,在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组件基板74的基板固定部75。二次电池1彼此间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电池引线板80对从在电池支架70的端面开口的露出部露出的二次电池1的端面彼此间进行电连接,并且,将在电池支架70中收纳有二次电池1的电池芯体的输出通过输出引线连接到组件基板74上。在组件基板74上具有用于将电池芯体的输出与电动工具PT、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相连接的充放电端子。另外,在电池引线板80的侧面设有用于固定各电池引线板80的引线板固定框86。
另外,在组件基板74上安装有二次电池1的保护电路。保护电路经由各电池引线板80和信号引线84相连接,该保护电路例如用于检测各二次电池1的电池电压。并且,组件基板74作为电连接部而在一端固定有连接器13。连接器13不仅具有与内置于电池组中的二次电池1的输出连接上的充放电端子,还具有用于输出保护电路的输出、电池信息等的信号端子。如图2等所示,连接器13的连接部分经由在电池外壳31开口的露出窗12而露出到外部。与电池组电连接的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通过将其连接端子插入经由露出窗12而露出的连接器13来进行电连接。
二次电池1
壳体31形成为能够在内部内置二次电池1的形状。在此,作为二次电池1而使用圆筒形二次电池,该圆筒形二次电池是外装罐在长边方向上延长的圆筒状。如图4等所示,该壳体31在壳体31内,以相互大致平行的姿势,在同一平面上横向相邻地排列配置了多块二次电池1。内置于电池组30中的二次电池1是锂离子电池。但是,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镍氢电池、镍镉电池、聚合物电池等能够充电的其他所有电池。能够将多块二次电池串联连接来使输出电压变高,并能够将多块二次电池并联连接来使输出电流变大。在该例子中,将二次电池1设为锂离子电池,以两块电池并联连接组成一组、再将5组串联连接的方式将输出电压设为了18V。但是,电池组不特定内置的二次电池的块数、连接状态。电池组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电池驱动设备的种类、用途来多样地设计内置的二次电池的块数和输出电压。
电池收纳空间
如图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电池支架70的电池收纳空间被分割成第一副支架71A、第二副支架71B这两部分,在上述第一副支架71A、第二副支架71B之间夹持二次电池1。在该例子中,电池支架70收纳有10块二次电池1。该电池支架70在将二次电池1收纳于电池收纳空间的状态下,用电池引线板80连接从露出部露出的端面。
电池引线板80
如图9的分解立体图等所示,电池引线板80为导电性优良的平板状的金属板,其形成为能够收纳于电池收纳空间的大小。由于该电池引线板80进行了点焊,因而形成焊缝,该电池引线板80在收纳于电池收纳空间的状态下被固定到相邻的二次电池1的端面上。
基板固定部75
在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组件基板74的基板固定部75。图10~图13表示向基板固定部75安装组件基板74的情形。在这些图中,图10是表示要用上壳体31A和电池支架70夹持组件基板74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图10的上壳体31A等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表示图10的垂直剖视图,图13是表示用图12的上壳体31A和电池支架70夹持了组件基板74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在这些图所示的电池支架70中设有用于支承组件基板74的凸台72。该凸台72在顶端缘设有作为销结合部的台阶部73。另外,使台阶部73的内侧形成具有直径比凸台72的外形小一圈的台阶而从开口端凹陷,并且将凸台72设成了中空的圆筒状。另外,圆筒状的内表面形成有螺纹槽。
另一方面,组件基板74在与凸台72相对应的位置开口有凸台孔76。该凸台孔76使凸台72的顶端从组件基板74的背面侧插入,利用凸台72的台阶部73来支承组件基板74。
并且,在上壳体31A的、与凸台7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插入销36a。插入销36a设于从上壳体31A的内表面朝向下方突出的柱状部36的顶端面。柱状部36的外形形成为圆柱状,另外,插入销36a也形成为从柱状部36将插入销36a的内部连通的圆筒状,在上壳体31A的上表面开口有螺纹孔37。由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向电池支架70的插入到组件基板74的凸台孔76中的开口部分插入上壳体31A的插入销36a,从而在柱状部36的顶端面和台阶部73之间夹持了组件基板74的凸台孔76四周部分的状态下,能够自上壳体31A将螺钉38螺纹连接来固定组件基板74。采用该结构,能够在进行上壳体31A和电池支架70之间的固定操作的同时,还能够进行组件基板74的固定。特别是,能够共用用于固定组件基板74的螺钉和用于固定上壳体31A的螺钉,从而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减少和要进行螺纹连接的部位的减少所导致的操作的省力化。
并且,凸台孔76设于组件基板74上的对角线上。由此,在电池支架70上的基板固定部75处,能够将组件基板74沿XY方向定位、固定。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上壳体31A的柱状部36的顶端面和电池支架70的台阶部73来夹持组件基板74并用螺钉固定组件基板74,还能够进行组件基板74的高度方向的定位。这样,其优点在于,采用利用了凸台72和插入销36a进行固定的组件基板74的固定结构,还能够同时进行组件基板74的XYZ方向的定位。
实施例2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说明了用螺钉来固定组件基板74的例子,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固定组件基板74时也可以为不使用螺钉。将这种例子的电池组30B作为实施例2而在图14中示出。在该例子中,没有在凸台72B上形成螺纹槽,也没有在插入销36a上设置螺纹孔,而是将插入销36插入到凸台72B,并利用上壳体31A的柱状部36的顶端面和电池支架70的台阶部73来夹持了组件基板74。在该状态下,通过螺纹连接等来固定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还能够谋求固定组件基板74。在该例子中,凸台72B在顶端缘处设有台阶部73,在该台阶部73的内侧突出形成有直径比凸台72B的外形小一圈的圆柱状突起72a。另外,从组件基板74的背面侧,将凸台72B的顶端插入凸台孔76,利用凸台72的台阶部73来支承组件基板74,并将圆柱状突起72a配置于凸台孔76。在此,圆柱状突起72a的厚度薄于组件基板74的厚度且其直径小于凸台孔76的直径。另外,也可以采用将插入销压入凸台的顶端的结构。
以往,在固定组件基板时,通过使在组件基板开口的孔与螺钉的螺纹连接来将进行组件基板的固定,但该操作比较费事。特别在螺纹孔较多的情况下,操作工时会相应地增加,因此制造成本也会上升。与此相对,采用上述实施例2的电池组,为了将组件基板74固定在电池支架70上,不需要这种螺纹连接操作,从而容易进行组装操作,并且,由于不必另外准备螺钉等固定构件,因此还能够减少需要的构件而削减制造成本。
安装机构
另外,电池组具有用于将电池外壳31以机械结构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的安装机构。在此,具有作为安装机构的闩锁部50。闩锁部具有卡止钩54和装卸操作部52,并能够利用装卸操作部52的滑动操作来切换卡止钩54的突出、收纳。另一方面,在电池驱动设备侧形成有用于将卡止钩54卡止的保持凹部17,通过使卡止钩54从电池外壳31的上壳体31A突出而与保持凹部17相卡止,能够将电池组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另外,通过使装卸操作部52滑动而使卡止钩54自突出后的锁定位置移动到收纳于电池外壳31内部的解锁位置,能够简单地解除卡止状态而使电池组脱离(详细内容见下文)。于是,在上壳体31A侧设有这种安装机构。
电连接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电池组30具有用于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相连接的电连接部。电连接部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电连接而进行电力的传输。例如,如图15~图18所示,在向电池组用充电器100安装电池组30的情况下,分别使配置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安装部2的多个连接端子3和作为电连接部的连接器13相连接。连接器13固定在组件基板74上,其除了进行二次电池1的输出之外,还设有用于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外部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电动工具PT之间进行信号的传递的信号端子等。
如上所述,在用于将电池组装卸于电池驱动设备的结构中,分开设置作为机械连接结构的安装机构和作为电连接结构的电连接部。采用该结构,能够提高机械连接强度的同时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可靠性。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在上述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之间,需要对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正确地定位。即,可以考虑到在进行了机械连接的状态下,若电连接的位置不正确,则电连接的接点会产生连接不良,有时会破坏可靠性。相反,若过度要求正确地进行电连接而导致机械连接不充分,则还要考虑到电池组在使用中会从电池驱动设备脱离的风险。特别在以往的结构中,一方面,在上壳体设置机械连接,另一方面,将用于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部固定在组件基板之上,该组件基板借助电池支架而固定在下壳体上。因此,连接部分变多而使各部位的误差累积,另外还有各构件的制造公差,从而在以通常的制造成本范围内进行组装工序中,难以对电连接和机械连接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正确的定位。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使安装机构从上壳体31A的表面局部地露出,而且如图11等所示,将组件基板74固定在上壳体31A上。在此,通过将自上壳体31A的内表面以大致垂直的姿势突出的柱状部36和从柱状部36的端缘突出出来的插入销36a插入到在组件基板74开口的凸台孔76来限定上壳体31A和组件基板7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对于作为安装机构闩锁部,在上壳体31A上开口有供卡止钩54突出的钩露出窗15。通过设成这种结构,由于以上壳体31A为基准将安装机构和电连接部这两者定位,因此,与分成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以往的方法相比,能够显著地提高位置对准的精度。特别在经由电池驱动设备和连接器13将电池组电连接时,能够利用上壳体31A将固定在组件基板74上的连接器13定位于预定位置。另一方面,通过设于上壳体31A侧的安装机构来进行电池组和电池驱动设备之间的机械连接。这样,其优点在于,由于将电连接部位和机械连接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于上壳体31A被限定,因此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各连接部位的误差的累积,从而能够利用廉价的结构来正确地进行电连接和机械连接之间的定位。
电连接保持部14
并且,也可以在上壳体31A上设置用于保持电连接部的电连接保持部14。在图11的例子中,作为电连接保持部14,在上壳体31A的内表面设有用于从两侧夹持连接器13的夹持肋。采用该结构,其优点在于,由于能够不借助组件基板而直接利用上壳体31A将电连接部定位,因此能够更正确地进行以上壳体31A为基准的电连接部的定位。
外部连接端子33
此外,电连接部不限于连接器,也可以利用其他构件。例如,也可以利用图19~图21所示那样的金属板来构成电连接部。在此,使用多个由金属板弯曲成的外部连接端子33来构成了电连接部。如图20和图21等所示,各外部连接端子33的后端缘弯曲为俯视看的日语コ字状,并且在用于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电动工具PT这样的外部连接设备的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顶端侧,コ字状的开口端逐渐地变狭窄地弯曲成锥状。通过在上述那样弯曲后的两张金属板之间插入外部连接设备的连接端子并在金属板彼此之间夹持该连接端子来建立电连接。
端子定位肋39
另外,在使用了外部连接端子33的例子中,在上壳体31A的内表面,也可以设置用于保持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缘的端子定位肋39来作为电连接保持部14。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33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图19的(a)和图19的(b)示出了作为这种例子的变形例。这些图中,图19的(a)是表示变形例的电池组的横剖视图,图19的(b)是表示图19的(a)的放大剖视图。
通常,外部连接端子33是通过弯曲金属板而形成的。但是,除了外部连接端子33本身的制造公差之外,还会累积在将外部连接端子33固定于组件基板74时的安装公差、组件基板74和下壳体31B之间的安装公差等各种公差,结果会使位置的偏差变大。因此,可以预料到在进行外部连接端子33和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电动工具PT的端子之间的配合时,会发生接触位置错位等问题。
另外,即使能够暂时将外部连接端子33固定在正确位置,但是还要考虑到由于外部连接端子33如图20所示那样以直立姿势固定在组件基板74上,在多次进行外部连接端子33和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电动工具PT之间的装卸而在端子处反复插拔的过程中,外部连接端子33会产生变形,弹性还会被逐渐破坏。
变形例
因此,本实施例子中,不仅将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下端固定在组件基板74上,在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还设置了进行保持的机构。在图19的剖视图所示的例子中,在上壳体31A的内表面设有端子定位肋39。在端子定位肋39的与外部连接端子3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多条狭缝,通过将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插入到狭缝,并如图21的水平剖视图所示那样夹持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两面,从而不仅能够在下端缘保持外部连接端子33,还能够在上端缘保持外部连接端子33,由此将外部连接端子33定位在正确位置,并不发生错位地保持外部连接端子33。这还能够抑制在在端子处进行反复插拔的过程中使端子产生变形的情况。由此,能够简单地谋求外部连接端子33的正确定位,在向外部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电动工具PT安装电池组30时,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
为了夹持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优选端子定位肋39的狭缝形成为与外部连接端子33的厚度大致相同或略微窄于外部连接端子33的厚度。由此,通过将外部连接端子3压入端子定位肋39的狭缝,能够可靠地保持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
另外,如图20的立体图等所示,也可以在外部连接端子33的后端设置狭缝状的切口。由此,在要将外部连接端子33的上端压入端子定位肋39时,能够利用切口部分使外部连接端子33容易变形,利用变形来吸收一些误差、公差,从而能够利用端子定位肋39来保持外部连接端子33。
这样,通过在电池外壳31的内侧直接进行外部连接端子33的定位的结构,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33的位置精度。
闩锁部50
另一方面,如图1~图4所示,设于电池组30的闩锁部50以局部从电池外壳31突出的方式自由可动地收纳于电池外壳31内。闩锁部50在前表面形成有供用户用手进行操作的装卸操作部52,并且,在图中,闩锁部50在上部设有卡止钩54,该卡止钩54具有面向电池组30的安装时的前进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倾斜面紧接着形成的垂直面。该卡止钩54与装卸操作部52一体成型。另外,在安装部2的与该卡止钩54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保持凹部17。该保持凹部17也具有与倾斜面匹配的凹部倾斜面和与垂直面匹配的凹部垂直面。
图15~图18表示将该电池组30安装于专用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情形。在这些图中,图15是表示将电池组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沿图15的XVI-XVI线的纵剖视图,图17是表示自图16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拆除了电池组30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8是表示沿图15的XVIII-XVIII线的横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卡止钩54被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57施力而向下方突出。在向安装部2安装该电池组30时,卡止钩54的倾斜部沿着使电池组30滑动的前进方向被按压而回缩,从而容许电池组30的前进。当电池组30前进到预定位置时,在与该位置对应地形成的保持凹部17中收纳卡止钩54,并且,用弹性构件57按压卡止钩54,从而垂直面与凹部垂直面相抵接而成为卡止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在将电池组30从安装部2拔出的方向上施加力,也可通过垂直面与凹部垂直面相抵接来维持卡止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电池组30的滑动。并且,在用户要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拆卸电池组30时,通过用手向上推的方式操作闩锁部50的装卸操作部52来解除卡止钩54和保持凹部17之间的卡止状态,从而容许电池组30的滑动,电池组30成为能够拆卸的状态。在通过将安装引导件插入到设于侧面的组件引导件并使安装引导件滑动而推入到安装部2的里侧的状态下,电池组30的连接器13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连接端子3接触,进而使闩锁部50卡止到保持凹部17上,从而将电池组30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
图15所示,当将电池组30设置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时,电池组30的外部端子33会与设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连接端子3连接。由此,电池组30会接收来自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供电,从而能够对收纳于内部的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另外,不仅进行电力供给,还经由信号端子进行各种的信号的传递。图22表示将电池组30连接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状态的电路图。
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安装部2位于底面2A的中央部,并配设有从底面2A突出的多个连接端子3。多个连接端子3配置为横向排为一列。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连接端子3是板状的金属板10,其以大致相同外形呈相互平行的姿势排列。板状的连接端子3为与安装部2的底面2A垂直的姿势,并以沿电池组30的插入方向形成的姿势配置。特别是,由于通过将以铅垂姿势固定在端子支架8上的多列的连接端子3保持为在电池组30的安装方向上延长后的姿势,因而能够利用电池组30的安装动作来以使多个连接端子3分别与电池组30的外部端子33平滑地接触的方式将电池组30和电池组用充电器100连接,故此优选。
金属板10的连接端子3由具有镍板、铜板、铜合金板等优良的导电性的金属制造。但是,连接端子并不一定特定为板状。连接端子能够形成为向安装部的内侧露出而与安装于该内侧的电池组的外部端子相连接的各种形状。
多个连接端子3在两侧配置有正负的充电端子4,在这些充电端子4之间配置有非充电端子5。充电端子4是用于对内置于电池组30中的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的正负的高电压端子。另外,非充电端子5是用于在其与电池组30之间传递电池信息的信号端子。并且,多个连接端子3也可以配设为使配置于充电端子4之间的非充电端子5比两侧的充电端子4突出。采用该结构,在多个连接端子3的上表面与金属异物接触的状态下,非充电端子5会优先地与金属异物的中央部接触,从而能够阻止金属异物的两端部与两侧的充电端子4接触。
充电电路20
电池组用充电器100内置有充电电路20,充电电路20用于对安装于安装部2的电池组30进行充电。配置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两侧的正负的充电端子4与设置于安装部2的电池组30的正负的充放电端子34连接,而向电池组30供给充电电力。如图22的电路图所示,正极侧的充电端子4与充电电路20连接,向电池组30供电而对内置的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图中的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用整流电路22将由商用电源(未图示)供给的交流电源变换为直流,用充电电路20将该直流电压变换为充电用的电压,而从充电端子4输出。例如,该充电电路20通过改变对连接在整流电路22的输出侧和正极侧的充电端子4之间的开关元件(未图示)进行导通、关闭控制的占空比,从而调整为最适合于电池组30的充电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
配置在一对充电端子4之间的非充电端子5是信号端子。图中所示的连接端子3具有两个信号端子。这些信号端子包括:异常信号端子,其供内置于电池组30中的二次电池1的异常信号输入;温度信号端子,其供内置于电池组30中的二次电池1的温度信号输入;以及识别信号端子,其供内置于电池组30中的二次电池1的识别信号输入。其中,信号端子也可以作为用于传递这些信号之外的信号、例如电池的充电状态、电池的各种信息的信号端子。
在异常信号端子中输入异常信号时,控制电路21判断电池组30发生异常,将充电电路20切换为关闭状态来停止充电。并且,控制电路21根据输入到温度信号端子中的温度信号来检测内置于电池组30中的二次电池1的温度。该控制电路21在电池温度高于最高温度时,切断充电电流而中断充电,或者减小充电电流而使电池温度降低。当电池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再以正常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
并且,控制电路21根据从识别信号端子输入的电池的识别信号来判断对电池组30进行充电的最佳电压和电流值并变更从充电端子4输出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该电池组用充电器100在安装有电池组30时,利用控制电路21接收从电池组30的控制部40输出的电池的识别信号,控制电路21根据输入后的电池的识别信号来判断电池组30的类型,并控制充电电路20,使得充电电路20形成用于对该电池组30进行充电的最佳的电压和电流值。由于该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根据从电池组30输入的电池的识别信号来判断用于对电池组30进行充电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并切换为最佳的电压来进行充电,因此能够用一个电池组用充电器对输出电压不同的多种电池组进行充电。但是,电池组用充电器不一定需要切换输出电压,也可以用恒定的输出电压对电池组进行充电。
安装机构
该电池组30具有作为用于将电池外壳31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或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安装机构的闩锁部50。在闩锁部50中设有用于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装卸操作部52。
装卸操作部52
如图23的立体图所示,闩锁部50在上表面具有装卸操作部52,在下表面具有卡止钩54,该卡止钩54具有面向电池组30的安装时的前进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倾斜面紧接着形成的垂直面。该卡止钩54与装卸操作部52一体成型。另外,在安装部2的与该卡止钩54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保持凹部17。该保持凹部17也具有与倾斜面匹配的凹部倾斜面和与垂直面匹配的凹部垂直面。
如图16和图17的剖视图所示,卡止钩54被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57施力而向下方突出。在向安装部2安装该电池组30时,卡止钩54的倾斜部沿着使电池组30滑动的前进方向被按压而回缩,从而容许电池组30的前进。当电池组30前进到预定位置时,在与该位置对应地形成的保持凹部17中收纳卡止钩54,并且,用弹性构件按压卡止钩54,从而垂直面与凹部垂直面相抵接而成为卡止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在将电池组30从安装部2拔出的方向上施加力,也可通过垂直面与凹部垂直面相抵接来维持卡止状态,从而能够防止电池组30的滑动。并且,在用户要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拆卸电池组30时,通过用手向上推的方式操作闩锁部50的装卸操作部52来解除卡止钩54和保持凹部17之间的卡止状态,从而容许电池组30的滑动,电池组30成为能够拆卸的状态。电池组30在通过将安装引导件插入到设于侧面的组件引导件并使安装引导件滑动而推入到安装部2的里侧的状态下,电池组30的外部端子33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连接端子3接触,进而使闩锁部50卡止到保持凹部17上,从而将电池组30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
安装引导件
为了使电池组30以正确姿势沿安装部2的底面2A滑动,在电池外壳31的相面对的侧壁上,作为安装引导件而突出有从内表面突出的引导凸部。另外,在电池组30的电池外壳31的两侧面,作为组件引导件而设有用于引导该引导凸部的引导槽。如图18的横剖视图所示,引导槽形成为能够供引导凸部插入的凹状。在向安装部2安装电池组30时,引导凸部沿设于电池组30的两侧面的引导槽进行引导,能够将电池组30以正确姿势引导到安装部2中。引导凸部位于供电池组30将被插入的一侧,能够以与侧壁一体成形的方式设置引导凸部。引导凸部在电池组30的安装方向上延伸地设置,使安装于安装部2的电池组30沿引导凸部滑动,从而能够使电池组30的外部端子33以正确姿势与安装部2的连接端子3接触。
此外,上述例子中,说明了在安装部2侧设置引导凸部并在电池组30侧设置引导槽的例子,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在电池组侧设置引导凸部并在安装部侧设置引导槽。
显示部56
并且,电池组30具有用于显示二次电池1的状态的显示部56。在此,如图1、图23等所示,在闩锁部50的装卸操作部52上设有显示部56。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显示部56的可视性。即,在将电池外壳31安装于电动工具PT、电池组用充电器100的状态下,电池外壳31未必整个表面露出,而是如图24所示,电池外壳31的大部分表面埋入电动工具PT。考虑到这种情况,若欲将用于显示二次电池1的状态的显示部配置于用户能够肉眼识别的位置,则必须将显示部设于露出的面。因此,可以考虑的是,在电池组30的装卸时,若设置有需要进行操作的装卸操作部52的面必然要露出来,因此将显示部配置于该面上。然而,若考虑操作性,则期望使装卸操作部52尽量较大得形成,另外,若考虑可视性,则期望将显示部也同样地设置得较大,因此,若欲将装卸操作部52和显示部设于相同面,则需要将两者中一个部件设置得较小,从而产生了便利性变差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形成在装卸操作部52上设置显示部56的结构。其结果,能够将装卸操作部52设置得较大,并且能够在不牺牲可视性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将显示部56设置得较大,从而能够兼顾装卸操作部52的操作性和显示部56的可视性。
作为显示部56的光源,能够利用LED、LD等半导体发光元件或者液晶、有机EL等。在该例子中,显示部56以利用LED61的点亮图案来显示二次电池1的剩余电量的方式构成。另外,如图24的立体图所示,在显示部上粘贴有标签55,使来自光源的光扩散而容易看见。另外,在图25的主视图所示的例子中,作为显示部而设有4个矩形状的LED点亮窗57,通过该点亮窗的亮灯的数量的多少来显示剩余电量。在各LED点亮窗57中分别配置有LED61,能够通过单独的点亮图案来显示电池的剩余电量。
如图26和图27的剖视图所示,在闩锁部50的背面设有副基板78。在副基板78上安装有LED61和操作开关59。闩锁部50为了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而在上下方向进行滑动。因此,由于副基板78也会与闩锁部50一起移动,所以在移动的副基板78上设置了用于供电的能够弯曲的引线79。引线79与组件基板74连接而对LED61供电。采用该结构,通过将LED61直接设置于滑动移动的闩锁部50,能够将LED61的发光直接传递到显示部56,从而在亮度、可视性方面上有利。
操作按钮58
另外,在装卸操作部52中,在LED点亮窗57的附近设有操作按钮58。如图27的剖视图所示,操作按钮58以按下安装于副基板78上的操作开关59的方式与操作开关59连结。即,操作按钮58作为与操作开关59连结起来的开关罩而发挥作用。这样,通过将操作按钮58与显示部56同样地设于装卸操作部52,能够在维持电池外壳31的大小的情况下将开关以适当的大小配置于容易操作的位置。在该例子中,当借助操作按钮58按下操作开关59时,会在数秒间显示电池的剩余电量。
实施例3
在以上的例子中,说明了在装卸操作部52直接设置LED61的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该结构,不一定需要在将显示部设于装卸操作部的同时将显示部的光源也设于装卸操作部。作为这种结构的一个例子,图28~图30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池组30C。这些图中,图28表示实施例3的电池组30C的外观立体图,图29是表示图28的电池组30C的主视图,图30是表示沿图29的XXX-XXX线的垂直剖视图。
在该例子中,将LED61B设于装卸操作部52之外的作为单独的不动位置的电池外壳31内表面。并且,LED61B的发光经由灯光引导件62而被引导至装卸操作部52。这样,不一定需要将作为显示部56B的点亮窗57B和作为光源的LED61B配置于相同位置,也可以设成将两者分离并通过灯光引导件62等导光部件进行引导的结构。
如图28的立体图和图29的主视图所示,在实施例3的电池组30C中,使设有显示部56B的闩锁部50B露出。另外,在电池组30C的内部,如图30的剖视图所示,包括:电池支架70,其用于收纳二次电池1的单元;组件基板74B,其固定在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操作开关59B,其安装于组件基板74B的上表面;LED61B,其安装于组件基板74B的下表面;以及灯光引导件62,其用于将LED61B的发光引导至显示部56B的背面侧。
灯光引导件62
灯光引导件62以其入光面能够与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61B光耦合的姿势配置。由此,能够固定LED61B并将LED61B的发光向滑动移动的显示部56B引导。该灯光引导件62由透光性树脂等构成。灯光引导件62以覆盖LED61B四周的方式使入光面与LED61B的出射面相面对。另外,灯光引导件62的出射面以能够在按下了闩锁部50B的状态下向显示部56B照射照明光的方式配置。此外,如图29的主视图所示,由于在显示部56B中设有4个点亮窗57B,因此,LED61B也与各点亮窗57B相对应地分别安装,合计4个LED61B安装于组件基板74B底面。另外,灯光引导件62以将各LED61B的点亮引导至各个点亮窗57B的方式构成了引导路径。另外,在图29的例子中,通过在显示部56B中的4个点亮窗57B四周来描绘二次电池1这个单元的外形,从而能够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各点亮窗57B表示的电池的剩余电量。
另外,闩锁部50B在表面侧设有呈凹状的装卸操作部52,并且在凹状的底面设有点亮窗57B。并且,使点亮窗57B的背面侧与灯光引导件62的出射面相面对。该闩锁部50B也能够以滑动方式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图30示出了闩锁部50B位于锁定状态的位置。通过弹簧等弹性构件67上推闩锁部50B,使得闩锁部50B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成为锁定状态。另外,用户通过用手指接触装卸操作部52并沿对抗弹性构件67的方向向下方按下闩锁部50B,从而从组电池表面拉入卡止钩54B而形成解锁状态。
由于没有在该闩锁部50B中设置LED、用于驱动LED的副基板,因此不必考虑由于将这种电路设于移动的构件而产生的使所需布线具有挠性等情况。由于LED61B设于作为不动位置的组件基板74B上,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发光的电路的安装,还能够提高可靠性。另外,在图29的例子中,通过将灯光引导件62也固定在不动位置上,能够极为简化闩锁部50B,从而能够提高机械可靠性。
操作开关59B
该电池组30C通过使操作开关59B的操作与闩锁部50B的操作相联动而兼顾了LED的操作开关的操作和电池组的装卸。即,电池组30C构成为,不使操作开关59B露出到电池组30C的外表面,而是将操作开关59B配置在电池组30C内部,并且通过闩锁部50B的操作来对操作开关59B进行操作。若在电池组30C的装卸时操作闩锁部50B,则操作开关59B会与此相对应地被自动按下,从而显示电池组30C的剩余电量。采用该结构,由于用户在电池组30C的装卸时必然能够确认电池组30C的剩余电量,因此,例如在将电池组30C从电动工具拆卸时,会促使用户意识到需要对电池组30C进行充电而将拆卸后的电池组30C设置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从而会经常对电池组30C进行充电而使电池组30C成为残留有剩余电量的状态。另外,并不限于装卸时,在通常的情况下,若按下闩锁部50B,也能够确认剩余电量。
如图30的剖视图所示,该电池组30C构成为,在卡止钩54B的背面侧配置有操作开关59B,当卡止钩54B下降时,操作开关59B的按钮会被按下。由此,当用户用手对抗弹性构件67的作用力而按下闩锁部50B时,操作开关59B会被卡止钩54B的背面侧按下。其结果,反映为触发操作开关59B的导通动作,从而在图29所示的显示部56B中,会通过LED61B的点亮图案来显示电池的剩余电量。之后,当用户松开手时,通过弹性构件67的作用力上推闩锁部50B而使操作开关59B断开,从而LED61B熄灭而结束显示部56B的显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能够优选用作电动工具等的电池驱动设备用的电池组、助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用于对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设备等进行驱动的电池组。
附图标记说明
1、二次电池;2、安装部;2A、底面;3、连接端子;4、充电端子;5、非充电端子;12、露出窗;13、连接器;14、电连接保持部;15、钩露出窗;17、保持凹部;17X、卡止凹部;20、充电电路;21、控制电路;22、整流电路;30、30B、30C、30X、电池组;31、电池外壳;31A上壳体;31B、31X、下壳体;31C、侧面罩;31a、翘曲防止肋;31b、误插入防止肋;31c、肋引导;32、设置面;33、外部连接端子;34、充放电端子;35、信号端子;36、柱状部;36a、插入销;37、螺纹孔;38、螺钉;39、端子定位肋;40、控制部;42、温度传感器;43、电流检测电阻;50、50B、闩锁部;52、52X、装卸操作部;54、54B、54X、卡止钩;55、标签;56、56B、显示部;56X、剩余电量显示部;57、LED点亮窗;57B、点亮窗;58、操作按钮;59、59B、操作开关;61、61B、LED;62、灯光引导件;67、弹性构件;70、电池支架;71A、71B、副支架;72、72B、凸台;72a、圆柱状突起;73、台阶部;74、74B、组件基板;75、基板固定部;76、凸台孔;78、副基板;79、引线;80、电池引线板;86、引线板固定框;100、电池组用充电器;PT、电动工具。

Claims (7)

1.一种电池组,其以能装卸方式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用于供给驱动该电池驱动设备的电力,并且能够以能装卸方式安装于电池组用充电器(100)而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该电池组包括:
一个以上的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1);
电池外壳(31),其用于收纳上述二次电池(1);
安装机构,其用于将上述电池外壳(31)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或电池组用充电器(100);
闩锁部(50、50B),其用于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上述安装机构切换;以及
显示部(56),其用于显示上述二次电池(1)的状态,
上述显示部(56)设于上述闩锁部(50、50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电池组还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点亮该半导体发光元件时向上述电池外壳(31)的外部显示光,
上述显示部(56)构成为利用点亮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来显示上述二次电池(1)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闩锁部(50B)能够以滑动方式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设于相对于上述闩锁部(50B)独立的不活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电池组还包括光引导件(62),该光引导件(62)用于将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引导至上述显示部(56),
上述光引导件(62)的光输出端面向上述显示部(56)的背面侧配置,并且上述光引导件(62)的入光面配置成能够与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光结合的姿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电池组还包括:
组件基板(74B),其安装有电子元件;以及
操作开关(59B),其安装在上述组件基板(74B)上,用于对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进行操作,
电池组构成为,通过使上述闩锁部(50B)从锁定状态滑动至解锁状态,从而还与上述闩锁部(50B)的滑动联动地操作上述操作开关(59B)。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闩锁部(50)能够以滑动方式切换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上述半导体发光元件固定于上述闩锁部(5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闩锁部(50)还设置用于操作电池组的开关。
CN201220631737XU 2011-11-25 2012-11-26 电池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138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7380A JP2015028839A (ja) 2011-11-25 2011-11-25 電池パック
JP2011-257380 2011-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13874U true CN203013874U (zh) 2013-06-19

Family

ID=48469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631737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13874U (zh) 2011-11-25 2012-11-26 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28839A (zh)
CN (1) CN203013874U (zh)
WO (1) WO201307717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52440A (zh) * 2018-05-03 2020-04-2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CN111326691A (zh) * 2018-12-17 202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88486B1 (ko) 2013-08-29 2016-1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6215088B2 (ja) * 2014-03-03 2017-10-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EP3154116A1 (de) * 2015-10-09 2017-04-12 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erhöhung der sicherheit beim gebrauch von batteriesystemen
DE102016203429A1 (de) * 2016-03-02 2017-09-07 Robert Bosch Gmbh Akkupack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JP6477602B2 (ja) * 2016-05-31 2019-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電池ユニット
JP6848711B2 (ja) * 2017-06-16 2021-03-2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US20200313453A1 (en) * 2019-03-28 2020-10-01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attery pack and/or battery charger having disabling function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EP3923422A1 (de) * 2020-06-12 2021-12-15 Constin GmbH Kontaktsystem und wechselspeicher mit einem kontaktsystem
US20230378782A1 (en) * 2022-05-20 2023-11-23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attery pack and char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509512U1 (de) * 1995-06-14 1996-10-17 Bosch Gmbh Robert Batterie-Baueinheit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JPH11233159A (ja) * 1998-02-16 1999-08-27 Sony Corp 充電式電池パック
JP3728268B2 (ja) * 2002-04-25 2005-12-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DE102004030037B4 (de) * 2003-11-19 2012-01-12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 Akkumulator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52440A (zh) * 2018-05-03 2020-04-2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及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US11296367B2 (en) 2018-05-03 2022-04-05 Lg Energy Solution, Ltd.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ontaining same
CN111326691A (zh) * 2018-12-17 202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单元
US11355806B2 (en) 2018-12-17 2022-06-07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77176A1 (ja) 2013-05-30
JP2015028839A (ja) 2015-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34920U (zh) 电池组
CN203013874U (zh) 电池组
CN203134921U (zh) 电池组
CN101276889B (zh) 电池组
EP2919295B1 (en) Method of arranging the components of a battery pack
CN203013831U (zh) 电池组
JP4462112B2 (ja) 電動工具
US20130106352A1 (en) Battery charger, battery pack docking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module
US20160111692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080113262A1 (en) Battery Pack and Internal Component Arrangement Within the Battery Pack for Cordless Power Tool System
US8981719B2 (en) Battery pack charger
JP6067341B2 (ja) 充電装置
CN203013818U (zh) 电池组
CN101276891B (zh) 电池组
EP3121866A1 (en) Battery pack
JP6020622B2 (ja) バッテリ
JP4927624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4428393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4640368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4897544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5391525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EP4254627A1 (en)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a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