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13818U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013818U CN203013818U CN2012206319303U CN201220631930U CN203013818U CN 203013818 U CN203013818 U CN 203013818U CN 2012206319303 U CN2012206319303 U CN 2012206319303U CN 201220631930 U CN201220631930 U CN 201220631930U CN 203013818 U CN203013818 U CN 2030138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d
- mentioned
- battery
- pin
- battery pa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于进行引线板和引脚的卡定操作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引脚(90),其通过将金属细线弯曲而形成,用于将组件基板(74)和电引线板连接起来,在电池引线板(80)的一部分设有引线开口(81),引线开口(81)在开口部分周围形成不具有缺口的、闭塞的周围,引线开口(81)形成为在引脚(90)的延长方向上延长而成的开口,引脚(90)的一端被弯曲而形成引线卡定端(91),引线卡定端(91)的长度短于引线开口(81)的开口的长度,引线卡定端(91)以向引线开口(81)侧突出的方式弯曲,从而将该引线卡定端(91)插入该引线开口(81)而与该引线开口(81)相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由拆卸地安装于电动工具、电动剪草机、电动鼓风机等电池驱动设备而供给电力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等电池驱动设备通过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内置有能够充电的电池的电池组,而能够以无线方式便利地使用于建筑工地等。另外,通过将电池驱动设备设为能够拆卸电池组的拆卸式,从而能够通过对拆下的电池组进行充电来反复使用。内置的电池组的剩余容量少的电池组能够通过设置于电池组用的充电器来进行充电。
这种电池组将多个二次电池串联、并联地连接起来而获得输出。这些二次电池在电池壳体内被收纳于电池支架。另外,在电池壳体内,还内置有安装了电子零件的组件基板(电池组基板),进行了需要的电布线。图14的侧视图表示将组件基板配置于电池支架的上表面的例子。
在这种电池组中,为了掌握各二次电池的状态而要测定中间电位。特别是,在将锂离子电池用作二次电池1的情况下,要测定每个二次电池的单电池电压。因此,采用了如下结构:对将二次电池彼此连接起来的每个电池引线板80X进行电压测定,将该电压值传递至组件基板74X侧。具体而言,固定于电池支架70X的上表面的组件基板74X与电池引线板80X电连接,安装于该组件基板74X的保护电路监视电池的状态。另外,电池引线板80X在电池支架70X的侧面与二次电池相固定,利用组件基板74X来监视二次电池的状态。另外,在电池引线板80X的侧面设有用于固定各电池引线板80X的引线板固定框86。
在该电池支架中,经由引脚90将组件基板74的布线图案和电池引线板80X电连接。基于图14的侧视图和将图14的用虚线表示的部分放大后的图1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来说明该情形。如这些图所示,引脚90通过将较细的金属线弯曲而构成。引脚90的一端被插入设于组件基板74X上的引脚固定孔(未图示)而得到固定。另外,引脚90的另一端卡定于电池引线板80X而得到固定。为此,如图15的放大图所示,引脚90的另一端形成为弯曲后的卡定端91。另外,在电池引线板80X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引脚90的卡定端91卡定的缺口80a。从组件基板74观察时,缺口80a在远离电池引线板80X的一侧的缘部开口。由此,当使引脚90的另一端卡定于缺口80a时,引脚90得到保持而不会脱落。并且,根据需要来利用软钎焊等固定引脚90和电池引线板80X。
在这种结构的电池组的组装操作时,操作者需要手动地将引脚90的前端卡定于电池引线板80X的缺口80a。为了将引脚90的另一端引导至缺口80a,操作者需要暂时引出引脚90并将其推入缺口80a的里侧,进而以使引脚90逆向上弹的方式将引脚90卡定。为了实现这种卡定动作,如图15的放大图所示,需要在电池引线板80X的设有缺口80a的端缘和电池支架70X的引线板固定框86之间预先设置由d所示的空间。
然而,这种空间仅在电池组的组装时需要,在组装完成后会残留为多余空间,从而在空间等方面效率不佳。另一方面,近年来,强烈地要求电池组的小型化,设置这种多余空间而使电池组大型化的结构也与要求的规格背道而驰。另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在电池引线板设置复杂的形状的缺口的加工费昂贵,并且将电池引线板上部的宽度设置得狭窄会降低电池引线板的固定部分的强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6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往的这种问题点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进行引线板和引脚的卡定操作的电池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的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能够充电的多个二次电池;电池支架(保持架),其用于将上述多个二次电池以规定的姿势收纳;电池引线板,其在上述电池支架的端面将相邻的二次电池的端面电极彼此连接;组件基板,其安装有用于监视上述二次电池的电子电路;和引脚,其通过将金属细线弯曲而形成,用于将上述组件基板和上述电引线板连接起来,在上述电池引线板的一部分设有引线开口,上述引线开口在开口部分周围形成为不具有缺口的、闭塞的周围,上述引线开口形成为在上述引脚的延长方向上延长而成的开口,上述引脚的一端被弯曲而形成引线卡定端,上述引线卡定端的长度短于上述引线开口的开口的长度,上述引线卡定端以向上述引线开口侧突出的方式弯曲,从而能够将该引线卡定端插入该引线开口而与该引线开口相连结。由此,不必为了将引线卡定端引导至引线开口而如以往那样在电池引线板设置缺口、用于引导至缺口的间隙,从而能够相应地延长引线开口,能够容易地将引线卡定端引导至引线开口,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时的操作性。另外,作为引线开口,只要在电池引线板开设闭合的孔即可,不必设置从孔连通到基板端缘的缺口,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引线板的机械强度。
另外,采用第2技术方案的电池组,上述引脚固定于在上述组件基板上开口的引脚固定孔,能够根据从上述引脚固定孔到上述电池引线板的距离设计上述引脚的、从上述引脚固定孔到上述引线卡定端的长度。由此,在将引线卡定端插入引线开口时,只要将引脚固定孔作为支点按下引脚即可,由于能够将引线卡定端弹性地插入引线开口,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并且,采用第3技术方案提供的电池组,能够在上述电池支架设置诱入肋,该诱入肋设有朝向上述电池引线板的引线开口的倾斜面。由此,在将引线卡定端插入引线开口时,能够用诱入肋的倾斜面朝向引线开口地引导引脚顶端部,从而能够易于进行将引线卡定端插入引线开口的操作。
另外,采用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组,上述组件基板在与上述引脚固定孔接近的该组件基板的端缘形成有引脚卡定部,上述引脚的、与设有上述引线卡定端的一端不同的另一端形成为呈日语コ字状弯曲成的引脚固定端,能够将上述引脚固定端的端部插入上述引脚固定孔并将其固定,并且使该コ字状的弯曲部分与上述引脚卡定部相卡定,从而折回上述引脚。由此,能够简化用于将引脚稳定地固定于组件基板的结构。特别是,由于能够加工组件基板的端缘而形成引脚卡定部,因此易于进行加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背面观察图1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姿势下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2的姿势下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电池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电池支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图6的电池支架拆除了组件基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电池支架拆除了电连接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侧面观察图6的电池支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电池支架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电池支架的侧视图
图12是沿图10的电池支架的XII-XII线的垂直剖视图。
图13是电连接线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以往的电池支架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电池支架的XV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图11的电池支架的XVI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图10的将引脚插入到电池引线板的引线孔的XVII部分的放大图。
图18是沿图10的电池支架的XVIII-XVIII线的垂直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诱入肋的XIX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0的使用诱入肋将引脚插入到引线孔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沿图11的电池支架的XXI-XXI线的垂直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将引脚固定于引脚固定孔的XXII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表示以往的电池支架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将引脚固定于引脚固定孔的XXIV部分的放大图。
图25是表示图24的向引脚固定孔固定引脚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图10的将引脚固定于引脚固定孔的XXVI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表示图26的向引脚固定孔固定引脚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二次电池;15、钩露出窗;30、电池组;31、电池壳体;31A、上外壳;31B、下外壳;31C、侧面罩;33、外部连接端子;38、螺纹件;50、锁存部;52、装卸操作部;54、卡定钩;70、70X、70Y、电池支架;71A、71B、副支架;71、露出部;72、凸座;74、74X、74Y、组件基板;74a、74x、引脚固定孔;74b、引脚卡定部;74c、连接孔;74y、引脚固定狭缝;75、基板固定部;76、凸座孔;78、保持肋;78b、中间保持肋;79、诱入肋;80、80X、电池引线板;80a、缺口;81、引线开口;85、电连接线;85a、弯曲部;86、引线板固定框;90、90Y、引脚;91、引线卡定端;92、引脚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用于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电池组,本实用新型不将电池组特定为以下内容。另外,并不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构件特定为实施方式的构件。特别是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不是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限定于其中的宗旨,仅是单纯的说明例子。另外,各附图所示的构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有时会为了明确地说明而有所夸张。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同一名称、附图标记表示同一或者相同性质的构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并且,用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也可以做成用同一构件构成多个部件地以一个构件兼用作多个部件的方式,相反,也可以用多个构件分担而实现一个构件的功能。而且,在一部分的实施例、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也存在能够用于其他的实施例、实施方式等的内容。
实施例1
图1~图4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池组的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在这些图中,图1是表示电池组3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背面观察图1的电池组30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姿势下的电池组3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图2的姿势下的电池组3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下面,说明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但是,不言而喻,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不限于电动工具用的电池组,而是也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其他的电池驱动设备。
这些附图所示的电池组30的外形呈箱形,并在内部内置有二次电池1。具体而言,电池组30包括:电池支架70,其用于保持能够充电的多个二次电池1;电池引线板80,在其端面将二次电池1彼此连接;组件基板74,其安装有二次电池1的保护电路;多个外部连接端子33,其用于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连接;和电池壳体31,其用于收纳电池支架70和组件基板74。
电池壳体31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壳体31的外观形成为箱状,对其角部倒角,并且,在表面露出有外部连接端子33,该外部连接端子33用于与电池驱动设备、与电池组用充电器的连接端子相连接。另外,具有锁存部50,该锁存部50用于在将电池组30安装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时保持安装状态。该电池壳体31由绝缘性和强度优异的树脂等成型而成。
另外,如图3和图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电池壳体31被分割为上外壳31A和下外壳31B这两部分。在电池壳体31的内部构成有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用于收纳电池支架70、组件基板74以及锁存部50。并且,电池壳体31的侧面由侧面罩31C被覆。侧面罩31C由与上外壳31A和下外壳31B不同的其他构件构成。将侧面罩31C的端缘插入到分别设于上外壳31A和下外壳31B的槽部,利用上外壳31A和下外壳31B来夹持并固定侧面罩31C。
电池支架(保持架)70
如图3~图5所示,电池支架70支承有二次电池1、组件基板74、电池引线板80以及各种引线(导线)。另外,该电池支架70在其下表面设有用于收纳二次电池1的电池收纳空间,在其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组件基板74的基板固定部75。二次电池1彼此由电池引线板80对从在电池支架70的端面开口的露出部71露出的二次电池1的端面彼此进行电连接,并且,将在电池支架70收纳有二次电池1的电池芯体的输出通过输出引线板、输出引线等连接到组件基板74。另外,电池引线板80经由信号引线与组件基板74相连接。
外部连接端子33
另外,电池组30具有用于与电池驱动设备、电池组用充电器相连接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33。外部连接端子33固定在组件基板74上,其除了进行二次电池1的输出之外,还能够设置用于在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外部的电池组用充电器、电池驱动设备之间进行信号的交换的信号端子等。该外部连接端子33通过将金属板弯曲而形成。如图6、图9等所示,各外部连接端子33的后端缘被弯曲为俯视呈日语コ字状,并且在用于与电池组用充电器、电池驱动设备这样的外部连接设备的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顶端侧,コ字状的开口端逐渐地变狭窄地弯曲成锥状。通过在上述那样弯曲后的两张金属板之间插入外部连接设备的连接端子并在金属板彼此之间夹持该连接端子来建立电连接。
锁存部50
另一方面,如图1~图4所示,设于电池组30的锁存部50以局部从电池壳体31露出的方式自由可动地收纳于电池壳体31内。锁存部50在其前表面形成有供操作者用手进行操作的装卸操作部52,并且,在图中,锁存部50在上部设有卡定钩54,该卡定钩54具有面向安装电池组30时的前进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从倾斜面连续地形成的垂直面。该卡定钩54与装卸操作部52一体成型。在上外壳31A开口有供锁存部50的卡定钩54突出的钩突出窗15。另外,在安装部的与该卡定钩54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保持凹部。该保持凹部也具有与倾斜面匹配的凹部倾斜面和与垂直面匹配的凹部垂直面。
保护电路
另外,在组件基板74上安装有二次电池1的保护电路。保护电路经由信号引线和各电池引线板80相连接,该保护电路例如用于检测各二次电池1的电池电压。并且,组件基板74具有作为外部连接端子33的充放电端子和信号端子,该信号端子用于输出保护电路的输出、电池信息等。如图2等所示,这些充放电端子、信号端子从电池壳体31的表面露出。
二次电池1
电池壳体31形成为能够在其内部内置二次电池1的形状。在此,作为二次电池1而使用圆筒形二次电池,该圆筒形二次电池是外壳罐在长度方向上延长的圆筒状。如图4等所示,该电池壳体31将多块二次电池1以相互大致平行的姿势在同一平面上横向相邻地排列配置于电池壳体31内。内置于电池组30的二次电池1是锂离子电池。但是,二次电池也能够是镍氢电池、镍镉电池、聚合物电池等能够充电的其他所有电池。能够将多块二次电池串联连接来提高输出电压,能够将多块二次电池并联连接来增大输出电流。在该例子中,将二次电池1设为锂离子电池,以串联连接成5组并联的两块电池的方式将输出电压设为了18V。但是,电池组不特定内置的二次电池的块数、连接状态。电池组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电池驱动设备的种类、用途来多样地设计内置的二次电池的块数和输出电压。
电池收纳空间
如图5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电池支架70的电池收纳空间被分割成第一副支架71A、第二副支架71B这两部分,在这些第一副支架71A、第二副支架71B之间夹持二次电池1。在该例子中,电池支架收纳有10块二次电池1。该电池支架70在将二次电池1收纳于电池收纳空间的状态下,用电池引线板80连接从露出部71露出的端面彼此。
电池引线板80
如图5的分解立体图等所示,电池引线板80为导电性优异的平板状的金属板,其形成为能够收纳于电池收纳空间的大小。该电池引线板80为了进行点焊,形成有焊接用狭缝,该电池引线板80在收纳于电池收纳空间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彼此相邻的二次电池1的端面。
基板固定部75
在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组件基板74的基板固定部75。图6和图7表示向基板固定部75安装组件基板74的情形。在这些图中,图6是表示电池支架7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从图6的电池支架70拆除了组件基板74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这些图所示的电池支架70设有用于支承组件基板74的凸座72。另一方面,组件基板74在与凸座72相对应的位置开口有凸座孔76。该凸座孔76用于从组件基板74的背面侧插入凸座72的顶端,利用螺纹固定等进行固定。在该例子中,虽然没有图示,但在上壳体31A的内表面的与凸座7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朝向组件基板74突出的圆柱部和在圆柱部的顶端设置的插入销。另外,圆柱部的插入销被贯穿地设置有供螺纹件插入的螺纹孔,而与在上壳体31A的上表面开口的螺纹孔37相连通。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从螺纹孔37相对于该上壳体31A将螺纹件38螺纹结合,能够将组件基板74固定于上壳体31A。
电连接线85
该组件基板74为了与收纳于电池支架70的二次电池1的输出相连接而使用电连接线85,以替代动力引线(电源线)。图8~图13表示该情形。在这些图中,图8是表示从图7的电池支架70拆除了电连接线85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从左侧面观察图6的电池支架70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9的电池支架70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的电池支架70的侧视图,图12表示是沿图10的电池支架70的XII-XII线的垂直剖视图,图13是表示电连接线85的外观立体图。这些图所示的电连接线85通过弯曲金属线而构成。如图13所示,将金属制的电连接线85的两端缘分别弯曲,如图9所示,将一方端缘插入到组件基板74,将另一方端缘插入到电池引线板80,利用软钎焊等分别固定该两端缘。能够将端缘的弯曲方向设成如图13所示那样的不同的方向,从而能够将电连接线85设定成灵活的连接路径。另外,在组件基板74开口有供电连接线85的端缘插入的连接孔74c。将电连接线85的端缘插入到连接孔74c,并利用软钎焊等将其固定于组件基板74。
构成电连接线85的金属线可由电导率优异的金属,例如镍、锡、铜等制成。另外,通过形成圆柱状的金属线,而不形成引线板那样的板状的金属板,能够抑制电阻率,从而能够抑制焦耳热。另外,通过使端缘弯曲也易于将电连接线85配置为从组件基板74的表面悬浮,而不是如引线、引线板那样沿组件基板74的表面设置。这样,电连接线85能够在空间上与组件基板74的表面相分离,这在绝缘性、散热性方面也有利。另外,由于电连接线85没有引线那样的挠性,所以也不会有因机械振动、冲击而使线移动、不会成为所谓的乱窜状态,还能够大量减少因摩擦导致的磨损、断线的危险。另外,由于电连接线85仅通过金属线弯曲而构成,因此还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由于易于弯曲,因此还具有优异的可加工性。这样,通过利用由金属线弯曲而成的电连接线85,与利用以往的引线、引线板进行的布线相比,在可靠性、操作性、加工的容易性等方面上能够发挥优异的效果。
保持肋78
如图8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将电连接线85保持在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并且,如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电连接线85和组件基板74固定。在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设有用于保持电连接线85的多个保持肋78。
弯曲部85a
另外,如图13的立体图所示,电连接线85能够在中间部分形成弯曲成日语コ字状(U字状)的弯曲部85a。如图8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利用该弯曲部分,电连接线85能够被高度不同的保持肋78保持为规定的姿势。即,设于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的多个保持肋78之中的、用于保持弯曲部85a的一对中间保持肋78b的高度根据弯曲部85a的深度来设置。其结果,能够谋求对因线状而原本容易旋转的电连接线85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将其端缘准确地插入到组件基板74、电池引线板80。特别是,在组装时,在将电连接线85的端缘向组件基板74的连接孔74c插入时,利用中间保持肋78b来防止电金属线发生翻转。另外,通过利用一对中间保持肋78b来保持コ字状的弯曲部85a的两侧,还能够进行电连接线85的长度方向上的定位。并且,通过如上述那样利用多个保持肋来支承电连接线85,还能够实现电连接线85在被施加了来自外部的冲击力的情况下的变形量的缓和。
弯曲部85a优选设于电连接线85的中央附近。由此,能够谋求稳定的定位。另外,在受到了来自外部的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等,硬质的金属线比具有挠性的引线容易传递冲击,连接部分因被传播的冲击力而有可能破损,不过,通过设置这种弯曲部85a,使弯曲部85a变形而吸收冲击力,还能够期待能够降低这种连接部分的破损风险的效果。
在上述例子中,将电连接线85设成了二次电池的输出线,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由金属线弯曲而成的电连接线85设为信号线。
中间电位的测定
另一方面,在连接有多个二次电池1的电池组30中,为了掌握各二次电池1的状态而测定中间电位。特别是,在将锂离子电池用作二次电池1的情况下,要测定每个二次电池的单电池电压。因此,采用了如下结构:对将二次电池彼此连接起来的每个电池引线板80进行电压测定,将该电压值传递至组件基板74侧。具体而言,固定于电池支架70的上表面的组件基板74与电池引线板80电连接,安装于该组件基板74的保护电路监视电池的状态。另外,电池引线板80在电池支架70的侧面与二次电池1相固定,利用组件基板74来监视二次电池1的状态。另外,在电池引线板80的侧面设有用于固定各电池引线板80的引线板固定框86。
引脚90
组件基板74和各电池引线板80经由引脚90相连接。引脚90通过将较细的金属线弯曲而构成。引脚90的一端被插入设于组件基板74上的引脚固定孔74a而得到固定。另外,为了卡定于电池引线板80而得到固定,引脚90的另一端形成为弯曲后的卡定端91。以往,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电池引线板80X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引脚90的卡定端91卡定的缺口80a。然而,在这种结构中,操作者为了手动地将引脚90的卡定端91引导至缺口80a,需要暂时引出引脚90并将其推入缺口80a的里侧,进而使引脚90产生逆向上弹的动作。另外,为了实现这种卡定动作,如图15的放大图所示,需要在电池引线板80X的设有缺口的端缘和电池支架70X的引线板固定框86之间预先设置由d所示的空间。这种空间仅在电池组的组装时需要,在组装完成后会残留为多余空间,从而空间效率不佳,对电池引线板80X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用于设置复杂的形状的缺口的加工费昂贵,将电池引线板80X上部的宽度设置得狭窄会降低电池引线板80X与引脚90之间的固定部分的强度。
引线开口81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电池组30中,如图11、图16等所示,在电池引线板80的上端部分设有供引脚90的卡定端91插入的引线开口81。该引线开口81的周围形成为闭合。换言之,通过使引线开口81不具有与电池引线板80的端缘相连通的缺口,能够增强电池引线板80的强度。另外,由图15和图16的对比清楚可知,由于没有设置以往的电池引线板80的那种诱入用的缺口,因此能够相应地将电池引线板80的上端设置得较宽。这不仅能够增强电池引线板80的机械强度,而且还能够使引线开口宽度在引脚90的长度方向上延长,换言之,这也与能够使引线开口81较大地开口相关联,从而容易将引线卡定端91插入到引线开口81,还有助于提高组装时的操作性。另外,在加工电池引线板80时,作为引线开口81,只要开设闭合的孔即可,不必进行设置复杂的缺口的操作,从而还能够削减电极引线板的制造、加工成本。
另一方面,引脚90的另一端固定于预先在组件基板74上开口的引脚固定孔74a。如图10的俯视图等所示,该引脚90以一端的引线卡定端91向引线开口81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引脚90的、从引脚固定孔74a到引线卡定端91的长度设计为与从引脚固定孔74a到电池引线板80的距离大致相等。由此,在向引线开口81插入引线卡定端91时,通过以引脚固定孔74a为支点将引线卡定端91如图16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从电池引线板80的上方按下,从而能够使引线卡定端91弹性变形而从引线开口81突出。在该工序中,不需要如图15所示那样的、在暂时拉长引线卡定端91之后向缺口部分推回引线卡定端91那样复杂的工序,仅将引线卡定端91按下即可,能够使将引线卡定端91插入到引线开口81的操作简便,能够获得操作性高的优点。另外,通过将引线卡定端91的长度设为短于引线开口81的开口宽度,从而能够容易将引线卡定端91弹性地推入引线开口81。
诱入肋79
另外,为了容易将引线卡定端91引导至电池引线板80的引线开口81,能够设置诱入肋79。基于图17~图20说明该情形。这些图中,图17是表示图10的将引脚90插入到电池引线板80的引线孔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8是沿图10的电池支架70的XVIII-XVIII线的垂直剖视图,图19是表示图18的诱入肋79的放大剖视图,图20是表示图10的使用诱入肋79将引脚90插入到引线孔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电池支架70设有诱入肋79,该诱入肋79设有朝向电池引线板80的引线开口81的倾斜面。如图19的剖视图所示,使诱入肋79的倾斜面朝向外侧、即电池引线板80侧形成向下的坡度。另外,如图17的俯视图所示,针对各引线开口81连续设置了两个诱入片。通过这样设置,如图20的立体图和图16的侧视图所示,能够利用诱入肋79将引脚90引导至引线开口81,从而能够更迅速且可靠地进行该插入操作。
组件基板74和引脚90的定位
另一方面,基于图21~图27说明引脚90和组件基板74之间的固定结构。这些图中,图21是沿图11的电池支架70的XXI-XXI线的垂直剖视图,图22是表示图21的将引脚90固定于引脚固定孔74a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23是表示以往的电池支架70Y的俯视图,图24是表示图23的将引脚90Y固定于引脚固定孔74x的部分的放大图,图25是表示图24的向引脚固定孔74x固定引脚90Y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图26是表示图10的将引脚90固定于引脚固定孔74a的部分的放大图,图27是表示图26的向引脚固定孔74a固定引脚90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以往,使用如图25所示那样在复杂的方向上弯曲后的引脚90Y、如图24所示那样在组件基板74Y开口的引脚固定孔74x和引脚固定狭缝74y,如图23所示那样进行了固定。即,由于仅将引脚的一端固定于组件基板时姿势、方向性不稳定,因此,在组件基板74Y开设了引脚固定狭缝74y,将引脚90Y的一部分弯曲成了能够插入到该引脚固定狭缝74y那样的形状。在该结构中,需要进行在组件基板74Y开设引脚固定狭缝74y的加工,另外,还需要根据引脚固定狭缝74y来进行将引脚90Y的一部分弯曲的加工,从而花费了加工的工夫。
因此,为了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来以规定的姿势定位和固定引脚90,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图26和图27所示那样的组件基板74和引脚90。首先,如图26所示,在组件基板74与引脚固定孔74a接近的端缘形成有引脚卡定部74b。另一方面,如图27所示,引脚90以与组件基板74的端缘呈大致平行的方式对与设有引线卡定端91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进行折回,从而构成弯曲为コ字状(U字状)的引脚固定端92。使引脚固定端92的折回部分的宽度与组件基板74的引脚固定孔74a和引脚卡定部74b的宽度相一致。通过这样设置,如图22所示,能够将引脚固定端92的端部插入引脚固定孔74a并将其固定,并将该コ字状的弯曲部分与引脚卡定部74b相卡定,从而将引脚90折回。通过这样设置,能够通过用引脚固定端92将引脚90桥接在引脚固定孔74a和引脚卡定部74b之间来定位引脚90,另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组件基板74插入引脚90的操作。另外,在组件基板侧的加工中,也不必在组件基板开设引脚固定狭缝,仅在端缘的一部分形成引脚卡定部74b即可,因此能够大幅简化加工工序。另外,由于引脚90的弯曲也更简单,能够谋求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能够优选用作电动工具等的电池驱动设备用的电池组、用于对助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设备等进行驱动的电池组。
Claims (4)
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充电的多个二次电池(1);
电池支架(70),其用于将上述多个二次电池(1)以规定的姿势收纳;
电池引线板(80),其在上述电池支架(70)的端面将相邻的二次电池(1)的端面电极彼此连接;
组件基板(74),其安装有用于监视上述二次电池(1)的电子电路;和
引脚(90),其通过将金属细线弯曲而形成,用于将上述组件基板(74)和上述电引线板连接起来,
在上述电池引线板(80)的一部分设有引线开口(81),
上述引线开口(81)在开口部分周围形成为不具有缺口的、闭塞的周围,
上述引线开口(81)形成为在上述引脚(90)的延长方向上延长而成的开口,
上述引脚(90)的一端被弯曲而形成引线卡定端(91),
上述引线卡定端(91)的长度短于上述引线开口(81)的开口的长度,
上述引线卡定端(91)以向上述引线开口(81)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将该引线卡定端(91)插入该引线开口(81)而与该引线开口(81)相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脚(90)固定于在上述组件基板(74)上开口的引脚固定孔(74a),
根据从上述引脚固定孔(74a)到上述电池引线板(80)的距离设计上述引脚(90)的、从上述引脚固定孔(74a)到上述引线卡定端(91)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池支架(70)设置有诱入肋(79),该诱入肋(79)设有朝向上述电池引线板(80)的引线开口(81)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件基板(74)在与上述引脚固定孔(74a)接近的该组件基板(74)的端缘形成有引脚卡定部(74b),
上述引脚(90)的、与设有上述引线卡定端(91)的一端不同的另一端形成为呈コ字状弯曲成的引脚固定端(92),
上述引脚固定端(92)的端部插入固定于上述引脚固定孔(74a),并且该コ字状的弯曲部分与上述引脚卡定部(74b)相卡定,从而折回上述引脚(9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57382 | 2011-11-25 | ||
JP2011257382A JP6049251B2 (ja) | 2011-11-25 | 2011-11-25 | 電池パッ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013818U true CN203013818U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8605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631930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13818U (zh) | 2011-11-25 | 2012-11-26 | 电池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49251B2 (zh) |
CN (1) | CN20301381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75282A (zh) * | 2016-04-26 | 2018-12-2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电池组 |
CN111261807A (zh) * | 2018-11-30 | 2020-06-09 | 株式会社牧田 | 电池组 |
CN113966540A (zh) * | 2019-08-13 | 2022-01-21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分流电阻器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235734A (ja) * | 2012-05-09 | 2013-11-21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電池スタック |
KR102332338B1 (ko) * | 2017-06-01 | 2021-11-2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44096B2 (ja) * | 2004-04-30 | 2011-08-1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JP4565968B2 (ja) * | 2004-11-09 | 2010-10-2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JP5078349B2 (ja) * | 2006-12-29 | 2012-11-2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JP5084301B2 (ja) * | 2007-02-28 | 2012-11-28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JP5449861B2 (ja) * | 2009-05-27 | 2014-03-1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ック電池 |
JP2011049014A (ja) * | 2009-08-26 | 2011-03-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防水構造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
KR101084836B1 (ko) * | 2009-10-27 | 2011-11-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터리 팩 |
JP5543231B2 (ja) * | 2010-01-27 | 2014-07-0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
JP5823263B2 (ja) * | 2011-11-25 | 2015-11-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
2011
- 2011-11-25 JP JP2011257382A patent/JP60492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1-26 CN CN2012206319303U patent/CN20301381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75282A (zh) * | 2016-04-26 | 2018-12-2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电池组 |
US11127989B2 (en) | 2016-04-26 | 2021-09-21 | Samsung Sdi Co., Ltd. | Battery pack |
CN111261807A (zh) * | 2018-11-30 | 2020-06-09 | 株式会社牧田 | 电池组 |
CN113966540A (zh) * | 2019-08-13 | 2022-01-21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分流电阻器模块 |
CN113966540B (zh) * | 2019-08-13 | 2023-09-08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分流电阻器模块 |
US11961642B2 (en) | 2019-08-13 | 2024-04-16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Shunt resistor modu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14781A (ja) | 2013-06-10 |
JP6049251B2 (ja) | 2016-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013831U (zh) | 电池组 | |
CN101867112B (zh) | 连接器组件以及具有该组件的电池组 | |
CN102842695B (zh) | 电池包 | |
US8852790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with 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 | |
CN203013818U (zh) | 电池组 | |
CN101820053B (zh) | 电池组间隔件 | |
CN101677133B (zh) | 电池组和制造该电池组的方法 | |
CN101401227B (zh) |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块 | |
CN104466078B (zh) | 具有保持件的电池模块 | |
CN101777663A (zh) | 电池组及其装配方法 | |
EP2897193B1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 |
CN104347832B (zh) | 可再充电电池组 | |
US20080113262A1 (en) | Battery Pack and Internal Component Arrangement Within the Battery Pack for Cordless Power Tool System | |
EP2919295A1 (en) | Battery pack and internal component arrangement within the battery pack for cordless power tool system | |
TW201729447A (zh) | 電池模組及包括彼之電池組 | |
US8669004B2 (en) | Battery pack | |
EP1872421A1 (en) | Terminal-connecting means | |
CN110114932A (zh) | 电池模块以及包括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 |
JP7053097B2 (ja) | バッテリパック | |
US9252460B2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KR20100136107A (ko) | 배터리 팩 | |
KR20140002112A (ko) | 배터리 모듈 | |
US20100136373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US9666842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 |
US8632899B2 (en) | Battery pac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