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68184U -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 Google Patents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68184U
CN202968184U CN 201220620779 CN201220620779U CN202968184U CN 202968184 U CN202968184 U CN 202968184U CN 201220620779 CN201220620779 CN 201220620779 CN 201220620779 U CN201220620779 U CN 201220620779U CN 202968184 U CN202968184 U CN 202968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machine
scraping machine
water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6207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发祥
胡海华
郭曼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Jiangn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Jiangn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Jiangn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Jiangna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62077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68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68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681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包括池体、进水口、涡凹气浮机、刮沫机、螺旋浮沫输送机、回流管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按功能分为接触区、处理区、第二处理区;所述涡凹气浮机设置在接触区内;所述刮沫机设置在处理区的上端且固定在池体上;所述螺旋浮沫输送机安装在刮沫机的右下侧;所述接触区的底部通过回流管与处理区连通;所述处理区的底部设有刮泥机;所述第二处理区从上之下分为清水区、斜板沉淀区、集泥斗;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池体的右上端,且处于清水区;所述刮沫机、螺旋浮沫输送机和刮泥机由同一台减速机驱动。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将气浮和沉淀有效结合,使其出水水质更加稳定可靠,而且节省了设备和能耗。

Description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背景技术
气浮及沉淀技术是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两种固液分离技术,气浮是利用进入水中的空气产生的微气泡附着在预处理污染物上形成气污混合物,气污混合物和液体之间由于密度的不平衡,产生浮力,将污染物带到水面去除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一种水处理技术;而沉淀则是利用颗粒物重于水的特性沉入水体进行固液分离的一种最常用物化处理技术。在目前的处理工艺中,该两种技术基本作为单体处理工艺单独出现,能高效、简便的将这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比较少有。
气浮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固液分离技术、近年来在水处理行业运用较广,它对那些轻浮絮体(比重接近1)的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再者因其工作过程需通氧(空气)的特性,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气浮作为一项物化处理技术经历了多年、多形式的发展,从传统的散气气浮、溶气气浮、电解气浮到近年来的浅池气浮、DAF气浮、CAF气浮等,气浮工艺正逐步走向成熟,并向结构简便、用地节省、高效节能的路线迈进。而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为涡凹气浮系统,是利用引气设备形成负压吸入空气后产生微气泡去除杂质,此系统设备简单,操作和维修非常容易。
因气浮对水中悬浮物的选择性去除(悬浮物比重接近1效果最好),故以上各种气浮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使用行业、使用范围、对水质的要求等都存在很多运用的局限性,进水的水质有要求、出水的稳定性无法保证,无法进行大规模、广泛的运用,大多数场合作为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出现在工艺流程中,无法作为核心工艺独立承担水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气浮、沉淀有效结合的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该产品设计巧妙,出水更加稳定可靠,且去除污染物的效率更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池体、进水口、涡凹气浮机、刮沫机、螺旋浮沫输送机、回流管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的左侧设有左隔板,左隔板的左侧区域为接触区,涡凹气浮机设置在接触区内,接触区的出口开设在上端;所述池体内部的右侧设有右隔板,右隔板和左隔板之间为处理区,刮沫机设置在处理区的上端且固定在池体上;所述螺旋浮沫输送机安装在刮沫机的右下侧;所述接触区的底部通过回流管与处理区连通;所述处理区从上至下分为集渣区和沉淀区,沉淀区设有刮泥机;所述右隔板的右侧为第二处理区,第二处理区的下端与处理区相通,第二处理区从上至下具有清水区、斜板沉淀区、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呈漏斗状且低于沉淀区的池底,在集泥斗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斜板沉淀区内设有分离斜板;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池体的右上端,且处于清水区。
上述刮沫机、螺旋浮沫输送机和刮泥机由同一台减速机驱动;所述减速机的驱动轴上同轴设有第一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第三驱动链轮,第一驱动链轮与刮沫机上的刮沫机链轮传动连接,第二驱动链轮与螺旋浮沫输送机上的螺旋浮沫输送机链轮传动连接,第三驱动链轮与刮泥机上的刮泥机链轮传动连接。
上述清水区与出水口之间设有L形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功能区界限分明;(2)本实用新型采用涡凹气浮机,避免了传统空气释放器易堵、维修难的问题,服务面积大大增加,而且负压回流还节省了晶核回流泵;(3)本实用新型采用一拖三的传动装置,简化了控制,节省了设备,降低了能耗;(4)本实用新型的出水更加稳定可靠,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大提高;(5)本实用新型将气浮和沉淀有效结合,使其适用面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凹涡气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速机的传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池体1、进水口2、涡凹气浮机3、刮沫机4、螺旋浮沫输送机5、回流管6和出水口7;所述池体1内部的左侧设有左隔板11,左隔板11的左侧区域为接触区13,涡凹气浮机3设置在接触区13内,接触区13的出口开设在上端;所述池体1内部的右侧设有右隔板12,右隔板12和左隔板11之间为处理区,刮沫机4设置在处理区的上端且固定在池体1上;所述螺旋浮沫输送机5安装在刮沫机4的右下侧;所述接触区13的底部通过回流管6与处理区连通;所述处理区从上至下分为集渣区14和沉淀区15,沉淀区15设有刮泥机8;所述右隔板12的右侧为第二处理区,第二处理区的下端与处理区相通,第二处理区从上至下分为清水区16、斜板沉淀区17、集泥斗18;所述集泥斗18呈漏斗状且低于沉淀区15的池底,在集泥斗18的底部设有排泥口10;所述斜板沉淀区17内设有分离斜板17-1;所述出水口7设置在池体1的右上端,且处于清水区16;所述清水区16与出水口7之间设有L形的挡板;所述刮沫机4、螺旋浮沫输送机5和刮泥机8由同一台减速机9驱动;所述减速机9的驱动轴上同轴设有第一驱动链轮9-1、第二驱动链轮9-2、第三驱动链轮9-3,第一驱动链轮9-1与刮沫机4上的刮沫机链轮4-1传动连接,第二驱动链轮9-2与螺旋浮沫输送机5上的螺旋浮沫输送机链轮5-1传动连接,第三驱动链轮9-3与刮泥机8上的刮泥机链轮8-1传动连接。
该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混合液进入装有涡凹气浮机3的接触区13,污染物通过接触区13与涡凹气浮机3产生的微气泡充分接触,微气泡附着在污染物上形成气污混合物,将污染物带到水面,此时一部分的气污混合物迅速上升至集渣区14,随刮沫机4的转动,浮渣被刮至螺旋槽内被螺旋浮沫输送机5送出;另一部分因上升过程中气泡破裂或自身重力等作用而下降的混合物进入沉淀区15,沉淀后被底部刮泥机8及时刮入集泥斗18内,经过气浮、沉淀处理的混合液出水洁净,大部分的污染物得以去除,部分残余的污染物随即进入斜板沉淀区17,分离斜板17-1的设立,使得“浅池原理”进一步发挥作用,混合液中的污染物被彻底去除。
根据沉淀网捕理论,回流的沉淀晶核有助于固液分离处理,因此该设备设置了回流管6,因涡凹气浮机3高速转动过程中会在有回流管6的区域形成一个负压区,这种负压作用会使沉淀区15混合液从池底回流至接触区13,返回气浮段。这个过程确保了40%左右的水回流及无进水的情况下气浮段仍可进行工作,同时沉淀区15的混合液还提供给进水利于物化处理的晶核,无须外部设备回流。
该设备包含涡凹气浮机3、刮沫机4、螺旋浮沫输送机5、刮泥机8四个需电机传动的部件,每一个部件均需依靠外力传动带动转动,原则上需配置四台减速机设备,结构繁冗且耗能较高。而本设备将刮沫机4、螺旋浮沫输送机5、刮泥机8设计成共用一台减速机9,使其能耗节省了50%,且维护量减半,杂质的刮除具有了同步性,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包括池体(1)、进水口(2)、涡凹气浮机(3)、刮沫机(4)、螺旋浮沫输送机(5)、回流管(6)和出水口(7);所述池体(1)内部的左侧设有左隔板(11),左隔板(11)的左侧区域为接触区(13),涡凹气浮机(3)设置在接触区(13)内,接触区(13)的出口开设在上端;所述池体(1)内部的右侧设有右隔板(12),右隔板(12)和左隔板(11)之间为处理区,刮沫机(4)设置在处理区的上端且固定在池体(1)上;所述螺旋浮沫输送机(5)安装在刮沫机(4)的右下侧;所述接触区(13)的底部通过回流管(6)与处理区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区从上至下分为集渣区(14)和沉淀区(15),沉淀区(15)设有刮泥机(8);所述右隔板(12)的右侧为第二处理区,第二处理区的下端与处理区相通,第二处理区从上至下具有清水区(16)、斜板沉淀区(17)、集泥斗(18);所述集泥斗(18)呈漏斗状且低于沉淀区(15)的池底,在集泥斗(18)的底部设有排泥口(10);所述斜板沉淀区(17)内设有分离斜板(17-1);所述出水口(7)设置在池体(1)的右上端,且处于清水区(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沫机(4)、螺旋浮沫输送机(5)和刮泥机(8)由同一台减速机(9)驱动;所述减速机(9)的驱动轴上同轴设有第一驱动链轮(9-1)、第二驱动链轮(9-2)、第三驱动链轮(9-3),第一驱动链轮(9-1)与刮沫机(4)上的刮沫机链轮(4-1)传动连接,第二驱动链轮(9-2)与螺旋浮沫输送机(5)上的螺旋浮沫输送机链轮(5-1)传动连接,第三驱动链轮(9-3)与刮泥机(8)上的刮泥机链轮(8-1)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区(16)与出水口(7)之间设有L形的挡板。
CN 201220620779 2012-11-21 2012-11-21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968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20779 CN202968184U (zh) 2012-11-21 2012-11-21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620779 CN202968184U (zh) 2012-11-21 2012-11-21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68184U true CN202968184U (zh) 2013-06-05

Family

ID=48509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620779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968184U (zh) 2012-11-21 2012-11-21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6818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8090A (zh) * 2013-08-16 2013-11-27 金凤 改进的气浮机
CN103833098A (zh) * 2012-11-21 2014-06-04 常州江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CN104193134A (zh) * 2014-08-15 2014-12-10 诸暨洁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浮浓缩污泥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3098A (zh) * 2012-11-21 2014-06-04 常州江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CN103408090A (zh) * 2013-08-16 2013-11-27 金凤 改进的气浮机
CN104193134A (zh) * 2014-08-15 2014-12-10 诸暨洁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浮浓缩污泥装置
CN104193134B (zh) * 2014-08-15 2016-04-13 诸暨洁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浮浓缩污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3098B (zh)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CN203959951U (zh) 一种印刷油墨废水处理和回收系统
CN107162089A (zh) 一种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
CN202968187U (zh) 涡凹式气浮机
CN202968184U (zh) 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CN202594879U (zh) 气浮沉淀一体机
CN202945077U (zh) 一种浅层气浮装置
CN201495141U (zh) 玻璃污水处理一体机
CN211896333U (zh) 一种浮渣清理方便的污泥重力浓缩池
CN202729923U (zh) 一种倒流式高效溶气气浮装置
CN201492975U (zh) 渣水分离回收装置
CN103864189A (zh) 一种利用改性粘土粉末提高近海藻华去除率的装置及方法
CN209679573U (zh) 一种给水排水澄清池
CN204111470U (zh) 两级串联一体式污水气浮处理装置
CN202945075U (zh) 组合气浮装置
CN106966455B (zh) 伸缩式气浮池
CN202415224U (zh) 乳化液处理装置
CN209178128U (zh) 一种平流式溶气气浮机
CN2813590Y (zh) 中小型一体式高浊高藻水净化处理装置
CN209735041U (zh) 一种处理污水用斜板沉淀池
CN207142876U (zh) 一种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
CN203065193U (zh) 一体化气浮处理废水装置
CN205076838U (zh) 全自动高溶气量气浮系统
CN104941263A (zh) 一种斜管浓密箱
CN202864950U (zh) 一种有利于毛皮浸酸废水循环回用的划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0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