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72019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72019U
CN202872019U CN 201220520455 CN201220520455U CN202872019U CN 202872019 U CN202872019 U CN 202872019U CN 201220520455 CN201220520455 CN 201220520455 CN 201220520455 U CN201220520455 U CN 201220520455U CN 202872019 U CN202872019 U CN 202872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eld part
electric connector
insulating body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204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5204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72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72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7201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基板上,包括: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底部两侧向内凹设有二固定部,所述二固定部的凹设深度不同;至少一第一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二固定部;至少一第一线缆与至少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焊接形成一第一接点,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焊接形成一第二接点,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位于不同水平面与不同垂面,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结构较紧凑,尺寸较小,占用空间较少,焊接方便且不易形成端子间的短路。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缩小整体占用空间并方便端子与线缆焊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长条形的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以及多个线缆,所述绝缘本体一端向内凹设沿所述绝缘本体纵长方向分布的长方形的一插接口,所述端子沿所述绝缘本体的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端子具有向上延伸的接触部位于插接口的两纵长侧,而所述端子具有向下延伸再朝绝缘本体的一纵长侧延伸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同样间隔排列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焊接部分别与所述线缆一一对应焊接,且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线缆焊接形成的焊接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线缆自所述焊接部朝向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一纵长侧横向导出。
    如上结构,由于当所述端子数较多时,而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所述焊接部排成一列,使得整个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纵长尺寸较大,占用空间较多,若为了使整体结构较紧凑,则所述端子排布较紧凑,所述焊接部的宽幅较小,如此线缆不好排布,也会造成焊接不便,焊接后所述端子间易形成短路。
    现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缩小整体占用空间,并方便端子与线缆的焊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基板上,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至少一第一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向所述基板延伸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向所述基板延伸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一间隙,且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至所述基板的最短距离不同。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自其上表面凹设一插接口,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插接口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二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对向外横向弯折形成,方便焊接的操作。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自其下表面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设有上下错落的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二固定部且均现露于所述凹槽,方便所述固定部的成型。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基板上,包括: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底部两侧向内凹设有二固定部,所述二固定部的凹设深度不同;至少一第一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二固定部;至少一第一线缆与至少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焊接形成一第一接点,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焊接形成一第二接点,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位于不同水平面与不同垂面。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自其上表面凹设一插接口,所述二端子容纳于所述插接口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及与之相对应导接的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均设置多个,且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上下错位排成两排且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侧导出,可使所述电连接器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少。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二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对向外横向弯折形成,方便焊接的操作。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向上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为凹设深度不同的所述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二固定部且均现露于所述凹槽,所述凹槽的设置方便所述固定部的成型以及使所述第一线缆或所述第二线缆具有放置空间。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一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基体,自所述基体的一端延伸一导接板且所述导接板与所述基体相互垂直,每一所述位于上排的线缆为高频线缆且具有一内导体与一外导体,且所述导接板与所述外导体通过焊料焊接导接形成屏蔽,使屏蔽的结构简单,无需另设置接地件与所述高频线缆导接形成屏蔽。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二弹性胶圈,所述绝缘本体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翼部,所述翼部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弹性胶圈安装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通孔与所述弹性胶圈的外侧面的部分配合存有空隙,使所述通孔具有为所述弹性胶圈变形的让位空间。
    进一步,所述通孔为方形孔,所述弹性胶圈抵接所述通孔的四侧壁,使所述通孔具有更多为所述弹性胶圈变形的让位空间。 
    进一步,每一所述弹性胶圈内套设一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固定于一基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受到水平力时,所述弹性胶圈产生变形使所述电连接器相对所述基板水平移动,避免对接的两电连接器强行对接而撞伤和磨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而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距离所述基板的距离不同或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固定于凹设深度不同的所述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上下两排排列分别与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焊接,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位于不同水平面与不同垂面,如此使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结构较紧凑,尺寸较小,占用空间较少,且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排布可放大距离,焊接方便,且不易形成端子间的短路。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一基板、固定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受到水平力时的局部剖视图与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沿插接方向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主体部 10
长侧壁 11   短侧壁 12   对接面 13
插接口 14   收容槽 15   第一固定部 16
第一固定槽 161   第二固定部 17   第二固定槽 171
凹槽 18   翼部 19   通孔 191
端子 2   第一端子 21   第一基部 211
第一焊接部 212   第二端子 22   第二基部 221
第二焊接部 222   遮蔽壳体 3   基体 31
长壁体 311   短壁体 312   焊接板 32
线缆 4   第一线缆 41   内导体 411
内绝缘体 412   外导体 413   外绝缘体 414
第二线缆 42   弹性胶圈 5   内通孔 51
空隙 52   基板 6   锁紧件 7
固定件 8   第一接点 91   第二接点 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一遮蔽壳体3、多个线缆4以及二弹性胶圈5,所述电连接器100连接相应的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用以传输信号,且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二固定件8固定在一基板6上。
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一主体部10,所述主体部10具有二长侧壁11与二短侧壁12。所述主体部10的上表面定义为一对接面13,自所述对接面13向所述主体部10内凹设形成一插接口14。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多个收容槽15,所述收容槽15自所述主体部10的下表面向上延伸且与所述插接口14连通,并且所述收容槽15沿所述长侧壁11的方向呈左右两长排分布在所述插接口14的两侧。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所述主体部10底部两侧向内凹设深度不同且水平设置的一第一固定部16、一第二固定部17,所述第一固定部16靠近一所述长侧壁11,所述第二固定部17靠近另一所述长侧壁11,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6与所述第二固定部17之间为向所述主体部10内凹设一凹槽18。所述第一固定部16向所述绝缘本体1内凹设左右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一固定槽161,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槽161与之相对应侧的多个所述收容槽15一一对应,且所述两第一固定槽161之间形成一第一凸肋(未图示),所述第一固定槽161与所述凹槽18连通且贯穿相邻侧的所述长侧壁11。同样,所述第二固定部17向所述主体部10内凹设左右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固定槽171,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槽171与之相对应侧的多个所述收容槽15一一对应,且所述两第二固定槽171之间形成一第二凸肋(未图示),所述第二固定槽171与所述凹槽18连通且贯穿相邻侧的所述长侧壁11。
请参阅图1,自所述主体部10的两端底侧分别沿所述长侧壁11的方向侧向向外延伸形成的一翼部19。每一所述翼部19上开设一通孔191贯穿所述翼部19的上下表面,所述通孔191为一方形孔。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为其它不同的形状。
请参阅图1和图3,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多个第一端子21与多个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第二端子2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5,且分别位于所述插接口14的两侧。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第二端子22均大致呈“L”型,所述第一端子21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一基部211与自所述第一基部211底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第一焊接部212,同样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二基部221与自所述第二基部221底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第二焊接部222。所述第一基部211与所述第二基部221固定于所述收容槽15中,而所述第一焊接部212固定于与之相邻侧的所述第一固定槽161内,所述第二焊接部222固定于与之相邻侧的所述第二固定槽171内,所述第一焊接部212所在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所在水平面之上,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尾端均朝向所述长侧壁11外侧设置。在垂直于所述主体部10纵长方向上看,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第二端子22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上下设置以及两者的弯折方向不同,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在沿所述主体部10的纵长方向上的间距较小或可以有重叠。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端子2可包括一所述第一端子21与一所述第二端子22。
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遮蔽壳体3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外,由金属片冲压而成,具有一基体31,所述基体31的形状大致与所述主体部10的外形类似。所述基体31具有二长壁体311与二短壁体312,自其中一所述长壁体311向外横向弯折90度延伸形成长板状的一焊接板32。所述遮蔽壳体3与所述主体部10通过孔与凸块的扣持方式固定,其中所述焊接板32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1所在侧。
请参阅图3和图4,多个所述线缆4包括多个第一线缆41与多个第二线缆42,所述第一线缆41位于所述第二线缆42之上。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1与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一一对应焊接形成多个第一接点91,多个所述第一接点91排成一排,同样多个所述第二线缆42与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一一对应焊接形成多个第二接点92,多个所述第二接点92排成另一排,如此,所述第一接点91与所述第二接点92位于不同的水平面与不同的垂面。其中,通过加热使所述第一固定槽161之间形成的第一凸肋(未图示),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槽171之间形成的第二凸肋(未图示)熔化,使所述第一线缆41与所述第二线缆42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紧紧固接在一起,当所述第一线缆41与所述第二线缆42受到外力拉扯时脱离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所述第一线缆41与所述第二线缆42均从所述第一端子21所在侧横向导出,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线缆41为高频线缆,具有一内导体411、内绝缘体412、一外导体413以及一外绝缘体414,所述内导体411焊接在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上,所述外导体413与所述焊接板32之间可通过焊料导通形成屏蔽。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缆42也可为高频线缆。
请参阅图1和图5,所述弹性胶圈5大致呈圆筒状,具有一内通孔51,所述弹性胶圈5为非金属材料且受到力作用产生变形的材料制成即可,例如,橡胶或树脂等。所述弹性胶圈5安装于方形孔的所述通孔191内,所述弹性胶圈5的外侧面分别抵接所述通孔191的四个侧壁,这样,所述弹性胶圈5在所述通孔191的四个角落存有空隙52。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通孔191可为其它形状,所述弹性胶圈5外侧面的部分配合具有所述空隙52。
请参阅图1至图5,提供一所述基板6,以及二锁紧件7一体成型于所述基板6内,所述锁紧件7为螺母,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所述基板6的一侧,且所述电连接器100按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朝所述基板6延伸的要求安装,且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至所述基板6的最短距离不同且均有一间隙。使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所述二通孔191对应所述二锁紧件7。然后提供所述二固定件8,所述固定件8为螺钉,将每一所述固定件8穿过所述弹性胶圈5的所述内通孔51,且所述固定件8通过其上一定长度的螺纹与所述锁紧件7拧紧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在所述基板6上。
请参阅图4至图5,当一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插接口14对接,且当对接位置没有对准而继续操作时,所述电连接器100受到一水平的分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的分力向右(如图4的箭头所示),该水平的分力使所述弹性胶圈5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变形,该水平方向上产生的变形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相对所述基板6可水平向右移动,水平移动方向与所受的水平的分力方向一致,如此避免强行进行对接操作时而损坏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情况出现。顺着对接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由于所述通孔191为方形孔,所述弹性胶圈5的外侧面与所述通孔191的部分配合存有所述空隙52,即所述通孔191的四个角落为所述空隙52,所述空隙52使所述弹性胶圈5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具有较大的接收空间,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相对所述基板6水平移动范围增加。
当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脱离所述电连接器100时,由于所述弹性胶圈5本身具有弹性,水平作用分力撤去,所述弹性胶圈5恢复原有形状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回到初始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在垂直于所述主体部10纵长方向上看,所述第一端子21与所述第二端子22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上下设置以及两者的弯折方向不同,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在沿所述主体部10的纵长方向上的间距较小或可以有重叠,如此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纵长方向尺寸较小,占用空间较少。而所述第一焊接部212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22排列在所述主体部10的两侧,使所述第一焊接部212、所述第二焊接部222的排布可放大距离,不会因焊接间的距离小而形成所述端子2间的短路。
    2、由于自所述主体部10的底部向内凹设一所述凹槽18,使得排列于所述凹槽18两侧的所述第一固定槽161与所述第二固定槽171加工方便,且所述凹槽18的设置使下排的所述第二线缆42具有放置空间。
    3、由于所述遮蔽壳体3自所述基体31的一所述长壁体311横向弯折形成长板状的一所述焊接板32,所述焊接板32通过焊料与为高频线缆且成排排列的所述第一线缆41的所述外导体413导接,形成屏蔽,无需另设置接地件与所述第一线缆41导接形成屏蔽。
    4、由于所述固定件8固定于所述基板6上,所述弹性胶圈5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通孔191内,而所述固定件8通过所述弹性胶圈5的所述内通孔51,因此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基板6上,当所述电连接器100受到一水平分力时,由于所述弹性胶圈5产生变形而相对所述基板6产生一水平移动,当所述水平分力撤去后,所述电连接器100由于弹性胶圈5自身的弹性恢复到初始位置,如此可矫正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位置,避免对接的两电连接器强行对准而撞伤与磨损。
    5、由于所述通孔191为方形孔,所述弹性胶圈5与所述通孔191配合,在所述通孔191的四个角落具有较大的所述空隙52,可对所述弹性胶圈5的变形产生较多的让位,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可在水平方向的位移范围变大,如此可增加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对接位置的矫正范围,避免对接的两电连接器强行对准而撞伤与磨损。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基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
    至少一第一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向所述基板延伸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向所述基板延伸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一间隙,且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至所述基板的最短距离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自其上表面凹设一插接口,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插接口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二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对向外横向弯折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自其下表面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设有上下错落的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二固定部且均现露于所述凹槽。
5.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一基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绝缘本体底部两侧向内凹设有二固定部,所述二固定部的凹设深度不同;
     至少一第一端子与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二固定部;
     至少一第一线缆与至少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焊接部焊接形成一第一接点,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焊接形成一第二接点,所述第一接点与所述第二接点位于不同水平面与不同垂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自其上表面凹设一插接口,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容纳于所述插接口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以及与之相对应导接的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均设置多个,且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上下错位排成两排且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侧导出。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一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竖直设置的一第二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基部一端横向弯折设置的一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对向外横向弯折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部向上凹设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为凹设深度不同的所述二固定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两固定部且均现露于所述凹槽。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一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基体,自所述基体的一端延伸一导接板且所述导接板与所述基体相互垂直,每一所述位于上排的线缆为高频线缆且具有一内导体与一外导体,且所述导接板与所述外导体通过焊料焊接导接形成屏蔽。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二弹性胶圈,所述绝缘本体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翼部,所述翼部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弹性胶圈安装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通孔与所述弹性胶圈的外侧面的部分配合存有空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方形孔,所述弹性胶圈抵接所述通孔的四侧壁。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弹性胶圈内套设一固定件,且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基板上,当所述电连接器受到水平力时,所述弹性胶圈产生变形使所述电连接器相对所述基板水平移动。
CN 201220520455 2012-10-12 2012-10-12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72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20455 CN202872019U (zh) 2012-10-12 2012-10-12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20455 CN202872019U (zh) 2012-10-12 2012-10-12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72019U true CN202872019U (zh) 2013-04-10

Family

ID=48038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20455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72019U (zh) 2012-10-12 2012-10-12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72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47160U (zh) 插头连接器
US8535069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 pins embeded in contact wafers
TWI715785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I742207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US9413123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TWI653788B (zh) 電子連接器
CN204030057U (zh)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US86847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642530A (zh) 插座電連接器
CN105322340A (zh) 电连接器
US88944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enhanced blind mating features
US8672691B2 (en) Connector
TWM539165U (zh) 插座電連接器
CN101521338A (zh) 电连接器
CN104241940A (zh) 电连接器组合
JP2021093346A (ja) 雄ソケット、雌ソケット及びボードツーボード無線周波数コネクタ
US793867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heat-radiating structures
CN105207012A (zh) 具有公共接地屏蔽的电连接器
CN104124549A (zh) 电连接器
US2014033573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dditional power terminals
CN103208686B (zh)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US8087940B1 (en) Coaxial electric connector
CN202872019U (zh) 电连接器
CN204793281U (zh) 电连接器
US9431736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