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41737U -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41737U
CN202841737U CN 201220378902 CN201220378902U CN202841737U CN 202841737 U CN202841737 U CN 202841737U CN 201220378902 CN201220378902 CN 201220378902 CN 201220378902 U CN201220378902 U CN 201220378902U CN 202841737 U CN202841737 U CN 2028417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pacer region
magnet assembly
parallel
polar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789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宗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J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J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J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J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37890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417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417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417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包括有一第一机体、一第二机体及复数第一、二、三、四磁性组件。第二机体可以直线移动方式结合于第一机体上,第一机体设置有复数个呈纵向并平行排列的第一磁性组件及该第二磁性组件,第二机体设置有复数个呈纵向并平行排列的第三磁性组件及该第四磁性组件,而该第一、三磁性组件相互呈平行对应,而该第二、四磁性组件相互对应并可相吸,使得第一、二机体相互重迭时具稳固结合;再透过第一、三磁性组件产生相斥状态,使第一、二机体可产生些微间距,达到减少第一、二机体直线滑移过程,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尤指一种在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依序设置有复数个呈纵向排列的第一磁性组件、第三磁性组件,且该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该第三磁性组件的侧边并相互呈平行对应,以利用第一、三磁性组件的磁性可上、下相斥及横向牵引,达到减少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直线滑移过程,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同时使第二机体能以均等受力状态下,在第一机体上达到不偏移的直线滑移。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装置(如:行动电话或可携式计算机等)已有利用滑盖方式作为开启或关闭状态的控制。其主要是该电子装置是由一第一机座及一第二机座所组成,其中在第一机座上设有二滑轨,另外在第二机座上设有二滑块,进而利用该滑块可相对嵌合于该滑轨中,使第二机座迭设结合在第一机座上,使滑块可沿着滑轨的路径移动,使得第二机座可相对于第一机座直线往复位移,达到该电子装置可利用滑盖方式作为开启或关闭状态的控制。
然而,利用滑块与滑轨相互的搭配,虽可以利用简单结构即可实现电子装置具滑盖功能的目的;但,滑块与滑轨之间必须施以适当润滑剂,才能使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降低,如此一来,常会产生润滑剂溢出或不足的情况产生;其次,滑块与滑轨的相互嵌合必须达到精密匹配,因此若滑块与滑轨之间产生过大公差时,第一机座与第二机座会产生晃动情况;反之,若滑块与滑轨之间产生过小公差时,则滑块与滑轨之间会产生较大阻力,致使第二机座无法顺利在第一机壳上作直线往复位移。又加上当使用者推动第二机座的施力点若不平均时,往往会使滑块与滑轨之间产生摩擦,长时间下来,即造成滑块与滑轨之间产生过大公差,则导致第一机座与第二机座产生晃动情况。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包括有:
一第一机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结合部,且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并相邻前端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一间隔区,又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并与该第一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二间隔区,该第一间隔区与该第二间隔区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一第二机体,迭设于该第一机体的表面,第一机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滑轨,该二滑轨与该二结合部相对应嵌合,使第二机体在第一机体其表面进行线性移动,且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并远离前端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三间隔区,又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并与该第三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四间隔区,该第三间隔区与该第四间隔区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复数第一磁性组件,是以纵向排列并分别平行设置于该第一机体的表面,该第一磁性组件具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其中二个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一机体的第一间隔区与第二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其余该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一机体的第二间隔区与后端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
至少四个第二磁性组件,该第二磁性组件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该第二磁性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的前端、后端位置并相互对应。
复数第三磁性组件,以纵向排列并分别平行设置在该第二机体其底面,该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该第一磁性组件的侧边并相互呈平行对应,且该第三磁性组件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其中二个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二机体的前端与第三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其余该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二机体的第三间隔区与第四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
至少四个第四磁性组件,该第四磁性组件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该第四磁性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二机体的前端、后端位置并相互对应,且该第四磁性组件与该第二磁性组件相对应并相吸。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机体以直线移动方式结合于第一机体上,在第一机体的表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呈纵向排列的第一磁性组件,并在第一机体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二磁性组件;在第二机体的底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呈纵向排列的第三磁性组件,并在第二机体前、后端分别设有第四磁性组件;该第一、三磁性组件相互呈平行对应,该第二、四磁性组件相互对应并可相吸。这样,当第一、二机体相互重迭时,透过该第二、四磁性组件相互对应并可相吸,达到第一、二机体具稳固相重迭结合;此外,当第一、二机体推移开启时,透过第一磁性组件可与第三磁性组件产生相斥状态,使得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可产生些微间距,达到减少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直线滑移过程,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的木,提供使用者只需施以较轻力量,则可推动第二机体在第一机体上进行直线移动的滑移;同时再透过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三磁性组件的磁性可相互横向牵引,使第二机体能以均等受力状态下,达到不偏移的直线滑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的第三磁性组件一视角A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的第三磁性组件另一视角B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的第二机体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的第一机体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第一实施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第二实施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第三实施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机体结构的第一容置件及第二容置件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第一机体       11、前端           12、后端
13、结合部        14、第一间隔区     15、第二间隔区
16、第一凹槽      2、第二机体        21、前端
22、后端          23、滑轨           24、第三间隔区
25、第四间隔区    26、第二凹槽       3、第一磁性组件
31、第一极性      32、第二极性       4、第二磁性组件
41、第一极性      42、第二极性       5、第三磁性组件
51、第一极性      52、第二极性       6、第四磁性组件
61、第一极性      62、第二极性       7、第一容置件
71、容置槽        72、盖板           8、第二容置件
81、容置槽        82、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显现,将配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包括有一第一机体1、一第二机体2、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至少四个第二磁性组件4、复数第三磁性组件及至少四个第四磁性组件。其中,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可设置有如屏幕的显示装置、如扬声器的影音设备、键盘、如USB或HDMI等的讯号连接端口。
第一机体1具有一前端11及一后端12,在第一机体1的表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结合部13,且在第一机体1的表面并相邻前端11的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一间隔区14,又在第一机体1的表面并与第一间隔区14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二间隔区15,所述第一间隔区14与第二间隔区15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第二机体2迭设于第一机体1的表面,第二机体2具有一前端21及一后端22,且在第二机体2的底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滑轨23,第二机体2的二滑轨23与第一机体1的二结合部13相对应嵌合,使得第二机体2可在第一机体1的表面进行线性(直线)移动;另外,在第二机体2的底面并远离前端21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三间隔区24,又在第二机体2的底面并与第三间隔区24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四间隔区25,所述第三间隔区24与第四间隔区25之间形成有一间距。本实用新型试举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利用结合部13与滑轨23相嵌合,达到第二机体2可在第一机体1上以直线移动方式往复位移;另外,上述结合部13与滑轨23也可互换其设置位置,又或者是结合部13与滑轨23可以其它滑轨机构组替换,使第二机体2相同达到可在第一机体1上以直线移动方式往复位移,而滑轨机构组的结构已为习知技术,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以纵向排列并分别平行设置在第一机体1的表面,第一磁性组件3具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极性31及第二极性32,此处的横向设置也可理解为左右设置。其中二个第一磁性组件3相对位于第一机体1的第一间隔区14与第二间隔区15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且第一磁性组件3又相对应位于第二机体2的第三间隔区24侧边;其余第一磁性组件3相对位于第一机体1的第二间隔区15与后端12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且其余第一磁性组件3又相对应位于第二机体2的第三间隔区25侧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3与第一间隔区14及第二间隔区15位于同一轴在线。本实用新型试举一实施方式,预设第一磁性组件3的第一极性31为S极及其第二极性32为N极。
至少四个第二磁性组件4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41及第二极性42,且该第二磁性组件4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1的前端11与后端1
2位置并相互对应。本实用新型试举一实施方式,其中至少二第二磁性组件4平行对应设置于第一机体1的前端11位置,又其中至少二第二磁性组件4平行对应设置于第一机体1的后端12位置;且预设第二磁性组件4的第一极性41为S极及第二极性42为N极。
复数第三磁性组件5以纵向排列并分别平行设置于第二机体2的底面,且该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该第一磁性组件3的侧边并相互呈平行对应,第三磁性组件5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极性51及第二极性52。其中二个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第二机体2的前端21与第三间隔区24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且又相对应位于第一机体1的第一间隔区14侧边;其余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第二机体2的第三间隔区24与第四间隔区25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且又相对应位于第一机体1的第二间隔区15侧边;所述该第三磁性组件5与第三间隔区24及第四间隔区25位于同一轴在线。而本实用新型中试举一实施方式,预设第三磁性组件5第一极性51为N极及第二极性52为S极,即第三磁性组件5的第二极性52(S极)对应第一机体1表面;且二平行设置的该等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二平行设置的该等第一磁性组件3外侧并相互呈平行对应。
至少四个第四磁性组件6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61及第二极性62,而该第四磁性组件6分别设置于第二机体2的前端21与后端2
2位置并相互对应,且该等第四磁性组件6与该等第二磁性组件4相互对应,并且第四磁性组件6的第一极性61与第二极性62与第二磁性组件4的第一极性41与第二极性42的极性相反,使得第四磁性组件6可与第二磁性组件4相吸。本实用新型试举一实施方式,其中至少二第四磁性组件6平行对应设置于第二机体2的前端21位置,又其中至少二第四磁性组件6平行对应设置于第二机体2的后端22位置;且预设第四磁性组件6的第一极性61为N极及其第二极性62为S极。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试举一实施例,如图7所示,当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为关闭即重迭状态时(如图七所示),第一机体1所设的该等第一磁性组件3分别位于第二机体2的第三间隔区24与第四间隔区25侧边,又第二机体2所设的该等第三磁性组件5分别位于第一机体1俄第一间隔区14与第二间隔区15侧边,使得第一磁性组件3与第三磁性组件5不会产生相斥情况;此外,第一机体1的第二磁性组件4与第二机体2的第四磁性组件6相吸,使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可稳固相吸结合。又,如图8所示,当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欲开启时,可略推动第二机体2,使第二机体2略向第一机体1后端12移动时,第二机体2所设第四磁性组件6的第二极性62(S极)会与第一机体1所设第二磁性组件4的第一极性41(S极)相斥,使第二机体2可自动略向第一机体1后端12移动。其次,如图9所示,当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欲完全开启时,第一机体1所设的该等第一磁性组件3与第二机体2的第三磁性组件5相斥,即第一磁性组件3的第一极性31(S极)会与第三磁性组件5的第二极性52(S极)相斥,使得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可产生些微间距,达到减少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直线滑移过程,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提供使用者只需施以较轻力量,则可推动第二机体2在第一机体1上进行直线移动的滑移。
再者,当第二机体2在第一机体1上作直线滑移时,第二机体2所设置二平行第三磁性组件5可分别与第一机体1所设置二平行第一磁性组件3产生横向牵引,使第二机体2可准确对应第一机体1;如此,当使用者推动第二机体2的施力点若不平均时,如施力点偏向右侧时,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位于左侧的第一磁性组件3与第三磁性组件5会产生较大相斥磁性,进而产生向右侧的反作用力,使第二机体2能以左、右均等受力状态下,达到不偏移的直线滑移。
请再同时参阅图10和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二第一容置件7及至少二第二容置件8。第一容置件7相互平行结合在第一机体1表面并设有复数容置槽71,该容置槽71的排列方式如图6的第一磁性组件3排列形式,由该容置槽71用以容置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使得其中二个第一磁性组件3相对位于第一机体1的第一间隔区14与第二间隔区15之间,其余该第一磁性组件3相对位于第一机体1的第二间隔区15与后端12之间,且第一容置件7设有一盖板72,该盖板72结合于第一容置件7顶部,用以相对将该第一磁性组件3覆盖。第二容置件8相互平行结合于第二机体2底面并相同设有复数容置槽81,该容置槽81的排列方式如图5的第三磁性组件5排列形式,由该容置槽81用以容置复数第三磁性组件5,使得其中二个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第二机体2的前端21与第三间隔区24之间,其余该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第二机体2的第三间隔区24与第四间隔区25之间,且第二容置件8设有一盖板82,该盖板82结合于第二容置件8顶部,用以相对将该等第三磁性组件5覆盖。此外,第一机体1的表面可纵向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一凹槽16,该二第一凹槽16用以装设该二第一容置件7;第二机体2的底面可纵向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二凹槽26,该二第二凹槽26用以装设该二第二容置件8,所述二第二凹槽26相对位于该二第一凹槽16的侧边并相互呈平行对应。如此,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相同平行排列于第一机体1的表面,复数第三磁性组件5相同平行排列于第二机体2的底面,即相同达到该第三磁性组件5相对位于该第一磁性组件3的侧边并相互呈平行对应。这样,透过第一容置件7装设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以及第二容置件8装设复数第三磁性组件5,达到可以模块化方式将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与第三磁性组件5安装于任一滑盖式的机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是利用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所设的复数第一磁性组件3与第三磁性组件5的磁性可上、下相斥及横向牵引,达到减少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直线滑移过程,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同时使第二机体2能以均等受力状态下,在第一机体1上达到不偏移的直线滑移。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记载的“横在线”是指在前后方向的同一直线上。
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当熟习此技艺所作出等效或轻易的变化者,如增加一些基本的电路零件或系统,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第一机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结合部,且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并相邻前端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一间隔区,又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并与该第一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二间隔区,该第一间隔区与该第二间隔区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一第二机体,迭设于该第一机体的表面,第一机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滑轨,该二滑轨与该二结合部相对应嵌合,使第二机体在第一机体其表面进行线性移动,且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并远离前端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三间隔区,又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并与该第三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四间隔区,该第三间隔区与该第四间隔区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复数第一磁性组件,是以纵向排列并分别平行设置于该第一机体的表面,该第一磁性组件具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其中二个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一机体的第一间隔区与第二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其余该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一机体的第二间隔区与后端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
至少四个第二磁性组件,该第二磁性组件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该第二磁性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的前端、后端位置并相互对应;
复数第三磁性组件,以纵向排列并分别平行设置在该第二机体其底面,该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该第一磁性组件的侧边并相互呈平行对应,且该第三磁性组件具有上、下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其中二个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二机体的前端与第三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其余该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二机体的第三间隔区与第四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
至少四个第四磁性组件,该第四磁性组件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该第四磁性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二机体的前端、后端位置并相互对应,且该第四磁性组件与该第二磁性组件相对应并相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组件与该第一间隔区及该第二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磁性组件与该第三间隔区及该第四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
4.一种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第一机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结合部,且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并相邻前端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一间隔区,又在该第一机体的表面并与该第一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二间隔区,该第一间隔区与该第二间隔区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一第二机体,迭设于该第一机体的表面,第一机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设有至少二平行对应的滑轨,该二滑轨与该二结合部相对应嵌合,使第二机体在第一机体其表面进行线性移动,且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并远离前端位置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三间隔区,又在该第二机体的底面并与该第三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设有二平行对应的第四间隔区,该第三间隔区与该第四间隔区之间形成有一间距;
至少二第一容置件,相互平行结合于第一机体表面,该第一容置件设有复数容置槽;
至少二第二容置件,相互平行结合于第二机体底面,该第二容置件设有复数容置槽;
复数第一磁性组件,分别设置于二第一容置件的容置槽,该第一磁性组件具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其中二个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一机体的第一间隔区与第二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其余该第一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一机体的第二间隔区与后端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
至少四个第二磁性组件,该第二磁性组件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该第二磁性组件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的前端、后端位置并相互对应;
复数第三磁性组件,分别设置于该二第二容置件的容置槽,该第三磁性组件具上、下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其中二个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二机体的前端与第三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其余该第三磁性组件相对位于第二机体的第三间隔区与第四间隔区之间并平行对应设置;
至少四个第四磁性组件,该第四磁性组件具有纵向设置的第一极性及第二极性,该第四磁性组件系分别设置于第二机体的前端、后端位置并相互对应,且该第四磁性组件与该第二磁性组件相对应并相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一间隔区及第二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磁性组件与该第三间隔区及该第四间隔区位于同一轴在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置件设有一盖板,该盖板结合于该第一容置件顶部,用以相对将该第一磁性组件覆盖。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容置件设有一盖板,该盖板结合于该第二容置件顶部,用以相对将该等第三磁性组件覆盖。
CN 201220378902 2012-07-31 2012-07-31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417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78902 CN202841737U (zh) 2012-07-31 2012-07-31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78902 CN202841737U (zh) 2012-07-31 2012-07-31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41737U true CN202841737U (zh) 2013-03-27

Family

ID=47953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7890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41737U (zh) 2012-07-31 2012-07-31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417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0675A (zh) * 2018-11-16 2020-05-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0675A (zh) * 2018-11-16 2020-05-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5539B (zh) 电子装置
US20100188350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202841737U (zh)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US92619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4106915B (zh) 一种多功能电脑课桌
KR101733808B1 (ko) 슬라이딩 타입 휴대용 통신 장치의 슬라이딩 모듈
CN202841736U (zh) 电子装置的机体结构
CN104425163B (zh) 键盘装置
CN201099094Y (zh) 一种组合黑板
CN203643890U (zh) 信息处理装置
CN103576749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2751020U (zh) 三节同步双缓冲抽屉导轨
CN102781195B (zh) 滑动壁挂式机箱
CN210283704U (zh) 一种书写板
CN201857033U (zh) 一种pcb板插板框
CN204334086U (zh) 用于对笔记本电脑充电的移动式推车结构
CN201408389Y (zh) 定位结构
CN111131561B (zh) 滑盖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9380898A (zh) 抽屉和具有抽屉的装置
CN110189598A (zh) 一种验证楞次定律的斜面装置
CN104984777A (zh) 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台
CN214855107U (zh) 一种用于教室的教学讲台
CN202287072U (zh) 密集架通道口
CN205931902U (zh) 一种采用内部走线方式的集装箱及箱式电子设备
CN201938729U (zh) 一种多媒体电教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