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85741U -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85741U
CN202785741U CN 201220218974 CN201220218974U CN202785741U CN 202785741 U CN202785741 U CN 202785741U CN 201220218974 CN201220218974 CN 201220218974 CN 201220218974 U CN201220218974 U CN 201220218974U CN 202785741 U CN202785741 U CN 202785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lectromagnetic valve
oil slick
water
liquid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189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心强
赵乐超
张全震
刘凯
朱延美
张庆伟
刘静
吕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22021897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85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85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8574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抽水管的上部,所述抽水管与所述无油水池相连通,所述无油水池的顶部安装有所述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及第一液位计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所述中心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磁阀门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无油水池相连通,所述第三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进水管的上部;所述第四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排油管上,所述排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浮油沉砂池相连通;所述第五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抽油管的上部,所述抽油管的下部与所述浮油接收池的下部相连通。该装置自动化程度较高,便于安装,维修及保养较为便捷,提高了含油废水净化与分离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净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油类物质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中形成含油废水。由于其量大面广,且难于处理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危害严重的废水,其来源主要有:石油工业中的石油开采和油品的加工、提炼、储存及运输;运输工业中洗车,铁路机务段的洗油罐等排放的含油废水,机械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轧钢水,润滑油液等以乳化油为主的废水,另外餐饮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及其他制造业的废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油类物质。 
油类物质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4大类,浮油的油珠粒径较大,大于100μm易于浮出水面,形成油膜和油层;分散油的油珠粒径一般为10~100μm,以微小的颗粒悬浮在水中,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形成浮油;乳化油是由于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而形成的,油滴粒径极小,一般小于10μm;溶解油是一种以化学方式溶解在水中的油,其粒径可以达到几个纳米。 
目前,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分散油和乳化油(占整个含油量的90%以上)的处理方式,都是设法使不同状态的油浮于水面,然后采用刮油装置、撇油装置、吸油装置将这些油类物质和水分离。 
现有技术提供的去油装置存在去除浮油时不能严格区别油水,特别是在含油量较小的情况下,容易将油、水一起去除,即在清除浮油的过程中同时裹挟 大量的水分,使分离出的油含有大量的水分;装置较为复杂,不便于安装于地下,且价格高;维修保养麻烦;不便自动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提供的去油装置存在去除浮油时不能严格区别油水,特别是在含油量较小的情况下,容易将油、水一起去除,即在清除浮油的过程中同时裹挟大量的水分,使分离出的油含有大量的水分;装置较为复杂,不便于安装于地下,且价格高;维修保养麻烦;不便于实现自动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阀门、抽水管、无油水池、第一液位计、中心控制器、第二电磁阀门、排水管、集水管、浮油沉砂池、双通道液位差计、浮油区、水压指示器、斜板沉淀区、第三电磁阀门、进水管、污水布水管、排泥管、沉砂区、第四电磁阀门、排油管、浮油接收池、第五电磁阀门、抽油管、第二液位计; 
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抽水管的上部,所述抽水管与所述无油水池相连通,所述无油水池的顶部安装有所述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及第一液位计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中心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磁阀门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无油水池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上安装有所述集水管,所述集水管安装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下部; 
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顶部,所述浮油沉砂池中安装有所述水压指示器,所述浮油区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上部,所述斜板沉淀区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中部,所述第三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进水管的上部,所述进水管的下部安装有所述污水布水管,所述污水布水管及排泥管设置在所述沉砂区的中下部,所述沉砂区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底部,所述双通 道液位差计、水压指示器及第三电磁阀门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第四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排油管上,所述排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浮油沉砂池相连通,所述排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浮油接收池相连通,所述第四电磁阀门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第五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抽油管的上部,所述抽油管的下部与所述浮油接收池的下部相连通,所述浮油接收池的顶部安装有所述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五电磁阀门及第二液位计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信号处理器; 
所述浮油沉砂池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信号传感器相连接,所述信号传感器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无油水池及浮油沉砂池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曝气头。 
进一步,所述浮油沉砂池中斜板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横向射流器。 
进一步,所述第一液位计及第二液位计均采用超声波液位计。 
进一步,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采用超声波双通道液位差计。 
进一步,所述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采用超声波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基于双通道液位差计测量原理和液体静力学的原理,将水压指示器放置到含油废水中,实时检测获得水压指示器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并与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31
的计算值进行比较,通过液位差来自动控制将油和砂自动与废水分离,即使在废水含油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浮油与水进行分离;水压指示器能显示出油水因密度差而表现出的液位高低的差别,并采用双通道液位差计实时检测获得水压指示器的内外 液位差值ΔH,多个电磁阀门在中心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自动开闭,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简单,便于现场安装,实用性强,维修及保养较为便捷,降低了生产及使用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含油废水的净化与分离效率,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的电气控制结构框图。 
图中:1、无油水池;2、曝气头;3、集水管;4、浮油沉砂池;5、斜板沉淀区;6、沉砂区;7、排泥管;8、污水布水管;9、浮油接收池;10、抽水管;11、第一电磁阀门;12、排水管;13、第一液位计;14、第二电磁阀门;15、横向射流器;16、浮油区;17、水压指示器;18、第一传感器;19、第二传感器;20、进水管;21、第三电磁阀门;22、排油管;23、第四电磁阀门;24、第二液位计;25、抽油管;26、第五电磁阀门;27、中心控制器;28、信号处理器;29、双通道液位差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该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阀门11、抽水管10、无油水池1、第一液位计13、中心控制器27、第二电磁阀门14、排水管12、集水管3、浮油沉砂池4、双通 道液位差计29、浮油区16、水压指示器17、斜板沉淀区5、第三电磁阀门21、进水管20、污水布水管8、排泥管7、沉砂区6、第四电磁阀门23、排油管22、浮油接收池9、第五电磁阀门26、抽油管25、第二液位计24; 
第一电磁阀门11安装在抽水管10的上部,抽水管10的与无油水池1相连通,无油水池1的顶部安装有第一液位计13,第一电磁阀门11及第一液位计13分别与中心控制器27相连接; 
中心控制器27与第二电磁阀门14相连接,第二电磁阀门14安装在排水管12上,排水管12的一端与无油水池1相连通,排水管12的另一端上安装有集水管3,集水管3安装在浮油沉砂池4的下部; 
双通道液位差计29设置在浮油沉砂池4的顶部,浮油沉砂池4中安装有水压指示器17,浮油区16设置在浮油沉砂池4的上部,斜板沉淀区5设置在浮油沉砂池4的中部,第三电磁阀门21安装在进水管20的上部,进水管20的下部安装有污水布水管8,污水布水管8及排泥管7设置在沉砂区6的中下部,沉砂区6设置在浮油沉砂池4的底部,双通道液位差计29、水压指示器17及第三电磁阀门21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27相连接; 
第四电磁阀门23安装在排油管22上,排油管22的一端与浮油沉砂池4相连通,排油管22的另一端与浮油接收池9相连通,第四电磁阀门23与中心控制器27相连接; 
第五电磁阀门26安装在抽油管25的上部,抽油管25的下部与浮油接收池9的下部相连通,浮油接收池9的顶部安装有第二液位计24,第五电磁阀门26及第二液位计24分别与中心控制器27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通道液位差计29包括:第一传感器18、第二传感器19、信号处理器28; 
浮油沉砂池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传感器18及第二传感器19,第一传感器18及第二传感器19分别与信号传感器28相连接,信号传感器28与中心控制 器27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油水池1及浮油沉砂池4下部分别设置有曝气头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油沉砂池4中斜板沉淀区5的上部设置有横向射流器1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液位计13及第二液位计24均采用超声波液位计。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通道液位差计29采用超声波双通道液位差计。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8及第二传感器19采用超声波传感器。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该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基于双通道液位差计测量原理和液体静力学的原理,通过液位差来自动控制将浮油和沉砂自动与废水分离,在此为了下面叙述方便,先根据液体静力学原理并结合图1,简单说明液位差产生机构的设置。为使浮油沉砂池4显示出油水因密度差而表现出的液位高低的差别,特别在浮油沉砂池4内部增设了水压指示器17,其作用在于能显示出油水因密度差而表现出的液位高低的差别,当浮油沉砂池4中全部为水时,浮油沉砂池4底部的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同高,但当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的外部漂浮一层浮油时其内外液位会产生液位差,且液位差会随着油层的变厚逐渐加大。 
为方便说明其原理,在此设油层下端至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下部管口的深度为H、油层深度为H、浮油沉砂池4排油时油层厚度为δ、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内部的水位比浮油区16下端高出h,浮油和水的密度分别为ρ、ρ,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内外液位差为ΔH、浮油沉砂池4达到排油时油层厚度δ时,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内 外液位差为ΔH,则根据液体静力学液体压力传递的原理,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底部管口处的压力应内外相等,如下所示: 
(H+h)ρ=Hρ+Hρ,则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内部的水位比浮油区16下端高出的高度为: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71
浮油沉砂池4底部水压指示器17与外部的液位差为: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72
则浮油沉砂池4排油时的液位差为: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73
由上式可以看出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是由油和水的密度差引起的,同时还可看出这个差值随油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如图1及图2所述,工作开始时,启动控制污水进入的第三电磁阀门21,此时其它电磁阀门皆处于关闭状态,待处理的含油、砂污水从地面自流进入或用泵打入进水管20,经进水管20送到污水布水管8,然后污水布水管8在浮油沉砂池4的沉砂区6中下部的一侧的纵向将污水均匀的分配; 
当双通道液位差计的第二传感器19指示液位到达设定的最高液位(图1中浮油区16上部的虚线位置),且双通道液位差计显示液位差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74
时,中心控制器27控制第二电磁阀门14打开,同时关闭第三电磁阀门21使得污水进入停止,经过浮油沉砂后的污水通过排水管12自行流入无油水池1;当双通道液位差计的第二传感器19指示浮油沉砂池4的液位与斜板沉淀区5的上部一致时,关闭第二电磁阀门14,同时打开第三电磁阀门21,污水继续流入浮油沉砂池4; 
当双通道液位差计的第二传感器19指示液位到达设定的最高液位(图1中浮油区16上面的虚线位置),且双通道液位差计显示液位差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75
时,中心控制器27指示第四电磁阀门23打开,同时关闭第三电磁阀门21,使得污水停止进入,浮油经排油管22自流进入浮油接收池9;当双通道液位差计的第 二传感器19指示浮油沉砂池4的液位与排油管22的上部一致时,关闭第四电磁阀门23,同时打开第三电磁阀门21,污水继续进入浮油沉砂池4; 
当第一液位计13指示无油水池1的水位与浮油沉砂池4的斜板沉淀区5的上部以下100mm的位置一致时,中心控制器27指示打开第一电磁阀门11,除油沉砂后的污水经抽水管10泵入下道污水处理工序;当第一液位计13指示无油水池1的水位在池底以上50mm的位置时,中心控制器27指示关闭第一电磁阀门11。 
当第二液位计24指示浮油接收池9的液位到达距浮油区16下部100mm的位置时,中心控制器27指示打开第五电磁阀门26,浮油经抽油管25泵入废油收集桶外运;当第二液位计24指示浮油接收池9的液位在池底以上50mm的位置时,中心控制器27指示关闭第五电磁阀门26; 
为防止水体变臭,在无油水池1和浮油沉砂池4分别设小型水下曝气头2,夏季每隔三日,中心控制器27指示无油水池1和浮油沉砂池4中的曝气头2曝气5~10min。 
该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检测获得浮油的密度值ρ及水的密度值ρ,并设定油层厚度值δ; 
采用沉淀的方法去除废水中的沉砂; 
将水压指示器17放置到含油废水中,通过双通道液位差计29检测获得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并与 的计算值进行比较; 
根据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与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82
计算值的比较结果,分离出水与浮油。 
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可由双通道液位差计检测获得。 
根据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与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91
计算值的比较结果,分离出水与浮油的实现方法为: 
当检测到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小于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92
的计算值时,则可判定位于含油废水上部浮油层厚度还没有达到设定厚度,此时将浮油沉砂池4中部一定体积的液体排出可从含油废水中分离出水; 
当检测到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大于或等于 
Figure DEST_PATH_GSB00001001305900093
的计算值时,则可判定位于含油废水上部液体是浮油,且浮油层达到设定厚度,将此部分液体排出可从含油废水中分离出浮油。 
此外,为了增加液体颗粒之间的碰撞,特别在除油沉砂池的中部安装了若干组两两相对的横向射流器15,横向射流器15在横向两两相向射流使除油沉砂池中部的废水相对流动(也包括其它难于简单描述的复杂流动),增加了液体颗粒之间的碰撞,从而使大部分分散油及部分更小颗粒的乳化油结合成较大颗粒的油粒,并自然浮到液面的上部,从而提高除油效率3%左右,更重要的是多去除的这部分油是分散油和乳化油,通常它们很难去除,当进入下道工序时,会给下面的工序带来很大的难题,因为不论是分散油还是乳化油都是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它们很难生物降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基于双通道液位差计测量原理和液体静力学的原理,将水压指示器17放置到含油废水中,实时检测获得水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并与 的计算值进行比较,通过液位差来自动控制将油和砂自动与废水分离,即使在废水含油量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浮油与水进行分离;水压指示器17能显示出油水因密度差而表现出的液位高低的差别,并采用双通道液位差计实时检测获得水 压指示器17的内外液位差值ΔH,多个电磁阀门在中心控制器27的控制下进行自动开闭,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简单,便于现场安装,实用性强,维修及保养较为便捷,降低了生产及使用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含油废水的净化与分离效率,具有较强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阀门、抽水管、无油水池、第一液位计、中心控制器、第二电磁阀门、排水管、集水管、浮油沉砂池、双通道液位差计、浮油区、水压指示器、斜板沉淀区、第三电磁阀门、进水管、污水布水管、排泥管、沉砂区、第四电磁阀门、排油管、浮油接收池、第五电磁阀门、抽油管、第二液位计;
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抽水管的上部,所述抽水管与所述无油水池相连通,所述无油水池的顶部安装有所述第一液位计,所述第一电磁阀门及第一液位计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中心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磁阀门相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排水管上,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无油水池相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上安装有所述集水管,所述集水管安装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下部;
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顶部,所述浮油沉砂池中安装有所述水压指示器,所述浮油区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上部,所述斜板沉淀区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中部,所述第三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进水管的上部,所述进水管的下部安装有所述污水布水管,所述污水布水管及排泥管设置在所述沉砂区的中下部,所述沉砂区设置在所述浮油沉砂池的底部,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水压指示器及第三电磁阀门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第四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排油管上,所述排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浮油沉砂池相连通,所述排油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浮油接收池相连通,所述第四电磁阀门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第五电磁阀门安装在所述抽油管的上部,所述抽油管的下部与所述浮油接收池的下部相连通,所述浮油接收池的顶部安装有所述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五电磁阀门及第二液位计分别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包括:第 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信号处理器;
所述浮油沉砂池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信号传感器相连接,所述信号传感器与所述中心控制器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油水池及浮油沉砂池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曝气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油沉砂池中斜板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横向射流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位计及第二液位计均采用超声波液位计。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通道液位差计采用超声波双通道液位差计。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采用超声波传感器。 
CN 201220218974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5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18974 CN202785741U (zh)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18974 CN202785741U (zh)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85741U true CN202785741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81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1897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5741U (zh) 2012-05-15 2012-05-15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857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3533A (zh) * 2014-05-30 2014-08-27 泰山医学院 基于无线压力传感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03533A (zh) * 2014-05-30 2014-08-27 泰山医学院 基于无线压力传感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0103B (zh) 气油水三相分离器
CN102659212B (zh) 基于油和水的电导率去除废水中浮油及沉砂的方法及装置
CN102659213B (zh) 基于特种液位测量仪去除废水中浮油及沉砂的方法及装置
CN102659211B (zh)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71321B (zh) 高效溶气气浮机
CN202247825U (zh) 水面油污搜集装置
CN202785741U (zh) 一种自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201386031Y (zh) 污水浮油隔离装置
CN202576041U (zh) 基于特种液位测量仪去除废水中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207031014U (zh) 一种新型序批式溶气气浮固液分离装置
CN203904092U (zh) 基于无线压力传感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104003472B (zh) 基于油水浮力的不同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202006043U (zh) 气油水三相分离器
CN202705092U (zh) 一种基于浮油和水的电导率去除废水中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203866069U (zh) 基于超声波液位仪和压力传感器去除废水中浮油的装置
CN104003533B (zh) 基于无线压力传感器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212610043U (zh) 一种高含水油田拉运开采增效装置
CN104003473B (zh) 基于超声波液位仪和压力传感器去除废水中浮油的装置
CN113044902A (zh) 一种压力式多级气浮油水分离装置
CN211734019U (zh) 一种应用于突发不可溶性水污染的快速分离储运装置
CN203922795U (zh) 基于油水浮力的不同去除含油废水中的浮油及沉砂的装置
CN203999043U (zh) 舱底水预沉淀柜及使用该预沉淀柜的油水处理设备
CN106116075A (zh) 高浓度污水污泥减量处理的气浮浓缩一体化设备集成装置
CN210097007U (zh) 浮子式油水分离器
CN201175596Y (zh) 自动油水分离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