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49434U -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49434U
CN202749434U CN2012204661404U CN201220466140U CN202749434U CN 202749434 U CN202749434 U CN 202749434U CN 2012204661404 U CN2012204661404 U CN 2012204661404U CN 201220466140 U CN201220466140 U CN 201220466140U CN 202749434 U CN202749434 U CN 202749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ng
insulating strip
sidewall
parallel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6614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沛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2046614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49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49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494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用隔热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底盖,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依次连接并形成一环状体,环状体的一端形成开口,另一端设置有底盖;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在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各个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凸起,在相邻放置的两个电池之间形成间隔,从而有效的防止相邻放置的两个电池相互贴近,实现隔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该电池用隔热壳体的电池,其自身隔热效果好,且便于安装、布置成电池组。

Description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壳体,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用品。但在一些使用电池的领域(如汽车行业),传统的电池无论是在电量还是提供的电压方面,都已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因此人们便发明了蓄电池(也称电瓶,是电池的一种),其满足了人们对电压及电量的需求,并实现了充、放电集于一体,可重复使用。
常见的蓄电池是将正、负电极和电解质放入到壳体内,并在壳体上加盖一个顶盖形成的,其使用过程为:放电时,正、负极与电解质反应并实现放电;充电时,用外部电源充电使电极和电解质回复原状并实现充电,进而为下次放电做好准备;简单来说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目前在一些大型供电设备中,一般是将多个蓄电池安装、布置成蓄电池组进行使用的,因此蓄电池充、放电所产生的热量会对周围布置的其他蓄电池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蓄电池受热后易发生膨胀使得外壳发生形变,甚至使得外壳开裂造成电解质的外流,从而造成蓄电池的损坏。
因此,目前人们在安装、布置蓄电池组时,会在两个相邻的两蓄电池之间加装隔热件,从而对相邻的两个蓄电池进行隔热处理,从而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但采用这种安装、布置方法,蓄电池组的安装过程较为复杂,不便于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用隔热壳体,其自身隔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其自身隔热效果好,且便于安装、布置成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池用隔热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底盖,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依次连接并形成一环状体,所述环状体的一端形成开口,所述环状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底盖;
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一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三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四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四隔热条,所述第四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
可选的,若干条所述第一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三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四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可选的,若干条所述第一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三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四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个环状隔热条。
可选的,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个环状隔热条,且若干个所述环状隔热条所在平面均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条,所述第一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一隔热条;
所述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强条,所述第二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二隔热条;
所述第三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条,所述第三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三隔热条;
所述第四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加强条,所述第四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四隔热条。
可选的,若干条所述第一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二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三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四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可选的,若干条所述第一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条所述第二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条所述第三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条所述第四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可选的,靠近所述开口处的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上均开有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一种电池,包括壳体、正电极、负电极、电解质和顶盖,所述正电极、所述负电极和所述电解质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壳体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通过在电池用隔热壳体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第一隔热条,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二隔热条,第三侧壁上设置第三隔热条,第四侧壁上设置第四隔热条,并利用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在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各个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凸起,在相邻放置的两个电池之间形成间隔,从而有效的防止相邻放置的两个电池相互贴近,实现隔热。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若干条第一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可利用相邻的两个第一隔热条在第一侧壁上形成朝向一致的多个透气通道,用于散热,从而进一步提升在第一侧壁处相邻两个电池用隔热壳体之间的散热效果,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的设置及作用于此类似,不再赘述。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若干条第一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即第一隔热条呈水平方向设置,并利用相邻的两个第一隔热条在第一侧壁上形成朝向一致,且朝向方向都为水平方向的多个透气通道,进而更加利于隔热间隔中的热气流通,并实现散热,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的设置及作用于此类似,不再赘述。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依次相接,形成若干个环状隔热条,实现隔热;同时利用环状隔热条还可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依次相接,形成若干个环状隔热条,且若干个环状隔热条所在平面均与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在利用环状隔热条还可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加固的同时,还可利用相邻的两个环状隔热条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形成一个环形的透气通道,且环形的透气通道的朝向均为水平方向,更加利于散热,从而更好的提升了隔热效果。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分别设置第一加强条、第二加强条、第三加强条和第四加强条,用以对隔热条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保证隔热条拥有良好的抗压性,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在靠近开口处的第一隔热条、第二隔热条、第三隔热条和第四隔热条上均开有螺栓孔,并通过螺栓孔可将顶盖与电池用隔热壳体连接,便于电池的维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其采用上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自身隔热效果好,且便于安装、布置成电池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用隔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第一侧壁,11-第一隔热条,12-第一加强条;
2-第二侧壁,21-第二隔热条,22-第二加强条;
3-第三侧壁,31-第三隔热条,32-第三加强条;
4-第四侧壁,41-第四隔热条;
5-底盖,6-开口,7-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包括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第四侧壁4和底盖5,并且第一侧壁1、第二侧壁2、第三侧壁3和第四侧壁4依次连接并形成一环状体,环状体的一端形成开口6,环状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底盖5;
在第一侧壁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隔热条11,第一隔热条11一端设置在第四侧壁4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第二侧壁2的一侧;
在第二侧壁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隔热条21,第二隔热条21一端设置在第一侧壁1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第三侧壁3的一侧;
在第三侧壁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隔热条31,第三隔热条31一端设置在第二侧壁2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第四侧壁4的一侧;
在第四侧壁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四隔热条41,第四隔热条41一端设置在第三侧壁3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第一侧壁1的一侧。
其通过在电池用隔热壳体的第一侧壁1上设置第一隔热条11,第二侧壁2上设置第二隔热条21,第三侧壁3上设置第三隔热条31,第四侧壁4上设置第四隔热条41,并利用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在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四个侧壁的外表面上形成凸起,在相邻放置的两个电池之间形成间隔,从而有效的防止相邻放置的两电池相互贴近,实现隔热。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四个侧壁上设置有隔热条,但如果在一个侧壁上的隔热条之间相互连接,以第一侧壁1为例,在第一侧壁1上设置若干个第一隔热条11,如果这些第一隔热条11之间依次首尾连接,即在第一侧壁1上形成一条折线结构,其虽能起到隔热效果,但散热效果不好,电池使用一定时间后,在两个相邻放置的电池之间的侧壁处也会形成一定温度,从而对电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还可将隔热条设置成:若干条第一隔热条11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条第二隔热条21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条第三隔热条31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条第四隔热条41之间相互平行;这样一来,就可利用相邻的两个隔热条在其所在侧壁上形成朝向一致的透气通道,用于散热;例如若干条第一隔热条11之间相互平行,可利用相邻的两个第一隔热条11在第一侧壁1上形成朝向一致的多个透气通道,从而进一步提升在第一侧壁1处相邻两个电池用隔热壳体之间的散热效果,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的设置及作用于此类似,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各个侧壁上的隔热条分别形成透气通道后,其散热、隔热效果明显提高,但隔热条对各个侧壁只起到隔热的作用;由于现有电池的壳体多采用工程塑料制成,因此其硬度、结构强度有限,其在充、放电的时候,由于内部发生反应,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进而造成电池内部发生膨胀,对电池的壳体造成一定的压力,而采用工程塑料制成的壳体,其抗压能力有限,如果内部压力过大时,会使得壳体发生形变甚至造成壳体的损坏;因此,还可将隔热条进行进一步设置,具体设置为: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即一条第一隔热条11可与一条第二隔热条21、一条第三隔热条31和一条第四隔热条41位置相对,然后将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依次相接,并形成一个环状隔热条,从而实现了隔热,然后将多个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分别依次相接,并形成多个环状隔热条,并在相邻两个环状隔热条之间形成环形的透气通道,利于隔热间隔中的热气流通,并实现了散热;与此同时,还利用这些环状隔热条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保证了壳体的结构强度,防止壳体发生形变甚至是损坏,。
本实施例中,在各个侧壁上的隔热条分别形成透气通道后,如果透气通道的朝向方向不一致,会使得透气通道内的热气不能很好的朝一个方向进行导流,从而也会降低透气通道的散热作用;因此,还可将隔热条进行进一步设置,具体设置为:若干条第一隔热条11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隔热条11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条第二隔热条21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二隔热条21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条第三隔热条31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三隔热条31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条第四隔热条41之间相互平行,且第四隔热条41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平行;例如若干条第一隔热条11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隔热条11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平行,即第一隔热条11呈水平方向设置,并利用相邻的两个第一隔热条11在第一侧壁1上形成朝向一致,且朝向方向都为水平方向的多个透气通道,进而更加利于隔热间隔中的热气流通,且都朝向水平方向进行导流,从而更好的实现散热,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的设置及作用于此类似,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各个侧壁上的隔热条分别形成水平方向的透气通道后,其导流效果明显,散热、隔热效果明显提高,但隔热条对各个侧壁只起到隔热的作用;由于现有电池的壳体多采用工程塑料制成,因此其硬度、结构强度有限,其在充、放电的时候,由于内部发生反应,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进而造成电池内部发生膨胀,对电池的壳体造成一定的压力,而采用工程塑料制成的壳体,其抗压能力有限,如果内部压力过大时,会使得壳体发生形变甚至造成壳体的损坏;因此,还可将隔热条进行进一步设置,具体设置为: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即一条第一隔热条11可与一条第二隔热条21、一条第三隔热条31和一条第四隔热条41位置相对,然后将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依次相接,并形成一个环状隔热条,且形成的环状隔热条所在平面均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平行,从而实现了隔热,然后将多个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分别依次相接,并形成多个环状隔热条,并在相邻两个环状隔热条之间形成环形的透气通道,且形成的环形的透气通道都呈水平方向布置,利于隔热间隔中的热气流通,并实现了散热,同时还可朝向同一个方向进行导流,其散热效果更加明显;与此同时,还利用这些相互平行的环状隔热条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保证了壳体的结构强度,防止壳体发生形变甚至是损坏,具体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电池的壳体上的各个侧壁上都设置了隔热条,但隔热条的结构强度有限,在放置电池时,凸出的隔热条之间有可能相互刮蹭,易造成隔热条的损坏,同时,为了使壳体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加强,从而保证电池在充、放电时,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避免壳体发生形变、损坏;因此,还可在第一侧壁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条12,第一加强条12一端设置在开口6处,另一端设置在底盖5处,且贯穿第一隔热条11;在第二侧壁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强条22,第二加强条22一端设置在开口6处,另一端设置在底盖5处,且贯穿第二隔热条21;在第三侧壁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条32,第三加强条32一端设置在开口6处,另一端设置在底盖5处,且贯穿第三隔热条31;第四侧壁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加强条,第四加强条一端设置在开口6处,另一端设置在底盖5处,且贯穿第四隔热条41;通过设置加强条,用以对隔热条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保证隔热条拥有良好的抗压性,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其中,第四加强条图中未示出,但其结构与第二加强条22相类似。
进一步的,加强条可设置为多条,但如果同一侧壁上的加强条采用交叉布置时,会使得隔热条上的一部分得不到加强条的支撑,对隔热条的支撑作用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对隔热条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还可将多个加强条进一步设置,具体设置为:若干条第一加强条12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条第二加强条22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条第三加强条32之间相互平行;若干条第四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从而使得加强条之间不会交叉,每条加强条都可独立对隔热条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对隔热条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以保证隔热条的抗压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1所示,加强条还可设置为:若干条第一加强条12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一加强条12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条第二加强条22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二加强条22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条第三加强条32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三加强条32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条第四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第四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底盖5所在平面相垂直;采用与底盖5相垂直的加强条,可对隔热条起到最大的支撑作用,因此其使得隔热条的抗压性显著提高,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对电池用隔热壳体的加固,使得电池用隔热壳体拥有更好的抗压性。
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池在制造时,通常是将正、负电极和电解质放入到壳体内,并在壳体上加盖一个顶盖形成的。在加装顶盖时,现有技术中,电池的外壳采用不锈钢制成时,多采用焊接方式将顶盖与电池的壳体进行固接;电池的外壳采用工程塑料制成时,多采用粘接方式将顶盖与电池的壳体进行固接。采用这两种固定方式都会将顶盖与电池的壳体连为一体。但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往往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不合格电池,并且在电池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对电池进行不定期的维修,但顶盖与电池的壳体连为一体后,只能采用破拆的方式将其分开,使得这一过程过于复杂,并且易造成电池的损坏,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还可在靠近开口6处的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上均开有螺栓孔7,然后通过螺栓将电池的顶盖分别与第一隔热条11、第二隔热条21、第三隔热条31和第四隔热条41栓接,从而便于顶盖的拆卸,使得电池的生产及维修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避免的电池因为生产不合格或维修拆卸时发生损坏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正电极、负电极、电解质和顶盖,正电极、负电极和电解质放置在壳体内,顶盖与壳体相连,壳体为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自身隔热效果好,且便于安装、布置成电池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用隔热壳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底盖,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依次连接并形成一环状体,所述环状体的一端形成开口,所述环状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底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一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三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
所述第四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四隔热条,所述第四隔热条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第一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三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四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第一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二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三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四隔热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隔热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个环状隔热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个环状隔热条,且若干个所述环状隔热条所在平面均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条,所述第一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一隔热条;
所述第二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加强条,所述第二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二隔热条;
所述第三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条,所述第三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三隔热条;
所述第四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加强条,所述第四加强条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底盖处,且贯穿所述第四隔热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第一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二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三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若干条所述第四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第一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条所述第二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条所述第三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条所述第四加强条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加强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底盖所在平面相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开口处的所述第一隔热条、所述第二隔热条、所述第三隔热条和所述第四隔热条上均开有螺栓孔。
10.一种电池,包括壳体、正电极、负电极、电解质和顶盖,所述正电极、所述负电极和所述电解质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盖与所述壳体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用隔热壳体。
CN2012204661404U 2012-09-13 2012-09-13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49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661404U CN202749434U (zh) 2012-09-13 2012-09-13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661404U CN202749434U (zh) 2012-09-13 2012-09-13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49434U true CN202749434U (zh) 2013-02-20

Family

ID=47708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6614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49434U (zh) 2012-09-13 2012-09-13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4943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9423A (zh) * 2014-01-15 2015-07-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电气化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5225703A (zh) * 2015-10-28 2016-01-0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具有热电转换功能的非能动氢复合器及其用途
CN110048039A (zh) * 2018-01-16 2019-07-23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热电池热防护装置及热电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9423A (zh) * 2014-01-15 2015-07-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电气化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4779423B (zh) * 2014-01-15 2019-02-2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电气化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5225703A (zh) * 2015-10-28 2016-01-0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具有热电转换功能的非能动氢复合器及其用途
CN110048039A (zh) * 2018-01-16 2019-07-23 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 热电池热防护装置及热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33071U (zh) 用于电池的外壳组件及具有它的电池
CN202749434U (zh) 电池用隔热壳体及包括该隔热壳体的电池
CN206789625U (zh) 一种基于双极板的氢气燃料电池电堆
CN212559452U (zh) 一种生物甲烷制氢设备
CN209691819U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铝壳
CN207192798U (zh) 一种石墨化炉快速降温结构
CN201616460U (zh) 一种蓄电池槽
CN205385084U (zh) 一种散热式铅酸蓄电池
CN212625721U (zh) 软包锂离子电池加压机构和电池组
CN210535714U (zh) 一种锂电蓄电池组用保温装置
CN209691800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箱体
CN207572491U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装置
CN207818754U (zh) 一种金属空气电池系统
CN212625758U (zh) 一种化成柜负压嘴结构
CN205385085U (zh) 一种卷绕式铅酸蓄电池
CN203039016U (zh) 用于蓄电池注液冷却的漏水托板及转送水槽
CN202034437U (zh) 一种电池堆
CN203260653U (zh) 一种锂电池外壳
CN203967154U (zh) 电池连接结构组件及使用其的蓄电池组
CN218123508U (zh) 超大容量铅炭储能电池空气搅拌冷却系统
CN203260652U (zh) 锂电池的外壳结构
CN201853786U (zh) 铝、镁合金燃料电池
CN203367400U (zh) 高倍率电池的极耳与极片的布置结构
CN219892288U (zh) 双极性水平电池壳体
CN106129489B (zh) 一种钠硫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