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13007U - 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13007U
CN202713007U CN 201220394021 CN201220394021U CN202713007U CN 202713007 U CN202713007 U CN 202713007U CN 201220394021 CN201220394021 CN 201220394021 CN 201220394021 U CN201220394021 U CN 201220394021U CN 202713007 U CN202713007 U CN 202713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covering section
magnet
moto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940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畔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13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1300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和具有马达的压缩机,该马达能够在利用紧固部件将盖部件把持于转子上的状态下不会造成破坏地取出磁性体。该马达具有定子和配置成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的转子(52)。转子(52)具有转子铁芯(55)和盖部件(57)。在转子铁芯(55)形成有用于配置磁铁(56)的磁铁配置空间(S1)。盖部件(57)包括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71)。并且,盖部件(57)在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利用紧固部件(62)固定于转子铁芯(55)。盖部件(57)构成为通过在由紧固部件(62)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使覆盖部(71)偏离其覆盖位置,能够取出磁铁(56)。

Description

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过去,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84691号公报)公开的那样,马达主要由定子和配置于定子的内周侧的转子构成。转子利用作为铁等的层压体的转子铁芯而形成,并嵌装有磁性体。在转子铁芯的轴向外侧配置有作为转子铁芯的盖的盖部件。并且,该盖部件利用铆钉固定于转子铁芯。
近年来,正在研究回收磁性体(磁铁)原料中包含的稀有金属的解决方案。其中,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马达中,盖部件利用铆钉被半永久性地固定于转子铁芯,因而在想要从转子铁芯取出磁性体时,需要破坏铆钉等紧固部件等来分解出转子铁芯。并且,即使在紧固部件是螺栓等时,也需要通过卸下螺栓来解除盖部件相对于转子铁芯的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及具有该马达的压缩机,该马达能够在利用紧固部件将盖部件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不会造成破坏地取出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马达具有定子和配置成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的转子。转子具有转子铁芯和盖部件。在转子铁芯形成有用于配置磁性体的磁性体配置空间。盖部件包括覆盖磁性体的覆盖部。并且,盖部件在转子铁芯的轴向外侧利用紧固部件固定于转子铁芯。并且,盖部件构成为通过在由紧固部件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使覆盖部偏离其覆盖位置,能够取出磁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马达中,在盖部件由紧固部件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通过使盖部件中覆盖磁性体的覆盖部偏离其覆盖位置,能够露出磁性体。由此,能够不会造成破坏地取出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马达,形成磁性体配置空间的磁性体配置空间形成部的缘部位于磁性体的外侧,覆盖部包括盖部件的从轴向观察时与磁性体配置空间对置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马达中,在使覆盖部偏离覆盖位置时,能够抑制磁性体接触到盖部件,使得容易取出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马达,在覆盖部的缘部,以使覆盖部弯折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马达中,通过以切出立起覆盖部的方式构成盖部件,能够容易使覆盖部偏离覆盖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马达,在覆盖部的缘部,以使覆盖部的一部分与盖部件的除覆盖部之外的部分连接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马达中,例如,通过将覆盖部与盖部件的除覆盖部之外的部分相连接的部分切断,能够容易使覆盖部从覆盖位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马达,盖部件具有:形成有开口的第1部分;和被压入开口中并形成覆盖部的第2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马达中,例如,能够使用器具等卸下被压入开口中的第2部分,能够容易使形成覆盖部的第2部分从覆盖位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马达,盖部件被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盖部件还具有被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面上的第2盖部件。在第2盖部件形成有使磁性体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马达中,例如在盖部件的覆盖部偏离覆盖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形成于第2盖部件的露出孔将磁性体向盖部件侧推出。即,能够容易地取出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马达,在覆盖部的缘部,以使覆盖部弯折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马达中,通过以切出立起覆盖部的方式构成盖部件,能够容易使覆盖部偏离覆盖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马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述的马达,在覆盖部的缘部,以使覆盖部的一部分与盖部件的除覆盖部之外的部分连接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马达中,例如,通过将覆盖部与盖部件的除覆盖部之外的部分相连接的部分切断,能够容易使覆盖部从覆盖位置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压缩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马达、旋转轴、压缩单元和外壳。旋转轴与转子连接,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旋转。压缩单元与旋转轴连接,通过旋转轴的旋转来压缩气体。外壳用于收纳马达、旋转轴和压缩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压缩机中,能够在马达的盖部件由紧固部件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从马达中取出磁性体,而且不会造成破坏。并且,例如如果切断外壳,则能够容易从外壳取出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压缩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所述的压缩机,该压缩机还具有被固定于盖部件的配重。配重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不与覆盖部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压缩机中,以不妨碍磁性体的取出的方式配置配重,因而能够容易从马达取出磁性体。并且,例如如果切断外壳,则能够容易从外壳取出磁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马达中,能够在盖部件由紧固部件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不会造成破坏地取出磁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马达中,能够容易取出磁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及第七方面的马达中,能够容易使覆盖部偏离覆盖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第五方面及第八方面的马达中,能够容易使覆盖部从覆盖位置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马达中,能够容易取出磁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压缩机中,能够在盖部件由紧固部件把持于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不会造成破坏地取出磁性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压缩机中,能够容易取出磁性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压缩机的简要纵剖视图。
图2是压缩机的压缩单元的简要横剖视图。
图3是从轴向上侧观察转子时的图。
图4是从轴向下侧观察转子时的图。
图5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固定有配重的状态的转子时的图。
图6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变形例1D的转子时的图。
图7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变形例1E的转子时的图。
图8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图。
图9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图。
图10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图。
图1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图。
图12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图。
图13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7实施方式的转子时的图。
图14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变形例7A的转子时的图。
图15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变形例7B的转子时的图。
标号说明
1压缩机;2外壳;3压缩单元;5马达;10外壳;15旋转轴;51定子(stator);52、252、352、452、552、652、752转子(rotor);57、257、357、457、557、657、757第1端板(盖部件);58第2端板(第2盖部件);53配重;55转子铁芯(rotor core);56磁铁(磁性体);57c露出孔;61磁铁配置空间形成部(磁性体配置空间形成部);62铆钉(紧固部件);71、271、371、471、571、771覆盖部;72、272、372、472、572切口部;667第1部分;667d开口;677第2部分;S1磁铁配置空间(磁性体配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1)压缩机1的整体结构
图1是压缩机的简要纵剖视图。图2是压缩机1的压缩单元3的简要横剖视图。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沿着图1所示的后述的旋转轴15的中心轴线O(以下,适当简称为中心轴线O)的轴向。并且,将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围绕轴向的方向称为周向。并且,下面说明的横断面是指相对于轴向垂直切断时的断面。
压缩机1是摆动活塞型的回转压缩机,其与空调装置等的进行冷冻循环运转的制冷剂回路连接,并压缩作为工作气体的制冷剂。
压缩机1如图1所示主要具有外壳2、压缩单元3和马达5。压缩机1是将压缩单元3和马达5收纳在外壳2内而成的密闭式构造。下面,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
(1-1)外壳2
外壳2是纵型圆筒状的容器,主要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筒状部21、和将筒状部21的上下的开口端封闭的大致碗状的上部端板22和下部端板23。上部端板22和下部端板23被从外侧轻轻压入到筒状部21,并通过角焊被安装于此。
在外壳2设有吸入管11和排出管12。具体地讲,吸入管11设于筒状部21,排出管12设于上部端板22。吸入管11是贯穿筒状部21的下部的管状部件,连接于储气筒(未图示)。吸入管11从外壳2的外部向压缩单元3导入压缩前的制冷剂气体。排出管12是贯穿上部端板22的管状部件,连接于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未图示)。排出管12从高压空间SP1向外壳2的外部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另外,储气筒是纵型圆筒状的密闭容器,其下端与所述吸入管11连接,上端与回流管(未图示)的下端连接。回流管用于将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导入到储气筒中,并且构成为其上端能够与构成制冷剂回路的未图示的制冷剂管连接。
在上部端板22设有端子13,该端子13连接于外部电源,向马达5提供电力。
在外壳2的底部形成有用于储存润滑油的部分即储油部P。另外,润滑油是为了在压缩机1运转中保持压缩单元3等的滑动部的良好润滑油性而使用的。
(1-2)压缩单元3
压缩单元3浸渍在储存于储油部P中的润滑油中,主要具有气缸31、活塞32、旋转轴15和消声器26,压缩单元3被配置于筒状部21内的空间的下方部分。
(1-2-1)气缸31
气缸31被固定于外壳2的筒状部21,主要具有气缸主体33、前盖34和后盖35。前盖34、气缸主体33和后盖35在轴向上按照该顺序从上到下配置,并利用螺栓(未图示)固定,由此被装配成一体。
气缸主体33与外壳2的筒状部21同心配置。在气缸主体33形成有气缸孔33a、吸入孔33b和排出路径33c。气缸孔33a是在气缸主体33的轴向贯穿、且横断面为大致圆形状的孔。吸入孔33b是从气缸主体33的外周面朝向气缸主体33的内周面贯穿的孔。排出路径33c通过对气缸主体3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进行切口而形成。气缸主体33被配置成为使排出路径33c朝向前盖34侧。
在前盖34和后盖35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穿中央部的轴孔34a、35a。
在气缸31中,利用气缸主体33的内周面、前盖34的下端面、后盖35的上端面、和活塞32的外周面形成压缩室37。压缩室37被划分为与吸入孔33b连通的吸入室和与排出路径33c连通的排出室。
并且,在气缸31(具体地讲是气缸主体33、前盖34和后盖35)形成有多个回油孔31a,用于使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到高压空间SP1中的润滑油返回到储油部P。回油孔31a是在气缸31的轴向贯穿的孔。回油孔31a形成为在从后盖35的轴向外侧朝向轴向内侧观察时能够面向后述的定子51和转子52。另外,至少一部分回油孔31a形成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后述的磁性体配置空间S1重叠的位置。
(1-2-2)活塞
活塞32配置于气缸31内,具有圆筒形状的辊部32a、和从辊部32a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叶片部32b。
辊部32a以与偏心凸轮15a之间形成有能够形成油膜的间隙的方式嵌装于旋转轴15的偏心凸轮15a。因此,在旋转轴15进行轴旋转时,辊部32a以旋转轴15为中心进行公转。另外,旋转轴15以沿着中心轴线O延伸的方式配置于筒状部21的中央部(即被收纳在外壳2内),并且旋转自如地嵌装于轴孔34a、35a中。即,前盖34和后盖35作为支撑旋转轴15使该旋转轴15旋转自如的轴承发挥作用。
叶片部32b随着辊部32a的公转而在其长度方向上进退。
(1-2-3)消声器26
消声器26是这样设置的部件,即在其上表面的中央部被旋转轴15贯穿的状态下,覆盖旋转轴15周围的前盖3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消声器26在与前盖34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消声空间SP2,该消声空间SP2用于储存从气缸主体33的排出路径33c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消声器26在其上表面形成有消声器排出孔26a,该消声器排出孔26a用于将消声空间SP2内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高压空间S P1中。消声器排出孔26a形成于旋转轴15周围,其横断面形状呈环状形状。
(1-3)马达5
马达5被收纳在外壳2内,并配置于压缩单元3的上方。马达5主要具有环状的定子51、转子52和配重53。
(1-3-1)定子51
定子51通过热压配合被固定于筒状部21的内周面,主要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63、和安装于定子铁芯63的三相绕组。定子51构成为通过对各个绕组通电来产生旋转磁场。并且,定子51的内周面与转子52的外周面一起形成间隙t。
(1-3-2)转子52
图3是从轴向上侧观察转子52时的图。
转子52配置于定子51的内周侧,嵌装有旋转轴15并与该旋转轴15连接,由此与压缩单元3连接。通过端子13对马达5通电,由此转子52旋转,旋转轴15随着转子52的旋转而旋转。并且,旋转轴15对压缩单元3赋予旋转驱动力,由此压缩单元3进行驱动并压缩气体。
具体地讲,转子52如图1和图3所示主要具有转子铁芯55、作为磁性体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极)磁铁5 6、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
(1-3-2-1)磁铁56
磁铁56是具有从转子铁芯55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的长度的长方体状的部件,例如利用稀土类磁铁构成。磁铁56被嵌装于转子铁芯55(具体地讲是后述的磁铁配置空间S1)。
(1-3-2-2)转子铁芯55
转子铁芯55是在其中央的孔部55a中嵌装有旋转轴15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通过沿轴向层压电磁钢板而形成。
在转子铁芯55的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磁铁配置空间S1。磁铁配置空间S1是用于分别配置多个磁铁56的空间,是具有比磁铁的体积大的体积的空间,以便收纳磁铁。并且,磁铁配置空间S1形成为其横断面形状为四方形状(具体地讲是长方形状)。磁铁配置空间S1形成为使形成磁铁配置空间S1的磁铁配置空间形成部61的缘部位于磁铁56的外侧。换言之,磁铁配置空间形成部61的横断面积大于磁铁56的横断面积。
并且,在转子铁芯55的周向上,在磁铁配置空间S1的外周侧隔开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55b。铆钉孔55b是供铆钉62通过的孔。铆钉62是具有半永久性的紧固功能的紧固部件,用于将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固定于转子铁芯55。
(1-3-2-3)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
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第2端板58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第2端板58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下端面。
(1-3-2-3-1)第1端板57
在第1端板5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57a、和用于将第1端板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57b。孔部57a、铆钉孔5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并且,第1端板57构成为,在利用铆钉62将第1端板57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使分别覆盖多个磁铁56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覆盖部71(图3中利用左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偏离覆盖部71所在的覆盖位置,由此能够取出磁铁56。另外,覆盖部71是包括第1端板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3中利用右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的部分,覆盖部71的边缘位于对置部73的外侧(换言之,覆盖部71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大于对置部73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并且,覆盖部71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四方形状(具体地讲是长方形状)。
对第1端板57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第1端板57形成有切口部72(图3中利用粗线包围的部分)。具体地讲,切口部72形成于覆盖部71的缘部。更具体地讲,切口部72形成于覆盖部71的4条边中的3条边的缘部。另外,切口部72以贯穿第1端板57的厚度方向(轴向)的方式呈线状切入。
如上所述,第1端板57构成为,能够将没有形成有切口部72的一条边作为中心轴A1,使覆盖部71中除切口部72之外的覆盖部主体71a弯折。即,切口部72以使覆盖部71(具体地讲是覆盖部主体71a)弯折的方式形成。
(1-3-2-3-2)第2端板58
图4是从轴向下侧观察转子52时的图。
如图4所示,在第2端板58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58a、和用于利用铆钉62将第2端板58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58b。孔部58a、铆钉孔58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1-3-3)配重53
图5是从轴向上侧观察固定有配重53的状态的转子52时的图。
配重53是金属部件,被固定于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各自的轴向外侧的端面,用于获取旋转轴15和压缩单元3的旋转时的平衡。
如图5中的网格影线所示,配重53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不与覆盖部71重叠的位置。另外,关于配重53的配置位置,只要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不与覆盖部71重叠的位置即可,不限于图5所示的位置。
并且,优选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即被固定于第1端板57的轴向外侧的端面的配重53(参照图5中实线的网格示出的部分)、和被固定于第2端板58的轴向外侧的端面的配重53(参照图5中虚线的网格示出的部分)相差180度相位。
(2)动作及制冷剂气体的流动
通过马达5的驱动,偏心凸轮15a围绕旋转轴15进行偏心旋转。由此,以与偏心凸轮15a之间形成有能够形成油膜的间隙的方式而嵌装的活塞32的辊部32a在气缸孔33a中进行公转。随着辊部32a在气缸孔33a中的公转,活塞32的叶片部32b沿其长度方向进退。压缩室37被活塞32划分为吸入孔33b侧的吸入室和排出路径33c侧的排出室。
由此,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32沿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进行公转,由此从吸入管11经由吸入孔33b被吸入到吸入室中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在排出室中被压缩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然后从排出室经由排出路径33c被排出到消声空间SP2中。消声空间SP2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消声器排出孔26a和间隙t被排出到转子52的上方的高压空间S P1中。最后,制冷剂气体通过排出管12被排出到外壳2的外方。并且,在高压空间S P1中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经由形成于定子51的铁芯切割部(未图示)和形成于气缸31的回油孔31a返回到储油部P中。
(3)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通过马达露出工序使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进行以轴A1为中心将第1端板57的覆盖部主体71a向轴向外侧弯折的弯折工序,由此使覆盖部71偏离其覆盖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将覆盖部71弯折并使其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4)特征
(4-1)近年来,为了使作为磁性体的磁铁的原料之一的稀有金属能够回收,正在研究将小型家电的回收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其中,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84691号公报)公开的马达中,作为转子铁芯的盖部件的端板利用铆钉被半永久性地固定于转子铁芯,因而在想要从转子铁芯取出磁铁时,需要破坏铆钉等紧固部件等来分解出转子铁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57构成为,使覆盖作为磁性体的磁铁56的覆盖部71偏离覆盖位置,由此能够取出磁铁56。具体地讲,第1端板57构成为通过形成有切口部72而能够切出立起覆盖部71,由此能够在覆盖部71的一部分与除覆盖部71之外的部分相连接的状态下,使覆盖部71偏离其覆盖位置。并且,通过使覆盖部71偏离覆盖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使磁铁56露出。
由此,在第1端板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即,即使不从转子铁芯55卸下第1端板57,也能够取出磁铁56。
并且,通过在第1端板57预先形成切口部72,在取出磁铁56时不需切断第1端板57即可取出。因此,能够避免切屑等附着于磁铁5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57构成为使覆盖部71的缘部位于对置部73的外侧。由此,例如即使在将第1端板57的覆盖部71弯折时第1端板57发生变形,也能够抑制磁铁56接触到第1端板57。并且,即使磁铁56在磁铁配置空间S1中是偏向配置的,在取出磁铁56时,第1端板57也不会干涉到磁铁56,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即,使第1端板57形成为容易取出磁铁56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53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不与覆盖部71重叠的位置。即,配重53被配置成为不妨碍从转子铁芯55取出磁铁56。
另外,过去有通过进行热去磁等去磁工序来取出磁铁的方法,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不进行热去磁等去磁工序,也不需要破坏转子52,因而能够防止产生破坏碎屑。由此,能够在不会有破坏碎屑附着于磁铁56的状态下取出磁铁56。并且,不需要使用去磁用的能量和去磁设备,而且还能够维持磁铁56的磁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露出工序中将筒状部21与上部端板22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此,在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时,能够抑制切屑进入到外壳2内。
(5)变形例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5-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覆盖部71形成于对置部73的外侧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覆盖部71也可以至少形成于第1端板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56对置的部分(具体地讲是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56重叠的部分)的外侧。即,覆盖部71只要大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56对置的部分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劣于上述实施方式,但是也能够取出磁铁56。
(5-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1端板57形成有切口部72的情况,然而切口部72也可以形成于第2端板58而非第1端板57(即,也可以是第2端板58采用与第1端板57相同的结构),切口部72还可以形成于第1端板57及第2端板58(即,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采用相同的结构)。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切断工序中将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还将下部端板23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还可以是仅将下部端板23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并且,除上述列举出的示例之外,还可以是切断上部端板22自身,还可以是切断下部端板23而非上部端板22,还可以是切断上部端板和下部端板23,还可以是切断筒状部21。
在将下部端板23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的情况下、切断下部端板23的情况下、以及切断筒状部21的下方部分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在第2端板58形成有切口部72。在这种情况下,在弯折工序中,将第2端板58的覆盖部中除切口部之外的覆盖部主体弯折。并且,在磁铁卸下工序中,向轴向下侧牵拉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
在将上部端板22及下部端板23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的情况下、将上部端板22及下部端板23切断的情况下、以及将筒状部21的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的情况下,优选在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形成有切口部72。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弯折工序中将第1端板57或者第2端板58的覆盖部主体弯折、或者将第1端板57及第2端板58的覆盖部主体弯折。并且,在磁铁卸下工序中,通过沿轴向牵拉或者推出磁铁56,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另外,在仅将筒状部21的上方部分切断的情况下和将上部端板22自身切断的情况下,执行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即可。
另外,上述说明的磁铁56的推出是通过将棒状的工具插入到形成于气缸31的回油孔31a中而实现的。
(5-3)变形例1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壳2由筒状部21、上部端板22、下部端板23这些分体部件构成,但不限于此,筒状部21和下部端板23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在切断工序中,可以如同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也可以将上部端板22或筒状部21的上方部分切断,还可以将筒状部21与下部端板23形成为一体的部分的下方部分切断。
并且,外壳2也可以采用上部端板22及下部端板23利用螺栓被紧固于筒状部21的凸缘构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卸下螺栓将外壳2进行分解(即,将上部端板22和下部端板23从筒状部21卸下),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使马达5露出(马达露出工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切断外壳2,因而能够避免切屑进入到外壳2内。
(5-4)变形例1D
图6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本变形例1D的转子52时的图。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可以是,在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露出孔,用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使磁铁56的一部分露出。具体地讲,在切口部72形成于第1端板57和第2端板58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露出孔至少形成于与形成有切口部72的端板不同的端板。并且,露出孔至少形成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56重叠的部分。并且,露出孔形成于诸如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回油孔31a重叠的位置。另外,露出孔只要在从轴向观察时使磁铁56露出即可,因而其横断面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
对采用这种结构时从马达5取出磁铁56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以在第1端板57形成有露出孔57c(参照图6)、在第2端板58形成有切口部7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弯折工序中,将形成有切口部72的第2端板58的覆盖部主体弯折,由此使覆盖部偏离其覆盖位置(偏离工序)。然后,通过露出孔57c向第2端板58侧(轴向下侧)推出磁铁56,并从转子铁芯55上卸下(磁铁卸下工序)。另外,此时也可以使用诸如能够贯穿露出孔57c的工具来推出磁铁56。由此,能够更容易取出磁铁56。
(5-5)变形例1E
图7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本变形例1E的转子52时的图。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可以是,在转子铁芯55的端面中,在磁铁配置空间S1的径向的一侧或者两侧形成有与磁铁配置空间S1连通并向轴向内侧凹陷的缺口55d。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使用工具(例如扁嘴钳等)牵拉磁铁56时,容易夹住磁铁56。由于能够抑制磁铁56接触到第1端板57,因而容易取出磁铁56。
(5-6)变形例1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转子52配置于定子51的内周侧的内转子型的马达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转子配置于定子的外周侧的外转子型的马达。
(5-7)变形例1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切口部72形成为沿轴向贯穿第1端板57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切口部72的一部分形成为能够切出立起覆盖部71的程度,但不沿轴向贯穿第1端板57。并且,这样以不贯穿第1端板57的方式形成的切口部72也可以形成于覆盖部71的4条边。在这种情况下,覆盖部71的任意一条边都能够作为将覆盖部71弯折时的中心轴A1。在这种结构中,在使覆盖部71偏离覆盖位置时,也可以使在覆盖部71的4条边上切入形成的切口部72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使切口部72沿轴向贯穿第1端板57的方式而切入。由此,容易将覆盖部71弯折。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预先形成有切口部72,因而与过去相比不怎么产生切屑即可取出磁铁56。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8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2时的图。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5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第1端板的结构不同。下面,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1端板257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等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1)第1端板257
第1端板2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2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2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
在第1端板25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257a、和用于将第1端板2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257b。孔部257a、铆钉孔25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并且,第1端板257构成为,在利用铆钉62将第1端板257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使分别覆盖多个磁铁56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覆盖部271(图8中利用左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偏离覆盖部271所在的覆盖位置,由此能够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在第1端板257形成有切口部272(图8中利用粗线包围的部分)。切口部272以贯穿第1端板257的厚度方向(轴向)的方式呈线状切入。切口部272形成为使覆盖部271(具体地讲是覆盖部271中除切口部272之外的覆盖部主体271a)以从中央向两侧展开的状态弯折。具体地讲,切口部272形成为在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呈H字形状。更具体地讲,切口部272形成于覆盖部271的与磁铁56的长边平行的2条边的缘部,并且以连接这2条边的缘部的方式与2条边的缘部大致成直角地形成在覆盖部271的中央部。由此,能够将没有形成切口部272的边作为中心轴A2,将覆盖部主体271a弯折。
另外,覆盖部271包括第1端板2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2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8中利用右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即,覆盖部271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大于对置部273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
如上所述,第1端板257构成为通过形成切口部272而能够以从中央向两侧展开的状态来切出立起其一部分(覆盖部271),由此能够在覆盖部271的一部分与除覆盖部271之外的部分连接的状态下,使覆盖部271偏离其覆盖位置。并且,通过使覆盖部271偏离覆盖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使磁铁56露出。
(2)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通过马达露出工序使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进行以轴A2为中心将第1端板257的覆盖部主体271a向轴向外侧弯折的弯折工序,由此使覆盖部271偏离其覆盖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将覆盖部271弯折并使其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3)特征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257构成为,通过使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271偏离覆盖位置(具体地讲是沿着切口部272将覆盖部主体271a弯折),能够取出磁铁56。由此,在第1端板2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进行弯折的部分(覆盖部主体271a)的质量比第1实施方式的覆盖部主体71a轻,因而转子52在旋转时的惯性减小,能够抑制变形。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52时的图。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3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5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第1端板的结构不同。下面,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1端板357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等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1)第1端板357
第1端板3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3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3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
在第1端板35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357a、和用于将第1端板3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357b。孔部357a、铆钉孔35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并且,第1端板357构成为在利用铆钉62将第1端板357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使分别覆盖多个磁铁56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覆盖部371(图9中利用左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偏离覆盖部371所在的覆盖位置,由此能够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在第1端板357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露出孔357d,用于在从轴向观察时露出各个磁铁56及磁铁配置空间S1的一部分。并且,在第1端板357形成有与露出孔357d连接的切口部372(图9中利用粗线包围的部分)。具体地讲,切口部372形成于覆盖部371的与磁铁56的长边平行的2条边的缘部。另外,切口部372以贯穿第1端板357的厚度方向(轴向)的方式呈线状切入。由此,能够将没有形成切口部372的边、即与接触露出孔357d的第1边对置的第2边作为轴A3,将覆盖部371(具体地讲是覆盖部371中除切口部372之外的覆盖部主体371a)弯折。
另外,覆盖部371包括第1端板3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3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9中利用右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换言之,覆盖部371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大于对置部373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
如上所述,第1端板357构成为通过形成切口部372而能够切出立起一部分(覆盖部371),由此能够在覆盖部371的一部分与除覆盖部371之外的部分连接的状态下,使覆盖部371偏离其覆盖位置。并且,通过使覆盖部371偏离覆盖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使磁铁56露出。
(2)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的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通过马达露出工序使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进行这样的弯折工序,即,以作为轴A3的第2边为中心将覆盖部371的第1边附近提起,由此将第1端板357的覆盖部371向轴向外侧弯折。由此,使覆盖部371偏离其覆盖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将覆盖部371弯折并使其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3)特征
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357构成为,通过使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371偏离覆盖位置(具体地讲是使第1端板357形成为能够切出立起覆盖部371),能够取出磁铁56。由此,在第1端板3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1端板357形成有露出孔357d,因而只要在第2端板58形成有能够切出立起覆盖部的切口部,即可通过露出孔357d向第2端板侧推出磁铁。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转子452时的图。第4实施方式的转子4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5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第1端板的结构不同。下面,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1端板457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等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1)第1端板457
第1端板4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4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4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
在第1端板45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457a、和用于将第1端板4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457b。孔部457a、铆钉孔45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并且,第1端板457构成为在利用铆钉62将第1端板457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使分别覆盖多个磁铁56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覆盖部471(图10中利用左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偏离覆盖部471所在的覆盖位置,由此能够取出磁铁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磁铁56存在多个(此处为3个)覆盖部471。对第1端板57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第1端板构成为通过形成切口部472(图10中利用粗线包围的部分),能够将覆盖部471(具体地讲是覆盖部471中除切口部472之外的覆盖部主体471a)弯折。其中,覆盖部471包括第1端板4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4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10中利用网格影线示出的部分)(换言之,覆盖部471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大于对置部473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覆盖部471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四方形状(长方形状)。并且,覆盖部471构成为在周向上以孔部457a(中心轴线O)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并且,覆盖部471构成为在与周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切口部472以贯穿第1端板457的厚度方向(轴向)的方式呈线状切入。并且,切口部472形成于覆盖部471的3条边的缘部。由此,能够将没有形成切口部472的边作为中心轴A4,将覆盖部主体471a弯折。
如上所述,第1端板457构成为通过形成切口部472而能够切出立起覆盖部471,由此能够在覆盖部471的一部分与除覆盖部471之外的部分连接的状态下,使覆盖部471偏离其覆盖位置。并且,通过使覆盖部471偏离覆盖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使磁铁56露出。
(2)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通过马达露出工序使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进行以轴A4为中心将覆盖部主体471a向轴向外侧弯折的弯折工序。由此,使覆盖部471偏离其覆盖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将覆盖部主体471a弯折并使其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3)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457构成为,通过使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471偏离覆盖位置(具体地讲是使覆盖部主体471a沿着切口部472弯折),能够取出磁铁56。由此,在第1端板4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覆盖部471形成为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在周向上呈放射状排列,由此覆盖部471成为不易受到马达5进行驱动时的离心力的影响的结构。即,覆盖部471形成为不易变形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转子552时的图。第5实施方式的转子5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5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第1端板的结构不同。下面,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1端板557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等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1)第1端板557
第1端板5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5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5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
在第1端板55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557a、和用于将第1端板5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557b。孔部557a、铆钉孔55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并且,第1端板557构成为在利用铆钉62将第1端板557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使分别覆盖多个磁铁56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覆盖部571(图11中利用左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偏离覆盖部571所在的覆盖位置,由此能够取出磁铁56。具体地讲,在第1端板557形成有切口部572(图11中利用粗线包围的部分),由此能够使覆盖部571从覆盖位置移动。其中,覆盖部571包括第1端板5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5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11中利用右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换言之,覆盖部571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大于对置部573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并且,覆盖部571在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四方形状(长方形状)。
切口部572以贯穿第1端板557的厚度方向(轴向)的方式呈线状切入。切口部572沿着覆盖部571的缘部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覆盖部571的一部分与第1端板557的除覆盖部571之外的部分连接。另外,下面将覆盖部571与除覆盖部之外的部分相连接的部分称为连接部574。在该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72形成为在覆盖部571的4条边的各个缘部(即4处)形成有连接部574。由此,能够使用钳子等器具将连接部574切断。
如上所述,第1端板557构成为通过形成切口部572而能够使覆盖部571移动,由此能够使覆盖部571偏离其覆盖位置。并且,通过使覆盖部571偏离覆盖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能够使磁铁56露出。
(2)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的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通过马达露出工序使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使用钳子等器具将4个连接部574分别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使覆盖部571从其覆盖位置移动并偏离该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使覆盖部571移动并使其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3)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557构成为,通过使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571偏离覆盖位置(具体地讲,通过切断连接部574而使覆盖部571移动),能够取出磁铁56。由此,在第1端板5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覆盖部571从覆盖位置移动,因而对于在第2端板58形成有切口部72和露出孔的结构,容易从转子52的轴向下侧(第2端板58侧)朝向轴向上侧(第1端板57侧)推出磁铁56。
(4)变形例
(4-1)变形例5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部574为4处的情况,然而连接部574的数量不限于此。
并且,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可以是,例如利用钳子等将4处中的3处切断,将1处连接部574作为中心轴,将被切口部572包围的部分弯折。
(4-2)变形例5B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也可以是,在转子铁芯55的至少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第1端板557的连接部574对置的部分形成向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未图示)。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用钳子等切断连接部574时,不存在干涉钳子的钳尖部的物体,因而容易切断连接部574,作业效率提高。
<第6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转子652时的图。第6实施方式的转子6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5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第1端板的结构不同。下面,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1端板657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等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1)第1端板657
第1端板6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6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6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
第1端板657具有第1部分667和多个第2部分677。在第1部分667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开口667d。开口667d形成为使磁铁56及磁铁配置空间S1露出。开口667d的横断面积大于磁铁配置空间S1的横断面积。第2部分677(图12中利用左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以压入方式嵌装于在第1部分667形成的开口667d中,由此构成第1端板657。并且,第2部分677形成用于覆盖多个磁铁56的覆盖部671。第2部分677包括第1端板6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6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12中利用右斜线的影线示出的部分)(换言之,第2部分67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大于对置部673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
另外,在第1部分66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667a、和用于将第1端板6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 667b。孔部667a、铆钉孔66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2)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第6实施方式的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使用錾等器具使被压入开口667d中的第2部分677从覆盖磁铁56的覆盖位置移动,由此偏离覆盖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使形成覆盖部671的第2部分677移动并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3)特征
在第6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657构成为,通过使作为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671的第2部分677偏离覆盖位置(具体地讲,使第2部分677从开口667d移动),能够取出磁铁56。由此,在第1端板6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覆盖部671从覆盖位置移动,因而对于在第2端板58形成有切口部72和露出孔的结构,容易从转子52的轴向下侧(第2端板58侧)朝向轴向上侧(第1端板57侧)推出磁铁56。
(4)变形例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第1端板657也可以构成为使开口667d的横断面积(第2部分67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的面积)、与第1端板6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一致。
并且,也可以在第2部分677形成贯通孔,用于从轴向外侧朝向轴向侧推压磁铁56。
<第7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是从轴向上侧观察第7实施方式的转子752时的图。第7实施方式的转子75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52基本相同的结构,但第1端板的结构不同。下面,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1端板757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等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1)第1端板757
第1端板7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外侧,是具有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作用的四方形状的板状部件。第1端板7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板757被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上端面。第1端板757被配置成为使其对角线、与连接预定的磁铁56和与该磁铁56相面对的磁铁56的各自中心的线一致。即,第1端板757的顶点767位于连接预定的磁铁56和与该磁铁56相面对的磁铁56的各自中心的线上。并且,第1端板757的顶点767位于磁铁56及磁铁配置空间S1的外周侧。
在第1端板757形成有用于嵌装旋转轴15的孔部757a、和用于将第1端板757固定于转子铁芯5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铆钉孔757b。孔部757a、铆钉孔757b形成为在轴向上的位置分别与孔部55a、铆钉孔55b一致。
分别覆盖多个磁铁56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覆盖部771(图13中利用斜线影线示出的部分)、与第1端板7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7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一致。
(2)磁铁取出方法
下面,对第7实施方式的从压缩机1取出磁铁56的磁铁取出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构成压缩机1的外壳的上部端板22与筒状部21的角焊连接部分切断(切断工序)。由此,能够从筒状部21卸下上部端板22,因而采取在从轴向上侧观察时马达5露出的状态(马达露出工序)。
然后,在马达5露出的状态下,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具体地讲,进行将覆盖部771在第1端板757的顶点767附近弯折的弯折工序,由此使覆盖部771偏离覆盖磁铁56的位置(偏离工序)。
并且,向轴向上侧牵拉通过使覆盖部771偏离覆盖位置而露出的磁铁56,由此从转子铁芯55卸下磁铁56(磁铁卸下工序)。由此,能够从马达5取出磁铁56。
(3)特征
在第7实施方式中,使作为转子铁芯55的盖部件的第1端板757构成为,通过使覆盖磁铁56的覆盖部771偏离覆盖位置(具体地讲,将第1端板757的顶点767附近提起),能够取出磁铁56。由此,在第1端板757利用铆钉62等紧固部件被把持于转子铁芯55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取出磁铁56且不会造成破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覆盖部771从覆盖位置移动,因而对于在第2端板58形成有切口部72和露出孔的结构,容易从转子52的轴向下侧(第2端板58侧)朝向轴向上侧(第1端板57侧)推出磁铁56。
(4)变形例
(4-1)变形例7A
图14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本变形例7A的转子752时的图。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第1端板757能够采用如图14所示的结构。具体地讲,第1端板757具有:大致呈八边形状的主部767;和覆盖部形成部777(图14中利用左斜线示出的部分),其从主部767的预定的边部787向轴向外侧延伸,并形成覆盖各个磁铁56的覆盖部。
在主部767形成有上述的孔部757a和铆钉孔757b。覆盖部形成部777形成为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在周向上呈放射状排列。覆盖部形成部777包括第1端板757的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对置的对置部773(换言之,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磁铁配置空间S1重叠的部分,图12中利用网格影线示出的部分)。在本变形例7A中,在弯折工序中,以边部787为中心将覆盖部形成部777的径向外侧部分弯折,由此能够使覆盖部形成部777偏离其覆盖位置。
在本变形例7A中,能够使进行弯折的部分(覆盖部形成部777)的质量小于上述实施方式,因而容易弯折覆盖部形成部777。并且,磁铁56露出的面积大,因而容易取出磁铁56。
(4-2)变形例7B
图15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本变形例7B的转子752时的图。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第1端板757能够采用如图15所示的结构。具体地讲,在本变形例7B的第1端板757中,在各个磁铁56及磁铁配置空间S1的内周侧、且在铆钉孔 757b的外周侧形成有槽部757e。槽部757e形成为沿第1端板757的厚度方向(轴向)凹陷。由此,容易将第1端板757的顶点767附近提起。即,容易弯折覆盖部771。
另外,也可以形成取代槽部757e的孔(未图示)来减小覆盖部771的刚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各个磁铁56及磁铁配置空间S1的内周侧形成有与各个磁铁56及磁铁配置空间S1对应的诸如在磁铁56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多个孔,优选在周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来形成这多个孔。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压缩机,能够广泛应用于具有马达的旋转设备,该马达具有配置有磁性体的转子铁芯、和利用紧固部件固定于转子铁芯的端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84691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马达(5),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定子(51);以及
转子(52),其配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
所述转子具有:转子铁芯(55),其形成有用于配置磁性体(56)的磁性体配置空间(S1);以及盖部件(57、257、357、457、557、657、757、58),其构成为包括覆盖所述磁性体的覆盖部(71、271、371、471、571、771、777),该盖部件在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外侧利用紧固部件(62)固定于所述转子铁芯,通过在由所述紧固部件把持于所述转子铁芯上的状态下使所述覆盖部偏离其覆盖位置,能够取出所述磁性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形成所述磁性体配置空间的磁性体配置空间形成部(61)的缘部位于所述磁性体的外侧,
所述覆盖部包括所述盖部件的从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磁性体配置空间对置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在所述覆盖部的缘部,以使所述覆盖部弯折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72、272、372、47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在所述覆盖部的缘部,以使所述覆盖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盖部件的除所述覆盖部之外的部分连接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57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所述盖部件具有:形成有开口(667d)的第1部分(667);和被压入所述开口中并形成所述覆盖部的第2部分(677)。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所述盖部件被固定于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上,
所述盖部件还具有被固定于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面上的第2盖部件(58),
在所述第2盖部件形成有使所述磁性体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孔(57c)。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在所述覆盖部的缘部,以使所述覆盖部弯折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在所述覆盖部的缘部,以使所述覆盖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盖部件的除所述覆盖部之外的部分连接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
9.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该压缩机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
旋转轴(15),其与所述转子连接,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而旋转;
压缩单元(3),其与所述旋转轴连接,通过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来压缩气体;以及
外壳(2),其用于收纳所述马达、所述旋转轴和所述压缩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缩机,该压缩机还具有被固定于所述盖部件的配重(53),
所述配重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不与所述覆盖部重叠的位置。
CN 201220394021 2011-08-11 2012-08-09 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130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5557 2011-08-11
JP2011175557A JP2013039010A (ja) 2011-08-11 2011-08-11 モータ、モータを備えた圧縮機、及び、磁性体取り出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13007U true CN202713007U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93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9402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13007U (zh) 2011-08-11 2012-08-09 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39010A (zh)
CN (1) CN2027130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6460A (zh) * 2017-01-11 2018-07-20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的组装方法及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2054A1 (ja) * 2017-05-16 2018-1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6460A (zh) * 2017-01-11 2018-07-20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的组装方法及其结构
CN108306460B (zh) * 2017-01-11 2020-02-07 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的组装方法及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39010A (ja) 201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7678A (zh) 外转子旋转式压缩机
CN102220978B (zh) 封闭式压缩机
CN101584100B (zh) 定子、电动机以及压缩机
EP3239526B1 (en) Electrically driven scroll compressor
CN203813550U (zh) 永磁铁埋入型电动机和压缩机
RU2020116580A (ru) Горная машина и система аккумулирования энергии для нее
CN103827497B (zh) 压缩机
CN105683576B (zh) 电动涡旋压缩机
CN105556125A (zh) 电动涡旋压缩机
CN202713007U (zh) 马达及具有马达的压缩机
CN205876710U (zh) 压缩机
CN101981784A (zh) 定子、电动机及压缩机
CN103248154B (zh) 转子及压缩机
CN106374652A (zh) 转子铁芯、转子及自起动永磁同步电机
CN105683572B (zh) 压缩机及压缩机的制造方法
CN102628444A (zh) 电动泵
CN203856721U (zh) 回转式密闭型压缩机
CN105003436B (zh) 用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及具有其的旋转式压缩机
CN203962394U (zh) 外转子旋转式压缩机
JP2013027141A (ja) ロータ、回転電気機械及び圧縮機
CN209709773U (zh) 一种微型感应电机
CN103636073B (zh) 连接端子装置和压缩机
CN102777344B (zh) 密闭型电动压缩机
CN102200129A (zh) 旋转压缩机
CN204316209U (zh) 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