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30039U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30039U CN202630039U CN 201220313870 CN201220313870U CN202630039U CN 202630039 U CN202630039 U CN 202630039U CN 201220313870 CN201220313870 CN 201220313870 CN 201220313870 U CN201220313870 U CN 201220313870U CN 202630039 U CN202630039 U CN 2026300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coal
- air
- bellows
- sandwi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4894 snou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08000011580 syndromic diseas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802 bituminous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939 c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077 lign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17 coal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HZUVFJBSILHOK-UHFFFAOYSA-N anthracen-1-ylmethanol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C3C(C[O-])=CC=CC3=CC2=C1 RHZUVFJBSILHO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30 anthrac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143973 Libythein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4565 Trem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64 ad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52 cla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81 fly a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4 recirc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壁温监测系统设置在烟气回流控制室外壁;烟气回流控制室后部设有混合风箱,其内设有T型夹心风风箱,在混合风箱前方上部是内置周界风箱;风系统的二次冷风管与混合风连接管道连接,在二次冷风管上设有二次冷风控制挡板,混合风连接管道通过二次热风控制挡板与二次热风管连接;二次热风管还通过夹心风控制挡板与夹心风连接管道连接,夹心风连接管道与T型夹心风风箱连接;内置周界风箱内为二次热风和二次冷风的混合风,控制系统控制二次冷风控制挡板、二次热风控制挡板和夹心风控制挡板。它自动适应煤质变化,减少了运行人员的参与和操作失误,使锅炉在适应煤种变化方面更为可靠和有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用电量逐年增加,但是电力煤炭供应却没有同步相应增加,使煤炭的供需产生较大矛盾,采购难、煤价高成为电厂必须面对难题,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各电厂煤炭采购均以能买到煤即可或者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而不考虑是否适合本厂的锅炉燃用,有的电厂进煤杂乱达到80多种,甚至上百种之多,而且煤种特性差别较大,但是电站煤粉锅炉都是针对特定煤种(称为设计煤种)设计制造的,当煤种偏离设计煤种时,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性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可导致锅炉燃烧不稳、锅炉灭火等事故。
我国电站锅炉从国产125 MW机组至进口600 MW甚至1000MW机组,大部分均采用四角切圆燃烧技术,尤其是从70年代末300 MW、600 MW机组CE型锅炉技术的引进开始,我国的四角切圆直流煤粉燃烧技术日趋成熟。可以预见,直流煤粉燃烧技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电站锅炉采用的主要燃烧方式。由于煤种多变的原因导致直流煤粉锅炉燃烧不稳、灭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华电集团某发电有限公司#1和#2机组锅炉为四角切圆直流燃烧方式,设计煤种为贫煤,但入厂煤达到125种,几乎包括了从无烟煤到褐煤所有的煤种,而且煤场储存空间有限,并且没有大型混煤设备,使分类和混煤手段有限,直接结果就是入炉煤多变,甚至是突变,运行人员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观察和调整,#1锅炉在一个月内出现三次灭火,锅炉飞灰含碳量达到20%,并出现结焦,停炉检查时发现多个燃烧器喷嘴被烧损,并有水冷壁出现了高温腐蚀现象。
对于非设计多煤种燃烧的问题,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掺烧方法:方法有炉内掺烧(即不同磨煤机分别磨制不同的煤种然后在在磨煤机对应层的燃烧器进行燃烧,也称为分仓掺烧)和炉外掺烧(也称为炉外掺混方式,指各煤种在进入原煤仓前就进行掺混)。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文献很多如:《烟煤锅炉锅炉两种方式掺烧褐煤的工程应用》、《大型电站锅炉非设计煤种最佳掺烧方案》、《混煤掺烧技术在罗定电厂的应用》,《Characterization of coal blends for pulverized fuel combustion》等,这些研究文献表明,无论哪种采用掺烧方式,都要面临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1)、原煤处理的问题,对于炉外掺烧由于没有很好的掺配设备,难于掺混均匀;炉内掺烧要求分仓上煤对煤厂要求很严格难于实现,或者实现起来成本高昂;(2)、燃烧器由于不能适应其他煤种,经常发生灭火或燃烧器烧损的事故。为了适应多煤种,目前在燃烧器方面的研究状况:国外对燃烧器的设计理念完全是针对单一煤种进行燃烧器设计或改进;国内对于能适应或自动多煤种的燃烧器的研究主要是采用浓淡分离技术或双通道燃烧器,稳燃腔燃烧器等,相关文献有《百叶窗燃烧器在低质无烟煤锅炉的应用》,《国产多通道燃烧器燃烧无烟煤的操作》,《稳燃腔燃烧器在420t/h无烟煤锅炉上的应用》等,这些文献中所述的燃烧器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比较适合比设计煤种的点火性能和稳燃性能稍差一些的煤种,有一定的稳燃作用,但对于挥发份比较高、易着火的煤种来说是不适合的,尤其是多通道燃烧器和稳燃腔燃烧器,极易导致燃烧器喷口结焦而烧毁燃烧器喷口的事故,在一定程度说,上述文献介绍的燃烧器可以适应一些着火性能比较差的煤种,反之则不可行;对于锅炉能自动适应煤质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基本没有。总的来说关于能全面适应或尤其自动适应多煤种的燃烧器这方面的文献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通过检索发现,能适应多煤种燃烧器的相关专利如下:
专利91100191.3多煤种燃烧器,这种燃烧器为旋流燃烧器不能用于直流燃烧锅炉,基本原理其实是通过涡壳使一次风产生旋转,二次风分级送入,同时为了增加稳燃效果又加了一个预燃室。这个燃烧器在烧无烟煤等难于着火和稳燃煤种优势明显,但对于易燃、易着火的烟煤、褐煤等由于稳燃室的存在和强烈的风粉混合,喷口极易结焦,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这个燃烧器由于其结构和燃烧方式的限制其燃烧功率较小,不适合在大型电站锅炉上应用。
专利96247019.8和专利96122258.1宽调节比、多煤种、浓稀相煤粉旋流燃烧装置,介绍了一种通过调节弯头内隔板来调节浓相和稀相的比例来适应煤种变化的旋流燃烧器,首先这种燃烧器是旋流燃烧器不能用于直流燃烧锅炉,再者虽然这种调节浓相和稀相比的方式使调节比比较大,但通过试验验证仅靠改变浓稀相比适应煤种变化,适应的煤种变化范围较窄,同时这种燃烧器不能自动适应煤种变化还要运行人员手动调节浓稀相的比例。
专利200710092687.6直流锅炉自适应点火燃烧系统,这种燃烧系统适用于直流锅炉,而且采用两套制粉系统制出的细煤粉和超细煤粉相互切换来实现着火点改变实现节油和适应多种煤种,首先目前绝大多数电厂不能磨制超细煤粉或者需要较大投资才能实现,还有这种燃烧系统还要人为来判断燃烧好坏或者在控制系统中需要复杂的逻辑模糊判断出燃烧好坏再切换煤粉燃烧通道,实际运行的可靠性很差,因此无论对于新建锅炉还是旧锅炉技术改造都较难实现。
专利201110324431.X多煤种低氮直流煤粉燃烧装置,这个燃烧系统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二次风喷口可以水平和垂直摆动;将分离过燃风分隔为有一定距离的两组。目前直流燃烧器组一般都设计成可以远控垂直摆动用来调节再热汽温,这个专利将二次风喷口设计成可水平摆动(手动)这样由于二次风的动量比一次风大,通过水平调节二次风喷口来调节燃烧切圆直径,实现多煤种的燃烧。首先这种方式通过调节燃烧切圆直径来适应煤种变化副作用多、适应煤种的变化范围较窄而且实现不方便,燃烧切圆的大小对煤种的适应性每台锅炉每种煤质均不同,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依据,要不断地摸索,而且燃烧切圆直径大稳燃好但易造成贴壁燃烧而结焦,燃烧切圆小则低负荷时稳燃效果不好。这种调节方式最关键的还是实现起来很难,由于锅炉燃烧器区域空间有限难于实现水平和垂直均采用执行机构自动摆动,目前大多采用垂直摆动为自动摆动而水平摆动采用手动调节,当煤种变化时,需要现场进行人工调节二次风的摆角,改变燃烧切圆直径适应煤种变化,但根据现场经验全部二次风喷口调完至少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难于适应煤种突变,也就是说这个专利适应煤种变化方面不是智能化、自动适应煤种变化。再者这个专利投资改造成本大,比较适合新机组或燃烧器的全面改造时采用。这个专利的第二个特点即分离过燃风分成有一定距离的两组主要是用来实现分级送风而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与适应煤种变化没有关系。
专利200510132419.3宽煤种微油点火燃烧器,这种燃烧器主要权利要求是微油点火燃烧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一次风进行煤粉浓缩减少点火热,同时增加预燃室使煤粉更容易点火成功达到节油的目的。这种燃烧器的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当煤种点火性能稍差的方向变化时还能适应,反方向则容易烧损燃烧器,也就是说如果是设计烧烟煤的燃烧器当从烟煤变为贫煤时还能适应,但从烟煤变为高挥发份烟煤或褐煤时则易烧损燃烧器,这也是目前各电厂用的微油点火燃烧器容易被烧坏的主要原因。
专利200920192866.1一种具有自稳能力的三级配风低NOx煤粉燃烧器,这是一种旋流燃烧器不能用于直流燃烧锅炉,这个燃烧器通过增加预燃室可以适应着火性能差的煤种,增加中心风管的扩锥和将二次风分为三级配风并可调以适应着火性能好的煤种和降低NOx的生成,在一定程上说这种旋流燃烧器在适应煤种上比前面所述的专利燃烧器更广一些,但这种燃烧器的调整还要依靠运行人员的观察和判断,然后到现场进行手动调整,操作具有明显滞后性,不能适应煤种变换比较快的情况,在专利说明书中也没有自动适应这方面的权利要求和描述,而且在热态的情况下,调节拉杆容易涨死操作不动,使燃烧器丧失适应煤种变化的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大型电站锅炉来说,现有的燃烧器在适应煤种变化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基本能适应着火性能稍差的煤种,对于火性能稍好的煤种不能适应而出现结焦、烧损燃烧器。(1)、适应煤种的变化范围较窄,不能适应煤种突变。(3)、适应性方面都是被动的、人为的适应煤种变化,不能自动的、智能性的适应。这些问题不解决在面对煤种变化较大、较突然的情况时,将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的文献描述和现场的实际测试发现:采用煤粉直流燃烧方式时,煤粉着火所需的热量约90%来自回流高温烟气的对流换热,10%来自辐射换热,可以说能够控制高温烟气的对流换热就等于控制了煤粉的着火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直流燃烧方式的锅炉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它采用控制高温烟气的回流量和回流强度来控制煤粉着火所需要的对流换热量,进而控制了煤粉的着火点和着火状况并通过燃烧器壁温检测、内置周界风和夹心风的自动调整实现了燃烧器的自动适应煤质变化,减少了运行人员的参与和人为的操作失误,使锅炉在适应煤种变化方面更为可靠和有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它包括:燃烧器本体、壁温监测系统,风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壁温监测系统设置在燃烧器本体的烟气回流控制室外壁,将监测到的温度信号送入控制系统;烟气回流控制室后部设有混合风箱,在混合风箱内设有T型夹心风风箱,在混合风箱前方上部是内置周界风箱;风系统的二次冷风管与混合风连接管道连接,在二次冷风管上设有二次冷风控制挡板,混合风连接管道通过二次热风控制挡板与二次热风管连接;二次热风管还通过夹心风控制挡板与夹心风连接管道连接,夹心风连接管道与T型夹心风风箱连接;内置周界风箱内为二次热风和二次冷风的混合风,控制系统控制二次冷风控制挡板、二次热风控制挡板和夹心风控制挡板,根据燃烧器的壁温进行调节和控制二次热风与二次冷风的混合风风温。
所述壁温监测系统为烟气回流控制室外壁上的至少一个辐射热遮凸起,在辐射热遮凸起处嵌装的片状热电阻,片状热电阻与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T型夹心风风箱在俯视方向为梯形。
所述混合风箱内设有摄像头,摄像头与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混合风箱下部为一次风喷口,烟气回流控制室的高度与一次风喷口高度之比在2.5-3.5。这样既能烧着火性能差较煤,而其当遇到着火性能较好的煤时,则通过T型夹心风和内置周界风的进行控制烟气的回流强度和回流量来适应。
所述混合风箱上设有混合风箱热电偶,它与控制系统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所述烟气回流控制室内壁设有止裂口。
本实用新型中,混合风箱位于烟气回流控制室后面,为过T型夹心风和内置周界风提供风源,其中在混合风箱内的单独T型风箱是T型夹心风的风源,来自二次热风,风温较高;内置周界风为二次热风和二次冷风的混合风,混合风风温将根据燃烧器的壁温进行调节和控制。
片状热电阻的安装方式采用嵌装,并且在热电阻的向火侧要有一块小的凸起用来遮挡由炉内向热电阻发射的辐射热,以减少热电阻对壁温的测量误差。所述的片状热电阻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空间结构而定。
风系统包括连接二次热风和二次冷风的连接管道及控制挡板,测量混合风箱内风温的热电偶。其中二次热风就近取自二次热风的大风箱,连接管道较短,二次冷风可从送风机出口引出一根母管然后分支到各个燃烧器。
在混合风箱里面的可视摄像头,可以实时直观地观察烟气回流状态,燃烧状况以及燃烧器喷口有无结焦或烧损的状况,可视摄像头的冷却采用混合风进行冷却,通过电缆线传输至控制室供运行人员进行监视。
控制系统是通过对燃烧器壁温、混合风箱温度检测和相关的逻辑判断来控制夹心风挡板开度,二次热风挡板开度和二次冷风挡板开度,使燃烧器能够安全稳定的适应煤质变化,从而实现燃烧器自动适应煤种变化,成为智能型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工作原理:在锅炉正常运行过程中,燃烧的煤种为烟煤,着火性能一般,此时夹心风调节挡板开度有一定开度,二次冷风调节挡板保持较小开度,二次热风调节挡板有一定开度,当煤质变为着火性能较差的煤种如贫煤时,由于着火性能差,着火点离燃烧较远,燃烧器壁温下降,控制系统发出指令首先关小直至全关二次冷风调节挡板,再关小直至全关夹心风调节挡板,再关小直至全关二次热风调节挡板;当当煤质变为着火性能较好的煤种如优质烟煤或褐煤时,由于着火性能好,着火点离燃烧较近并且燃烧剧烈,燃烧器壁温升高,控制系统发出指令首先开大直至全开二次热风调节挡板,再开大直至全开夹心风调节挡板,再关小直至全关二次冷风调节挡板。整个控制过程全部实现自动控制,没有运行人员的参与。但运行人员在控制室可以通过影像系统观察燃烧器的工作状况。
智能型的能自动适应多种煤质的煤粉燃烧装置在设计时有几个关键点,1)、回流控制室的尺寸和一次风喷口高度,根据现场位置尺寸和着火性能最差入厂煤来定,保证在完全关闭夹心风和内周界风的情况有较强的烟气回流使着火性能最差的入厂煤稳定燃烧器。2)、T型夹心风、内置周界风的风口面积,二次冷风管道尺寸、二次热风管道尺寸要根据着火性能最好的入厂煤种进行统一核算。3)、燃烧器的壁温控制值要根据锅炉容量、负荷以及现场调试结果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夹心风,内置周界风的控制,达到对高温烟气回流量和强度的控制,从而该燃烧器实现了对较宽的煤种的适应,而对夹心风,内置周界风的控制又由控制系统对各调节挡板进行调整实现了智能型自动调节,减少了人为的定性判断,使该燃烧器具有较强的煤种适应性,尤其在目前煤质报告不能提前送至运行人员手中的情况下运行人员无法及时进行相应调整,而容易出现燃烧不稳、灭火和烧损燃烧器等,该燃烧器由于具有智能地自动适应煤种变化,使锅炉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原理示意图主视图。
图2为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原理示意图左视图。
图3为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原理示意图C-C向剖视图。
图4为T型夹心风喷口正视图。
图5为T型夹心风风箱俯视图。
图6为燃烧器测温装置示意图。
图7为逻辑控制图
图中:1、烟气回流控制室,2、内置周界风箱,3、混合风箱,4、混合风箱热电偶,5、T型夹心风风箱,6、摄像头,7、夹心风连接管道,8、夹心风控制挡板、9、二次热风控制挡板,10、二次冷风控制挡板,11、混合风连接管道,12、片状热电阻,13、内置周界风喷口,14、T型夹心风喷口,15、止裂口,16、辐射热遮凸起,17、PLC系统控制单元,18、一次风喷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的主视图,左视图和C-C向剖视图,包括了前面所述的五个部分:燃烧器本体、壁温监测系统,风系统,影像系统和控制系统。
由于T型夹心风装置较为特殊,并且T型夹心风风箱5位于混合风箱3内部,它设有T型夹心风喷口14,为了更为突出和明确其结构,专门绘制图4和图5,图4为T型夹心风喷口14正视图,图5为T型夹心风风箱5俯视图。
图6为燃烧器测温装置的放大示意图,为了更为清晰体现其具体结构。
其中燃烧器本体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主要包括烟气回流控制室1,内置周界风箱2,它设有内置周界风喷口13,以及一次风喷口18,T型夹心风喷口14,混合风箱3,混合风箱热电偶4,T型夹心风风箱5。T型夹心风风箱5俯视看为梯形,这个结构避免T型夹心风风箱将混合风箱隔断,使混合风箱为全部内置周界风喷口13供风。烟气回流控制室1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止裂口15。
壁温监测系统可参见图6和图1,该系统包括辐射热遮凸起16,片状热电阻12以及PLC控制单元17。
风系统主要是一些热风和冷风连接管道和控制挡板包括夹心风连接管道7,夹心风控制挡板8、二次热风控制挡板9,二次冷风控制挡板10,混合风连接管道11。
影像系统主要是摄像头6,摄像头6的冷却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如果没有空间的话可以不用安装,其主要作用是供运行人员进行观察,不参与控制。
控制系统是本实用新型实现智能型和自动控制最为关键的系统,在原理示意图中采用了PLC系统控制单元17,也可以通过增加卡件在原有的DCS中实现智能型控制。
为了进一步详细和明确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结合一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华电集团某发电有限公司#1机组的锅炉为四角切圆直流燃烧方式,共有5层燃烧器,设计煤种为贫煤,但近几年燃用煤种杂乱,从接近无烟煤的劣质贫煤到高挥发份烟煤,甚至褐煤均有燃用,发生灭火、结焦和燃烧器喷嘴被烧损等问题,经过研究决定将一层改装为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系统,在设计阶段根据劣质贫煤的着火性能和现场实际空间尺寸计算设计烟气回流控制室1和一次风喷口18的尺寸,确保在煤质最差的情况下,能保证足够的热烟气回流保证着火容易和稳定燃烧,其他部件的尺寸根据燃烧器的功率和现场空间设计和制造,在制造方面,由于混合风箱3较为复杂里面包含一个T型夹心风风箱5,可以将不包括混合风箱3的部分铸造好后,在通过焊接的方法组装混合风箱3和T型夹心风风箱5。在这个实施案例中,由于改造的燃烧器较少(4个),需要控制的挡板和温度测点少,没有采用专门PLC的作为控制单元,而是通过增加卡件将系统控制单元17嵌入了锅炉原有的控制系统DCS中;测量燃烧器壁温的片状热电阻安装了4只,装在左右两侧,每侧两只。为降低成本,所有的控制挡板均采用电动控制(条件允许也可采用气动)。
图7为本实施案例的逻辑控制图,在逻辑控制图中的T1,T2,T3和T4为4只片状热电阻测量的燃烧器壁温值,Tave为燃烧器壁温平均值,Tm为混合风箱的风温,Damper8为夹心风控制挡板,Damper9为二次热风控制挡板,Damper10为二次冷风控制挡板。
在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完成后,锅炉正常运行中,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系统的工作过程为:智能控制的目的是保持燃烧稳定,既不发生脱火或燃烧不稳也不发生喷口被烧损的情况,根据经验和现场测试发现采用燃烧器壁温可以较好的体现燃烧状况,如能将燃烧器壁温控制在350-550℃之间燃烧状况较佳,因此首先智能控制对四个温度燃烧器壁温测点(T1,T2,T3,T4)进行逻辑判断当壁温测点小于200℃或大于800℃时,此点定义坏点并向DCS输出此点故障的信息,由运行人员通知热工人员检查维修;然后对四个壁温测点的平均值Tave作为控制依据,在做壁温平均值时不包括坏点,然后进行逻辑判断,根据判断结果进行逻辑通道1或2,如Tave<350℃则进行逻辑通道1,首先关小直至全关二次冷风控制挡板Damper10,再进行逻辑判断如果还是Tave<350℃则关小直至全关夹心风控制挡板Damper8,再进行逻辑判断如果还是Tave<350℃则关小直至全关二次热风控制挡板Damper9;如果Tave〉550℃则进行逻辑通道2,首先开大直至开度到70%二次热风控制挡板Damper9,再进行逻辑判断如果还是Tave〉550℃则开大直至全开夹心风控制挡板Damper8,再进行逻辑判断如果还是Tave〉550℃则开大直至全开二次冷风控制挡板Damper10,再全开二次热风控制挡板Damper9;在进行逻辑通道1时,如果逻辑判断出现Tave〉550℃则进入逻辑通道2,反之在进行逻辑2时如果逻辑判断出现Tave<350℃则进入逻辑通道1。
由于本实用新型需要控制的设备不多而且控制逻辑也不太复杂,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小的相对独立的控制系统也可以直接在原DCS控制系统中嵌入子系统,对所有涉及的控制挡板和测温元件进行控制和监测。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在实施案例中经过严格调试实现了从劣质贫煤到50%褐煤掺烧的稳定燃烧,适应煤质变化范围相当大,锅炉燃烧稳定且锅炉经济性较好,而且在煤种变化时整个适应过程都是燃烧装置自动进行调整,没有运行人员的参与,减少了运行现场观察燃烧状况等活动,使锅炉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得以提高。
此燃烧系统最主要的几个特点:
燃烧器的壁温测试采用凸台和片状热电阻。防止的辐射热的影响同时易于安装和测量精确。
采用T型夹心风来改变高温烟气的回流强度。
T型夹心风风箱置于混合风箱内并且采用梯形的形状。
采用二次冷风作为内置周界风的调温风。
实现了智能型全自动适应煤种变化,不用人为参与。
Claims (8)
1.一种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燃烧器本体、壁温监测系统,风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壁温监测系统设置在燃烧器本体的烟气回流控制室外壁,将监测到的温度信号送入控制系统;烟气回流控制室后部设有混合风箱,在混合风箱内设有T型夹心风风箱,在混合风箱前方上部是内置周界风箱;风系统的二次冷风管与混合风连接管道连接,在二次冷风管上设有二次冷风控制挡板,混合风连接管道通过二次热风控制挡板与二次热风管连接;二次热风管还通过夹心风控制挡板与夹心风连接管道连接,夹心风连接管道与T型夹心风风箱连接;内置周界风箱内为二次热风和二次冷风的混合风,控制系统控制二次冷风控制挡板、二次热风控制挡板和夹心风控制挡板,根据燃烧器的壁温进行调节和控制二次热风与二次冷风的混合风风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壁温监测系统为烟气回流控制室外壁上的至少一个辐射热遮凸起,在辐射热遮凸起处嵌装的片状热电阻,片状热电阻与控制系统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T型夹心风风箱在俯视方向为梯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混合风箱内设有摄像头,摄像头与控制系统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混合风箱下部为一次风喷口,烟气回流控制室的高度与一次风喷口高度之比在2.5-3.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混合风箱上设有混合风箱热电偶,它与控制系统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烟气回流控制室内壁设有止裂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313870 CN202630039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313870 CN202630039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30039U true CN202630039U (zh) | 2012-12-26 |
Family
ID=47383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313870 Expired - Lifetime CN202630039U (zh) | 2012-06-29 | 2012-06-29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63003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5820A (zh) * | 2012-06-29 | 2012-10-03 |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
2012
- 2012-06-29 CN CN 201220313870 patent/CN20263003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5820A (zh) * | 2012-06-29 | 2012-10-03 |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CN102705820B (zh) * | 2012-06-29 | 2014-06-18 |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2911B (zh) | 分段式陶瓷窑燃气与空气联动控制系统 | |
CN204008417U (zh) | 一种分段控温燃煤锅炉高温腐蚀与结渣特性试验装置 | |
CN103759258A (zh) | 一种节油/气点火稳燃低氮旋流煤粉燃烧器 | |
CN201129726Y (zh) | 一种可利用两种可燃气体的混合燃烧器 | |
CN219433488U (zh) | 一种预碳化回转窑系统用热风炉 | |
CN203642223U (zh) | 适用于大型电站锅炉智能型水冷壁高温腐蚀防止系统 | |
CN104456557A (zh) | 生活垃圾焚烧炉用燃气燃烧器系统 | |
CN203731392U (zh) | 直流煤粉燃烧器顶置的u型火焰锅炉 | |
CN102705820B (zh)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
CN103836620B (zh) | 富氧微油分级燃烧装置 | |
CN207865695U (zh) | 一种新型气煤两用沸腾式热风炉 | |
CN202630039U (zh) | 智能型自适应多煤种直流煤粉燃烧装置 | |
CN207298922U (zh) | 一种流化床锅炉播煤风改进装置 | |
CN208124615U (zh) | 一种大储量环保数控采暖炉 | |
CN201007476Y (zh) | 双强煤粉点火及稳燃装置 | |
CN205316304U (zh) | 循环流化床配风系统 | |
CN201306708Y (zh) | 一种可自动调节着火点的快速着火煤粉喷嘴 | |
CN105135411A (zh) | 防止燃煤锅炉冷灰斗压力突增导致灭火的调节系统和方法 | |
CN204534550U (zh) | 采用立式前置炉膛燃用低灰熔点煤的锅炉 | |
CN204268475U (zh) | 生活垃圾焚烧炉用燃气燃烧器系统 | |
CN203784939U (zh) | 一种富氧微油分级燃烧装置 | |
CN209512080U (zh) | 锅炉烟囱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 | |
CN203148032U (zh) | 高效燃煤粉熔盐炉 | |
CN202305245U (zh) | 多功能煤粉燃烧演示综合试验台 | |
CN203231654U (zh) | 窑炉尾气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618 |
|
RGAV |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