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10074U -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10074U
CN202610074U CN2012201677523U CN201220167752U CN202610074U CN 202610074 U CN202610074 U CN 202610074U CN 2012201677523 U CN2012201677523 U CN 2012201677523U CN 201220167752 U CN201220167752 U CN 201220167752U CN 202610074 U CN202610074 U CN 202610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ed
output terminal
settling tank
input terminus
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1677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四
谭景田
林得文
吴金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JIANG EVERGREEN AQUA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JIANG EVERGREEN AQUA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JIANG EVERGREEN AQUA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JIANG EVERGREEN AQUA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1677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10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10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100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渣隔油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装置、曝气风机和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出端与水解酸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出端与CASS反应装置连接,所述CASS反应装置与所述污泥手机装置之间设置有曝气风机。废水进入至沉渣隔油池中沉降废水中所含砂量及部分可沉降性悬浮物、除去污水中的大量浮油后再自流入水解酸化池中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曝气风机减轻负荷并有利于CASS反应装置降解大量有机物和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可以有效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中的污泥部分,处理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污染来自于蒸煮废水,虾仁剥离后的残余物造成的恶臭污染,虾壳素和鲜鱼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染。此类废水的水质特点为BOD、SS、TN、油类物质及浊度等均很高,且废水的可生化性好。肉眼观察废水很浑浊,但SS值却并不十分高。且在废水中含有大量砂子及鱼、虾的残体。
废水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动植物油多、悬浮物多、水较咸;二是有机物浓度高;三是水质容易发酵而导致发臭。
现有技术采用 “水解酸化+生化”的处理,但是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解决污泥出路问题,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最关键且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污水处理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如有机物、SS等通过分解、反应,形成水及固体废物,通过沉淀过滤的方式把固液分离,从而使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即污染物质转变成污泥)去除,也就是说污泥没有解决,废水治理就没有真正起到治理的作用。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净化效果好的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的技术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净化效果好的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渣隔油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装置、曝气风机和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出端与水解酸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出端与CASS反应装置连接,所述CASS反应装置与所述污泥手机装置之间设置有曝气风机。
其中,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设置有用于隔离大块残渣的自动格栅机,所述自动格栅机设置于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入端。
其中,所述沉渣隔油池与所述水解酸化池之间设置有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调节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入端连通。
其中,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所述CASS反应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CASS反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还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水解酸化池连通。
其中,所述CASS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连通,所述曝气风机分别于所述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连通。
其中,所述CASS反应装置还设置有第二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还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第一生化池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第二生化池连通。
其中,所述污泥收集装置包括斜管沉淀池、污泥池和压缩机,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通过污泥传送泵与污泥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污泥池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滤机连接。
其中,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设置有过滤系统,所述过滤系统包括除氨氮池、沙滤池、清水池、排水池、反冲泵、排水管,所述除氨氮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沙滤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清水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清水池通过反冲泵与所述砂滤池连通,所述砂滤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水池连通,所述排水池与排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渣隔油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装置、曝气风机和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出端与水解酸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出端与CASS反应装置连接,所述CASS反应装置与所述污泥手机装置之间设置有曝气风机。
废水进入至沉渣隔油池中沉降废水中所含砂量及部分可沉降性悬浮物、除去污水中的大量浮油后再自流入水解酸化池中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曝气风机减轻负荷并有利于CASS反应装置降解大量有机物和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可以有效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中的污泥部分,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自动格栅机,2——沉渣隔油池,3——调节池,4——水解酸化池,5——第一沉淀池, 6——曝气风机,7——CASS反应装置,8——斜管沉淀池,9——除氨氮池,10——污泥池,11——压缩机,12——净水池,13——排水池,14——排水管,15——沙滤池,16——反冲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沉渣隔油池2、水解酸化池4、CASS反应装置7、曝气风机6和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沉渣隔油池2的输出端与水解酸化池4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4的输出端与CASS反应装置7连接,所述CASS反应装置7与所述污泥手机装置之间设置有曝气风机6。
废水进入至沉渣隔油池2中沉降废水中所含砂量及部分可沉降性悬浮物、除去污水中的大量浮油后再自流入水解酸化池4中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曝气风机6减轻负荷并有利于CASS反应装置7降解大量有机物和脱氮除磷功能提高,可以有效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中的污泥部分,处理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设置有用于隔离大块残渣的自动格栅机1,所述自动格栅机1设置于所述沉渣隔油池2的输入端。自动格栅机1可以去除废水中含有的将大块的杂物,提高后续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沉渣隔油池2与所述水解酸化池4之间设置有调节池3,所述调节池3的输入端与所述沉渣隔油池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调节池3的输出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4的输入端连通。调节池3内设置有污水提升泵,所述污水提升泵的一端设置于调节池3内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水解酸化池4内。污水提升泵设置于底部可以有效提升调节池3内的污泥及混合物进入水解酸化池4内处理,处理效果好,避免了由于表面传输导致的污泥沉降,降低调节池3的效果,以及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
其中,所述水解酸化池4与所述CASS反应装置7之间设置有第一沉淀池5,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输出端与所述CASS反应装置7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输入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4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5还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水解酸化池4连通。第一沉淀池5用于初步沉淀污泥及混浊物,污泥传送泵可以将沉淀后的污泥送入水解酸化池4内继续降解,提高处理效率。
其中,所述CASS反应装置7包括,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沉淀池5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连通,所述曝气风机6分别于所述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连通。CASS反应装置7是一个好氧/缺氧/厌氧交替运行的过程,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其中,所述CASS反应装置7还设置有第二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还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第一生化池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第二生化池连通。
其中,所述污泥收集装置包括斜管沉淀池8、污泥池10和压缩机11,所述斜管沉淀池8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8通过污泥传送泵与污泥池1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污泥池10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滤机连接。
其中,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设置有过滤系统,所述过滤系统包括除氨氮池9、沙滤池15、清水池12、排水池13、反冲泵16、排水管14,所述除氨氮池9的输入端与所述斜管沉淀池8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沙滤池15的输入端与所述清水池12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清水池12通过反冲泵16与所述砂滤池连通,所述砂滤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水池13连通,所述排水池13与排水管14连通。
废水先经沉渣隔油池2输入端的自动格栅机1,将大块的杂物除去后地进入沉渣池中,余下的杂物经自然沉淀去除,再汇集入调节池3中作水质水量的均衡调节,定期清理沉渣隔油池2;
废水由提升泵送入水解酸化池4中,池内挂满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化填料和水解酸化池4底布有穿孔管,通过吸附在生化填料上的兼氧型微生物的作用,消化和降解有机污染物,将水中的大分子、难生化处理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易生化处理的物质。同时为定时对水解酸化池4进行曝气混合,使厌氧菌充分与污水混合,然后进入第一沉淀池5,污泥由于自重而沉于第一沉淀池5池底,由污泥回流泵送回水解酸化池4补充菌种,而废水继续流入第一生化池;
经水解酸化处理后的废水在第一生化池中,池内设组合纤维填料,微孔曝气器,在好氧的条件下,填料上附着大量的好氧微生物,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吸附和同化形成生物膜。生物接触氧化法便是利用生物膜的不断形成和更新代谢过程来完成对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然后进入第二沉淀池,污泥由于自重而沉于池底,由污泥回流泵送回第一生化池补充菌种,而废水继续流入第二生化池。
第二生化池的结构和作用与第一生化池相同。接着进入第三沉淀池,污泥由于自重而沉于池底,由污泥回流泵送回第二生化池补充菌种,而废水继续流入斜管沉淀池8中进行固液分离。
斜管沉淀池8的表面负荷较小,内有蜂窝斜管,底部有排泥系统。吸附了水中大量的污染物脱落的生物膜在沉淀池内沉于池底形成污泥,使水质得到净化。在重力的作用下沉至池底形成的污泥,污泥部分由泵送至水解酸化池4进行消化,剩余部分则排至污泥池10中经浓缩后,经压滤机压滤成滤并打包由市政环卫定期外运处理。
斜管沉淀池8的上清液进入除氨氮池9,出去氨氮、然后送入清水池12、经过反冲泵16进行冲洗,然后送入沙滤池15进行过滤净化,最后送入排水池13,经排水管14排出。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渣隔油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装置、曝气风机和污泥收集装置,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出端与水解酸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出端与CASS反应装置连接,所述CASS反应装置与所述污泥手机装置之间设置有曝气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设置有用于隔离大块残渣的自动格栅机,所述自动格栅机设置于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渣隔油池与所述水解酸化池之间设置有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沉渣隔油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调节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入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所述CASS反应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CASS反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水解酸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一沉淀池还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水解酸化池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ASS反应装置包括,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连通,所述曝气风机分别于所述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ASS反应装置还设置有第二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所述第二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生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沉淀池还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第一生化池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生化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连通,所述第三沉淀池设置有污泥传送泵与所述第二生化池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收集装置包括斜管沉淀池、污泥池和压缩机,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通过污泥传送泵与污泥池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污泥池的输出端与所述压滤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设置有过滤系统,所述过滤系统包括除氨氮池、沙滤池、清水池、排水池、反冲泵、排水管,所述除氨氮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沙滤池的输入端与所述清水池的输出端连通,所述清水池通过反冲泵与所述砂滤池连通,所述砂滤池的输出端与所述排水池连通,所述排水池与排水管连通。
CN2012201677523U 2012-04-19 2012-04-19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10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677523U CN202610074U (zh) 2012-04-19 2012-04-19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1677523U CN202610074U (zh) 2012-04-19 2012-04-19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10074U true CN202610074U (zh) 2012-12-19

Family

ID=47343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67752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610074U (zh) 2012-04-19 2012-04-19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100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3277A (zh) * 2013-11-14 2014-02-05 安徽省绿巨人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肉制品加工废水的处理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3277A (zh) * 2013-11-14 2014-02-05 安徽省绿巨人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肉制品加工废水的处理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5220B (zh) 一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净化方法
CN203866160U (zh) 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CN209872690U (zh) 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沥液处理工艺装置
CN106116031A (zh) 一种屠宰废水的高效处理工艺
CN202337722U (zh) 一种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综合处理系统
CN101638277A (zh) 洗车水净化回用处理系统
CN201809255U (zh) 一种油页岩废水处理系统
KR100871651B1 (ko) 고농도 유기폐수 처리장치
CN111606502A (zh) 病死畜禽无害化废水处理工艺及系统
CN208327714U (zh)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202610074U (zh)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系统
CN202156985U (zh) 一种污水回用处理设备
RU2439001C1 (ru) Способ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RU62599U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CN211999387U (zh) 一种餐厨废水处理系统
CN204588953U (zh) 用于煤化工油品合成废水处理装置
CN104163542B (zh) 生活污水滤料装置
CN106380047A (zh) 一种猪舍水净化系统
CN208814844U (zh) 含油污水处理系统
RU2304085C2 (ru) Способ подготов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к аэробной б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очистке
CN111925070A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方法
CN105384313A (zh) 一种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CN201321158Y (zh) 船用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9326178U (zh) 垃圾中转站
CN206109146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