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97102U - 涡旋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97102U
CN202597102U CN 201220221565 CN201220221565U CN202597102U CN 202597102 U CN202597102 U CN 202597102U CN 201220221565 CN201220221565 CN 201220221565 CN 201220221565 U CN201220221565 U CN 201220221565U CN 202597102 U CN202597102 U CN 202597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oll
high pressure
low pressure
trough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2156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除补义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2156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97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97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971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涡旋式压缩机,其中,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构成推力轴承,即使是在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也能够抑制动涡旋盘的脱离、翻倒。涡旋式压缩机(2)包括压缩机构(15),该压缩机构(15)具有静涡旋盘(24)和与静涡旋盘(24)啮合的动涡旋盘(26),静涡旋盘(24)的端板(24a)和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之间的滑动面(24c、26c)构成推力轴承(70)。在滑动面(24a)形成有高压油槽(71),向高压油槽(71)供给处于从压缩机构(15)排出后的高压气体的环境中的高压油,并且在滑动面(24a)的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形成有低压槽(72),低压槽(72)与由压缩机构(15)压缩前的低压气体的环境相连。

Description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由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构成推力轴承的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的涡旋式压缩机:其包括压缩机构,该压缩机构具有固定在壳体内的静涡旋盘和与静涡旋盘啮合的动涡旋盘,并且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构成推力轴承。
如图6所示,在推力轴承处作用有借助从压缩机构排出后的高压气体将动涡旋盘向静涡旋盘侧按压的力(高压按压载荷F1)。此外,在推力轴承处还作用有借助由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形成的压缩室内的气体将动涡旋盘向离开静涡旋盘的一侧推压的力(压缩气体载荷F2)。由此,在推力轴承中,会发生与高压按压载荷F1和压缩气体载荷F2的差相应的推力损失。如图6所示,针对该种推力损失,在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形成高压油槽,并向该高压油槽供给处于从压缩机构排出后的高压气体的环境中的高压油。由此,在推力轴承处还作用有将动涡旋盘向离开静涡旋盘的一侧推压的力(轴向回推力F3),从而能够降低推力损失。
关于上述现有的涡旋式压缩机,在应用于使用R22等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中的情况下,由于是以比R410A那样的制冷剂低的压力进行冷冻循环动作,因此存在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在这样的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存在着因通过高压油槽向推力轴承供给高压油而使动涡旋盘脱离、翻倒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由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构成推力轴承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即使是在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也能够抑制动涡旋盘的脱离、翻倒。
第一观点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为如下的压缩机:其包括压缩机构,该压缩机构具有固定在壳体内的静涡旋盘和与静涡旋盘啮合的动涡旋盘,并且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构成推力轴承。在滑动面形成有高压油槽,向高压油槽供给处于从压缩机构排出后的高压气体的环境中的高压油,并且在滑动面的高压油槽的外周侧形成有低压槽,该低压槽与由压缩机构压缩前的低压气体的环境相连。
被供给到高压油槽的高压油向高压油槽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滑动面扩展,生成高压油的油膜,该高压油的油膜产生轴向回推力。另一方面,当处于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时,压缩气体载荷与高压按压载荷的差减小。由此,在现有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当处于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时,压缩气体载荷和轴向回推力的合力与高压按压载荷失去平衡,存在产生动涡旋盘的脱离、翻倒的可能性。
对此,如上所述,在该涡旋式压缩机中,设有高压油槽,并且在滑动面的高压油槽的外周侧形成有与由压缩机构压缩前的低压气体的环境相连的低压槽。由此,滑动面的高压油的油膜被限制成不会扩展到比低压槽靠外周侧的区域,从而不会使轴向回推力变得过大。
由此,在该涡旋式压缩机中,即使是在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也容易维持压缩气体载荷和轴向回推力的合力与高压按压载荷的平衡,从而能够使动涡旋盘不易发生脱离、翻倒。
第二观点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为,在第一观点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中,低压槽形成于静涡旋盘,并且位于比动涡旋盘的端板的外周缘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该涡旋式压缩机中,低压槽形成于静涡旋盘。在此,由于动涡旋盘相对于静涡旋盘公转,因此动涡旋盘的端板的外周缘在相对于静涡旋盘的中心最靠外周侧的轨迹(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最外侧轨迹)和靠近静涡旋盘的中心的轨迹(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最内侧轨迹)的径向之间移动。由此,如果将低压槽形成于比动涡旋盘的端板的外周缘靠外周侧、即比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最内侧轨迹靠外周侧的位置,则产生高压油的油膜的区域随着动涡旋盘的公转而变化。即,在该情况下,会产生动涡旋盘的端板的外周缘位于比低压槽靠内周侧的位置的情况,且该位置是变化的,因此,根据该变化,产生高压油的油膜的区域难以稳定。并且,这还可能使运行中的轴向回推力的变化增大,使动涡旋盘产生微小的抖动。
对此,在该涡旋式压缩机中,如上所述,将低压槽形成于静涡旋盘,并且将低压槽形成为位于比动涡旋盘的端板的外周缘靠内周侧、即比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最内侧轨迹靠内周侧的位置。由此,不会产生动涡旋盘的端板的外周缘位于比低压槽靠内周侧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使产生高压油的油膜的区域稳定。
由此,在该涡旋式压缩机中,能够尽量抑制运行时的轴向回推力的变化,还能够抑制动涡旋盘的微小的抖动,且能够使动涡旋盘不易发生脱离、翻倒。
第三观点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为,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中,低压槽与形成于压缩机构的低压气体的吸入口连通,并且/或者与低压导入通道连通,从而与低压气体的环境相连,所述低压导入通道从压缩机构的与低压气体的环境相面对的部分向低压槽延伸。
在该涡旋式压缩机中,通过形成于压缩机构的低压气体的吸入口和低压导入通道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低压槽维持在低压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制冷剂回路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概要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压缩机构及其附近的概要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2和图3的I-I剖视图,是示出静涡旋盘的端板的滑动面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在滑动面形成有高压油槽和低压槽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以往的仅在滑动面形成有高压油槽的涡旋式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7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高压油槽和低压槽的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8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高压油槽和低压槽的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9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高压油槽和低压槽的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10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高压油槽和低压槽的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标号说明
2:涡旋式压缩机;
10:壳体;
15:压缩机构;
24:静涡旋盘;
26:动涡旋盘;
24a:静涡旋盘的端板;
24c:静涡旋盘侧的滑动面;
26a:动涡旋盘的端板;
26c:动涡旋盘侧的滑动面;
66:吸入口;
70:推力轴承;
71:高压油槽;
72:低压槽;
73:低压导入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实施方式。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和动作>
图1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涡旋式压缩机2的制冷剂回路1的概要构成图。
制冷剂回路1组装于通过使用了氟利昂等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来进行空气调节或生成低温水等的装置中。制冷剂回路1主要具有涡旋式压缩机2、散热器3、膨胀机构4和蒸发器5,通过将这些设备连接起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
涡旋式压缩机2是吸入管19(参考图2和图3)与蒸发器5的出口连接、并且排出管20(参考图2和图3)与散热器3的入口连接的压缩机。并且,涡旋式压缩机2进行如下的运行动作:从蒸发器5的出口吸入低压的制冷剂并进行压缩,然后将高压的制冷剂向散热器3的入口排出。
散热器3是使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被压缩了的高压的制冷剂散热的热交换器。
膨胀机构4是使在散热器3中散热了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的机构。
蒸发器5是使在膨胀机构4中减压了的低压的制冷剂蒸发的热交换器。
在这样的制冷剂回路1中,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达到冷冻循环中的高压为止。接着,在散热器3中,进行高压的制冷剂的散热,由此,将室内空气加热来进行供暖,或者将水加热来生成温水。接着,在膨胀机构4中,使高压的制冷剂减压至达到低压为止。接着,在蒸发器5中,使低压的制冷剂蒸发,由此,将室内空气冷却来进行制冷,或者将水冷却来生成冷水。这样,在制冷剂回路1中,进行如下的冷冻循环动作:依次进行制冷剂的压缩、制冷剂的散热、制冷剂的膨胀、以及制冷剂的蒸发。
此外,在该制冷剂回路1中,使用R22作为制冷剂。R22与R410A这样的制冷剂相比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压力较低,因此能够以比R410A这样的制冷剂更低的压力进行冷冻循环动作。由此,在制冷剂回路1中,与使用R410A这样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相比,容易形成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
<涡旋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动作>
图2是涡旋式压缩机2的概要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压缩机构15及其附近的概要放大剖视图。图4是图2和图3的I-I剖视图,是示出静涡旋盘24的端板24a的滑动面24c的图。
涡旋式压缩机2具有纵向较长的圆筒形状的密闭穹顶式的壳体10。壳体10是由壳体主体11、上壁部12和底壁部13构成的压力容器,其内部是空的。壳体主体11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圆筒状的主体部。上壁部12是气密状地焊接于壳体主体11的上端部从而与壳体主体11一体接合、且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面的碗状的部分。底壁部13是气密状地焊接于壳体主体11的下端部从而与壳体主体11一体接合、且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面的碗状的部分。
在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15;和配置于压缩机构15的下方的马达16。压缩机构15和马达16由驱动轴17连结,该驱动轴17以在壳体10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配置。
压缩机构15具有机壳23、紧贴配置于机壳23的上方的静涡旋盘24、以及与静涡旋盘24啮合的动涡旋盘26。机壳23的外周面在周向整体范围内被压入固定于壳体主体11。即,壳体主体11与机壳23在整周范围内气密状地紧贴。并且,壳体10内被分隔为机壳23下方的高压空间28和机壳23上方的低压空间29。高压空间28成为从压缩机构15排出后的高压制冷剂的环境。此外,低压空间29成为被压缩机构15压缩前的低压制冷剂的环境。在机壳23形成有:凹陷设置于上表面中央的机壳凹部31;和从下表面中央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轴承部32。并且,在机壳23形成有轴承孔33,该轴承孔33贯通轴承部32的下端面和机壳凹部31的底面,驱动轴17旋转自如地嵌入于轴承孔33。
吸入管19气密状地嵌入到壳体10的上壁部12,该吸入管19使制冷剂回路1的制冷剂从壳体10的外部流入内部并将制冷剂导入压缩机构15。此外,排出管20气密状地嵌入到壳体主体11,该排出管20使壳体10内的制冷剂排出到壳体10外。吸入管19沿上下方向贯通低压空间29,并且其内端部嵌入到压缩机构15的静涡旋盘24。
静涡旋盘24的下端面紧贴于机壳23的上端面。并且,静涡旋盘24由螺栓(未图示)紧固固定于机壳23。具体来说,机壳23在机壳凹部31的周围具有外周部78,所述外周部78的上表面形成机壳23的上端面。此外,在静涡旋盘24,沿周向隔开预定间隔地在多个部位(此处为四个部位)形成有外周侧突出部25。并且,在所述外周侧突出部25形成有供螺栓(未图示)贯穿插入的螺栓孔25a,此外,在外周部78形成有供螺栓(未图示)螺合的紧固孔(未图示),由此,将静涡旋盘24固定于机壳23。并且,通过将外周部78的上表面和静涡旋盘24的下端面密封,从而避免高压空间28的制冷剂泄漏到低压空间29。
静涡旋盘24主要具有端板24a、和形成于端板24a的下表面的漩涡状(渐开线状)的涡旋齿24b。动涡旋盘26主要具有端板26a、形成于端板26a的上表面的漩涡状(渐开线状)的涡旋齿26b、以及与驱动轴17连结的轴承部35。该轴承部35是从端板26a的下表面起在机壳凹部31内向下延伸的部分。在机壳凹部31的轴承部35的外周侧形成有空间37。该空间37与高压空间28连通。此外,动涡旋盘26经由十字环39被支承于机壳23,并且驱动轴17的上端嵌入于动涡旋盘26,动涡旋盘26借助驱动轴17的旋转而在机壳23内公转且不自转。由此,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在相对于静涡旋盘的中心最靠外周侧的轨迹(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最外侧轨迹A)和靠近静涡旋盘的中心的轨迹(动涡旋盘的端板的最内侧轨迹B)的径向之间移动。并且,静涡旋盘24的涡旋齿24b与动涡旋盘26的涡旋齿26b彼此啮合,由此,在静涡旋盘24与动涡旋盘26之间,在两涡旋齿24b、26b的接触部之间构成压缩室40。压缩室40构成为:随着动涡旋盘26的公转,两涡旋齿24b、26b之间的容积向中心收缩,由此压缩制冷剂。
在静涡旋盘24的端板24a形成有:与压缩室40连通的排出孔41;和与排出孔41连续的放大凹部42。排出孔41是将在压缩室40进行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的孔(port),该排出孔41在静涡旋盘24的端板24a的中央处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放大凹部42由凹陷设置于端板24a的上表面并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凹部构成。腔体罩44以阻塞放大凹部42的方式由螺栓44a紧固固定于静涡旋盘24的上表面。并且,通过将腔体罩44覆盖于放大凹部42,从而形成腔体室45,该腔体室45位于排出孔41的上侧,制冷剂从压缩室40通过排出孔41流入该腔体室45。即,腔体室45通过位于排出孔41的上侧的腔体罩44而与低压空间29分隔开。另外,静涡旋盘24和腔体罩44通过隔着垫圈(未图示)紧贴而被密封。此外,在静涡旋盘24形成有吸入口66,该吸入口66用于将静涡旋盘24的上表面与压缩室40连通、并且使吸入管19嵌入。另外,吸入口66的一部分位于静涡旋盘24的一个外周侧突出部25。
在压缩机构15,跨越静涡旋盘24和机壳23地形成有连接流路46。连接流路46是使制冷剂从腔体室45流出到高压空间28的流路,其是将切入形成于静涡旋盘24的涡旋盘侧流路47与切入形成于机壳23的机壳侧流路48连通而构成的。并且,连接流路46的上端、即涡旋盘侧流路47的上端开口于放大凹部42,连接流路46的下端、即机壳侧流路48的下端开口于机壳23的下端面。并且,通过机壳侧流路48的下端开口来构成使连接流路46的制冷剂向高压空间28流出的排出口49。另外,涡旋盘侧流路47位于静涡旋盘24的一个外周侧突出部25。
马达16配置于高压空间28,该马达16由直流马达构成,该直流马达具有:固定在壳体10内的壁面上的环状的定子51;和在定子51的内周侧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构成的转子52。在定子51和转子52的径向之间,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微小的间隙(未图示),该间隙作为气隙流路。在定子51装配有线圈,定子51的上方和下方形成为线圈末端53。马达16配置成上侧的线圈末端53的上端处于排出管20的高度位置附近。
在定子51的外周面,在从定子51的上端面到下端面的范围内且沿周向隔开预定间隔地在多个部位切入形成有铁芯切割部(コアカツト部)(未图示)。通过在定子51的外周面形成铁芯切割部,从而在壳体主体11与定子51的径向之间形成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马达冷却流路(未图示)。
转子52经由驱动轴17与压缩机构15的动涡旋盘26驱动连结,该驱动轴17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壳体主体11的轴心。
在马达16的下方的下部空间(即,高压空间28的下部)中,在该空间的底部储存有润滑油,并且配设有泵60。泵60固定于壳体主体11并安装于驱动轴17的下端,并且构成为抽取储存在高压空间28中的高压的润滑油(高压油)。在驱动轴17内形成有供油通道61。此外,在动涡旋盘26的轴承部35内,在驱动轴17与端板26a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油室62。并且,由泵60抽取的高压油通过供油通道61被供给到油室62等各滑动部分。由此,高压油被供给至动涡旋盘26的轴承部35内的油室62,进而,空间37内形成高压制冷剂的环境。并且,通过空间37的高压制冷剂和油室62的高压油,对动涡旋盘26作用有向静涡旋盘24侧按压的力(高压按压载荷F1,参考图5和图6)。并且,静涡旋盘24的端板24a的下表面和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上表面形成为彼此滑动接触的滑动面24c、26c,所述滑动面24c、26c构成用于承受高压按压载荷的推力轴承70。
此外,在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形成有向径向外周侧延伸的高压油导入通道63。该高压油导入通道63的内端部与油室52连通,外端部开口于端板24a、26a的滑动面24c、26c。并且,在静涡旋盘24侧的滑动面26c形成有高压油槽71,高压油导入通道63的外端部与高压油槽71连通。在此,该高压油槽71从吸入口66的附近开始在大约3/4周长的范围内呈圆弧状地形成。另外,高压油槽71中的与高压油导入通道63的外端部连通的部分71a的槽宽形成得比其他部分的槽宽大。这是为了,即使因动涡旋盘26相对于静涡旋盘24公转而产生了动涡旋盘26与静涡旋盘24之间的位置偏移,也能够确保高压油导入通道63的外端部与高压油槽71的连通状态。并且,高压油形成为从油室62通过高压油导入通道63供给到高压油槽71。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基本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2中,在通电驱动马达16时,转子52相对于定子51旋转,由此驱动轴17旋转。当驱动轴17旋转时,动涡旋盘26仅相对于静涡旋盘24公转而不自转。由此,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9而被从压缩室40的外周缘侧吸入到压缩室40。被吸入到压缩室40的制冷剂随着压缩室40的容积变化而被压缩。接着,在压缩室40中被压缩的制冷剂达到高压,并从压缩室40的中央部通过排出孔41流入腔体室45。流入到腔体室45的高压的制冷剂从腔体室45流入连接流路46,流过涡旋盘侧流路47和机壳侧流路48,然后通过排出口49流出到高压空间28。流出到高压空间28的高压的制冷剂到达排出管20,并被排出到壳体10外。接着,被排出到壳体10外的高压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中循环后,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并再次通过吸入管19而被吸入高低压穹顶式压缩机2。
此时,在推力轴承70处,借助空间37的高压制冷剂和油室62的高压油作用有高压按压载荷F1(参考图5和图6)。不过,在涡旋式压缩机2的运行中,通过供油通道61、油室62、高压油导入通道63以及高压油槽71向推力轴承70供给有处于从压缩机构15排出后的高压气体的环境(即,高压空间28)中的高压油。并且,供给到高压油槽71的高压油向高压油槽71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滑动面24c、26c扩展,生成高压油的油膜。并且,该高压油的油膜产生使高压按压载荷F1与压缩气体载荷F2的差进一步减小的轴向回推力F3(参考图5和图6),由此,能够降低推力轴承70的推力损失。
然而,该涡旋式压缩机2构成使用R22作为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1,在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运行。并且,当处于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时,压缩气体载荷F2与高压按压载荷F1的差减小。由此,在仅设有高压油槽71的结构中,当处于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时,压缩气体载荷F2和轴向回推力F3的合力与高压按压载荷F1失去平衡,存在产生动涡旋盘26的脱离、翻倒的可能性。
对此,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如后所述地设置有用于使动涡旋盘26不易脱离、翻倒的结构。
<用于使动涡旋盘不易脱离、翻倒的结构及其特征>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滑动面24a形成有高压油槽71和低压槽72的涡旋式压缩机2的主要部分的图。
首先,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在滑动面26c形成如上所述的高压油槽71,并且在滑动面26c的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形成低压槽72,该低压槽72与由压缩机构15压缩前的低压制冷剂的环境(即,低压空间29或吸入口66)相连。
在此,在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从吸入口66的附近开始在大约1/2周长的范围内呈圆弧状地形成有两个所述低压槽72。形成于靠近吸入口66的一侧的低压槽72的一端与形成于压缩机构15的低压制冷剂的吸入口66连通。此外,形成于靠近吸入口66的一侧的低压槽72的另一端与低压导入通道73连通,该低压导入通道73从压缩机构15的与低压制冷剂的环境(即,低压空间29)相面对的部分(在此,为静涡旋盘24的外周缘)向低压槽72延伸。此外,形成于远离吸入口66的一侧的低压槽72的两端与低压导入通道73连通,该低压导入通道73从压缩机构15的与低压制冷剂的环境(即,低压空间29)相面对的部分(在此,为静涡旋盘24的外周缘)向低压槽72延伸。另外,低压导入通道73从低压槽72的端部向外周侧延伸,并开口于静涡旋盘24的未形成外周侧突出部25的外周缘。这样,低压槽72与低压制冷剂的环境相连。
由此,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如图4的影线部分所示,滑动面24c、26c的高压油的油膜被限制成无法扩展到比低压槽72靠外周侧的区域,如图5所示,轴向回推力F3不会变得过大。由此,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即使是在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也容易维持压缩气体载荷F2和轴向回推力F3的合力与高压按压载荷F1的平衡,从而能够使动涡旋盘26不易发生脱离、翻倒。此外,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通过形成于压缩机构15的低压制冷剂的吸入口66和低压导入通道63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低压槽72维持在低压的状态。此外,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由于低压槽72的两端与吸入口66或低压导入通道63连通,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低压槽72处于低压制冷剂的环境中。
此外,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将低压槽72形成于静涡旋盘24,并且将低压槽72形成为位于比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靠内周侧、即比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最内侧轨迹B靠内周侧的位置。在此,低压槽72形成于比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最内侧轨迹B稍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此,如果将低压槽72形成为位于比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靠外周侧、即比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最内侧轨迹B靠外周侧的位置,则产生高压油的油膜的区域随着动涡旋盘26的公转而变化。即,在该情况下,会产生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位于比低压槽72靠内周侧的位置的情况,且该位置是变化的,因此,根据该变化,产生高压油的油膜的区域难以稳定。并且,这还可能使运行中的轴向回推力F3的变化增大,使动涡旋盘26产生微小的抖动(バタツキ)。
对此,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如上所述,将低压槽72形成于静涡旋盘24,并且将低压槽72形成为位于比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靠内周侧的位置。由此,不会产生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位于比低压槽72靠内周侧的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使产生高压油的油膜的区域稳定。由此,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能够尽量抑制运行时的轴向回推力F3的变化,还能够抑制动涡旋盘26的微小的抖动,且能够使动涡旋盘26不易发生脱离、翻倒。
如上所述,在涡旋式压缩机2中,对结构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即使是在运行时的高低压力差较小的条件下,也能够使动涡旋盘26不易发生脱离、翻倒。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低压槽与吸入口和低压空间双方连通,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低压槽仅与吸入口连通,或者是低压槽仅与低压空间连通。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4中,高压油槽从吸入口的附近起在大约3/4周长的范围形成,并且低压槽从吸入口的附近起在大约1/2周长的范围形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高压油槽和低压槽在大致整周范围内形成。
具体来说,也可以如图7所示,在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从吸入口66的附近起在大约1/2周长的范围内呈圆弧状地形成一个低压槽72,并使该低压槽72的一端与吸入口66连通,另一端通过低压导入通道73与低压空间29连通。
此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从吸入口66的附近起在大约3/4周长的范围内呈圆弧状地形成一个低压槽72,并仅使其一端与吸入口66连通。
此外,也可以如图9所示,在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从吸入口66的附近起在整周范围内呈圆弧状地形成一个低压槽72,并使其两端与吸入口66连通。
此外,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高压油槽71的外周侧从吸入口66的附近起在大约3/4周长的范围内呈圆弧状地形成一个低压槽72,并使该低压槽72的一端与吸入口66连通,另一端通过低压导入通道73与低压空间29连通。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壳体内被分隔为机壳下方的高压空间和机壳上方的低压空间的、所谓的高低压穹顶式压缩机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低压空间而仅具有高压空间的高压穹顶式压缩机那样的其他形式的涡旋式压缩机。另外,在高压穹顶式压缩机的情况下,将低压槽与吸入口连通即可。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由静涡旋盘的端板和动涡旋盘的端板之间的滑动面构成推力轴承的涡旋式压缩机。

Claims (3)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2),其包括压缩机构(15),该压缩机构(15)具有固定在壳体(10)内的静涡旋盘(24)和与所述静涡旋盘啮合的动涡旋盘(26),并且所述静涡旋盘的端板(24a)和所述动涡旋盘的端板(26a)之间的滑动面(24c、26c)构成推力轴承(70),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动面形成有高压油槽(71),向该高压油槽供给处于从所述压缩机构排出后的高压气体的环境中的高压油,
在所述滑动面的所述高压油槽的外周侧形成有低压槽(72),该低压槽与由所述压缩机构压缩前的低压气体的环境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2),其中,
所述低压槽(72)形成于所述静涡旋盘(24),并且位于比所述动涡旋盘(26)的端板(26a)的外周缘靠内周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2),其中,
所述低压槽(72)与形成于所述压缩机构(15)的所述低压气体的吸入口(66)连通,并且/或者与低压导入通道(73)连通,从而与所述低压气体的环境相连,所述低压导入通道(73)从所述压缩机构的与所述低压气体的环境相面对的部分向所述低压槽延伸。
CN 201220221565 2011-08-25 2012-05-16 涡旋式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97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21565 CN202597102U (zh) 2011-08-25 2012-05-16 涡旋式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5634.X 2011-08-25
CN201110245634 2011-08-25
CN 201220221565 CN202597102U (zh) 2011-08-25 2012-05-16 涡旋式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97102U true CN202597102U (zh) 2012-12-12

Family

ID=4731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2156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97102U (zh) 2011-08-25 2012-05-16 涡旋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97102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6334A1 (en) * 2013-06-27 2014-12-3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management system
CN106062369A (zh) * 2014-04-24 2016-10-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CN109306957A (zh) * 2017-07-27 2019-02-05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压缩机
US10641269B2 (en) 2015-04-30 2020-05-05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Lubrication of scroll compressor
CN111140495A (zh) * 2018-11-06 2020-05-12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12088250A (zh) * 2018-05-07 2020-12-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CN111140495B (zh) * 2018-11-06 2024-06-07 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6334A1 (en) * 2013-06-27 2014-12-3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management system
CN104295498A (zh) * 2013-06-27 2015-01-21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有限公司 压缩机
US10036388B2 (en) 2013-06-27 2018-07-3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management system
US10605243B2 (en) 2013-06-27 2020-03-3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management system
CN106062369A (zh) * 2014-04-24 2016-10-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US10641269B2 (en) 2015-04-30 2020-05-05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Lubrication of scroll compressor
CN109306957A (zh) * 2017-07-27 2019-02-05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压缩机
CN109306957B (zh) * 2017-07-27 2024-05-10 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压缩机
CN112088250A (zh) * 2018-05-07 2020-12-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CN112088250B (zh) * 2018-05-07 2021-09-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
CN111140495A (zh) * 2018-11-06 2020-05-12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N111140495B (zh) * 2018-11-06 2024-06-07 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2072B (zh) 流体机械和冷冻循环装置
CN202597102U (zh) 涡旋式压缩机
US9239053B2 (en) Hermetically sealed scroll compressor
US11905953B2 (en) Air injection enthalpy-increasing scroll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2449313A (zh) 具有活塞组件的压缩机
JP6241605B2 (ja) スクロール型流体機械
JP2007178052A (ja) 冷凍装置
CN109996962A (zh) 不对称涡旋式压缩机
CN106368946B (zh) 喷气增焓涡旋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102102668A (zh) 回转压缩机
CN101627265A (zh) 制冷装置
CN109996961A (zh) 涡旋式压缩机
JP2015113817A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CN105952649B (zh) 压缩机
JP2010065635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4093986B (zh) 涡旋式压缩机
JP5269192B2 (ja) 二段圧縮機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CN105864049B (zh) 密闭型压缩机
CN206338185U (zh) 喷气增焓涡旋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JP5386566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205315275U (zh) 密闭型压缩机
JP5218596B2 (ja) ロータリ圧縮機
CN105090031A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JP5191405B2 (ja) 膨張機一体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80032960A (ko) 스크롤 압축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