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95466U - 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95466U
CN202595466U CN 201120575085 CN201120575085U CN202595466U CN 202595466 U CN202595466 U CN 202595466U CN 201120575085 CN201120575085 CN 201120575085 CN 201120575085 U CN201120575085 U CN 201120575085U CN 202595466 U CN202595466 U CN 202595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otor
belt wheel
output shaft
sewing mach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2057508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原幸治
加藤勉
山田泰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95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9546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在缝纫机的电动机的输出轴上并与该输出轴一起旋转的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带轮安装在具有电动机和盖的缝纫机上,与电动机的一端侧相连接并与电动机的输出轴一起旋转。缝纫机的盖覆盖电动机并且具有开口部。开口部使带轮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部。带轮具有外周壁、侧壁、通气孔、离心式风扇。外周壁呈以电动机的输出轴为中心轴的筒状。侧壁闭塞外周壁的内侧。通气孔形成在侧壁上。离心式风扇位于侧壁的电动机侧,利用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离心式风扇能够从通气孔向盖的内部引入气体并向电动机充分地送风。

Description

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在缝纫机的电动机的输出轴上并与该输出轴一起旋转的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安装有电动机并利用电动机的动力使主轴旋转。电动机会产生热量。电动机有时由于热量的影响而发生故障。日本特许公开1997年第56957号公报所公开的缝纫机在机架内部具有电动机。该缝纫机具有带轮。带轮位于机架的开口部,具有冷却用的风扇。带轮利用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从机架外部向内部的电动机送风。因此,电动机能被冷却。 
当机架、盖等覆盖电动机时,电动机周边的气体的压力高于盖外部的气体的压力。因此,以往的带轮不能够从盖的外部向内部充分地送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盖覆盖电动机时也能够从盖的外部向内部的电动机充分地送风的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的带轮是安装在缝纫机上的带轮,该缝纫机具有:电动机,其具有旋转的输出轴;带轮,其与上述电动机的轴向一端侧相连接并与上述输出轴一起旋转;盖,其覆盖上述电动机,并且具有使上述带轮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部的开口部;该带轮具有:筒状的外周壁,其以上述输出轴为中心轴;侧壁,其闭塞上述外周壁的内侧;通气孔,其形成在上述侧壁 上;离心式风扇,其位于上述侧壁的上述电动机侧,通过利用上述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来从上述通气孔向上述盖的内部引入气体并向上述电动机送风。 
离心式风扇利用离心力来送风。因此,当送风目的地的气体的压力较高时,离心式风扇与轴流扇等其他风扇相比也能够以较强的力来送风。离心式风扇输送的风在由盖围成的密闭空间内顺畅地流动。因此,该带轮在盖覆盖电动机时也能够向电动机充分地送风,能够可靠地冷却电动机。 
技术方案2的带轮的上述侧壁在中心部具有孔,在上述电动机侧具有叶片,该孔供上述输出轴嵌入;该叶片从上述孔呈放射状延伸,并且具有由该叶片的与上述外周壁内侧相连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向上述电动机侧突出而形成的突出片;上述通气孔设置在上述孔的外周。从侧壁的中心引入的气体会流向外侧,设置在叶片的外周侧端部的突出片将流向外侧的气体强劲地送向电动机侧。因此,带轮能够顺畅地送风。 
技术方案3的带轮的上述外周壁比用于构成上述离心式风扇的叶片的上述电动机侧端部进一步向上述电动机侧突出。利用离心式风扇流向外侧的气体沿着比叶片进一步向电动机侧突出的外周壁流向电动机侧。因此,带轮能够防止气体向外周壁的外侧泄漏并能够高效率地向电动机侧送风。 
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具有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的带轮、电动机和盖。该缝纫机起到了与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的带轮相同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的上述电动机具有在缝纫机的机架内延伸并旋转的输出轴、固定在上述输出轴的一端侧的转子、使上述转子与上述输出轴旋转的定子,上述输出轴的另一端侧与用于进行缝制的缝制机构相连接,该缝纫机具有覆盖上述定子 的外周的电动机壳体。电动机的输出轴与进行缝制的缝制机构相连接。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除了技术方案4的效果以外,也无须将电动机的输出轴与用于驱动缝制机构的主轴构成为相互独立的构件,能够形成为简单的结构。 
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的上述盖在内侧具有与上述电动机壳体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并且沿着上述电动机壳体的外周面延伸的肋。筒部的内周面与电动机壳体的外周面的间隙是均匀的。因此,筒部将风从离心式风扇向电动机壳体引导并且能够沿着电动机壳体的外周面均匀地直线引导风。风难以向远离电动机轴心的方向流动。因此,该缝纫机能够使风沿着电动机壳体的外周面高效率地流动并顺畅地冷却电动机。 
在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中,上述电动机壳体在上述离心式风扇侧的外周形成有直径朝向上述离心式风扇侧缩小的缩径部。当设置缩径部时,从离心式风扇垂直于电动机壳体地抵达电动机壳体的风量减少。风沿着缩径部的壁面顺畅地流动,电动机周围的气流不会紊乱。因此,缝纫机能够使离心式风扇的风高效率地向电动机壳体外周流动。 
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的上述电动机具有用于检测上述输出轴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器,上述外周壁向上述电动机侧延伸,覆盖上述旋转检测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旋转检测器具有耐冲击性较弱的元件(传感器等),当线进入该旋转检测器时容易使旋转检测器破损。由于带轮覆盖旋转检测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因此线难以进入旋转检测器。当电动机旋转时,带轮的离心式风扇强力地向电动机送风。线进入旋转检测器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因此,缝纫机能够高效率地冷却电动机并且能够降低旋转检测器因线而破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缝纫机1的纵剖视图。 
图3是电动机30附近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卸下电动机盖70、操作部10时的电动机30附近的立体图。 
图5是卸下电动机盖70、操作部10、电动机30时的支柱部4上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右斜上方观察带轮50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斜上方观察带轮50的立体图。 
图8是从右斜上方观察电动机盖70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斜上方观察电动机盖70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电动机30附近的风的流动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的缝纫机的电动机30附近的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图1的纸面左下侧、纸面右上侧、纸面左上侧、纸面右下侧分别是缝纫机1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图2的上侧、下侧分别是缝纫机1的上侧、下侧。 
参照图1说明缝纫机1的整体结构。缝纫机1具有机架2。机架2具有机座部3、支柱部4、机臂部5。机座部3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上表面是平面。机座部3安装在工作台(省略图示)上。支柱部4从机座部3右端向上方延伸。机臂部5从支柱部4上端向左方延伸。机臂部5与机座部3的上表面相对。机臂部5在左端部具有针杆7。针杆7在下端安装有机针8。针杆7和机针8利用电动机30(参照图2~图4等)的驱动而上下往返移动。机臂部5 在左端部前方具有挑线杆9。挑线杆9与针杆7的往返移动连动而上下运动。 
支柱部4在前表面具有操作部10。操作者操作操作部10而向缝纫机1输入指示。支柱部4在右侧面安装有电动机盖70。电动机盖70覆盖电动机30(参照图2~图4等)。电动机盖70在右侧面具有圆形的开口部71。带轮50从开口部71向右方突出。电动机30、带轮50、电动机盖70的详细说明见后述。 
参照图2说明缝纫机1的内部结构。缝纫机1在支柱部4的右侧的壁(固定壁11)上安装有电动机30。缝纫机1在内部具有输出轴12、连结旋转轴19、下轴22。 
输出轴12在支柱部4、机臂部5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缝纫机1在支柱部4与机臂部5之间具有轴承13。轴承13以输出轴1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输出轴12。输出轴12左端与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6相连接。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6支承针杆7。针杆7在机臂部5内沿上下方向延伸。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6利用输出轴12的旋转而进行驱动,使针杆7和挑线杆9(参照图1)上下运动来进行缝制。输出轴12在电动机30与轴承13之间具有第一锥齿轮17。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缝制机构。 
连结旋转轴19在支柱部4内沿上下方向延伸。连结旋转轴19在上端具有第二锥齿轮20。第二锥齿轮20与输出轴12的第一锥齿轮17相啮合。因此,当输出轴12旋转时,连结旋转轴19旋转。连结旋转轴19在下端具有第三锥齿轮21。 
下轴22在机座部3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下轴22在右端具有第四锥齿轮23。第四锥齿轮23与连结旋转轴19的第三锥齿轮21相啮合。因此,当连结旋转轴19旋转时,下轴22旋转。下轴22左端与旋梭24相连接。旋梭24与针杆7的上下运动相配合地旋转来进行缝制。 
详细说明输出轴12。如图2所示,输出轴12从电动机30右方贯穿电动机30的轴心部分而笔直延伸至机臂部5左侧。电动机30在输出轴12上固定有转子39。电动机30的定子32使输出轴12和转子39旋转。输出轴12兼有用于输出电动机30的动力的电动机轴的功能和用于驱动缝纫机1的缝制机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16等)的主轴的功能。 
以往的缝纫机在不借助皮带、齿轮等向主轴传递电动机的动力时,利用连结器将电动机轴与主轴相结合。使用连结器的缝纫机在连结器的两端必须具有轴承。因此,带轮的位置在连结器与两个轴承的影响下远离操作者,因此操作者难以操作带轮。该缝纫机零件个数较多且费用较高。该缝纫机必须完全同轴地固定电动机轴和主轴,很难将两个轴对准。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由于输出轴12兼作电动机轴与主轴,因此缝纫机1不必使用连结器及其两端的轴承。因此,缝纫机1能够将带轮50安装在靠近操作者的位置,也省去了将电动机轴和主轴对准的麻烦。缝纫机1无需将电动机轴与主轴构成为相互独立的构件,结构简单。 
输出轴12在轴心具有孔部14。孔部14从输出轴12的左右方向中央延伸至右端。如图4所示,孔部14右端在缝纫机1右方的外部开口。自电动机30产生的热量通过孔部14而从右端流到外部。因此,缝纫机1能够容易地排出自电动机30产生的热量。 
转子39通过热压配合(Shrink-Fit)固定在输出轴12上。大致圆筒状的转子39在中心具有用于供输出轴12插入的孔(省略图示)。该孔的直径稍微小于输出轴12的直径。缝纫机1的制造者将转子39加热,将输出轴12嵌入因加热而膨胀扩张了的孔内,然后冷却转子39。当冷却转子39时,该孔缩小,转子39固着在输出轴12上。因此,制造者不使用螺钉等构件就能够将转 子39可靠地固定在输出轴12上。 
参照图3,说明电动机30附近的结构。如上所述,缝纫机1在固定壁11上安装有电动机30。电动机30右端具有连接部61。连接部61用于固定与输出轴12右端嵌合的圆筒状的带轮50。带轮50的旋转轴与输出轴12对心。当输出轴12旋转时,带轮50也旋转。带轮50在内侧具有离心式风扇53。当带轮50旋转时,离心式风扇53向电动机30送风来冷却电动机30。电动机盖70覆盖电动机30。电动机盖7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盖。带轮50从电动机盖70的开口部71向右方突出。因此,操作者能握住带轮50而旋转带轮50,使针杆7上下运动。以下,详细说明各个部分。 
参照图3、图4,说明电动机30的结构。电动机30具有圆柱状的胴部31。胴部31具有定子32和电动机壳体33。定子32呈圆筒状。转子39位于定子32的轴心部分。定子32使转子39和输出轴12旋转。定子32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3上。固定壁11在转子39左侧保持左电动机轴承34。电动机壳体33在转子39右侧保持右电动机轴承35。两个电动机轴承34、35以输出轴1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输出轴12。两个电动机轴承34、35的外径小于转子39的外径。 
如图3、图4所示,电动机壳体33是有底圆筒状的金属制构件。电动机壳体3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定子3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电动机壳体33以定子32中的、输出轴12的轴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突出的状态覆盖定子32的外周。电动机壳体33在离心式风扇53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的外周具有缩径部36。缩径部36的直径随着朝向离心式风扇53侧而缩小。因此,抵达电动机壳体33的右侧面的风量在具有缩径部36时比没有缩径部36时减少。离心式风扇53输送的风沿着缩径部36顺畅地流向左方。因此,气流不会紊乱。 
如图3所示,电动机30在电动机壳体33的右侧面具有旋转检测器40。旋转检测器40具有旋转变压器41、基板42、传感器43、磁体49。旋转变压器41、磁体49固定在电动机壳体33的右侧面上,用于检测输出轴12的旋转角度。基板42与旋转变压器41的右侧面相连接,用于保持传感器43等。传感器43是磁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39与输出轴12的旋转角度是否处于原点。 
参照图3~图5,说明将电动机30安装在固定壁11上的安装结构。如图4所示,电动机壳体33在左端的三个位置具有固定部37。固定部37的形状是沿远离输出轴12的轴心的方向延伸的凸缘状。各个固定部37具有螺纹孔(省略图示)。固定部37的数量、形状、位置可以改变。 
如图5所示,支柱部4的右侧的壁(固定壁11)具有轴承插入孔44。轴承插入孔44左部保持有油封45。油封45呈环状。油封45的外径与轴承插入孔44的直径相等,内径与输出轴12(参照图3等)的直径相等。因此,油封45防止在支柱部4内部使用的润滑油泄漏到电动机30侧。 
固定壁11具有用于安装电动机30的安装部46。安装部46在三个位置从固定壁11的壁面向右方(外侧)突出。一个安装部46位于固定壁11的上端,另一个安装部46位于固定壁11的大致中央部,剩余的一个安装部46位于固定壁11的后端。上述上端的安装部46与上述后端的安装部46利用圆弧状的连接部连接在一起。三个安装部46配置在圆周上并且包围轴承插入孔44。三个安装部46的内侧与定子32的外周面的形状相匹配地弯曲。三个安装部46分别具有螺纹孔47。各个螺纹孔47的位置与各个固定部37的螺纹孔(省略图示)的位置相对应。该圆周的轴心与轴承插入孔44的轴心对齐。安装部46在前部和后部下侧具有作为缺口的暴露口48。 
如图3所示,操作者在将电动机30安装在固定壁11上时,将左电动机轴承34插入轴承插入孔44内。轴承插入孔44进行电动机30的输出轴12与转子39的定位。安装部46与从电动机壳体33向左方突出的定子32外周的三个位置相接触。安装部46与固定部37相接触。安装部46进行电动机30的定子32与电动机壳体33的定位。 
如图4所示,操作者在进行了电动机30的定位的状态下将螺钉38紧固在安装部46的各个螺纹孔47与各个固定部37的螺纹孔(省略图示)内。因此,操作者能够将电动机30固定在准确的位置。缝纫机1将覆盖定子32的外周的电动机壳体33固定在固定壁11的外侧。因此,缝纫机1能够使来自外部的风容易地抵达电动机30而冷却电动机30。自电动机30产生的热量从暴露口48排出到安装部46的外部。因此,缝纫机1能够容易地排出自电动机30产生的热量。缝纫机1具有离心式风扇53,能够将离心式风扇53的风从暴露口48送入定子32来高效率地冷却电动机30。电动机壳体33一般使用模具来制造,因此在电动机壳体33上形成暴露口是不容易的。缝纫机1由于在安装部46上形成暴露口48,因此制造也较容易。暴露口48位于安装部46的除上方部分以外的部分上。因此,安装部46能够防止从上方落下的灰尘通过暴露口48进入定子32。 
参照图6、图7,详细说明带轮50的结构。带轮50具有外周壁51和侧壁52。外周壁51呈以输出轴12(参照图3等)为中心轴的圆筒状。操作者握持外周壁51来使带轮50旋转。侧壁52封闭外周壁51的内侧。侧壁52的位置比外周壁51的左右方向中央稍微靠右侧。如图6所示,侧壁52在中心具有轴孔58。圆板状的侧壁52的中心与圆形的通气孔57的中心对齐。侧壁52在轴孔58的外周具有通气孔57。输出轴12(参照图3等)嵌入带轮50 的轴孔58内。侧壁52在通气孔57的周围的三个位置具有螺纹孔59。操作者将螺钉62(参照图3)紧固在螺纹孔59与连接部61的螺纹孔(省略图示)内而将带轮50固定在连接部61的右侧面上。当将带轮50固定在连接部61上时,带轮50的旋转轴与输出轴12同轴。因此,当转子39与输出轴12旋转时,带轮50旋转。 
如图7所示,带轮50在外周壁51的内侧具有离心式风扇53。离心式风扇53位于侧壁52的左侧。当将带轮50固定在连接部61上时,离心式风扇53位于侧壁52的电动机30侧(参照图3)。离心式风扇53具有12片叶片54。12片叶片54从轴孔58的外周以轴孔58的中心部为中心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到达外周壁51的内周面。各个叶片54与侧壁52垂直。 
当带轮50旋转时,离心式风扇53旋转。离心式风扇53利用离心力将风从通气孔57向侧壁52的左侧(电动机30侧)引入,使风流向外侧(远离输出轴12的轴心的方向)。风抵达外周壁51的内周面而向左侧流动。离心式风扇53由于利用离心力送风,因此即使在送风目的地的气体的压力较高时,也能以比轴流扇等其他风扇强的力送风。离心式风扇53所输送的风在电动机盖70围成的密闭空间内顺畅地流动。因此,带轮50在电动机盖70覆盖电动机30时也向电动机30充分地送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电动机30。离心式风扇53的送风量小于轴流扇的送风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风流动的空间是密闭空间,因此风能够顺畅地流动。因此,缝纫机1能够将少量的风可靠地送入电动机30周围而高效地冷却电动机30。 
如图7所示,各个叶片54在外侧的端部(外周侧)具有向左侧(电动机30侧)突出的突出片55。各个叶片5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宽度比内侧宽度宽。突出片55能够将流向外侧的风引导至电动机30侧。因此,带轮50将风顺畅地送向电动机30侧。外周 壁51比12片叶片54的突出片55的左侧(电动机30侧)端部进一步向左侧突出。在离心式风扇53的力的作用下,流向外侧的风沿着向电动机30侧突出的外周壁51的内周面流向电动机30侧。因此,带轮50防止风向外周壁51的外侧泄漏,高效率地向电动机30送风。 
参照图3、图8、图9,说明电动机盖70。电动机盖70具有主架部73和筒部75。主架部73形成为向右方(图8的纸面右下方)鼓出的形状并覆盖电动机30整体。筒部75位于比主架部73中心稍微靠右侧上方的位置。主架部73在三个位置具有螺纹孔74。操作者通过将主架部73从右方嵌入固定壁11(参照图2)并将螺钉(省略图示)紧固在螺纹孔74内来将电动机盖70固定在机架2上。 
主架部73在后部(图9的左侧)具有排气孔80。当将电动机盖70安装到了机架(参照图1)上时,排气孔80位于同与操作者相对一侧相反的一侧。排气孔80是上下排列的多个狭缝状的孔。排气孔80的形状、个数可以改变。排气孔80将离心式风扇53所输送的风向电动机盖70的外部排出。因此,缝纫机1由于引入清新的风,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冷却电动机30。由于排气孔80位于主架部73的后部,因此带走电动机30的热量而温度上升了的空气不会向操作者侧流动。因此,操作者能够舒适地进行操作。 
如图8、图9所示,筒部75呈筒状,从主架部73的右侧面向右方突出。如图3所示,当将电动机盖70安装到了机架2上时,带轮50从筒部75右端的开口部71向右方突出。电动机盖70在筒部75与主架部73的分界位置且内侧的上部与下部具有向与筒部75相反的一侧延伸的风引导部76。风引导部76将离心式风扇53所输送的风引导至电动机30外周。风引导部76的左侧规定范 围与电动机壳体33的外周面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L地沿着电动机壳体33的外周面延伸。距离L未必必须严格恒定,也可以是大致恒定。 
风引导部76的内周面与电动机壳体3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大致均匀。因此,电动机盖70能够将风从离心式风扇53引导至电动机壳体33,并且能够沿着电动机壳体33的外周面均匀地直线引导风。风难以向远离输出轴12的轴心的方向流动。因此,电动机盖70能够使风沿着电动机壳体33高效率地流动而冷却电动机30。操作者能够卸下电动机盖70而使电动机30暴露。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保养电动机30。 
如图3、图8、图9所示,风引导部76是上部肋77、下部肋78。如图3所示,上部肋77和下部肋78从主架部73与输出轴12的轴向平行地向左方延伸。通过利用肋来形成风引导部76,能够与电动机30的形状无关地自由设定电动机盖70整体的形状。 
参照图3,说明带轮50与旋转检测器40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电动机30在电动机壳体33的右侧面具有旋转检测器40。旋转检测器40的旋转变压器41位于电动机壳体33的右侧面。基板42位于旋转变压器41的右侧面。基板42具有传感器43。由于旋转检测器40具有耐冲击性较弱的电子元件,因此当线进入并缠绕时容易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带轮50的外周壁51向电动机30侧延伸并覆盖旋转检测器40的一部分外周。因此,线难以进入旋转检测器40。当电动机30旋转时,带轮50的离心式风扇53向电动机30送风,因此线进入旋转检测器40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因此,缝纫机1不用盖覆盖旋转检测器40就能够降低旋转检测器40因线而破损的可能性。由于不需要旋转检测器40的盖,因此带轮50能够小型化且制造成本也降低。 
带轮50的外周壁51比基板42和传感器43向左方(机架2侧) 延伸。因此,外周壁51至少覆盖基板42与传感器43的外周。基板42与传感器43的耐冲击性特别弱。缝纫机1能够保护旋转检测器40的耐冲击性较弱的元件免受冲击。 
如图3所示,电动机盖70的筒部75与带轮50的外周壁51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D地从开口部71向电动机30侧延伸。带轮50的电动机30侧的外周壁51位于筒部75的内侧。电动机盖70和带轮50能够降低线从开口部71进入内部的可能性。因此,缝纫机1能够进一步降低旋转检测器40因线而破损的可能性。 
参照图10,说明电动机30周围的风的流动。由于缝纫机1利用电动机盖70覆盖电动机30,因此防止了操作者直接接触高温的电动机30。由于带轮50具有离心式风扇53,因此当电动机盖70内部的气体的压力较高时,也能以较强的力将风向电动机30侧引入。当带轮50旋转时,风从侧壁52的通气孔57(参照图6)向电动机30侧进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带轮50的外周侧流动。流到外周侧的风抵达带轮的外周壁51的内周面,沿着外周壁51向电动机30侧流动。由于电动机壳体33的带轮50侧具有缩径部36,因此垂直地抵达电动机壳体33的右侧面的风量较少。因此,风在缩径部36与筒部75之间顺畅地流动,气流不会紊乱。风引导部76在与电动机壳体33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L的状态下向左方延伸。因此,风沿着电动机壳体33的外周流向左方,吸收电动机30的热量。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参照图11说明一个变形例。图11所示的变形例的缝纫机仅带轮150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不同。因此,对共同的结构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图11所示的带轮150的外周壁151比上述实施方式的外周壁51向左方延伸的更长一些。因此,外周壁151除了覆盖上述实施方式的外周壁51所覆盖的基板42和 传感器43以外也覆盖旋转变压器41和磁体49。像该变形例这样,外周壁151也可以覆盖整个旋转检测器40。 
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实施其他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带轮50在侧壁52的中心具有通气孔57。风强劲地从侧壁52的中心向带轮50的外周侧流动并且向电动机30流动。通气孔57也可以不位于侧壁52的中心。叶片54和通气孔57的数量、形状、大小可以改变。例如,叶片54也可以不具有突出片55。 
安装部46的形状可以改变。暴露口48的位置、大小、形状、数量可以改变。覆盖电动机30的电动机盖70也可以做成不能够拆卸的盖。优选电动机30具有缩径部36。进一步优选缩径部36呈锥状,但即使不呈锥状也能够使风高效率地流动。例如,缩径部36也可以呈弯曲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中,电动机30的动力不借助皮带等而直接向缝纫机1的轴传递。但是,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使用皮带等方式的缝纫机。 
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46进行定子32的定位。但是,当不必进行定子32的定位时,安装部46也可以设置在不与定子32接触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壳体33以定子32的固定壁11侧的一部分突出的状态覆盖定子32的外周。 
变形方式的电动机壳体也可以以定子32的带轮50侧的一部分突出的状态覆盖定子32的外周。当为上述情况时,旋转检测器40配置在固定壁11侧。 

Claims (8)

1.一种带轮,其安装在缝纫机(1)上,该缝纫机具有:
电动机(30),其具有旋转的输出轴(12);
带轮(50),其与上述电动机的轴向一端侧相连接并与上述输出轴一起旋转;
盖(70),其覆盖上述电动机,并且具有使上述带轮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外部的开口部(71);其特征在于,
该带轮具有:
筒状的外周壁(51),其以上述输出轴为中心轴;
侧壁(52),其闭塞上述外周壁的内侧;
通气孔(57),其形成在上述侧壁上;
离心式风扇(53),其位于上述侧壁的上述电动机侧,通过利用上述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来从上述通气孔向上述盖的内部引入气体并向上述电动机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壁在中心部具有孔(58),在上述电动机侧具有叶片(54),
该孔供上述输出轴嵌入;
该叶片从上述孔呈放射状延伸,并且具有由该叶片的与上述外周壁内侧相连接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向上述电动机侧突出而形成的突出片(55);
上述通气孔设置在上述孔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周壁比用于构成上述离心式风扇的上述叶片的上述电动机侧端部进一步向上述电动机侧突出。
4.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轮、电动机和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动机具有在缝纫机的机架内延伸并旋转的输出轴(12)、固定在上述输出轴的一端侧的转子(39)、使上述转子与上述输出轴旋转的定子(32),
上述输出轴的另一端侧与用于进行缝制的缝制机构(16)相连接,
该缝纫机具有覆盖上述定子的外周的电动机壳体(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在内侧具有与上述电动机壳体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并且沿着上述电动机壳体的外周面延伸的肋(77、7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动机壳体在上述离心式风扇侧的外周形成有直径朝向上述离心式风扇侧缩小的缩径部(3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动机具有用于检测上述输出轴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器(40),
上述外周壁向上述电动机侧延伸,覆盖上述旋转检测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 
CN 201120575085 2010-12-28 2011-12-27 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9546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2687A JP2012139280A (ja) 2010-12-28 2010-12-28 プーリ及び該プーリを備えたミシン
JP2010-292687 2010-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95466U true CN202595466U (zh) 2012-12-12

Family

ID=46676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575085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95466U (zh) 2010-12-28 2011-12-27 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39280A (zh)
CN (1) CN20259546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39280A (ja) 201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3129B (zh) 具有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冷却介质循环的电机
CN102130566B (zh) 直线驱动器
CN102535047B (zh) 缝纫机
CN103004062B (zh) 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
CN202450261U (zh) 电动机盖及具有该电动机盖的缝纫机
US20140009015A1 (e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oling an electric machine
WO1990010970A1 (en) Through type motor
CN202450262U (zh) 缝纫机
CN202450259U (zh) 缝纫机
JP4867277B2 (ja) 主軸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を備えた工作機械
CN202595466U (zh) 带轮及具有该带轮的缝纫机
CN202595467U (zh) 电动机及具有该电动机的缝纫机
WO2008004286A1 (fr) Machine électrique rotative et arbre pour machine électrique rotative
CN103128864B (zh) 一种止推轴承及电主轴
JP2007043817A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冷却装置
CN115978174A (zh) 一种用于磨煤机旋转分离器及磨煤机旋转分离器的冷却方法
CN101845727B (zh) 缝纫机
JPH0645700Y2 (ja) 磁気軸受スピンドル
CN208623480U (zh) 用于驱动式输送辊的滚筒电机及具有该滚筒电机的输送辊
EP3503677B1 (en) Yarn heater and spun yarn drawing apparatus
JP2006042471A (ja) 電気モ−タ用回転検出器の取付け構造
JP2009303379A (ja) スピンドル装置及びスピンド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215902A (ja) 工作機械のスピンドル装置
US11999574B2 (en) Reel motor with closed cooling circuit
JPH04156251A (ja) 回転電機の通風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