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81347U -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81347U
CN202581347U CN 201220167153 CN201220167153U CN202581347U CN 202581347 U CN202581347 U CN 202581347U CN 201220167153 CN201220167153 CN 201220167153 CN 201220167153 U CN201220167153 U CN 201220167153U CN 202581347 U CN202581347 U CN 202581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outlet
steam
flue gas
sludge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6715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建华
王飞
池涌
李博
陆胜勇
黄群星
李晓东
蒋旭光
马增益
金余其
薄拯
倪明江
岑可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 20122016715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581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81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8134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污泥焚烧炉采用膜式水冷壁外敷耐火材料,污泥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将一部分热量传递给膜式水冷壁产生蒸汽,与排放的烟气一道作为污泥干化的热源;污泥干化单元主要由内部空心的转轴、轴上的可旋转桨片、空心的外壁和空心外壁上的固定桨片组成,采用烟气和蒸汽联合换热,空心转轴设置在污泥焚烧烟气管道上,作为烟气管道的一部分,内通烟气热源,空心外壁内通蒸汽热源;烟气热源将热量传递给污泥后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上述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及其工艺将污泥焚烧和干化流程紧密结合,并充分利用污泥干化焚烧过程中各种热载体所带能量,大幅降低系统能耗,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Description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浓缩污泥含水率可高达99%,质量和体积巨大,不利于运输和处理处置,需降低其含水率。目前,我国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只对产生的浓缩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脱水污泥的含水率仍有80%左右,仍不能达到卫生填埋、堆肥或焚烧等后续处理处置的要求。根据对污泥中水分分布特性的研究,污水污泥中的水分可分为“自由水”、“间隙水”、“表面结合水”和“内部结合水”。机械脱水方式只能去除污泥中的“自由水”,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干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进一步降低污泥含水率的技术,污泥干化就是在专门设计的设备中通过对污泥进行加热,蒸发其中水分的过程。污泥干化工艺可根据后续处理处置方式,将污泥干化至所需的含水率,污泥经干化后含水率可降至30%甚至更低。污泥干化一般采用专门设计的污泥干化机,以蒸汽、高温烟气或加热的导热油作为热源,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加热方式,并辅以搅拌和破碎。污泥干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主要包括:将湿污泥加热所消耗的能量、蒸发湿污泥中水分所消耗的能量、加热载气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污泥干化机及辅助设备的能量损失,这些能量都由热源提供。直接传热式污泥干化机一般以锅炉高温烟气为热源,高温烟气进入干化机后与湿污泥直接接触,以热对流的方式将能量传递给湿污泥,湿污泥蒸发的水分与高温烟气一道离开污泥干化机,并进行冷却和处理。由于高温烟气的比热容较小,当污泥处理量较大时,需要的高温烟气的体积巨大,给干化机尾气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大量烟气进入污泥干化机,还会造成粉尘爆炸等安全隐患。间接传热式污泥干化机中热源不与污泥直接接触,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污泥,若以蒸汽为热源,蒸汽疏水放热后产生的热水仍然非常清洁,可循环使用。无论是直接或间接传热式污泥干化,污泥中的水分由液态蒸发为气态需要吸收大量潜热,因此污泥干化过程能耗构成中,水分蒸发所需的能量占比例最大。蒸发的水分以饱和水蒸气的形式与挥发性气体和载气一道离开干化机。污泥干化产生的尾气一般直接进行洗涤和处理,水蒸气带有的大量潜热难以得到利用,产生大量的能量流失。 
污水污泥的主要成分包含污水处理过程中未完全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微生物菌体,具有一定的热值。对多种污水污泥的工业分析结果表明,其挥发分含量约占40%,固定碳含量约占10%,干基低位发热量一般在9000-14000千焦/千克,可进行焚烧处理。根据污泥干基低位发热量等热工性质,可将湿污泥与煤等燃料进行混烧,也可将污泥进行全干化或半干化后进行单独焚烧或与煤等燃料混烧。当污泥的干基低位发热量较高,干化污泥含水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可实现自持燃烧,以降低污泥焚烧处理过程辅助燃料的消耗。污泥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一般经空气预热器换热后进行除尘、脱硫、脱硝处理,高温烟气中的热量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 
现有的污泥干化处理工艺设备和污泥焚烧处理工艺设备彼此独立,且都存在处理能耗高、能量损失严重等问题,使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艺路线的经济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包括污泥焚烧炉、蒸汽锅筒、污泥干化单元、空气预热器、除尘器、载气预热器、脱硫单元和烟囱,污泥焚烧炉包括烟气防爆门、排渣口、膜式水冷壁、蒸汽出口、循环水进口、布风板、风帽、干污泥投料口、烟气出口,污泥干化单元包括外壁、固定桨片、空心转轴、旋转桨片、湿污泥进料口、干化污泥出料口、蒸汽热源进口、蒸汽热源出口、载气进口、干化尾气出口、烟气热源进口、烟气热源出口; 
污泥焚烧炉炉膛周壁设有膜式水冷壁、顶部设有烟气防爆门、下部设有布风板、底部设有排渣口、中部侧壁设有干污泥投料口、上部侧壁设有烟气出口,膜式水冷壁顶部设有蒸汽出口、下部设有循环水进口,布风板上布置有风帽;
污泥干化单元本体设有空心外壁、空心转轴,顶部的一侧设有湿污泥进料口、中部设有干化尾气出口、另一侧设污泥干化载气进口,底部与湿污泥进料口相反的一侧设有干化污泥出料口,空心外壁内侧设有固定桨片、外侧设有蒸汽热源进口和蒸汽热源出口,空心转轴上设有旋转桨片、两端设有烟气热源进口和烟气热源出口;
烟气出口、空气预热器、除尘器、烟气热源进口、烟气热源出口、干化载气预热器、脱硫单元和烟囱顺次连接,蒸汽出口、蒸汽锅筒、蒸汽热源进口、蒸汽热源出口、循环水进口顺次连接,干污泥出料口与干污泥投料口相连接,干化载气预热器与污泥干化载气进口相连接,空气预热器、干化载气预热器分别与布风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污泥干化和焚烧不再采用相互独立的单元,污泥焚烧单元在流程中置于污泥干化单元之前,污泥干化设置在烟气通道中进行并采用烟气和蒸汽联合换热;蒸汽热源疏水放热后产生的热水回到焚烧炉内的膜式水冷壁重复利用,污泥焚烧炉排放的高温烟气在空气预热器中将焚烧炉所需空气加热,污泥干化尾气在换热器中加热污泥干化所需载气,整个系统中载热物料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污泥干化尾气送入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污泥焚烧烟气作为热源利用后进行烟气处理并达标排放,降低了污泥处理过程对环境的危害。上述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及其工艺合理可靠,可大幅降低污泥处理系统的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包括污泥焚烧炉1、蒸汽锅筒4、污泥干化单元12、空气预热器23、除尘器24、载气预热器27、脱硫单元28和烟囱29,污泥焚烧炉1包括烟气防爆门2、排渣口3、膜式水冷壁5、蒸汽出口6、循环水进口7、布风板8、风帽9、干污泥投料口10、烟气出口11,污泥干化单元12包括外壁13、固定桨片14、空心转轴15、旋转桨片16、湿污泥进料口17、干化污泥出料口18、蒸汽热源进口19、蒸汽热源出口20、载气进口21、干化尾气出口22、烟气热源进口25、烟气热源出口26; 
污泥焚烧炉1炉膛周壁设有膜式水冷壁5、顶部设有烟气防爆门2、下部设有布风板8、底部设有排渣口3、中部侧壁设有干污泥投料口10、上部侧壁设有烟气出口11,膜式水冷壁5顶部设有蒸汽出口6、下部设有循环水进口7,布风板8上布置有风帽9;
污泥干化单元12本体设有空心外壁13、空心转轴15,顶部的一侧设有湿污泥进料口17、中部设有干化尾气出口22、另一侧设污泥干化载气进口21,底部与湿污泥进料口17相反的一侧设有干化污泥出料口18,空心外壁13内侧设有固定桨片14、外侧设有蒸汽热源进口19和蒸汽热源出口20,空心转轴15上设有旋转桨片16、两端设有烟气热源进口25和烟气热源出口26;
烟气出口11、空气预热器23、除尘器24、烟气热源进口25、烟气热源出口26、干化载气预热器27、脱硫单元28和烟囱29顺次连接,蒸汽出口6、蒸汽锅筒4、蒸汽热源进口19、蒸汽热源出口20、循环水进口7顺次连接,干污泥出料口18与干污泥投料口10相连接,干化载气预热器27与污泥干化载气进口21相连接,空气预热器23、干化载气预热器27分别与布风板8相连接。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工艺:污泥干化单元12设置在烟气管道上,采用蒸汽和烟气联合换热,空心外壁13和固定桨片14通蒸汽热源,空心转轴15与烟气管道直接相连,空心转轴15和旋转桨片16内部通烟气热源,含水率78-82%的湿污泥从湿污泥进料口17进入污泥干化单元12本体内部,采用间接换热的方式将热源所带热量传递给污泥,并在固定桨片14和旋转桨片16的切割和摩擦作用下进行破碎,干化后的污泥从干污泥出料口18离开污泥干化单元1本体; 
干化后的污泥从干污泥进料口10进入污泥焚烧炉1炉膛,污泥焚烧处理时产生的850-900摄氏度的高温烟气将一部分热量传递给膜式水冷壁5,膜式水冷壁5内的循环水吸收热量后产生0.8兆帕、175摄氏度的蒸汽并从蒸汽出口6输送到蒸汽锅筒4,而后从蒸汽热源进口19进入并充满空心外壁13和固定桨片14,将热量传递给污泥,蒸汽疏水放热后产生的100摄氏度的热水从蒸汽热源出口20排出,再泵送至循环水进口7进行循环使用;
污泥焚烧时产生的850-900摄氏度高温烟气从烟气出口11排出,首先在空气预热器23中加热污泥焚烧所需新鲜空气,再经除尘器24去除大部分粉尘颗粒后温度降至380-400摄氏度,然后作为热源直接从烟气热源进口25进入,并充满空心转轴15和旋转桨片16,空心转轴15作为烟气管道的一部分,污泥干化在烟气通道中进行,使污泥焚烧炉1和污泥干化单元12紧密结合,烟气热源在空心转轴15内的流动方向与污泥在污泥干化单元1本体内的移动方向相反,旋转桨片16表面布置1厘米直径、3毫米高的凸起,以强化传热,烟气热源所带热量通过空心转轴15和旋转桨片16传递给污泥后温度降至180-200摄氏度,从烟气热源出口26排出,在载气预热器27中对干化载气进行加热,然后送往脱硫单元28,处理后从烟囱29达标排放;
污泥干化过程所需的载气先在载气预热器27中加热,再从干化载气进口21进入污泥干化单元12,携带污泥干化产生的水蒸气和挥发性气体后成为污泥干化尾气从干化尾气出口22排出;在空气预热器23加热后的新鲜空气与污泥干化尾气一道从布风板8和风帽9进入污泥焚烧炉1进行焚烧处理,彻底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运行风速采用3-4米/秒的较低风速。
以规模为100吨/日的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为例,进入集成处理系统的湿污泥含水率范围为78-82%,干基高位热值范围为11-13 兆焦/千克。采用鼓泡型流化床作为干化污泥焚烧炉,焚烧炉最大热负荷≥8兆瓦,流化空气过量系数为1.4,炉膛烟气温度850-900摄氏度,燃烧室烟气停留时间≥2秒,完全氧化指标≤50毫克/立方米,炉膛出口烟气含氧量(体积百分数)为6-10%,炉渣热灼减率≤3%,飞灰热灼减率≤3%,焚烧炉周壁上的膜式水冷壁产生0.8兆帕、175摄氏度的蒸汽并通过蒸汽管道送往蒸汽锅筒。污泥干化单元最大可供蒸汽量为10吨/小时,总蒸发能力大于≥5吨/小时,总换热面积≥200平方米,湿污泥通过柱塞泵输送到污泥干化单元的湿污泥进料口,干化污泥含水率范围为50-60%,干化污泥温度≤105摄氏度,污泥干化尾气温度≤105摄氏度。污泥焚烧烟气管道采用600毫米的钢管,烟气在空气预热器中将新鲜空气加热至300摄氏度,烟气除尘器采用静电除尘器,为2电场以上的结构形式,除尘效率≥98%,污泥干化单元的空心转轴与前后的烟气管道与采用动密封的形式相连,烟气管道末端设置有引风机,可避免烟气管道动密封处发生泄漏,烟气在载气换热器中将污泥干化所需载气加热升温后进入洗涤塔进行脱硫处理,洗涤塔中喷入氢氧化钠溶液,去除烟气中的氯化氢和硫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脱硫后的烟气通过烟囱达标排放。 

Claims (1)

1.一种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焚烧炉(1)、蒸汽锅筒(4)、污泥干化单元(12)、空气预热器(23)、除尘器(24)、载气预热器(27)、脱硫单元(28)和烟囱(29),污泥焚烧炉(1)包括烟气防爆门(2)、排渣口(3)、膜式水冷壁(5)、蒸汽出口(6)、循环水进口(7)、布风板(8)、风帽(9)、干污泥投料口(10)、烟气出口(11),污泥干化单元(12)包括外壁(13)、固定桨片(14)、空心转轴(15)、旋转桨片(16)、湿污泥进料口(17)、干化污泥出料口(18)、蒸汽热源进口(19)、蒸汽热源出口(20)、载气进口(21)、干化尾气出口(22)、烟气热源进口(25)、烟气热源出口(26);
污泥焚烧炉(1)炉膛周壁设有膜式水冷壁(5)、顶部设有烟气防爆门(2)、下部设有布风板(8)、底部设有排渣口(3)、中部侧壁设有干污泥投料口(10)、上部侧壁设有烟气出口(11),膜式水冷壁(5)顶部设有蒸汽出口(6)、下部设有循环水进口(7),布风板(8)上布置有风帽(9);
污泥干化单元(12)本体设有空心外壁(13)、空心转轴(15),顶部的一侧设有湿污泥进料口(17)、中部设有干化尾气出口(22)、另一侧设污泥干化载气进口(21),底部与湿污泥进料口(17)相反的一侧设有干化污泥出料口(18),空心外壁(13)内侧设有固定桨片(14)、外侧设有蒸汽热源进口(19)和蒸汽热源出口(20),空心转轴(15)上设有旋转桨片(16)、两端设有烟气热源进口(25)和烟气热源出口(26);
烟气出口(11)、空气预热器(23)、除尘器(24)、烟气热源进口(25)、烟气热源出口(26)、干化载气预热器(27)、脱硫单元(28)和烟囱(29)顺次连接,蒸汽出口(6)、蒸汽锅筒(4)、蒸汽热源进口(19)、蒸汽热源出口(20)、循环水进口(7)顺次连接,干污泥出料口(18)与干污泥投料口(10)相连接,干化载气预热器(27)与污泥干化载气进口(21)相连接,空气预热器(23)、干化载气预热器(27)分别与布风板(8)相连接。
CN 201220167153 2012-04-19 2012-04-19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81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67153 CN202581347U (zh) 2012-04-19 2012-04-19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67153 CN202581347U (zh) 2012-04-19 2012-04-19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81347U true CN202581347U (zh) 2012-12-05

Family

ID=47250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67153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81347U (zh) 2012-04-19 2012-04-19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581347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5865A (zh) * 2012-04-19 2012-08-15 浙江大学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CN105090993A (zh) * 2014-07-11 2015-11-25 浙江三联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式污泥综合干化焚烧系统及污泥干化焚烧方法
CN105927988A (zh) * 2016-06-30 2016-09-07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污泥焚烧处理系统
CN106016298A (zh) * 2016-06-30 2016-10-12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焚烧处理系统
CN108019764A (zh) * 2016-11-02 2018-05-11 天津天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焚烧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5865A (zh) * 2012-04-19 2012-08-15 浙江大学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CN105090993A (zh) * 2014-07-11 2015-11-25 浙江三联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式污泥综合干化焚烧系统及污泥干化焚烧方法
CN105090993B (zh) * 2014-07-11 2017-04-26 浙江三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置式污泥综合干化焚烧系统及污泥干化焚烧方法
CN105927988A (zh) * 2016-06-30 2016-09-07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污泥焚烧处理系统
CN106016298A (zh) * 2016-06-30 2016-10-12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焚烧处理系统
CN106016298B (zh) * 2016-06-30 2018-11-13 安徽未名鼎和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焚烧处理系统
CN108019764A (zh) * 2016-11-02 2018-05-11 天津天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泥焚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5865B (zh)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CN102219346B (zh) 一种利用余热产生高温循环空气的污泥烘干及处理系统
CN204460222U (zh) 垃圾环保高效热解装置
CN107572740A (zh) 一种利用烟气余热的污泥低温干化焚烧一体化方法及系统
CN202581347U (zh) 污泥干化焚烧集成处理系统
CN103319065B (zh) 一种污泥干化、气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
CN110790475A (zh) 火电厂烟气再循环耦合污泥干化在线掺烧系统
CN105731754A (zh) 一种利用炉渣余热干化污泥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2284467A (zh) 等离子垃圾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4923042A (zh) 一种烟气脱水的间壁回转窑装置
CN103331026A (zh) 一种自惰式喷雾干燥系统
CN201310895Y (zh) 城市生活垃圾干燥预处理装置
CN101708869A (zh) 发生炉煤气站含酚污水的处理工艺及装置
CN104214758A (zh) 风扇磨和钢球磨制粉的煤和污泥混烧绿色发电系统
CN204588966U (zh) 一种造纸污泥高温无害化处理装置
CN111087162A (zh) 一种污泥干化耦合低氮燃烧系统
CN203487022U (zh) 工业污泥干化与焚烧系统
CN108658417B (zh) 一种燃煤机组协同干化城市污泥系统
CN204079746U (zh) 一种热干化系统
CN203768193U (zh) 一种玻璃化污泥处置系统
CN204534595U (zh) 防止二噁英生成的垃圾渐进分级热解装置
CN104329676B (zh) 流化床污泥焚烧系统及处理方法
CN208536004U (zh) 利用烟气余热的污泥低温干化焚烧装置
CN202109741U (zh) 一种利用余热产生高温循环空气的污泥烘干及处理系统
CN104214782A (zh) 一种垃圾处理回转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30814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