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75417U - 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75417U
CN202475417U CN2012200737052U CN201220073705U CN202475417U CN 202475417 U CN202475417 U CN 202475417U CN 2012200737052 U CN2012200737052 U CN 2012200737052U CN 201220073705 U CN201220073705 U CN 201220073705U CN 202475417 U CN202475417 U CN 202475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ignal
transformer
common mode
mode chok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737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修武
胡承刚
戴滋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ha Networks Inc
Original Assignee
Alpha Net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ha Net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Alpha Network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75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754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包括:第一侧区域,具有TX+、TX-、RX+与RX-信号端;第二侧区域,具有TD+、TD-、RD+与RD-信号端;第一变压器,具有一次侧线圈耦接至TX+以及TX-信号端,具有二次侧线圈耦接至TD+以及TD-信号端;以及第二变压器,具有一次侧线圈耦接至RX+以及RX-信号端,具有二次侧线圈耦接至RD+以及RD-信号端;其中,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与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利用一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或者,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与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利用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本案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利用三层绝缘线来缠绕线圈,使其能够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中的高电压与耦合以太网络信号。

Description

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信号耦合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运用于宽频电力线网络装置(broadband power line network apparatus)中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的进步,个人电脑与网络已经深入各个家庭并成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家庭中的许多电脑可以利用网络来达成数据的交换、数据分享或者数据的打印。利用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简称PLC)系统是众多连接电脑的方式之一,其利用家庭里的电源线路(electrical wires)即可完成电脑的间的连结。
请参照图1,其所示为宽频电力线通信系统(broadband PLC system)的示意图。由于一般家庭的各个区域,例如,房间、书房、客厅、厨房,都有许多电力插座,这些并联的电力插座除可供应交流电源(AC power)之外,更可以利用这些电源线路来完成宽频电力线通信系统。由图1中可知,个人电脑100的电源插头105可以插入第一电力插座110用以提供个人电脑100的电力。而个人电脑100与家庭中任意位置的另一电脑,例如笔记本电脑200的间也可以利用电源插座内的电源线路来达成连结。
一般来说,所谓的宽频电力线系统是利用多个宽频电力线网络装置(broadband power line network device)来传输10Mbps以上的以太网络信号(Ethernet signal)。如果其他的网络系统并非利用高速以太网络信号来进行传递或者传输速度在10Mbps以下,则该网络系统并非宽频网络系统。为了简化说明,以下的电力线网络装置皆为宽频电力线网络装置。
由图1中可知,将个人电脑100的网络线115插于一第一电力线网络装置120并将第一电力线网络装置120插入一第二电力插座125;同理,将笔记本电脑200的网络线215插于一第二电力线网络装置220并将第二电力线网络装置220再插入一第三电力插座225。如此,即可以达成个人电脑100与笔记本电脑200之间的连结。并且,完成宽频电力线通信系统。换句话说,由个人电脑100与笔记本电脑200的间利用第二电力线网络装置120、电源线路、与第二电力线网络装置220来完成以太网络信号的传递。
众所周知,家用的电源插座内供应110V或者220V的交流高电压。为了防止电力线网络装置120、220内部的高电压经由网络线115、215冲击到个人电脑100或者笔记本电脑200,电力线网络装置120、220内部需要有效地进行隔离以保护个人电脑100或者笔记本电脑200。
一般来说,电力线网络装置120、220内部会有一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Ethernet signal coupling device),其功能在于将个人电脑100或者笔记本电脑200所产生的外部以太网络信号转换为电力线网络装置120、220中的内部以太网络信号。并且,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120、220与其相连接的以太网络设备。如此,即可保护个人电脑100或者笔记本电脑200。
因此,如何设计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使其能够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120、220中的高电压与耦合以太网络信号,并且符合安规的规范,即为本实用新型所欲达成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以实现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中的高电压与耦合以太网络信号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包括:
一第一侧区域,具有至少一TX+信号端、一TX-信号端、一RX+信号端与一RX-信号端;
一第二侧区域,具有至少一TD+信号端、一TD-信号端、一RD+信号端与一RD-信号端;
一第一变压器,具有一一次侧线圈耦接至该TX+信号端以及TX-信号端,具有一二次侧线圈耦接至该TD+信号端以及TD-信号端;以及
一第二变压器,具有一一次侧线圈耦接至该RX+信号端以及RX-信号端,具有一二次侧线圈耦接至该RD+信号端以及RD-信号端;
其中,该第一变压器的该一次侧线圈与该第二变压器的该一次侧线圈利用一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或者,该第一变压器的该二次侧线圈与该第二变压器的该二次侧线圈利用该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
该第一变压的该一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1端,该第一变压的该二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2端,该第二变压的该一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3端,以及,该第二变压的该二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4端。
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还包括:
一第一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一第一极性端连接于该TX+信号端,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于TX-信号端;
一第二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一第二极性端连接于该TD+信号端,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于TD-信号端;
其中,该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1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2端。
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或者,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所缠绕而成。
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还包括:
一第三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于该RX+信号端,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于RX-信号端;
一第四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于该RD+信号端,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于RD-信号端;
其中,该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3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4端。
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所缠绕而成;或者,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所缠绕而成。
该第一侧区域的多个信号端与该第二侧区域的多个信号端需至少间隔一第一距离。
该第一距离为一安全距离,且该安全距离大于等于5mm。
本实用新型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利用三层绝缘线来缠绕线圈,使其能够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中的高电压与耦合以太网络信号,并且符合安规的规范。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宽频电力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的电路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个人电脑
105:电源插头
110:第一电力插座
115:网络线
120:第一电力线网络装置
125:第二电力插座
200:笔记本电脑
215:网络线
220:第二电力线网络装置
225:第三电力插座
300: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310:第一变压器
320:第二变压器
330:第一共模扼流单元
340:第二共模扼流单元
350:第三共模扼流单元
360:第四共模扼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再者,请参照图2,其所示为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的电路图。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300,第一侧区域(A)的信号端点至少包括TX+、TX-、RX+、RX-信号端;第二侧区域(B)的信号端点至少包括TD+、TD-、RD+、RD-信号端。当然,除了以上的信号端点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信号端,例如CT信号端(共同信号端,common terminal)。
再者,第一侧区域(A)的信号端接收外部以太网络信号,而第二侧区域(B)的信号端接收内部以太网络信号。或者,第二侧区域(B)的信号端接收外部以太网络信号,而第一侧区域(A)的信号端接收内部以太网络信号。其中,外部以太网络信号为电力线网络装置与外部装置(例如个人电脑)之间传递的以太网络信号;内部以太网络信号为电力线网络装置中产生的以太网络信号。再者,以太网络信号至少包括一差动传输信号对(differential transmitting signalpair)以及一差动接收信号对(differential receiving signal pair)。
如图2所示,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300包括第一变压器310、第二变压器320、第一共模扼流单元(choke)330、第二共模扼流单元340、第三共模扼流单元350、第四共模扼流单元360。
其中,第一变压器310与第二变压器320为具中间抽头端的变压器。再者,线圈的一端有黑点符号代表为第一极性端(例如正极性端),另一端无黑点符号代表为第二极性端(例如负极性端)。
如图所示,TD+端与TD-端传递内部以太网络信号的差动传输信号对,并经由第二共模扼流单元340来消除差动传输信号对中的共模噪声(commonmode noise)。之后,差动传输信号对输入第一变压器310。同理,由第一变压器310所感应出的外部以太网络信号中的差动传输信号对,会经由第一共模扼流单元330来消除差动传输信号对中的共模噪声,并由TX+端与TX-端输出。
其中,第一共模扼流单元330中第一线圈(L11)的第一极性端连接于TX+信号端、第二线圈(L12)的第一极性端连接于TX-信号端。
第二共模扼流单元340中第一线圈(L21)的第二极性端连接于TD+信号端、第二线圈(L22)的第二极性端连接于TD-信号端。
第一变压器310的一次侧线圈(P1)的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一共模扼流单元330的第一线圈(L11)的第二极性端;第一变压器310的一次侧线圈(P1)的第二极性端连接至第一共模扼流单元330的第二线圈(L12)的第二极性端;第一变压器310的一次侧线圈(P1)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1端。再者,第一变压器310的二次侧线圈(S1)的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二共模扼流单元340的第一线圈(L21)的第一极性端;第一变压器310的二次侧线圈(S1)的第二极性端连接至第二共模扼流单元340的第二线圈(L22)的第一极性端;第一变压器310的二次侧线圈(S1)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2端。
同理,RX+端与RX-端接收外部以太网络信号的差动接收信号对,并经由第三共模扼流单元350来消除差动接收信号对中的共模噪声。之后,差动接收信号对输入第二变压器320。同理,由第二变压器320所感应出的内部以太网络信号中的差动接收信号对,会经由第四共模扼流单元360来消除差动接收信号对中的共模噪声,并由RD+端与RD-端输出。
再者,第三共模扼流单元350的第一线圈(L31)的第一极性端连接于RX+信号端、第二线圈(L32)的第一极性端连接于RX-信号端。
第四共模扼流单元360的第一线圈(L41)的第二极性端连接于RD+信号端、第二线圈(S6)的第二极性端连接于RD-信号端。
第二变压器320的一次侧线圈(P2)的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三共模扼流单元350的第一线圈(L31)的第二极性端;第二变压器320的一次侧线圈(P2)的第二极性端连接至第三共模扼流单元350的第二线圈(L32)的第二极性端;第二变压器320的一次侧线圈(P2)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3端。再者,第二变压器320的二次侧线圈(S2)的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四共模扼流单元360的第一线圈(L41)的第一极性端;第二变压器320的二次侧线圈(S2)的第二极性端连接至第四共模扼流单元360的第二线圈(L42)的第一极性端;第二变压器320的二次侧线圈(S2)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4端。
由图2可知,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300利用第一变压器310与第二变压器320来接收外部以太网络信号并感应出内部以太网络信号,或者接收内部以太网络信号并感应出外部以太网络信号。
再者,内部以太感应信号与外部以太感应信号之间并无实际的电性连接,因此将可以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中的高电压。
一般来说,变压器以及共模扼流单元中的线圈皆是利用漆包线来进行缠绕。然而,利用漆包线在绝缘的程度上可能无法符合安规的要求。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侧区域(A)的所有线圈,与第二侧区域(B)的所有线圈的导线绝缘程度不同。
举例来说,第一侧域(A)中的所有线圈,包括第一变压器310的一次侧线圈(P1)、第二变压器320的一次侧线圈(P2)、第一共模扼流单元330的第一、第二线圈(L11、L12)、以及第三共模扼流单元350的第一、第二线圈(L31、L32),其线圈利用漆包线来进行缠绕。
再者,第二侧域(B)中的所有线圈,包括第一变压器310的二次侧线圈(S1)、第二变压器320的二次侧线圈(S2)、第二共模扼流单元340的第一、第二线圈(L21、L22)、以及第四共模扼流单元360的第一、第二线圈(L41、L42),其线圈利用三层绝缘线来进行缠绕。
当然,在此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将第一侧域(A)中的所有线圈利用三层绝缘线来进行缠绕;而将第二侧域(B)中的所有线圈利用漆包线来进行缠绕。同样地也可达成安规的要求。
换句话说,由于三层绝缘导线的绝缘程度较佳,因此可在第一变压器310与第二变压器320上达成更好得绝缘效果。因此,除了能够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中的高电压与耦合以太网络信号,并且能够符合安规的规范。
再者,由于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300固定在电路板(PCB)相互隔离的二个布局区域(layout area)。在实际的应用上,第一侧区域(A)中所有的端点固定于电路板的第一布局区域,而第二侧区域(B)中所有的端点固定于电路板的第二布局区域。而为了要符合安规的规范,第一布局区域与第二布局区域之间必须相距一安全距离(D1)以达成有效的隔绝。因此,在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300上,第一侧区域(A)中所有的端点与第二侧区域(B)中所有的端点也至少需相距该安全距离(D1)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安全距离(D1)至少需大于等于5mm。
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将第一侧区域(A)与第二侧区域(B)中所有线圈改为皆利用三层绝缘线来进行缠绕,其绝缘效果更好。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提出一种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利用三层绝缘线来缠绕线圈,使其能够有效地隔离电力线网络装置中的高电压与耦合以太网络信号,并且符合安规的规范。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8)

1.一种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侧区域,具有至少一TX+信号端、一TX-信号端、一RX+信号端与一RX-信号端;
一第二侧区域,具有至少一TD+信号端、一TD-信号端、一RD+信号端与一RD-信号端;
一第一变压器,具有一一次侧线圈耦接至该TX+信号端以及TX-信号端,具有一二次侧线圈耦接至该TD+信号端以及TD-信号端;以及
一第二变压器,具有一一次侧线圈耦接至该RX+信号端以及RX-信号端,具有一二次侧线圈耦接至该RD+信号端以及RD-信号端;
其中,该第一变压器的该一次侧线圈与该第二变压器的该一次侧线圈利用一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或者,该第一变压器的该二次侧线圈与该第二变压器的该二次侧线圈利用该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变压的该一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1端,该第一变压的该二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2端,该第二变压的该一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3端,以及,该第二变压的该二次侧线圈具有一中间抽头端连接于一CT4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一第一极性端连接于该TX+信号端,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于TX-信号端;
一第二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一第二极性端连接于该TD+信号端,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于TD-信号端;
其中,该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1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一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2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缠绕而成;或者,该第二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所缠绕而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于该RX+信号端,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于RX-信号端;
一第四共模扼流单元,具有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于该RD+信号端,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于RD-信号端;
其中,该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3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连接至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该第二极性端连接至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二线圈的该第一极性端;该第二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的中间抽头端连接至CT4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所缠绕而成;或者,该第四共模扼流单元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由该三层绝缘线所缠绕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区域的多个信号端与该第二侧区域的多个信号端需至少间隔一第一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距离为一安全距离,且该安全距离大于等于5mm。
CN2012200737052U 2012-01-05 2012-03-01 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754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00272 2012-01-05
TW101200272 2012-0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75417U true CN202475417U (zh) 2012-10-03

Family

ID=46923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73705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75417U (zh) 2012-01-05 2012-03-01 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754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12008B2 (ja) 改良型dc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6476520B1 (en) Plug connection
US9350315B1 (e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filter for multiple conductors
JP4757123B2 (ja) 電力線搬送通信の伝送機器、コンセントプラグ、コンセントプラグボックス、テーブルタップ、結合装置、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203708242U (zh) 一种电力线调制解调器
JP2008160490A (ja) 電力線通信用acアダプタ及び情報端末
JP2011234051A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CN201774246U (zh) 网络连接共模信号保护电路
CN202475417U (zh) 以太网络信号耦合元件
JP5624089B2 (ja) ブロードバンド電力ライ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CN102420041A (zh) 一种变压器和变压装置
US20210377059A1 (en) Power distribution over ethernet connection
CN102611480B (zh) 宽频电力线网络装置
Sharma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home appliances using inductive resonance coupling
EP2938005B1 (e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plc) signal pass-through device and plc signal transmission line therefor
WO2012169728A2 (en) Resonant coil,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using the sam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using the same
JP2006074488A (ja)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628273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CN117692027B (zh) 电力载波传输电路、集成电源适配器及电力载波传输系统
TWM434381U (en) Ethernet signal coupling device applied to broadband power line network apparatus
CN102647459A (zh) 物联网终端设备统一遥控装置
CN208722185U (zh) Usb远传隔离器
CN202713144U (zh) 直流电机电磁兼容抗干扰系统
CN206442286U (zh) 隔离型交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CN209526531U (zh)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的无线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