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92912U - 一种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92912U CN202392912U CN2011203697762U CN201120369776U CN202392912U CN 202392912 U CN202392912 U CN 202392912U CN 2011203697762 U CN2011203697762 U CN 2011203697762U CN 201120369776 U CN201120369776 U CN 201120369776U CN 202392912 U CN202392912 U CN 2023929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end
- liquid level
- storage tank
- liquid storage
- condition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储液罐、冷凝器以及至少一个蒸发器;其中,各个蒸发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冷凝器的输入端,冷凝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入端;该系统还包括:第一储液罐与各个蒸发器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各个蒸发器的输入端;或者,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动力设备连接各个蒸发器的输入端;或者,第一储液罐与各个蒸发器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并联的动力设备和第一控制阀连接各个蒸发器的输入端。该空调系统能够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制冷,降低空调系统的功率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信机房日益普及。由于通信机房设备发热量大,故机房空调要求全年制冷。如图1所示,传统的机房空调由压缩机、冷凝器、流量控制阀和蒸发器构成,为防止制冷剂系统中存在水分,还可以在冷凝器至流量控制阀的连接管路中依次增加干燥过滤器和/或视液镜。其不足之处在于:空调按照夏季的室外环境温度进行配置,当在冬季或春秋两季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需要模拟夏季工况来维持压缩机系统的正常工作,即压缩机需全年运行以维持机房空调的正常温度。机房中空调用电约占整个机房用电的一半,而传统的空调系统中压缩机耗电又占据了空调耗电的绝大部分。伴随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出,各大通信运营商在拓展业务的同时也在想尽办法减少支出,特别是电费支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能够利用自然冷源进行制冷,降低空调系统的功率损耗。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储液罐(5)、冷凝设备(2)以及至少一个蒸发器(8);其中,
所述蒸发器(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入端;
该系统还包括:
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蒸发器(8)的输入端;或者,
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动力设备(7)连接所述蒸发器(8)的输入端;或者,
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并联的所述动力设备(7)和第一控制阀(41)连接所述蒸发器(8)的输入端。
还包括:压缩设备(1)、流量控制阀(3)和切换阀(6);其中,
所述压缩设备(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出端,所述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
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3)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蒸发器(8)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切换阀(6)的第二通路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所述蒸发器(8)的输出端还通过所述切换阀(6)的第一通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
还包括:当所述压缩设备(1)未启动时传输制冷剂、当所述压缩设备(1)启动时关闭的第二控制阀(4);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阀(4)并联于当所述压缩设备(1)启动时传输制冷剂、当所述压缩设备(1)未启动时关闭的流量控制阀(3)的两端。
还包括:第一单向阀(91)和/或第二单向阀(92)和/或第三单向阀(93);其中,
所述切换阀(6)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91)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和/或,
所述切换阀(6)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92)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和/或,
所述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单向阀(93)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
还包括:第二储液罐(10);其中,
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用于存储空调系统中多余制冷剂的所述第二储液罐(10)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输入端。
还包括:第二储液罐(10);其中,
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用于存储空调系统中多余制冷剂的所述第二储液罐(10)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输入端。
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分析如下:
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各个蒸发器的输入端;各个蒸发器的输出端连接冷凝设备的输入端,冷凝设备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入端;并且,通过第一储液罐与蒸发器之间的高度落差和/或通过动力设备实现制冷剂从第一储液罐到各个蒸发器的传输,从而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冷凝设备可以利用自然冷源实现制冷需求,整个制冷过程中无需压缩机运行,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功率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中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中的一种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系统的实现。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第一储液罐5、冷凝设备2以及至少一个蒸发器8;其中,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各个蒸发器8的输出端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入端。这里,各个蒸发器8的输出端可以分别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或者,也可以先进行输出端的合并连接后,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这里并不限定。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储液罐5与各个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此时,通过重力作用第一储液罐5中的制冷剂可以正常的从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流动到各个蒸发器8中。直接通过重力作用保证制冷剂在制冷回路中的流动,大大节省了动力设备运行的功率损耗,对空调系统的节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或者,也可以不限定第一储液罐5与各个蒸发器8之间的高度关系,如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动力设备7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具体的,如图3所示,动力设备7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动力设备7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此时,第一储液罐5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动力设备7的作用流动到各个蒸发器8,为各个蒸发器提供制冷剂。利用动力设备7保证制冷剂在制冷回路中的流程,可以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更大的动力,尤其在制冷回路管路较长、和/或系统对制冷剂流量要求较大、和/或现场无法为第一储液罐5和蒸发器8提供足够的正落差情况下,使用动力设备7可以充分满足制冷系统对动力的需求。
或者,也可以将图2和图3中所示的第一储液罐5向各个蒸发器8传输制冷剂的方式结合起来,如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并联的动力设备7和第一控制阀41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具体的,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同时连接动力设备7的输入端以及第一控制阀41的输入端,动力设备7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第一控制阀4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这样,在实际应用中,若条件允许,可以既设置第一储液罐5与各个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且第一储液罐5与各个蒸发器8之间又设置动力设备7,根据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和现场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因动力设备7的运行而产生的能耗。第一控制阀41和动力设备7的切换关系为,当制冷系统可以利用正落差提供制冷剂流动动力时,动力设备7关闭,第一控制阀41打开,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储液罐5流动到各个蒸发器8;当制冷系统需要利用动力设备7提供充足制冷剂流动动力时,动力设备7打开,第一控制阀41关闭,制冷剂通过动力设备7的作用从第一储液罐5流动到各个蒸发器8。
在图2~4所示的空调系统中,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制冷剂通过设置在室外的冷凝设备2时,依靠室外空气或者冷冻水等自然冷源来冷却制冷剂,制冷剂从气态转换为液态,循环到第一储液罐5中,再从第一储液罐5中通过重力或者动力设备7的作用传输到设置在室内的各个蒸发器中,制冷器在蒸发器中吸收室内的热量,从液态再转换为气态,传输到冷凝设备2中,实现制冷循环。整个制冷过程,利用室外低温冷源实现制冷,不需要通过压缩机的运行,从而实现了利用自然冷源制冷,降低空调系统的功率损耗和电能消耗,节约能源的目的。
其中,当制冷剂的温度与室外冷源存在温差时,都可以利用室外的自然冷源来进行制冷。
图2~图4所示的空调系统为完全利用自然冷源实现制冷的单循环空调系统,空调系统需要在室外环境温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运行,但在实际应用中,现场通常需要空调系统全年运行,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其他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以满足空调全年运行制冷的需求,如图5~13所示。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系统相对于图2所示的空调系统,区别在于:
设置切换阀6,各个蒸发器8的输出端通过切换阀6的第一通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且各个蒸发器8的输出端还通过该切换阀的第二通路连接冷凝设备的输入端,其中第一通路是指切换阀6内部、切换阀6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出端之间的通路,第二通路是指切换阀6内部、切换阀6的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之间的通路;具体的,如图5所示,切换阀6的输入端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出端,切换阀6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切换阀6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其中,所述切换阀6主要的作用在于实现流路的切换,可以通过四通阀、三通阀或者电磁阀等实现,这里并不限制。
所述区别还在于:第一储液罐5与冷凝设备2之间设置压缩设备1,具体的,压缩设备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出端,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
所述区别还在于:如图5所示,冷凝设备的输出端通过流量控制阀连接第一储液罐的第一输入端;具体的,流量控制阀3的输入端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流量控制阀3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入端。所述流量控制阀3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等同时具备节流和导通功能的器件,这里并不限制。通过流量控制阀的设置,可以进行空调系统中制冷剂的流量控制和调节,使得系统中制冷剂流量保持在所需的流量上。
在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第一储液罐5与各个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此时,第一储液罐5中的制冷剂通过重力作用流动到各个蒸发器8中。
在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中,不仅包括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还包括压缩设备模式下的制冷循环;具体的,在压缩设备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中:制冷剂按照压缩设备1、冷凝设备2、流量控制阀3、第一储液罐5、蒸发器8以及切换阀6的流向构成制冷循环,在循环中压缩设备1需要开启进行制冷;在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中:制冷剂按照冷凝设备2、流量控制阀3、第一储液罐5、蒸发器8以及切换阀6的流向构成制冷循环,在该循环中压缩设备1不需要开启,直接由室外低温环境为制冷剂提供冷源。两个制冷模式的切换可以由系统根据制冷剂与室外温度的温差进行,具体的,制冷剂温度高于室外冷源温度时,可以通过自然冷源模式进行制冷,否则可以通过压缩设备模式进行制冷;或者,在实际应用中,两模式的切换可以人为控制等,这里不赘述。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系统相对于图5所示的空调系统,其区别在于:
在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与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之间设置动力设备7,其中,动力设备7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动力设备7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此时,第一储液罐5中的制冷剂可以通过动力设备7的作用传输到各个蒸发器8,为各个蒸发器8提供制冷剂。
此时,第一储液罐5与各个蒸发器8之间的高度关系可以不限制。
在图6所示的空调系统中,也包括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和压缩设备模式下的制冷循环;具体的,在压缩设备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中:制冷剂按照压缩设备1、冷凝设备2、流量控制阀3、第一储液罐5、动力设备7、蒸发器8以及切换阀6的流向构成制冷循环,在循环中压缩设备1和动力设备7都需要开启;在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中:制冷剂按照冷凝设备2、流量控制阀3、第一储液罐5、动力设备7、蒸发器8以及切换阀6的流向构成制冷循环,在该循环中压缩机不需要开启,只开启动力设备7即可。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空调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图5和图6所示的空调系统中可以与图4类似的,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并联的动力设备7和第一控制阀41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具体的,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同时连接动力设备7的输入端以及第一控制阀41的输入端,动力设备7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第一控制阀4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各个蒸发器8的输入端。此时,第一储液罐5和各个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需要存在正落差,以便动力设备7不工作时,第一储液罐5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第一控制阀41正常流动到蒸发器8中。图7所示的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这里不赘述,请参见图4~6实施例的相关说明。
优选地,为了尽可能降低空调系统在不同制冷模式下制冷回路中的阻力,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实施例七空调系统,即在上述实施例中流量控制阀3的两端并联增加第二控制阀4,以图8为例说明,相对于图6所示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区别仅在于:第二控制阀4并联于流量控制阀3的两端;在空调系统正常进行制冷工作时,流量控制阀3用于当压缩设备1启动时传输制冷剂,压缩设备1未启动时关闭;第二控制阀4用于压缩设备1启动时关闭,压缩设备1未启动时传输制冷剂。也即是说:流量控制阀3用于在压缩设备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下开启,进行制冷剂的传输,在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中关闭;第二控制阀4则用于在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下开启,进行制冷剂的传输,在压缩设备模式下的制冷模式中关闭。
一般的,流量控制阀3阻力较大,在自然冷源模式下的制冷循环中关闭,而开启第二控制阀4进行制冷剂的传输,可以降低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的传输阻力,减少动力设备7的功率损耗。
与图8所示的空调系统相似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5和图7所示的空调系统中,流量控制阀3上也可以并联一第二控制阀4,这时,不但可以减少动力设备7的功率损耗,还可以降低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的传输阻力,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剂传输速度和效率,进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
优选地,为了防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循环中发生制冷剂倒流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实施例八,即在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七的空调系统中设置单向阀,具体结构说明以图9为例。相对于图8,图9空调系统还进一步包括:切换阀6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单向阀91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和/或,切换阀6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二单向阀92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和/或,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通过第三单向阀93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从而,通过上述单向阀的设置保证制冷剂在规定了制冷回路中流动及防止制冷剂倒流对压缩设备1的损坏。
优选地,为利于空调系统存储更多的制冷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实施例九,即在实施例四~八的空调系统中还设置了第二储液罐10。以图10为例,相对于图9,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其区别在于: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储液罐10连接流量控制阀3的输入端,具体的,第二储液罐10的输入端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第二储液罐10的输出端连接流量控制阀3以及第二控制阀4的输入端。
这里,第二储液罐10可以设置于室外,通过高压储液罐实现,而第一储液罐5可以设置于室内,通过低压储液罐实现。由于第一储液罐5一般设置于室内,第一储液罐5体积设计往往受到室内机组尺寸的影响,为确保机组制冷剂供液要求,故增加第二储液罐10,以便空调系统具有足够的容器存储制冷剂,优化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当第二储液罐10通过高压储液器实现时,可以相对容纳较多制冷剂,从而进一步优化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
优选地,为保证第一储液罐5中有足够的制冷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实施例十,即在实施例四~九的空调系统中,在第一储液罐5上设置第一液位控制器13。以图11为例,相对于图10,图11所示的空调系统,其区别在于: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第一储液罐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用于检测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根据检测到的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这里的控制可以为打开关断控制,或者,也可以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控制等,这里不限定。此时,流量控制阀3可以使用电动的流量控制元件实现,由第一液位控制器13发出对应的电信号进行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或者,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和流量控制阀3也可以通过机械方式实现,例如,在储液罐中设置浮球来感应液位,液位低时供液口开启,液位达到时供液口关闭,则这里的浮球对应第一液位控制器13,而供液口则对应流量控制阀3,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和流量控制阀3还可以有其他的实现方式,这里不赘述。具体的,第一液位控制器13可以用于:检测第一储液罐5的液位低于预设第一液位值,控制流量控制阀3开启或加大供液;检测第一储液罐5的液位高于预设第二液位值,控制流量控制阀3关断或者减少供液;从而保证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处于第一液位值和第二液位值之间,第二液位值大于第一液位值。这里,所述第一液位值和第二液位值可以分别取值为低位输出端和高位输出端对应的液位值,或者,也可以自主设定其他的液位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定,这里并不限制。
优选地,为防止由于第一储液罐5制冷剂量偏少而导致流过动力设备7的制冷剂量偏小,对动力设备的损耗,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实施例十一,即在上述存在动力设备7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储液罐5上设置第二液位控制器14。以图12为例,相对于图11,图12所示的空调系统,其区别在于:在第一储液罐5上设置第二液位控制器14,通过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控制动力设备7的开启和停止装置,此时,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可以用于:检测第一储液罐5的液位高于低位输出端时,控制动力设备7开启;液位低于低位输出端时,控制动力设备7停止工作。从而保证只有在液位足够的情况下才开启动力设备7,保护动力设备7不受损耗。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存在压缩设备1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缩设备1可以为无油压缩设备,具体的可以由至少一个无油压缩机构成;当压缩设备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无油压缩机时,无油压缩机之间可以相互并联,即无油压缩机的输入端共同作为压缩设备1的输入端,无油压缩机的输出端共同作为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如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系统,压缩设备1通过并联的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120实现,其中,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120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出端,第一压缩机110和第二压缩机120的输出端连接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
采用至少两个压缩机并联的方式构成所述压缩设备1,相对于使用一个压缩机进行制冷,提高了空调系统满足不同制冷需求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空调系统一直运行在最佳工况,例如,当制冷需求较小时,可以只控制一台或部分压缩机开启,而当制冷需要提高时,控制较多或全部压缩机开启,根据不同制冷需求,控制压缩机运行的台数,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减少空调系统的功率损耗。当存在多台并联的压缩机时,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制冷需求进行压缩机控制,这里不赘述。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系统中,所述动力设备7可以通过一个泵或者多个并联的泵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其他可以提供动力的设备实现;所述泵可以为离心泵、旋涡泵、齿轮泵或螺杆泵等,这里不限定。所述蒸发器8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具体个数这里不限制。所述第一储液罐5可以通过分离器实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冷凝设备2是指能够对制冷剂进行冷凝处理的设备的统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自主选择具体的冷凝设备来实现。例如,所述冷凝设备2可以通过一个冷凝器或者并联的至少两个冷凝器实现。冷凝设备2的冷却方式可以是风冷或水冷。
第二储液罐10的形状不受图形限制,进出口位置仅为示意,第一储液罐5在上述图中也仅为示意,具体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这里并不限制,另外,第一储液罐或者第二储液罐的安装方式可以是立式安装或卧式安装等各种安装方式,这里也并不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41和第二控制阀4等可以通过电磁阀或者电动球阀等实现,这里并不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液罐(5)、冷凝设备(2)以及至少一个蒸发器(8);其中,
所述蒸发器(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入端;
该系统还包括:
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蒸发器(8)的输入端;或者,
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动力设备(7)连接所述蒸发器(8)的输入端;或者,
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在高度上存在正落差,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并联的所述动力设备(7)和第一控制阀(41)连接所述蒸发器(8)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设备(1)、流量控制阀(3)和切换阀(6);其中,
所述压缩设备(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出端,所述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
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3)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蒸发器(8)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切换阀(6)的第二通路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所述蒸发器(8)的输出端还通过所述切换阀(6)的第一通路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所述压缩设备(1)未启动时传输制冷剂、当所述压缩设备(1)启动时关闭的第二控制阀(4);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阀(4)并联于当所述压缩设备(1)启动时传输制冷剂、当所述压缩设备(1)未启动时关闭的流量控制阀(3)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阀(91)和/或第二单向阀(92)和/或第三单向阀(93);其中,
所述切换阀(6)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91)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第二输入端;和/或,
所述切换阀(6)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92)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和/或,
所述压缩设备(1)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单向阀(93)连接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储液罐(10);其中,
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用于存储空调系统中多余制冷剂的所述第二储液罐(10)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储液罐(10);其中,
所述冷凝设备(2)的输出端通过用于存储空调系统中多余制冷剂的所述第二储液罐(10)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流量控制阀(3)相应进行控制的第一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1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3)的控制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储液罐(5)与所述蒸发器(8)之间存在所述动力设备(7)时,该系统还包括:用于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储液罐(5)中的液位对所述动力设备(7)相应进行开启或停止控制的第二液位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两个液位检测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储液罐(5)的高位输出端和低位输出端,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1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设备(7)的控制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697762U CN202392912U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一种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697762U CN202392912U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一种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92912U true CN202392912U (zh) | 2012-08-22 |
Family
ID=46667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69776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92912U (zh) | 2011-09-29 | 2011-09-29 | 一种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929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44706A1 (zh) * | 2011-09-29 | 2013-04-04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
2011
- 2011-09-29 CN CN2011203697762U patent/CN20239291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44706A1 (zh) * | 2011-09-29 | 2013-04-04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CN103032924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50898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RU2419038C2 (ru) | Хранилище льда, использующая его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упомянутой системой | |
CN202002246U (zh) | 一种自然冷却式冷水机组 | |
CN202229351U (zh) | 双工况通信专用节能空调 | |
CN103453697B (zh) | 空调系统 | |
US20210088232A1 (en) | Multiple-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05423656A (zh)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236148A (zh) | 一种食用菌冷库节能制冷系统 | |
CN106440137A (zh)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和制冷方法 | |
CN103453704B (zh) | 空调系统 | |
CN204438396U (zh) | 具有蓄能功能的空调机组 | |
CN103836792A (zh) | 热泵与热水加热组合系统 | |
CN202392912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08365702U (zh)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 |
CN110617591A (zh) | 智能涡流喷射节能空调 | |
CN105352211A (zh) | 一种直接膨胀式机房节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198872B (zh) |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3032924A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05561325U (zh) | 一种机柜散热空调系统 | |
CN213238035U (zh) | 一种集成氟泵的机房冷却机组 | |
CN203704470U (zh) | 一种并联多功能制冷空调机组 | |
CN202153040U (zh) | 一种热管和地源热泵相结合的智能制冷装置 | |
CN108195005B (zh) | 一种三管制水源多联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227932U (zh) | 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短接补气热泵 | |
CN205227930U (zh) | 一种串联式两级集热热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ansh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in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No. 1001 Nanshan Chi Park B2 building 1-4 floor, building 6-10 Patentee after: Vitami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Guangdong, Shenzhen Branch Road, No. Patentee before: Aimosheng Network Energy Source Co., 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