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润滑油过滤器。
背景技术
润滑系统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在供油阶段,润滑油从润滑油箱经过套装油管路后最终到达相应的润滑位置。然而,润滑油中难免会带有杂质,因此需要在润滑油供油管路上安装润滑油过滤器,从而实现杂质过滤,保证出油口能够提供洁净的润滑油。
现有的网式过滤器滤芯滤芯以铜网为过滤材料,在周围开有很多孔的塑料或金属筒形骨架上,包着一层或两层铜丝网。这种过滤器的流通速度和过滤精度取决于铜网层数和网孔的大小,过滤精度高则流通速度低,流通速度高则过滤精度低,两者难以同时满足要求。靠铜网的层数和网孔大小的变化来控制流速,流体的冲击力全部由滤网承受,对滤网损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通流能力好、过滤精度高的润滑油过滤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润滑油过滤器,包括盖板、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滤筒,所述壳体侧壁上对称的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壳体与滤筒之间设置有整流板,所述整流板位于壳体出油口侧。
通过在壳体与滤筒之间的壳体出油口侧设置整流板,使润滑油经过滤筒过滤后经过整流板整流,降低润滑油流速,保证固体颗粒杂质有效的过滤、沉淀,延长了滤网的实用寿命,保证流通能力,提升过滤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盖板为法兰盖,并焊接有把手,壳体呈筒状,且上端部设置为与盖板契合的法兰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滤筒包括与壳体内部相匹配的护板、内衬骨 架和置于两者之间的两种不同孔径不锈钢滤网布,内层滤网布孔径小于外层。滤网内衬骨架弯曲半径与滤网契合。护板与内衬骨架对滤网起固定、支撑作用,使滤网紧密的固定在护板与内衬骨架之间,避免滤网受润滑油冲击而变形,延长滤网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整流板呈直条型或直板型,朝壳体出油口一侧设置有多个凸块,整流板两侧设置有不少于两块的加强板。加强板对整流板起固定作用,并配合整流板控制流通速度。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由于过滤板对润滑油的缓冲左右,减小了滤网所受的冲击力,延长了滤网的使用寿命,保证了流通能量,提升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过滤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Ⅰ处的放大图;
图3为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滤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整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滤筒俯视图;
图7为内衬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盖板;2-连接法兰;3-壳体;4-滤筒;4a-护板;5-进油口补强板;6-内衬骨架;7-整流板;8-整流板加强板;9-进油口;10-出油口;11a-滤芯筒侧30目滤网;11b-滤芯底部30目滤网;12a-滤芯筒侧150目滤网;12b-滤芯底部150目滤网;13-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润滑油过滤器,包括盖板1、壳体3和位于壳体3内的滤筒4,壳体3侧壁上对称的设置有进油口9和出油口10,壳体3和滤筒4之间设置有整流板7,所述整流板7位于壳体3出油口侧。盖板1为特制的法 兰盖,并焊接有实心把手。
如图2、4和7所示,滤网布分为两层,筒壁和桶底均铺设。外层滤网布为30目滤网布,内层为150目滤网布,叠加后,由护板4a和内衬骨架6支撑,内衬骨架6的弯曲半径与滤网吻合。将大孔径滤网布置于外层,小孔径滤网布置于内层,介质经过外层过滤了较大颗粒杂质后,再精过滤,保证过滤精度,延长滤网布的使用寿命。滤筒4分为滤芯护板4a,滤网和内衬骨架6,且护板4a顶端焊接法兰板,法兰板一侧(与进口同侧)焊接标牌板,标明润滑油的油流方向,护板4a设置有与壳体3进油口9相匹配的开口,且护板4a侧壁和底部开有多个直径为6mm的滤孔,滤孔之间间距为8mm,并呈三角形排列。滤筒通过法兰板置于盖板1和壳体3的连接法兰2之间,螺栓连接固定。护板4a进油口处焊接进油口补强板5,增强护板强度,保证输油管道与过滤器之间密闭。
如图3所示,壳体3为上端设置不锈钢连接法兰2的筒状结构。连接法兰2为特制的平焊法兰,与盖板的特制法兰盖的规格相匹配。壳体3为钢管底端焊接底板,上端与法兰平焊。在钢管中下方两对称的位置开孔,作为过滤器的进口和出口。
如图5和6所示,整流板7呈直条型或直板型,朝壳体出油口一侧设置有多个凸块,位于滤筒出口处居中位置,并纵向放置,两侧用加强板8对称加固,加强板8沿油流出口方向呈锥形。整流板7的作用为调整经过过滤后的润滑油的油流状态,整流板7上设置凸块13能减小了整流板7的厚度,使整流板贴紧滤筒4和壳体3,使滤筒4不发生晃动。
盖板1、壳体3和滤筒4分别制作后,将两层滤网布装于焊有连接法兰2、整流板7的护板4内部,再将内衬骨架6用木锤轻轻敲入。组装后的滤筒装入壳体3,用螺栓连接盖板1、滤筒法兰板和壳体3的连接法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