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98020U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298020U CN202298020U CN2011203630315U CN201120363031U CN202298020U CN 202298020 U CN202298020 U CN 202298020U CN 2011203630315 U CN2011203630315 U CN 2011203630315U CN 201120363031 U CN201120363031 U CN 201120363031U CN 202298020 U CN202298020 U CN 2022980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back rest
- linkage
- rotates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包括下后梁、上后梁、左摆杆、右摆杆和齿轮组,所述左、右摆杆上分别设置有轴承,所述上、下后梁的两端轴颈分别安装在所述轴承的轴孔内,所述齿轮组位于所述右摆杆的一侧,其中二个齿轮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后梁上。本实用新型利用双后梁的转动和转向,改变后梁与经纱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加对经纱的控制能力,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染色不匀、条影和云织及经纱张力不匀的瑕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织机领域,涉及喷水织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喷水织机上使用的是双后梁送经装置,利用该种装置的喷水织机在织造特轻丝织物时,容易产生染色不匀、条影和云织,经纱张力存在不匀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喷水织机在织造特轻丝织物时容易产生染色不匀、条影和云织及经纱张力存在不匀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以增加对经纱的控制能力。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包括下后梁、上后梁、左摆杆、右摆杆和齿轮组,所述左、右摆杆上分别设置有轴承,所述上、下后梁的两端轴颈分别安装在所述轴承的轴孔内,即设置在所述左、右摆杆上,所述齿轮组位于所述右摆杆的一侧,其中二个齿轮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后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后梁随经纱进给而转动,进一步控制经纱与后梁表面的摩擦阻力。双后梁部件包括二根可转动后梁。经纱从织轴上引出,先经过下后梁表面,再经过上后梁表面。下后梁的二端安装了左右摆杆。二后梁活套在左右摆杆的轴孔内,后梁可相对摆杆转动。上下后梁都转动,上下后梁的转动速度不同,对经纱的控制力也不同,经纱很细,利用上下后梁的转速差,增加张力梯度,控制经纱的张力,增强喷水织机的产品品种适应能力,提高轻型织物的质量。利用齿轮的齿数比可以调节后梁的转动速度比,按经纱的规格选择齿轮的齿数比。织机运转,经纱不断从织轴上退绕,织轴的直径变小,经纱在后梁上的包缠角跟随变化,经纱的阻力跟随变化,利用后梁的转动和转向,改变后梁与经纱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加对经纱的控制能力,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染色不匀、条影和云织及经纱张力不匀的瑕疵。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后梁送经装置。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齿轮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齿轮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下后梁,2、上后梁,3、左摆杆,4、右摆杆,5、齿轮组,A、第一齿轮,B、第二齿轮,C、第三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见图2所示,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包括下后梁1、上后梁2、左摆杆3、右摆杆4和齿轮组5,所述左、右摆杆3,4上分别设置有轴承6,所述上、下后梁1,2的两端轴颈分别安装在所述轴承6的轴孔内,即设置在所述左、右摆杆3,4上,所述齿轮组5位于所述右摆杆4的一侧,两齿轮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后梁1,2的轴端上。
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示,所述齿轮组5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A和第二齿轮B,所述第一齿轮A固定在所述下后梁1上,所述第二齿轮B固定在所述上后梁2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A与所述下后梁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齿轮B与所述上后梁2同步转动,所述上、下后梁1,2反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A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B的齿数。
实施例2:
参见图2所示,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包括下后梁1、上后梁2、左摆杆3、右摆杆4和齿轮组5,所述左、右摆杆3,4上分别设置有轴承6,所述上、下后梁1,2的两端轴颈分别安装在所述轴承6的轴孔内,即设置在所述左、右摆杆3,4上,所述齿轮组5位于所述右摆杆4的一侧,其中两齿轮分别固定在所述上、下后梁1,2的轴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组5包括第一齿轮A和第二齿轮B和第三齿轮C,所述第一齿轮A啮合所述第三齿轮C,所述第三齿轮C啮合所述第二齿轮B,所述第一齿轮A固定在所述下后梁1上,所述第二齿轮B固定在所述上后梁2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A与所述下后梁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齿轮B与所述上后梁2同步转动,所述上、下后梁1,2同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齿轮C为惰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A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B的齿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案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后梁(1)、上后梁(2)、左摆杆(3)、右摆杆(4)和齿轮组(5),所述左、右摆杆(3,4)上分别设置有轴承(6),所述上、下后梁(1,2)的两端轴颈分别安装在所述轴承(6)的轴孔内,所述齿轮组(5)的一对齿轮位于所述右摆杆(4)的一侧,分别固定在所述上后梁(2)和下后梁(1)的轴端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5)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A)和第二齿轮(B),所述第一齿轮(A)固定在所述下后梁(1)上,所述第二齿轮(B)固定在所述上后梁(2)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A)与所述下后梁(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齿轮(B)与所述上后梁(2)同步转动,所述上、下后梁(1,2)反向转动。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A)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B)的齿数。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5)包括第一齿轮(A)和第二齿轮(B)和第三齿轮(C),所述第一齿轮(A)啮合所述第三齿轮(C),所述第三齿轮(C)啮合所述第二齿轮(B),所述所述第一齿轮(A)固定在所述下后梁(1)上,所述第二齿轮(B)固定在所述上后梁(2)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A)与所述下后梁(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齿轮(B)与所述上后梁(2)同步转动,所述上、下后梁(1,2)同向转动。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C)为惰轮。
8.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A)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二齿轮(B)的齿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630315U CN202298020U (zh) | 2011-09-26 | 2011-09-26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3630315U CN202298020U (zh) | 2011-09-26 | 2011-09-26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298020U true CN202298020U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636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6303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298020U (zh) | 2011-09-26 | 2011-09-26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29802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3947A (zh) * | 2011-09-26 | 2012-05-09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
2011
- 2011-09-26 CN CN2011203630315U patent/CN20229802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43947A (zh) * | 2011-09-26 | 2012-05-09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22482U (zh) | 一种织机的送经机构及剑杆织机 | |
CN203212747U (zh) | 一种织机折入边装置 | |
CN202298020U (zh)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
CN102443947A (zh) | 一种双后梁转动联动装置 | |
CN106930020A (zh) | 分段式短纤纱经编整经上浆系统 | |
CN202337860U (zh) | 双织轴喷气或喷水织机 | |
CN103938392B (zh) | 一种纱线丝光的生产方法及平幅纱线丝光机 | |
CN201770821U (zh) | 织轴边纱细纱的玻璃纤维布 | |
CN201313970Y (zh) | 双蜡槽浆纱机 | |
CN202099478U (zh) | 一种竹炭纤维织带 | |
CN101053964B (zh) | 塑料编织机用反向积极式机械送经装置 | |
CN102383242A (zh) | 可调节纬丝张力圆织机的梭子 | |
CN201095674Y (zh) | 彩色经纱送经补充装置 | |
CN202936570U (zh) | 送经机构 | |
CN102587013A (zh) | 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筒子架 | |
CN202116784U (zh) | 整经机的拉伸装置 | |
CN102286831A (zh) | 双织轴喷气(水)织机 | |
CN101885262B (zh) | 防沾色热转移经线印花机 | |
CN201202004Y (zh) | 一种经编机的牵拉辊装置 | |
CN2890124Y (zh) | 碳纤维布涂酯装置 | |
CN201067939Y (zh) | 塑料编织机用反向积极式机械送经装置 | |
CN112680871A (zh) | 一种布动式毛巾机双后梁机构 | |
CN206298700U (zh) | 一种天然植物纤维编织机送纬装置 | |
CN109576895A (zh) | 一种双针床经编机用机侧坯布牵拉机构 | |
CN204608309U (zh) | 宽幅织机用转动导布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3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