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34706U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34706U
CN202234706U CN2011202897850U CN201120289785U CN202234706U CN 202234706 U CN202234706 U CN 202234706U CN 2011202897850 U CN2011202897850 U CN 2011202897850U CN 201120289785 U CN201120289785 U CN 201120289785U CN 202234706 U CN202234706 U CN 202234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op board
touch
detecting electrode
touch det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8978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尾胜春
青木政幸
佐乡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34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3470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确保顶板和其下方的触摸检测部之间的密合性且触摸检测精度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在顶板(16)下表面的、与操作部(22)相对置的部分设置的触摸检测电极(23~26)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触摸操作,其中,为了从下方承接顶板的触摸检测电极部分,在外壳(12)的前部设置凸缘部(15),在凸缘部和触摸检测电极之间设置缓冲材料(54),并通过缓冲材料将触摸检测电极推压到顶板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进行感应加热烹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外壳的内部具备感应加热线圈和控制部,同时在外壳的上面开口上配设有用于覆盖该开口的顶板。而且,在该顶板的前缘部的上表面设有例如静电电容式的操作部,此外,在该前缘部的下侧设置有由触摸检测电极基板构成的触摸检测部。
而且,当用户触摸操作部的相应的按钮显示部分时,控制部根据其下方的相应位置的电极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出触摸操作,从而使其执行相应的动作。
这种通过静电电容检测的操作输入方法,具有如下性质,即只要在顶板和其下方的触摸检测部之间产生极小的间隙,就会降低触摸检测精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52A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74166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确保顶板和其下方的触摸检测部的密合性,且触摸检测精度高。
实施方式涉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具备:感应加热单元;外壳,收容上述感应加热单元;顶板,在上述感应加热单元的上方设置在上述外壳的上开口边缘,用于在其上面载置被加热物;以及操作部,设在上述顶板的前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在上述顶板下表面的、与上述操作部相对置的部分设置的触摸检测电极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触摸操作,其中,在上述外壳的前部设置用于从下方承接上述顶板的触摸检测电极部分的凸缘部,在上述凸缘部和上述触摸检测电极之间设置缓冲材料,通过上述缓冲材料将上述触摸检测电极推压到上述顶板的下表面。
由此,能够确保顶板和其下方的触摸检测部的密合性,并且提高触摸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厨柜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组装在厨柜中能够的加热烹调器整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省略顶板后示出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感应加热线圈有关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前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分解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前板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顶板的前侧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表示从下面侧看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下面侧看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从下面侧看第三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厨柜
2:感应加热烹调器
3:烹调器本体
3a:上面开口
4:开口
8、9:感应加热线圈
10:加热器
11:主电路板
11a:连接器
11A:触摸输入检测电路部
11B:显示电路部
12:外壳
12d1~12Dn:发光二极管
14:连接器
15:凸缘部
15A:前板部
16:顶板
17~19:加热部
22:触摸输入部
23~25:单个触摸输入部
23~25:个别触摸检测电极
26D1~26Dn:触摸检测电极
27:控制电路
28:变频器控制电路
29:变频器
31:振荡电路
32d1~32dn:个别检测电路
33:电容
34:触摸检测电路
35:二极管
36:电阻
37:充电电容器
38:电极基板
39:屏蔽图案
50:接地线
51:接地连接部
52、52A:下部框架
53、53A:挖空部
54、54A、54a、54b:缓冲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的整体结构。如图1~图3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2以组装在厨柜1中的状态使用。
加热烹调器2的烹调器本体3以嵌入在厨柜1上设有的开口4中的状态组装。在该烹调器本体3的下部设有烘烤部5。
如图3所示,烹调器本体3的上表面被开口,并且在内部的前方侧设有作为加热单元的2个感应加热线圈8、9,此外,在中央里侧部设有作为另一加热单元的例如由辐射加热器构成的加热器10。
如图3~图5、图7所示,在烹调器本体3内配设有将触摸输入检测电路部11A和显示电路部11B一体化的主电路板11。在该主电路板11的显示电路部11A安装有多个用于显示加热强度的发光二极管12d1~12dn,同时例如安装有由荧光显示管构成的显示器13。
进一步,以竖立状态安装有由板簧构成的多个(与后述的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及单个触摸检测电极23D~25D的数量相同)接线端子14。
在触摸输入检测电路部11B中,安装有用于检测手指对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的触摸的电容、电阻等触摸检测电路用部件。而且,在该主电路板11的前侧端边缘部安装有连接器11a。
如图7所示,发光二极管12d1~12dn被收容在发光导向部件12a内,如图5所示,形成矩形的显示形状。该发光二极管12d1~12dn的数量与后述的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的数量相同。
如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在烹调器本体3的开口3a周缘部设有凸缘部15,而且该凸缘部15配置在上述厨柜1的开口4的边缘部。
如图6所示,前侧的凸缘部15是通过将倒L形角材的前板部15A螺纹固定在外壳12的前上部而形成。
进一步,如图1、图2、图5~图7所示,在烹调器本体3的上表面设有耐热玻璃制的顶板16,以覆盖开口3a(参照图3、图5),也就是从上侧覆盖感应加热线圈8、9及加热器10。
此时,该顶板16的周缘部16a比烹调器本体3向外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伸出,且被外壳12侧的凸缘部15支承。
在该顶板16中,对应于左右感应加热线圈8、9及加热器10上方的部位分别是圆形的加热部17、18、19。显示部17a、18a、19a的内部区域(参照图1)相当于加热部17、18、19。
如图5所示,在顶板16中,在加热部17、18的前侧形成有由发光二极管12d1~12dn构成的作为烹调条件显示单元的烹调条件显示部20。
在该烹调条件显示部20的上侧及下侧印刷形成有加热温度文字显示部21a及加热强度显示部21b,该加热温度文字显示部21a用于显示作为烹调条件的加热温度,该加热强度显示部21b用于显示加热强度。还有,显示器13也属于烹调条件显示单元。
进一步,如图5所示,在该顶板16的前缘部16a(比烹调器本体3向前方伸出的部分)的上面,设有位于加热部17的前方且作为触摸操作部的触摸输入部22及单个触摸输入部23~25。触摸输入部22是用于设定烹调条件。
触摸输入部22由印刷用胶片形成在顶板16的上表面上,该触摸输入部22具有能够任意变更手指触摸位置的长度区域(规定区域)的形状,也就是长条状。
另一方面,单个触摸输入部23~25是用于控制转换,其中,单个触摸输入部23是用于设定加热模式的烹调菜单设定用,单个触摸输入部24是用于开电源,单个触摸输入部25是用于关电源。
用于设定加热模式的单个触摸输入部23是用于设定适合于通常加热、天妇罗、煮饭等烹调的加热模式。这些单个触摸输入部23~25也由印刷用胶片形成在顶板16的上表面上。
在顶板16前缘部16a的下面侧,设有对应上述触摸输入部22的多个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该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由导电图形形成在后述的电极基板38上,相互以能够用手指同时触摸输入的配置间隔设置。
在该电极基板38上施加屏蔽图案39,由此提高抗干扰性。
还有,由于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位于顶板16的下表面侧,所以实际上手指触摸不到,上述的“可同时触摸输入的配置间隔”是指,当触及顶板16上面的触摸输入部22时,能够使多个触摸检测电极同时处于触摸输入状态的配置间隔。
图4是表示一个感应加热线圈8的概要电气结构的示意图。作为烹调条件设定单元、烹调条件显示控制单元及加热控制单元的控制电路27的构成中包括微型计算机。
在该控制电路27上连接有变频器控制电路28。变频器控制电路28用于控制向感应加热线圈8供给高频电流的变频器(Inverter)29。
进一步,在控制电路27上连接有触摸输入检测电路30、显示器13、发光二极管12d1~12dn。
该触摸输入检测电路30具备振荡电路31和由该振荡电路31分别提供振荡输出的个别检测电路32d1~32dn。
个别检测电路32d1~32dn是用于分别检测对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的触摸输入的电路,由于基本上具有相同结构,因此仅说明个别检测电路32d1。
该个别检测电路32d1具有电容33、触摸检测电极26D1、触摸检测电路34。振荡电路31的振荡输出是通过电容33、触摸检测电极26D1以及连接器14提供给触摸检测电路34。
触摸检测电路34具有二极管35、电阻36以及充电电容器37。如图4、图7所示,作为触摸检测电路34的输入端子的二极管35的阳极通过连接器14连接在触摸检测电极26D1上。
在该二极管35的阴极和地线之间并联连接有电阻36和充电电容器37,并且作为输出端子的阴极和充电电容器37的连接点连接在控制电路27上。
电阻36和充电电容器37各自的接地端子通过接地线50、接地连接部51连接在接近位置处的外壳12的金属制的板部件26上。
在顶板16上的触摸输入部22中,当人的手指触摸该触摸检测电极26D1的正上方或稍微偏离的位置部分时,人体与触摸检测电极26D1产生静电电容耦合,从而人体与触摸检测电极26D1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而流动弱电流。
由此,触摸检测电路34的输出电压34v发生变化(下降),而控制电路27判断该输出电压34v是否变为设定值以下,根据处于设定值以下来判定有触摸(触摸判定功能)。
其它的个别检测电路32d2~32dn对于触摸检测电极26D2~26Dn也具有与个别检测电路32d1相同的构成。
各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与烹调条件显示部20相对应地设置,如图5所示,各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将烹调条件(加热强度或加热温度)从左侧至右侧、依次变大的方向设定。
在对应单个触摸输入部23~25的顶板16的下面侧设有单个触摸检测电极23D~25D,而且该单个触摸检测电极23D~25D也形成在电极基板38的上面。
此时,该单个触摸检测电极23D~25D的配置间隔,设定成宽于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的相互间的配置间距,以防止误检测。
这些单个触摸检测电极23D~25D的个别检测电路23A~25A,与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的个别检测电路32d1~32dn的电路配置相同,相同部分赋予了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此,例如通过对单个触摸输入部23的触摸操作(手指的触摸操作)选择“通常加热”时,则由触摸输入部22设定加热强度。
即,当用户用手指触摸触摸输入部22的适当部分时,该触摸输入部22的下方部的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之一或邻接的触摸检测电极产生静电耦合而流动微弱电流,由此,各个别检测电路32d1~32dn的某一触摸检测电路34的输出电压34v发生变化,而控制电路27将该输出电压34v与基准值进行比较,从而检测出用户触摸了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的某一个或邻接的触摸检测电极。
然后,根据检测出的触摸检测电极的位置场所设定加热强度。而且,使发光二极管12d1~12dn以对应于该触摸检测电极位置的烹调条件显示图案来发光,并显示在烹调条件显示部20上。
其次,说明电路板的机械的组装结构。在图4的触摸输入检测电路30中振荡电路31、电容33、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连接器14为止的电路部件,以及单个触摸输入电路23~25的个别触摸检测电路23A、24A、25A各自的电容33、触摸检测电极23D、24D、25D、连接器14为止的电路部件也都安装在一个电极基板38上。
而且,在图4的个别检测电路32da~32dn各自的触摸检测电路34以及单个触摸检测电路23A~25A各自的触摸检测电路34、显示器13及发光二极管12d1~12dn、和控制电路27安装在另一个被一体化的主电路板11上。
如图7、图8所示,电极基板38以被框形的下部框52保持的状态下固定安装在顶板16的前缘部16a的下表面。该下部框52例如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顶板16上。
在该电极基板38的上面通过导电图形形成有与触摸输入部22、23~25相对置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该触摸检测电极通过通孔及连接导线导通到基板对基板型的连接器14上。
在外壳12的前上部中,主电路板11附近的一部分被开口,在该前面开口部12k处螺固有相对于外壳12可进行拆卸的金属的倒L角的前板部15A(参照图6、图7),从而构成凸缘部15。
而且,一端连接在主电路板11的地线上的接地线50,将另一端螺固在前板部15A的接地连接部51并接地。通过在接近的金属部分进行接地,可提高抗干扰性。
在隔板130上设有基板支持架24a,并且在基板支持架24a上设置有主电路板11。如上所述,主电路板11是安装有显示器13、发光二极管12d1~12dn、触摸检测电路34以及控制电路27的基板。
电极基板38上的连接器14和主电路板11上的连接器11a之间,通过具有可挠性连接线的导线结束连接器65而连接。通过采用这样的主电路板11,特别是与分开构成安装发光二极管的二极管基板和安装触摸检测电路部件的传感器基板时相比,能够实现减少基板件数,而且减少线束部件。
将安装在电极基板38上的个别触摸检测电极26D1~26Dn集中在一个块(Block)38A上,而且个别触摸检测电极23D~25D也集中在一个块38B上(参照图4、图5)。
如此,通过将电极群按照其使用目的分为多个区域,并分别集中安装在每个区域,形成电极块38A、38B的模块化,从而能够缩短连接线,提高抗干扰性。
其次,参照图7、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在顶板16前缘部16a的下面的框形下部框52上形成有长方形的挖空部53,并将左右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的图案作为一个块,而将触摸电极26D1~26Dn的图案作为另一个块,该挖空部53具有分别对应于左右的这些块所对应部分的大小的尺寸。
而且,在该各挖空部53上配置有对应于该形状的薄长方形的缓冲材料54。缓冲材料54适合采用硅海绵或氯丁橡胶(CR)海绵等材料。
采用该缓冲材料54具有如下优点。即,将顶板16从加热器本体3的上方安装时,由安装在外壳12前部的前板部15A构成的凸缘部15从下方承接下部框架52。
此时,缓冲材料54被凸缘部15推压在下部框52上,从而分别将电极基板38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紧贴在顶板16的下表面。
例如,如果缓冲材料54的厚度为3mm,而设计成将顶板16组装在正规位置的状态下因其重量使缓冲材料54变形变薄至1mm时,即使凸缘部15和电极基板38的触摸检测电极之间出现1mm的距离,还留有通过缓冲材料54推压紧贴1mm的力。
如此,通过将各触摸检测电极准确地紧贴在顶板16的下表面,可实现高精度的触摸检测。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中,加热器本体3的结构、电路结构、而且顶板16的上表面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图1~图6所示的结构。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图9所示的顶板16的下面侧的结构。
即,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顶板16相同,电极基板38由框形的下部框52保持的状态下固定安装在顶板16前缘部16a的下表面。
该下部框52通过例如粘接等固定在顶板16上。在该电极基板38的上面形成有与触摸输入部22、23~25相对置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该触摸检测电极由导电图形形成,该触摸检测电极通过通孔及连接导线导通到基板对基板型的连接器14上。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下部框52上形成有长方形的挖空部53,并将左右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的图案作为一个块,而将触摸电极26D1~26Dn的图案作为另一个块,该挖空部53具有分别对应于左右的这些块所对应部分的大小的尺寸。
而且,在该各挖空部53上并置有细长而薄的长方形的2块缓冲材料54a、54b。缓冲材料54a、54b的材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适合采用硅海绵或氯丁橡胶(CR)海绵等。
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根据尺寸的偏差在电极基板38的前方侧和里侧对缓冲材料的推压力有可能不同。
假设这种情况,将前方侧和里侧的缓冲材料分开制作,将推压力较弱的一侧的缓冲材料的厚度做成较厚,从而对电极的推压力变为均匀。
因此,当使用2块缓冲材料54a、54b时,通过将推压力较弱一侧,例如前侧的推压力较弱时将前侧缓冲材料54a的厚度做成厚于里侧的缓冲材料54b的厚度,从而能够使推压力变得均匀。
还有,在任一实施方式中,当由于产品、制造工艺、其它因素,部分缓冲材料出现推压力变弱的部分时,在该当部分重叠配置厚度相等的两张缓冲材料,或者根据推压力的不同而配置厚度不同的缓冲材料。进一步,可以通过重叠配置两张或多张厚度不同的缓冲材料等进行应对。
第三实施方式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2中,加热器本体3的结构、电路结构以及顶板16的上表面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如图1~图6所示的结构。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图10所示的顶板16的下面侧的结构。
如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电极基板38由框形的下部框52A保持的状态下固定安装在顶板16前缘部16a的下表面。在该电极基板38的上面形成有与触摸输入部22、23~25相对置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该触摸检测电极由导电图形形成。
在下部框52A上、在分别对置于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的导电图形的位置上形成有较浅的挖空部53A,在各自的挖空部53A中嵌入有缓冲材料54A。该缓冲材料54A适合采用硅海绵或氯丁橡胶(CR)海绵。
通过采用该缓冲材料54A,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当将顶板16从加热器本体3的上方安装时,由安装在外壳12前部的前板部15A构成的凸缘部15从下方承接下部框52A,此时,缓冲材料54A通过凸缘部15被推压在下部框52A上,从而能够将电极基板38的各触摸检测电极23D~25D、26D1~26Dn紧贴在顶板16的下表面。
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每个触摸检测电极上都设有缓冲材料54A,即使每个触摸检测电极的推压力不均匀,也可以根据该不均匀的力,对推压较弱的电极部分铺上增加厚度的缓冲材料,从而能够对每个单独的电极以均匀的力进行推压。
还有,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顶板和烹调器本体的操作部的布局、感应加热线圈的数量、是否要加热器等是任意的。

Claims (2)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具备:感应加热单元;外壳,收容上述感应加热单元;顶板,在上述感应加热单元的上方设置在上述外壳的上开口边缘,用于在其上面载置被加热物;以及操作部,设在上述顶板的前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在上述顶板下表面的、与上述操作部相对置的部分设置的触摸检测电极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触摸操作,其中,
在上述外壳的前部设置用于从下方承接上述顶板的触摸检测电极部分的凸缘部,
在上述凸缘部和上述触摸检测电极之间设置缓冲材料,
通过上述缓冲材料将上述触摸检测电极推压到上述顶板的下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触摸检测电极安装在电极基板上,
将上述电极基板设置在上述顶板的下表面的前部,
在上述顶板的下表面安装下部框,以便固定上述电极基板,
在上述下部框中的对应于上述触摸检测电极的部分设置挖空部,并在上述挖空部配置上述缓冲材料,
通过上述缓冲材料将上述触摸检测电极推压到顶板的下表面。
CN2011202897850U 2010-08-19 2011-08-10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347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3962 2010-08-19
JP2010183962A JP2012043647A (ja) 2010-08-19 2010-08-19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34706U true CN202234706U (zh) 2012-05-30

Family

ID=45899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89785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34706U (zh) 2010-08-19 2011-08-10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43647A (zh)
CN (1) CN2022347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8891A (zh) * 2014-02-27 2016-10-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干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4852A (ja) * 1995-07-13 1997-02-07 Nec Corp クラスタシステム
JP6261409B2 (ja) * 2014-03-25 2018-0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104643949B (zh) * 2015-02-12 2017-03-1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加热盘、电饭煲及电极柱的制作方法
JP6872949B2 (ja) * 2017-03-29 2021-05-19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ビルトインコンロ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8891A (zh) * 2014-02-27 2016-10-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干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3647A (ja)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34706U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US10959296B2 (en) Cook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2860125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US11013071B2 (en) Cooking apparatus
JP5796527B2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CN101871663B (zh) 一种便捷调节功率的电磁炉装置
JP3894078B2 (ja) 電磁調理器
CN105373270B (zh) 触控装置
JP2005317237A (ja) タッチキーとこれを用いた加熱調理器
CN205510008U (zh) 一种具有隔空触控的按键结构
KR102139108B1 (ko) 터치센서 모듈
CN107799022B (zh) 一种触控式led数码显示模块
CN205620981U (zh) 一种高灵敏度电容触控按键
CN201787627U (zh) 一种便捷调节功率的电磁炉装置
CN202372815U (zh) 一种指划式控制操作装置
KR102293936B1 (ko) 터치센서 모듈
CN201821333U (zh) 一种小家电面板操作控制装置
KR102337904B1 (ko) 터치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전자 기기
CN210199732U (zh) 一种用电器及其电容触控按键组件
JP583066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2190259U (zh) 滑动触控显示装置
CN208548877U (zh) 一种应变式开关
JP4854391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10703933A (zh) 内建除雾功能的触控面板
CN202374240U (zh) 一种条状滑动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Dong Jing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25

Address after: Miyagi Prefecture in Japan

Patentee after: IRIS OHYAMA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