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24079U -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24079U
CN202124079U CN2011202102251U CN201120210225U CN202124079U CN 202124079 U CN202124079 U CN 202124079U CN 2011202102251 U CN2011202102251 U CN 2011202102251U CN 201120210225 U CN201120210225 U CN 201120210225U CN 202124079 U CN202124079 U CN 202124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r cushion
spring
housing
motor bike
registr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1022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嘉钧
徐敬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Zu 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Zu 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Zu 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Zu 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21022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24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24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2407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用于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包含有壳体、弹簧、转动件及移动杆。将壳体装设于摩托车本体,并将转动件装设于椅垫后,当椅垫相对摩托车本体掀开时,转动件使移动杆由下而上呈一弧形移动,连带使弹簧的压缩量与移动杆相对转动处的力臂,两者均与椅垫掀开角度呈曲线关系,两曲线相互作用之下产生一新的向上力矩与椅垫掀开角度的关系,从而使该向上力矩在椅垫定位于某开启角度前,均仅略大于椅垫产生的向下力矩。本实用新型由此解决现有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缺乏安全性、易损坏及不方便等缺点。

Description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摩托车主体是将未使用的内部空间集中并设计成中空以作为置物空间,而摩托车椅垫枢设于摩托车主体上,用来当作启闭该置物空间的盖体,摩托车椅垫在一般状态下通过特定的锁固机构与摩托车主体形成卡合及上锁状态,以避免他人开启摩托车椅垫而窃取置物空间中的物品,使用者利用钥匙解锁后方能掀起摩托车椅垫来使用置物空间。
为了使摩托车椅垫(以下简称椅垫)可定位于开启状态下,以便使用者无须扶持椅垫便可双手拿取或放置物品,现有技术中在椅垫与主体的枢接处设有定位机构,现有技术的定位机构一般包含有扭簧,在较大型的摩托车上进一步搭配有气压杆加以辅助,因此当椅垫上锁时,椅垫受锁固机构的卡合力量而覆盖于置物空间上,当使用者将锁固机构解锁时,椅垫受扭簧作用而快速弹开,并通过扭簧的力量将摩托车椅垫维持在开启的位置上。其动作原理如下,扭簧的弹力大约与其弯曲的变形量成正比,也就是当椅垫掀起的角度越高,则扭簧所提供的向上力矩越小,最后当扭簧所提供的向上力矩与椅垫重量所提供的向下力矩相当时,则可使椅垫维持在该角度。
然而此种设计具有以下缺点:
1.当开启椅垫而解开锁固机构的瞬间,由于椅垫持续受到扭簧的弹力作用,而且扭簧在椅垫关闭时的向上力矩达到最大值并远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椅垫往往会自动快速弹开,若使用者稍有不慎,便很容易受到快速弹开的椅垫撞击而受伤;
2.同样地,开启椅垫时,由于扭簧需足以支撑椅垫维持在某一角度,故采用的扭簧需具有一定弹力,但扭簧的弹力过大将导致快速弹开时带给摩托车本体的力矩过大,进而使摩托车本体因长期受不当过大力矩作用而断裂毁损;
3.当使用者关闭椅垫时,由于扭簧的向上力矩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需要施以足够的力量才能抵抗扭簧的弹力,则使用者需施加较大的力量,因此不便于使用者关闭摩托车椅垫;
4.当椅垫关闭时,由于扭簧的向上力矩在此时达到最大值,并且远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锁固机构必须施加足够的力量来抵抗扭簧的向下力矩才能防止摩托车椅垫脱离卡合;并且,一般来说,椅垫关闭的时间远比开启的时间来的长,故锁固机构将长时间承受扭簧的一定大小的向上力矩,长久下来则锁固机构也非常容易毁损;
5.同样地,当椅垫关闭时,由于持续受到扭簧向上的力矩,使得椅垫即使受到锁固机构的固定,也无法与摩托车本体间紧密贴合,进而容易遭到小偷将手伸进置物空间中以窃取财物;
综上所述,现有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具有许多缺点,确实有待进一步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考虑到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同时具有安全、使用寿命长等特性。
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设计一种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所述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包含:
一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内部空间和一枢设部,该壳体的一侧壁面贯穿有一穿设部;
至少一弹簧,所述弹簧直立地设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中;
一转动件,所述转动件枢设于壳体的枢设部,该转动件具有一侧板,该侧板的一端部贯穿成型有一穿孔,该穿孔对应于壳体的穿设部;
一移动杆,所述移动杆贯穿壳体的穿设部及转动件的穿孔,并抵靠于弹簧的顶端。
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中转动件具有相对的两个侧板,该两个侧板各自的一端部分别设有穿孔;其中,该壳体的两个侧壁面分别贯穿有所述的穿设部。
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中壳体的穿设部为一弧形轨道,且轨道的两端部位于壳体的同一轴向线上,轨道的中段部位与壳体的枢设部位于同一高度。
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中壳体的枢设部为两个耳片,该两个耳片延伸成型于两个侧壁面,所述转动件的两个侧板分别枢设两个耳片。
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中进一步还具有一弹簧垫块,该弹簧垫块位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且向下套设嵌合各弹簧,所述移动杆向下抵靠于弹簧垫块。
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中弹簧可分为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且具有两个第一弹簧及两个第二弹簧,该两个第二弹簧分别套设该两个第一弹簧。
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中壳体进一步具有至少一定位柱,该定位柱固定于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底面,且穿设弹簧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壳体装设于摩托车本体,并将转动件装设于椅垫后,当椅垫相对摩托车本体掀开时,转动件使移动杆由下而上呈一弧形移动,通过移动杆的弧形移动,使弹簧被移动杆压缩时,其压缩量与椅垫掀开的角度呈一曲线关系,并且移动杆相对转动处的力臂与椅垫掀开的角度呈另一曲线关系,两条曲线相互作用之下产生一新的向上力矩与椅垫掀开角度的关系,而该向上力矩在椅垫定位于某开启角度前,均仅略大于椅垫的重量产生的向下力矩。其中,当椅垫在闭合状态时,弹簧的向上力矩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而当椅垫开启并逐渐提升开启角度后,由于椅垫的重心对转动处的力臂逐渐缩短,因此向下力矩逐渐变小,而弹簧的向上力矩首先略为提升后也开始逐渐缩小,直到位于某特定角度时,两力矩相当,并使椅垫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此时的开启角度,便称为平衡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弹簧的向上力矩在椅垫定位前,均仅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以达到下列的功效:
1.当使用者开启椅垫而解锁时,由于弹簧的向上力矩在闭合状态下仅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解锁后,椅垫仅会稍微向上弹起而不致于撞击使用者,由此可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2.同样地,当摩托车椅垫开启的瞬间,由于弹簧的向上力矩在闭合状态下仅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解锁时,摩托车本体因椅垫弹开而承受的反向弯折力也不会过大,从而可保护摩托车本体免于受不当施力而断裂;
3.当关闭椅垫时,由于椅垫的开启角度小于平衡区间时,弹簧的向上力矩仅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使用者无须过度施力,便可将椅垫转动至闭合状态;
4.当椅垫在闭合状态下,由于弹簧的向上力矩仅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锁合椅垫与摩托车本体的锁固机构不会承受过大之力,从而降低损坏的机率;
5.同样地,当椅垫的闭合状态下,由于弹簧的向上力矩仅略大于椅垫的向下力矩,因此不会造成椅垫过度分离摩托车本体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使用一弹簧垫块套设嵌合弹簧,以使弹簧垫块以面接触方式压缩弹簧,因此弹簧垫块对于弹簧的施力平均分散于弹簧的顶端,增加施力面积将减少弹簧所受的应力,由此避免弹簧因受力不均而毁损,从而有效延长弹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的组件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设于椅垫上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椅垫掀开角度对扭力关系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        11主壳
12前盖        13底板
14轨道        15耳片
151轴孔       16定位柱
20弹簧组      21第一弹簧
22第二弹簧    30转动件
31固定板      32侧板
321轴孔        322穿孔
40轴杆         50移动杆
60弹簧垫块     70椅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包含有一壳体10、一弹簧组20、一转动件30、一轴杆40、一移动杆50及一弹簧垫块60。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上述的壳体10具有一内部空间,且包含有一主壳11、一前盖12及一底板13;主壳11为方型盒体,且具有位于上下两端的开口,壳体10的内部空间位于主壳11中;前盖12为一L型板体,其通过螺丝锁合于主壳11的前面,并覆盖主壳11的上方开口;底板13通过螺丝锁合于主壳11的底端开口;壳体10的两个侧壁面分别设有一穿设部,具体而言,该穿设部为壳体10的两个侧壁面贯穿成型有一轨道14,轨道14为弧形,且两端部位于壳体10的同一轴向线上;前盖12的两侧分别垂直延伸成型有一耳片15,两个耳片15各贯穿成型有一轴孔151,轴孔151与轨道14的中段部位位于同一高度;壳体10具有两个定位柱16,两个定位柱16贯穿并螺合固定于底板13。
上述的弹簧组20直立地设于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且包含有两个第一弹簧21及两个第二弹簧22,两个第二弹簧22分别套设两个第一弹簧21,两个第一弹簧21的底端分别套设两个定位柱16。
上述的转动件30枢设于壳体10,且包含有一固定板31及两个侧板32,两个侧板32垂直连接固定板31的两侧,且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侧边,两个侧板32的端部向上弯曲,两个侧板32的中间接近弯曲处分别贯穿成型有一轴孔321,两个侧板32的端部分别贯穿成型有一穿孔322。
上述的轴杆40贯穿壳体10及转动件30的轴孔151、321。
上述的移动杆50贯穿转动件30的两个穿孔322及壳体10的两个轨道14。
上述的弹簧垫块60位于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且向下套设嵌合各弹簧21、22,移动杆50抵靠于弹簧垫块60的顶面。
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装设时,将壳体10装设于摩托车本体上,并将转动件30的固定板31装设于椅垫70上,即可完成设置。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使椅垫70覆盖摩托车本体,这时转动件30的固定板31位于壳体10的上方,移动杆50位于壳体10的轨道14的底端,并连带弹簧垫块60压缩弹簧组20。当椅垫70相对于摩托车本体掀开时,转动件30以轴杆40为轴相对壳体10转动,并连带使移动杆50以轴杆40为轴由下而上呈一弧形的移动,通过移动杆50的弧形移动,使各弹簧21、22的压缩量与椅垫70掀开的角度呈一曲线关系,并且移动杆50相对轴杆40的力臂与椅垫70掀开的角度呈另一曲线关系,两条曲线相互作用之下产生一新的向上力矩与椅垫70掀开角度的关系,而该向上力矩在椅垫70定位于某开启角度前,均仅略大于椅垫70的重量产生的向下力矩。
首先,当使用者开启椅垫70而解锁时,由于弹簧组20的向上力矩在闭合状态下仅略大于椅垫70的向下力矩,因此解锁后,椅垫70仅会稍微向上弹起而不致于撞击使用者,由此可提高使用的安全性。此外,同样由于弹簧组20的向上力矩在闭合状态下仅略大于椅垫70的向下力矩,因此解锁时,摩托车本体因椅垫70弹开而承受的反向弯折力也不会过大,从而可保护摩托车本体免于受不当施力而断裂。
接着,由于弹簧组20的向上力矩略大于椅垫70的向下力矩,因此椅垫70会慢慢转动至定位。在这过程中,由于椅垫70的重心对轴杆40的力臂逐渐缩短,因此向下力矩逐渐变小,而弹簧组20在椅垫70掀开角度约15度之前,其向上力矩略为提升,之后也开始逐渐缩小,最后两力矩相当,并使椅垫70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此时的开启角度,便称为平衡区间(如图8所示)。这时使用者便可自由拿取或放置物品于摩托车本体的置物空间。
然后,当关闭椅垫70时,由于椅垫70的开启角度小于平衡区间后,弹簧组20的向上力矩仅略大于椅垫70的向下力矩,因此使用者无须过度施力,仅需稍微下压,便可将椅垫70转动至闭合状态。最后,椅垫70在闭合状态下,由于弹簧组20的向上力矩仅略大于椅垫70的向下力矩,因此锁合椅垫70与摩托车本体的锁固机构不会承受过大之力,从而降低锁固机构损坏的机率。同样地,由于此时弹簧组20的向上力矩仅略大于椅垫70的向下力矩,因此不会造成椅垫70过度分离摩托车本体的表面。
此外,通过使用一弹簧垫块60套设嵌合各弹簧21、22,以使被弹簧垫块60以面接触方式压缩弹簧21、22,故弹簧垫块60对于弹簧21、22的施力平均分散于弹簧21、22的顶端,增加施力面积将减少弹簧21、22所受的应力,由此避免弹簧21、22因受力不均而毁损,从而有效延长弹簧21、22的使用寿命。
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的轨道可用范围大于轨道的任意形状穿孔取代,其移动杆同样会作弧形的移动。
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也可没有两个耳片,而将壳体的厚度加大,并直接将两个轴孔分别贯穿成型于壳体的两个侧壁面即可。
在其它实施例中,弹簧的数量及种类也可视各种情况而调整。
在其它实施例中,转动件也可没有固定板,而直接使两个侧板固定在椅垫上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一内部空间和一枢设部,该壳体的一侧壁面贯穿有一穿设部;
至少一弹簧,所述弹簧直立地设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中;
一转动件,所述转动件枢设于壳体的枢设部,该转动件具有一侧板,该侧板的一端部贯穿成型有一穿孔,该穿孔对应于壳体的穿设部;
一移动杆,所述移动杆贯穿壳体的穿设部及转动件的穿孔,并抵靠于弹簧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穿设部为一弧形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具有相对的两个侧板,该两个侧板各自的一端部分别设有穿孔;其中,该壳体的两个侧壁面分别贯穿有该穿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穿设部为一弧形轨道,且轨道的两端部位于壳体的同一轴向线上,轨道的中段部位与壳体的枢设部位于同一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枢设部为两个耳片,该两个耳片延伸成型于两个侧壁面,所述转动件的两个侧板分别枢设两个耳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还具有一弹簧垫块,该弹簧垫块位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且向下套设嵌合各弹簧,所述移动杆向下抵靠于弹簧垫块。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可分为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且具有两个第一弹簧及两个第二弹簧,该两个第二弹簧分别套设该两个第一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可分为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且具有两个第一弹簧及两个第二弹簧,该两个第二弹簧分别套设该两个第一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一步具有至少一定位柱,该定位柱固定于该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底面,且穿设弹簧的底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一步具有至少一定位柱,该定位柱固定于该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底面,且穿设弹簧的底端。
CN2011202102251U 2011-06-21 2011-06-21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24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102251U CN202124079U (zh) 2011-06-21 2011-06-21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102251U CN202124079U (zh) 2011-06-21 2011-06-21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24079U true CN202124079U (zh) 2012-01-25

Family

ID=45487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1022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24079U (zh) 2011-06-21 2011-06-21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240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6652A (zh) * 2017-03-31 2019-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座椅铰链构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6652A (zh) * 2017-03-31 2019-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座椅铰链构造
CN110446652B (zh) * 2017-03-31 2020-11-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座椅铰链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94926Y (zh) 压力机摆臂安全栓
CN202124079U (zh) 摩托车椅垫的枢转定位装置
CN202580150U (zh) 低压力开启旋启式止回阀
CN203498873U (zh) 一种防意外关闭井盖
CN206016501U (zh) 一种3d打印机的门锁
WO2021027961A1 (zh) 电动滑板车
CN106375518A (zh) 一种新型的车用手机支架
CN211349223U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防护装置
CN202896286U (zh) 车辆的油箱封盖装置
CN201850888U (zh) 合页
CN104042159B (zh) 一种马桶用缓降铰链
CN207140849U (zh) 一种车载便携式充电桩
CN207242602U (zh) 一种带上盖缓开及桶盖缓降功能的垃圾桶
CN215842018U (zh) 一种过滤箱上盖安全装置
CN207657946U (zh) 安全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15154030U (zh) 一种嵌入式非机动车充电装置
CN205998597U (zh) 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液压翻转装置
CN201146060Y (zh) 屏幕支架调整结构
CN201232705Y (zh) 支撑架的安全机构
CN204580570U (zh) 座椅脚踏结构
CN218565108U (zh) 一种抗冲击五金件
CN214340420U (zh) 一种配装有卸载型帽檐的摩托车头盔
CN214565542U (zh) 一种建筑工地用氧气瓶移动架
CN204754591U (zh) 一种吸盘固定式保险箱
CN212179943U (zh) 一种智能仪表防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