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21048U -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48U
CN202121048U CN2011202540646U CN201120254064U CN202121048U CN 202121048 U CN202121048 U CN 202121048U CN 2011202540646 U CN2011202540646 U CN 2011202540646U CN 201120254064 U CN201120254064 U CN 201120254064U CN 202121048 U CN202121048 U CN 202121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s
transmission line
power divider
resistance
the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540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永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EAD-I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EAD-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EAD-I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EAD-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2540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210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21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2104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所述功率分配器包括:输入端口(P1),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从所述输入端口(P1)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之间串联有特性阻抗依次减小的至少两个节段,每个所述节段中包括并联的传输线;每个节段中的各并联传输线在其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一侧的末端通过集中电阻相连,从所述输入端口(P1)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方向,各个集中电阻的阻值依次增大。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能够以平面电路方式实现超宽带等分功率分配。

Description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背景技术
功率分配器在高增益天线阵、高效率Doherty功率放大器和宽带平衡放大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在实际的射频电路或系统中,原始的单节威尔金森功率分配器在工作带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3.1-10.6GHz的超宽带(UWB)系统需求。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2007年澳大利亚Abbosh博士提出了采用多层耦合线结构进行超宽带功率分配器的设计,但是其结构复杂,设计和制作难度大,在实际工程大范围应用中有一定的成本障碍。2010年,香港Song和Xue博士提出采用多层槽线来实现超宽带功率分配器,该结构仍然复杂,需要三层电路,需要过孔,R为隔离电阻,而且对物理尺寸的依赖性强,因此增大了功率分配器的制作成本,降低了其实际产品成品率,而且其制作条件苛刻,设计和制作调试难度大,不易和单层微带线子系统进行集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能够以平面电路方式实现超宽带等分功率分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功率分配器,包括:
输入端口,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
从所述输入端口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之间串联有特性阻抗依次减小的至少两个节段,每个所述节段中包括并联的传输线;
每个节段中的各并联传输线在其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一侧的末端通过集中电阻相连,从所述输入端口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方向,各个集中电阻的阻值依次增大。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两个节段是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一传输线2,所述第二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二特性阻抗的第二传输线3,所述两个第二传输线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
所述集中电阻是:具有第一阻值的第一集中电阻4,其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段的两个并联的第一传输线2的末端之间;和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阻值的第二阻值的第二集中电阻5,其连接在所述第二节段的两个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的末端之间。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口P1通过输入端口传输线连接到所述第一节段,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分别通过输出端口传输线连接到所述第二节段的所述两个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的末端。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分配器进一步包括以下过渡结构:设置在所述输入端口传输线与所述第一节段之间的过渡结构;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之间的过渡结构;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二节段与所述输出端口传输线之间的过渡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串联连接方向以40-45度或45-50度的角度倾斜地延伸。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并联传输线包括微带线和/或带状线和/或共面波导结构和/或慢波结构。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传输线2和所述第二传输线3具有相等的电长度θ1且在超宽带中心频段上为90度;
所述第一传输线2的第一特性阻抗Z1、所述第二传输线3的第二特性阻抗Z2、所述第一集中电阻4的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集中电阻5的第二阻值R2满足以下关系:
Z 1 = 2 Z 0 -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Z 2 = Z 0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R 1 = 2 Z 1 2 Z 2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1 tan 2 ( θ 1 ) - Z 2 ] ,
R 2 = 2 Z 0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0 tan 2 ( θ 1 ) Z 1 - Z 2 ,
其中,Z0是所述输入端口P1、第一输出端口P2、第二输出端口P3等效端接阻抗值。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θ1、Z1、Z2、R1、R2满足以下关系:θ1为54°至66°,Z1为72Ω至88Ω,Z2为56.7Ω至69.3Ω,R1为90Ω至110Ω,R2为162Ω至198Ω。
更优选地,所述θ1、Z1、Z2、R1、R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007655818000003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器件,包括如前所述的功率分配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频前端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电子器件。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能够以平面电路方式实现超宽带等分功率分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功率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功率分配器的等效传输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功率分配器在固定电气参数下的仿真散射参数幅度曲线。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功率分配器的实际测量散射参数幅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功率分配器,包括:
输入端口,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
从所述输入端口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之间串联有特性阻抗依次减小的至少两个节段,每个所述节段中包括并联的传输线;
每个节段中的各并联传输线在其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一侧的末端通过集中电阻相连,从所述输入端口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方向,各个集中电阻的阻值依次增大。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功率分配器,能够以平面电路方式实现超宽带等分功率分配。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功率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两个节段是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一传输线2,所述第二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二特性阻抗的第二传输线3,所述两个第二传输线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
所述集中电阻是:具有第一阻值的第一集中电阻4,其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段的两个并联的第一传输线2的末端之间;和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阻值的第二阻值的第二集中电阻5,其连接在所述第二节段的两个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的末端之间。
也就是说,在此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包括:
输入端口P1(在图1中显示处于左侧),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在图1中显示处于右侧);
从所述输入端口P1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之间,串联有特性阻抗依次减小的两个节段,即,第一节段(特性阻抗较大)和第二节段(特性阻抗较小),所述第一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一传输线2,所述第二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二特性阻抗的第二传输线3,所述两个第二传输线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
第一节段中的各并联传输线2在其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一侧(在图1中显示为右侧)的末端(右端)通过第一集中电阻4相连(即,第一集中电阻4连接在并联的第一传输线2之间);第二节段中的各并联传输线3在其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一侧(在图1中显示为右侧)的末端(右端)通过第二集中电阻5相连(即,第二集中电阻5连接在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之间),而且,从所述输入端口P1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方向,各个集中电阻的阻值依次增大(即,集中电阻4的阻值较小,而集中电阻5的阻值较大)。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功率分配器,在布置于介质基片6上的平面电路中,使具有较高特性阻抗的第一节段(包括并联的第一传输线2)与具有较低特性阻抗的第二节段(包括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在输入端口P1与输出端口P2、P3之间串联连接,并将不同阻值的第一和第二集中电阻4、5分别连接在第一节段与第二节段的并联传输线之间,从而能够以平面电路方式在输出端口P2、P3实现超宽带等分功率分配,而不需要现有技术中必需的过孔结构及由此所致的复杂构造。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输入端口P1通过输入端口传输线连接到所述第一节段,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分别通过输出端口传输线连接到所述第二节段的所述两个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的末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和第二节段、第一和第二集中电阻4、5可直接设置在介质基片6上,而将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相应端口输出线进行连接,可根据需要更灵活地布置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端口P1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可以采用50欧姆标准端口的形式,由此选用相应的输入或输出端口传输线。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功率分配器可进一步包括以下过渡结构:设置在所述输入端口传输线与所述第一节段之间的过渡结构;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之间的过渡结构;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二节段与所述输出端口传输线之间的过渡结构。这样,通过在相应部分的连接之处设置相应过渡结构,可以防止或至少减轻在功率分配器的电路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不连续和/或衰减。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串联连接方向以40-45度或45-50度的角度倾斜地延伸。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结构大致以45度倾斜。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在所述两个第一传输线2之间的传输线间距可根据所述第一集中电阻4的封装尺寸(实际电阻长度/宽度)而定;和/或,所述两个第二传输线3之间的传输线间距可根据所述第二集中电阻5的封装尺寸(实际电阻长度/宽度)而定。也就是说,在两个并联的传输线之间的传输线间距应既不会过小而造成可能的相互干扰,也不会过大而影响电路结构的紧凑性,类似于不需考虑耦合作用的耦合线。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并联传输线(例如第一传输线2和/或所述第二传输线3)包括微带线和/或带状线和/或共面波导结构。在所述的功率分配器中,各传输线既可通过微带线技术制成,也可通过其它技术(例如带状线和/或共面波导结构)实现。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并联传输线(例如第一传输线2和/或所述第二传输线3)包括慢波结构。采用慢波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少整个功率分配器的电路面积,以实现结构的微型化。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传输线2和所述第二传输线3具有相等的电长度θ1且在超宽带中心频段上为90度;
所述第一传输线2的第一特性阻抗Z1、所述第二传输线3的第二特性阻抗Z2、所述第一集中电阻4的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集中电阻5的第二阻值R2满足以下关系:
Z 1 = 2 Z 0 -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Z 2 = Z 0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R 1 = 2 Z 1 2 Z 2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1 tan 2 ( θ 1 ) - Z 2 ] ,
R 2 = 2 Z 0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0 tan 2 ( θ 1 ) Z 1 - Z 2 ,
其中,Z0是所述输入端口P1、第一输出端口P2、第二输出端口P3的等效端接阻抗值(其中考虑到与其连接的相应端口传输线的阻抗影响)。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θ1、Z1、Z2、R1、R2满足以下关系:θ1为54°至66°,Z1为72Ω至88Ω,Z2为56.7Ω至69.3Ω,R1为90Ω至110Ω,R2为162Ω至198Ω;
更优选地,所述θ1、Z1、Z2、R1、R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0076558180000082
图2是图1所示功率分配器的等效传输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2所示的等效传输结构示意图中,包含了两个特性阻抗参数Z1和Z2,其中具有第一特性阻抗Z1的第一传输线2和具有第二特性阻抗Z2的第二传输线3的电长度都为θ1。根据双频带功率分配器设计理论,所述功率分配器的设计参数可以表示为:
θ 1 = π 1 + p , f 1 , - - - ( a )
Z 1 = 2 Z 0 -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 - - ( b )
Z 2 = Z 0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 - - ( c )
R 1 = 2 Z 1 2 Z 2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1 tan 2 ( θ 1 ) - Z 2 ] , - - - ( d )
R 2 = 2 Z 0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0 tan 2 ( θ 1 ) Z 1 - Z 2 , - - - ( e )
其中,Z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功率分配器的三个端口P1、P2、P3的端接阻抗;f1为两个工作频率(f1,f2)中的第一个频率点,即较低的频率点;p为两个工作频率点的比值,即p=f2/f1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考虑到超宽带(3.1-10.6GHz)系统的需求,选择所述两个工作频率点为:f1=4.5GHz,f2=9.0GHz。更优选地,将Z0选择为对应于最常用的50欧姆端口(即,Z0=50Ω)。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公式(a)-(e)可以计算得出具体电长度和特性阻抗值为
Figure BDA0000076558180000092
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后续大批量产品设计和研究的难度,选择最终的设计固定值为
Figure BDA0000076558180000093
此时,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超宽带功率分配器设计参数,能够得到可大批量重复制作的电气参数值。
在实际应用中,公式(g)中所示的一组最优参数可根据需要或工艺要求而具有±10%的变化范围(或偏差),例如,θ1为54°至66°,Z1为72Ω至88Ω,Z2为56.7Ω至69.3Ω,R1为90Ω至110Ω,R2为162Ω至198Ω。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功率分配器在固定电气参数下的仿真散射参数幅度曲线。
图3显示了采用固定电气参数值(g)的功率分配器仿真散射曲线图。从图3的仿真结果可以得出,在3.1-10.6GHz(超宽带)的频段里输入和输出端口匹配都小于-15dB,相应的插入损耗小于0.13dB,端口2和3之间的隔离大于31dB。此外,应理解,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所具有的平面电路结构十分简单,因而在最终设计中无需全波电磁仿真。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设计参数(g),选择Duriod 6002-0300板材(其中,相对介电常数为2.94,基片厚度为0.76毫米),综合得到每根传输线(例如微带线)的物理尺寸值。由此,整个功率分配器的尺寸可为:30*38=1140平方毫米。
该功率分配器的三端口电路可采用Agilent N5230A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其最终测试散射参数幅度值可参见图4。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功率分配器的实际测量散射参数幅度曲线。
从图4所示的测试结果可见:在3.1-10.6GHz的频段范围内,所有端口的匹配和输出端口之间的隔离参数都小于-12.9dB;从3.1-8.11GHz的频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1dB,从8.12-10.6GHz的频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1.8dB(除去固定所需的3dB)。在6.85GHz测试的群时延为0.28ns,在3.1-10.6GHz的频段内的群时延波动范围小于0.2ns。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端口阻抗Z0为50欧姆;传输线(例如微带线)2和3具有相等的电长度,并在超宽带中心频段上为90度,且具有分别对应于80欧姆和63欧姆的特性阻抗;两个集中电阻4和5的标称阻值分别为100欧姆和180欧姆。
在所述的功率分配器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实际应用需求,介质基片可采用高温超导技术、低介电常数和低损耗正切角的基板材料实现,以实现更小的高频段传输损耗。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超宽带(3.1-10.6GHz)系统而提供一种功率分配器,其中放弃传统宽带功率分配器优化理论,而是基于解析的双频带应用设计理论,在平面电路结构可以只包含两节电长度相同而特性阻抗不同的匹配电路和两个不同阻值的集中电阻,整个结构对称且不包含过孔,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使得电路结构显著简化,从降低设计制作成本以及单层平面无过孔的角度而言均优于现有技术,易于制成适合的3.1-10.6GHz的超宽带等分(例如3dB等分)平面功率分配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平面结构,可采用微带线、带状线或共面波导进行制作;
2)只包含两节具有相同电长度和不同特性阻抗的传输线;
3)只包含两个不同阻值的集中电阻;
4)电路结构保持理想对称;
5)输出的两路信号等幅同相。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结构简单,占用电路面积小,无任何接地金属的缺失设计,无过孔,电路中的电气参数(包含电长度、特性阻抗和集中电阻值)固定可靠,综合设计过程方便,可方便用于3.1-10.6GHz的超宽带(或者带宽相对窄)的系统中。
所述功率分配器由于理想电路参数固定准确,根据具体的工作频率点进行物理参数的调整,可用于多种不同的微波甚至毫米波前端装置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波或毫米波器件,其包括如前所述的功率分配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射频前端装置,其包括如前所述的功率分配器。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能够以平面电路方式实现超宽带等分功率分配。设计电气参数固定简单,结构是平面且对称的,所计算出的散射参数可靠;实际微带电路中无过孔,对物理尺寸敏感度不高,大批量生产低且成品率高。综合设计难度小,工艺要求低,便于应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端口,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
从所述输入端口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之间串联有特性阻抗依次减小的至少两个节段,每个所述节段中包括并联的传输线;
每个节段中的各并联传输线在其处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一侧的末端通过集中电阻相连,从所述输入端口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方向,各个集中电阻的阻值依次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两个节段是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一传输线(2),所述第二节段包括两个并联的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特性阻抗的第二特性阻抗的第二传输线(3),所述两个第二传输线(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
所述集中电阻是:具有第一阻值的第一集中电阻(4),其连接在所述第一节段的两个并联的第一传输线(2)的末端之间;和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阻值的第二阻值的第二集中电阻(5),其连接在所述第二节段的两个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的末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P1)通过输入端口传输线连接到所述第一节段,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口(P2,P3)分别通过输出端口传输线连接到所述第二节段的所述两个并联的第二传输线(3)的末端;
所述功率分配器进一步包括以下过渡结构:设置在所述输入端口传输线与所述第一节段之间的过渡结构;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之间的过渡结构;和/或设置在所述第二节段与所述输出端口传输线之间的过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节段与所述第二节段的串联连接方向以40-45度或45-50度的角度倾斜地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传输线包括微带线和/或带状线和/或共面波导结构和/或慢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输线(2)和所述第二传输线(3)具有相等的电长度θ1且在超宽带中心频段上为90度;
所述第一传输线(2)的第一特性阻抗Z1、所述第二传输线(3)的第二特性阻抗Z2、所述第一集中电阻(4)的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集中电阻(5)的第二阻值R2满足以下关系:
Z 1 = 2 Z 0 -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Z 2 = Z 0 1 2 tan 2 ( θ 1 ) + 1 4 tan 4 ( θ 1 ) + 2 ,
R 1 = 2 Z 1 2 Z 2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1 tan 2 ( θ 1 ) - Z 2 ] ,
R 2 = 2 Z 0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Z 2 tan 2 ( θ 1 ) ( Z 1 + Z 2 ) - Z 0 tan 2 ( θ 1 ) Z 1 - Z 2 ,
其中,Z0是所述输入端口(P1)、第一输出端口(P2)、第二输出端口(P3)等效端接阻抗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θ1、Z1、Z2、R1、R2满足以下关系:θ1为54°至66°,Z1为72Ω至88Ω,Z2为56.7Ω至69.3Ω,R1为90Ω至110Ω,R2为162Ω至198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功率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θ1、Z1、Z2、R1、R2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FDA0000076558170000031
9.一种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功率分配器。
10.一种射频前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器件。
CN2011202540646U 2011-07-18 2011-07-18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210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540646U CN202121048U (zh) 2011-07-18 2011-07-18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540646U CN202121048U (zh) 2011-07-18 2011-07-18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21048U true CN202121048U (zh) 2012-01-18

Family

ID=45462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54064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21048U (zh) 2011-07-18 2011-07-18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2104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4613A (zh) * 2011-07-18 2012-01-18 北京瑞德艾迪科技有限公司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和功率分配方法
CN109001540A (zh) * 2018-07-18 2018-1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介电常数获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802216A (zh) * 2019-03-29 2019-05-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工艺的宽带小型化威尔金森功分器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24613A (zh) * 2011-07-18 2012-01-18 北京瑞德艾迪科技有限公司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和功率分配方法
CN109001540A (zh) * 2018-07-18 2018-12-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介电常数获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001540B (zh) * 2018-07-18 2021-04-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介电常数获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802216A (zh) * 2019-03-29 2019-05-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工艺的宽带小型化威尔金森功分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02216B (zh) * 2019-03-29 2021-06-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工艺的宽带小型化威尔金森功分器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ettaluri et al. Compact folded line rat-race hybrid couplers
CN102637938B (zh) 一种双频功分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05977583A (zh) 一种移相器及馈电网络
CN207559072U (zh) 一种2×3宽频巴特勒矩阵板、巴特勒矩阵及多波束天线
CN104966881A (zh) 一种双频带平衡式功分器
CN206947490U (zh) 一种不等分功率的定向耦合器
Li et al. A generalized coupled-line dual-band Wilkinson power divider with extended ports
CN102324613A (zh)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和功率分配方法
CN202121048U (zh) 功率分配器、电子器件、射频前端装置
CN101662062A (zh) 一种包含可选隔离结构的双频带不等分功率分配器
CN206116581U (zh) 功分器及其组件
EP2418726B1 (en) Broadband balun
Liu et al. A novel compact planar crossover with simple design procedure
CN105226365A (zh) 一种十六分功分器小型化设计
CN113224494B (zh) 基于微带-槽线耦合线的双频带功率不等分定向耦合器
CN115955215A (zh) 改进型Marchand巴伦结构及奇、偶模统一分析法
Ausordin et al. A compact 3-dB coupler on a dual substrate layer with a rectangular slotted microstrip ground plane
CN205028994U (zh) 一种基于t型分支的超宽带功分器
RU2685551C1 (ru) Тандемный ответвитель на связанных линиях
CN106684517B (zh) 新型宽带3dB90°电桥
TWI633749B (zh) 等長任意輸出功率比之混合式分支器
CN110783682A (zh) 一种宽带矩形波导魔t
Alcón García et al. Complex Impedance Transformers Based on Branch-Line Hybrid Couplers
Zhou et al. Design of Planar Wideband Balun Model
TWI666820B (zh) 具選擇輸出功率比之枝幹耦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