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48753U -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48753U
CN202048753U CN201120124169XU CN201120124169U CN202048753U CN 202048753 U CN202048753 U CN 202048753U CN 201120124169X U CN201120124169X U CN 201120124169XU CN 201120124169 U CN201120124169 U CN 201120124169U CN 202048753 U CN202048753 U CN 2020487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duct
air
dehumidifying
collecting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2416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焕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12416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487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487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487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275Recovery or reuse of energy or materials
    • B29C48/276Recovery or reuse of energy or materials of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源回收利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循环输送风机、热源调控装置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设置有接入风管、第一接出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外周壁开设有进风孔的第二除湿滤尘室;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配设有与热源调控装置信号连接的智能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循环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并能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度自动调节,对于节约能源以及改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起到积极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源回收利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金属制品已逐渐被塑料制品所取代。现有的塑料制品一般采用注塑成型、压缩成型、挤出成型等成型方式制备而成,其中,注塑成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利用注塑机进行注塑成型加工的过程中,注塑机熔胶筒上所配置的加热器对熔胶筒内的待成型塑料进行加热处理,在此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热量通过加热器散发至外界(例如车间);对于进行工业生产加工的车间来说,加热器所散发的热量一方面会造成工作环境温度升高并使得操作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
此外,在实际塑料加工过程中,贮藏和加工前的塑脂状塑料所吸收的水分会严重影响塑料制品最终的成型质量,例如尼龙、ABS、聚碳酸脂等吸水性较强的塑料;另外,对于吸水性较弱或者非吸水性的塑料而言,塑料表面的湿气污染(水分积聚在塑料颗粒的表面)对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塑料在注塑加工前应进行适当地除湿干燥处理,以保证得到较好的成型效果。现有的注塑机成型系统一般配置有用于除湿干燥塑料的干燥机,现有的干燥机一般是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源,经加热后的热风从入风口进入保温干燥桶并对保温干燥桶内的塑料进行除湿干燥处理;对完成除湿干燥处理并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还携带有一定的热量,若这部分热量直接地排入车间,一方面会增加车间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并影响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会增加能耗并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该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能够循环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并对保温干燥桶内的塑料进行除湿干燥处理,节能环保并能够有效地改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包括有用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循环输送风机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设置有接入风管、第一接出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接入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连接,第一接出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出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分别通过输送管道与循环输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循环输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与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连接;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第一除湿滤尘室分别与接入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与第一接出风管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外界的进风孔;
分别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对应的入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两条输送管道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配设有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与热源调控装置信号连接。
其中,所述热源调控装置为具有开、闭两种状态的调节阀,调节阀的入风口与连接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连接,调节阀的出风口与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出风口的输送管道连接。
其中,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有温度调整模块以及用于监测所述保温干燥桶的内部温度的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与温度调整模块信号连接,温度调整模块与所述调节阀信号连接。
其中,所述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侧装设有辅助加热装置,辅助加热装置套装于连接所述循环输送风机的出风口与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的外周壁,辅助加热装置与所述温度调整模块信号连接。
其中,所述进风孔靠近所述辅助加热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所述第二除湿滤尘室分别装设有过滤芯,第一除湿滤尘室的过滤芯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的过滤芯分别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出风管以及所述第二接出风管的入口,所述接入风管开设有连通接入风管的内腔与所述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外界的排水孔,排水孔位于接入风管的下端部。
其中,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上罩和下罩,上罩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隔离层、集热层、上保温层以及上金属保护层,下罩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下保温层以及下金属保护层。
其中,所述上罩的横截面呈拱门形状,所述下罩的横截面呈方槽形状,上罩与下罩扣接。
其中,所述集热层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储热层以及外集热管道层,储热层的内部嵌装有内集热管道层,外集热管道层装设有外集热管道,内集热管道层装设有内集热管道,外集热管道与内集热管道连通,外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出风管连接的入风接头,内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述循环输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的出风接头。
其中,所述外集热管道包括有至少两条依次串联的通气管道,所述内集热管道包括有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通气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包括有用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循环输送风机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设置有接入风管、第一接出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接入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连接,第一接出风管通过输送管道与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出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分别通过输送管道与循环输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循环输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与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连接;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第一除湿滤尘室分别与接入风管以及第二接出风管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与第一接出风管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外界的进风孔;分别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对应的入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两条输送管道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配设有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与热源调控装置信号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从保温干燥桶的出风口排出的热风经过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第一除湿滤尘室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从进风孔进入至第二除湿滤尘室的外界空气经过余热采集储热器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其中,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热源调控装置的开、闭状态来调节进入余热采集储热器的空气量;上述两股空气流共同经过循环输送风机且混合后一起通入至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其中,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智能地控制进入余热采集储热器的空气量进而控制通入至保温干燥桶的入风口的混合空气的温度。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循环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并能够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度自动调节,对于节约能源以及改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起到积极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余热采集储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在图1至图3中包括有:
1——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   2——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
21——接入风管  211——排水孔   22——第一接出风管  
23——第二接出风管    24——第一除湿滤尘室 
25——第二除湿滤尘室   251——进风孔   26——过滤芯   
3——循环输送风机   4——余热采集储热器   41——上罩
411——金属隔离层   412——集热层    412a——储热层  
412b——外集热管道层  412c——内集热管道层
413——上保温层   414——上金属保护层   415——入风接头
416——出风接头    42——下罩    421——下保温层  
422——下金属保护层  5——输送管道  6——保温干燥桶
7——热源调控装置  8——智能控制系统 9——辅助加热装置   。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包括有用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循环输送风机3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4,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设置有接入风管21、第一接出风管22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接入风管21通过输送管道5与保温干燥桶6的出风口连接,第一接出风管22通过输送管道5与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分别通过输送管道5与循环输送风机3的入风口连接,循环输送风机3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5与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连接;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24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25,第一除湿滤尘室24分别与接入风管21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与第一接出风管22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的外界的进风孔251;分别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对应的入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两条输送管道5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7,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配设有智能控制系统8,智能控制系统8与热源调控装置7信号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携带有一定量的水分以及粉尘的热风从保温干燥桶6的出风口排出并通过接入风管21进入至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的第一除湿滤尘室24内,进入至第一除湿滤尘室24的热风再通过第二接出风管23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3;在循环输送风机3的驱动作用下,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孔251进入至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的第二除湿滤尘室25内,进入至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外界空气通过第一接出风管22进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4内,余热采集储热器4对进入其内部的空气加热并最终将加热后的空气通过输送管道5传送至循环输送风机3,其中,智能控制系统8通过控制热源调控装置7的开、闭状态来调节进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空气量;从第二接出风管23以及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传送至的两股空气流共同进入循环输送风机3并混合于一起;循环输送风机3动作并最终将混合后的空气通入至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其中,智能控制系统8能够智能地控制进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空气量进而控制通入至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的混合空气的温度。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能够有效地循环利用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且通过智能控制系统8实现温度自动调节;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节约能源以及改善车间等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智能控制系统8可以检测保温干燥桶6内的温度并通过控制热源调控装置7的开、闭状态来调节进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空气量,进而调节通入至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的空气温度并最终使保温干燥桶6内的温度与实际工作需要所设定的温度相匹配;其中,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智能控制系统8包括有温度调整模块以及用于监测保温干燥桶6的内部温度的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与温度调整模块信号连接,温度调整模块与热源调控装置7信号连接。
下面结合智能控制系统8的具体结构对智能控制系统8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地说明: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保温干燥桶6内的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传送至温度调整模块,温度调整模块将保温干燥桶6内的实际温度与所设定的温度进行对比并将结果反馈至热源调控装置7并最终驱动热源调控装置7动作;当保温干燥桶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低时,温度调整模块发送电信号至热源调控装置7并使得热源调控装置7关闭,此时,经第一接出风管22传送至的空气全部通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4,在循环输送风机3的驱动作用下,通入至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且经余热采集储热器4加热处理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增加,保温干燥桶6内的温度升高;当保温干燥桶6内的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高时,温度调整模块发送电信号至热源调控装置7并使得热源调控装置7开启,此时,经第一接出风管22传送至的空气一部分通入至余热采集储热器4并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3,另一部分经热源调控装置7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3,通过上述动作使得通入至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且经余热采集储热器4加热处理后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减少,保温干燥桶6内的温度下降。此外,温度采集模块可以配设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安装于保温干燥桶6内,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将所采集到的温度信号传送至温度调整模块。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热源调控装置7为具有开、闭两种状态的调节阀,调节阀的入风口与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5连接,调节阀的出风口与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的输送管道5连接。其中,上述调节阀可以为电磁式调节阀,也可以为气动式调节阀;以电磁式调节阀为例,电磁式调节阀包括有控制阀芯动作的继电器,继电器与智能控制系统8的温度调整模块电信号连接,当保温干燥桶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低时,继电器不动作,阀芯处于关闭状态;当保温干燥桶6内的实际温度比所设定的温度高时,继电器动作并使得阀芯处于开启状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除湿滤尘室24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25分别装设有过滤芯26,第一除湿滤尘室24的过滤芯26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过滤芯26分别固定于对应的第一接出风管22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的入口,接入风管21开设有连通接入风管21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的外界的排水孔211,排水孔211位于接入风管21的下端部。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携带有一定量的水分以及粉尘的热风从保温干燥桶6的出风口排出并通过接入风管21进入至第一除湿滤尘室24,由于第一除湿滤尘室24内部的温度较低,进入其中的热风所携带的水分冷凝成水珠并通过排水孔211流出;另外,过滤芯26主要用于对进入第一接出风管22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并除去空气所携带的粉尘,进而保证通入至保温干燥桶6的空气清洁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侧装设有辅助加热装置9,辅助加热装置9套装于连接循环输送风机3的出风口与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5的外周壁,辅助加热装置9与温度调整模块信号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当余热采集储热器4不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热量或者须在注塑前对保温干燥桶6内的塑料颗粒进形干燥处理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辅助加热装置9对进入保温干燥桶6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处理并满足干燥塑料颗粒的要求;故而,辅助加热装置9可以进一步增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能力以及实用效果。进一步的,为了有效地利用辅助加热装置9在加热过程中所散发至外界的热量,本实用新型将位于上述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外周壁的进风孔251靠近辅助加热装置9;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进风孔251的旁侧设置挡板并通过挡板来引导进入进风孔251的空气,进而使得辅助加热装置9所散发至外界的热量尽可能地通过进风孔251进入至第二除湿滤尘室25内。
实施例三,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余热采集储热器4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上罩41和下罩42,上罩41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隔离层411、集热层412、上保温层413以及上金属保护层414,下罩4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下保温层421以及下金属保护层422;具体的,集热层41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储热层412a以及外集热管道层412b,储热层412a的内部嵌装有内集热管道层412c,外集热管道层412b装设有外集热管道,内集热管道层412c装设有内集热管道,外集热管道与内集热管道连通,外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第一接出风管22连接的入风接头415,内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循环输送风机3的入风口连接的出风接头416。在余热采集储热器4安装于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的外侧过程中,上罩41的金属隔离层411以及下罩42的下保温层421分别与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外周壁接触,上罩41与下罩42通过可方便拆卸的扣接方式连接于一起;如图2所示,上罩41的横截面呈拱门形状,下罩42的横截面呈方槽形状,须进一步解释,由于集热层412仅设置于上罩41,本实用新型将上罩41以及下罩42设计成上述形状结构,可以增加集热层412的覆盖区域进而增加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热量采集效率。
在余热采集储热器4工作过程中,上保温层413以及下保温层421主要用于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所散发的热量包围在余热采集储热器4内并避免热量从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内部散发出去,进而进一步增加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热量采集效率;位于上保温层413以及金属隔离层411之间的集热层412主要用于吸收热量并加热输送至余热采集储热器4内的空气;上金属保护层414以及下金属保护层422分别作为相对应的上罩41以及下罩42的外壳并起到外层保护作用。在利用余热采集储热器4加热由第一接出风管22传送至的空气时,待加热空气从入风接头415进入至外集热管道,经外集热管道加热后的空气再进入至内集热管道并最终经出风接头416进入至循环输送风机3,须进一步解释,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入风口设置于入风接头415内,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设置于出风接头416内。本实用新型将余热采集储热器4设计成双层加热的结构形式,其中,外集热管道层412b主要用于利用上保温层413与储热层412a之间的热量,内集热管道层412c主要用于利用储热层412a内部的热量;须进一步解释,储热层412a主要用于储存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进而防止热量过快地散发至外界并提高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余热采集效率。此外,外集热管道以及内集热管道分别包括有至少两条通气管道,外集热管道的通气管道依次串联连接,内集热管道的通气管道并联设置,其中,通气管道可以为隔离管道,即外集热管道的通气管道是通过相邻的两块金属片分隔上保温层413与储热层412a之间的区域所形成的管道;同样的,内集热管道的通气管道是通过相邻的两块金属片分隔储热层412a的芯部空腔所形成的管道。须进一步解释,串联设置的通气管道具有吸热效率高的特点,并联设置的通气管道具有传送阻力小、传送速度快的特点;故而,设计成串联结构的外集热管道的通气管道可以高效地将上保温层413与储热层412a之间的热量带走,设计成并联结构的内集热管道的通气管道可以加快热量的交换速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变形,但这些相应的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包括有用于收集注塑机熔胶筒的加热器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的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其特征在于: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包括有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循环输送风机(3)以及套装于加热器外侧的余热采集储热器(4),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设置有接入风管(21)、第一接出风管(22)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接入风管(21)通过输送管道(5)与保温干燥桶(6)的出风口连接,第一接出风管(22)通过输送管道(5)与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入风口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分别通过输送管道(5)与循环输送风机(3)的入风口连接,循环输送风机(3)的出风口通过输送管道(5)与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连接;
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包括有第一除湿滤尘室(24)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25),第一除湿滤尘室(24)分别与接入风管(21)以及第二接出风管(23)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与第一接出风管(22)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外周壁开设有连通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内腔与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的外界的进风孔(251);
分别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对应的入风口以及出风口的两条输送管道(5)之间连设有热源调控装置(7),余热收集储热循环系统(1)配设有智能控制系统(8),智能控制系统(8)与热源调控装置(7)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调控装置(7)为具有开、闭两种状态的调节阀,调节阀的入风口与连接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5)连接,调节阀的出风口与连接余热采集储热器(4)的出风口的输送管道(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系统(8)包括有温度调整模块以及用于监测所述保温干燥桶(6)的内部温度的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与温度调整模块信号连接,温度调整模块与所述调节阀信号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侧装设有辅助加热装置(9),辅助加热装置(9)套装于连接所述循环输送风机(3)的出风口与保温干燥桶(6)的入风口的输送管道(5)的外周壁,辅助加热装置(9)与所述温度调整模块信号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251)靠近所述辅助加热装置(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湿滤尘室(24)以及所述第二除湿滤尘室(25)分别装设有过滤芯(26),第一除湿滤尘室(24)的过滤芯(26)以及第二除湿滤尘室(25)的过滤芯(26)分别固定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出风管(22)以及所述第二接出风管(23)的入口,所述接入风管(21)开设有连通接入风管(21)的内腔与所述热风循环除湿滤尘装置(2)的外界的排水孔(211),排水孔(211)位于接入风管(21)的下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采集储热器(4)包括有相互连接的上罩(41)和下罩(42),上罩(41)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隔离层(411)、集热层(412)、上保温层(413)以及上金属保护层(414),下罩(4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下保温层(421)以及下金属保护层(4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41)的横截面呈拱门形状,所述下罩(42)的横截面呈方槽形状,上罩(41)与下罩(42)扣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层(412)包括有从内到外依次层叠设置的储热层(412a)以及外集热管道层(412b),储热层(412a)的内部嵌装有内集热管道层(412c),外集热管道层(412b)装设有外集热管道,内集热管道层(412c)装设有内集热管道,外集热管道与内集热管道连通,外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出风管(22)连接的入风接头(415),内集热管道向外延伸设置有与所述循环输送风机(3)的入风口连接的出风接头(41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集热管道包括有至少两条依次串联的通气管道,所述内集热管道包括有至少两条并联设置的通气管道。
CN201120124169XU 2011-04-25 2011-04-25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487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24169XU CN202048753U (zh) 2011-04-25 2011-04-25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24169XU CN202048753U (zh) 2011-04-25 2011-04-25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48753U true CN202048753U (zh) 2011-11-23

Family

ID=44989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2416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48753U (zh) 2011-04-25 2011-04-25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4875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74764A1 (zh) * 2011-06-24 2012-12-27 Wu Huanxiong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2878791A (zh) * 2012-09-12 2013-01-16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烘干系统循环风的预处理系统和方法、烘干系统和方法
CN104608321A (zh) * 2015-01-28 2015-05-13 吴焕雄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8426422A (zh) * 2018-03-20 2018-08-2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废热回收的热风干燥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74764A1 (zh) * 2011-06-24 2012-12-27 Wu Huanxiong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2878791A (zh) * 2012-09-12 2013-01-16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烘干系统循环风的预处理系统和方法、烘干系统和方法
CN104608321A (zh) * 2015-01-28 2015-05-13 吴焕雄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8426422A (zh) * 2018-03-20 2018-08-21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废热回收的热风干燥系统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12641U (zh) 一种改良的注塑机余热收集装置
CN202114890U (zh)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202048753U (zh)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6738434B (zh) 一种废旧纸塑复合材料纸塑分离-塑皮造粒生产系统的操作方法
CN202846842U (zh) 一种改良的注塑机余热收集装置
CN104476720A (zh)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9231764A (zh) 微波热风射流协同干化装置
CN109320046A (zh) 一种移动式畜禽粪便烘干系统及方法
CN206455888U (zh) 一种分离式注塑机上料装置
CN202412639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3950150B (zh) 一种注塑机余热回收循环系统
CN203344249U (zh) 一种可调式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202011132U (zh) 一种注塑机余热收集储热循环装置
CN109455897A (zh) 微波热风射流协同干化方法
CN209322703U (zh) 一种微波热风射流协调干化装置
CN208170883U (zh) 一种衣物烘干机废热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CN108800883A (zh) 一种石磨面粉二次加热、三效连续烘干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108534481A (zh) 一种衣物烘干机废热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CN204319956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过滤器
CN208959530U (zh) 用于生产生物质热塑复合材料的造粒机的尾气处理装置
CN203816397U (zh) 一种新式过滤器
CN209158721U (zh) 一种纸张淋膜机
CN211536916U (zh) 一种适用于捕集烘干物料低温高湿废气的布袋除尘装置
CN206944679U (zh) 一种节能环保空气能虾壳烘干机
CN109126495B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维生素b2干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4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