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40292U - 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040292U CN202040292U CN201120032434.1U CN201120032434U CN202040292U CN 202040292 U CN202040292 U CN 202040292U CN 201120032434 U CN201120032434 U CN 201120032434U CN 202040292 U CN202040292 U CN 2020402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wheel
- transmission
- way
- steering
-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4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the gear-ratio being changed by inversion of torque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172—Reversal of direction of power flow changes power transmission to alternate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为一种通过输入轴与输出轴呈同转向的第一轮系,与输入轴与输出轴呈不同转向的第二轮系呈共享转轴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可改变输入轴的转向,而其输出轴不变其输出方向,并可制成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的变速比,与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的变速比,为相同速比或不同速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为通过输入轴与输出轴呈同转向的第一轮系,与输入轴与输出轴呈不同转向的第二轮系呈共享转轴的结构,且上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改变输入轴的转向,其输出轴不变其输出方向。
背景技术
传统由游星式轮系所构成的可作双回转方向输入而不变回转方向输出的轮系,受限于内传动结构而无法构成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变速比,与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变速比为相同速比,并作单转向输出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为通过输入轴与输出轴呈同转向的第一轮系,与输入轴与输出轴呈不同转向的第二轮系呈共享转轴的结构,而由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改变输入轴的转向,其输出轴不变其输出方向;
此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结构形态,包括输入轴与输出轴两者呈同轴心套合的结构,或输入轴与输出轴两者呈不同轴心的结构;
其主要特性为:
——传动组件:包括:由齿轮、摩擦轮、皮带轮及传动皮带组、链轮及传动链条组、或传动连杆或以流体致动的回转传动装置以作回转输入而作同方向或不同方向,同速比或不同速比的回转输出的传动组件所构成;
——正反转回转动力源包括来自人力、机力、电力发动机、液力发动机或气力发动机,
由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回转动力源;包括:
(1)以人力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2)以机力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3)以气态或液态的流力驱动发动机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4)以电力发动机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5)由(1)~(4)中不同的回转动力源作不同方向的驱动者;
——第一转向与第二转向为相反的回转方向;
——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端时,可经第一传动轮系驱动输出端作第一转向输出;
——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端时,可经第二传动轮系驱动输出端作第一转向输出;
——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以在第一传动轮系作第一转向输入及以第一转向输出时,能避免与第二传动轮系的干涉;
——第二传动轮系与第一传动轮系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以在第二传动轮系作第二转向输入及以第一转向输出时,能避免与第一传动轮系的干涉。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1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6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构成同转向传动轮组;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15为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而由传动轮61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15;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为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15,再由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06,再由传动轮606驱动传动轮60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5;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呈不同转向传动;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5,再由传动轮605驱动传动轮60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02,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1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6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构成同转向传动轮组;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1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而由传动轮61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15,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15,再由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1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06,再由传动轮606经传动带607再驱动传动轮605,而由传动轮60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5;
——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5,再由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再驱动传动轮606,及由传动轮606经转轴604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传动轮605;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经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5与传动轮606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以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传动轮615;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经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7回转于转轴618,转轴618设置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
——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及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线串设另一段的输入轴2000;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02,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605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1;
——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
——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05,再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而由传动轮603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作为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线串设,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及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线串设另一段的输入轴2000;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15,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1;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可改变输入轴的转向,而其输出轴不变其输出方向,并制成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的变速比,与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的变速比,为相同速比或不同速比。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二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三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四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五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六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七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八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九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十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十一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十二结构示意图。
主要部件名称:
单向传动装置:301、302、305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机体:600
传动轮:602、603、605、606、615、616、617
转轴:604、618
传动带:607
输入轴:2000
输出轴:3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以下附图及实施例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此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形态,包括输入轴与输出轴两者呈同轴心套合的结构,或输入轴与输出轴两者呈不同轴心的结构;
其主要特征为:
——传动组件:包括:由齿轮、摩擦轮、皮带轮及传动皮带组、链轮及传动链条组、或传动连杆或以流体致动的回转传动装置以作回转输入而作同方向或不同方向,同速比或不同速比的回转输出的传动组件所构成;
——正反转回转动力源包括来自人力、机力、电力发动机、液力发动机或气力发动机,由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回转动力源;包括:
(1)以人力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2)以机力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3)以气态或液态的流力驱动发动机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4)以电力发动机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5)由(1)~(4)中不同的回转动力源作不同方向的驱动;
——第一转向与第二转向为相反的回转方向;
——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端时,经第一传动轮系驱动输出端作第一转向输出;
——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端时,经第二传动轮系驱动输出端作第一转向输出;
——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以在第一传动轮系作第一转向输入及以第一转向输出时,能避免与第二传动轮系的干涉;
——第二传动轮系与第一传动轮系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以在第二传动轮系作第二转向输入及以第一转向输出时,能避免与第一传动轮系的干涉;
现列举以下数种实施例,以说明此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可实施性,其它同功能的实施例不作赘述;
以下为此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各种结构形态实施例,其说明如下: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1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6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构成同转向传动轮组;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15为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而由传动轮61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二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15;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为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15,再由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三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06,再由传动轮606驱动传动轮60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四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5;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呈不同转向传动;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5,再由传动轮605驱动传动轮60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五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02,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1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6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构成同转向传动轮组;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1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而由传动轮61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六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15,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15,再由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七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1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06,再由传动轮606经传动带607再驱动传动轮605,而由传动轮60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八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5;
——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5,再由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再驱动传动轮606,及由传动轮606经转轴604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九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传动轮605;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经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5与传动轮606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以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十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传动轮615;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经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7回转于转轴618,转轴618设置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
——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十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及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线串设另一段的输入轴2000;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02,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605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1;
——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
——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05,再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而由传动轮603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实施例之十二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中,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线串设,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及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线串设另一段的输入轴2000;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15,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1;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为通过输入轴与输出轴呈同转向的第一轮系,与输入轴与输出轴呈不同转向的第二轮系呈共享转轴的结构,而由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改变输入轴的转向,其输出轴不变其输出方向;
此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结构形态,包括输入轴与输出轴两者呈同轴心套合的结构,或输入轴与输出轴两者呈不同轴心的结构;
其主要特性为:
——传动组件:包括:由齿轮、摩擦轮、皮带轮及传动皮带组、链轮及传动链条组、或传动连杆或以流体致动的回转传动装置以作回转输入而作同方向或不同方向,同速比或不同速比的回转输出的传动组件所构成;
——正反转回转动力源包括来自人力、机力、电力发动机、液力发动机或气力发动机,
由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作为回转动力源;包括:
(1)以人力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2)以机力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3)以气态或液态的流力驱动发动机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4)以电力发动机作正向或反向驱动;或
(5)由(1)~(4)中不同的回转动力源作不同方向的驱动者;
——第一转向与第二转向为相反的回转方向;
——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端时,可经第一传动轮系驱动输出端作第一转向输出;
——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端时,可经第二传动轮系驱动输出端作第一转向输出;
——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以在第一传动轮系作第一转向输入及以第一转向输出时,能避免与第二传动轮系的干涉;
——第二传动轮系与第一传动轮系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以在第二传动轮系作第二转向输入及以第一转向输出时,能避免与第一传动轮系的干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1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6)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构成同转向传动轮组;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15)为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而由传动轮(61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15);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为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15),再由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06),再由传动轮(606)驱动传动轮(60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5);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呈不同转向传动;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5),再由传动轮(605)驱动传动轮(60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02),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1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6)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构成同转向传动轮组;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1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5),而由传动轮(61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15),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15),再由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及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6)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5)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15)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及传动轮(606),再由传动轮(606)经传动带(607)再驱动传动轮(605),而由传动轮(605)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套合,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由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串设的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5);
——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传动轮(606)与传动轮(603)共同结合于转轴(604),转轴(604)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2)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5),再由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再驱动传动轮(606),及由传动轮(606)经转轴(604)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传动轮(602),而由传动轮(602)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传动轮(605);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经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05)与传动轮(606)为通过传动带(607)作传动的带轮或链轮所构成的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以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而输入轴(2000)另一端经单向传动装置(301)贯穿于传动轮(615);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经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单向传动装置(305)再结合于传动轮(602);
——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传动轮(617)回转于转轴(618),转轴(618)设置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
——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不同轴线设置,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及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线串设另一段的输入轴(2000);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02),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5);
——传动轮(602)与传动轮(603)呈不同转向传动,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605)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1);
——传动轮(605)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
——传动轮(606)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配置传动带、齿形带或钢带的带轮,或配置链条的链轮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05),再经传动带(607)驱动传动轮(606),再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而由传动轮(603)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包括为由不同传动转向的传动装置呈共构所构成,而输入轴及输出轴呈同轴线串设,其主要构成含:
——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经轴承结构贯设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的一侧,及经单向传动装置(302)呈同轴线串设另一段的输入轴(2000);输入轴(2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回转动力源由输入轴(2000)的一端或两端输入;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为供设置构成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的机件;
——机体(600):为相对呈静止的机构结构体;
——输入轴(2000)贯穿于传动轮(615),两者之间设有单向传动装置(301);
——传动轮(615)经回转于转轴(618)的传动轮(617)再驱动传动轮(616),传动轮(616)结合于输出轴(3000),输出轴(3000)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之间设有轴承;
——转轴(618)为结合于传动轮系的壳体(500);
——传动轮(603)与传动轮(602)为呈不同转向传动轮组;
——传动轮(603)结合于输出轴(3000);
——传动轮系的壳体(500)固设于机体(600);
——传动轮(602)、传动轮(603)、传动轮(615)、传动轮(616)、传动轮(617)为由齿轮或摩擦轮所构成;
——不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之间传动比的关系为加速、减速或等速;
——同转向传动轮组包括:由含惰轮的齿轮组或由内齿轮组所构成;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一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2)驱动输入轴(2000)的另一端,再经单向传动装置(301)驱动传动轮(615),经传动轮(617)驱动传动轮(616),再由传动轮(616)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一传动轮系;
——通过上述结构,而以第二转向驱动输入轴(2000),经单向传动装置(305)驱动传动轮(602),再由传动轮(602)驱动传动轮(603),再由传动轮(603)驱动输出轴(3000)作第一转向输出而构成第二传动轮系;
——由输出轴(3000)的一端或两端作输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699,149 US20110185849A1 (en) | 2010-02-03 | 2010-02-03 | Integrated gear train with bidirectional input and one-way output |
US12/699,149 | 2010-02-0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040292U true CN202040292U (zh) | 2011-11-16 |
Family
ID=437342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032434.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40292U (zh) | 2010-02-03 | 2011-01-30 | 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 |
CN201110032688.8A Pending CN102141127A (zh) | 2010-02-03 | 2011-01-30 | 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32688.8A Pending CN102141127A (zh) | 2010-02-03 | 2011-01-30 | 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185849A1 (zh) |
EP (1) | EP2357382A1 (zh) |
CN (2) | CN202040292U (zh) |
TW (2) | TWM413780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18585B2 (en) * | 2010-02-03 | 2013-04-16 | Tai-Her Yang | Clutch control reversible transmission wheel system with bidirectional input and one-way output |
KR101489933B1 (ko) * | 2013-08-12 | 2015-02-04 | 주식회사 하이코어 | 입력 합성 기어 시스템 |
US9243699B2 (en) * | 2012-12-06 | 2016-01-26 | Tai-Her Yang | Bi-directional input, one-way output wheel system |
DE102014201868B4 (de) * | 2014-02-03 | 2019-10-31 | BSH Hausgeräte GmbH | Getriebe und Wäschebehandlungs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
CN106194617B (zh) * | 2016-08-15 | 2018-12-21 | 广东广都电扶梯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安装在电梯上的发电设备 |
CN106481745A (zh) * | 2016-12-16 | 2017-03-08 | 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两档变速装置、电动车所用的主驱动系统以及副驱动系统 |
DE102018129939B4 (de) * | 2018-11-27 | 2022-11-10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Elektromechanischer Antrieb |
CN110529581A (zh) * | 2019-09-20 | 2019-12-03 | 慈溪市益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破壁机双轴联动齿轮箱 |
DE102021116077A1 (de) | 2021-06-22 | 2022-12-22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Antriebsanordnung mit drehrichtungsgesteuerter Zweigangschaltung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Fahrzeug mit der Antriebsanordn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860733C (de) * | 1951-04-26 | 1952-12-22 | Deutschland Ges Mit Beschraenk | Automatisches Wendegetriebe |
FR1038525A (fr) * | 1951-06-19 | 1953-09-29 | Dispositif d'entraînement de génératrices équipant des véhicules sur rails | |
US3408878A (en) * | 1965-10-18 | 1968-11-05 | Antonio M. Bertao | Transmission |
DE2459402A1 (de) * | 1974-12-16 | 1976-06-24 | Fichtel & Sachs Ag | Reversiergetriebe |
GB2297364A (en) * | 1995-01-27 | 1996-07-31 | James Lawrence Canner | Two-speed gearing with reversible electric motor |
-
2010
- 2010-02-03 US US12/699,149 patent/US201101858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
- 2011-01-30 CN CN201120032434.1U patent/CN20204029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1-30 CN CN201110032688.8A patent/CN102141127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1-31 EP EP11152788A patent/EP235738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1-31 TW TW100202230U patent/TWM413780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1-31 TW TW100103599A patent/TW201139897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41127A (zh) | 2011-08-03 |
TWM413780U (en) | 2011-10-11 |
US20110185849A1 (en) | 2011-08-04 |
EP2357382A1 (en) | 2011-08-17 |
TW201139897A (en) | 2011-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40292U (zh) | 共构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结构 | |
CN102190052B (zh) | 离合式可逆传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脚踏车机构 | |
CN202040291U (zh) | 离合操控可逆传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 | |
CN202040293U (zh) | 同轴式双向输入单向输出周转轮系 | |
CN202054125U (zh) | 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脚踏车 | |
US8413547B2 (en) | Retrograde torque limit gear train with bidirectional input and one-way output | |
JP6449536B2 (ja) | 2方向入力・定方向出力のギアセット | |
CA2796373A1 (en) | Drive unit for aircraft running gear | |
CN102190051A (zh) | 可锁住或释放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脚踏车结构 | |
CN102233933A (zh) | 结合曲柄孔的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脚踏车 | |
ATE522749T1 (de) | Stufenlose getriebeanordnung | |
CN102192300A (zh) | 可锁住或释放的双向输入单向输出轮系 | |
JP3168711U (ja) | 二方向入力/一方向出力歯車列 | |
CN202463920U (zh) | 一种小型手扶式农机转向机构 | |
CN216343805U (zh) | 一种差动减速箱及其肩肘一体化助力机构 | |
CN203809637U (zh) | 扭力感应差速行星轮系减速装置 | |
CN2743622Y (zh) | 改变转向获得单向不同转速的装置 | |
CN219282339U (zh) | 一种可双向输入单向输出的直角变速箱 | |
CN204127267U (zh) | 变速装置 | |
CN203781710U (zh) | 一种环链葫芦 | |
CN101251167B (zh) | 大传动比混合行星传动装置 | |
CN202418453U (zh) | 变速器 | |
RU71315U1 (ru) | Цепной редуктор | |
CN201265628Y (zh) | 减速装置 | |
RU65856U1 (ru) | Цепной редукто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2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