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29848U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Google Patents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029848U CN202029848U CN2011200412569U CN201120041256U CN202029848U CN 202029848 U CN202029848 U CN 202029848U CN 2011200412569 U CN2011200412569 U CN 2011200412569U CN 201120041256 U CN201120041256 U CN 201120041256U CN 202029848 U CN202029848 U CN 2020298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livery system
- ground
- underground
- stealthy
- support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4—Monorail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8—Sliding or levit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Auxiliar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驱动系统、驾驶系统、承载结构体、装载平板和地下大地构造物,所述装载平板处于地面上方,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至少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固连,每个所述承载结构体与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固连,所述地下驱动系统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承载力,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受所述驾驶系统控制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所述承载结构体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的运输装置及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减少交通运输压力和交通运输的能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陆地交通领域,尤其是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背景技术
不论是城市内的交通,还是城间的高速交通,路面拥挤状态日趋恶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发了地铁、高架交通网络(含高架铁路和高架公路)等交通设施。但是地铁和高架交通网络均具有成本高、建设期长等缺点,特别是地铁交通设施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人员的避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发明一种新型陆上运载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驱动系统、驾驶系统、承载结构体、装载平板和地下大地构造物,所述装载平板处于地面上方,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至少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固连,每个所述承载结构体与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固连,所述地下驱动系统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承载力,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受所述驾驶系统控制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所述承载结构体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的高度。
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构成双支撑运载系统。
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设为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
所述承载结构体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一米的高度,构成双支撑高架运载系统。
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设为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固连,所述承载结构体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一米的高度,构成独臂高架运载系统。
所述承载结构体设为高度可调式承载结构体,所述高度可调式承载结构体调整所述装载平板与所述路面之间的高度和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总高以满足不同高度的车辆厢下通行和厢下超越不同高度车辆以及通过不同限高道路的要求。
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与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固连,所述承载结构体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一定高度以使所述装载平板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
在所述承载结构体穿越所述地面所形成的地槽上设地槽覆盖物,所述地槽覆盖物受覆盖物控制系统控制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来时所述地槽覆盖物开启,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过时所述地槽覆盖物关闭恢复所述地槽的路面功能。
所述承载结构体设为由结构体A和结构体B纵向相互固连构成,所述结构体A和所述结构体B连接处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结构体A或所述结构体B的宽度。
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构成双支撑运载系统,所述承载结构体设为由结构体A和结构体B纵向相互铰接构成。
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驾驶系统、地上磁力承载结构、导磁承载盖板和装载平板,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至少与一个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固连,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与大地固连,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分别经所述导磁承载盖板与受所述驾驶系统控制的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行驶时,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与所述导磁承载盖板不接触,所述装载平板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
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驾驶系统、地下磁力承载结构、导磁承载盖板和装载平板,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至少与一个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固连,所述地下磁力承载结构与大地固连,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分别经所述导磁承载盖板与受所述驾驶系统控制的所述地下磁力承载结构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行驶时,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与所述导磁承载盖板不接触,所述装载平板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
所述驱动系统的动力设为电动机。
所述驱动系统的动力设为内燃机。
在某些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尾部设禁行指示以阻止车辆窜入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下方或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将交通运载系统(车辆)的一部分设置在地下(例如将车辆的底盘设置在地下),将交通运载系统(车辆)中的载人载物区域设置在地上,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路面占据空间,而且为建造独臂高架运载系统和双支撑高架运载系统以及超低底盘运载系统提供了可能。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独臂高架运载系统和所公开的双支撑高架运载系统可以使其载人载物区域处于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位置,以保证其下方车辆和行人的通行,从而大幅度提高道路空间的利用率,特别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独臂高架运载系统因为只有一个支撑臂,所以可以有效避免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与社会车辆之间的交通事故,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超低底盘运载系统可以用作大量运输社会车辆(包括乘用车、公交车和/或卡车等)的运载工具,由于所述超低底盘运载系统使社会车辆可自行上下,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社会车辆的装卸速度和运输安全;例如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超低底盘运载系统将数辆、数十辆、数百辆甚至更大数量的社会车辆一次性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通运输过程的成本、能耗和交通事故,且可以大大提高道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中,在设有所述承载结构体的结构中,由于采用所述承载结构体连接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而且所述承载结构体的横向水平尺寸可以设计的相对较小,也就是说所述地槽的宽度可以较小,这样可以不影响道路的路面功能;在设有所述导磁承载板的结构中,由于采用所述导磁承载板通过磁力连接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这样可以保证道路的路面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路面功能是指路面能够让社会车辆通行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装载平板是指车辆的承载底板、车厢或轿厢。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地下驱动系统是指设置在地下的,由动力源和驱动机构所构成的系统,其作用是使所述承载结构体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实现承载、行驶和制动的功能;所谓动力源可以是电动机、热机、磁悬浮等一切能够产生动力的机构或系统,所谓驱动机构可以是由轮胎、齿轮、钢轮等构成的车辆底盘机构;所谓的驾驶系统是指控制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实现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工作的系统;所谓承载结构体是指连接所述装载平板和所述地下驱动系统的承载机构,其作用是传递所述装载平板和所述大小驱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的地下大地构造物是指设置在地下的,与大地固连的构造物,例如地下道路、轨道、滑道等;所谓的双支撑运载系统是指所述装载平板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与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连接,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分别与同一个所述地下驱动系统或不同所述地下驱动系统连接的具有两个支撑结构的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所谓的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是指只允许所述地下驱动系统沿行驶方向前进或倒退,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对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具有约束功能的大地构造物,例如滑道、带滑道的单轨、双轨或宽幅地下道路;所谓双支撑高架运载系统是指具有两个支撑的且厢下(即所述装载平板下)可以有其他行动物通行的运载系统,所谓行动物是指车辆、行人等;所谓独臂高架运载系统是指只具有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的(这个支撑具有较强的抗扭矩能力)且厢下可以有其他行动物通行的运载系统;所谓的超低底盘运载系统是指底盘高度小于300毫米的运载系统,这种运载系统可以加装两层或三层轿厢提高运载能力,这种运载系统容易使社会车辆上下,故可以用作运输社会车辆的运载工具;所谓地槽覆盖物是指用于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过后覆盖所述地槽避免所述地槽影响车辆通行的承载物体,这种承载物体可以是由钢板制成的矩形板块,也可以是一切能够将所述地槽恢复通行能力的物体。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地槽覆盖物可以是地拉索式地槽覆盖物,也可以是地门式地槽覆盖物,还可以是地带式地槽覆盖物。所谓的地拉索式地槽覆盖物就是一个大型的拉索,将两个相邻的拉链连接在所述承载结构体上,使处于所述承载结构体两侧的所述地拉索处于关闭状态;所谓的地门式地槽覆盖物是指由排成一排的板门组成的地槽覆盖物,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来时,控制装置控制门式结构打开,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过后,控制装置再控制门式结构关闭,所谓板门可以是转动式板门,也可以是推拉式板门;所谓地带式地槽覆盖物是由履带构成的覆盖物,所述承载结构体由履带的一边或两边绕过履带与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固连,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来时,履带被设置在所述承载结构体上的转轮抬离地面,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过时,履带被设置在所述承载结构体上的转轮落放到地面。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电磁驱动悬浮系统是指能够产生磁力悬浮、驱动和制动作用的系统,相当于鼠笼电机的被展开的定子,例如磁悬浮车辆的悬浮驱动系统;所谓的磁力承载结构是指能与所述电磁驱动悬浮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磁力悬浮、驱动和制动作用的系统,相当于鼠笼电机的被展开的转子;所谓导磁承载板是为了保证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行驶路面上具有完全路面功能功其他社会车辆使用而设置的能够起到密封、承载并传递磁场的结构体。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相互作用是指物理学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非接触式的磁力相互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所述地下驱动系统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承载力,所述地下驱动系统受所述驾驶系统控制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是指所述地下驱动系统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之间通过轮系、齿轮系、电磁系统等形式产生承载作用、推进作用和制动作用;所谓的“所述地下驱动系统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相当于从火车的动力源到火车的驱动轮的部分与钢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相当于汽车底盘与道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驾驶系统的功能与火车的驾驶系统或电气机车的驾驶系统或汽车的驾驶系统相当,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驾驶系统可以设在地上,也可以设在地下;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所述地下驱动系统、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和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如何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均属公知技术,故没有必要在本实用新型中一一明确。
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地上是指设置在地面的上方,所谓的地下是指设置在地面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在确保所述承载结构体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所述地槽的宽度,以避免或减少所述地槽对路面通行能力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中,根据陆地交通领域(包括车辆和运输领域)的公知技术,可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中,设置一切必要的部件、单元或系统,例如车辆安全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的运输装置及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减少交通运输压力和交通运输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1、12、13和图14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和图16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9和图20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驱动系统1、驾驶系统2、承载结构体3、装载平板4和地下大地构造物5,所述装载平板4处于地面6上方,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至少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固连,每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与所述地下驱动系统1固连,所述地下驱动系统1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相互作用产生承载力,所述地下驱动系统1受所述驾驶系统2控制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的高度。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构成双支撑运载系统7。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设为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501。
实施例4
如图5和图6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一米的高度,构成双支撑高架运载系统8。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设为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501,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固连,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一米的高度,构成独臂高架运载系统9。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所述承载结构体3设为高度可调式承载结构体301,所述高度可调式承载结构体301调整所述装载平板4与所述路面6之间的高度和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总高以满足不同高度的车辆厢下通行和厢下超越不同高度车辆以及通过不同限高道路的要求。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与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固连,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一定高度以使所述装载平板4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在所述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上设装卸梯110,以方便社会车辆的自行上下。
实施例8
如图10、11、12、13和图14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在所述承载结构体3穿越所述地面6所形成的地槽3060上设地槽覆盖物3366,所述地槽覆盖物3366受覆盖物控制系统105控制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来时所述地槽覆盖物3366开启,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过时所述地槽覆盖物3366关闭恢复所述地槽3060的路面功能。其中,图10所示的地门式地槽覆盖物,图11、12和图13所示的是地带式地槽覆盖物,图14所示的是地拉索式地槽覆盖物。
实施例9
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所述承载结构体3设为由结构体A302和结构体B303纵向相互固连构成,所述结构体A302和所述结构体B303连接处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结构体A302或所述结构体B303的宽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小地槽的宽度,在不设地槽覆盖物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影响路面的通行能力。
实施例10
如图17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构成双支撑运载系统7,所述承载结构体3设为由结构体A302和结构体B303纵向相互铰接构成。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小地槽的宽度,在不设地槽覆盖物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影响路面的通行能力。
实施例11
如图18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驾驶系统2、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导磁承载盖板333和装载平板4,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至少与一个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固连,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与大地600固连,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分别经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与受所述驾驶系统2控制的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行驶时,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与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不接触,所述装载平板4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
实施例12
如图19或图20所示的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驾驶系统2、地下磁力承载结构3000、导磁承载盖板333和装载平板4,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至少与一个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固连,所述地下磁力承载结构3000与大地600固连,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分别经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与受所述驾驶系统2控制的所述地下磁力承载结构3000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行驶时,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与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不接触,所述装载平板4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
Claims (12)
1.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驱动系统(1)、驾驶系统(2)、承载结构体(3)、装载平板(4)和地下大地构造物(5),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平板(4)处于地面(6)上方,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至少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固连,每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与所述地下驱动系统(1)固连,所述地下驱动系统(1)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相互作用产生承载力,所述地下驱动系统(1)受所述驾驶系统(2)控制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构成双支撑运载系统(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设为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50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一米的高度,构成双支撑高架运载系统(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大地构造物(5)设为它向约束地下大地构造物(501),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与一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固连,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一米的高度,构成独臂高架运载系统(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体(3)设为高度可调式承载结构体(301),所述高度可调式承载结构体(301)调整所述装载平板(4)与所述路面(6)之间的高度和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总高以满足不同高度的车辆厢下通行和厢下超越不同高度车辆以及通过不同限高道路的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与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固连,所述承载结构体(3)延伸到高于所述地面(6)一定高度以使所述装载平板(4)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结构体(3)穿越所述地面(6)所形成的地槽(3060)上设地槽覆盖物(3366),所述地槽覆盖物(3366)受覆盖物控制系统(105)控制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来时所述地槽覆盖物(3366)开启,当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驶过时所述地槽覆盖物(3366)关闭恢复所述地槽(3060)的路面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体(3)设为由结构体A(302)和结构体B(303)纵向相互固连构成,所述结构体A(302)和所述结构体B(303)连接处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结构体A(302)或所述结构体B(303)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设置两个所述承载结构体(3),构成双支撑运载系统(7),所述承载结构体(3)设为由结构体A(302)和结构体B(303)纵向相互铰接构成。
11.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驾驶系统(2)、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导磁承载盖板(333)和装载平板(4),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至少与一个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固连,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与大地(600)固连,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分别经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与受所述驾驶系统(2)控制的所述地下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行驶时,所述地上磁力承载结构(300)与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不接触,所述装载平板(4)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
12.一种隐形驱动运载系统,包括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驾驶系统(2)、地下磁力承载结构(3000)、导磁承载盖板(333)和装载平板(4),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且水平的方向上所述装载平板(4)至少与一个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固连,所述地下磁力承载结构(3000)与大地(600)固连,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分别经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与受所述驾驶系统(2)控制的所述地下磁力承载结构(3000)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在所述隐形驱动运载系统正常行驶时,所述地上电磁驱动悬浮系统(1000)与所述导磁承载盖板(333)不接触,所述装载平板(4)的离地间隙小于300mm、280mm、260mm、240mm、220mm、200mm、190mm、180mm、170mm、160mm、150mm、140mm、130mm、120mm、110mm、100mm、95mm、90mm、85mm、80mm、75mm、70mm、65mm、60mm、55mm、50mm、45mm、40mm、35mm、30mm、25mm、20mm、15mm、10mm、5mm、3mm或1mm,构成超低底盘运载系统(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412569U CN202029848U (zh) | 2010-11-19 | 2011-02-18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0976 | 2010-11-19 | ||
CN201010551016 | 2010-11-19 | ||
CN201010551016.3 | 2010-11-19 | ||
CN201010550976.8 | 2010-11-19 | ||
CN2011200412569U CN202029848U (zh) | 2010-11-19 | 2011-02-18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029848U true CN202029848U (zh) | 2011-11-09 |
Family
ID=444202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04125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29848U (zh) | 2010-11-19 | 2011-02-18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CN2011100402928A Pending CN102145697A (zh) | 2010-11-19 | 2011-02-18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402928A Pending CN102145697A (zh) | 2010-11-19 | 2011-02-18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02029848U (zh) |
WO (1) | WO2012065346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5697A (zh) * | 2010-11-19 | 2011-08-10 | 靳北彪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943A (en) * | 1893-07-04 | Electric-railway system | ||
CA950758A (en) * | 1970-10-01 | 1974-07-09 | Billy J. Hartz | Mass transit system |
FR2286037A1 (fr) * | 1974-09-30 | 1976-04-23 | Boucauld Andre | Systeme d'entrainement enterre |
CN2353619Y (zh) * | 1999-01-15 | 1999-12-15 | 蔡金桓 | 槽式轨道游览车 |
JP2003087910A (ja) * | 2001-09-12 | 2003-03-20 | Nsk Ltd | 磁気浮上搬送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276846C (zh) * | 2004-01-16 | 2006-09-27 | 李岭群 | 暗轨永磁补偿式悬浮路-车系统 |
CN1302944C (zh) * | 2004-04-09 | 2007-03-07 | 李岭群 | 暗轨永磁双吸平衡补偿式悬浮路-车系统 |
BRPI0402777A (pt) * | 2004-07-16 | 2006-03-01 | Luiz Augusto De Siqueira Costa | veìculo monotrilho e sistema de transporte monotrilho |
CN100377911C (zh) * | 2005-03-17 | 2008-04-02 | 李岭群 | 暗轨永磁平衡补偿式悬浮系统 |
TR200700313A2 (tr) * | 2007-01-22 | 2008-09-22 | Altay Özer | Yollarda altından vasıtalarında geçebileceği özel nakliye aracı. |
CN202029848U (zh) * | 2010-11-19 | 2011-11-09 | 靳北彪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
2011
- 2011-02-18 CN CN2011200412569U patent/CN20202984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2-18 WO PCT/CN2011/000258 patent/WO201206534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2-18 CN CN2011100402928A patent/CN10214569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45697A (zh) * | 2010-11-19 | 2011-08-10 | 靳北彪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45697A (zh) | 2011-08-10 |
WO2012065346A1 (zh) | 2012-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27984B (zh) | 用于悬挂交通工具的轨道和转向架 | |
CN100482507C (zh) | 用于基于轮的轨道行驶车辆的导轨和底盘系统 | |
KR200468591Y1 (ko) | 스마트 대중교통 트랙 시스템 | |
CN201951460U (zh) | 悬挂式轨道公交系统 | |
CN102730011B (zh) | 一种单轨悬挂式双电源电动公交车 | |
CN101481893A (zh) | 轮轨磁悬浮通用技术 | |
CA2603233A1 (en) | A method of mass transportation of people or cargo, and an associate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 |
CN201914251U (zh) | 悬挂式新能源轨道公交车 | |
CN109421764A (zh) | 一种导轮轨道车辆及轨道 | |
CN102233882A (zh) | 导轨式双重导向轮轨交通系统 | |
CN102463997A (zh) | 一种悬挂式新能源轨道公交车 | |
CN217435528U (zh) | 一种永磁电动悬浮式载运装置 | |
CN109421748A (zh) | 一种导轮轨道车辆及轨道 | |
CN102463996B (zh) | 一种侧挂式双电源驱动轨道电车 | |
WO2006122260A1 (en) | Dual-mode vehicle and system for high speed surface transportation | |
CN101607557A (zh) | 一种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 |
CN109131369A (zh) | 一种吊挂式高温超导磁浮交通系统 | |
CN102454141A (zh) | 综合功能高效环保混钢结构立体道路 | |
CN102574529A (zh) | 以非直线空中索道形式的城市通勤者/材料运送设备 | |
CN202029848U (zh) | 隐形驱动运载系统 | |
CN108189847A (zh) | 大气压悬浮列车 | |
CN103434513B (zh) | 磁悬浮链齿驱动公交系统 | |
WO2010023500A4 (en) | Gravity powered rail, road and runway transportation system | |
CN208439251U (zh) | 一种吊挂式高温超导磁浮交通系统 | |
CN102673572A (zh) | 一种个人快速交通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