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12176U - 一种锁扣地板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扣地板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12176U
CN202012176U CN2011200967967U CN201120096796U CN202012176U CN 202012176 U CN202012176 U CN 202012176U CN 2011200967967 U CN2011200967967 U CN 2011200967967U CN 201120096796 U CN201120096796 U CN 201120096796U CN 202012176 U CN202012176 U CN 202012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gue
elasticity
tongues
interior
board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967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跃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0967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12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12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121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一种锁扣地板块,包括主体部、槽座部以及相应的弹性双舌部。主体部是上表面形状与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多边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多边形棱柱体。槽座部的个数与弹性双舌部的个数之和等于所述的多边形的边数。锁扣地板块的各个槽座部是使用时能从下方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锁扣地板块的各个弹性双舌部是使用时能从上方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相邻两块锁扣地板块之间有4个方向上的相互接触限位,锁扣更加牢固,不易脱落。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铺装时,只需操作者对在铺地板施加一个方向的作用力即可完成一块锁扣地板块对多块锁扣地板的主动铺装,简单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锁扣地板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扣地板和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
背景技术
锁扣地板作为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已经普遍应用于家庭和各类公共场所,从环保和安装方便的角度考虑,在铺装地板系统时,地板之间的相互连接基本都不用胶水,而采用设置在榫头部和榫槽部上的凹凸部位来相互锁扣固定。在下述描述中,提出了锁扣地板块的概念,锁扣地板块的含义与锁扣地板的含义有所区别,锁扣地板块的第一个含义即为单块的锁扣地板,锁扣地板块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对于锁扣地板来说,其种类繁多,现举例如下:(1)未涂覆表面装饰涂层的锁扣素板,例如国家标准GB/T15036.1-2001中定义的实木地板中的未涂饰地板(也即素板)中的榫接地板,当这种地板采用扣接式榫槽时则为锁扣式榫接地板,属于锁扣地板的一种。(2)行业标准LY/T 1573-2000中定义的竹地板中的未涂饰竹地板,当这种竹地板采用锁扣式榫槽时则为锁扣式未涂饰竹地板,也属于锁扣地板的一种;上述两种形式的锁扣地板在进入消费领域后,一种情况是由用户直接进行铺装后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在铺装后,再在其表面进行涂装后使用;因此,上述(1)(2)两种锁扣地板就是指设有锁扣式榫槽的素板。(3)层状复合锁扣地板,包括符合中国国家标准GB/T18103-2000的实木复合地板和符合中国国家标准GB/T18102-2000的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商品名:强化木地板)。。上述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是指先得到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再在该主体部分上进行机械加工开出锁扣式榫槽所得到的锁扣地板的下半部分,此时的该种锁扣地板块只是一种半成品;再将起到表面装饰层作用的上层材料粘贴复合固定在该种锁扣地板的下半部分上则得到成品锁扣地板,此时,上述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则作为主体部分被包含在成品锁扣地板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就是指开有锁扣式榫槽的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且无论所述的主体部分是半成品形态,还是被包含在成品锁扣地板中的形态,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
在进行锁扣地板块的铺装时,对于第一种含义的锁扣地板块,用户直接铺装后即可使用,对于其中的素板类锁扣地板,用户还可以在铺装后进行表面涂饰后使用。对于第二种含义的锁扣地板块所进行的铺装,是以被包含在锁扣地板中的形态所进行的铺装。
锁扣地板块是上下表面相互平行的板状构件,通常行业中所说的地板的行走面也就是上表面,而V形槽地板的行走面则是上表面的一部分,也即V形槽地板的行走面和四侧边缘的斜面共同构成上表面,对于表面设有立体花纹的锁扣地板来说,则按照由其行走面的基准面与下表面保持相互平行为原则来对锁扣地板的上表面进行设计。锁扣地板块的材质可以由同种材质的板材或混合材质的板材制成,还可以由数层片材叠合而成的复合板材制成。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六边形等。
通常的锁扣地板块上的榫头与榫槽的尺寸都较小(一般不超过3毫米),因此对榫头与榫槽的精度要求也相对较高,榫头与榫槽的配合的好坏就决定了地板的铺设质量。以在长方形的房间地面上铺设已有的长方形的锁扣地板块地板系统为例,该地板系统的所有锁扣地板块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锁扣地板块的左右侧边为长边,前后侧边为短边。锁扣地板块在左右侧的一侧设置榫头,而在左右侧的另一侧设置榫槽,锁扣地板块还在前后侧的一侧设置榫头,而在前后侧的另一侧设置榫槽。为描述方便,设定锁扣地板块在左侧和前侧设置榫槽,而在右侧和后侧设有榫头,从而位于左侧的榫槽为长榫槽,位于右侧的榫头为长榫头,位于前侧的榫槽的短榫槽,位于后侧的榫头为短榫头。对处于房间边角的锁扣地板块则进行现场加工,切割至所需大小。在铺设长方形的地板系统的过程中,位于房间地面角落的各块锁扣地板块块需要与相邻的2块或3块锁扣地板块进行水平连接固定,位于房间地面四周周边的各块锁扣地板块需要与相邻的4块锁扣地板块进行水平连接固定,而位于房间地面中间的各块锁扣地板块则需要与相邻的6块锁扣地板块进行水平连接固定。以位于房间地面中间的锁扣地板块为例,该锁扣地板块由其右侧长榫头的前半段与右侧相邻的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左侧长榫槽的后半段进行锁扣连接,该锁扣地板块还由其右侧长榫头的后半段与右侧相邻的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左侧长榫槽的前半段进行锁扣连接;该锁扣地板块由其后侧短榫头的全部与后侧相邻的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前侧短榫槽的全部锁扣连接;该锁扣地板块由其前侧短榫槽的全部被前侧相邻的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后侧短榫头的全部锁扣连接;该锁扣地板块由其左侧长榫槽的前半段被左侧相邻的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右侧长榫头的后半段进行锁扣连接,该锁扣地板块还由其左侧长榫槽的后半段被左侧相邻的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右侧长榫头的前半段进行锁扣连接。具体的铺装步骤是:①将一块需要铺装的锁扣地板块(称为在铺地板)由其右侧长榫头与右侧相邻的已经在后右前3侧完成铺设的2块前后并列的锁扣地板块(称为右侧半铺地板)的各半段的左侧长榫槽进行共同锁扣连接,在进行该共同锁扣连接的过程中,先使在铺地板的板面呈左高右低的状态,将在铺地板的右侧长榫头同时插入2块右侧半铺地板的左侧长榫槽的相应槽段,再猛地向下用力敲击在铺地板的左端,使在铺地板的板面由倾斜状态变动成水平状态,从而右侧长榫头与两块右侧半铺地板相扣合;②将在铺地板由其后侧短榫头与后侧相邻的已经在后右2侧完成铺设的1块锁扣地板块(称为后侧半铺地板)的前侧短榫槽进行锁扣连接,在进行该锁扣连接的过程中,向经过步骤①铺装过程的在铺地板的前侧短榫槽施加水平的沿地板前后方向的作用力,使在铺地板相对于右侧半铺地板水平向后运动,使得在铺地板的后侧短榫头与后侧半铺地板的位于前侧的短榫槽进行连接,而完成了在铺地板的主动铺装,此时的在铺地板则成为完成了主动铺装过程的新的半铺地板;原先的2块右侧半铺地板中的1块在后的右侧半铺地板因四周都与其它地板进行扣接,故成为全铺地板;而所述的新的半铺地板则向外露出两侧的榫槽部位,被动等待其它地板对它进行铺装后才能成为全铺地板。③不断重复上述步骤①和步骤②,直至完成整个房间的所有锁扣地板块的铺设。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连接时,在铺地板的右侧长榫头与右侧半铺地板的榫槽进行配合时,由于具有一定的角度,因此右侧半铺地板的左侧长榫槽与在铺地板的右侧长榫头的卡接部位可以做的较厚,连接也较为可靠,但是当在铺地板的右侧长榫头与右侧半铺地板的长榫槽配合好后,再将在铺地板的后侧段榫头与后侧半铺地板的前侧段榫槽进行配合时,只能是水平进入,因此后侧半铺地板的前侧短榫槽与在铺地板的后侧短榫头的卡接部位就不能做得像在铺地板的长榫头和右侧半铺地板的长榫槽的卡接部位一样厚,如果一样厚,就有可能造成安装过程中卡接部位被撞掉或者榫头无法插入榫槽,因此需要做的薄一些,从而连接的效果也大大不如地板长边之间的配合,经常会产生扒缝现象。而且上述方法安装一块地板的右侧长榫头,不仅要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与相邻地板的卡扣装配,还需要在完成该卡扣后沿着前后方向相对于右侧地板水平滑动一段距离,才算安装到位,因此安装较为麻烦。
中国专利文献CN101457579A(申请号为200810188481.8)公开了一种锁扣地板,其中记载了:“地板的一侧设有榫槽,对应的另一侧设有配合的榫舌(也即上文所说的榫头),榫槽和榫舌为斜向设置;榫舌包括顶部和连接部,榫舌的顶部为楔形,楔形正剖面的最大宽度大于榫槽正剖面的入口宽度;所述槽和榫舌构成过盈连接”,“所述榫舌的中间设有槽”。由此可以看出:该地板的榫舌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用力才能与榫槽很好的配合,在安装时由于榫舌和榫槽壁的相互摩擦而使加工时易产生细小的碎屑脱落到榫槽中,而这些脱落的碎屑材料就会使得榫舌与榫槽无法按照理想的状态实现过盈配合,造成两块地板的行走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影响地板的铺设质量。其次,该地板与相邻地板之间只能在长度方向的两则进行扣接,而在宽度方向的两侧不能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扣接。
中国专利文献CN101415893B(申请号为200680054224.4)公开了一种地板块、地板系统及铺设地板系统的方法。其中记载了:“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凹-凸’结构,其不仅能够保证凸部、凹部之间的横向连接和水平方向的锁定,而且安装非常方便且不易松脱,即使在墙角处安装也很方便”。结合其说明书及说明书附图可以看出所述的“凹-凸”结构其实相当于通常所讲的榫头和榫槽配合的锁扣结构,该结构的凹部即相当于榫槽,凸部结构即相当于榫头。由其说明书附图中的图2A、图2B和图5可以看出,当其凸部和凹部完全配合时,其凸部端面100的第一凸部过渡面190、过渡面191及第二凸部过渡面192与其相应的凹部端面200的第一凹部过渡面290、过渡面291及第二凹部过渡面29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所以向地板块10的上表面20施加与地面正交的力300时会有一部分力通过凸部导引面160作用到凹部导引面280上,由于第二凹部过渡面292与第二凸部过渡面192之间存有间隙,因此由凹部界面260、第二接触面270、凹部导面280、第一凹部过渡面290、过渡面291和第二凹部过渡面292包含的地板块部分向第二凸部过渡面192的方向产生弹性形变时缺乏依靠,又由于这部分地板块的连接部位的尺寸通常都很小,因此极易造成该部分从过渡面251处(可称为槽座限位部)断裂,导致地板之间的锁扣报废,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铺设简单方便快捷,锁扣安全可靠和牢固,铺设质量较高而且快的锁扣地板块。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锁扣地板块,锁扣地板块为同材质一体件、复合板材一体件或者是混合材质一体件,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为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所述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所述的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正方形或菱形,或者是非等边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其结构特点是:
上述锁扣地板块包括主体部、槽座部以及相应的弹性双舌部。所述主体部是上表面形状与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多边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多边形棱柱体。主体部的厚度为4毫米至30毫米。槽座部的个数与弹性双舌部的个数之和等于所述的多边形的边数。
上述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时,所述的槽座部为1个或2个,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则为2个或1个。当该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正六边形时,所述槽座部为3个且依次相邻设置,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也为3个且也依次相邻设置。当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所述的槽座部为1个或2个或3个,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则为3个或2个或1个,且当槽座部为2个时,则该2个槽座部相邻设置,相应的2个弹性双舌部也相邻设置。当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菱形时,所述的槽座部为2个且相邻设置,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也为2个且也相邻设置。当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时,所述的槽座部为1个或2个或3个,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则为3个或2个或1个,且当槽座部为2个时,则该2个槽座部相邻设置,相应的2个弹性双舌部也相邻设置。
上述锁扣地板块的各个槽座部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且当锁扣地板块包括2个或3个相邻的槽座部时,则相邻的2个槽座部的端部沿各自的槽座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锁扣地板块的各个弹性双舌部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且当锁扣地板块包括2个或3个相邻的弹性双舌部时,则相邻的2个弹性双舌部的端部沿各自的弹性双舌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各弹性双舌部的结构形状和各相应的槽座部的结构形状相对应。
上述各个槽座部由各自的内侧限位部从主体部的周边的一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上,各个弹性双舌部由各自的限位部从主体部的剩余的周边的一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上。
上述的各弹性双舌部为设有限位部、上连接部、双舌、弹性变形槽和锁扣副槽的部位。所述的双舌按照相距主体部的近远分为内舌和外舌。上连接部从靠近主体部的一侧连接在限位部的外侧部上方,内舌和外舌依照距离主体部的近远的次序分别从下方连接在上连接部上,从而在外舌、上连接部和内舌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弹性变形槽;而在内舌、上连接部和限位部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锁扣副槽,也使得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锁扣副槽、内舌、弹性变形槽和外舌按照由近至远依次远离主体部的相应一侧的顺序依次设置。内舌的内侧下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内凸部。外舌的外侧下部设有向外凸起的外凸部。
上述的各槽座部为设有内侧限位部、下连接部和外侧限位部的部位。下连接部从靠近主体部的一侧连接在内侧限位部的外侧部下方,外侧限位部由其靠近主体部的一侧的下部连接在下连接部上,从而在外侧限位部、下连接部和内侧限位部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锁扣主槽,且内侧限位部的朝向外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外舌的外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外的外舌限位槽,外侧限位部的朝向内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内舌的内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内的内舌限位槽。外舌限位槽和内舌限位槽均属于锁扣主槽的一部分。
上述的锁扣地板块的各个槽座部是使用时能从下方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该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简称为相邻的地板块,而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则简称为本地板块。所述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的结构形状相同或相对应。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槽座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相互锁扣连接,包括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在其内上方向和内下方向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包括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上方向和外下方向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相互接触限位。相邻的地板块与本地板块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的过程中,均处于水平状态,且位于上方的相邻的地板块由其主体部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相对于位于下方的本地板块运动,并且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限位部和内舌的内凸部共同对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保持弹性夹持式滑动限位,以及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外舌的外凸部对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保持弹性接触式滑动限位。
上述的本地板块的各个弹性双舌部是使用时能从上方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该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简称为相邻的地板块;所述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的结构形状相同或相对应;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相互锁扣连接,包括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在其内上方向和内下方向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包括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在其外上方向和外下方向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本地板块与相邻的地板块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的过程中,均处于水平状态,且位于上方的本地板块由其主体部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相对于相邻的地板块运动,并且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限位部和内舌的内凸部共同对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保持弹性夹持式滑动限位,以及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外舌的外凸部对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保持弹性接触式滑动限位。
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上连接部、内舌和外舌均沿弹性双舌部的长度方向伸展,且限位部、上连接部、内舌和外舌的长度均相同,弹性双舌部的锁扣副槽和弹性变形槽则均从弹性双舌部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弹性双舌部,且弹性变形槽截面形状为倒U形槽。
上述槽座部的下连接部由连接部主体和定位凸台组成.定位凸台朝上凸起且从上方连接在连接部主体上。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下连接部和外侧限位部均沿槽座部的长度方向伸展,且内侧限位部、下连接部和外侧限位部的长度均相同,下连接部的连接部主体和定位凸台的长度也相同,槽座部的锁扣主槽则从槽座部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槽座部。定位凸台设有朝向内上方的内支撑面和朝向外上方的外支撑面。定位凸台的内支撑面和外支撑面对称设置于相对于沿槽座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下连接部的定位凸台的内支撑面、下连接部的连接部主体和内侧限位部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的内槽,且内槽是锁扣主槽的一部分,而外舌限位槽则是内槽的一部分。下连接部的定位凸台的外支撑面、下连接部的连接部主体和外侧限位部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的外槽,且外槽是锁扣主槽的一部分,而内舌限位槽则是外槽的一部分。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上还设有开口向外的且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形状相对应的从槽座部的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的定位导向槽,且该定位导向槽位于外舌限位槽的上方。定位导向槽是内槽的一部分。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槽座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相互锁扣连接,还包括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定位凸台的外支撑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外下部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由其定位凸台的内支撑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内下部的相互接触限位。
上述在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本地板块的槽座部完成相互锁扣连接的状态下,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端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的朝向外侧的上部端面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相互锁扣连接,还包括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由其内舌的外下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定位凸台的外支撑面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由其外舌的内下部与所述的相邻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定位凸台的内支撑面的相互接触限位。
上述在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完成相互锁扣连接的状态下,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的朝向外侧的上部端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端面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内的三角形。内凸部的内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度至60度。内凸部的内侧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度至65度。内凸部的内外向的长度L为0.2至1毫米。所述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外的三角形。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为40度至60度。外凸部的外侧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为45度至65度。外凸部的内外向的长度L1为0.2至1毫米。
上述所述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内的V形,该V形的内舌限位槽由开设在外侧限位部上的外下支撑面和位于外下支撑面上方的外上限位面组成。外下支撑面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上限位面是朝向内下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相同于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外上限位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2相同于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外侧限位部的内侧上部设有外定位导向面,外定位导向面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的度数减去外定位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4的度数的差值为0度至15度。
上述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外舌限位槽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上的内下支撑面和位于内下支撑面上方的内上限位面组成。内下支撑面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上限位面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下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3相同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1。内上限位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3相同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1。
上述定位导向槽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定位导向槽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上的内定位导向面和位于内定位导向面上方的内定位面组成。内定位导向面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定位面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定位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的度数大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1的度数5至20度。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在其内上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内上限位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所在的部位在其内下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内下支撑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下表面的相互接触限位。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上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上限位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上表面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由其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下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下支撑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下表面的相互接触限位;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在其内上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上表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上限位面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在其内下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下表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内下支撑面的相互接触限位。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在其外上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内上限位面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在其外下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下表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内下支撑面的相互接触限位。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6至56度。内凸部的内侧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50至60度。内凸部的长度L为0.3至0.6毫米。
上述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与夹角α相同。外凸部的外侧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与夹角β相同。外凸部的长度L1与长度L相同。所述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定位导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4等于外下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2。
上述槽座部的内侧限位部的内定位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的度数大于外凸部的外侧上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1的度数11至13度。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凸出方向朝内的弓形。内凸部的内外向的距离为0.24至1毫米。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截面形状为凸出方向朝外的弓形。外凸部的内外向的距离为0.24至1毫米。
上述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内舌限位槽的截面形状是与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开口方向朝内的弓形。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外舌限位槽的截面形状是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外凸部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开口方向朝外的弓形。所述槽座部的锁扣主槽的定位导向槽的截面形状为弓形,定位导向槽沿槽座部的长度方向贯穿内侧限位部且水平设置。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外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外下角部,导向式外下角部的半径R为0.25毫米至0.75毫米。
上述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内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内下角部,导向式内下角部的半径R1为0.25毫米至0.75毫米。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双舌部的上连接部的上端面至内舌的下端面之间的距离为主体部的厚度的3/5至7/10。所述弹性双舌部的上连接部的上下两侧的距离S1与内舌的上下向的距离S2之比为1∶0.8至1∶1.2。所述弹性双舌部的外舌与内舌相对于沿弹性双舌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上述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上下两侧的距离D1为主体部的厚度的11/25至14/25。所述槽座部的下连接部的上下两侧的距离D2为主体部的厚度的1/2至3/5。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完成了相互锁扣连接后,两者在锁扣处的整体厚度与本地板块的主体部的厚度相同,且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下端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下连接部的外侧上端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内舌缓冲间隙。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外舌的下端面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下连接部的内侧上端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外舌缓冲间隙,外舌缓冲间隙的大小与内舌缓冲间隙的大小相等。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上连接部的内侧下端面还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上端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缓冲间隙。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本地板块的主体部的厚度为6至18毫米。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本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主体部是上表面形状与本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相对应的长方体。所述的槽座部有2个,相应的弹性双舌部也有2个。2个槽座部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者的各一端相邻,且该相邻的2个端部沿各自的槽座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2个弹性双舌部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者的一端相邻,且该相邻的2个端部沿各自的弹性双舌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各弹性双舌部的结构形状和与其位于相对一侧的槽座部的结构形状相对应。
上述2个槽座部由各自的内侧限位部从主体部的四侧周边的相邻的两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上,2个弹性双舌部由各自的限位部从主体部的四侧周边的相邻的另外两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上。
上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槽座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相互锁扣连接,其中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的结构形状相同。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的相互锁扣连接,其中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的结构形状相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相邻2块锁扣地板块之间的锁扣连接结构与通常相邻的2块锁扣地板的由榫头和榫槽进行锁扣连接的结构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也带来了在铺装时的根本性的变化。本实用新型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不仅具有双榫舌的功能,还具有用于弹性变形的功能,以及设有用于夹持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锁扣副槽,而本实用新型的地板块的槽座部则不仅具有与弹性双舌部所对应的双榫槽结构(也即指槽座部的外舌限位槽和内舌限位槽),而且还由其外侧限位部承担榫头的功能,从而在铺装过程中,将需要铺装的锁扣地板块(以下称为在铺地板)放置到已完成主动铺装作业的露出槽座部的锁扣地板块(以下称为半铺地板)的待锁扣位置后,用木榔头轻轻敲击在铺地板的上表面,便可使得该在铺地板沿着从上至下的方向进行运动而同时与位于相邻2侧的2块或3块半铺地板进行锁扣连接。因此在进行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铺装时,只需操作者对在铺地板施加一个方向的作用力也即由上至下的作用力即可完成一块锁扣地板块的主动铺装,从而实现了铺设简单方便快捷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的相邻2块锁扣地板块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时,一块锁扣地板块由其槽座部对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在其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上方向上和内下方向上以及在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上方向上和外下方向上进行相互接触限位,从而实现了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与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之间的在4个方向上的相互接触限位,使得2块锁扣地板块相互间的锁扣更加牢固,不易脱落,也不会产生脱扣,解决了锁扣地板块在相互拼接时短边容易扒缝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锁扣牢固的目的。
(3)当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形状可以设置成多种的多边形的形状,例如: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并优选平行四边形中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当采用长方形或正方形时,其2个槽座部可以设置在左侧和前侧,也可以设置在左侧和后侧,而2个弹性双舌部则设置在另外两侧。当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行走面的形状为菱形时,则其槽座部设置在相邻的两侧,这也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该相邻的两侧的交角为锐角,另一种选择是该相邻的两侧的交角为钝角,而弹性双舌部则设置在另外两侧。对行走面的形状为非等边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的锁扣地板块来说,其槽座部和弹性双舌部的设置也按照同样的方式选择,因此,上述这些方案的选择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它们共同的安装特点是:在铺地板由自身的相邻设置的2个弹性双舌部与相邻两侧的半铺地板的2个槽座部(主体部的行走面形状为长方形时也有可能是3个槽座部)同时进行锁扣连接而成为新的半铺地板;所有的半铺地板则由各自自身的相邻的2个槽座部等待新的在铺地板的锁扣连接。对于采用上述多边形形状的行走面的锁扣地板块来说,它们设置槽座部的个数和位置的原则是:在依次进行锁扣地板块的铺装时,在铺地板的弹性双舌部的个数和位置与相邻的半铺地板的槽座部的个数和位置相对应,上述这些方案的选择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在安装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时,在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由其弹性双舌部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压向位于下方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中的过程中,下方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始终被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和内舌的内凸部弹性夹持在内外方向上的中间,又由于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的侧部上方的端面与位于下方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内外向的外端面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H1,因此当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向下运动挤压位于下方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时,位于下方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可以有一个很小的弹性变形的距离,从而可以减少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弹性变形程度,使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与位于下方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滑动弹性配合较为容易和可靠,而且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的外端面与位于上方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的外侧上部的端面处于滑动配合的状态,同时由于所述的配合间隙H1不大于0.1毫米,即便槽座部的外侧限位部产生弹性形变,也在安全的尺寸范围之内,不会造成该部位的损伤,因此有地效避免中国专利文献CN101415893B中的槽座限位部的断裂问题,从而实现了安全可靠的目的。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在双舌之间设置弹性变形槽能使弹性双舌部和槽座部的安装更加轻松可靠,而且有效增强弹性双舌部的内舌和外舌的弹性,不仅有利于安装时顺利进行锁扣连接,也使得因变形产生断裂的可能性降低至零。
(5)在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下连接部设置定位凸台的情况下,则对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的锁扣主槽进行了区域的划分,位于靠近主体部的区域成为内槽,位于远离主体部的区域则成为外槽,所述的外舌限位槽属于内槽的范围,而所述的内舌限位部则属于外槽的范围。不仅如此,一块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对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锁扣,则还包括由定位凸台的外支撑面对内舌的外下部进行支撑而形成的相互间的接触限位,以及包括由定位凸台的内支撑面对外舌的内下部进行支撑而形成的相互间的接触限位,从而通过定位凸台的支撑不仅使弹性双舌部的内舌和外舌能有效顺利的复位,当内舌和外舌复位后,定位凸台不仅能阻止内舌和外舌的回缩,使得卡接式的锁扣更加牢固可靠,而且对弹性双舌部起到有效的支撑,根本杜绝了锁扣地板块拼接过程中的高低差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还优选将内舌的外下部和外舌的内下部均设置成具有的导向圆角的结构,能使内舌和外舌在与定位凸台相接触的过程较为平顺,有利于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双舌弹入设定位置。在拆分相互锁扣连接的地板块时,只需用力将处在位于上方的弹性双舌部的锁扣地板块向上拉起(可以用吸盘等工具),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双舌即可沿定位凸台向中间收缩,最终使各锁扣地板块相互分离。
(6)本实用新型的相邻的2块锁扣地板块在相互锁扣后,在弹性双舌部和槽座部之间留有内舌缓冲间隙和外舌缓冲间隙,不仅能有效的避免锁扣地板块在安装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硬冲击对内舌、外舌及槽座部造成的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且还可以用来收集安装过程中散落的尘渣,有效的避免了因尘渣的存在而使地板拼接产生高低不平,也起到了解决锁扣地板块铺设过程中的锁扣地板块之间存在高低差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设有相应的避让刀具面,生产加工更加便捷。
(8)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不仅适用于由各种具有弹性性能的材料制成,当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内舌的内凸部及外舌的外凸部采用弧面结构形式,而槽座部采用相对应的结构形式时,可用于较脆弱的材料及松软材料制成的锁扣地板块的榫槽部位。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材质涵盖了包括木材,竹材,有色金属,塑料,中密度纤维板或高密度纤维板在内的材料,从结构上则包括同种材质、复合板材或者是混合材质构成的地板块,使用范围极广。
(9)本实用新型中,锁扣地板块的含义有2种,锁扣地板块的第一个含义即为单块的锁扣地板,锁扣地板块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创新在于其采用了新型的锁扣式榫槽结构,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锁扣式榫槽结构的锁扣地板,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锁扣地板其种类繁多,现举例如下:1)未涂覆表面装饰涂层的锁扣素板,例如国家标准GB/T15036.1-2001中定义的实木地板中的未涂饰地板(也即素板)中的榫接地板,当这种地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式榫槽时则为锁扣式榫接地板,属于锁扣地板的一种。2)行业标准LY/T 1573-2000中定义的竹地板中的未涂饰竹地板,当这种竹地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式榫槽时则为锁扣式未涂饰竹地板也属于锁扣地板的一种;上述两种形式的锁扣地板在进入消费领域后,一种情况是由用户直接进行铺装后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在铺装后,再在其表面进行涂装后使用;因此,上述1)2)两种锁扣地板就是设有锁扣式榫槽的素板。3)层状复合锁扣地板,包括符合中国国家标准GB/T18103-2000的实木复合地板和符合中国国家标准GB/T18102-2000的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商品名:强化木地板)。上述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是先得到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再在该主体部分上进行机械加工开出锁扣式榫槽所得到的锁扣地板的下半部分,从使用角度来看,此时的该种锁扣地板块只是一种半成品;再将起到表面装饰层等作用的上层材料粘贴复合固定在该种锁扣地板的下半部分上则得到成品锁扣地板,此时,上述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则作为主体部分被包含在成品锁扣地板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就是指设有锁扣式榫槽的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且无论所述的主体部分是半成品形态,还是被包含在成品锁扣地板中的形态,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
(10)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一种加工方法是:先得到锁扣地板的主体部分,再在该主体部分上进行机械加工开出锁扣式榫槽所得到的锁扣地板的下半部分,此时的该种锁扣地板块只是一种半成品;再将起到表面装饰层作用的上层材料粘贴复合固定在该种锁扣地板的下半部分上则得到成品锁扣地板,即制得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含义的锁扣地板块。对于由实木加工得到的地板素板半成品(指未油漆的未开榫槽的整体实木块的地板)来说,制得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一种加工方法是:直接在其周边部位上进行榫槽的加工而制得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锁扣地板块,进行铺装后即可直接使用,或者在进行铺装后再在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上进行油漆的涂装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2为从图1的H向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从图1的前侧也即看K1向观察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图5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由多块图1所示结构的锁扣地板块相互卡接组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锁扣地板块200由其后侧弹性双舌部安装到锁扣地板块100的前侧槽座部上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的位于右侧的锁扣地板块由其左侧槽座部与位于左侧的锁扣地板块的右侧弹性双舌部相互锁扣连接时的放大示意图;例如位于右侧的锁扣地板块500与位于左侧后部的锁扣地板块1000和位于左侧前部的锁扣地板块1100的相互锁扣连接;
图12为图9中的位于前侧的锁扣地板块由其后侧弹性双舌部与位于后侧的锁扣地板块的前侧槽座部锁扣连接时的放大示意图;例如位于前侧的锁扣地板块700与位于后侧的锁扣地板块500的相互锁扣连接;
图13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另一结构的槽座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与图13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9中的锁扣地板块200由其后侧弹性双舌部安装到锁扣地板块100的前侧槽座部上的安装过程示意图;所述的图9中的所有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均采用图13所示的槽座部的结构,而图9中的所有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均采用图14所示的弹性双舌部的结构;
见图16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正六边形的锁扣地板块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2示意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7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菱形的锁扣地板块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2示意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8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相应2种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的锁扣地板块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2示意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9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相应2种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的锁扣地板块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2示意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20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相应2种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的另一种形式的锁扣地板块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2示意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21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相应2种锁扣地板块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的另一种形式的锁扣地板块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中标号2示意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主体部1,
槽座部2,左侧槽座部2-1,前侧槽座部2-2,内侧限位部21,内下支撑面21-1,内上限位面21-2,中部端面(朝向外侧的铅垂面)21-3,内定位导向面21-4,内定位面21-5,上部端面(朝向外侧的铅垂面)21-6,上端面21-7,下端面21-8,
下连接部22,连接部主体22-1,内侧上端面22-1-1,外侧上端面22-1-2,下端面22-1-3,定位凸台22-2,内支撑面22-2-1,外支撑面22-2-2,
外侧限位部23,外下支撑面23-1,外上限位面23-2,中部端面(朝向内侧的铅垂面)23-3,外定位导向面(内上角部斜面)23-4,上端面23-5,外端面23-6,下端面23-7,锁扣主槽24,内槽24-1,外舌限位槽24-1-1,定位导向槽24-1-2,外槽24-2,内舌限位槽24-2-1,
弹性双舌部3,右侧弹性双舌部3-1,后侧弹性双舌部3-2,限位部31,上部端面(朝向外侧的铅垂面)31-1,避让刀具面(外下角部斜面)31-2,下端面31-3,上端面31-4,
上连接部32,内侧下端面32-1,上端面32-2,外端面32-3,
内舌33,内凸部33-1,内侧上表面33-1-1,内侧下表面33-1-2,下端面33-2,导向式外下角部33-3,
外舌34,外凸部34-1,外侧上表面34-1-1,外侧下表面34-1-2,下端面34-2,导向式内下角部34-3,外端面34-4,弹性变形槽35,锁扣副槽36,
缓冲间隙61,内舌缓冲间隙62,外舌缓冲间隙63,
外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内上方向71,内下方向72,
内舌限位槽的所在部位的:外上方向73,外下方向74,
内舌的内凸部的:内上方向81,内下方向82,
外舌的外凸部的:外上方向83,外下方向84,
地板块10,
锁扣地板块100,锁扣地板块200,锁扣地板块300,锁扣地板块400,锁扣地板块500,锁扣地板块600,锁扣地板块700,锁扣地板块800,锁扣地板块900,锁扣地板块1000,锁扣地板块110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即沿地板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地板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以地板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即图1左下方为前侧,图1右上方为后侧),以靠近地板中心的方向称为内侧,以远离地板中心的方向称为外侧。图中双点划线为各部分之间的分界示意线。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锁扣地板块为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第一种含义的锁扣地板块,即未涂覆表面装饰涂层的锁扣素板,对该素板进行开榫槽的机械加工得到锁扣地板块,而得到的锁扣地板块,也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含义的锁扣地板块是开有榫槽的锁扣素板。
本实施例的锁扣地板块10(以下简称地板块10)可以为同材质一体件、复合板材一体件或者是混合材质一体件,从而地板块10的材质可以是木材、竹材、有色金属板材、塑料、中密度纤维板或高密度纤维板等等。
见图1和图2,地板块10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为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所述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所述的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正方形或菱形,或者是非等边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长方形)。地板块10包括主体部1、2个槽座部2以及2个弹性双舌部3。地板块10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四边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多边形棱柱体(本实施例为长方体);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通常为4至30毫米(本实施例为7毫米)。2个槽座部2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者的一端相邻,且该相邻的2个端部沿各自的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2个弹性双舌部3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者的一端相邻,且该相邻的2个端部沿各自的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各弹性双舌部3的结构形状和与其位于相对一侧的槽座部2的结构形状相对应。地板块10的各个槽座部2是使用时能从下方与相邻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该相邻的锁扣地板块简称为相邻的地板块,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10的结构形状相同。本地板块10的各个弹性双舌部3是使用时能从上方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
见图3,2个弹性双舌部3均包括沿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伸展的且长度相同的限位部31、上连接部32和双舌。双舌按照相距主体部1的近远分为内舌33和外舌34。2个弹性双舌部3均由各自的限位部31从主体部1的四侧周边的相邻的右侧和后侧两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1上。位于主体部1右侧的弹性双舌部3称为右侧弹性双舌部3-1,位于主体部1后侧的弹性双舌部3称为后侧弹性双舌部3-2。
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限位部31从右侧连接在主体部1上,且位于主体部1的右侧并从后方伸出主体部1,从而使得右侧弹性双舌部3-1从右方连接在主体部1上并从后方伸出主体部1。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限位部31的右侧下部设有朝向右下方且沿前后向伸展的用于避让刀具的斜面,该斜面称为避让刀具面31-2,避让刀具面31-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为51度)。
见图3和图6,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上连接部32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右侧连接在限位部31的右侧部上方,其截面形状基本呈矩形。内舌33和外舌34依照距离主体部1的近远(也即从左至右)的次序分别从下方连接在上连接部32上。从而在外舌34、上连接部32和内舌33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截面形状为倒U形槽的弹性变形槽35,弹性变形槽35从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右侧弹性双舌部3-1。在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上连接部32和限位部31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锁扣副槽36,锁扣副槽36从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右侧弹性双舌部3-1。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限位部31、锁扣副槽36、内舌33、弹性变形槽35和外舌34按照从近至远(也即从左至右)依次远离主体部1的右侧的顺序设置。
见图3、图6和图8,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侧下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内的三角形向内(也即左方)凸起的内凸部33-1。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为51度)。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度至65度(本实施例为55度)。内凸部33-1的内外向长度L为0.2至1毫米(本实施例为0.3毫米)。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外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外下角部33-3,导向式外下角部33-3的半径R为0.25毫米至0.75毫米(本实施例为0.43毫米)。
见图3、图6和图8,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侧下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外的三角形向外(也即右方)凸起的外凸部34-1。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为4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为51度)。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为45度至65度(本实施例为55度)。外凸部34-1的内外向长度L1为0.2至1毫米(本实施例为0.3毫米)。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内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内下角部34-3,导向式内下角部34-2的半径R1为0.25毫米至0.75毫米(本实施例为0.43毫米)。
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上端面32-2至内舌33的下端面33-2之间的距离为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的3/5至7/10;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上端面32-2到其内侧下端面32-1的距离S1与内舌33的上端面到其下端面33-2的距离S2之比为1∶0.8至1∶1.2。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上端面32-2到外舌34的下端面34-2的距离为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的3/5至7/10;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与内舌33相对于沿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见图2,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从后侧连接在主体部1上,且位于主体部1的后侧并从右方伸出主体部1,从而使得后侧弹性双舌部3-2从后方连接在主体部1上并从右方伸出主体部1。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的后侧下部设有朝向后下方且沿左右向伸展的用于避让刀具的斜面,该斜面称为避让刀具面31-2,避让刀具面31-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为51度)。
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上连接部32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右侧连接在限位部31的右侧部上方,其截面形状基本呈矩形。内舌33和外舌34依照距离主体部1的近远(此时也即从前至后)的次序分别从下方连接在上连接部32上。从而在外舌34、上连接部32和内舌33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截面形状为倒U形槽的弹性变形槽35,弹性变形槽35从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后侧弹性双舌3-2。在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上连接部32和限位部31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锁扣副槽36,锁扣副槽36从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后侧弹性双舌部3-2。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锁扣副槽36、内舌33、弹性变形槽35和外舌34按照由前至后(也即从近至远)依次远离主体部1的后侧的顺序依次设置。
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的内侧下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内的三角形向内(也即前方)凸起的内凸部33-1。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为51度)。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度至65度(本实施例为55度)。内凸部33-1的前后向长度L为0.2至1毫米(本实施例为0.3毫米)。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的外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外下角部33-3,导向式外下角部33-3的半径R为0.25毫米至0.75毫米(本实施例为0.43毫米)。
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的外侧下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外的三角形向外(也即后方)凸起的外凸部34-1。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为40度至60度(本实施例为51度)。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为45度至65度(本实施例为55度)。外凸部34-1的前后向长度L1为0.2至1毫米(本实施例为0.3毫米)。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的内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内下角部34-3,导向式内下角部34-2的半径R1为0.25毫米至0.75毫米(本实施例为0.43毫米)。
见图3、图5和图7,2个槽座部2包括均沿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伸展的且长度相同的内侧限位部21、下连接部22和外侧限位部23。2个槽座部2均由各自的内侧限位部21从主体部1的四侧周边的相邻的左侧和前侧两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1上。位于主体部1左侧的槽座部2称为左侧槽座部2-1,位于主体部前侧的槽座部2称为前侧槽座部2-2。
左侧槽座部2-1的内侧限位部21从左侧连接在主体部1上,且位于主体部1的左侧并从前方伸出主体部1,从而使得左侧槽座部2-1从左方连接在主体部1上并从前方伸出主体部1。下连接部22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左侧连接在内侧限位部21的外侧(即左侧)部下方上。外侧限位部23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左侧下部连接在下连接部22上。左侧槽座部2-1的下连接部22包括连接部主体22-1和定位凸台22-2;下连接部22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定位凸台22-2的长度也相同。定位凸台22-2朝上凸起且从上方连接在连接部主体22-1上。定位凸台22-2设有朝向外上方的外支撑面22-2-2和朝向内上方的内支撑面22-2-1;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2-2和内支撑面22-2-1对称设置于相对于沿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从而在外侧限位部23、下连接部22和内侧限位部21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锁扣主槽24,且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外的外舌限位槽24-1-1,外侧限位部23的朝向内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内的内舌限位槽24-2-1;外舌限位槽24-1-1和内舌限位槽24-2-1均属于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则从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槽座部2。下连接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22-2-1、下连接部22-1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内侧限位部21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内槽24-1,且内槽24-1是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而外舌限位槽24-1-1则是内槽24-1的一部分。下连接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2-2、下连接部22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外侧限位部23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外槽24-4,且外槽24-4是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而内舌限位槽24-2-1则是外槽24-4的一部分。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上还设有开口向外的且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形状相对应的从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定位导向槽24-1-2,且该定位导向槽24-1-2位于外舌限位槽24-1-1的上方;定位导向槽24-1-2是内槽24-3的一部分。
见图3、图5和图7,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内的V形,该V形的内舌限位槽24-2-1由开设在外侧限位部23上的外下支撑面23-1和位于外下支撑面23-1上方的外上限位面23-2组成。外下支撑面23-1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上限位面23-2是朝向内下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外上限位面23-2与水平面的夹角α2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外侧限位部23的内侧上部设有外定位导向面23-4,外定位导向面23-4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的度数减去外定位导向面23-4与水平面的夹角α4的度数的值为0至15度(本实施例的外定位导向面23-4与外下支撑面23-1平行,即β2-α4=0度)。
见图3、图5和图7,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外舌限位槽24-1-1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21上的内下支撑面21-1和位于内下支撑面21-1上方的内上限位面21-2组成;内下支撑面21-1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上限位面21-2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下支撑面21-1与水平面的夹角β3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内上限位面21-2与水平面的夹角α3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
定位导向槽24-1-2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定位导向槽24-1-2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21上的内定位导向面21-4和位于内定位导向面21-4上方的内定位面21-5组成;内定位导向面21-4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定位面21-5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定位面21-5与水平面的夹角γ的度数大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的度数5至20度(本实施例为12度)。
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上下两侧的距离D1为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的11/25至14/25。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的上下两侧的距离D2为主体部1的厚度的1/2至3/5。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的内外向的距离根据刀具加工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和内上限位面21-2所需的距离来设定。
见图2,前侧槽座部2-2的内侧限位部21从前侧连接在主体部1上,且位于主体部1的前侧并从左方伸出主体部1,从而使得前侧槽座部2-2从前方连接在主体部1上并从左方伸出主体部1。下连接部22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后侧连接在内侧限位部21的外侧(即前侧)下部上。外侧限位部23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后侧下部连接在下连接部22上。前侧槽座部2-2的下连接部22包括连接部主体22-1和定位凸台22-2;下连接部22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定位凸台22-2的长度也相同。定位凸台22-2朝上凸起且从上方连接在连接部主体22-1上。定位凸台22-2设有朝向外上方的外支撑面22-2-2和朝向内上方的内支撑面22-2-1;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2-2和内支撑面22-2-1对称设置于相对于沿前侧槽座部2-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从而在外侧限位部23、下连接部22和内侧限位部21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锁扣主槽24,且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外的外舌限位槽24-1-1,外侧限位部23的朝向内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内的内舌限位槽24-2-1;外舌限位槽24-1-1和内舌限位槽24-2-1均属于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则从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槽座部2。下连接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22-2-1、下连接部22-1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内侧限位部21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内槽24-1,且内槽24-1是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而外舌限位槽24-1-1则是内槽24-1的一部分。下连接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2-2、下连接部22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外侧限位部23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外槽24-4,且外槽24-4是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而内舌限位槽24-2-1则是外槽24-4的一部分。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上还设有开口向外的且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形状相对应的从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定位导向槽24-1-2,且该定位导向槽24-1-2位于外舌限位槽24-1-1的上方;定位导向槽24-1-2是内槽24-3的一部分。
前侧槽座部2-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内的V形,该V形的内舌限位槽24-2-1由开设在外侧限位部23上的外下支撑面23-1和位于外下支撑面23-1上方的外上限位面23-2组成。外下支撑面23-1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上限位面23-2是朝向内下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外上限位面23-2与水平面的夹角α2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外侧限位部23的内侧上部设有外定位导向面23-4,外定位导向面23-4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的度数减去外定位导向面23-4与水平面的夹角α4的度数的值为0至15度(本实施例的外定位导向面23-4与外下支撑面23-1平行,即β2-α4=0度)。
见图3、图5和图7,前侧槽座部2-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外舌限位槽24-1-1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21上的内下支撑面21-1和位于内下支撑面21-1上方的内上限位面21-2组成;内下支撑面21-1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上限位面21-2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下支撑面21-1与水平面的夹角β3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内上限位面21-2与水平面的夹角α3相同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
定位导向槽24-1-2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定位导向槽24-1-2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21上的内定位导向面21-4和位于内定位导向面21-4上方的内定位面21-5组成;内定位导向面21-4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定位面21-5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定位面21-5与水平面的夹角γ的度数大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的度数5至20度(本实施例为12度)。
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上表面、2个弹性双舌部3的限位部31的上端面31-4、2个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上端面32-2及2个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上端面21-7共同形成地板块10的上表面。
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下表面、2个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下端面21-8、2个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的下端面22-1-3、2个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下端面23-7及2个弹性双舌部的限位部31的下端面31-3共同形成地板块10的下表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弹性双舌部的内舌33的内侧下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凸出方向朝内的弓形的内凸部33-1(见图15)。内凸部33-1的内外向的距离L3为0.24至1毫米(本实施例为0.3毫米)。外舌34的外侧下部设有截面形状为凸出方向朝内的弓形的外凸部34-1(见图15)。外凸部34-1的内外向的距离L4为0.24至1毫米(本实施例为0.3毫米)。
见图14,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截面形状是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开口方向朝内的弓形。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截面形状是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开口方向朝外的弓形。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定位导向槽24-1-2的截面形状为弓形,且其截面形状与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部的外凸部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定位导向槽24-1-2沿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贯穿内侧限位部21且水平设置。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即沿地板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地板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以地板长度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即图1右下方为前侧,左上方为后侧,左下方为左侧,右上方为右侧)。
见图9,本应用例的各相同结构的锁扣地板即为实施例1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
见图9和图10,本应用例的锁扣地板块在相互拼接组装时,采用下述方法步骤进行各锁扣地板块相互之间的锁扣连接固定:
第1步骤:先将锁扣地板块100以水平放置的方式铺设在地面上(此时的锁扣地板块100成为半铺地板100),然后将锁扣地板块200 (此时的锁扣地板块200为在铺地板200)由其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的下端面33-2放置在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上端面23-5上;再对在铺地板200施加水平向后的推力F而将在铺地板200水平向后推向半铺地板100,当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内舌33的下端面33-2的交界处同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定位导向面23-4与上端面23-5的交界处相接触时(见图10中的                                                ),在铺地板200继续保持整体水平并沿着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定位导向面23-4向后下方的方向继续运动。当运动到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上连接部32的外端面32-3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内侧限位部21的上部端面21-6相接触时(见图10中的
Figure 297939DEST_PATH_IMAGE002
),此时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的朝向外侧的上部端面31-1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端面23-6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H1(本实施例为0.1毫米),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定位导向面21-4也处于相接触的状态,此时的在铺地板200与半铺地板100处于相对稳定的第一稳定状态(见图10中的
Figure 192512DEST_PATH_IMAGE002
)。
然后在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上方向在铺地板200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1,在铺地板200由于受力而会保持以整体处于水平的状态而竖直向下运动,此时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受到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内侧限位部21的阻挡向内产生弹性形变,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受到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阻挡向外产生弹性形变,此时弹性变形槽35的空间变小,使得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和外舌部能继续向下运动(见图10中的
Figure 2011200967967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
当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运动到该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内侧下表面33-1-2的交界处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中部端面(朝向内侧的铅垂面)23-3与外上限位面23-2的交界处相接触时(见图10中的),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将逐渐恢复原状,并且当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继续向下运动到该内舌33的导向式外下角部33-3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2-2相接触时,由于受到定位凸台22-2的阻挡,定位凸台22-2会帮助该内舌33恢复原状;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运动到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外侧下表面34-1-2的交界处相接触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内侧限位部21的中部端面(朝向外侧的铅垂面)21-3与内上限位面21-2的交界处时(见图10中的
Figure 428906DEST_PATH_IMAGE004
),则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将逐渐恢复原状,并且当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外舌34继续向下运动到该外舌34的导向式内下角部34-3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22-2-1相接触时,由于受到定位凸台22-2的阻挡,定位凸台22-2会帮助该外舌恢复原状,而且定位凸台22-2还可以有效防止内舌和外舌的回缩。
当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和外舌基本恢复原状时,此时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和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处于相互连接配合的稳定状态(见图10中的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且内舌与前槽在上下方向上之间留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内舌缓冲间隙62(本实施例为0.1毫米);外舌与后槽之间留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外舌缓冲间隙63(本实施例为0.1毫米)。
在在铺地板200受到竖直向下的力F1的作用而保持以整体处于水平的状态竖直向下运动直到半铺地板100的行走面与在铺地板200的行走面同一水平面而完成半铺地板100与在铺地板200的固定连接的整个过程中,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限位部31和内舌33的内凸部33-1共同对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保持弹性夹持式滑动限位,以及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外舌34的外凸部34-1对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上部端面(朝向外侧的铅垂面)21-6保持弹性接触式滑动限位。也即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内舌33向外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向内的弹力将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顶向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因此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和内舌33形成对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弹性夹持。由于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的上部端面31-1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端面23-6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H1,因此当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向下运动挤压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时,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可以向外下侧产生很小弹性形变,又因为上述配合间隙较小,因此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能将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限位保护住,使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弹性形变不会导致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断裂,而且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限位部31的外侧上部端面(朝向外侧的铅垂面)31-1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端面23-6可以处于滑动配合的状态。当在铺地板200与半铺地板100完成固定连接时,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锁扣副槽36能将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牢牢地锁定固定住。
此时完成在铺地板200与半铺地板100的锁扣固定连接。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在水平的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被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锁定而不易脱落,同时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也在水平的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被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的锁扣副槽锁定而不易脱落,确保在铺地板200与半铺地板100之间可靠固定连接。
在铺地板200的后侧双舌部的上连接部32与半铺地板100的前侧槽座部2-2的外侧限位部23直间留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缓冲间隙61(本实施例为0.1毫米)。
完成与半铺地板100的锁扣固定连接的在铺地板2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200。
第2步骤:见图9,当安装锁扣地板块400时(此时的锁扣地板块400为在铺地板400),用上述的第1步骤所述的方法,将在铺地板4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与半铺地板200的前侧双槽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固定,从而将在铺地板400固定连接在半铺地板200的前端。完成与半铺地板200的锁扣固定连接的在铺地板4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400。
第3步骤:当依次安装锁扣地板块600和锁扣地板块800时(安装时的锁扣地板块600为在铺地板600,安装时的锁扣地板块800为在铺地板800),重复上述的第2步骤所述的方法,将在铺地板6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与半铺地板400的前侧双槽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固定,从而将在铺地板600固定连接在半铺地板400的前端,此时的在铺地板6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600。重复上述的第2步骤所述的方法,将在铺地板8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与半铺地板600的前侧双槽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固定,从而将将在铺地板800固定连接在半铺地板600的前端,此时的在铺地板8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800。
第4步骤:见图9,当安装锁扣地板块300时(此时的锁扣地板块300为在铺地板300),用上述的第1步骤所述的方法将在铺地板3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同时固定连接在相应的半铺地板1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前侧部分与半铺地板2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后侧部分上,从而将在铺地板300固定连接在半铺地板100与半铺地板200上。此时的在铺地板3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300。半铺地板100则成为新的全铺地板100(在主动铺装锁扣地板块300之前,先要主动铺装长度减半的辅助锁扣地板至半铺地板100的左侧槽座部的前侧部分;而铺装锁扣地板块300时,还需将在铺地板3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同时与上述辅助锁扣地板的前侧槽座部进行固定连接)。
第5步骤:当安装锁扣地板块500时(此时锁扣地板块500为在铺地板500),结合上述的第1步骤和第2步骤所述的方法,将在铺地板5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锁扣连接固定在相应的半铺地板300的前侧双槽部,同时将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前侧部分固定连接在相应的半铺地板200的左侧双槽部的前侧部分,而将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后侧部分同时固定连接在半铺地板400的左侧双槽部的后侧部分上,实现在铺地板500同时与相应的半铺地板200和半铺地板400以及半铺地板300之间的锁扣连接。此时的在铺地板500成为新的半铺地板500,而半铺地板200则成为新的全铺地板200。
第6步骤:当安装锁扣地板块700和锁扣地板块900时(安装时的锁扣地板块700为在铺地板700,安装时的锁扣地板块900为在铺地板900),重复上述第5步骤安装锁扣地板块500的方法,将在铺地板7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锁扣连接固定在相应的半铺地板500的前侧双槽部,同时将在铺地板7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同时固定连接在相应的半铺地板400的左侧双槽部的前侧部分与半铺地板600的左侧双槽部的后侧部分上,实现在铺地板700同时与相应的半铺地板400和半铺地板600以及半铺地板500之间的锁扣连接,此时的在铺地板7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700。重复主动铺装在铺地板700的方法,实现在铺地板900同时与相应的半铺地板600和半铺地板800以及新的半铺地板700之间的锁扣连接,使得在铺地板900成为新的半铺地板900。
第7步骤:当安装锁扣地板块1000时(此时的锁扣地板块1000为在铺地板1000),用上述的第4步骤安装锁扣地板块300的方法将在铺地板10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同时固定连接在相应的半铺地板3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前侧部分和半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后侧部分上,从而将在铺地板1000固定连接在半铺地板300和半铺地板500上。此时的在铺地板1000成为新的半铺地板1000,而半铺地板300则成为新的全铺地板300(在主动铺装锁扣地板块1000之前,先要主动铺装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由其右侧弹性双舌部与前述的辅助锁扣地板的左侧槽座部以及半铺地板300的左侧槽座部的前侧部分相互锁扣固定连接;而铺装锁扣地板块1000时,还需将在铺地板10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同时与上述另一块锁扣地板块的前侧槽座部进行锁扣固定连接)。
第8步骤:当安装锁扣地板块1100时(此时的锁扣地板块1100为在铺地板1100),采用上述第5步骤安装锁扣地板块500的方法,将在铺地板11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3-2锁扣连接固定在相应的半铺地板1000的前侧双槽部,同时将在铺地板11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同时固定连接在相应的半铺地板500的左侧双槽部的前侧部分和半铺地板700的左侧双槽部的后侧部分上,实现在铺地板1100同时与相应的半铺地板500和半铺地板700以及半铺地板1000之间的锁扣连接。当完成在铺地板1100的安装时,半铺地板500则成为新的全铺地板,而在铺地板1100则成为新的半铺地板。
见图11,此时,锁扣地板块500(全铺地板)的左侧槽座部2-1由其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部位在其内上方向71上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0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前段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1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后段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上限位面21-2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的前后接续的相互接触限位。而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由其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的部位在其内下方向72上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0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前段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1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后段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的前后接续的相互接触限位。
仍见图11,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由其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上方向73上相对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0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前段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1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后段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上限位面23-2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的相互接触限位。而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由其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下方向74上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0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前段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11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后段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下支撑面23-1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的相互接触限位。
见图12,同理,可实现全铺地板500的前侧槽座部2-2相对于前侧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700的后侧弹性双舌部在内上方向71、内下方向72、外上方向73和外下方向74的相互接触限位。
参见图11,锁扣地板块500(图中位于左侧)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在其内上方向81上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200(图中位于右侧)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前段所在的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400(图中位于右侧)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后段所在的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左侧槽座部2-1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上限位面23-2的前后接续的相互接触限位。全铺地板500的右弹性双舌部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在其内下方向82上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2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的前段所在的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4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的后段所在的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左侧槽座部2-1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的前后接续的相互接触限位。
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在其外上方向83上相对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200的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前段所在的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400的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后段所在的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左侧槽座部2-1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上限位面21-2的相互接触限位;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在其外下方向84上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2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前段所在的部位及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400的左侧槽座部2-1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后段所在的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即全铺地板500的右侧弹性双舌部3-1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上述相邻的相应的2块锁扣地板块的左侧槽座部2-1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的相互接触限位。
参见图12,同理,可实现全铺地板500的后侧双舌部相对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300的前侧槽座部在内上方向81、内下方向82、外上方向83和外下方向84的相互接触限位。最终实现锁扣地板块500与相邻的相应的6块锁扣地板的锁扣连接。
采用上述各步骤所述的方法按照依次从后向前,从右向左的铺设次序可以完成多个锁扣地板相互之间的固定连接。
(应用例2)
见图13至图15,本应用例其余与应用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应用例的锁扣地板即为实施例2所述的结构和形状的锁扣地板块。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6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6,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正六边形,地板块10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正六边形的形状相对应的正六边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3个且依次相邻设置,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为3个且也依次相邻设置。铺设时采用应用例1中所述的弹性双舌部与槽座部的安装方法,并按照图中从左至右,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进行铺装。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7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7,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菱形,地板块10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菱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四边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为2个且也依次相邻设置。铺设时采用应用例1中所述的弹性双舌部与槽座部的安装方法,并按照图中从左至右,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进行铺装。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8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a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a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8,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a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地板块10a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a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四边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a的长边一侧和位于下方的一侧上,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为2个且也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a的其余两侧上。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8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b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b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8,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b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地板块10b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b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四边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b的短边一侧和位于下方的一侧上,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为2个且也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b的其余两侧上。
(应用例3)
见图18,本应用例其余部分与应用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与:本应用例采用实施例5结合相应的实施例6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a、10b进行铺设,铺设时采用应用例1中所述的弹性双舌部3与槽座部2的安装方法,并按照图中从左至右次序依次交错铺设实施例5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a和实施例6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b,然后再按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交错进行铺装。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9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d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d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9,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d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地板块10d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d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三角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1个且设置在地板块10d的位于三角形底边方位的一侧上,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则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d的其余两侧上。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9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c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c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19,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c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地板块10c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c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三角形棱柱体。所述弹性双舌部3为1个且设置在地板块10c的位于三角形底边方位的一侧上,而相应的槽座部2则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c的其余两侧上。
(应用例4)
见图19,本应用例其余部分与应用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与:本应用例采用实施例7结合相应的实施例8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d、10c进行铺设,铺设时采用应用例1中所述的弹性双舌部3与槽座部2的安装方法,并按照图中从左至右次序依次交错铺设实施例8所述的地板块10c和实施例7所述的地板块10d,然后再按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交错进行铺装。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20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f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f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20,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f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地板块10f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f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三角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1个且设置在地板块10f的位于三角形下方右侧腰的方位的一侧上,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则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f的其余两侧上。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20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e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e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20,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e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地板块10e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e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三角形棱柱体。所述弹性双舌部3为1个且设置在地板块10e的位于三角形上方右侧腰的方位的一侧上,而相应的槽座部2则为2个且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e的其余两侧上。
(应用例5)
见图20,本应用例其余部分与应用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与:本应用例采用实施例9结合相应的实施例10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f、10e进行铺设,铺设时采用应用例1中所述的弹性双舌部3与槽座部2的安装方法,并按照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交错铺设实施例10所述的地板块10e和实施例9所述的地板块10f,然后再按从上向下先的顺序依次交错进行铺装。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21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h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h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21,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h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地板块10h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h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四边形棱柱体。所述槽座部2为1个且设置在地板块10h的位于下方的短边一侧,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则为3个,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h的其余三侧上。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8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中标号2示意地板块10k的槽座部,图中标号3示意地板块10k的弹性双舌部。
见图21,本实施例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地板块10k的上表面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地板块10k的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地板块10k的行走面的等腰梯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四边形棱柱体。所述弹性双舌部3为1个且设置在地板块10k的位于上方的短边一侧,而相应的槽座部2则为3个,依次相邻设置在地板块10k的其余三侧上。
(应用例6)
见图21,本应用例其余部分与应用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与:本应用例采用实施例11结合相应的实施例12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h、10k进行铺设,铺设时采用应用例1中所述的弹性双舌部3与槽座部2的安装方法,并按照图中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交错铺设实施例11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k和实施例12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h,然后再按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交错进行铺装。

Claims (10)

1.一种锁扣地板块,锁扣地板块(10)为同材质一体件、复合板材一体件或者是混合材质一体件,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为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所述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所述的平行四边形为长方形、正方形或菱形,或者是非等边非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其特征在于:
锁扣地板块(10)包括主体部(1)、槽座部(2)以及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所述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多边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多边形棱柱体,主体部(1)的厚度为4毫米至30毫米;槽座部(2)的个数与弹性双舌部(3)的个数之和等于所述的多边形的边数;
当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时,所述的槽座部(2)为1个或2个,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则为2个或1个;当该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正六边形时,所述槽座部(2)为3个且依次相邻设置,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为3个且也依次相邻设置;当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所述的槽座部(2)为1个或2个或3个,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则为3个或2个或1个,且当槽座部(2)为2个时,则该2个槽座部(2)相邻设置,相应的2个弹性双舌部(3)也相邻设置;当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菱形时,所述的槽座部(2)为2个且相邻设置,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为2个且也相邻设置;当锁扣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等腰梯形时,所述的槽座部(2)为1个或2个或3个,而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则为3个或2个或1个,且当槽座部(2)为2个时,则该2个槽座部(2)相邻设置,相应的2个弹性双舌部(3)也相邻设置;
锁扣地板块(10)的各个槽座部(2)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且当锁扣地板块(10)包括2个或3个相邻的槽座部(2)时,则相邻的2个槽座部(2)的端部沿各自的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锁扣地板块(10)的各个弹性双舌部(3)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且当锁扣地板块(10)包括2个或3个相邻的弹性双舌部(3)时,则相邻的2个弹性双舌部(3)的端部沿各自的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各弹性双舌部(3)的结构形状和各相应的槽座部(2)的结构形状相对应;
各个槽座部(2)由各自的内侧限位部(21)从主体部(1)的周边的一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1)上,各个弹性双舌部(3)由各自的限位部(31)从主体部(1)的剩余的周边的一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1)上;
所述的各弹性双舌部(3)为设有限位部(31)、上连接部(32)、双舌、弹性变形槽(35)和锁扣副槽(36)的部位;所述的双舌按照相距主体部(1)的近远分为内舌(33)和外舌(34);上连接部(32)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连接在限位部(31)的外侧部上方,内舌(33)和外舌(34)依照距离主体部(1)的近远的次序分别从下方连接在上连接部(32)上,从而在外舌(34)、上连接部(32)和内舌(33)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弹性变形槽(35),而在内舌(33)、上连接部(32)和限位部(31)之间形成开口向下的锁扣副槽(36),也使得弹性双舌部(3)的限位部(31)、锁扣副槽(36)、内舌(33)、弹性变形槽(35)和外舌(34)按照由近至远依次远离主体部(1)的相应一侧的顺序依次设置;内舌(33)的内侧下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内凸部(33-1);外舌(34)的外侧下部设有向外凸起的外凸部(34-1);
所述的各槽座部(2)为设有内侧限位部(21)、下连接部(22)和外侧限位部(23)的部位;下连接部(22)从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连接在内侧限位部(21)的外侧部下方,外侧限位部(23)由其靠近主体部(1)的一侧的下部连接在下连接部(22)上,从而在外侧限位部(23)、下连接部(22)和内侧限位部(21)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锁扣主槽(24),且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外的外舌限位槽(24-1-1),外侧限位部(23)的朝向内侧的端面上设有形状与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形状相对应的开口向内的内舌限位槽(24-2-1);外舌限位槽(24-1-1)和内舌限位槽(24-2-1)均属于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
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的各个槽座部(2)是使用时能从下方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该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简称为相邻的地板块,而所述的锁扣地板块(10)则简称为本地板块(10);所述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10)的结构形状相同或相对应;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相互锁扣连接,包括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部位在其内上方向(71)和内下方向(72)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包括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上方向(73)和外下方向(74)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4)的内凸部(33-1)的相互接触限位;相邻的地板块与本地板块(10)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的过程中,均处于水平状态,且位于上方的相邻的地板块由其主体部(1)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相对于位于下方的本地板块(10)运动,并且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限位部(31)和内舌(33)的内凸部(33-1)共同对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保持弹性夹持式滑动限位,以及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外舌(34)的外凸部(34-1)对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保持弹性接触式滑动限位;
所述的本地板块(10)的各个弹性双舌部(3)是使用时能从上方与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2)相互锁扣连接的部位,该相邻的相应的锁扣地板块简称为相邻的地板块;所述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10)的结构形状相同或相对应;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相互锁扣连接,包括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在其内上方向(81)和内下方向(82)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包括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在其外上方向(83)和外下方向(84)这2个方向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本地板块(10)与相邻的地板块在进行相互锁扣连接的过程中,均处于水平状态,且位于上方的本地板块(10)由其主体部(1)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相对于相邻的地板块运动,并且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限位部(31)和内舌(33)的内凸部(33-1)共同对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保持弹性夹持式滑动限位,以及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在侧部的内外向的方向上由其外舌(34)的外凸部(34-1)对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保持弹性接触式滑动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限位部(31)、上连接部(32)、内舌(33)和外舌(34)均沿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伸展,且限位部(31)、上连接部(32)、内舌(33)和外舌(34)的长度均相同,弹性双舌部(3)的锁扣副槽(36)和弹性变形槽(35)则均从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上贯通弹性双舌部(3),且弹性变形槽(35)截面形状为倒U形槽;
所述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由连接部主体(22-1)和定位凸台(22-2)组成;定位凸台(22-2)朝上凸起且从上方连接在连接部主体(22-1)上;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下连接部(22)和外侧限位部(23)均沿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伸展,且内侧限位部(21)、下连接部(22)和外侧限位部(23)的长度均相同,下连接部(22)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定位凸台(22-2)的长度也相同,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则从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槽座部(2);定位凸台(22-2)设有朝向内上方的内支撑面(22-2-1)和朝向外上方的外支撑面(22-2-2);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22-2-1)和外支撑面(22-2-2)对称设置于相对于沿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下连接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22-2-1)、下连接部(22-1)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内侧限位部(21)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内槽(24-1),且内槽(24-1)是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而外舌限位槽(24-1-1)则是内槽(24-1)的一部分;下连接部(22)的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2-2)、下连接部(22)的连接部主体(22-1)和外侧限位部(23)之间形成从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外槽(24-4),且外槽(24-4)是锁扣主槽(24)的一部分,而内舌限位槽(24-2-1)则是外槽(24-4)的一部分;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朝向外侧的表面上还设有开口向外的且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形状相对应的从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贯通槽座部(2)的定位导向槽(24-1-2),且该定位导向槽(24-1-2)位于外舌限位槽(24-1-1)的上方;定位导向槽(24-1-2)是内槽(24-3)的一部分;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相互锁扣连接,还包括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22-4)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外下部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由其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22-3)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内下部的相互接触限位;
在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与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完成相互锁扣连接的状态下,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端面(23-6)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限位部(31)的朝向外侧的上部端面(31-1)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相互锁扣连接,还包括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由其内舌(33)的外下部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定位凸台(22-2)的外支撑面的相互接触限位,以及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由其外舌(34)的内下部与所述的相邻的锁扣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定位凸台(22-2)的内支撑面的相互接触限位;
在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完成相互锁扣连接的状态下,弹性双舌部(3)的限位部(31)的朝向外侧的上部端面(31-1)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端面(23-6)之间具有0.03-0.1毫米的配合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内的三角形;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0度至60度;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度至65度;内凸部(33-1)的内外向的长度L为0.2至1毫米;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为尖角朝外的三角形;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为40度至60度;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为45度至65度;外凸部(34-1)的内外向的长度L1为0.2至1毫米;
所述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内的V形,该V形的内舌限位槽(24-2-1)由开设在外侧限位部(23)上的外下支撑面(23-1)和位于外下支撑面(23-1)上方的外上限位面(23-2)组成;外下支撑面(23-1)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上限位面(23-2)是朝向内下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相同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外上限位面(23-2)与水平面的夹角α2相同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外侧限位部(23)的内侧上部设有外定位导向面(23-4),外定位导向面(23-4)是朝向内上方的斜面;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的度数减去外定位导向面(23-4)与水平面的夹角α4的度数的差值为0度至15度;
所述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截面形状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外舌限位槽(24-1-1)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21)上的内下支撑面(21-1)和位于内下支撑面(21-1)上方的内上限位面(21-2)组成;内下支撑面(21-1)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上限位面(21-2)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下支撑面(21-1)与水平面的夹角β3相同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内上限位面(21-2)与水平面的夹角α3相同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
定位导向槽(24-1-2)为开口向外的V形,该V形的定位导向槽(24-1-2)由开设在内侧限位部(21)上的内定位导向面(21-4)和位于内定位导向面(21-4)上方的内定位面(21-5)组成;内定位导向面(21-4)是朝向外上方的斜面,内定位面(21-5)是朝向外下方的斜面;内定位面(21-5)与水平面的夹角γ的度数大于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的度数5至20度;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部位在其内上方向(71)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上限位面(21-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的部位在其内下方向(72)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的相互接触限位;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上方向(73)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上限位面(23-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由其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在其外下方向(74)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下支撑面(23-1)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的相互接触限位;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在其内上方向(81)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上限位面(23-2)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在其内下方向(82)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的相互接触限位;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在其外上方向(83)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上限位面(21-2)的相互接触限位,而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在其外下方向(84)上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所在部位的相互接触限位,是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下支撑面(21-1)的相互接触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内侧上表面(33-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46至56度;内凸部(33-1)的内侧下表面(33-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50至60度;内凸部(33-1)的长度L为0.3至0.6毫米;
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与夹角α相同;外凸部(34-1)的外侧下表面(34-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与夹角β相同;外凸部(34-1)的长度L1与长度L相同;
所述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外定位导向面(23-4)与水平面的夹角α4等于外下支撑面(23-1)与水平面的夹角β2;
所述槽座部(2)的内侧限位部(21)的内定位面(21-5)与水平面的夹角γ的度数大于外凸部(34-1)的外侧上表面(34-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1的度数11至13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为凸出方向朝内的弓形;内凸部(33-1)的内外向的距离为0.24至1毫米;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为凸出方向朝外的弓形;外凸部(34-1)的内外向的距离为0.24至1毫米;
所述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内舌限位槽(24-2-1)的截面形状是与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内凸部(33-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开口方向朝内的弓形;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外舌限位槽(24-1-1)的截面形状是与弹性双舌部的外舌(34)的外凸部(34-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开口方向朝外的弓形;所述槽座部(2)的锁扣主槽(24)的定位导向槽(24-1-2)的截面形状为弓形,定位导向槽(24-1-2)沿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贯穿内侧限位部(21)且水平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外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外下角部(33-3),导向式外下角部(33-3)的半径R为0.25毫米至0.75毫米;
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内下角部是截面的外周形状为圆弧形的导向式内下角部(34-3),导向式内下角部(34-2)的半径R1为0.25毫米至0.7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上端面(32-2)至内舌(33)的下端面(33-2)之间的距离为主体部(1)的厚度的3/5至7/10;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上下两侧的距离S1与内舌(33)的上下向的距离S2之比为1∶0.8至1∶1.2;所述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与内舌(33)相对于沿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设置的铅垂面对称设置;
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上下两侧的距离D1为主体部(1)的厚度的11/25至14/25;所述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的上下两侧的距离D2为主体部(1)的厚度的1/2至3/5;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完成了相互锁扣连接后,两者在锁扣处的整体厚度与本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相同,且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内舌(33)的下端面(33-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的外侧上端面(22-1-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内舌缓冲间隙(62),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外舌(34)的下端面(34-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下连接部(22)的内侧上端面(22-1-1)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外舌缓冲间隙(63),外舌缓冲间隙(63)的大小与内舌缓冲间隙(62)的大小相等,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的上连接部(32)的内侧下端面(32-1)还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外侧限位部(23)的上端面(23-5)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具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缓冲间隙(6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为6至18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地板块(10)的主体部(1)的厚度为6至18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锁扣地板块,其特征在于:本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主体部(1)是上表面形状与本地板块(10)的行走面的形状相对应的长方体;所述的槽座部(2)有2个,相应的弹性双舌部(3)也有2个;2个槽座部(2)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者的各一端相邻,且该相邻的2个端部沿各自的槽座部(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2个弹性双舌部(3)的结构形状基本相同,两者的一端相邻,且该相邻的2个端部沿各自的弹性双舌部(3)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互重合在一起;各弹性双舌部(3)的结构形状和与其位于相对一侧的槽座部(2)的结构形状相对应;
2个槽座部(2)由各自的内侧限位部(21)从主体部(1)的四侧周边的相邻的两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1)上,2个弹性双舌部(3)由各自的限位部(31)从主体部(1)的四侧周边的相邻的另外两侧的侧面连接在主体部(1)上;
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槽座部(2)与相邻的地板块的弹性双舌部(3)的相互锁扣连接,其中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10)的结构形状相同;所述的使用时本地板块(10)的弹性双舌部(3)与相邻的地板块的槽座部(2)的相互锁扣连接,其中的相邻的地板块的结构形状与本地板块(10)的结构形状相同。
CN2011200967967U 2011-04-03 2011-04-03 一种锁扣地板块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12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967967U CN202012176U (zh) 2011-04-03 2011-04-03 一种锁扣地板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967967U CN202012176U (zh) 2011-04-03 2011-04-03 一种锁扣地板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12176U true CN202012176U (zh) 2011-10-19

Family

ID=44782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96796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12176U (zh) 2011-04-03 2011-04-03 一种锁扣地板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121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2293A (zh) * 2011-04-03 2011-09-14 葛跃进 锁扣地板块
CN104379852A (zh) * 2012-04-13 2015-02-25 阿姆斯特郎世界工业公司 浮隔地板系统、地板镶板及其安装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2293A (zh) * 2011-04-03 2011-09-14 葛跃进 锁扣地板块
CN102182293B (zh) * 2011-04-03 2012-08-08 葛跃进 锁扣地板块
CN104379852A (zh) * 2012-04-13 2015-02-25 阿姆斯特郎世界工业公司 浮隔地板系统、地板镶板及其安装方法
US9347227B2 (en) 2012-04-13 2016-05-24 Armstrong World Industries, Inc. Floating floor system, floor panel,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2249B2 (en) Floor panel for forming a floor covering, floor covering formed from such floor panel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floor panels
CN103748298B (zh) 用于地板镶板的机械锁定系统
CN101558210B (zh) 镶板、尤其是地面镶板
US10006211B2 (en) Flooring system having assembly clip and related method
US8375674B2 (en) Panel, method of joining panels and method manufacturing panels
US9476207B2 (en) Panel
AU2015227440B2 (en) Interlocking floor panels and floor system
CN102016198B (zh) 镶板、尤其是地板镶板
US8763340B2 (en) Mechanical locking system for floor panels
US11015351B2 (en) Floor panel for forming a floor covering
US20140106108A1 (en) Building blocks
EP3725974B1 (en) Panel for forming a covering
KR20150106918A (ko) 플로어 커버링을 형성하기 위한 플로어 패널, 이러한 플로어 패널들로 형성된 플로어 커버링 및 이러한 플로어 패널들을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KR20140053262A (ko) 플로어 패널용 기계적 잠금 시스템
WO2012136021A1 (zh) Pvc锁扣地板和锁扣地板块
EP2744954B1 (en) Set comprising building panels with a locking system
CN102182293B (zh) 锁扣地板块
US20210381256A1 (en) Panel for producing a free-lying floor covering
CN202012176U (zh) 一种锁扣地板块
CN113383138A (zh) 用于生产覆盖物的竖直组装的板件
US20050247000A1 (en) Interlocking self-aligning cladding panel for floors, walls, ceilings, or the like
CN102146727B (zh) Pvc锁扣地板
CN202012183U (zh) 一种pvc锁扣地板
CN103748299B (zh) 用于地板镶板的机械锁定系统
CN101718141A (zh) 一种内锁式锁扣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