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18521U - 电源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18521U
CN201918521U CN2010205959182U CN201020595918U CN201918521U CN 201918521 U CN201918521 U CN 201918521U CN 2010205959182 U CN2010205959182 U CN 2010205959182U CN 201020595918 U CN201020595918 U CN 201020595918U CN 201918521 U CN201918521 U CN 2019185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ody
power supply
power
source termina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959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耀荣
黄圣翔
秦咸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hong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959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185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185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185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第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分别包括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及设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第一、第二电源端子分别具有接触部。第一绝缘本体在对应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处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第一及第二散热孔;第二绝缘本体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处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第三及第四散热孔。当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时,第一散热孔对准于第三散热孔,第二散热孔对准于第四散热孔;借此,可避免高温聚集在第一、第二电源连接器的内部。

Description

电源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相互对接的两个电源连接器,且该两个电源连接器可分别安装于一电路板上,以进行电力传输的电源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如美国US6,319,075号专利所揭露,其由可相互对接的公端电源连接器和母端电源连接器组成。公端电源连接器包括公端绝缘本体及安装于公端绝缘本体内的公电源端子组;而母端电源连接器包括母端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母端绝缘本体内的母电源端子组。当公端电源连接器与母端电源连接器相互对接时,公、母电源端子会相互接触而形成电性连接。
然而,现有电源连接器组件在公端绝缘本体与母端绝缘本体皆并未设置有相关的散热构造,高温容易聚集在公端绝缘本体与母端绝缘本体所形成的封闭腔室内,如此容易增加热阻抗及产生连接器结构上的热变异伤害。
于是,本发明人有感上述问题之可改善,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孔以避免高温聚集在电源连接器内部的电源连接器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及一第一电源端子组,该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该第一电源端子组包括多对第一电源端子,该每对第一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每一第一电源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其对接于该第一电源连接器,该第二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及一第二电源端子组,该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该第二电源端子组包括对应于多对第一电源端子的多对第二电源端子,每对第二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每一第二电源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其中该第一绝缘本体在对应多对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处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及多个第二散热孔;该第二绝缘本体在对应多对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处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第三散热孔及多个第四散热孔;该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于该第一电源连接器时,每对第一电源端子的两个接触部伸入该每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两个接触部之间,且该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抵接于该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内表面,多个第一散热孔对准于多个第三散热孔,多个第二散热孔对准于多个第四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多个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散热孔皆为水滴状且其尖端部位朝前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一电源端子具有一基部,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自基部朝前弯曲延伸形成,第一绝缘本体在对应多对第一电源端子的基部的上方处穿设有连通于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的多个辅助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二电源端子具有一基部,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于基部的前部,第二绝缘本体在对应多对第二电源端子的基部的上方处穿设有连通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的多个辅助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第一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插置空间,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连通于插置空间,每一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伸入所述插置空间内,多个第一散热孔及多个第二散热孔分别连通于所述插置空间;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对接部,对接部插置于插置空间内,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延伸至第二绝缘本体的前端面,每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两个接触部位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的前部,多个第三散热孔及多个第四散热孔分别连通于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的前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多个第一散热孔对齐于多个第二散热孔,多个第三散热孔对齐于多个第四散热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对第一电源端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每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槽,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柱,所述两个导柱插置于所述两个导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绝缘本体在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散热孔,且第二绝缘本体在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下方处也分别穿设有多个散热孔。当第二电源连接器与第一电源连接器对接时,第一与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热量可通过该些散热孔而在上下方向皆进行热对流,并与外部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提供散热的功效。因此,高温不会聚集在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所形成的封闭腔室内,也不易增加热阻抗及结构上的热变异伤害。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尚未对接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尚未抵接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抵接时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图的9-9剖视图;
图10是第二图的10-10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一图的14-14剖视图;以及
图15是第二图的15-15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第一电源连接器    10    第一绝缘本体
101   前端面            11    插置空间
12    第一电源端子槽   13    第一信号端子槽
14    第一散热孔       15    第二散热孔
16    辅助散热孔       17    导槽
20    第一电源端子组   21    第一电源端子
211   焊接部           212   接触部
213   基部             30    第一信号端子组
31    第一信号端子     311   焊接部
312   接触部           4     第二电源连接器
40    第二绝缘本体     41    对接部
411   插孔             412   前端面
42    第二电源端子槽   43    第二信号端子槽
431   上凹槽           432   下凹槽
44    第三散热孔       45    第四散热孔
46    辅助散热孔       47    导柱
48    上止挡部         49    下止挡部
50    第二电源端子组   51    第二电源端子
511   焊接部           512   接触部
513   基部          60    第二信号端子组
61    第二信号端子  610   焊接部
611   上板体        612   下板体
613   上弹性臂      614   下弹性臂
615   上接触部      616   下接触部
617   上抵靠部      618   下抵靠部
619   连接部        70    定位件
71    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源连接器1及可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的一第二电源连接器4。第一电源连接器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可分别安装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通过第一电源连接器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的相互对接,从而实现电路板之间的电力传输功能。
请配合参阅图3及图4,第一电源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0、一第一电源端子组20及一第一信号端子组30。第一绝缘本体10设有一插置空间11、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12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槽13。插置空间11自该第一绝缘本体10的前端面101内凹形成。
该些第一电源端子槽12连通于插置空间11且延伸至第一绝缘本体10后端。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13位于该些第一电源端子槽12的一侧,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13连通于插置空间11且延伸至第一绝缘本体10后端。另,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槽17。
第一电源端子组20包括多对第一电源端子21,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槽12内。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21(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8),意即为一种两件式的设计。换言之,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1为单一构件。每一第一电源端子21具有一基部213,基部213朝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11,焊接部211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0外。基部213朝前弯曲延伸形成一接触部212,接触部212伸入该插置空间11内。在本实施例中,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21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
第一信号端子组30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31,该些第一信号端子31设置于该些第一信号端子槽13内(请配合参阅图15)。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第二电源连接器4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40、一第二电源端子组50、一第二信号端子组60及一定位件70。第二绝缘本体40设有一对接部41、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42、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槽43及多个插孔411。另,该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两侧朝前凸设有两个导柱47。
该些第二电源端子槽42延伸至该第二绝缘本体40的前端面412。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43位于该些第二电源端子槽42的一侧且延伸至第二绝缘本体40后端。该些插孔411连通于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43且延伸至该第二绝缘本体40的前端面412。
第二电源端子组50包括多对第二电源端子51,该多对第二电源端子51与该多对第一电源端子21相对应。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内,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51(请配合参阅图7及图8),意即为一种两件式的设计。每一第二电源端子51具有一基部513,基部朝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511,焊接部511伸出该第二绝缘本体40外。基部513的前部形成一呈平板状的接触部512,且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两个接触部512位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的前部。在本实施例中,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51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
第二信号端子组60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61,该些第二信号端子61设置于该些第二信号端子槽43内。每一第二信号端子61具有一焊接部610。
定位件70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40后部,定位件70具有上、下贯穿的多个定位孔71,供该些第二信号端子61的焊接部610插置,以实现定位及防止它们相互碰触的功效。
此外,请参阅图3、图4、图9及图10,第一绝缘本体10在对应该些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14,而在对应该些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下方处穿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15,且第一散热孔14及第二散热孔15分别连通于该插置空间11。第二绝缘本体40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第三散热孔44,而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下方处穿设有多个第四散热孔45,且第三散热孔44及第四散热孔45分别连通于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的前部。
请配合参阅图2、图7及图8,当第二电源连接器4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时,第二绝缘本体40的对接部41插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插置空间11内。第一电源连接器1的第一电源端子组20插入第二绝缘本体40的第二电源端子槽42内而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的第二电源端子组50相抵接而达成电性导通。具体而言,每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两个接触部212伸入每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两个接触部512之间,且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抵接于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内表面。另外,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两个导柱47插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个导槽17,从而在第一电源连接器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在对接时提供一导引定位的功效。
此外,当第二电源连接器4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时,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一散热孔14对准于第二绝缘本体40的第三散热孔44,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二散热孔15对准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四散热孔45。因此,第一、第二电源端子21、51之间的热量可借由该些散热孔14、15、44、45而在上下方向皆进行热对流,并与外部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提供散热的功效。同时高温不会聚集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与第二绝缘本体40所形成的封闭腔室内,也不易增加热阻抗及结构上的热变异伤害。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该些第一散热孔14、第二散热孔15、第三散热孔44及第四散热孔45的形状优选皆为水滴状且其尖端部位朝前设置,借此可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率。
请配合参阅图9及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些第一散热孔14对齐于该些第二散热孔15,且每一第一散热孔14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上方,每一第二散热孔15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一电源端子21的接触部212的下方。该些第三散热孔44对齐于该些第四散热孔45,且每一第三散热孔44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上方,每一第四散热孔45位于对应的一对第二电源端子51的接触部512的下方。
另外,第一绝缘本体10在对应该些第一电源端子21的基部213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辅助散热孔16,辅助散热孔16连通于该些第一电源端子槽12。而第二绝缘本体40在对应该些第二电源端子51的基部513的上方处穿设有多个辅助散热孔46,辅助散热孔46连通于该些第二电源端子槽42。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除了第一散热孔14、第二散热孔15、第三散热孔44及第四散热孔45之外,还可利用该些辅助散热孔16、46的辅助而加速进行散热,借此实现全面性的散热设计。
另外,请参阅图11及图14,第二绝缘本体40在每一第二信号端子槽43的上侧内表面形成一上凹槽431,而下侧内表面形成一下凹槽432。上凹槽431与插孔411之间形成一上止挡部48,而下凹槽432与插孔411之间形成一下止挡部49。
请再参阅图1、图3、图4、图12至图14,具体而言,每一第一信号端子31具有伸出该第一绝缘本体10外的一焊接部311及伸入该插置空间11内的一接触部312。每一第二信号端子61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一上接触部615及一下接触部616,上、下接触部615、616分别凸伸于第二信号端子槽43内,且上、下接触部615、616之间相隔一段距离。上接触部615朝该上止挡部48的方向延伸一上抵靠部617,而下接触部616朝该下止挡部49的方向延伸一下抵靠部618。上抵靠部617伸入该上凹槽431中且抵靠于该上止挡部48,而下抵靠部618伸入该下凹槽432中且抵靠于该下止挡部49。借此,使得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下接触部615、616分别固持在第一信号端子31的接触部312中心的两侧,形成一种插接构造上的优化设计,使得第二信号端子61具有较佳的正位度。
请参阅图15,当第二电源连接器4对接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时,第一信号端子31的接触部312通过插孔411而插置于该第二信号端子槽43内。此时,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下接触部615、616分别抵接于第一信号端子31的接触部312上、下两侧,使上、下接触部615、616之间距加大,因而使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下抵靠部617、618分别与该上、下止挡部48、49分离且分别朝该上、下凹槽431、432内部移动。而在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下抵靠部617、618与第二绝缘本体40的上、下止挡部48、49相互配合下,可防止第一信号端子31以偏斜的角度插入,有效避免第二信号端子61受到第一信号端子31的撞击而导致溃缩或变形,并使得第一、第二信号端子31、61的接触能够更加稳妥可靠,在信号传输时也不会发生瞬断的情形,因而可承受较大的电流。
请再参阅图12至图14,第二信号端子61在本实施例中更具有一连接部619,连接部619的上、下两端分别朝同一侧平行延伸形成一上板体611及一下板体612。上、下板体611、612中的一个的后端朝下弯折形成该焊接部610,焊接部610伸出该第二绝缘本体40外。上板体611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上弹性臂613,上接触部615呈弯弧状且自上弹性臂613延伸形成;下板体612的前端延伸形成一下弹性臂614,上、下弹性臂613、614分别自该上、下板体611、612朝相对方向且互相靠近地延伸。下接触部616呈弯弧状且自下弹性臂614延伸形成。
另外,每一第二信号端子61的上接触部615在与上弹性臂6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该上弹性臂613的宽度,而下接触部616在与下弹性臂614的延伸方向垂直的一横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该下弹性臂614的宽度。借此,可确保第一信号端子31与第二信号端子61的接触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述的特点及功能: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绝缘本体在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散热孔,且第二绝缘本体在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下方处也分别穿设有多个散热孔。当第二电源连接器与第一电源连接器对接时,第一与第二电源端子之间的热量可通过该些散热孔而在上下方向皆进行热对流,并与外部空气产生热交换,从而提供散热的功效。因此,高温不会聚集在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所形成的封闭腔室内,也不易增加热阻抗及结构上的热变异伤害。所以在相同的温升之下,可提供较高的传输电流。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电源端子为两件式设计,相较于现有的一件式设计,其可得到较低的电阻值,较适用于高电流的应用上,而且便于制造出高度较低的电源端子,以符合薄形电源连接器使用,故应用层面较广。
3、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孔形状可设计成水滴状,以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在该些散热孔之外还可进一步设置多个辅助散热孔,以辅助散热程序的进行,借此实现全面性的散热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电源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及一第一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组包括多对第一电源端子,每对第一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每一第一电源端子具有一接触部;以及
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其对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及一第二电源端子组,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组包括对应于所述多对第一电源端子的多对第二电源端子,每对第二电源端子设置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内,每对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相对设置且并未相连接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每一第二电源端子具有一接触部;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对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处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及多个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对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处及下方处分别穿设有多个第三散热孔及多个第四散热孔;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器对接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器时,每对第一电源端子的两个接触部伸入每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两个接触部之间,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抵接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内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散热孔对准于所述多个第三散热孔,所述多个第二散热孔对准于所述多个第四散热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散热孔皆为水滴状且其尖端部位朝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自所述基部朝前弯曲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对第一电源端子的基部的上方处穿设有连通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的多个辅助散热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一基部,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形成于所述基部的前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在对应所述多对第二电源端子的基部的上方处穿设有连通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的多个辅助散热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多个第一电源端子槽连通于所述插置空间,每一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伸入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多个第一散热孔及所述多个第二散热孔分别连通于所述插置空间;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插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多个第二电源端子槽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前端面,每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两个接触部位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的前部,所述多个第三散热孔及所述多个第四散热孔分别连通于对应的第二电源端子槽的前部。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散热孔对齐于所述多个第二散热孔,所述多个第三散热孔对齐于所述多个第四散热孔。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对第一电源端子的两个第一电源端子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每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两个第二电源端子的结构呈左右镜像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两侧设有两个导柱,所述两个导柱插置于所述两个导槽。
CN2010205959182U 2010-11-05 2010-11-05 电源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185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959182U CN201918521U (zh) 2010-11-05 2010-11-05 电源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959182U CN201918521U (zh) 2010-11-05 2010-11-05 电源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18521U true CN201918521U (zh) 2011-08-03

Family

ID=44418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9591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18521U (zh) 2010-11-05 2010-11-05 电源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18521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4872A (zh) * 2012-01-05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3094758A (zh) * 2011-10-28 2013-05-0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3988371A (zh) * 2011-10-12 2014-08-13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CN105470702A (zh) * 2015-07-31 2016-04-0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体及使用该绝缘体的电连接器
CN113555745A (zh) * 2020-04-24 2021-10-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嵌合连接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8371A (zh) * 2011-10-12 2014-08-13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US9331407B2 (en) 2011-10-12 2016-05-03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with grounding system
CN103988371B (zh) * 2011-10-12 2016-08-24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系统
US9685738B2 (en) 2011-10-12 2017-06-20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with grounding system
US10374365B2 (en) 2011-10-12 2019-08-06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having edge-coupled terminals
CN103094758A (zh) * 2011-10-28 2013-05-08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3094758B (zh) * 2011-10-28 2015-05-20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2544872A (zh) * 2012-01-05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连接器
CN105470702A (zh) * 2015-07-31 2016-04-0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体及使用该绝缘体的电连接器
CN105470702B (zh) * 2015-07-31 2018-01-1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绝缘体及使用该绝缘体的电连接器
CN113555745A (zh) * 2020-04-24 2021-10-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嵌合连接器
CN113555745B (zh) * 2020-04-24 2023-02-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嵌合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56471U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201918521U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203707439U (zh) 电连接器
CN202772303U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CN105742872B (zh) 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CN101505018A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及其互配端子
CN101872916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474032A (zh) 用于插接式插座的接触弹簧
JP3145348U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5390884A (zh) 一种接触件模块及电连接器
CN105470713A (zh) 电连接器
CN101505017B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204156142U (zh) 电连接器
CN108987966A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件
CN204190082U (zh) 一种板载接插件配合结构
CN203942071U (zh) 沉板式电连接器
CN102403602B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769224B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102055097A (zh) 电源连接器插头
CN201774046U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1690017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1587995A (zh) 电源接触件及具有该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202695805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1758204U (zh) 电源连接器插头
CN202067937U (zh) 一种功率接触片及使用该接触片的矩形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16

Address after: Room 3, No.158, CHENFENG East Road,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hong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Taiwan County, Taipei,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