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74046U -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 Google Patents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74046U
CN201774046U CN2010205263161U CN201020526316U CN201774046U CN 201774046 U CN201774046 U CN 201774046U CN 2010205263161 U CN2010205263161 U CN 2010205263161U CN 201020526316 U CN201020526316 U CN 201020526316U CN 201774046 U CN201774046 U CN 201774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ody
plug
socket
interface
dock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263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宏骐
刘阔正
游万益
洪永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2631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74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74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7404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及插头电源连接器,其中,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本体及插座电源端子,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第一安装面及自第一对接面凹设的端子收容槽;插头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及插头电源端子,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对接面、第二安装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且用以收容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腔;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与端子收容槽连通且贯穿第一安装面的第一散热槽;插头绝缘本体设有与收容腔连通且贯穿第二安装面的第二散热槽,并且第一散热槽与第二散热槽相互贯通且与外界空气连通,以提供多方位的散热路径。

Description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业界通常采用相互配合的公电源连接器与母电源连接器实现电源的传输。当然,在公、母电源连接器相互配合过电的过程中,会有热产生(受导体阻抗影响)。如果这些热量受限在绝缘本体里,绝缘本体内部持续受高温影响会产生如下不良情形,严重时会导致安全问题:
1.导体相互接触的部位,材质会有积碳、焦黑、融熔及弹性变异等现象。
2.绝缘本体会有变形、起泡、焦黑融熔、材质变异等情形。
3.客户端若有监控产品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有功能失效(当机)等问题。
2006年2月7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994,598B2揭示了一种现有结构的公电源连接器与母电源连接器,其中公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母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在相互配合时均被封闭在对应的绝缘本体内,导致散热效果不好。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进行改良以使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座绝缘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电源端子;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突出基部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第一对接面,所述基部设有与第一对接面相对的第一安装面,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还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与第一安装面且用以收容插座电源端子的收容槽;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包括位于收容槽内的一对弹性臂及延伸出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对接部设有上表面及下表面,至少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中之一形成有与收容槽连通的第一散热槽,并且该第一散热槽进一步延伸并贯穿第一安装面。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部自基部水平向前延伸且对接部相较于基部呈收缩状,所述基部设有高于对接部上表面的顶壁及低于对接部下表面的底壁;所述第一散热槽前后延伸并且分别形成于对接部的上表面及对接部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自第一对接面凹设之凹槽,所述凹槽包括贯穿对接部之上表面及对接部之下表面的竖直槽。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与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与竖直槽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槽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个插座电源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开槽与竖直槽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槽为若干个,所述凹槽包括与竖直槽相互交叉的若干个水平槽,所述第一开槽与水平槽在前后方向上也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自第一安装面凹陷的安装槽,所述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收容于安装槽内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第一安装部穿过该等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块设有与第一散热槽对齐的若干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插头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头绝缘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电源端子;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端部及突出端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设有第二对接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所述端部设有与第二对接面相对的第二安装面;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包括延伸入收容腔内的平板状第二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二安装面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端部设有贯穿第二安装面且与收容腔连通的若干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与第二接触部隔开且所述第二开槽是插头电源端子的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触部排列成若干相互平行的竖直列,所述第二开槽位于相邻的竖直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部设有顶壁及底壁,且所述收容腔位于顶壁及底壁之间,顶壁与底壁的内表面均设有暴露于收容腔的第二散热槽,并且该第二散热槽进一步延伸且贯穿第二安装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及插头电源连接器,其中:
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座绝缘本体内的插座电源端子;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对接面、第一安装面及自第一对接面凹设的收容槽;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包括位于收容槽内的一对弹性臂及延伸出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安装部;
插头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头绝缘本体内的插头电源端子;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对接面、第二安装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且用以收容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腔,所述插头绝缘本体设有顶壁及底壁,且所述收容腔位于顶壁及底壁之间;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包括延伸入收容腔内且夹持于弹性臂之间的第二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二安装面的第二安装部;
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与收容槽连通且贯穿第一安装面的第一散热槽;插头绝缘本体的顶壁及底壁至少其中之一设有与收容腔连通且贯穿第二安装面的第二散热槽,并且第一散热槽与第二散热槽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突出基部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相较于基部呈收缩状,所述第一对接面位于对接部上,所述第一安装面位于基部上;所述第一散热槽形成于对接部的上表面及对接部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槽形成于插头绝缘本体的顶壁及底壁上,并且在对接部的长度区间内,第二散热槽位于第一散热槽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与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开槽;所述插头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二对接面与第二安装面的第二开槽;所述第一、第二开槽相互贯通且与第一、第二散热槽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端部及突出端部的收容部,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收容部上,所述第二安装面位于端部上,所述端部设有暴露于收容腔的前端面,第二接触部为平板状且突出前端面,所述第一对接面与前端面隔开以形成散热空间,所述散热空间与第一、第二散热槽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自第一对接面凹设的若干相互交叉的竖直槽及水平槽,所述竖直槽贯穿对接部的上表面与对接部的下表面,所述竖直槽与第一开槽相互贯通,并且所述散热空间与第一、第二开槽贯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以及电源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第二散热槽或第二开槽,一方面与弹性臂及第二接触部连通,另一方面贯穿第一、第二安装面,从而增加了弹性臂及第二接触部与空气的对流,进而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使插座绝缘本体及插头绝缘本体不会有变形、起泡、焦黑融熔、材质变异等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其中插座电源连接器与插头电源连接器相互分离。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座电源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插座电源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插座电源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为图4所示的插座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头电源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9为图8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插头电源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沿第一剖面的立体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沿第二剖面的立体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沿第三剖面的立体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沿第四剖面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组件300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电源连接器100及插头电源连接器200。
请参照图3至图7所示,插座电源连接器100包括插座绝缘本体1、安装于插座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插座电源端子2及安装于插座绝缘本体1上且用以定位插座电源端子2的定位块3。
所述插座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突出基部11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设有顶壁111、底壁112、前表面113及与前表面113相对的第一安装面114。所述对接部12是自基部11的前表面113一体向前延伸而成,且对接部12相对于基部11呈收缩状。所述对接部12包括上表面121、下表面122及垂直上、下表面121、122的第一对接面123。基部11的顶壁111及底壁112在竖直方向上对应位于对接部12上、下表面121、122的外侧,即,基部11的顶壁111高于对接部12的上表面121,基部11的底壁112向下突出对接部12的下表面122。所述插座绝缘本体1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123与第一安装面114的若干收容槽124及在横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收容槽124之间的第一开槽125。所述收容槽124用以收容插座电源端子2(参图14所示)。所述第一开槽12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所述对接部12的上、下表面121、122均设有前后延伸的第一散热槽126,其中,第一散热槽126与对应的收容槽124连通。请参图5所示,所述第一散热槽126进一步凹入基部11的顶壁111及底壁112内以扩大第一散热槽126的尺寸,进而形成更宽敞的散热空间。所述对接部12的上、下表面121、122对应位置形成的第一散热槽126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对齐。请参图4所示,所述第一散热槽126均未向前贯穿第一对接面123,其目的在于保证插座绝缘本体1具备足够的强度用以安装插座电源端子2。
另外,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对接部12包括自第一对接面123凹设的若干凹槽127。所述凹槽127包括若干相互交叉以形成“十”字形的竖直槽128及水平槽129。所述水平槽129贯穿对接部12的两侧,竖直槽128贯穿对接部12的上、下表面121、122。所述第一开槽125在前后方向上与对应的竖直槽128相互连通。所述基部11还包括自前表面113凹设的若干定位槽115及自第一安装面114凹设的安装槽116。所述定位槽115分布于基部11的四个角落,用以当插座电源连接器100插入插头电源连接器200内时,实现两者的相互定位。
请参图7所示,所述插座电源端子2排列成矩阵,其包括“U”形第一定位部21、自第一定位部21的上、下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而形成的一对弹性臂22、及自第一定位部21的下侧向后延伸的第一安装部23。其中,弹性臂22收容于收容槽124内且未突出第一对接面123。所述第一安装部23向后延伸超出第一安装面114,用以焊接于电路板上。
所述定位块3大致为长方体,其包括用以供插座电源端子2的第一安装部23穿过的若干定位孔31及对应于第一开槽125且与第一开槽125对齐的若干散热孔32。
请参图8及图10所示,插头电源连接器200包括插头绝缘本体4及安装于插头绝缘本体4内的若干插头电源端子5。所述插头绝缘本体4包括端部41及自端部41一体延伸的收容部42。所述收容部42包括顶壁421、底壁422、连接顶壁421与底壁422的两侧壁423、垂直顶壁421与底壁422的第二对接面424、以及自第二对接面424向内凹陷的收容腔425。所述端部41包括暴露于收容腔425内的前端面411、与前端面411相对的第二安装面412、以及贯穿前端面411与第二安装面412的若干第二开槽413。所述第二开槽41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形,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所述第二开槽413与插座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开槽125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齐且相互连通。
所述收容部42的顶壁421与底壁422内表面均设有向前贯穿第二对接面424的第二散热槽43。所述第二散热槽43与收容腔425连通,并且第二散热槽43进一步向后贯穿第二安装面412,进而使收容腔425与外界空气连通。所述第二散热槽43在竖直方向上朝端部41的内部凹陷,进而形成更宽敞的散热空间。
所述插头绝缘本体4还包括突出第二对接面424的若干突块426。所述突块426收容于插座绝缘本体1的定位槽115内,以实现插座电源连接器100插入插头电源连接器200内时的定位。
所述插头电源端子5包括延伸入收容腔425内的平板状第二接触部51以及延伸出第二安装面412的平板状第二安装部52。请参图8所示,所述第二接触部51排列成若干相互平行的竖直列,所述第二开槽413与第二接触部51隔开,并且所述第二开槽413位于相邻的竖直列之间。
请参图1至图3所示,当插座电源连接器100与插头电源连接器200相互配合时,插头绝缘本体4的突块426收容于插座绝缘本体1的定位槽115内,进而使插座电源连接器100的对接部12最终被收容于插头电源连接器200的收容腔425内。此时,插头电源端子5的第二接触部51被夹持于插座电源端子2的弹性臂22之间,以实现相互接触。请参图13所示,插座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开槽125与插头电源连接器200的第二开槽413对齐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开槽125与第二开槽413用以增加散热的路径,以实现更理想的散热效果。请参图12所示,插座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散热槽126与插头电源连接器200的第二散热槽43贯通并且与外界空气连通。在对接部12的长度区间内,第二散热槽43位于第一散热槽126的上方。请参图11至图13所示,由于电源连接器产生的热量绝大部分集中在端子接触部的位置,而本实用新型在端子接触部的位置开设了贯穿的第一、第二散热槽126、43,进而使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第二散热槽126、43及第一、第二开槽125、413释放到空气中,提高了散热速度。另外,请参照图14所示,插座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对接面123与插头电源连接器200的端部41的前端面411之间形成散热空间6。由于竖直槽128及水平槽129的存在,且所述散热空间6与竖直槽128及水平槽129连通,相当于增加了热量散发的空间。另外,所述散热空间6与第一、第二散热槽126、43连通,增加了插座电源端子2及插头电源端子5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加强空气对流,进而便于热量的散发,使插座绝缘本体1及插头绝缘本体4不会有变形、起泡、焦黑融熔、材质变异等情形。此外,在散热空间6很窄的情况下,流通于第一、第二散热槽126、43的热量也可经由竖直槽128流经第一、第二开槽125、413而与外界空间产生对流,进而将热量释放至空气中,仍可达到相同的功效。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座绝缘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电源端子;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突出基部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第一对接面,所述基部设有与第一对接面相对的第一安装面,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还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与第一安装面且用以收容插座电源端子的收容槽;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包括位于收容槽内的一对弹性臂及延伸出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安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设有上表面及下表面,至少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中之一形成有与收容槽连通的第一散热槽,并且该第一散热槽进一步延伸并贯穿第一安装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自基部水平向前延伸且对接部相较于基部呈收缩状,所述基部设有高于对接部上表面的顶壁及低于对接部下表面的底壁;所述第一散热槽前后延伸并且分别形成于对接部的上表面及对接部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自第一对接面凹设之凹槽,所述凹槽包括贯穿对接部之上表面及对接部之下表面的竖直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与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与竖直槽相互贯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槽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相邻的两个插座电源端子之间,所述第一开槽与竖直槽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贯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槽为若干个,所述凹槽包括与竖直槽相互交叉的若干个水平槽,所述第一开槽与水平槽在前后方向上也相互贯通。
7.如权利要求1至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自第一安装面凹陷的安装槽,所述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收容于安装槽内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第一安装部穿过该等定位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设有与第一散热槽对齐的若干散热孔。
9.一种插头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头绝缘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电源端子;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端部及突出端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设有第二对接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所述端部设有与第二对接面相对的第二安装面;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包括延伸入收容腔内的平板状第二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二安装面的第二安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设有贯穿第二安装面且与收容腔连通的若干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与第二接触部隔开且所述第二开槽是插头电源端子的散热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排列成若干相互平行的竖直列,所述第二开槽位于相邻的竖直列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插头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设有顶壁及底壁,且所述收容腔位于顶壁及底壁之间,顶壁与底壁的内表面均设有暴露于收容腔的第二散热槽,并且该第二散热槽进一步延伸且贯穿第二安装面。
12.一种电源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座电源连接器及插头电源连接器,其中:
插座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座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座绝缘本体内的插座电源端子;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对接面、第一安装面及自第一对接面凹设的收容槽;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包括位于收容槽内的一对弹性臂及延伸出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安装部;
插头电源连接器,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及安装于插头绝缘本体内的插头电源端子;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对接面、第二安装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且用以收容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腔,所述插头绝缘本体设有顶壁及底壁,且所述收容腔位于顶壁及底壁之间;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包括延伸入收容腔内且夹持于弹性臂之间的第二接触部,及延伸出第二安装面的第二安装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与收容槽连通且贯穿第一安装面的第一散热槽;插头绝缘本体的顶壁及底壁至少其中之一设有与收容腔连通且贯穿第二安装面的第二散热槽,并且第一散热槽与第二散热槽相互贯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突出基部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相较于基部呈收缩状,所述第一对接面位于对接部上,所述第一安装面位于基部上;所述第一散热槽形成于对接部的上表面及对接部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散热槽形成于插头绝缘本体的顶壁及底壁上,并且在对接部的长度区间内,第二散热槽位于第一散热槽的外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一对接面与第一安装面的第一开槽;所述插头绝缘本体设有贯穿第二对接面与第二安装面的第二开槽;所述第一、第二开槽相互贯通且与第一、第二散热槽相互贯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插头绝缘本体包括端部及突出端部的收容部,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收容部上,所述第二安装面位于端部上,所述端部设有暴露于收容腔的前端面,第二接触部为平板状且突出前端面,所述第一对接面与前端面隔开以形成散热空间,所述散热空间与第一、第二散热槽贯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设有自第一对接面凹设的若干相互交叉的竖直槽及水平槽,所述竖直槽贯穿对接部的上表面与对接部的下表面,所述竖直槽与第一开槽相互贯通,并且所述散热空间与第一、第二开槽贯通。
CN2010205263161U 2010-09-13 2010-09-13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74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263161U CN201774046U (zh) 2010-09-13 2010-09-13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263161U CN201774046U (zh) 2010-09-13 2010-09-13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74046U true CN201774046U (zh) 2011-03-23

Family

ID=43753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26316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74046U (zh) 2010-09-13 2010-09-13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7404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3602A (zh) * 2010-09-13 2012-04-0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3208684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端子及使用该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
CN110011092A (zh) * 2019-03-22 2019-07-1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3602A (zh) * 2010-09-13 2012-04-0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403602B (zh) * 2010-09-13 2014-05-14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3208684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端子及使用该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
CN110011092A (zh) * 2019-03-22 2019-07-1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11056817B2 (en) 2019-03-22 2021-07-06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acts with structures offset from each other
CN110011092B (zh) * 2019-03-22 2021-08-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3344B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6532912U (zh) 电连接器
CN206211078U (zh) 电连接器
CN207183616U (zh) 插座电连接器
CN205693002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5178057U (zh) 表面焊接式usb插座连接器
CN101048919A (zh) 电源连接器
CN102544796B (zh) 卡缘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1505018A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及其互配端子
CN102356520A (zh) 具有带肋的接地板的电连接器
CN102403602B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4300311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5390884A (zh) 一种接触件模块及电连接器
CN201774046U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1505017B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201690080U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插头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5790482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1994447U (zh) 卡缘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1774047U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2769224B (zh) 电源连接器组件
CN103390813A (zh) 电连接器
CN108987966A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件
CN10228074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2403603B (zh) 插座电源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5790497U (zh) 电源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514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