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03672U -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03672U
CN201903672U CN2010206810828U CN201020681082U CN201903672U CN 201903672 U CN201903672 U CN 201903672U CN 2010206810828 U CN2010206810828 U CN 2010206810828U CN 201020681082 U CN201020681082 U CN 201020681082U CN 201903672 U CN201903672 U CN 2019036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protector
plug portion
slip plan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810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华荣
陈世荣
胡淑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6810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036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036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0367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接口防护结构以及一种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属于电子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使用防护件的过程中,安装、拆卸防护件的操作比较麻烦的技术问题。该接口防护结构,包括防护件以及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其中:防护件罩设于第一接口上所插接的第二接口的拔插部上;拔插部用于将第二接口从第一接口上拔出和/或用于将第二接口插入于第一接口上;第一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接口之间和/或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二接口之间;防护件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该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改善接口的防拔插性能和/或防尘性能。

Description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口防护结构以及一种应用该接口防护结构的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的使用越来越多,例如,目前光纤已经广泛应用于交换箱、商业区、小区等场所。
现有技术中光纤可以通过专用的接口与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交互光纤数据,目前,常见的连接光纤与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的专用的接口有光纤接头和光纤接口。
现有的光纤的端头上固设有光纤接头,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上设置有光适配器,光适配器上设置有与光纤的端头上的光纤接头相匹配的光纤接口(光纤接口简称为光口),在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上接入光纤时,需要将光纤端头上的光纤接头插接到光适配器的光纤接口上,从而可以使得光纤通过光纤接头、光纤接口与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互交光纤数据。
光纤接头上设有一个用于将光纤接头从光纤接口拔出或插入的拔插部,通过人手抓捏拔插部或其他工具夹持拔插部可将光纤接头从光纤接口拔出或插入。由于光纤接口是激光元件,用肉眼直视裸露的光纤接口,光纤接口射出的激光会灼伤人眼,严重者会导致失明,所以大部分运营商不允许用户(尤其儿童)随意插拔插接于光纤接口上的光纤接头,所以在光纤接口附近贴有激光标志,提醒用户不要直视光纤接口,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为避免用户随意拔插光纤接头,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一些运营商在设置有光适配器的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的外壳上开设凹入部分,凹入部分上开设有通孔,将光适配器设置于外壳内,光适配器的光纤接口与凹入部分上的通孔位置相对。使用一个防护件(防护件通常是一个塑胶盖)在光纤接头插入光纤接口上时,将拔插部以及凹入部分遮挡住,然后利用螺钉将防护件固定在凹入部分周围的外壳上。从光纤接口插入或拔出光纤接头时,需要松开螺钉,从外壳上卸下防护件,露出光纤接头上的拔插部,才能将光纤接头从光纤接口插入或拔出;光纤接头从光纤接口插入之后,将防护件安装在外壳上,再拧紧螺钉,防护件可以盖住光纤接头上的拔插部,或者,光纤接头从光纤接口拔出之后,将防护件安装在外壳上,让防护件遮挡住光纤接口上,在防护件的作用下,无论是从光纤接口插入光纤接头还是拔出光纤接头,都需要松开螺钉,卸下防护件,露出拔插部,再插拔光纤接头,从而达到接口防拔插的效果。
另一种方法实现接口防拔插的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类似,但是光纤接口不内缩即不设置凹入部分,在光适配器的光纤接口外侧增加一个凸出在光适配器的外侧的防护件,利用螺钉将防护件固定在外壳上。由于这种方法也要利用防护件盖住光纤接头上的拔插部或光纤接口,要从光纤接口拔出光纤接头,就需要松开螺钉,卸下防护件,露出拔插部,再拔出光纤接头;另一方面,要从光纤接口插入光纤接头,就需要松开螺钉,卸下防护件,露出光纤接口,从而达到接口防拔插的效果。
本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防护件都是用螺钉固定在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的外壳上,如果需要从光纤接口插拔光纤接头,必须先用螺丝刀或其他工具松开或拧掉螺钉,将防护件取下,露出光纤接口或拔插部,才能插拔光纤接头;从 光纤接口上插入或拔出光纤接头之后,还需要将防护件安装到外壳上,再拧紧螺钉,才能遮挡住拔插部或遮挡住光纤接口,安装、拆卸螺钉的操作比较繁琐,导致使用防护件的过程中,安装、拆卸防护件的操作比较麻烦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口防护结构以及一种应用该接口防护结构的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使用防护件的过程中,安装、拆卸防护件的操作比较麻烦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接口防护结构,包括防护件以及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其中:
防护件罩设于第一接口上所插接的第二接口的拔插部上;
拔插部用于将第二接口从第一接口上拔出和/或用于将第二接口插入于第一接口上;
第一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接口之间和/或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二接口之间;
防护件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
进一步,防护件呈管状,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包括开设于第一接口周围外壳上的第一通孔以及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接口之间和/或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通孔的内壁之间的移动机构,其中:
防护件能通过移动机构沿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第一接口上移动,并移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或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
进一步,防护件能通过移动机构沿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第一接口上滑动,并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或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
进一步,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平面以及第二滑动平面,和/或移动机构包 括第三滑动平面以及第四滑动平面,其中:
第一滑动平面开设于防护件的内壁上;
第二滑动平面开设于第一接口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
第一滑动平面能沿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第二滑动平面上滑动;
第三滑动平面开设于防护件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
第四滑动平面开设于第一通孔的内壁上;
第三滑动平面能沿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第四滑动平面上滑动。
进一步,移动机构还包括锁定结构,锁定结构用于在防护件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时将防护件的位置锁定住,和/或,锁定结构用于在防护件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时将防护件的位置锁定住。
进一步,锁定结构包括第一卡扣、第二卡扣以及阻挡部,其中:
第一卡扣固设于第三滑动平面上接近拔插部的位置上;
第二卡扣固设于第三滑动平面上远离拔插部的位置上;
防护件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时,第一卡扣抵靠于第一通孔接近拔插部的端口周围的外壳上,第二卡扣抵靠于第一通孔远离拔插部的端口周围的外壳上;
朝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按压第一卡扣,能将第一卡扣按压至嵌于第一通孔内的位置,且第一卡扣嵌于第一通孔内时,防护件能沿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第二滑动平面上和/或在第四滑动平面上滑动;
阻挡部固设于第三滑动平面上接近拔插部的位置上,和/或,阻挡部固设于第二滑动平面上远离拔插部的位置上;
防护件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时,第三滑动平面上的阻挡部抵靠于第一通孔接近拔插部的端口周围的外壳上,和/或防护件抵靠于第二滑动平面上的 阻挡部上。
进一步,移动机构还包括套设于防护件的金属套,第一卡扣和/或第二卡扣为金属套裁剪或冲压后,弯折而成。
进一步,移动机构包括开设于防护件上的内螺纹以及开设于第一接口上的外螺纹;和/或,移动机构包括开设于防护件上的外螺纹以及开设于第一通孔内壁上的内螺纹,其中:
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配合,防护件能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转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或转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
进一步,该接口防护结构还包括防尘盖,防尘盖与防护件之间或防尘盖与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连接结构,防尘盖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能转动或滑动至遮盖住第一接口的位置,防尘盖还能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转动至或滑动至裸露出第一接口的位置。
进一步,第二活动连接结构包括弹性连接件以及转轴,其中:
弹性连接件的其中一端与防尘盖相连,其中另一端通过转轴与防护件或外壳活动连接;
防尘盖能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绕转轴的轴心线转动并转动至遮盖住或裸露出第一接口的位置,且防尘盖绕转轴的轴心线转动时弹性连接件被拉伸。
进一步,防尘盖位于遮盖住第一接口的位置时防尘盖与转轴的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与防尘盖位于裸露出第一接口的位置时防尘盖与转轴的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同。
进一步,第一接口为光纤接口或光纤接头其中之一,第二接口为光纤接头或光纤接口其中另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接口、 第二接口以及接口防护结构,第二接口插接于第一接口上;其中:
接口防护结构,包括防护件以及活动连接结构,
防护件罩设于第一接口上所插接的第二接口的拔插部上;
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接口和/或防护件与第二接口之间;
防护件能通过活动连接结构相对第二接口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均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利用拔插部将第二接口插入于第一接口上之后,用户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将防护件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的拔插部的位置上,想要接触到拔插部将第二接口从第一接口上拔出时,需要先将防护件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上才行,所以防护件对从第一接口上拔出第二接口增加了阻碍,能够防止用户随意从第一接口上拔出第二接口,即可以实现防拔的功能;
需要将第二接口从第一接口上拔出时,用户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将防护件移动至裸露出第二接口的拔插部的位置上,此时,用户就能利用拔插部将第二接口从第一接口上拔出;
当第一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接口之间时,第二接口从第一接口上拔出之后,此时第一接口上虽然没插有第二接口,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再将防护件移动至之前曾经罩设于第二接口的拔插部的位置上,此时,防护件位于第一接口的周围,对第一接口上插入第二接口增加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能够防止用户随意将第二接口插入于第一接口上,即可以实现防插功能;
当第一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二接口之间时,第二接口从第一接 口上拔出之后,此时第二接口虽然没有插在第一接口上,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再将防护件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的拔插部的位置上,此时想要接触到用于插入第二接口的拔插部,需要先将防护件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上,所以对向第一接口上插入第二接口增加了阻碍,也能够防止用户随意将第二接口插入于第一接口上,即实现防插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结构无需螺钉,也不用借助螺丝刀或其他拆卸、安装螺钉的工具,用户徒手就能方便的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将防护件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的拔插部的位置上或裸露出第二接口的拔插部的位置上,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防护件的过程中,更为方便、省力,故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使用防护件的过程中,安装、拆卸防护件的操作比较麻烦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一张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张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张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 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张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张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张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提供的带有金属套的接口防护结构与第一接口以及第二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的一张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且具有较好的防拔插性能以及防尘性能的接口防护结构以及一种应用该接口防护结构的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包括防护件3以及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其中:
防护件3罩设于第一接口1上所插接的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上;
拔插部21用于将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和/或用于将第二接口2插入于第一接口1上;
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一接口1之间和/或设置于防护 件3与第二接口2之间;
防护件3能通过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活动连接结100构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利用拔插部21将第二接口2插入于第一接口1上之后,如图1和图2所示,用户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将防护件3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想要接触到用于拔出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需要先将防护件3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上,所以对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第二接口2增加了阻碍,实现接口防拔功能;
如图3和图4所示,需要将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时,用户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将防护件3移动至裸露出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用户就能利用拔插部21将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
当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一接口1之间时,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之后,此时第一接口1上虽然没插有第二接口2,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再将防护件3移动至之前曾经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此时,防护件3位于第一接口1的周围,对第一接口1上插入第二接口2增加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可以实现接口防插功能;
当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二接口2之间时,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之后,此时第二接口2虽然没有插在第一接口1上,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再将防护件3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此时想要接触到用于插入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需要先将防护件3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上,所以对向第一接口1上插入第二接口2增加了阻碍,实现接口防插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结构无需螺钉,也不用借助螺丝 刀或其他拆卸、安装螺钉的工具,用户徒手就能方便的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将防护件3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或裸露出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使用防护件3的过程中,更为方便、省力,故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使用防护件的过程中,安装、拆卸防护件的操作比较麻烦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中防护件3呈管状,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包括开设于第一接口1周围外壳4上的第一通孔41以及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一接口1之间和/或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一通孔41的内壁之间的移动机构,其中:
防护件3能通过移动机构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在第一接口1上移动,并移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或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
第一接口1通常呈柱状或管状,优选为呈管状的适配器,呈管状的防护件3通过移动机构套接于第一接口1上移动,使防护件3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一接口1始终保持紧密的贴合;当防护件3移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的位置时,也能紧密罩住拔插部21,有效实现防拔功能。开设于第一接口1周围外壳4上的第一通孔41用于设置移动机构,同时为防护件3提供移动的空间,使防护件3能够移动到电子设备(例如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的内部而裸露出拔插部21。
本实施例中防护件3能通过移动机构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在第一接口1上滑动,并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或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
滑动的操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安装或拆卸螺钉的方法而言更为省力,所以能使使用防护件3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所以移动机构采用滑动的方法适合应用于呈管状的防护件3和呈柱状或管状的第一接口1。
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平面以及第二滑动平面,和/或移动机构包括第三滑动平面以及第四滑动平面,其中:
第一滑动平面开设于防护件3的内壁上;
第二滑动平面开设于第一接口1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
第一滑动平面能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在第二滑动平面上滑动;
第三滑动平面开设于防护件3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
第四滑动平面开设于第一通孔41的内壁上;
第三滑动平面能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在第四滑动平面上滑动。
对于接口防护结构这种小型器件,通常采用塑胶材料制成,重量很轻,而且表面的摩擦阻力也很小,无需使用滑轮等结构,利用各部分相互接触的平面即可实现滑动。靠重力作用,第一接口1会支撑防护件3,防护件3内壁与第一接口1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相互接触的平面就可作为第一滑动平面和第二滑动平面;或者靠第一通孔41的内壁支撑防护件3的重量,防护件3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与第一通孔41的内壁上相互接触的平面可作为第三滑动平面和第四滑动平面。这种平面滑动机构尤其适合于横截面为方形或其他多边形的第一接口1。
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还包括锁定结构,锁定结构用于在防护件3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时将防护件3的位置锁定住,和/或,锁定结构用于在防护件3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时将防护件3的位置锁定住。
锁定结构使防护件3在滑动过程中不至于脱离开电子设备(例如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产生防护件3丢失的可能性;或者完全进入电子设备的内部,导致无法再滑出。如图1和图2所示,当防护件3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时,锁定结构能够将防护件3的位置锁住,此时如果要在第一接口1上插拔第二接口2,需要先解除锁定结构的锁定作用,才能将防护件3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提高放拔插功能的效果;如图3和图4所示,当防护件3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上的位置时,锁定结构能够将防护件3的位置锁定住, 不会对插拔第二接口2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锁定结构包括第一卡扣31、第二卡扣32以及阻挡部33,其中:
第一卡扣31固设于第三滑动平面上接近拔插部21的位置上;
第二卡扣32固设于第三滑动平面上远离拔插部21的位置上;
防护件3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时,如图1所示,第一卡扣31抵靠于第一通孔41接近拔插部21的端口周围的外壳4上,如图2所示,第二卡扣32抵靠于第一通孔41远离拔插部21的端口周围的外壳4上;
朝第一通孔41的径向方向按压第一卡扣31,能将第一卡扣31按压至嵌于第一通孔41内的位置,且第一卡扣31嵌于第一通孔41内时,防护件3能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在第二滑动平面上和/或在第四滑动平面上滑动;
阻挡部固设于第三滑动平面上接近拔插部21的位置上,和/或,如图4所示,阻挡部33固设于第二滑动平面上远离拔插部21的位置上;
防护件3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时,第三滑动平面上的阻挡部抵靠于第一通孔41接近拔插部21的端口周围的外壳4上,和/或如图4所示,防护件3抵靠于第二滑动平面上的阻挡部33上。
如图1所示,防护件3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时,第一卡扣31抵靠于第一通孔41接近拔插部21的端口周围的外壳4上,此时必须将第一卡扣31按压至嵌于第一通孔41内的位置,防护件3才能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在第二滑动平面和/或第四滑动平面上向电子设备(例如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内部滑动,裸露出拔插部21,提高了防拔插功能的效果;
如图2所示,防护件3向电子设备外部沿第一通孔41的轴向方向滑动的过程中,当第二卡扣32抵靠于第一通孔41远离拔插部21的端口周围的外壳4上时,防护件3恰好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此时第一卡扣31和第二 卡扣32分别在第一通孔41周围的外壳4的两侧将外壳4夹在中间,达到将防护件3锁定在罩设于拔插部21上的位置的技术效果。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此时防护件3露在外壳4外面的部分长度为13mm。
防护件3滑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时,第三滑动平面上的阻挡部抵靠于第一通孔41接近拔插部21的端口周围的外壳4上,和/或如图4所示,防护件3抵靠于第二滑动平面上的阻挡部33上,防止防护件3完全进入电子设备的内部而无法再滑出;通常在第二滑动平面的阻挡部33上会有用于第一接口1与其他元件相连接的螺钉9,为避免防护件3抵靠在螺钉上而造成螺钉的松动,可在防护件3与螺钉对应的位置上开设凹口,避让开螺钉,使防护件3抵靠在第二滑动平面的阻挡部33上而不接触螺钉。
另一方面,此时第一卡扣31已经进入电子设备内部,如图4所示,虽然没有卡在外壳4内侧,但是第一卡扣31作用于第一通孔41内壁的张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额外的摩擦力会阻碍防护件3向电子设备的外部滑动,将防护件3锁定在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此时防护件3露在外壳4外面的部分长度为6mm,不至于影响电子设备的外观;防护件3也不会对插拔第二接口2造成影响;如果需要搬运或移动电子设备,防护件3不会轻易向电子设备的外部滑动,保证了防护件3的安全。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接口防护结构还包括防尘盖5,防尘盖5与防护件3之间或防尘盖5与外壳4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防尘盖5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能转动或滑动至遮盖住第一接口1的位置,防尘盖5还能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转动至或滑动至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
如图5所示,当第一接口1插有第二接口2或需要从第一接口1插拔第二接口2时,防尘盖5能够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转动或滑动至裸露出第一 接口1的位置,不影响第二接口2的插拔和第二接口2与第一接口1的连接;如图6所示,当第一接口1没有插接第二接口2时,防尘盖5能够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转动或滑动至遮盖住第一接口1的位置,防止灰尘沾到第一接口1上,保证第一接口1的清洁。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包括弹性连接件51以及转轴52,其中:
弹性连接件51的其中一端与防尘盖5相连,其中另一端通过转轴52与防护件3或外壳4活动连接;
防尘盖5能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绕转轴52的轴心线转动并转动至遮盖住或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且防尘盖5绕转轴52的轴心线转动时弹性连接件51被拉伸。
如图5、图6所示,防尘盖5通过弹性连接件51和转轴52与防护件3形成活动连接,使防尘盖5绕转轴52的轴心线转动至遮盖住或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能够方便的让接口防护结构在接口防尘与接口连接两种状态下相互转换;防尘盖5绕转轴52的轴心线转动时弹性连接件51会被拉伸,弹性连接件51由于拉伸产生的弹力使防尘盖5自动回到遮盖住第一接口1或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不会在转动过程中停留,使操作更加简单。
如图5所示,作为一个优选方案,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设置在防尘盖5与防护件3之间,可以在防护件3与转轴52连接的两侧各开设一个凸出部分34,当防尘盖5转动至遮盖住第一接口1的位置时,如图6所示,防尘盖5恰好嵌入到两个凸出部分34的中间,使防护件3与防尘盖5接触更紧密,增强防尘效果;凸出部分34也可以向防护件3的周向延伸一些,在防护件3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移动时,可以用手抓住凸出部分34,使移动防护件3的操作更方 便。
本实施例中防尘盖5位于遮盖住第一接口1的位置时防尘盖5与转轴52的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与防尘盖5位于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时防尘盖5与转轴52的轴心线之间的最小距离相同。
由于防尘盖5处于遮盖住第一接口1的位置时与防护件3是紧密接触的,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使防尘盖5处于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也能贴紧防护件3,所以防尘盖3在两个不同位置时的受力情况相同,使用户通过转轴52转动防尘盖5时的手感更平均,更舒适;同时还能让防尘盖5位于裸露出第一接口1的位置时保持稳固,延长接口防护结构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口防护结构的优选方案是第一接口1为光纤接口,第二接口2为光纤接头;或者第一接口1为光纤接头,第二接口2为光纤接口。由于与光纤接头连接的光纤接口是激光元件,用肉眼直视裸露的光纤接口,激光会灼伤人眼,严重者会导致失明,所以光纤接口更加有必要限制用户随意拔插光纤接头;光纤接口作为光感元件对清洁度要求很高,为保证光纤接口的清洁,确保光信号能长期的正常传输,光纤接口还要实现防尘功能,所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口防护结构还具有防尘功能,从而还可以提高光纤接口的防尘性能。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胶塞塞住光纤接口实现防尘,在光纤接口没插光纤时,用胶塞塞住光纤接口。使用这种方法,由于胶塞与光适配器是分开的,胶塞很容易丢失,所以在出厂时需要额外配送多个胶塞备用,进而会增加成本。
另一种光适配器的光纤接口带有防尘盖,利用转轴和弹簧结构与外壳相连接。在光纤接口没插光纤的情况下,靠弹簧的弹力作用使防尘盖自动关闭,遮盖住光纤接口。由于弹簧的弹力总是使防尘盖自动关闭,所以在插入光纤时必 须用一只手顶住防尘盖,另一只手才可以插入光纤,造成插入光纤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盖5通过第二活动连接结构200与防护件3或外壳4形成活动连接,因此不易丢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尘盖5可以停留在露出光纤接口的位置,所以不会对插入光纤造成不便。
除此之外,光纤接口内缩的现有技术中作为防护件的塑胶盖占用了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的内部空间,影响了其内部线路、PCB等元器件的结构设计,使该装置的内部空间利用效率降低。防护件凸出的现有技术不但影响了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的外观,而且在搬运或移动装置的过程中容易碰撞到防护件,导致防护件丢失或损坏。
与光纤接口内缩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口防护结构节省了电子设备(例如接收或发送光纤数据的装置)内部空间,优化了电子设备内部线路或PCB等元器件的结构设计,提高了电子设备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与防护件凸出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口防护结构在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之后,如果需要搬运或移动电子设备,可以将防护件3保持在裸露出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的位置上,此时防护件3与电子设备外壳的外表面相平或凸出的部分很少(优选为6mm),能在搬运或移动电子设备时保证防护件的安全,也不至于影响电子设备的外观。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接口1、第二接口2以及接口防护结构,第二接口2插接于第一接口1上;其中:
接口防护结构,包括防护件3以及活动连接结构,
防护件3罩设于第一接口1上所插接的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上;
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一接口1和/或防护件3与第二接口2之间;
防护件3能通过活动连接结构相对第二接口2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口装置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本电子设备利用拔插部21将第二接口2插入于第一接口1上之后,如图1所示,用户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将防护件3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想要接触到用于拔出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需要先将防护件3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上,所以对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第二接口2增加了阻碍,实现接口防拔功能;
如图2所示,需要将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时,用户能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将防护件3移动至裸露出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用户就能利用拔插部21将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
当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设置于防护件与第一接口1之间时,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之后,此时第一接口1上虽然没插有第二接口2,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再将防护件3移动至之前曾经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此时,防护件3位于第一接口1的周围,对第一接口1上插入第二接口2增加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可以实现接口防插功能;
当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设置于防护件3与第二接口2之间时,第二接口2从第一接口1上拔出之后,此时第二接口2虽然没有插在第一接口1上,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第一活动连接结构100再将防护件3移动至罩设于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的位置上,此时想要接触到用于插入第二接口2的拔插部21,需要先将防护件3移动至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上,所以对向第一接口1上插入第二接口2增加了阻碍,实现接口防插功能。
所以同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所提供的接口装置,能产生相同的技术效果,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还包括套设于防护件3的金属套30,第一卡扣301和/或第二卡扣32为金属套30裁剪或冲压后,弯折而成,第一卡扣301、第二卡扣32和金属套30可以制成一体式结构。
在防护件3滑动至罩设于拔插部21的位置或裸露出拔插部21的位置时,第一卡扣301和第二卡扣32能将金属套30锁定住,再由金属套30间接固定住防护件3,达到锁定防护件3的位置的效果。优选方案是通过防护件3上的凹槽将金属套固30定在防护件3上。
将第一卡扣301和第二卡扣32设置在金属套30上,可以使第一卡扣301和第二卡扣32的强度更高,增加第一卡扣301和第二卡扣32的使用寿命,作为一个优选方案,金属套30采用不锈钢材料或铜材料,利用钣金技术制造而成,厚度为0.2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包括开设于防护件上的内螺纹以及开设于第一接口上的外螺纹;和/或,移动机构包括开设于防护件上的外螺纹以及开设于第一通孔内壁上的内螺纹,其中:
外螺纹与内螺纹相配合,防护件能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转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或转动至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
利用螺纹结构,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防护件移动至罩设于拔插部上的位置或裸露出拔插部的位置比其他移动方式更为省力,而且特别适合于横截面外轮廓为圆形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防护件内表面的沟槽,将防尘盖嵌入到沟槽里,防尘盖可沿沟槽滑动至遮盖住第一接口的位置和裸露出第一接口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件以及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防护件罩设于第一接口上所插接的第二接口的拔插部上;
所述拔插部用于将所述第二接口从所述第一接口上拔出和/或用于将所述第二接口插入于所述第一接口上;
所述第一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和/或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
所述防护件能通过所述第一活动连接结构移动至裸露出所述拔插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呈管状,所述第一活动连接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接口周围外壳上的第一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和/或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之间的移动机构,其中:
所述防护件能通过所述移动机构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所述第一接口上移动,并移动至罩设于所述拔插部上的位置或移动至裸露出所述拔插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平面以及第二滑动平面,和/或,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三滑动平面以及第四滑动平面,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平面开设于所述防护件的内壁上;
所述第二滑动平面开设于所述第一接口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滑动平面能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所述第二滑动平面上滑动;
所述第三滑动平面开设于所述防护件周向方向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四滑动平面开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
所述第三滑动平面能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所述第四滑动平面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锁定结构,所述锁定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件滑动至罩设于所述拔插部上的位置时将所述防护件的位置锁定住,和/或,所述锁定结构用于在所述防护件滑动至裸露出所述拔插部的位置时将所述防护件的位置锁定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结构包括第一卡扣、第二卡扣以及阻挡部,其中:
所述第一卡扣固设于所述第三滑动平面上接近所述拔插部的位置上;
所述第二卡扣固设于所述第三滑动平面上远离所述拔插部的位置上;
所述防护件滑动至罩设于所述拔插部上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卡扣抵靠于所述第一通孔接近所述拔插部的端口周围的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卡扣抵靠于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拔插部的端口周围的所述外壳上;
朝所述所述第一通孔的径向方向按压所述第一卡扣,能将所述第一卡扣按压至嵌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卡扣嵌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时,所述防护件能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在所述第二滑动平面上和/或在所述第四滑动平面上滑动;
所述阻挡部固设于所述第三滑动平面上接近所述拔插部的位置上,和/或,所述阻挡部固设于所述第二滑动平面上远离所述拔插部的位置上;
所述防护件滑动至裸露出所述拔插部的位置时,所述第三滑动平面上的所述阻挡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通孔接近所述拔插部的端口周围的所述外壳上,和/或所述防护件抵靠于所述第二滑动平面上的所述阻挡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开设于所述防护件上的内螺纹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一接口上的外螺纹;和/或,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开设于所述防护件上的外螺纹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上的内螺纹,其中:
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所述防护件能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转动至罩设于所述拔插部上的位置或转动至裸露出所述拔插部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口防护结构还包括防尘盖,所述防尘盖与所述防护件之间或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连接结构,所述防尘盖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连接结构能转动或滑动至遮盖住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所述防尘盖还能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连接结构转动至或滑动至裸露出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连接结构包括弹性连接件以及转轴,其中:
所述弹性连接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防尘盖相连,其中另一端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防护件或所述外壳活动连接;
所述防尘盖能通过所述第二活动连接结构绕所述转轴的轴心线转动并转动至遮盖住或裸露出所述第一接口的位置,且所述防尘盖绕所述转轴的轴心线转动时所述弹性连接件被拉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口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为光纤接口或光纤接头其中之一,所述第二接口为光纤接头或光纤接口其中另一。
10.一种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接口防护结构,所述第二接口插接于所述第一接口上;其中:
所述接口防护结构,包括防护件以及活动连接结构,
所述防护件罩设于所述第一接口上所插接的所述第二接口的所述拔插部上;
所述活动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防护件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
所述防护件能通过所述活动连接结构相对所述第二接口移动至裸露出所述所述拔插部的位置。
CN2010206810828U 2010-12-24 2010-12-24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036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810828U CN201903672U (zh) 2010-12-24 2010-12-24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810828U CN201903672U (zh) 2010-12-24 2010-12-24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03672U true CN201903672U (zh) 2011-07-20

Family

ID=44274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8108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03672U (zh) 2010-12-24 2010-12-24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0367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905A (zh) * 2015-06-28 2015-12-1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的防尘机构
JP2017223723A (ja) * 2016-06-13 2017-12-21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光受信機の筐体
CN109031540A (zh) * 2018-09-18 2018-12-18 张淼淼 一种光纤快速接头
CN109471225A (zh) * 2018-12-29 2019-03-15 镇江奥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联光纤适配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905A (zh) * 2015-06-28 2015-12-16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的防尘机构
CN105161905B (zh) * 2015-06-28 2017-06-2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的防尘机构
JP2017223723A (ja) * 2016-06-13 2017-12-21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光受信機の筐体
CN109031540A (zh) * 2018-09-18 2018-12-18 张淼淼 一种光纤快速接头
CN109471225A (zh) * 2018-12-29 2019-03-15 镇江奥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联光纤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03672U (zh) 接口防护结构以及设置有接口的电子设备
CN108713157B (zh) 光缆分纤箱和光缆分纤装置
WO2010038971A2 (ko) 코드분리형 헤어드라이기의 아크방지장치
CN202383324U (zh) 光纤连接器
WO2008123924A3 (en) Snagless plug and boot connection
WO2008079595A3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052917U (zh) 一种固定牢固的线缆接头装置
WO2008067229A3 (en) Plugless normally-open connector module
WO2002052866A3 (en) Cable guiding
WO2005065285A3 (en) Multi-posi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robotic tool changer
CN201897011U (zh) 一种线缆密封装置
KR102561623B1 (ko) 스프링 전원플러그
CN212442467U (zh) 一种自动清洗烘干装置
CN211480844U (zh) 一种电缆接线盒
CN109246506A (zh) 耳机收纳盒
CN209692091U (zh) 带插头的线缆及终端设备组件
CN212648612U (zh) 防水型插座
CN107230881B (zh) 一种防潮型弱电线缆连接头
CN220605109U (zh) 一种防松动的电气连接器
CN220382389U (zh) 一种线缆连接线
CN210074673U (zh) 一种mpo类光组件产品预布线装置
CN211404904U (zh) 一种追踪连接器结构
CN214957488U (zh) 一种自防护的信号连接线接头
CN220543181U (zh) 一种钉固式墙壁光缆用钉固架
CN220984955U (zh) 一种摄像头线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