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66179U -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 Google Patents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66179U
CN201866179U CN2010206213333U CN201020621333U CN201866179U CN 201866179 U CN201866179 U CN 201866179U CN 2010206213333 U CN2010206213333 U CN 2010206213333U CN 201020621333 U CN201020621333 U CN 201020621333U CN 201866179 U CN201866179 U CN 201866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ing
driven
magnet steel
spline housing
retain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213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佳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6213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66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66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6617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the gear-ratio being changed by inversion of torque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在主动轴上固套有一挡主动轮和二挡主动齿轮,在从动轴上固套有一挡从动单向器,该一挡从动单向器与所述一挡主动轮间接连接,当所述主动轴逆时针转动时,所述一挡主动轮驱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逆时针转动,并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逆时针转动;在所述从动轴上套装有二挡从动单双向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二挡从动齿轮啮合,当所述主动轴顺时针转动时,所述二挡主动齿轮驱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逆时针转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通过单向器以及单双向器和棘台机构能够可靠的实现换挡功能。

Description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辅助装置,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反向离合变挡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各种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变速器种类繁多,但万变不离其中,变速器主要包括手动变速器、自动挡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手动变速器靠驾驶员手动实现变速,对驾驶人员的经验要求非常高,驾驶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和车辆的使用寿命,并且对应没有经验的驾驶人员来说,在车速变化突然时,会使发动机处于非稳态工况下运转,容易出现脱挡、熄火等问题;自动挡变速器的传动比旋转和换挡是自动进行的,机械变速器每个档位的变换是借助反映发动机负荷和车速的信号系统来控制换挡系统的执行元件而实现的,驾驶人员只需操纵加速踏板以控制车速,但是,自动挡变速器在换挡的时候还是要经过分离和啮合两个过程,需要在换挡前切断驱动力,因此能明显感觉到顿挫感,并且机构复杂,修理困难,同时,由于传感器技术的限制,对速度变化反应较慢,没有手动挡灵敏;无级变速器可以实现传动比的连续改变,从而得到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的最佳匹配,理论上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改善驾驶员的操纵方便性和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所以在理论上它是理想的机动车传动装置,因此,在现有的踏板摩托车使用较多,但是,无级变速器应用到摩托车等小型车上基本上都使用皮带传动,承载扭矩有限,在需要扭力大时发动机有丢转现象,直接影响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新颖、能够可靠实现反向离合变挡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设计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要点是: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在所述主动轴上固套有一挡主动轮和二挡主动齿轮,在所述从动轴上固套有一挡从动单向器,该一挡从动单向器与所述一挡主动轮间接连接,当所述主动轴逆时针转动时,所述一挡主动轮驱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逆时针转动,并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逆时针转动;在所述从动轴上套装有二挡从动单双向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二挡从动齿轮啮合,当所述主动轴顺时针转动时,所述二挡主动齿轮驱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逆时针转动。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换挡机构换挡不可靠等不足创造性地设计的,采用以上结构,当主动轴逆时针转动时,在主动轴的作用下,固套在该主动轴上的一挡主动轮和二挡主动齿轮也一起逆时针转动,由于一挡从动单向器中的一挡从动轮与所述一挡主动轮间接连接,因此一挡从动单向器转动并带动从动轴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从动轴得到一挡速度,此时,二挡从动单双向器是处于超越脱开状态,该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在二挡主动齿轮的带动下处于空转状态;当主动轴顺时针转动时,在主动轴的作用下,同时将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处于结合状态,由于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单双向器逆时针转动,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带动从动轴逆时针转动,从而得到二挡速度,此时一挡从动单向器处于超越脱开空转状态;当从动轴顺时针转动,只需要将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处于双向分离状态即可实现倒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包括有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在该二挡从动齿轮心部安装有二挡从动凸轮,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活套在所述从动轴上,在该二挡从动凸轮和二挡从动齿轮内壁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浮动套,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组二挡从动凸轮曲面,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二挡从动凸轮曲面均沿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对应的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在所述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内均安装有二挡从动滚柱;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与二挡从动凸轮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磁钢,该二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将所述二挡从动滚柱挤向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的升程方向;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端面上设有卡台,在该卡台外侧的所述从动轴上经花键固套有棘台机构,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与所述卡台卡接。采用以上结构,在二挡从动磁钢的作用下,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和二挡从动凸轮逆向转动,从而使得二挡从动浮动套将二挡从动滚柱挤向二挡从动凸轮曲面的升程方向,使二挡从动凸轮、二挡从动滚柱及二挡从动齿轮的内壁夹紧成一整体状态;当动力传递给二挡从动齿轮并使二挡从动齿轮旋转时,在其二挡从动凸轮曲面的作用下,将二挡从动滚柱向外扩张,使二挡从动滚柱紧贴于二挡从动齿轮内壁夹紧使二挡从动齿轮旋转工作。基于以上结构的功能,当需要二挡从动凸轮、二挡从动滚柱、二挡从动齿轮将动力传递给从动轴时,只需将所述棘台机构向二挡从动凸轮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与所述卡台卡接即可实现动力的传递,当不需要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双向分离功能时,在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与所述卡台卡接的情况下,只要转动的方向是将二挡从动浮动套缺口内的二挡从动滚柱挤向二挡从动凸轮曲面的降程方向,二挡从动凸轮、二挡从动滚柱及二挡从动齿轮处于分离状态即可实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单向分离功能。采用上述结构,尤其是采用二挡从动磁钢作为二挡从动浮动套和二挡从动凸轮逆向转动的动力,因此第一二挡从动浮动套上不在设置弹簧安装位置,从而使得二挡从动浮动套的加工更加容易,降低加工成本,第二是二挡从动磁钢为永久性磁钢,只要其不退磁就能够长久使用,避免采用弹簧等容易失效的机构,故而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一个优选: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的外圆周上还设有两个二挡从动凸柱,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均匀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的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柱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并每个二挡从动凸柱分别伸入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中,所述二挡从动磁钢由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构成,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的侧壁上,并该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相对的所述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采用以上结构,第一种情况:当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同一旋向的左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同一旋向的右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三磁钢为同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和第四磁钢为同性磁钢;第二种情况:当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同一旋向的右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和第四磁钢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同一旋向的左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三磁钢为异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和第四磁钢为异性磁钢。因此,第一种情况下,在第一磁钢和第三磁钢、第二磁钢和第四磁钢相互排斥的推力作用下,第二种情况下,在第一磁钢和第三磁钢、第二磁钢和第四磁钢相吸的拉力作用下,以上两种情况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和二挡从动凸轮都能够逆向转动,从而使得二挡从动浮动套将二挡从动滚柱挤向二挡从动凸轮曲面的升程方向,使二挡从动凸轮、二挡从动滚柱及二挡从动齿轮的内壁夹紧成一整体状态;当动力传递给二挡从动齿轮并使二挡从动齿轮旋转时,在其二挡从动凸轮曲面的作用下,将二挡从动滚柱向外扩张,使二挡从动滚柱紧贴于二挡从动齿轮内壁夹紧而使二挡从动齿轮旋转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另一个优选: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相对设置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的外圆周上,采用以上结构能够使二挡从动浮动套和二挡从动凸轮的逆向转动更加可靠,同时,当二挡从动凸轮、二挡从动滚柱及二挡从动齿轮的内壁夹紧成一整体状态时,其结合的力更加均衡和平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棘台机构结构的一个优选: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棘台、压簧、定位套和电磁线圈构成,在所述花键套的左端设有棘台,所述花键套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上,在该花键套右部的所述从动轴上套装所述压簧和定位套,并所述定位套固套在所述从动轴上,所述压簧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上,在所述花键套后部外套所述电磁线圈。采用以上结构在压簧的作用下,该压簧推动花键套向左移动,从而使得棘台与所述凸轮端面的卡台卡接,故而当主动轴转动时,该主动轴带动二挡主动齿轮转动,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齿轮转动,该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凸轮转动,二挡从动凸轮带动花键套转动,最终实现动力从主动轴到从动轴的传递,如此可根据主动轴的转向满足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单向旋转功能,当需要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在主动轴任何转向下均处于分离状态时,只需要对上述结构中的电磁线圈通电,从而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花键套向右退,使得花键套上的棘台与所述凸轮上的卡台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棘台机构结构的另一个优选: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棘台、压簧、定位套、电磁线圈、推板和限位座构成,在所述花键套的左端设有棘台,所述花键套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上,在该花键套右部的所述从动轴上套装所述压簧和定位套,并所述定位套固套在所述从动轴上,所述压簧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上;所述花键套右部一侧设有电磁线圈,另一侧设有限位座,并该花键套右部设有推斜面,在该花键套右部外套所述推板,所述推板的一端左部紧贴所述限位座,右部设有与所述推斜面紧贴的斜面,该推板另一端伸入所述电磁线圈中。采用以上结构在压簧的作用下,该压簧推动花键套向左移动,从而使得棘台与所述凸轮端面的卡台卡接,故而当主动轴转动时,该主动轴带动二挡主动齿轮转动,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齿轮转动,该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凸轮转动,二挡从动凸轮带动花键套转动,最终实现动力从主动轴到从动轴的传递,如此可根据主动轴的转向满足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单向旋转功能,当需要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在主动轴任何转向下均处于分离状态时,只需要对上述结构中的电磁线圈通电,从而在电磁力的作用下,花键套向右退,使得推板向电磁线圈一端移动,所述花键套的推斜面在推板作用下向右移动,最终实现花键套上的棘台与所述凸轮上的卡台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棘台机构结构的又一个优选: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棘台、压簧、定位套和转动板构成,在所述花键套的左端设有棘台,所述花键套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上,在该花键套右部的所述从动轴上套装所述压簧和定位套,并所述定位套固套在所述从动轴上,所述压簧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上;所述花键套外圆周上开有环向槽,所述转动板一端伸入该环向槽内。采用以上结构在压簧的作用下,该压簧推动花键套向左移动,从而使得棘台与所述凸轮端面的卡台卡接,故而当主动轴转动时,该主动轴带动二挡主动齿轮转动,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齿轮转动,该二挡主动齿轮带动二挡从动凸轮转动,二挡从动凸轮带动花键套转动,最终实现动力从主动轴到从动轴的传递,如此可根据主动轴的转向满足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单向旋转功能,当需要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在主动轴任何转向下均处于分离状态时,只需要对上述结构中的转动板转动,该转动板可安装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机构上,在转动板的转动下,转动板的较宽部分给花键套的环向槽内壁一个向外的推力,从而使得花键套向右退,最终实现花键套上的棘台与所述凸轮上的卡台分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包括一挡从动轮,在该一挡从动轮心部安装有一挡从动凸轮,所述一挡从动凸轮固套在所述从动轴上,在该一挡从动凸轮和一挡从动轮内壁之间安装有一挡从动浮动套,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的外圆周上均匀分布一组一挡从动凸轮曲面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一挡从动凸柱,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一挡从动凸轮曲面均沿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外圆周上,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上设有与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和一挡从动凸柱分别对应的一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和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并每个一挡从动凸柱分别伸入对应的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中,在所述一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内均安装有一挡从动滚柱;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与一挡从动凸轮之间安装有一挡从动磁钢,该一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将所述一挡从动滚柱挤向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的升程方向;所述一挡从动磁钢由第五磁钢、第六磁钢、第七磁钢和第八磁钢构成,所述第五磁钢和第六磁钢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的侧壁上,并该第五磁钢和第六磁钢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一挡从动凸柱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五磁钢和第六磁钢相对的所述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七磁钢和第八磁钢;
所述一挡从动轮和所述一挡主动轮间接连接,并所述一挡主动轮驱动所述一挡从动轮逆时针方向转动。
采用以上结构,在一挡从动磁钢的作用下,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和一挡从动凸轮逆向转动,从而使得一挡从动浮动套将一挡从动滚柱挤向一挡从动凸轮曲面的升程方向,使一挡从动凸轮、一挡从动滚柱及一挡从动轮的内壁夹紧成一整体状态;当动力传递给一挡从动轮并使一挡从动轮旋转时,在其一挡从动凸轮曲面的作用下,将一挡从动滚柱向外扩张,使一挡从动滚柱紧贴于一挡从动轮内壁夹紧使一挡从动轮旋转工作。采用上述结构,尤其是采用一挡从动磁钢作为一挡从动浮动套和一挡从动凸轮逆向转动的动力,因此第一一挡从动浮动套上不在设置弹簧安装位置,从而使得一挡从动浮动套的加工更加容易,降低加工成本,第二是一挡从动磁钢为永久性磁钢,只要其不退磁就能够长久使用,避免采用弹簧等容易失效的机构,故而延长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优选:所述一挡从动轮和一挡主动轮为齿轮,在该一挡从动轮和一挡主动轮之间固定有转向齿轮轴,在该转向齿轮轴上固套有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均与所述一挡从动轮、一挡主动轮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优选:所述一挡从动轮和一挡主动轮为链轮,在该一挡从动轮和一挡主动轮上连接有同一链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通过单向器以及单双向器能够可靠的实现换挡功能;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中一挡从动单向器安装异性磁钢时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安装同性磁钢时的C-C剖视图;
图7为图5中安装异性磁钢时的C-C剖视图;
图8为图1中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安装同性磁钢时的D-D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安装异性磁钢时的D-D剖视图;
图11为图1中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安装同性磁钢时的E-E剖视图;
图13为图11中安装异性磁钢时的E-E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二挡从动凸轮6设有卡台9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花键套15设有棘台10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链条32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F-F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实用新型均是以向左的方向即从动轴2逆时针旋转的方向为车行进的方向,而向右的方向即从动轴2顺时针转动的方向为车的倒车方向,但是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包括主动轴1和从动轴2,在所述主动轴1上固套有一挡主动轮3和二挡主动齿轮4,在所述从动轴2上固套有一挡从动单向器,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的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之间固定有转向齿轮轴30,在该转向齿轮轴30上固套有转向齿轮31,所述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为齿轮,所述转向齿轮31均与所述一挡从动轮22、一挡主动轮3啮合,当所述主动轴1逆时针转动时,所述一挡主动轮3驱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逆时针转动,并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2逆时针转动;在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有二挡从动单双向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二挡从动齿轮5啮合,当所述主动轴1顺时针转动时,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驱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2逆时针转动。
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实施例1:
请参加图5、图6、图7、图14和图15: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包括有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5,在二挡从动齿轮5左部经轴承安装在所述从动轴3上,该二挡从动齿轮5右部心部安装有二挡从动凸轮6,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活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二挡从动凸轮6和二挡从动齿轮5内壁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浮动套7,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组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和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匀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且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相对设置,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和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对应的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和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在所述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内均安装有二挡从动滚柱8,每个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伸入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中;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与二挡从动凸轮6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磁钢,该二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将所述二挡从动滚柱8挤向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的升程方向,所述二挡从动磁钢由第一磁钢11、第二磁钢12、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构成,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的侧壁上,并该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相对的所述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当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同一旋向的左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同一旋向右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三磁钢13为同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12和第四磁钢14为同性磁钢(如图6所示);当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同一旋向的右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同一旋向左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三磁钢13为异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12和第四磁钢14为异性磁钢(如图7所示);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右端面上设有卡台9,在该卡台9外侧的所述从动轴2上经花键固套有棘台机构,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15、棘台10、压簧16、定位套17和电磁线圈18构成,在所述花键套15的左端设有棘台10,所述花键套15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花键套15右部的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所述压簧16和定位套17,并所述定位套17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压簧16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15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17上,在所述花键套15右部外套所述电磁线圈18,当所述所述电磁线圈18断电时,所述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当所述所述电磁线圈18通电时,所述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分离。
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实施例2:
请参加图8、图9、图10、图14和图15: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包括有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5,在二挡从动齿轮5左部经轴承安装在所述从动轴3上,该二挡从动齿轮5右部心部安装有二挡从动凸轮6,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活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二挡从动凸轮6和二挡从动齿轮5内壁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浮动套7,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组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和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匀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且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相对设置,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和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对应的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和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在所述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内均安装有二挡从动滚柱8,每个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伸入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中;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与二挡从动凸轮6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磁钢,该二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将所述二挡从动滚柱8挤向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的升程方向,所述二挡从动磁钢由第一磁钢11、第二磁钢12、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构成,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的侧壁上,并该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相对的所述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当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同一旋向的左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同一旋向右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三磁钢13为同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12和第四磁钢14为同性磁钢(如图9所示);当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同一旋向的右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同一旋向左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三磁钢13为异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12和第四磁钢14为异性磁钢(如图10所示);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任一端面上设有卡台9,在该卡台9外侧的所述从动轴2上经花键固套有棘台机构,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15、棘台10、压簧16、定位套17、电磁线圈18、推板19和限位座20构成,在所述花键套15的左端设有棘台10,所述花键套15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花键套15右部的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所述压簧16和定位套17,并所述定位套17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压簧16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15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17上;所述花键套15右部一侧设有电磁线圈18,另一侧设有限位座20,并该花键套15右部设有推斜面15a,在该花键套15右部外套所述推板19,所述推板19的一端左部紧贴所述限位座20,右部设有与所述推斜面15a紧贴的斜面,该推板19另一端伸入所述电磁线圈18中,当所述所述电磁线圈18断电时,所述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当所述所述电磁线圈18通电时,所述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分离。
二挡从动单双向器的实施例3:
请参加图11、图12、图13、图14和图15: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包括有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5,在二挡从动齿轮5左部经轴承安装在所述从动轴3上,该二挡从动齿轮5右部心部安装有二挡从动凸轮6,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活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二挡从动凸轮6和二挡从动齿轮5内壁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浮动套7,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组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和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匀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且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相对设置,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和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对应的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和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在所述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内均安装有二挡从动滚柱8,每个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伸入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中;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与二挡从动凸轮6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磁钢,该二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将所述二挡从动滚柱8挤向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的升程方向,所述二挡从动磁钢由第一磁钢11、第二磁钢12、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构成,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的侧壁上,并该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相对的所述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当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同一旋向的左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同一旋向右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三磁钢13为同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12和第四磁钢14为同性磁钢(如图12所示);当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同一旋向的右侧壁上,而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位于相对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同一旋向左侧壁上时,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三磁钢13为异性磁钢,所述第二磁钢12和第四磁钢14为异性磁钢(如图13所示);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任一端面上设有卡台9,在该卡台9外侧的所述从动轴2上经花键固套有棘台机构,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15、棘台10、压簧16、定位套17和转动板21构成,在所述花键套15的左端设有棘台10,所述花键套15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花键套15右部的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所述压簧16和定位套17,并所述定位套17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压簧16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15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17上;所述花键套15外圆周上开有环向槽15b,所述转动板21一端伸入该环向槽15b内,当本实用新型处于使用状态时,上述的转动板21可安装在支架上等,常态下,所述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当转动板21转动时,其较宽部分紧贴环向槽15b内壁,从而推动花键套15向右移动,实现所述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分离。
请参加图3和图4: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包括一挡从动轮22,该一挡从动轮22左部经轴承安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该一挡从动轮22右部心部安装有一挡从动凸轮23,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由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一挡从动凸轮23和一挡从动轮22内壁之间安装有一挡从动浮动套24,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组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和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该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与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均匀分布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的外圆周上,并所述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相对设置,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为均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外圆周上,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24上设有与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和一挡从动凸柱23b分别对应的一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23a和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在所述一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23a内均安装有一挡从动滚柱25,每个一挡从动凸柱23b分别伸入对应的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中;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24与一挡从动凸轮23之间安装有一挡从动磁钢,该一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24将所述一挡从动滚柱25挤向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的升程方向,所述一挡从动磁钢由第五磁钢26、第六磁钢27、第七磁钢28和第八磁钢29构成,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的侧壁上,并该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相对的所述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七磁钢28和第八磁钢29,当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位于所述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同一旋向的左侧壁上,而所述第七磁钢28和第八磁钢29位于相对的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同一旋向右侧壁上时,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七磁钢28为同性磁钢,所述第六磁钢27和第八磁钢29为同性磁钢(如图3所示);当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位于所述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同一旋向的右侧壁上,而所述第七磁钢28和第八磁钢29位于相对的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同一旋向左侧壁上时,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七磁钢28为异性磁钢,所述第六磁钢27和第八磁钢29为异性磁钢(如图4所示)。
请参见图16和图17: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还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它包括主动轴1和从动轴2,在所述主动轴1上固套有一挡主动轮3和二挡主动齿轮4,在所述从动轴2上固套有一挡从动单向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中的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为链轮,在所述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上连接有同一链条32,当所述主动轴1逆时针转动时,所述一挡主动轮3驱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逆时针转动,并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2逆时针转动;在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有二挡从动单双向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二挡从动齿轮5啮合,当所述主动轴1顺时针转动时,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驱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2逆时针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如本实用新型中的一挡从动单向器可以采用现有的单向器或者不以磁钢的安装位置为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单向功能即可,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也不以磁钢安装位置为限制,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轴(1)和从动轴(2),在所述主动轴(1)上固套有一挡主动轮(3)和二挡主动齿轮(4),在所述从动轴(2)上固套有一挡从动单向器,该一挡从动单向器与所述一挡主动轮(3)间接连接,当所述主动轴(1)逆时针转动时,所述一挡主动轮(3)驱动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逆时针转动,并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2)逆时针转动;在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有二挡从动单双向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中的二挡从动齿轮(5)啮合,当所述主动轴(1)顺时针转动时,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驱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逆时针转动,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带动所述从动轴(2)逆时针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挡从动单双向器包括有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4)啮合的二挡从动齿轮(5),在该二挡从动齿轮(5)心部安装有二挡从动凸轮(6),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活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二挡从动凸轮(6)和二挡从动齿轮(5)内壁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浮动套(7),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设有一组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沿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对应的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在所述二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7a)内均安装有二挡从动滚柱(8);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与二挡从动凸轮(6)之间安装有二挡从动磁钢,该二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将所述二挡从动滚柱(8)挤向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的升程方向;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端面上设有卡台(9),在该卡台(9)外侧的所述从动轴(2)上经花键固套有棘台机构,所述棘台机构中的棘台(10)与所述卡台(9)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还设有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该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与所述二挡从动凸轮曲面(6a)均匀分布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所述二挡从动浮动套(7)上设有与所述二挡从动凸柱(6b)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并每个二挡从动凸柱(6b)分别伸入对应的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中,所述二挡从动磁钢由第一磁钢(11)、第二磁钢(12)、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构成,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的侧壁上,并该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一磁钢(11)和第二磁钢(12)相对的所述二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7b)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三磁钢(13)和第四磁钢(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相对设置在所述二挡从动凸轮(6)的外圆周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15)、棘台(10)、压簧(16)、定位套(17)和电磁线圈(18)构成,在所述花键套(15)的左端设有棘台(10),所述花键套(15)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花键套(15)右部的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所述压簧(16)和定位套(17),并所述定位套(17)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压簧(16)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15)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17)上,在所述花键套(15)右部外套所述电磁线圈(18)。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15)、棘台(10)、压簧(16)、定位套(17)、电磁线圈(18)、推板(19)和限位座(20)构成,在所述花键套(15)的左端设有棘台(10),所述花键套(15)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花键套(15)右部的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所述压簧(16)和定位套(17),并所述定位套(17)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压簧(16)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15)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17)上;所述花键套(15)右部一侧设有电磁线圈(18),另一侧设有限位座(20),并该花键套(15)右部设有推斜面(15a),在该花键套(15)右部外套所述推板(19),所述推板(19)的一端左部紧贴所述限位座(20),右部设有与所述推斜面(15a)紧贴的斜面,该推板(19)另一端伸入所述电磁线圈(18)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棘台机构由花键套(15)、棘台(10)、压簧(16)、定位套(17)和转动板(21)构成,在所述花键套(15)的左端设有棘台(10),所述花键套(15)左部经花键套装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花键套(15)右部的所述从动轴(2)上套装所述压簧(16)和定位套(17),并所述定位套(17)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所述压簧(16)一端抵在所述花键套(15)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定位套(17)上;所述花键套(15)外圆周上开有环向槽(15b),所述转动板(21)一端伸入该环向槽(15b)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挡从动单向器包括一挡从动轮(22),在该一挡从动轮(22)心部安装有一挡从动凸轮(23),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固套在所述从动轴(2)上,在该一挡从动凸轮(23)和一挡从动轮(22)内壁之间安装有一挡从动浮动套(24),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的外圆周上均匀分布一组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一挡从动凸柱(23b),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均为具有升程特性的圆滑曲面,且每个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均沿逆时针分布在所述一挡从动凸轮(23)外圆周上,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24)上设有与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和一挡从动凸柱(23b)分别对应的一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23a)和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并每个一挡从动凸柱(23b)分别伸入对应的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中,在所述一挡从动滚柱安装缺口(23a)内均安装有一挡从动滚柱(25);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24)与一挡从动凸轮(23)之间安装有一挡从动磁钢,该一挡从动磁钢能够使所述一挡从动浮动套(24)将所述一挡从动滚柱(25)挤向所述一挡从动凸轮曲面(23a)的升程方向;所述一挡从动磁钢由第五磁钢(26)、第六磁钢(27)、第七磁钢(28)和第八磁钢(29)构成,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二挡从动凸柱(6b)的侧壁上,并该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分别位于所述两个一挡从动凸柱(23b)中心连线的两侧,在与所述第五磁钢(26)和第六磁钢(27)相对的所述一挡从动磁钢安装缺口(24b)侧壁上分别固定所述第七磁钢(28)和第八磁钢(29);
所述一挡从动轮(22)和所述一挡主动轮(3)间接连接,并所述一挡主动轮(3)驱动所述一挡从动轮(22)逆时针方向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为齿轮,在该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之间固定有转向齿轮轴(30),在该转向齿轮轴(30)上固套有转向齿轮(31),所述转向齿轮(31)均与所述一挡从动轮(22)、一挡主动轮(3)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为链轮,在该一挡从动轮(22)和一挡主动轮(3)上连接有同一链条(32)。
CN2010206213333U 2010-11-24 2010-11-24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66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213333U CN201866179U (zh) 2010-11-24 2010-11-24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213333U CN201866179U (zh) 2010-11-24 2010-11-24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66179U true CN201866179U (zh) 2011-06-15

Family

ID=44137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21333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66179U (zh) 2010-11-24 2010-11-24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6617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1745A (zh) * 2016-12-16 2017-03-08 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两档变速装置、电动车所用的主驱动系统以及副驱动系统
CN111207186A (zh) * 2020-03-11 2020-05-29 王佩英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及其应用
CN112901724A (zh) * 2021-03-31 2021-06-04 福建兴翼机械有限公司 带过渡齿轮双向可调向齿轮箱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1745A (zh) * 2016-12-16 2017-03-08 上海纳铁福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两档变速装置、电动车所用的主驱动系统以及副驱动系统
CN111207186A (zh) * 2020-03-11 2020-05-29 王佩英 多挡超越传动模块及其应用
CN112901724A (zh) * 2021-03-31 2021-06-04 福建兴翼机械有限公司 带过渡齿轮双向可调向齿轮箱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25449U (zh) 一种平行轴式两挡电驱动系统
CN205331387U (zh) 圆柱体变速器
CN101895171B (zh) 一种电控变速电动车双速电机
CN201851607U (zh) 正反向全超越变挡机构
CN101968103B (zh) 正反向全超越变挡机构
CN201866178U (zh) 同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CN2898447Y (zh) 电控变速装置
CN201866179U (zh) 正反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CN101525034A (zh) 双凸轮自适应自动变速轮毂
CN201298774Y (zh) 行星式自动变速轮毂电机
CN205578650U (zh) 一种变速器
CN201314374Y (zh) 手动变速器的换挡机构
CN102003504B (zh) 同向超越离合变挡机构
KR101675383B1 (ko) 아이들 제어가 가능한 듀얼 일방향 클러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변속기
EP3438489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201125989Y (zh) 摩托车发动机内置倒档机构
CN102537229A (zh) 正向工作反向超越变挡机构
CN201391581Y (zh) 一种电磁控制离合变速装置
CN202413410U (zh) 高低速挡电动车驱动桥
CN102562977A (zh) 一种超越变挡装置
CN102563045A (zh) 全卸载式变挡装置
CN2931929Y (zh) 汽车节能双驱传动装置
CN102537258A (zh) 一种超越变挡系统
US9568079B2 (en)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1692314A (zh) 一种单向传动轴及单向变速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