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38776U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38776U
CN201838776U CN201020266174XU CN201020266174U CN201838776U CN 201838776 U CN201838776 U CN 201838776U CN 201020266174X U CN201020266174X U CN 201020266174XU CN 201020266174 U CN201020266174 U CN 201020266174U CN 201838776 U CN201838776 U CN 201838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m
terminal
arm
base portion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661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蔡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661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38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38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387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主要于端子具有一基部,自基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自第一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自第二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三弹性臂,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及第三弹性臂均与基部共面,其中,第三弹性臂与第一弹性臂不在同一垂线,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一夹角,第二弹性臂与第三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二夹角,第三弹性臂侧向延伸形成至少一接触臂,接触臂于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有一接触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三段弹性臂来作为针脚推抵接触臂时的力臂,从而可增加端子的弹性,以减小端子的弹性疲乏,从而延长端子的使用寿命,且针脚在标准推入力下能与端子形成良好接触,而无需加大推入力。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尤指一种用于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背景技术】
如中国台湾专利第85207470案号所示的一种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端子之改良,电连接器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多数插孔;多数端子,分别装设于对应的所述插孔中,所述端子称为主体,所述主体上方一侧边竖直向上延伸形成一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于适当位置处设有二接触弹片,且朝向另一侧边往外延伸弯曲。
当晶片接脚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晶片接脚进入所述插孔中与所述二接触弹片耦合,以使所述晶片接脚与所述电连接器电性导通。
所述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端子之改良的缺失在于:
1.当所述晶片接脚与所述二接触弹片耦合时,由于提供弹性变形的所述连接臂自所述主体一侧边竖直向上延伸形成,造成可变形的所述连接臂长度较短,使得所述晶片接脚对所述端子推抵力会作用在所述连接臂与所述主体一侧边相连接的部位,容易造成所述端子弹性疲乏而永久变形,从而影响所述端子的使用寿命。
2.当所述晶片接脚以设定的标准推入力推入至所述二接触弹片位置与所述二接触弹片干涉配合时,由于提供弹性变形的所述连接臂自所述主体一侧边竖直向上延伸形成,使得可变形的所述连接臂长度较短,造成所述端子与所述晶片接脚干涉强硬而发生所述晶片接脚与所述端子接触不良或无接触的情况,而要达到所述晶片接脚与所述端子接触良好,则需要加大所述晶片接脚的推入力,那么有可能会超出所述基座所能承受的力量的范围,从而使得所述基座出现裂纹或翘曲。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弹性较佳,延长端子使用寿命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设有至少一收容孔;至少一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所述收容孔,自所述基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臂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及所述第三弹性臂均与所述基部共面,其中,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不在同一垂线,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三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弹性臂侧向延伸形成至少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于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有一接触面。
2.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部;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基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并与所述基部共面;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并与所述基部共面,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一夹角;一第三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并与所述基部共面,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不在同一垂线,且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二夹角;以及至少一接触臂,自所述第三弹性臂侧向延伸形成,所述接触臂于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有一接触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上,当所述芯片模块的针脚与所述端子相配合形成电性接触时,由于所述端子设置有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和所述第三弹性臂,从而增长提供弹性抵持所述针脚的力臂(即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及所述第三弹性臂的长度总和)长度,以增加所述力臂的弹性,從而可减小所述端子的弹性疲乏,以延长所述端子的使用寿命,而且,所述针脚在标准推入力下能与所述端子形成良好接触,而无需加大推入力以避免所述绝缘本体超出其推入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为便于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端子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插入针脚时的俯视图;
图6本图5所示沿A-A方向的剖示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针脚与端子配合时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所示沿B-B方向的剖示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插入针脚,针脚与端子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沿C-C方向的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绝缘本体     1    上表面      11   下表面       12
收容孔       13   第一侧壁    131  第二侧壁     132
第三侧壁     133  凸块        134  固定槽       135
让位空间     136  隔块        137  导引面       1371
端子         2    基部        21   固定部       211
焊接面       212  侧缘        213  第一弹性臂   22
第二弹性臂   23   第三弹性臂  24   接触臂       25
接触面       251  凸出部      26   针脚         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以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多数端子2。
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11及一下表面12,以及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11及所述下表面12的多数收容孔13。每一所述收容孔13具有一第一侧壁131、一第二侧壁132及二第三侧壁133,所述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二侧壁132相对设置,所述二第三侧壁13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131邻近所述下表面12处朝所述第二侧壁132凸设有二凸块134,所述二凸块134分别邻接所述二第二侧壁132。所述凸块134可与所述下表面12平齐,也可在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下表面12。每一所述第三侧壁133邻近与所述第三侧壁133相邻的所述凸块134凹设有一固定槽135,所述固定槽135贯穿所述下表面12。每一所述第三侧壁133大致中部位置凹设形成一让位空间136,所述让位空间136贯穿所述上表面11。
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端子2用以收容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3中。所述端子2由金属片材冲压成型,其具有一基部21,所述基部21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部211,每一所述固定部211卡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135中,令所述端子2得以固定于所述收容孔13内。所述基部21表面设有一焊接面212。所述基部21上与所述焊接面212相对的一面(即所述基部21的背面)抵靠所述凸块134,且所述凸块134略高于所述基部21。
自所述基部21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22,所述第一弹性臂22较靠近所述基部21的侧缘213,但不向外超出所述侧缘213的延伸线。所述第一弹性臂22与所述基部21上端相垂直。
自所述第一弹性臂22末端斜向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23,所述第二弹性臂23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2之间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为钝角。
自所述第二弹性臂23末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三弹性臂24,所述第三弹性臂24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2相平行,即两者不在同一直垂线上,所述第三弹性臂24较靠近所述基部21的另一所述侧缘213,但不向外超出所述侧缘213的延伸线。所述第三弹性臂24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3之间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三弹性臂24的延伸线与所述基部21相垂直。
所述第三弹性臂24朝所述第一弹性臂22方向延伸弯曲形成二接触臂25,所述二接触臂25不向外超出所述侧缘213的延伸线,每一所述接触臂25于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有一接触面251,所述接触面251与所述焊接面212面向同一方向。所述第三弹性臂24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出部26(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不设有所述凸出部26)。
所述第一弹性臂22、所述第二弹性臂23和所述第三弹性臂24均与所述基部21共面。后面所提到的力臂也就是所述第一弹性臂22、所述第二弹性臂23及所述第三弹性臂24相加起来的总长度。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所述第一弹性臂22与所述第三弹性臂24不相平行,且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自由搭配(即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或直角或锐角,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或直角或锐角)。所述端子2也可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形状。
组装时,请参阅图2,将各所述端子2自所述下表面12向所述上表面11向上装入所述收容孔13,使得所述基部21上与所述焊接面212相对的一面抵靠所述凸块134,所述固定部211卡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135以使所述端子2得以固定,所述焊接面212和所述接触面251面向所述第二侧壁132,以此完成所述电连接器的组装。
请参阅图5至图8,所述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未图示)至一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设有多数针脚3,图中仅显示部分所述针脚3。
当将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上时,所述针脚3插入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3中,继而推移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使所述针脚3与所述二接触臂25相配合形成电性接触,由于所述第一侧壁131设有所述凸块134位于所述端子2的所述基部21一侧,以使所述力臂向所述凸块134上方的空间内进行弹性变形,并且所述力臂由所述第一弹性臂22、所述第二弹性臂23和所述第三弹性臂24组成,从而可增加所述端子2抵持所述针脚3的弹性,以减小所述端子2的弹性疲乏,从而延长所述端子2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9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孔13内设有横跨于所述二第三侧壁133之间的一隔块137,以将所述收容孔13分成左右两部分,所述隔块137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朝下的导引面1371。所述第二侧壁132与所述第一侧壁131结构相同,即所述第二侧壁132设有所述凸块134。所述第三侧壁133邻近所述第二侧壁132的所述凸块134凹设有所述固定槽135。
所述收容孔13内设有一对所述端子2,一对所述端子2对称设置于所述收容孔13内,并分别位于所述隔块137两侧。
在组装时,先将一所述端子2自所述下表面12向所述上表面11向上装入所述收容孔13,使得所述固定部211卡持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槽135以使所述端子2得以固定,使得所述第一弹性臂22位于所述凸块134一侧,而所述端子2在向上装入过程中会经由所述导引面1371的导引进入所述收容孔13内,且所述凸出部26抵靠到所述隔块137而将所述端子2导正至正确位置,以避免所述端子2歪斜而带来的所述针脚3插入所述收容孔13时碰伤所述端子2的情况;接着将另一所述端子2按照前一所述端子2的步骤来安装于同一所述收容孔13的对应位置,以此完成所述电连接器的组装。
当将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上时,所述针脚3插入对应的所述收容孔13中,继而推移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使所述针脚3与所述二接触臂25相配合形成电性接触,由于一所述收容孔13内装设有一对所述端子2,以使所述针脚3与所述端子2形成四点接触,增大所述针脚3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所述针脚3与所述端子2接触更良好,性能更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当所述针脚与所述二接触臂配合时,由于提供弹性变形的所述力臂由三段弹性臂组成,即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和所述第三弹性臂,使得所述力臂相对背景技术增长了,以分散所述针脚对所述力臂产生的应力,避免所述端子疲乏而永久变形,从而可延长所述端子的使用寿命。
2.当所述针脚以设定的标准推入力推入至所述二接触臂位置与所述二接触臂干涉配合时,由于提供弹性变形的所述力臂由三段弹性臂组成,即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和所述第三弹性臂,使得可变形的所述力臂长度较长,从而良好抵持接触所述针脚,无需加大推入力以避免所述绝缘本体超出其推入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3.由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三弹性臂不向外超出所述侧缘的延伸线,也就是所述第二弹性臂也不会向外超出所述侧缘的延伸线,以避免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和所述第三弹性臂碰到所述二第三侧壁,保证其顺畅地进行弹性变形。
4.由于一所述收容孔内设有一对所述端子,以使所述针脚与所述端子形成四点接触,增大所述针脚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所述针脚与所述端子接触更良好,性能更稳定。
5.由于所述端子设有所述凸出部,所述收容孔设有所述隔块,利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隔块相配合,以扶正所述端子在插入所述收容孔过程中的歪斜情况,从而避免由于所述端子向所述收容孔内歪斜而发生所述针脚插入时碰伤所述端子的现象。
6.由于所述第一侧壁设有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端子的所述基部一侧,以利于所述力臂向所述凸块上方的空间内进行弹性变形,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设有至少一收容孔;
至少一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固定于所述收容孔,自所述基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及所述第三弹性臂均与所述基部共面,其中,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不在同一垂线,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三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弹性臂侧向延伸形成至少一接触臂,所述接触臂于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有一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及所述接触臂不向外超出所述基部的侧缘延伸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内的所述基部背向的侧壁凸设有二凸块,所述凸块供相邻的所述基部抵靠,且所述凸块略高于所述基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孔内设有横跨相对侧壁之间的一隔块,以将所述收容孔分成左右两部分,所述收容孔对称设有一对所述端子,一对所述端子分别位于所述隔块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块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朝下的导引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三弹性臂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出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接触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向内弯曲。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或直角或锐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或直角或锐角。
1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部;
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基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并与所述基部共面;
一第二弹性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并与所述基部共面,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一夹角;
一第三弹性臂,自所述第二弹性臂末端延伸形成,并与所述基部共面,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不在同一垂线,且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成一第二夹角;以及
至少一接触臂,自所述第三弹性臂侧向延伸形成,所述接触臂于其厚度方向上的表面设有一接触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及所述接触臂不向外超出所述基部的侧缘延伸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三弹性臂向下延伸形成一凸出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臂设有两个所述接触臂。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弯曲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一焊接面,所述焊接面与所述接触面面向同一方向。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钝角或直角或锐角。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钝角或直角或锐角。
CN201020266174XU 2010-07-14 2010-07-14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38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66174XU CN201838776U (zh) 2010-07-14 2010-07-14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66174XU CN201838776U (zh) 2010-07-14 2010-07-14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38776U true CN201838776U (zh) 2011-05-18

Family

ID=44008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66174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38776U (zh) 2010-07-14 2010-07-14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387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6542A (zh) * 2017-06-23 2018-07-2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6542A (zh) * 2017-06-23 2018-07-2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52205Y (zh) 电连接器
US7651381B2 (en) Contact terminal and electric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CN201927742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2856042U (zh) 电连接器
CN203707414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2196951U (zh) 板端连接器
CN201142436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2503164U (zh) 电连接器
CN201222586Y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与插头电连接器的组合
CN201838776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932755Y (zh) 电连接器
CN208444979U (zh) 电连接器
WO2022183557A1 (zh) 一种牢固插接力的插座端子
CN201369431Y (zh) 电连接器
CN201364993Y (zh) 插座连接器改良结构
CN201805027U (zh) 一种电池连接器
CN209298388U (zh) 一种直式压接型功率信号混合连接器母端
CN100546114C (zh)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CN202134681U (zh) 插座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CN201230110Y (zh) 电连接器
CN201285954Y (zh) 电连接器
CN201364997Y (zh) Pci插槽连接器
CN201142505Y (zh) 电连接器
CN203386950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7306779U (zh) 连接夹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