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27834U -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27834U
CN201827834U CN2010205417032U CN201020541703U CN201827834U CN 201827834 U CN201827834 U CN 201827834U CN 2010205417032 U CN2010205417032 U CN 2010205417032U CN 201020541703 U CN201020541703 U CN 201020541703U CN 201827834 U CN201827834 U CN 201827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blooming piece
substrate
curved fac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4170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智
尹大根
陈吉
王贺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4170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27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27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278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涉及背光技术领域,为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形状而设计。所述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一起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的结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通过如上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

Description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各种光学膜片的形状大都是平面型的,例如设在背光源后部的反射膜即是平面型的,该平面型的反射膜能够对背光源发出的光学进行反射,以提高光学的利用率。
如图1所示,在使用平面型反射膜1时可以将该平面型反射膜1通过固定结构压设在背板2上,其中该固定结构包括长条形的基板31,图1所示状态下在基板31的下表面设有卡扣32,卡扣32可以穿过设在平面型反射膜1和背板2上的通孔,以将平面型反射膜1压设在背板2上。
但不足之处是在背光模组中,平面型反射膜1造成各背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混光时混光距离较大。为了保证足够的混光距离,就需要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从而使得应用这种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也具有较大的厚度。
为此,可以对反射膜的形状进行改变以减小混光距离。如图2所示,为目前研发出的一种曲面型反射膜4,该曲面型反射膜4具有多个凸起部41和多个凹陷部42,这些凸起部和凹陷部能够对背光源发出的光学进行大致等距离的反射,并以此来减小混光距离。
但是发明人发现利用图1所示的现有反射膜固定结构需要将反射膜平整地压设在背板上,因而无法对图2所示的曲面型反射膜4进行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膜片固定支架,以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形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一起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的结构。
其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基板之间设有第一预定距离。
或者,还可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上,并将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基板的另一相对表面上,且所述基板中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穿设在所述通孔中。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立柱连接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档块;且在所述第一挡块抵靠所述基板时,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基板之间设有第二预定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挡块中设有用于穿设灯管的开孔。
此外,还可以在所述基板上偏离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的形状与所述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粘接等。
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基板可以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由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形成有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的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离,因此可以将所述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以对曲面型光学膜片进行固定,并以此来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形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通过如上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其中,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反射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对于其中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而言,由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形成有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的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离,因此可以将所述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以对曲面型光学膜片进行固定,并以此来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反射膜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反射膜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光学膜片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利用图3所示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示意图;
图5为对图3所示光学膜片固定支架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利用图5所示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片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利用图7所示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片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利用图9所示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平面型反射膜,2-背板,31-基板,32-卡扣,4-曲面型反射膜,41-凸起部,42-凹陷部;
5-光学膜片固定支架,51-基板,52-第一连接部,521-第一立柱,522-第一挡块,53-第二连接部,531-第一挡块,532-第二挡块,54-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55-通孔,56-支撑柱,561-第三立柱,562-第三挡块,57-开孔,61-第一预定距离,62-第二预定距离,7-曲面型光学膜片,71-凸起部,72-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3、图7或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光学膜片固定支架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固定支架5,包括基板51,基板51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如图4、图8或图10所示,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和/或凹陷部72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5,由于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形成有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和/或凹陷部72的结构,且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可拆离,因此可以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和/或凹陷部72固定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上,以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进行固定,并以此来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形状。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下列各实施例中为清楚显示细节结构,如所述基板上的通孔附近的结构,在附图中对这些细节结构进行了透视效果显示,即未对不可见的线进行隐藏。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固定支架5,包括基板51,基板51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具体而言在图3所示状态下,第一连接部52设在基板51的下表面上,第二连接部53设在基板5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相对)上,且基板51中设有通孔55,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穿设在通孔55中。如图4所示,将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结构,以便于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固定,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形状。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2包括与第二连接部53连接的第一立柱521,第一立柱521上设有第一挡块522;第二连接部53包括与第一立柱521连接的第二立柱531,第二立柱531上设有第二档块532;且在第一挡块522抵靠基板51的下表面时,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设有第二预定距离62。该第二预定距离62可以用于在第二挡块532和基板51之间安装曲面型光学膜片,以便对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凹陷部进行固定。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具体在安装时,可以首先在背板2以及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相应位置上穿孔;然后将背板2叠放在基板51上,并将背板2上的穿孔与基板51上设置的通孔55相对齐,接着再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叠放在背板2上,并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上的穿孔与背板2上的穿孔相对齐;之后再将第一立柱522和第二立柱532穿设在对齐后的该两个穿孔以及通孔55中;最后将第一立柱522和第二立柱532装配起来实现对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连接,并进而实现了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固定。
安装好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图4中,由于实际使用中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质地通常较软,因此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固定可以挤压曲面型光学膜片7,使该曲面型光学膜片7在凸起部71的位置处隆起,从而间接地保持了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形状。并且由图4可知,在第一挡块522抵靠基板51的下表面时,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62可以允许在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安装背板2和曲面型光学膜片7。
在实际使用中,基板51可以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2。当基板51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2时,可以仅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进行安装,其安装过程与上述的安装过程类似,此时,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62可以设置为仅允许在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容纳曲面型光学膜片7即可。
但是如上所述,当通过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来间接地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形状时,由于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质地通常较软,因此在外力(如安装时的触碰)的作用下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容易变形,使该凸起部71难以保持稳定的形状。为解决此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和凹陷部72均进行固定,以使其凸起部71和凹陷部72均保持稳定的形状,这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三中详细描述。第二种方法是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基板51上偏离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位置处设置支撑柱56,参考图6可知,支撑柱56可以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进行支撑,以防止该凸起部71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其中可以使支撑柱56顶部的形状与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相适配,以对凸起部71的形状起到更好的保持作用。具体而言,根据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形状,该支撑柱56顶部的形状可以为圆弧形、三角形、梯形或矩形等。
本实施例中,支撑柱56可以包括设在基板51上的第三立柱561、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三立柱561上的第三挡块562,此时支撑柱56的顶部即为第三挡块562的顶部。其中,该第三立柱561和第三挡块562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以及粘接等。
结合图5和图6所示,具体在安装时,可以首先在背板2的与通孔55以及第三立柱561相对应的位置上穿孔,并在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相应位置上穿孔;然后将背板2叠放在基板51上,并将背板2上与第三立柱561相对应的穿孔套设在第三立柱561上,同时将背板2上与通孔55相对应的穿孔与基板51上设置的通孔55相对齐;然后再将第三挡块562连接在第三立柱561上;接着再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叠放在背板2上,并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上的穿孔与背板2上的穿孔相对齐,此时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支撑在支撑柱56上;之后再将第一立柱522和第二立柱532穿设在对齐后的该两个穿孔以及通孔55中;最后将第一立柱522和第二立柱532装配起来实现对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连接,并进而实现了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固定。
安装好的结构如图6所示。在图6中,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了固定,在支撑柱56的位置处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进行了固定,从而使得曲面型光学膜片7可以具有稳定的形状。并且由图5和图6可知,在第一挡块522抵靠基板51的下表面时,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62可以允许在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安装背板2和曲面型光学膜片7。
同样地,在实际使用中,基板51可以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2。当基板51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2时,可以仅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进行安装,其安装过程与上述安装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需要将第三挡块562和第三立柱561拆离以安装背板2,因此可以将支撑柱56固设在基板51上,且使第三挡块562和第三立柱561形成整体型结构。而且此时,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62可以设置为仅允许在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容纳曲面型光学膜片7即可。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可以在第二挡块532中设有用于穿设灯管的开孔57,以便可以固定和支撑灯管。这样,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可以兼有灯管固定支架的功能,节省了对灯管支架的单独设计,整合了结构,节约了成本。
总体而言,在上面所述的结构中,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粘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以便对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进行拆卸。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固定支架5,包括基板51,基板51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具体而言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第一连接部52设在基板51的上表面上,且第二连接部53可拆卸地设在第一连接部52上。如图8所示,将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结构,以便于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进行固定,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形状。
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2包括设在基板51上的第一立柱521,第一立柱521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一挡块522,且第一挡块521与基板51之间设有第一预定距离61。该第一预定距离61可以用于在第一挡块522和基板51之间安装背板2,以便对背板2进行固定。在实际使用中,基板51可以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2。当基板51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2时,可以不需要在第一挡块522和基板51之间设置该第一预定距离61。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具体在安装时,可以首先在背板2的与第一立柱521相对应的位置上穿孔,并在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相应位置上穿孔;然后将背板2叠放在基板51上,并将背板2上与第一立柱521相对应的穿孔套设在第一立柱521上;然后再将第一挡块522连接在第一立柱521上,其中第一挡块522和第一立柱521可通过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连接;接着再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叠放在背板2上,并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上的穿孔与第二连接部52的顶部(即第一挡块522的顶部)相对齐;之后再将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第一连接部52上,以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二连接部53上设置螺钉,并在第一连接部52(具体为第一挡块522)上设置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来固定该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
除螺纹连接之外,本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卡扣连接或粘接等方式来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
安装好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图8中,由于实际使用中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质地通常较软,因此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固定可以挤压曲面型光学膜片7,使该曲面型光学膜片7在凹陷部72的位置处产生凹陷,从而间接地保持了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形状。这样,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就可以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进行固定,并以此来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形状。
实施例三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固定支架5,包括基板51,基板51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具体而言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在基板51上设有三个第一连接部52。
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52设在基板51的下表面上,且在基板51的上表面上设有与该第一连接部52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3,在基板51中设有通孔55,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54穿设在通孔55中,如图10所示,将该第一连接部52和该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结构,以便于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固定,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的形状。
另两个第一连接部52设在基板51的上表面上,且第二连接部53可拆卸地设在第一连接部52上。同样如图10所示,将该第一连接部52和该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在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的结合处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结构,以便于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进行固定,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的形状。
由图9可知,本实施例中对于设在中间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而言,第一连接部52包括与第二连接部53连接的第一立柱521,第一立柱521上设有第一挡块522;第二连接部53包括与第一连接部52连接的第二立柱531,第二立柱531上设有第二档块532;且在第一挡块522抵靠基板51的下表面时,第二挡块532与基板51之间设有第二预定距离62。该第二预定距离62可以用于在第二挡块532和基板51之间安装曲面型光学膜片7,以便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固定。对于设在两侧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而言,第一连接部52包括设在基板51上的第一立柱521,第一立柱521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一挡块522,且第一挡块521与基板51之间设有第一预定距离61。该第一预定距离61可以用于在第一挡块522和基板51之间安装背板2,以便对背板2进行固定。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具体在安装时,可以首先在背板2的与通孔55和第一立柱52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穿孔,并在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和凹陷部72的相应位置处设置穿孔;然后将背板2叠放在基板51上,并将背板2上与第一立柱521相对应的穿孔套设在第一立柱521上,同时将背板2上与通孔55相对应的穿孔与通孔55相对齐;然后再将第一挡块522连接在第一立柱521上;接着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叠放在背板2上,并将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处的穿孔与通孔55相对齐,同时将凸起部71处的穿孔与位于图9中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部52的顶部(即第一挡块522的顶部)相对齐;之后再将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第一连接部52上,其中中间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固定所述凹陷部72,两侧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连接在一起后固定所述凸起部71。
安装好的结构如图10所示。在图10中,中间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凹陷部72进行了固定,两侧的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3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凸起部71进行了固定,因此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可以对曲面型光学膜片7进行固定,并以此来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7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各部件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相对应的各部件的结构和功能相同,此处不再详述,可以综合以上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来获得本实施例的内容。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并保持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可以通过如上面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对于光学膜片固定支架而言,由于本实施例中采取了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技术方案,因而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
其中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的学膜片包括反射膜。即,所述曲面型光学膜片可以为曲面型背光模组,由上面的描述可知,由于该曲面型反射能够减小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因此本实施例中应用所述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对该曲面型反射膜进行固定后,实现了曲面型反射膜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使得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具有较薄的厚度,满足了目前市场上对显示产品薄型化的设计要求。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曲面型光学膜片不局限于反射膜,还可以是扩散膜、增亮模等光学膜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可拆离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一起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形成固定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和/或凹陷部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基板之间设有第一预定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基板的一个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基板的另一相对表面上,且所述基板中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合处穿设在所述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挡块;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立柱连接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档块;且
在所述第一挡块抵靠所述基板时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基板之间设有第二预定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块中设有用于穿设灯管的开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偏离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的形状与所述曲面型光学膜片的凸起部相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粘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背光模组中的背板。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通过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反射膜。
CN2010205417032U 2010-09-25 2010-09-25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27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417032U CN201827834U (zh) 2010-09-25 2010-09-25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417032U CN201827834U (zh) 2010-09-25 2010-09-25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27834U true CN201827834U (zh) 2011-05-11

Family

ID=43966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41703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27834U (zh) 2010-09-25 2010-09-25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2783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4762A (zh) * 2012-06-29 2012-10-17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装置、以及具有该固定装置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WO2013174168A1 (zh) * 2012-05-23 2013-1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于背光模组的背光固定结构
WO2016000256A1 (zh) * 2014-07-02 2016-01-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曲面背光组件
CN107456874A (zh) * 2017-07-31 2017-12-12 江苏中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平板膜支架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74168A1 (zh) * 2012-05-23 2013-1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用于背光模组的背光固定结构
US9057509B2 (en) 2012-05-23 2015-06-1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backlight lamp guide thereof
CN102734762A (zh) * 2012-06-29 2012-10-17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定装置、以及具有该固定装置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WO2016000256A1 (zh) * 2014-07-02 2016-01-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曲面背光组件
US9547120B2 (en) 2014-07-02 2017-01-1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curved backlight assembly thereof
CN107456874A (zh) * 2017-07-31 2017-12-12 江苏中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简易平板膜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8170C (zh) 背光系统
CN103901654B (zh) 光学膜片组的安装结构
CN103775925B (zh) 背光模组
CN201827834U (zh) 光学膜片固定支架及背光模组
CN203759385U (zh)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01954497U (zh) 一种支架及led背光模组
CN204494220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US8820953B2 (en) Backlight system
US20130044516A1 (en) Light-guild-plate positioning sheet and corresponding backlight module
CN101655636A (zh) 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4235695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0745686A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705761B (zh) 背光模组
CN102635810A (zh) 背光模组
CN202442275U (zh) 导光板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
CN2049866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000423A (zh) 背光模块
CN201096310Y (zh)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
CN201050739Y (zh) 导光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1954404U (zh) 一种背光模组
US20160018689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253233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8469582B2 (en) Back frame and backlight system
US20130128150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CN201903726U (zh) 液晶显示器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INGDONG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01

Owner nam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507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01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est Central Road, No. 8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OE Photoelectricity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