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81162U -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81162U
CN201781162U CN2010202831416U CN201020283141U CN201781162U CN 201781162 U CN201781162 U CN 201781162U CN 2010202831416 U CN2010202831416 U CN 2010202831416U CN 201020283141 U CN201020283141 U CN 201020283141U CN 201781162 U CN201781162 U CN 201781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differential signal
ground connection
signal pins
connection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831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胜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 Feng electronic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a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a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Via Technologie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81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811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缆线组与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电子单元与缆线组。缆线组包括第一连接器模块、第二连接器模块与连接在第一连接器模块与第二连接器模块之间的缆线。第一连接器模块可拆卸地连接至电子单元,且第一连接器模块包括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Description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分离式缆线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3.0(Universal Serial Bus 3.0;USB 3.0)是一种从USB 2.0所发展出来的信号传输规格,其传输速率可达到5G bps,而传统USB 2.0的传输速率则仅有480M bps。目前USB 3.0连接器已确定可相容于USB 2.0连接器,意即USB 3.0采用了与USB 2.0相同的连接器结构,并增加了数根用来提供USB 3.0功能的接脚。在目前使用USB 2.0芯片的系统中,可以借助具有USB 2.0连接器的缆线组以进行信号传输。然而,新一代的USB 3.0连接器的结构较USB 2.0连接器为复杂,因此缆线组的制造成本也会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缆线组,其具有分离式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通过分离式连接器而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缆线组,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模块、一第二连接器模块与一缆线。缆线连接在第一连接器模块与第二连接器模块之间。第一连接器模块包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一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一电子单元与一缆线组。缆线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模块、一第二连接器模块与一缆线。缆线连接在第一连接器模块与第二连接器模块之间。第一连接器模块连接至电子单元。第一连接器模块包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一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缆线组通过其分离式连接器,将原USB 3.0连接器依据其信号传输特性而分离成SATA连接器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连接器,此举让缆线组得以在维持USB 3.0传输效能的前提下而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缆线组的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第一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A的缆线组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电子装置中第二电子单元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电子装置中第三电子单元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20、30:电子装置
100、400:缆线组
110、120:连接器模块
112、422、520、620:SATA连接器
114、424、530、630:连接器
130:缆线
200:壳体
300、500、600:电子单元
510、610:USB 3.0连接器
310:控制芯片
D+、D-、H1、H2: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
GND1、GND2、GND3、GND4、GND5、GND6:接地接脚
PWR1、PWR2:电源接脚
DP1+、DP1-、Rx +、Rx -:接收差动信号接脚
DP2+、DP2-、Tx +、Tx -:传送差动信号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缆线组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第一连接器的示意图。图2是图1A的缆线组的电连接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图1B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缆线组100包括一第一连接器模块110、一第二连接器模块120与连接在第一连接器模块110与第二连接器模块120之间的一缆线130。第一连接器模块110例如是一具有分离式接头的模块,包括一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SATA)连接器112(以下简称第一SATA连接器)与一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可为一排头连接器(header connector)(如图1B所示),其可适用于通用串行总线2.0(及以下)架构的数据传输规格;第二连接器模块120包括具有多个接脚的一连接器,此连接器例如为一通用串行总线3.0连接器(以下简称USB 3.0连接器);缆线130为一通用串行总线3.0缆线,其中第二连接器模块120与缆线130皆符合USB实装论坛(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IF)所制订的标准。另外,作为通用串行总线3.0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模块120可为一插头连接器(plug connector)或一插座连接器(receptacle connector),其端视与通用串行总线3.0连接器的另一连接器的类型而定。第二连接器模块120包括一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一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一第一接地接脚GND1、一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一电源接脚PWR1以及一第二接地接脚GND2。详细的说明是,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第一接地接脚GND1作为USB 3.0架构下的超速数据传输(super-speed data transmission)结构的接脚;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电源接脚PWR1以及第二接地接脚GND2作为USB 3.0架构下的相容于USB 2.0(及以下)架构的接脚。
值得注意的是,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与第一接地接脚GND1是经由缆线130电连接至第一SATA连接器112,而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电源接脚PWR1与第二接地接脚GND2是经由缆线130电连接至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
详细而言,由于SATA连接器的传输结构能与USB 3.0连接器的传输结构相互匹配,且两者的阻抗值也相近。举例来说,SATA连接器的特征阻抗值(characteristic impendence)约为100欧姆(Ω);USB 3.0连接器的特征阻抗值约为90欧姆(Ω)。因此,对于在第二连接器模块120中需要较佳的传输品质而作为超速数据传输(super-speed data transmission)结构的接脚而言,可经由缆线130连接至第一SATA连接器112。亦即,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电连接至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P1+及DP1-,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电连接至传送差动信号接脚DP2+及DP2-,而第一接地接脚GND1电连接至第三接地接脚GND3。此外,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接地接脚GND1在实作上可通过一多芯传输线、并将多芯信号线分成三部分(三股),而分别电连接至第三接地接脚GND3、第四接地接脚GND4与第五接地接脚GND5。或者,第一接地接脚GND1电连接至第三接地接脚GND3、第四接地接脚GND4与第五接地接脚GND5的至少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USB 3.0连接器的架构用于相容USB 2.0(及以下)接脚的阻抗控制要求低于用以作为超速数据传输的接脚,因此将第二连接器模块120中非用于超速数据传输规格的相关接脚匹配至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亦即,将相容于USB 2.0(及以下)架构的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电连接至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H1及H2,电源接脚PWR1电连接至电源接脚PWR2,且第二接地接脚GND2电连接至第六接地接脚GND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14以具有四个连接端子的排头连接器作为代表,但并不限于此。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将原有USB 3.0架构的第二连接器模块120分接至第一SATA连接器112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既能维持其传输效能,又能利用第一SATA连接器112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的构件造价皆比USB 3.0连接器低的优势,而有效降低缆线组100的制造成本。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在USB 3.0架构下部分的接脚涉及超速数据传输,因此对于信号品质的要求相较USB 2.0(及以下)架构会更为严格,故一般的具有排头连接器的USB 2.0连接模块因电性匹配的较差且缺乏超速数据传输接脚,不能直接作为USB 3.0连接模块使用。再者,单一的USB 3.0连接器由于接脚较多,且部分的接脚涉及超速数据传输,所以在制作上成本会比单一USB 2.0排头连接器(例如是本案所指的第一连接器)、单一符合USB标准规格的USB 2.0连接器或单一SATA连接器高出很多。又,SATA连接器已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故其电性品质有一定的稳定度佳且价格较低。因此,本实用新型利用能与USB 3.0连接器的传输结构相互匹配、且电阻值相近的SATA连接器作为超速数据传输之用;而USB 3.0架构中相容于USB 2.0(及以下)架构的数据传输仍使用原本具有排头连接器的USB 2.0(及以下)连接模块。如此一来,不但能符合USB 3.0架构下,对于信号品质的要求,而且也能降低成本。特别是,使用USB 2.0(及以下)架构的排头连接器,相比较于符合USB标准规格的连接器,如A型、B型、微型等接头,更有成本低廉的优势。
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电子装置10例如是一电脑主机,其包括一壳体200与配置在壳体200内的一第一电子单元300与缆线组100,其中第一电子单元300例如是一主机板,其上设置有USB 3.0架构的控制芯片310或是包含有USB 3.0架构的南桥芯片或南北桥合一的芯片组(未绘示),以控制USB 3.0架构下的信号传输。缆线组100的相关构件已于上述实施例中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电子装置10具有USB 3.0架构的传输功能,因此将缆线组100的具有分离式接头(例如上述实施例的第一SATA连接器112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114)的第一连接器模块110可拆卸地连接至第一电子单元300,而将第二连接器120设置在壳体200的内表面,并使其连接开口122暴露出壳体200,以适于和其他周边装置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连接器120通过开口122暴露在外,以提供一连接接口供外部USB连接器使用,故第二连接器为一插座连接器。值得一提的是,在USB架构中,虽然规范了连接器的类型(例如:A型、B型、微型等),但是仅限于电子装置以外的部分,对于电子装置的内部并无强制的规定。据此,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分离式接头的第一连接器模块110并非属于USB架构中的标准规范,但因使用于电子装置10内部,故不受上述规范限制。所以,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10可通过分离式的缆线组100而得以较低的制造成本而具有USB 3.0架构的传输功能。
图4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电子装置中第二电子单元的示意图。图6是图4的电子装置中第三电子单元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至图6,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电子装置20包括配置在壳体200内的一缆线组400、一第二电子单元500与一第三电子单元600,其中第二电子单元500例如是一附加卡(add-on card),其上封装有USB 3.0架构的控制芯片550。当第二电子单元500设置有USB 3.0架构的控制芯片时,第一电子单元300可设置或不需设置USB 3.0架构的控制芯片。再者,第二电子单元500还具有一USB 3.0连接器510、一第三SATA连接器520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一第三连接器530,其中USB 3.0连接器510类似于图3的实施例中所绘示的第二连接器120。第二电子单元500通过一快捷外设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接口540与第一电子单元300电连接,进而使第一电子单元300具有USB 3.0架构的传输效能。
另外,第三电子单元600例如是一集线器(hub),其具有多个USB 3.0连接器610、一第四SATA连接器620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一第四连接器630,其中USB 3.0连接器610与第二电子单元500的USB 3.0连接器510相同,也类似于图3的实施例中所绘示的第二连接器120,皆是用以让电子装置20与其他周边装置(未绘示)通过USB 3.0架构进行信号传输。
在此,缆线组400的第二连接器模块420包括一第二SATA连接器422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一第二连接器424,其中第二连接器424例如是具有四个连接端子的一排头连接器,但并不限于此。将缆线组400的第二SATA连接器422与第二连接器424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电子单元500的第三SATA连接器520与第三连接器530,并使第一连接器模块110的第一SATA连接器112与第一连接器114可拆卸地连接至第三电子单元600的第四SATA连接器620与第四连接器630。值得一提的是,缆线的连接器模块110、420中的连接器分别与电子单元500、600中的连接器以类似插头-插座的连接方式,进行电连接。如此一来,便能让第一电子单元300通过第二电子单元500具有USB 3.0架构的传输功能,并且通过第三电子单元600进行连接端口的扩充。以第三电子单元600来说,可以由一个连接端口扩充为四个连接端口。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电子单元300上配置有USB 3.0架构的一控制芯片310或是包含有USB 3.0架构的南桥芯片或是南北桥合一的芯片组(未绘示),据此,第三电子单元600便能通过缆线组400而电连接至第一电子单元300,并可扩无连接端口。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缆线组100或400的连接形式,其不但可作为电子装置10对外的信号传输结构,也可作为配置在电子装置20或30的壳体200内不同电子单元300、500或600之间的信号传输之用,端赖电子装置10、20或30的制造及使用需求而定。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分离式缆线组以使USB3.0架构的连接器得以按其信号传输特性而区分成SATA连接器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连接器,以降低缆线组的制造成本。
再者,电子装置也能利用缆线组连接在壳体内不同的电子单元之间,以作为不同传输架构间的转接元件,以使电子装置得以通过较低成本的SATA连接器与具有至少四连接端子的连接器便可达到具有USB 3.0架构的信号传输效能。

Claims (16)

1.一种缆线组,其特征在于,该缆线组包括:第一连接器模块、第二连接器模块及缆线,其中该第一连接器模块包括: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及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该缆线连接在该第一连接器模块与该第二连接器模块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器模块包括具有多个接脚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一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一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第一接地接脚;一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第一电源接脚;以及第二接地接脚,其中该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该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与该第一接地接脚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而该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该电源接脚与该第二接地接脚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为一通用串行总线3.0连接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具有一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P1+及DP1-、一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DP2+及DP2-与一第三接地接脚、一第四接地接脚与一第五接地接脚,该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P1+及DP1-电连接至该连接器的该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该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DP2+及DP2-电连接至该连接器的该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而该连接器的该第一接地接脚电连接至该第三接地接脚、该第四接地接脚与该第五接地接脚的至少其中之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具有一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H1及H2、一第二电源接脚与一第六接地接脚,该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H1及H2电连接该连接器的该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该第二电源接脚电连接该连接器的该第一电源接脚,而该第六接地接脚电连接该连接器的该第二接地接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为一通用串行总线2.0及以下连接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为一排头连接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器模块包括:第二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以及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第二连接器,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缆线组,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二连接器为一排头连接器。
10.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电子单元及缆线组,其特征在于,该缆线组包括:第一连接器模块、第二连接器模块及缆线,其中该第一连接器模块连接至该第一电子单元,该第一连接器模块包括: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及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器,该缆线连接在该第一连接器模块与该第二连接器模块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子单元为主机板、附加卡与集线器的其中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子单元,该第二连接器模块连接至该第二电子单元;以及壳体,其中该第一电子单元、该缆线组与该第二电子单元配置于该壳体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子单元与该第二电子单元选择自主机板、附加卡与集线器的其中之两个。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器模块为具有多个接脚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一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一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第一接地接脚;一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第一电源接脚;以及第二接地接脚,其中该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该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与该第一接地接脚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而该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该电源接脚与该第二接地接脚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该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Tx +及Tx -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的一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P1+及DP1-,该对接收差动信号接脚Rx +及Rx -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的一对传送差动信号接脚DP2+及DP2-,该第一接地接脚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的一第三接地接脚、一第四接地接脚与一第五接地接脚的至少其中之一,该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D+及D-电连接至该第一连接器的一对传送/接收差动信号接脚H1及H2,该第一电源接脚电连接至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电源接脚,该第二接地接脚电连接至该第一连接器的一第六接地接脚。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该第一电子单元与该缆线组配置在该壳体内,其中该第二连接器模块的一连接开口暴露于该壳体外。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器模块包括:第二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该第一序列先进技术附件连接器;以及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一第二连接器,经由该缆线电连接至具有至少四个连接端子的该第一连接器。
CN2010202831416U 2010-04-09 2010-08-04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116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2230710P 2010-04-09 2010-04-09
US61/322,307 2010-04-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81162U true CN201781162U (zh) 2011-03-30

Family

ID=433243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68357A Active CN101916951B (zh) 2010-04-09 2010-08-04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CN201020283141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81162U (zh) 2010-04-09 2010-08-04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68357A Active CN101916951B (zh) 2010-04-09 2010-08-04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6510B2 (zh)
CN (2) CN101916951B (zh)
TW (2) TWM3976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6951A (zh) * 2010-04-09 2010-12-15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CN112449270A (zh) * 2020-11-24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数据线缆、终端、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07444A1 (en) 2011-10-28 2013-05-02 Calxed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storage and networking provisioning in large scalable processor installations
JP5306396B2 (ja) * 2011-03-11 2013-10-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US8688888B1 (en) * 2012-12-31 2014-04-01 Giga-Byte Technology Co., Ltd. Computer peripheral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5939511B2 (ja) * 2013-11-19 2016-06-22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
CN106329256B (zh) * 2015-06-16 2020-10-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Usb连接线、基于usb连接线的操作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7240793A (zh) * 2016-03-28 2017-10-10 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排线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66367B2 (en) * 2003-12-02 2012-09-11 Super Talent Electronics, Inc. Multi-level striping and truncation channel-equalization for flash-memory system
CN2609233Y (zh) * 2003-04-03 2004-03-31 张成君 具sata界面的驳接器
US6824426B1 (en) * 2004-02-10 2004-11-3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High speed electrical cable assembly
JP2006032226A (ja) * 2004-07-20 2006-02-02 Sony Corp 接続コード
US7179096B2 (en) * 2004-07-30 2007-02-20 Finisar Corporation First protocol to second protocol adapter
CN1874069A (zh) * 2005-06-04 2006-12-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串行高阶硬盘架构接口的连接器
TWI284438B (en) * 2005-06-17 2007-07-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onnector with SATA plugs
CN101197482B (zh) * 2006-12-04 2011-02-23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
KR100874917B1 (ko) * 2007-02-16 2008-1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Usb 와 sata 공용 인터페이스
US7558899B2 (en) * 2007-04-04 2009-07-07 Imation Corp. Dongle configured to electrically couple a data storage device and a host computing device
US7625243B2 (en) * 2007-06-13 2009-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xtension to version 2.0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US7660131B2 (en) * 2007-08-31 2010-02-09 Seagate Technology Llc Integral SATA interface
CN201113110Y (zh) * 2007-09-19 2008-09-10 泰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供同时插接两种协定接头的转接装置
TWM328091U (en) * 2007-10-03 2008-03-01 Micro Star Int Co Ltd Transmission cable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E-SATA signals and electricity
CN201097271Y (zh) * 2007-10-30 2008-08-06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可拆卸式扩充装置与电脑主机
US7534143B1 (en) * 2007-11-16 2009-05-1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wire termination arrangement
CN201146312Y (zh) * 2007-12-29 2008-11-05 庆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硬盘机的序列式先进附加技术接口转接结构
US8250266B2 (en) * 2008-05-15 2012-08-21 Seagate Technology Llc Data storage device compatible with multiple interconnect standards
CN201352610Y (zh) * 2009-01-23 2009-11-25 精模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硬盘线缆
TWM397644U (en) * 2010-04-09 2011-02-01 Via Tech Inc Cabl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6951A (zh) * 2010-04-09 2010-12-15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CN101916951B (zh) * 2010-04-09 2013-01-02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CN112449270A (zh) * 2020-11-24 2021-03-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数据线缆、终端、存储介质
CN112449270B (zh) * 2020-11-24 2023-10-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数据线缆、终端、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6071A (en) 2011-10-16
TWI398053B (zh) 2013-06-01
CN101916951B (zh) 2013-01-02
TWM397644U (en) 2011-02-01
US8976510B2 (en) 2015-03-10
CN101916951A (zh) 2010-12-15
US20110249380A1 (en)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81162U (zh) 缆线组与电子装置
CN204577794U (zh) 具有USB Type-C连接器的扩充装置
CN104617461A (zh) 一种兼容式数据接口
TWM422178U (en) Photoelectric signal converting module
CN212991536U (zh) Usb二合一数据线及集群测试系统
CN102969632A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连接装置
CN202872142U (zh) 一种多功能usb数据线
CN204315837U (zh) 连接器双向正反插转接装置
CN103473208B (zh) 传输系统
CN210379694U (zh) 多连接器数据线
CN204441665U (zh) 转换用连接器装置
CN203521834U (zh) 信号转接线
CN106486867A (zh) 插拔结构及其电子装置
CN207303601U (zh) 一种vr/ar连接线缆
CN202204963U (zh) 光电信号转换模块
CN207765756U (zh) 一种转接器结构
CN215343281U (zh) 用于ssd的线缆连接器和用于测试ssd的系统
CN2935518Y (zh) 电子讯号连接系统
CN103474851A (zh) 信号转接线
CN202177731U (zh) 通用型模块化连接器
CN219917848U (zh) 一种可usb双插的拓展坞
CN220138858U (zh) 一种计算机主机用线缆连接器
CN210576909U (zh) 插头线缆
CN203027638U (zh) 具有串接功能的电子装置及其电子装置组合
CN214896408U (zh) 一种主板及计算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18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Wei Feng electronic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Taiwan County, Taipei, China

Patentee before: VIA Technologi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