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37974U -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 Google Patents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37974U
CN201637974U CN2010201197870U CN201020119787U CN201637974U CN 201637974 U CN201637974 U CN 201637974U CN 2010201197870 U CN2010201197870 U CN 2010201197870U CN 201020119787 U CN201020119787 U CN 201020119787U CN 201637974 U CN201637974 U CN 201637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base
layer
bonding coat
electric driven
type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197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友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1197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37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37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3797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设有第一透明基材、粘合层、第二透明基材及电致变色层。该第一透明基材于一侧面形成有抗氧化反射层,该抗氧化反射层异于第一透明基材的一侧形成有导电薄膜层。该粘合层贴覆于第一透明基材导电薄膜层周缘上,该第二透明基材与粘合层异于第一透明基材的一侧面相结合,其中该第二透明基材在与粘合层相结合的一侧面形成有导电薄膜层,使粘合层与两导电薄膜层间形成有容设空间。该电致变色层设于两透明基材与粘合层之间,以构成一厚度薄且可避免氧化毁损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Description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元件,尤其涉及一种薄形化的电致变色元件。
背景技术
通常,现有电致变色元件可通过电压大小的调整而改变电致变色元件的反射率及穿透率,因此可用于车辆的后视镜或遮光板上,进而提供抗眩光的效果。现有电致变色元件60如图3所示,其主要设有两层透明基材61以及设于两层透明基材61间的电致变色层62,其中各透明基材61于相面对的侧面形成有导电薄膜层611,而该电致变色层62包覆于两层透明基材61的导电薄膜层611之间,其中一层透明基材61在异于另一层透明基材61的外表面形成有金属反射层透明基材64,并于金属反射层透明基材64与透明基材61中间形成金属反射层63。
然而,现有电致变色元件60虽可通过电压调整而改变其反射率与穿透率,但现有电致变色元件60的金属反射层透明基材64成形于该透明基材61的外侧面。不仅会增加电致变色元件60的整体厚度,且需另粘贴于透明基材61的外表面;不仅多一道加工程序且金属反射层透明基材64及粘贴材料,且对于光线的反射与穿透也有所影响。再者,当现有电致变色元件60长时间使用后,该金属反射层透明基材64容易产生毁损与氧化的情形,从而对电致变色元件的抗眩光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上述的情形,必须在金属反射层63的外侧再贴覆一层透明基材,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电致变色元件60,因而存在需加以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鉴于现有电致变色元件金属反射层的缺点与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发展出一种能改进现有缺点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包含第一透明基材、粘合层、第二透明基材及电致变色层,其中:
该第一透明基材于一侧面形成有抗氧化反射层,在该抗氧化反射层异于第一透明基材的一侧形成有导电薄膜层;
该粘合层为一略呈环形且贴覆于第一透明基材导电薄膜层周缘上的层体;
该第二透明基材与粘合层异于第一透明基材的一侧面相结合,其中该第二透明基材在与粘合层相结合的一侧面形成有导电薄膜层,使粘合层与两导电薄膜层间形成有容设空间;以及
该电致变色层设于两透明基材与粘合层之间。
进一步,该粘合层于一侧边形成有一缺口,而该电致变色层为一包括氧化变色材料、还原变色材料、高分子材料及溶剂等的液体,该电致变色层液体通过粘合层的缺口填满于两层透明基材的导电薄膜层间。
再进一步,该粘合层的厚度介于2至5厘米之间。
优选地,各透明基材为一略呈长方形的玻璃,而该粘合层为环氧树脂粘胶。
优选地,该第一透明基材的该导电薄膜层可为一通过真空遮镀方式成形于抗氧化反射层上的氧化铟锡层,而该第二透明基材的导电薄膜层为一通过真空遮镀方式成形于第二透明基材上的氧化铟锡层。
优选地,该第一透明基材的该导电薄膜层为一通过溅镀方式成形于抗氧化反射层上的氧化铟锡层,而该第二透明基材的导电薄膜层可为一通过溅镀方式成形于第二透明基材上的氧化铟锡层。
优选地,该抗氧化反射层通过真空遮镀的方式成形于第一透明基材上。
优选地,该抗氧化反射层通过溅镀的方式成形于第一透明基材上。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通过于第一透明基材与该导电薄膜层之间形成抗氧化反射层的方式,不仅可减少电致变色元件的整体厚度并减少光阻,且可将该抗氧化反射层完全与外部环境相隔绝,进而避免抗氧化反射层产生氧化与毁损的现象,进而构成一厚度薄且可避免氧化毁损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的局部分解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3是现有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第一透明基材
11抗氧化反射层        12导电薄膜层
20粘合层              21缺口
30第二透明基材        31导电薄膜层
40电致变色层
60电致变色元件
61透明基材            611导电薄膜层
62电致变色层          63金属抗氧化反射层
64金属反射层透明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来实施,则进一步以图式(如图1和图2所示)所示的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数字影像处理与影像量测方式提供一种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中该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设有第一透明基材10、粘合层20、第二透明基材30及电致变色层40,其中:
第一透明基材10于一侧面形成有抗氧化反射层11,该抗氧化反射层11可为银、铝、铬、铜或钯所构成的组成,其中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可视情况选用适当的组成。优选地,该第一透明基材10为一略呈长方形的玻璃,该抗氧化反射层11可通过真空遮镀或溅镀的方式成形于第一透明基材10上,在该抗氧化反射层11异于第一透明基材10的一侧形成有导电薄膜层12。优选地,该导电薄膜层12可为一通过真空遮镀或溅镀方式成形于抗氧化反射层11上的氧化铟锡(ITO)层;
该粘合层20为一略呈环形的层体,该粘合层20贴覆于第一透明基材10导电薄膜层12的周缘上,且于一侧边形成有缺口21。优选地,该粘合层20的厚度介于2至5厘米(mm)之间。优选地,该粘合层20为环氧树脂粘胶;
该第二透明基材30与粘合层20异于第一透明基材10的一侧面相结合。优选地,该第二透明基材30为一略呈长方形的玻璃,其中该第二透明基材30在与粘合层20相结合的一侧面形成有导电薄膜层31。优选地,该导电薄膜层31可为一通过真空遮镀或溅镀方式成形于第二透明基材30上的氧化铟锡(IT0)层,使粘合层20与两导电薄膜层12、31间形成有容设空间;以及
该电致变色层40设于两透明基材10、30与粘合层20之间,其中该电致变色层40为包括氧化变色材料、还原变色材料、高分子材料及溶剂等的液体,该电致变色层40液体通过粘合层20的缺口21而填满于两透明基材10、30的导电薄膜层12、31间。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是于第一透明基材10与该导电薄膜层12之间形成薄形的抗氧化反射层11,不仅可减少电致变色元件的整体厚度,且可将该抗氧化反射层11完全与外部环境相隔绝,进而避免抗氧化反射层产生氧化与毁损的现象,进而构成一厚度薄且可避免氧化毁损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Claims (8)

1.一种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包含第一透明基材、粘合层、第二透明基材及电致变色层,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透明基材于一侧面形成有抗氧化反射层,在该抗氧化反射层异于第一透明基材的一侧形成有导电薄膜层;
该粘合层为一略呈环形且贴覆于第一透明基材导电薄膜层周缘上的层体;
该第二透明基材与粘合层异于第一透明基材的一侧面相结合,其中该第二透明基材在与粘合层相结合的一侧面形成有导电薄膜层,使粘合层与两导电薄膜层间形成有容设空间;以及
该电致变色层设于两透明基材与粘合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于一侧边形成有缺口,而该电致变色层为包括氧化变色材料、还原变色材料、高分子材料及溶剂等的液体,该电致变色层液体通过粘合层缺口填满于两透明基材的导电薄膜层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层的厚度介于2至5厘米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各透明基材为一略呈长方形的玻璃,而该粘合层为环氧树脂粘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基材的该导电薄膜层为一通过真空遮镀方式成形于抗氧化反射层上的氧化铟锡层,而该第二透明基材的导电薄膜层为一通过真空遮镀方式成形于第二透明基材上的氧化铟锡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基材的该导电薄膜层为一通过溅镀方式成形于抗氧化反射层上的氧化铟锡层,而该第二透明基材的导电薄膜层为一通过溅镀方式成形于第二透明基材上的氧化铟锡层。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抗氧化反射层通过真空遮镀的方式成形于第一透明基材上。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其特征在于该抗氧化反射层通过溅镀的方式成形于第一透明基材上。
CN2010201197870U 2010-02-11 2010-02-11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37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197870U CN201637974U (zh) 2010-02-11 2010-02-11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197870U CN201637974U (zh) 2010-02-11 2010-02-11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37974U true CN201637974U (zh) 2010-11-17

Family

ID=4308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1978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37974U (zh) 2010-02-11 2010-02-11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379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3949A (zh) * 2016-04-19 2018-12-21 Sage电致变色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和汇流条的电致变色装置和其形成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3949A (zh) * 2016-04-19 2018-12-21 Sage电致变色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和汇流条的电致变色装置和其形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041117A (ko) 전기변색미러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30135224A1 (en) Touch sensing panel
CN102209830A (zh) 可转换的窗
CN104122730A (zh) 一种反射型电致变色器件
KR20140107113A (ko) 터치 패널
JP2021131552A (ja) 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94193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電極構造
CN201637974U (zh) 薄形化电致变色元件
US20240142842A1 (en) Applications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s with reflective structure
WO2021110161A1 (zh) 电致变色后视镜组件
WO2021203693A1 (zh) 超薄光学隐身材料
JP4093927B2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フィルター
JP2004078188A (ja) バックライト用光拡散フィルム
CN203032542U (zh) 一种防眩后视镜
WO2015068738A1 (ja) 透明導電体
CN203118521U (zh) 透明导电体
CN104760377A (zh) 一种防爆膜及其制作方法及一种行车记录仪
JP3182091U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
JP2015219690A (ja) 透明導電デバイス、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CN205069654U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背板玻璃
SE525974C2 (sv) Elektrokrom spegel och reflekterande lager ingående däri
CN102214025B (zh) 触控面板
JP2004304373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8815104U (zh) 阳光热反射膜结构
CN102998871A (zh) 过渡层反射膜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