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08116U -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08116U
CN201608116U CN2010201284084U CN201020128408U CN201608116U CN 201608116 U CN201608116 U CN 201608116U CN 2010201284084 U CN2010201284084 U CN 2010201284084U CN 201020128408 U CN201020128408 U CN 201020128408U CN 201608116 U CN201608116 U CN 201608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ing plate
moving contacting
control relay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1284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厦
高国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12840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08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08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081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具有动接触片和常开静接触片,其中,动接触片的上部在邻近一侧开有槽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力臂和供动触点安装的第二力臂;而常开静接触片的中部具有弯折部,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的上片状体,连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常开静接触片引出脚的基体,且所述的基体与动接触片的下部相平行放置,其特征在于:上片状体设计成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横轴线呈第一夹角和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竖轴线呈第二夹角β的斜面,且在自然状态下,该上片状体和第一力臂之间的距离小于上片状体和第二力臂之间的距离。采用上述结构后,能使本实用新型在提高控制继电器的电性能同时,还能延长产品的电寿命,而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背景技术
目前,控制继电器已广泛地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自动化系统、通讯装置和遥控装置等场合,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功能也各不相同。如中国授权公开号为CN201038082Y的《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就披露了其中这样一种控制继电器,该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接触系统、磁路系统、绝缘罩、推杆和罩壳,接触系统又包括动接触组、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静接触片,其中动接触组包括平板形的动触片和中触片,中触片上设置有突起的连接部,动触片下部固定连接在该连接部上。在该专利文献的说明书附图中还可以看到,动触片的上部在邻近一侧开有大致呈L形的槽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力臂和供动触点安装的第二力臂。而常开静接触片的中部具有弯折部,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的上片状体,连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两引出脚的基体。上述两推杆的尾部与衔铁相对应,两推杆中一推杆的头部与上述第一力臂的上端相接触,两推杆中另一推杆的头部则与远离第一力臂上端的第二力臂一侧相接触。当线圈通电后,随着衔铁吸合过程中,带动推杆向动触片侧移动,继而推动动触片向常开静接触片侧移动而实现动触触点的动合。反之,当线圈失电后,衔铁带动推杆背离动触片,动触片在自身回复力的作用下,离开常开静接触片而实现触点动断。
采用上述结构的控制继电器,虽然具有用料省、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但在线圈断电的自然状态下,由于常开静接触片是垂直平面设置,即与动接触组的中触片之间是相对平行分布的,而线圈通电、推杆推动的作用下,动触片的第二力臂又以两扇形运动(即如图11中,第二力臂相对于动触片的下部作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扇形运动,和如图12所示在第二力臂超行程过程中,第二力臂相对于槽侧作逆时针方向的第二扇形运动)复合后的运动轨迹与常开静接触片上的静触点相触碰,因而在动、静触点触碰后,导致触碰后的动、静触点的中心不对准,请参见图11和图12,以至于影响控制继电器的电性能;尤其是,这种不对准的瞬间触碰,会提高动触片的撞击力,在触点吸合过程中,动触片会带动动触点进行多次跳动而出现电弧现象,请参见如图13所示触点吸合过程中控制继电器的电压波形图,最终将会明显地缩短产品的电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能提高控制继电器的电性能和延长控制继电器电寿命的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具有动接触片和常开静接触片,其中,动接触片的上部在邻近一侧开有槽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力臂和供动触点安装的第二力臂,动接触片的下方设有动接触片引出脚;而常开静接触片的中部具有弯折部,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的上片状体,连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常开静接触片引出脚的基体,且所述的基体与动接触片的下部相平行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状体设计成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横轴线呈第一夹角和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竖轴线呈第二夹角的斜面,在自然状态下,该上片状体和所述第一力臂之间的距离小于上片状体和所述第二力臂之间的距离。
为了适合动接触片的偏转角度,所述第一夹角可以选为1°~3°,同时所述的第二夹角可以选为2°~6°。其中又以第一夹角为2°、第二夹角为4°为佳,此时,动、静触点触碰后的中心对准率高,且吸合过程中动触点的回跳次数极少见。
所述动接触片上部和下部可以为弯折而成的一体件,且所述的动接触片引出脚是由动接触片下部两侧边沿向内翻折成的双层结构,以提高动接触片引出脚强度。
所述的双层结构的侧面可以设有定位凸卡,以便动接触片引线脚插装在基座的插孔后,能提高动接触片引出脚安装后的稳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常开静接触片上部的上片状体设计成分别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竖轴线、横轴线倾斜的斜面,因而当动接触片的第二力臂以两扇形运动复合后的运动轨迹靠近上片状体时,能带动动触点相对于静触点相正面完全滑磨触碰,最终不但能使触碰后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的中心相对齐,而且在动触点的滑磨运动过程中还具有缓冲作用,使触点在接触瞬间的撞击力大为减小,明显地缩小动触点的吸合回跳,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吸合过程中的电弧生产。同时这种结构又使得动触点在滑磨过程中能较好地去除触点间的表面污物,具有自洁的作用。故本实用新型在提高控制继电器的电性能同时,还能延长产品的电寿命,而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在控制继电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衔铁、推杆和接触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线圈断电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即自然状态);
图4为图2中动接触片和常开静接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静接触片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图5中侧视图;
图8为图3中线圈通电后常开触点吸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中线圈通电常开触点吸合时的控制继电器电压波形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线圈通电后常开触点动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
图13为现有技术中线圈通电常开触点吸合过程中控制继电器的电压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小型大功率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接触系统、磁路系统、绝缘罩、推杆4和罩壳,在此,基座、磁路系统、绝缘罩、推杆和罩壳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一一展开叙述;而接触系统包括常开静接触片1、常闭静接触片3以及位于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静接触片之间的动接触片2,其中,动接触片2为冲压、弯折而成的一体件,它的上部在邻近一侧开有L形的槽21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力臂22和供动触点7安装的第二力臂23,如图2至图4所示,动接触片的中部为倾斜面24,下部25设有为动接触片引出脚2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动接触片引出脚的强度,将动接触片引出脚设计成由两侧边沿向内翻折而成的双层结构。同时在双层结构的侧面还设有定位凸卡27,以便动接触片引线脚插装在基座的插孔后,以提高动接触片引出脚安装后的稳固性。
而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片的中部具有弯折部12,请参见图4至图7,连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两常开静接触片引出脚14的基体13,且所述的基体与动接触片的下部相平行放置;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6的上片状体11,该上片状体11设计成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横轴线X呈第一夹角α和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竖轴线Y呈第二夹角β的斜面,且在自然状态下,该上片状体11和第一力臂22之间的距离小于上片状体11和第二力臂23之间的距离,即上片状体11相对于动接触片2以图9所示的斜向状态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α为2°,当然也可以为1°或3°;而第二夹角β为4°,同样也可以取值为2°,或6°。
组装后,两推杆4的尾部与磁路系统中的衔铁5相对应,两推杆中一推杆的头部与上述第一力臂的上端相接触,两推杆中另一推杆的头部则与远离第一力臂上端的第二力臂一侧相接触,请参见图2。
工作时,当线圈通电后,衔铁带动推杆推动动接触片的第、第二力臂向常开静接触片侧移动,即此时,动接触片的第二力臂按如图8和图9所示的箭头方向以两两扇形运动复合后的运动轨迹靠近上片状体时,同时带动动触点相对于静触点相正面完全滑磨触碰,最终使动触点和静触点的中心相对齐,且在此吸合过程中,动触点及动接触片的回跳次数非常小,几乎没有回跳,请参见图10,从而有效地防止触点在动合过程中的电弧现象的产生,可明显地延长控制继电器的电寿命。并且这种结构也使得吸合过程中触点具有较好的自洁作用,以进一步延长控制继电器的电寿命。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具有动接触片(2)和常开静接触片(1),其中,动接触片(2)的上部在邻近一侧开有槽(21)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力臂(22)和供动触点安装的第二力臂(23),动接触片的下方设有动接触片引出脚(26);而常开静接触片(1)的中部具有弯折部(12),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的上片状体(11),连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常开静接触片引出脚(14)的基体(13),且所述的基体(13)与动接触片的下部(25)相平行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状体(11)设计成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横轴线(X)呈第一夹角(α)和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竖轴线(Y)呈第二夹角(β)的斜面,且在自然状态下,该上片状体(11)和所述第一力臂(22)之间的距离小于上片状体(11)和所述第二力臂(23)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α)为1°~3°,而所述的第二夹角(β)为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α)为2°,而所述的第二夹角(β)为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触片的上部和下部为弯折而成的一体件,且所述的动接触片引出脚(26)是由动接触片下部两侧边沿向内翻折成的双层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层结构的侧面设有定位凸卡(27)。
CN2010201284084U 2010-03-10 2010-03-10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08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284084U CN201608116U (zh) 2010-03-10 2010-03-10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1284084U CN201608116U (zh) 2010-03-10 2010-03-10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08116U true CN201608116U (zh) 2010-10-13

Family

ID=42952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128408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08116U (zh) 2010-03-10 2010-03-10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081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681A (zh) * 2010-03-10 2010-08-04 杨晓厦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CN105586684A (zh) * 2016-03-08 2016-05-18 苏州瑞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计长和满轴自停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681A (zh) * 2010-03-10 2010-08-04 杨晓厦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CN101794681B (zh) * 2010-03-10 2012-09-05 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CN105586684A (zh) * 2016-03-08 2016-05-18 苏州瑞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计长和满轴自停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58901B2 (en) Energy-saving electromagnetic switch device
CN201435353Y (zh) 一种旋转式磁路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01608116U (zh)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CN104037026B (zh)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CN102881519A (zh) 电磁接触器的辅助接点单元
CN104008917A (zh) 一种磁性接近开关
CN101794681B (zh) 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CN201126795Y (zh) 汽车起动电机中间继电器
CN201435350Y (zh) 一种可防窜动的磁保持继电器
CN203733721U (zh) 控制与保护开关用电磁吸合机构
CN204270985U (zh) 电磁继电器
CN2706856Y (zh) 一种低干扰电磁继电器
CN203733653U (zh) 车库门新型行程开关
CN201956266U (zh) 一种电磁真空接触器
CN202633179U (zh) 减少电磁继电器体积的结构
CN205140777U (zh) 动触头装置
CN208922995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201359973Y (zh) 节能接触器
CN103794414A (zh) 一种继电器
CN204558374U (zh) 一种灵敏小型继电器
CN207489770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用分流片组件
CN202008959U (zh) 节能型导轨式接触器
CN205177727U (zh) 中断继电式分布开关
CN206611090U (zh) 一种直推式金属封闭开关柜及弹性卡接头
CN201514900U (zh) 交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ingbo Fute Relay Co., Ltd.

Assignor: Yang Xiaoxia

Contract record no.: 2011330000887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Contact group for controlling relay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107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0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