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60917U -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60917U
CN201560917U CN2009201683768U CN200920168376U CN201560917U CN 201560917 U CN201560917 U CN 201560917U CN 2009201683768 U CN2009201683768 U CN 2009201683768U CN 200920168376 U CN200920168376 U CN 200920168376U CN 201560917 U CN201560917 U CN 201560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lead
wire
seal container
motor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6837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久尊
青木俊公
高岛和
里馆康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60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609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无须增长第1引线及第2引线中的任一引线的长度便可连接于第1端子及第2端子。将电动机部设置在密闭容器(11)内的一端侧,将压缩机构部设置在密闭容器(11)内的另一端侧,并且将吐出管(26)配置在密闭容器(11)的一端侧中央部,将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在圆周方向上并行设置并配置在密闭容器一端侧的偏离中央部的位置上,从密闭容器(11)的一端侧观察,将来自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电动机部的绕组部的上升部相对于吐出管(26)而设置在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的相反侧,将第1引线(34)沿逆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第1端子(31),并且将第2引线(35)沿顺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第2端子(32)。

Description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例如空气调节器(air handling unit)等上所搭载的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refrigerating cycle)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等的制冷循环装置上所搭载的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在此密闭容器内配设着电动机部与压缩机构部。电动机部包括卷绕着绕组(coil)的定子(stator)与转子(rotor),转子经由主轴而连接于压缩机构部。
另外,在密闭容器上设置着端子,此端子是经由引线(lead wire)而连接于定子的绕组。经由端子及引线而对此定子的绕组施加外部电源,通过此施加外部电源而经由转子及主轴来对压缩机构部进行旋转驱动。
然而,近来众所周知的是如下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设置着两个端子,利用第1引线将电动机部的绕组与端子的一端连接,并且利用第2引线将电动机部的绕组与端子的另一端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即,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装置中,由并联的二系统的三相绕组而形成电动机部的定子的绕组,并且配设着2个端子,从而可降低流到端子及引线中的电流。
另外,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装置中,通过使电动机部的绕组的接线方式在星形接线(star connection)与三角形接线(delta connection)之间进行切换,而满足低速运行时的高效率与高速运行。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44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46674号公报
在压缩机构部进行了压缩的制冷剂气体(refrigerant gas)通过密闭容器上部的箱体(case)上所配置的吐出管而排出到密闭容器的外部。此时,以安装在转子上部的油分离机构来对密闭容器内的制冷机油与制冷剂气体混合物进行分离而抑制向外部排出的油量。另外,为了尽可能地抑制排出油量,而将油分离机构与吐出管入口的距离设计得较短。即,由于位于密闭容器的中心处的吐出管延伸到安装在转子上的油分离机构,因此必须使从定子起上升的引线连接于密闭容器的上部侧的端子上,以免接触于所述吐出管。
然而,先前,由于从密闭容器的中心线观察是将第1引线及第2引线沿相同方向、即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缠绕,因此有可能会导致任一引线的长度变长而在端子附近碰触到构成密闭容器的箱体。如果引线碰触到箱体则会存在引起漏电的问题。另外,存在如下的不良情形,即增长引线的长度则相应地材料费用会变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考虑到了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无须增长第1引线及第2引线中的任一引线的长度即可连接于第1端子及第2端子,从而能够防止漏电,并且可削减引线的材料费用。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密闭容器,收纳着电动机部及由所述电动机部所驱动的压缩机构部,使在所述压缩机构部中进行了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吐出管而吐出;第1端子及第2端子,配设在所述密闭容器上;第1引线,将这些第1端子及第2端子中的一个与所述电动机部的绕组连接;及第2引线,将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电动机部的绕组连接;且所述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电动机部设置在密闭容器内的一端侧,将所述压缩机构部设置在密闭容器内的另一端侧,并且将所述吐出管配置在密闭容器的一端侧中央部,将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在圆周方向上并行设置并配置在密闭容器一端侧的偏离中央部的位置上,从所述密闭容器的一端侧观察,将来自所述第1引线及第2引线的电动机部的绕组部的上升部相对于所述吐出管而设置在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的相反侧,将所述第1引线沿逆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并且将所述第2引线沿顺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
在上述的密闭型压缩机上,经由制冷剂管而依次连接有冷凝器(condenser)、膨胀装置、及蒸发器(evaporator)。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须增长第1引线及第2引线中的任一引线的长度即可连接于第1端子及第2端子,从而能够防止漏电,并且可削减引线的材料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搭载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图2的密闭型压缩机的上部侧的平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密闭型压缩机的上部侧的侧截面图。
图5是用以说明图3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引线的长度的图。
[符号的说明]
P制冷剂管    1密闭型压缩机
2四通阀      3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
4膨胀装置    5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
7室外风扇    8室内风扇
11密闭容器   12电动机部
12a转子      12b定子
13压缩机构部 14旋转轴
14a离心部         15汽缸室
16汽缸            17滚轮
21主轴承          23副轴承
24a、24b吐出孔    25a、25b吐出阀
26吐出管          27吸入管
28蓄压器          31第1端子
32第2端子         34第1引线
35第2引线         34a、35a上升部
37束缚线(限制部件)38油分离机构
39束缚线          40圆
40a圆弧           L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附图。
在图1中,1是密闭型压缩机,经由制冷剂管P而将四通阀(four-wayvalve)2、室外热交换器(heat exchanger)3、膨胀阀(expansion valve)4、室内热交换器5依次连接于此密闭型压缩机1而构成空气调节器的制冷循环。在室外热交换器3的附近设置着室外风扇(fan)7,而在室内热交换器5的附近则设置着室内风扇8。
从所述密闭型压缩机1吐出的制冷剂,在进行制冷运行时会经由四通阀2而如实线箭头所示供给到室外热交换器3中,于是和通过室外风扇7的旋转而输送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此经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流出并经由膨胀阀4而流到室内热交换器5中,于是和通过室内风扇8的运行而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使室内空气冷却。从室内热交换器5流出的制冷剂被吸入至密闭型压缩机1内。
另外,在进行制暖运行时,从压缩机1吐出的制冷剂会经由四通阀2而如虚线箭头所示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5中,于是和通过室内风扇8的旋转而输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此经过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5流出并经由膨胀阀4而流到室外热交换器3中,于是和通过室外风扇7的旋转而输送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所蒸发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流出并被吸入至密闭型压缩机1内。之后,依次同样地流过制冷剂而持续进行制冷循环的运行。
图2是表示所述密闭型压缩机1的纵截面图,图3是其横截面图。
密闭型压缩机1具备密闭容器11,在此密闭容器11的上表面部配设着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另外,在密闭容器11内的一端侧即上部侧收纳着电动机部12,而在另一端侧即下部侧收纳着压缩机构部13。电动机部12与压缩机构部13是经由具有离心部14a的旋转轴14而连结着。电动机部12包括转子12a与定子12b。
压缩机构部13具备形成汽缸室(cylinder room)15的汽缸(cylinder)16。在汽缸室15内设置着进行离心旋转(公转)的滚轮(roller)17。在汽缸16中配设着滑片(blade)(未图示),此滑片与滚轮17的外周面相切而往复移动、且将汽缸室15内区隔为吸入室与压缩室。汽缸室15由主轴承(bearing)21与副轴承23而覆盖着。在主轴承21与副轴承23上分别设置着吐出孔24a、24b与吐出阀25a、25b。
另一方面,在密闭容器11的上表面部连接着使压缩制冷剂气体吐出的吐出管26,在密闭容器11的侧面下部侧连接着吸入管27及蓄压器(accumulator)28。另外,在转子12a的上部侧安装着用来使制冷机油与制冷剂气体分离的油分离机构38,来抑制向外部排出的油量。为了尽可能地抑制此排出油量,而将油分离机构38与吐出管26的入口侧之间的距离设计得较短。即,位于密闭容器11的中心处的吐出管26延伸到转子12a上所安装的油分离机构38。
另外,所述密闭容器11的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与电动机部12的绕组是如下文所详述的那样,经由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而电性连接。经由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进而经由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而对电动机部12的绕组供给电源,由此,经由转子12a及旋转轴14而使汽缸室15内的滚轮17离心旋转。通过此离心旋转,汽缸室15内的制冷剂气体受到压缩而从吐出孔24a、24b吐出压缩制冷剂气体。
图3是表示所述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布线状态的平截面图,图4是其侧截面图。
再者,所述的吐出管26设置在密闭容器11的上表面中央部,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是在圆周方向上并行设置并配置在密闭容器11的上表面部的偏离其中央部的位置上。
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一端部侧成为分别与电动机部12的二系统的绕组连接的上升部34a、35a,从密闭容器11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此上升部34a、35a是相对于吐出管26而配置在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的相反侧。再者,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也可以由电动机部12的绕组直接延伸出来而构成。
而且,从密闭容器11的一端侧即上方观察,第1引线34是沿逆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第1端子31,第2引线35是沿顺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
另外,第1引线34的上升部34a及第2引线35的上升部35a由作为限制部件的束缚线39而束缚着,以限制这些上升部的上升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即第1引线及第2引线的上升部受到限制部件的限制,以使各引线的上升方向不相同。
图5是表示将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与定子12b的绕组连接的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长度的附图。
在考虑到将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与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连接时的作业性的情况下,例如,连接第1引线34之后再连接第2引线35,因此必须使引线的长度为易于连接的长度。此情况下,如果使引线34、35的长度为将端子31、32与绕组直线连结的长度,则可以缩短引线34、35的长度,从而可以相应地抑制材料费用,但会变得很难进行连接。另外,在引线34、35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会存在引线碰触到密闭容器11的内壁面而引起漏电的顾虑。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长度为适当的长度,而使沿着通过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与绕组的连接部、和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的中心部的圆40上的圆弧40a的长度L为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长度L。再者,图5中省略了第2引线35的图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密闭容器11的一端侧观察,第1引线34是沿逆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第1端子31,第2引线35是沿顺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因此并不会像先前那样,如在使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沿相同方向缠绕时导致任一个引线34(或35)的长度变长。因此,可以避免引线碰触到端子附近的密闭容器11的内壁面11a而引起漏电,而且,引线34、35与端子31、32的连接作业将会变得容易进行,并且也可以削减材料费用。
另外,用束缚线39来束缚第1引线34的上升部34a及第2引线35的上升部35a以限制这些引线的上升方向成为相同方向,即第1引线及第2引线的上升部受到限制部件的限制,以使各引线的上升方向不相同,因此从引线34、35与绕组的连接部到端子31、32的距离变得大致相同,引线34、35与端子31、32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进行。
进而,由于使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的长度L为通过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的中心部、和引线34、35与绕组的连接部的圆40上的圆弧40a的长度,因此第1引线34及第2引线35与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32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进行,并且也不存在引线碰触到密闭容器11的内壁面11a而引起漏电的顾虑。
再者,本实用新型并不完全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加以变形而具体化。另外,可以通过所述实施方式中所揭示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实用新型。例如,也可以从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删除几个构成要素。进而,也可以对不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4)

1.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
密闭容器,容纳有电动机部及由所述电动机部所驱动的压缩机构部,使在所述压缩机构部中进行了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吐出管而吐出;
第1端子及第2端子,配设在所述密闭容器上;
第1引线,将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中的一个与所述电动机部的绕组连接;及
第2引线,将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电动机部的绕组连接;且所述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部是设置在密闭容器内的一端侧,所述压缩机构部是设置在密闭容器内的另一端侧,并且所述吐出管是配置在密闭容器的一端侧中央部,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是在圆周方向上并行设置并配置在密闭容器一端侧的偏离中央部的位置上:
从所述密闭容器的一端侧观察,来自所述第1引线及第2引线的电动机部的绕组部的上升部是相对于所述吐出管设置在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的相反侧,所述第1引线沿逆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并且所述第2引线沿顺时针方向缠绕而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引线及第2引线的上升部受到限制部件的限制,以使各引线的上升方向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引线及第2引线的长度为沿着通过所述第1引线及第2引线与所述电动机部的绕组的连接部、和所述第1端子及第2端子的中心部的圆上的圆弧的长度。
4.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经由制冷剂管而将冷凝器、膨胀装置、及蒸发器依次连接于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
CN2009201683768U 2008-08-28 2009-08-18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609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0024A JP2010053786A (ja) 2008-08-28 2008-08-28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220024 2008-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60917U true CN201560917U (zh) 2010-08-25

Family

ID=42069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68376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60917U (zh) 2008-08-28 2009-08-18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053786A (zh)
CN (1) CN2015609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4562A (zh) * 2010-10-13 2012-05-0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033052A (zh) * 2017-08-09 2020-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761947U (zh) * 2018-01-03 2018-08-24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压缩机和制冷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4562A (zh) * 2010-10-13 2012-05-0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2444562B (zh) * 2010-10-13 2015-07-2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033052A (zh) * 2017-08-09 2020-04-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033052B (zh) * 2017-08-09 2021-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53786A (ja) 201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07669B1 (en) Compressor with suction and discharge pipes
CN104564682B (zh) 电动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3511275B (zh)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
CN101772649B (zh) 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01560917U (zh) 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5074354B (zh) 入口导叶机构
JP2011064183A (ja) 多気筒回転式圧縮機
JP2010059859A (ja) インジェクション対応2段圧縮ロータリ圧縮機
CN107387412A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温度调节装置
CN207131591U (zh) 压缩机及温度调节系统
CN105736372B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5090028B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3410736B (zh)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03856721U (zh) 回转式密闭型压缩机
EP3557066B1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207122423U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5090031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5003436B (zh) 用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构及具有其的旋转式压缩机
CN203404088U (zh) 低背压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209195711U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空调器
CN207064210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208281167U (zh) 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208870785U (zh) 四缸十级输气量的单级滚动转子压缩机
CN207935085U (zh) 压缩机
CN207131575U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温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