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57357U -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57357U
CN201557357U CN2009202695245U CN200920269524U CN201557357U CN 201557357 U CN201557357 U CN 201557357U CN 2009202695245 U CN2009202695245 U CN 2009202695245U CN 200920269524 U CN200920269524 U CN 200920269524U CN 201557357 U CN201557357 U CN 2015573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radiator
groove
holding section
heat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695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695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573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573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5735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支承座,具有第一底面、与第一底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底面以及连接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的连接面,第一底面、第二底面以及连接面定义一个以第一底面为底部的凹陷部;导热盖板,设置于凹陷部内,导热盖板的与连接面相邻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卡合部,连接面上形成有与第一卡合部相卡合的第二卡合部,以将导热盖板固定于凹陷部内。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中,通过卡合部之间的配合使得导热盖板直接固定于支承座上,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等优点。

Description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特别涉及用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的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用于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器中,往往需要在散热器支承座上设置一块导热盖板,以增加支承座的导热效果或固定热管。目前,导热盖板往往采用螺丝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支承座上,其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且固定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散热器的支承座与导热板之间需要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支承座与导热板之间直接固定的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支承座,具有第一底面、与第一底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底面以及连接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的连接面,第一底面、第二底面以及连接面定义一个以第一底面为底部的凹陷部;导热盖板,设置于凹陷部内,导热盖板的与连接面相邻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卡合部,连接面上形成有与第一卡合部相卡合的第二卡合部,以将导热盖板固定于凹陷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第二底面上设置有通过挤压形成第二卡合部的挤压部,挤压部设置于第二底面的靠近连接面的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第一卡合部为突出于侧面的第一突起部,第二卡合部为突出于连接面且与第一突起部卡合的第二突起部,第一突起部位于侧面的靠近第一底面的位置,第二突起部位于连接面的靠近第二底面的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第一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导热盖板的面对第一底面的第一主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散热器进一步包括夹持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的热管,导热盖板的远离第一底面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底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第一卡合部为形成于导热盖板的靠近第二底面的角落处的斜角面,第二卡合部为突出于连接面且与斜角面卡合的突起部,第二卡合部形成于连接面的靠近第二底面的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斜角面为平面,且自侧面向远离连接面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导热盖板进一步包括面对第一底面的第一主表面以及远离第一底面的第二主表面,斜角面连接侧面及第二主表面,第一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主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散热器进一步包括夹持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的热管,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底面平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第二底面设置于第一底面的两侧,第一底面的靠近第二底面的两侧边缘形成有相对第一底面倾斜设置的两个插槽,导热盖板包括盖板主体以及设置于盖板主体上的两个插入部,插入部分别插入对应的插槽内,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插入部,连接面进一步包括插槽的侧壁,第二卡合部形成于插槽的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插槽相对第一底面呈倒八字形设置,插入部为从盖板主体的相对的两侧边缘弯折延伸的弯折部,第一卡合部为通孔或凹槽,第二卡合部为突入且卡合在通孔或凹槽内的突起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第一底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沟槽,插槽分别位于沟槽两侧,且自第一底面向远离沟槽的方向倾斜延伸,散热器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沟槽内的热管,热管形成有与第一底面平齐的挤压面,盖板主体的内表面贴附在第一底面与挤压面上,盖板主体的外表面与第二底面相平齐,沟槽具有渐收状截面,热管被挤压变形并进而固定在沟槽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支承座,支承座的底面上形成有凹陷部;导热盖板,设置于凹陷部内,导热盖板和支承座的相邻侧壁上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以将导热盖板固定于凹陷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底面的靠近凹陷部的边缘位置形成有通过挤压方式形成支承座的卡合部的挤压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散热器支承座,该支承座的底面上形成有凹陷部,底面的靠近凹陷部的边缘位置形成有突出于底面的挤压部,挤压部用于以挤压方式在凹陷部的侧壁上形成卡合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中,通过卡合部之间的配合使得导热盖板直接固定于支承座上,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等优点。此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通过挤压方式形成其中一卡合部,进而进一步简化了工艺,增加了导热盖板与支承座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中的散热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中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导热盖板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局部截面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组装中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组装中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组装前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组装中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组装后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包括支承座11。支承座11具有一个第一底面111、两个第二底面112以及两个连接面113。其中,第二底面112分别位于第一底面111的两侧且与第一底面111平行间隔设置。连接面113分别位于第一底面111和第二底面112之间并连接第一底面111和第二底面11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113与第一底面111和第二底面112相垂直设置。第一底面111、第二底面112以及连接面113定义出一个以第一底面111为底部且以连接面113为侧壁的凹陷部(未标示)。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想到将支承座11的底面设计成其他形式,例如四周封闭的凹陷部。
如图1-2所示,在第一底面111上设置有多个沟槽114。此外,在第二底面112上形成有挤压部115。挤压部115具体分别形成于第二底面112靠近连接面113的边缘,并在组装前突出于第二底面112。
如图1和图3所示,散热器1进一步包括导热盖板12。导热盖板12可设置在支承座11的凹陷部内。导热盖板12的与连接面113相邻的侧面(侧壁)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21为突出于导热盖板12的侧面的第一突起部,且具体位于该侧面的靠近第一底面111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121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此外,导热盖板12的面对第一底面111的第一主表面(未标示)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14对应的第二凹槽122。
如图1所示,散热器1进一步包括热管13和散热片14。其中,散热片14并列排列在支承座11的与第一底面111相对的上表面(未标示)上。热管13为“U”形,其一端放置于第一凹槽114内,另一端穿设在散热片14上。散热片14上可进一步设置风扇(未图示),以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组装时,将导热盖板12设置在支承座11的凹陷部内,并挤压挤压部115,以便在连接面113上形成与第一卡合部121卡合的第二卡合部11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部116是突出于连接面113且与第一卡合部121卡合的第二突起部,并具体位于连接面113的靠近第二底面112的边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部116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通过第一卡合部121与第二卡合部116的卡合,热管13的一端夹持在第一凹槽114与第二凹槽122内,导热盖板12则固定在上述凹陷部内,并且导热盖板12的远离第一底面111的第二主表面(未标示)与第二底面112平齐,并最终形成图5所示的散热器。在本实施例中,挤压部115在挤压后优选与第二底面112平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了上述散热器的制造方法。首先提供图1-2所示的支承座11和导热盖板12。随后,如图1所示,将热管13放置在支承座11的第一沟槽114内,再将导热盖板12设置在支承座11的凹陷部内,并沿垂直于第一底面111和第二底面112的方向挤压挤压部115,使得连接面113在挤压过程中形成垂直于挤压方向突起的第二卡合部116,进而与第一卡合部121相卡合。由于第一卡合部121与第二卡合部116之间的相互卡合,使得热管13的一端夹持在第一凹槽114与第二凹槽122内,导热盖板12则固定在上述凹陷部内,并且导热盖板12的远离第一底面111的第二主表面与第二底面112平齐。
如图6-10所示,图6-10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2。散热器2包括支承座21、导热盖板22、热管23、散热片24。其中,支承座21的凹陷部(未标示)的边缘设置有挤压部215,并通过挤压挤压部215形成与设置于导热盖板22的侧面(未标示)上的第一卡合部221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216。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221和第二卡合部216同样是相互卡合的突起部,且具有大致矩形的横截面。散热器2与图1-5所示的散热器1区别仅在于热管23以及散热片24的配置方式不同。
如图11-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3包括支承座31。支承座31具有一个第一底面311、两个第二底面312以及两个连接面313。其中,第二底面312分别位于第一底面311的两侧且与第一底面311平行间隔设置。连接面313分别位于第一底面311和第二底面312之间并连接第一底面311和第二底面31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313与第一底面311和第二底面312相垂直设置。第一底面311、第二底面312以及连接面313定义出一个以第一底面311为底部的凹陷部。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想到将支承座31设计成其他形式。
如图11-12所示,在第一底面311上设置有多个沟槽314以及两个相对于第一底面311倾斜设置的插槽315。在本实施例中,插槽315相对于第一底面311呈倒八字形设置。具体来说,沟槽314形成于第一底面311的中间位置,插槽315位于沟槽314两侧且具体形成于第一底面311靠近第二底面312的两侧边缘。插槽315自第一底面311向远离沟槽314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本实用新型中,插槽315的侧壁被看做是连接面313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沟槽314具有渐收状截面。第一底面311上的沟槽314的数量可以任意设置。沟槽314的作用是接收热管33。此外,在插槽315的边缘形成有挤压部317。挤压部317具体分别形成于第二底面312靠近连接面313的边缘,并在组装前突出于第二底面312。
如图11所示,支承座31的与第一底面311相对的上表面上进一步设置有多个并列排列的散热片34,热管33为“U”形,其一端放置于沟槽314内,另一端穿设在散热片34上。散热片34上可进一步设置风扇(未图示),以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11和图13所示,散热器3进一步包括导热盖板32。导热盖板32具有一盖板主体321以及设置于盖板主体321上的两个插入部322。在本实施例中,盖板主体321为矩形板体,插入部322为从盖板主体321的相对的两侧边缘弯折延伸的弯折部。在其它实施例中,盖板主体321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成其它形状。插入部322上进一步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合部3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3221为通孔。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3221可以采用凹槽、突起或其它形式。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组装后,热管33被挤压变形从而固定在沟槽314内,并且热管33形成有与第一底面311平齐的挤压面331。同时,插入部322分别插入到对应的插槽315内,盖板主体321覆盖热管33。由于插槽315倾斜设置,进而使得导热盖板32保持在支承座31上。导热盖板32的盖板主体321的内表面323贴附在第一底面311与热管33的挤压面331上,外表面324则与第二底面312平齐。此外,挤压部317被挤压成与第二底面312基本平齐,进而在插槽315的侧壁上形成突出于该侧壁且与第一卡合部3221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315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合部3151为突入且卡合在通孔内的突起部,其与第一卡合部3221相卡合,使导热盖板32与支承座31的固定更加牢固,避免导热盖板32从支承座31脱落或相对支承座31滑动。
组装后,支承座31的第二底面312与导热盖板32的外表面324平齐,以便在使用时将导热盖板32放置在待散热元件的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了上述散热器的制造方法。其中,首先提供图11-12所示的支承座31。随后,将热管33放置在支承座31的沟槽314内,并在垂直于第一底面311和第二底面312的方向上挤压热管33,以使热管33发生形变进而固定在支承座31的沟槽314内。热管33在挤压后形成与支承座31的第一底面311基本平齐的挤压面331。接着,提供图3所示的导热盖板32,并在垂直于第一底面311和第二底面312的方向上挤压导热盖板32,以使导热盖板32的插入部322分别插入到支承座31的对应插槽315内,且使得盖板主体321覆盖热管33。在挤压导热盖板32的同时,进一步在垂直于第一底面311和第二底面312的方向上挤压挤压部317,以使挤压部317与第二底面312基本平齐,并在插槽315的侧壁上形成突出于该侧壁且与插入部322的第一卡合部3221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3151。挤压后,导热盖板32的盖板主体321的内表面323贴附在第一底面311及热管33的挤压面331上,盖板主体321的外表面324与第二底面312基本平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可同时挤压热管33和导热盖板32。
如图16-17所示,图16-17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4,其与图11-15所示的散热器3的区别在于,在散热器4中未设置热管以及用于容纳热管的沟槽。此时,导热盖板42的盖板主体421的内表面在挤压后直接贴附在支承座41的第一底面上。
如图18-20所示,图18-20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5,其与图1-5所示的散热器1的区别在于,在散热器5中,导热盖板52上的第一卡合部521为形成于导热盖板52的靠近支承座51的第二底面(未标示)的角落处的斜角面。该斜角面为自导热盖板52的侧面(未标示)向远离支承座51的连接面(未标示)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平面。该斜角面进一步连接导热盖板52的侧面与其第二主表面(未标示)。第二卡合部516则是通过挤压挤压部515而形成的突出于连接面(未标示)且与上述斜角面卡合的突起部。具体来说,第二卡合部516形成于连接面的靠近第二底面的边缘且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散热器5相较于第一实施例1具有固定效果更佳的优点。
如图21-23所示,图21-2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6。散热器6与图18-20所示的散热器5区别仅在于热管63以及散热片64的配置方式不同。
如图24-26所示,图24-26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7,其与图18-20所示的散热器5的区别在于,在散热器7中未设置热管以及用于容纳热管的沟槽。此时,导热盖板72的内表面在挤压后直接贴附在支承座71的第一底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范性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中请后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导热盖板与支承座之间的固定方式完全可以应用到热管散热器以外的其它类型的散热器中。

Claims (12)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支承座,具有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底面间隔设置的第二底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的连接面,所述第一底面、所述第二底面以及所述连接面定义一个以所述第一底面为底部的凹陷部;
导热盖板,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导热盖板的与所述连接面相邻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连接面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卡合的第二卡合部,以将所述导热盖板固定于所述凹陷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面上设置有通过挤压形成所述第二卡合部的挤压部,所述挤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底面的靠近所述连接面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为突出于所述侧面的第一突起部,所述第二卡合部为突出于所述连接面且与所述第一突起部卡合的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位于所述侧面的靠近所述第一底面的位置,所述第二突起部位于所述连接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导热盖板的面对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主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散热器进一步包括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热管,所述导热盖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二主表面与所述第二底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形成于所述导热盖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底面的角落处的斜角面,所述第二卡合部为突出于所述连接面且与所述斜角面卡合的突起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于所述连接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底面的边缘,所述斜角面为平面,且自所述侧面向远离所述连接面的方向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盖板进一步包括面对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主表面以及远离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二主表面,所述斜角面连接所述侧面及所述第二主表面,所述第一底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主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散热器进一步包括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热管,所述第二主表面与所述第二底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面的两侧,所述第一底面的靠近所述第二底面的两侧边缘形成有相对所述第一底面倾斜设置的两个插槽,所述导热盖板包括盖板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盖板主体上的两个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插入部,所述连接面进一步包括所述插槽的侧壁,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于所述插槽的所述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相对所述第一底面呈倒八字形设置,所述插入部为从所述盖板主体的相对的两侧边缘弯折延伸的弯折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为通孔或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为突入且卡合在所述通孔或所述凹槽内的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沟槽,所述插槽分别位于所述沟槽两侧,且自所述第一底面向远离所述沟槽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散热器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沟槽内的热管,所述热管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底面平齐的挤压面,所述盖板主体的内表面贴附在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挤压面上,所述盖板主体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底面相平齐,所述沟槽具有渐收状截面,所述热管被挤压变形并进而固定在所述沟槽内。
10.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支承座,所述支承座的底面上形成有凹陷部;
导热盖板,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导热盖板和所述支承座的相邻侧壁上形成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以将所述导热盖板固定于所述凹陷部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的靠近所述凹陷部的边缘位置形成有通过挤压方式形成所述支承座的卡合部的挤压部。
12.一种散热器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的底面上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底面的靠近所述凹陷部的边缘位置形成有突出于所述底面的挤压部,所述挤压部用于以挤压方式在所述凹陷部的侧壁上形成卡合部。
CN2009202695245U 2009-10-16 2009-10-16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573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95245U CN201557357U (zh) 2009-10-16 2009-10-16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695245U CN201557357U (zh) 2009-10-16 2009-10-16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57357U true CN201557357U (zh) 2010-08-18

Family

ID=42617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6952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57357U (zh) 2009-10-16 2009-10-16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573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752A (zh) * 2009-10-16 2011-02-09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器支承座、散热器、散热器制造方法及挤压卡合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752A (zh) * 2009-10-16 2011-02-09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器支承座、散热器、散热器制造方法及挤压卡合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55952B2 (en) Heat sink with fins having angled foot portion
US5983995A (en) Radiator
CN104756619A (zh) 电子控制装置
US11181306B2 (en) Double-sided roll bond condenser, double-sided roll bond condenser embedding structure, and embedding method thereof
CN104394645A (zh) 散热器的尾部固定支架
CN202496159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组件的安装结构
US20120305221A1 (en) Heat pipe-attached heat sink
CN201557357U (zh) 散热器支承座及散热器
CN202496166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组件
US8413713B2 (en) Heat sink module with fins having Z shaped foot portions
CN101969752B (zh) 散热器支承座、散热器、散热器制造方法及挤压卡合方法
CN202496162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组件用电路板固定结构
JP6032840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341374B (zh) 高效散热器
CN207006951U (zh) 一种波浪式多通道高效换热器
CN211090424U (zh) 一种便利性铝合金散热器
US10386123B2 (en)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r unit
CN210570188U (zh) 一种散热片总成及散热器
CN201804851U (zh) 新型汽车功放ic固定弹片
KR200465921Y1 (ko) 히트 싱크 모듈
US7518066B2 (en) Conformable interface device for improved electrical joint
CN219717193U (zh) 一种电池连接结构
CN202948913U (zh) 一种紧配有热管的散热装置
CN210662767U (zh) 一种易安装的led电源
CN219531786U (zh) 一种插接式散热翅片紧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PL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118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Pingshan Pingshan office six community Jun Tian Industrial Zone No. 3 building first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Ping Jun Tian Industrial Zone of L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3, 5181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luence Technology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