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7883U - 单向棘轮扳手 - Google Patents

单向棘轮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37883U
CN201537883U CN2009202189135U CN200920218913U CN201537883U CN 201537883 U CN201537883 U CN 201537883U CN 2009202189135 U CN2009202189135 U CN 2009202189135U CN 200920218913 U CN200920218913 U CN 200920218913U CN 201537883 U CN201537883 U CN 201537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component
trepanning
groove
tank
ratchet wre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189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缵沧
王月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21891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37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37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3788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ts That Cut Off Fluids, And Hos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单向棘轮扳手,其于一驱动头本体上设有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该第二容置槽顶底部分别设有一封闭部,于封闭部设一轴孔而贯穿至第二容槽。第一容槽内设一棘轮,棘轮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之棘齿,中央设有套合部用以连接及驱动一工作件。第二容槽内设一掣子,掣子一侧设有复数之掣齿,掣齿用以与与棘轮之棘齿相啮合。轴孔穿设有一轴杆,于轴杆套设一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具有一第一弹性件及一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掣子,另端与第一弹性件连接,第一弹性件套住轴杆,且一末端抵于第二容槽内壁。藉此使其具有控制单向驱动一工作件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节省零件及组装成本,加工容易不繁琐,且组装拆卸简便。

Description

单向棘轮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尤指一种加工容易、组装简便的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单向棘轮扳手的结构,一种如美国第6,539,825号专利案,其包括一驱动头本体,于本体上设有一棘轮、一掣子。其在本体上枢设一块体,于块体与掣子之间连设一弹簧,利用弹簧驱使掣子的掣齿与棘轮的棘齿啮合,进而使本体可控制棘轮做单向驱动。然而,一方面块体与本体之间不具有较佳的弹性,另一方面块体会相对本体任意转动,以致弹簧的弹力无法有效地作用在掣子上,而且在驱动的过程中,因块体承受反作用力而任意转动,造成极度的不稳定现象,不仅会产生极大噪音,而且零件容易受损。再者,其本体上未设有可供尖嘴钳扣夹扣环的结构设计,造成内部零件拆解开维修上的不便。而且其供枢轴穿设以枢设块体的枢孔,在加工钻孔上亦难以实施,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利用轴杆及弹性组件即具有单向控制驱动工作件的功效,而具有简化零件、组装简便及降低成本的功效的单向棘轮扳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拆装维修的单向棘轮扳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单向棘轮扳手,它包括:
一驱动头本体,该本体包括:
一上下贯穿的圆形第一容槽,其近上端的内壁设有一凹陷的扣环槽,近下端的内壁设有向中央突起的环形凸缘;
一圆弧形第二容槽凹设于该第一容槽壁面,其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一上封闭部及一下封闭部,该上封闭部的顶面设有一圆弧形凹槽,该凹槽的圆心与第二容槽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且该凹槽的圆径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容置槽的圆径,该凹槽与该扣环槽相通;及
一轴孔,其顶端贯穿该上封闭部,与该凹槽及该第二容槽相通,该轴孔底端凹陷于该下封闭部的顶面;
一棘轮,其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容槽内,并受该凸缘卡制,其外周面布列有复数个棘齿,中央设有贯穿的用于驱动一工作件的套接部,该棘轮的近顶端周面设有一凹环槽,该凹环槽与该扣环槽相对正;
一掣子,其可移动地容置于该第二容槽内,其一侧面设有复数个掣齿,该掣齿与该棘轮的该棘齿啮合;
一轴杆,其穿设于该轴孔内;
一弹性组件,其位于该第二容槽内,包括有:
一第一弹性件,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一套孔,该第一端向外延伸一偏离该第一套孔的顶推段,该顶推段具有弹性,并抵贴于该第二容槽的壁面,使该顶推段贴抵该第二容槽壁面时产生一弹力,该第一套孔套住所述轴杆,通过该弹力驱使该第一弹性件相对该轴杆具有一扭转力;及
一第二弹性件,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二套孔,该第二套孔延伸贯通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为自由端用以与该掣子连接,该第二套孔的轴线与该第一套孔的轴线具有一约九十度的夹角,通过第一弹性件的所述扭转力顶推该第二弹性件;
一C型扣环,其外环缘嵌于该扣环槽,内环缘嵌于该凹环槽内,使该棘轮可转动地位于该第一容槽内,且该扣环的两自由端伸至该凹槽内;
一盖板,其轮廓形状与该凹槽配合,其覆盖于该凹槽以封住该轴杆,该盖板受该扣环的两自由端扣压住顶部,使该盖板固定。
所述扣环的二自由端分别设有一穿孔,该二穿孔位于该凹槽内。
所述棘轮的所述套合部为一套孔,该套孔内壁环设有十二连续相接V型槽。
所述凹槽覆设有一上盖,该上盖底面设有二缺槽,该缺槽的轮廓形状与该扣环的自由端配合,使该二缺槽分别供该扣环的二自由端嵌置其内。
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凸设有一勾状的连结部,该连结部穿卡于所述第二套孔内,使该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
所述第一弹性件由一金属片成型,所述第二弹性件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二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
所述第一弹性件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一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所述第二弹性件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二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
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由同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一套孔及所述第二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
所述掣子一端设一凹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穿入该凹孔内而与该掣子连接。
所述掣子一端设一凸柱,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套孔套住该凸柱而与该掣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节省零件及组装成本,加工容易不繁琐,且组装拆卸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弹性组件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
图5是图4中的B-B线的断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C-C线的断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弹性组件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弹性组件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中B-B线的断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弹性组件的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棘轮扳手,包括一驱动头本体10、一棘轮20、一掣子30、一轴杆40、一弹性组件50、一扣环60及一盖板70,前述各组件分述如下。
本体10一侧延伸一柄部100,其上设有贯穿上下表面的圆形第一容槽11,第一容槽11一侧壁凹设有直径较小的圆弧形第二容槽12,第二容槽12的圆心位于第一容槽11范围内,第二容槽12顶、底部分别具有一上封闭部120及一下封闭部121,第一容槽11与第二容槽12相通,第一容槽11内壁近顶端环设有一扣环槽13,第一容槽11内壁近底端环设有突起的环缘14,上封闭部120设有圆弧形凹槽15,凹槽15与第二容槽12圆心位于同一轴线上,凹槽15的圆径小于或等于第二容槽12的圆径,凹槽15与扣环槽13相对并相通,上封闭部120设有一贯穿的轴孔16,轴孔16顶端贯通第二容槽12及凹槽15,底端至下封闭部121的顶面凹入而止。
棘轮20可转动地设于本体10的第一容槽11内,棘轮20受环缘14撑托而避免向下脱离,棘轮20外周面环布有复数个棘齿21,棘轮20中央设有一套接部22,套接部22用以连接及驱动一工作件。棘轮20顶端外周面设有一凹环槽23,该凹环槽23与扣环槽13相对正。本图示例,棘轮20的套接部22为贯穿上下表面的套孔220,套孔220内壁环设有十二个连续相接的V型槽221,用以套合驱动一工作件。
掣子30容置于本体10的第二容槽12内,该掣子30一侧面设有复数个掣齿31,掣齿31与棘齿21啮合,该掣子30一端凸设有一凸柱32。
轴杆40呈圆柱状,穿设于轴孔16内。
弹性组件50,其位于第二容槽12内,包括有一第一弹性件52及一第二弹性件51。第一弹性件52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第一套孔520,第一端向外延伸一偏离该第一套孔520的顶推段53,该顶推段53具有弹性并抵贴于第二容槽12的壁面,使顶推段53贴抵第二容槽12壁面时产生一弹力,第一套孔520用以套住轴杆40,通过该弹力驱使第一弹性件52相对轴杆40而具有一扭转力。第二弹性件51,其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第二套孔510,第二套孔510延伸贯通第一端及第二端,其第一端与第一弹性件52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为自由端用以与掣子30连接,第二套孔510的轴线与第一套孔520的轴线具有一约九十度的夹角,且第二套孔510用以连接掣子30,通过第一弹性件52的该扭转力顶推第二弹性件51,而使第二弹性件51有效地与掣子30连接。本图示例,第一弹性件52及第二弹性件51由同一金属线螺旋成型,第一套孔520及第二套孔510由螺旋内围形成。
扣环60呈C形状且略具弹性,其外环缘嵌于扣环槽13,内环缘嵌于该凹环槽23内,使棘轮20可转动地位于该第一容槽11内,且扣环60的两自由端伸至凹槽15内。扣环60二端分别设有供尖嘴钳末端穿入的二穿孔61,二穿孔61位于凹槽15内。
盖板70,轮廓形状与凹槽15配合,其覆盖于凹槽15以封住轴杆40,盖板70受扣环60的两自由端扣压住顶部而固定。
如图3至图5所示,棘轮20可转动地设于本体10的第一容置槽11内,掣子30容设于第二容置槽12,掣齿31与棘齿21相啮合,轴杆40穿设于本体10的轴孔16内,该弹性组件50的第二弹性件51以第二套孔510套接于掣子30的凸柱32,而第一弹性件52以第一套孔520套住轴杆40,顶推段53抵于第二容置槽12的壁面上,掣子30藉弹性组件50的弹力而与棘轮20相啮合。
如图6、7所示,轴杆40一端穿设于轴孔16而至下封闭部121,弹性组件50的第一弹性件52底端抵于第二容置槽12的下封闭部121,盖板70覆设在凹槽15以封住轴杆40顶端,扣环60嵌于本体10的扣环槽13及棘轮20的凹环槽23内,二自由端伸至凹槽15以扣住盖板70。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其于凹槽15覆设一上盖80,上盖80底面设有二缺槽81,缺槽81的轮廓形状与扣环60的自由端配合,使二缺槽81分别供扣环60的二自由端嵌置其内。上盖80覆盖于凹槽15后,上盖80与本体10顶面平齐。上盖80可用塑料制成,并可设以不同颜色,以作区别。
如图9、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弹性组件50的第二弹性件51与第一弹性件52为二独立组件,第一弹性件52一端凸设有勾状的连结部521,连结部521穿入第二弹性件51的第二套孔510以作连接。
轴杆40定位的方式,一种是在轴杆40穿设于本体10的轴孔16后,扣环60扣设于扣环槽13时,利用扣环60的一自由端抵住轴杆40顶端,使轴杆40固定于轴孔16。另一种则是在轴杆40表面上涂黏胶,而使之黏固在轴孔16。
如图11至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弹性组件50的第一弹性件52由一金属片成型,第二弹性件51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第二套孔510由螺旋内围形成。第一弹性件52仍具有顶推段53、第一套孔520,及供第二套孔510套接的勾状连结部521。
如图15、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第一弹性件52及该第二弹性件51由同一金属线螺旋成型,该第一套孔520及该第二套孔510由螺旋内围形成。第一弹性件52为单环。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掣子30一端设凹孔320,弹性组件50的第二弹性件51的第二端穿入凹孔320以作连接。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性第七实施例,掣子30一端设顶端开口的长槽321,长槽321内设一凸柱32,第二弹性件51嵌入长槽321并套接凸柱32。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棘轮20的套接部22为突出的四棱柱形。
通过上述之设计,可归纳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利用弹性组件50使掣子30与棘轮20啮合,即可达成单向控制,而如美国第6539825号专利案的设计则需三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更节省零件及组装成本。
2、本实用新型轴杆40的位置及孔径均可具较大公差,仍不影响单向控制功能,且封闭部120,121为平面,易于钻设轴孔16,具有加工容易的功效。
3、本实用新型弹性组件50可由金属线或金属片加工成型,不需繁复的加工程序,可节省生产成本。
4、本实用新型弹性组件50的第一弹性件52套设于轴杆40,利用其高度即可使第二弹性件51第二端对正掣子。
5、本实用新型弹性组件50的第一弹性件52套于轴杆40,并以顶推段53抵于第二容槽12壁面,使弹性组件50定位于第二容槽12,而不会与棘轮20接触摩擦,组装简便容易。
6、本实用新型本体10上设有凹槽15,扣环60二自由端位置凹槽15,打开上盖80,便可以尖嘴钳夹住扣环60自由端,并做解开即可取下棘轮20,以更换内部损坏的组件。

Claims (10)

1.一种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驱动头本体,该本体包括:
一上下贯穿的圆形第一容槽,其近上端的内壁设有一凹陷的扣环槽,近下端的内壁设有向中央突起的环形凸缘;
一圆弧形第二容槽凹设于该第一容槽壁面,其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一上封闭部及一下封闭部,该上封闭部的顶面设有一圆弧形凹槽,该凹槽的圆心与第二容槽的圆心在同一轴线上,且该凹槽的圆径小于或等于该第二容置槽的圆径,该凹槽与该扣环槽相通;及
一轴孔,其顶端贯穿该上封闭部,与该凹槽及该第二容槽相通,该轴孔底端凹陷于该下封闭部的顶面;
一棘轮,其可转动地设于该第一容槽内,并受该凸缘卡制,其外周面布列有复数个棘齿,中央设有贯穿的用于驱动一工作件的套接部,该棘轮的近顶端周面设有一凹环槽,该凹环槽与该扣环槽相对正;
一掣子,其可移动地容置于该第二容槽内,其一侧面设有复数个掣齿,该掣齿与该棘轮的该棘齿啮合;
一轴杆,其穿设于该轴孔内;
一弹性组件,其位于该第二容槽内,包括有:
一第一弹性件,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一套孔,该第一端向外延伸一偏离该第一套孔的顶推段,该顶推段具有弹性,并抵贴于该第二容槽的壁面,使该顶推段贴抵该第二容槽壁面时产生一弹力,该第一套孔套住所述轴杆,通过该弹力驱使该第一弹性件相对该轴杆具有一扭转力;及
一第二弹性件,其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二套孔,该第二套孔延伸贯通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为自由端用以与该掣子连接,该第二套孔的轴线与该第一套孔的轴线具有一约九十度的夹角,通过第一弹性件的所述扭转力顶推该第二弹性件;
一C型扣环,其外环缘嵌于该扣环槽,内环缘嵌于该凹环槽内,使该棘轮可转动地位于该第一容槽内,且该扣环的两自由端伸至该凹槽内;
一盖板,其轮廓形状与该凹槽配合,其覆盖于该凹槽以封住该轴杆,该盖板受该扣环的两自由端扣压住顶部,使该盖板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扣环的二自由端分别设有一穿孔,该二穿孔位于该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的所述套合部为一套孔,该套孔内壁环设有十二连续相接V型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覆设有一上盖,该上盖底面设有二缺槽,该缺槽的轮廓形状与该扣环的自由端配合,使该二缺槽分别供该扣环的二自由端嵌置其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凸设有一勾状的连结部,该连结部穿卡于所述第二套孔内,使该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由一金属片成型,所述第二弹性件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二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一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所述第二弹性件由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二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第二弹性件由同一金属线螺旋成型,所述第一套孔及所述第二套孔由金属线螺旋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掣子一端设一凹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穿入该凹孔内而与该掣子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掣子一端设一凸柱,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套孔套住该凸柱而与该掣子连接。
CN2009202189135U 2009-11-05 2009-11-05 单向棘轮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7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189135U CN201537883U (zh) 2009-11-05 2009-11-05 单向棘轮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189135U CN201537883U (zh) 2009-11-05 2009-11-05 单向棘轮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37883U true CN201537883U (zh) 2010-08-04

Family

ID=4258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1891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37883U (zh) 2009-11-05 2009-11-05 单向棘轮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378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9865B (zh) * 2022-10-27 2023-10-21 李纘滄 棘輪扳手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9865B (zh) * 2022-10-27 2023-10-21 李纘滄 棘輪扳手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44049U (zh) 一种钢管用的无损伤夹具
CN201046555Y (zh) 防水平滑脱的开口扳手
CN201537883U (zh) 单向棘轮扳手
CN206185811U (zh) 多轴联动标准件预紧工装
CN201630357U (zh) 一种自动皮带扣
CN112013001B (zh) 一种紧固效果好的带包边挤料槽的压铆螺母
CN201960490U (zh) 快速扳手
CN201483419U (zh) 限力扳手
CN201232685Y (zh) 一种新型卡扣钉
CN204108896U (zh) 一种单向扳手
CN211573964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子母扣
TWM435970U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socket tool
CN110645252B (zh) 一种高效型铆接螺母
CN2882910Y (zh) 套筒结构
CN104552097A (zh) 换向棘轮扳手
CN205605951U (zh) 一种阀门用铝制一体化开关扳手
CN201161367Y (zh) 具有活动颚的管钳及设于该活动颚内的弹性组件
US20120195028A1 (en) Disassembly / assembly tool
CN204019499U (zh) 具有储物功能的电动工具辅助手柄
CN202716168U (zh) 带螺丝刀的钳子
CN103831772B (zh) 小型六角螺母磁性持具
CN220816235U (zh) 一种防盗螺栓
CN201500952U (zh) 一种新型呆头扳手
CN202215561U (zh) 一种k帽花形槽螺柱
CN201168954Y (zh) 自行车使用轴承组装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04

Termination date: 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