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5578U - 扣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扣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15578U
CN201515578U CN2009201949812U CN200920194981U CN201515578U CN 201515578 U CN201515578 U CN 201515578U CN 2009201949812 U CN2009201949812 U CN 2009201949812U CN 200920194981 U CN200920194981 U CN 200920194981U CN 201515578 U CN201515578 U CN 201515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operating portion
salient point
main part
fool p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9498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昌
蔡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19498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15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15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1557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持装置,主要于至少一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及至少二支撑臂,其中至少一支撑臂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凸点,第一凸点相对低于操作部;以及至少一扣合块,与操作部相配合,其具有一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延伸的二弹性臂,二弹性臂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每一支撑臂的宽幅,主体部设有一恰位于二弹性臂之间的通槽,以供二支撑臂通过至第一凸点到达通槽槽口下方,致使主体部位于第一凸点和操作部之间,且主体部抵靠第一凸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卡扣配接卡的扣合部与操作部一体成型,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扣合块单独成型,以便于扣持装置插掣定位作业进行,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从而增进产业竞争力。

Description

扣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扣持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用于扣持配接卡于电路板上的扣持装置。
【背景技术】
配接卡是计算机主机板与接口设备沟通的桥梁,由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不断追求体积上的薄型化,配接卡也不断的朝小型化发展。目前,以广泛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Mini Pci规格的配接卡为例,即采用横插式设计,让配接卡插接于连接器后呈平贴于主机板的底面,以大幅缩小占用的高度。
除了提高连接器本身提供的加持力外,通常主机板上也另外提供配接卡辅助性的扣持装置,以避免配接卡因外力碰撞或摇晃即轻易发生与连接器的松脱,该扣持装置一般由塑料一体成型,其包括一长形的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相反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卡扣部及一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分别具有形状相同的两勾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两所述勾部用来卡扣一适配卡,所述第二卡扣部的两所述勾部固定于一电路板上。然而,这种扣持装置,由于所述第二卡扣部的两所述勾部之间为悬空设置,用户退出所述适配卡时的力量往往会带动所述第二卡扣部的两所述勾部收拢而从所述电路板上脱离。因此,如何使得在退卡时所述扣持装置不轻易从所述电路板上脱离是目前人们致力钻研的问题。
对应上述问题,目前业界技术人员具体的改良方案为,将卡扣所述配接卡的所述第一卡扣部分离出来单独成型,如中国台湾专利号为M301445所揭示,扣持装置1包括一定位件10及两卡扣件11,所述定位件10两端分别设有一收容槽101及其底部垂直延伸的一定位柱102,所述定位柱102被所述收容槽101贯穿至所述定位柱102下端面而分成左右两部分;每一所述卡扣件11对应地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01中,其包括一基体111及自所述基体111向上延伸的一扣合部115以及自所述基体111向下延伸的一定型柱113。
组装时,先将所述定位件10的所述定位柱102固定在电路板3上,再将所述卡扣件11的定型柱113置于所述收容槽101中,然后用力将所述扣合部115顶部向下压到位后,所述定型柱113抵靠所述定位柱102内侧,以使所述定位柱102难以从所述电路板3上脱离,最后将所述扣合部115卡扣于介面卡2的孔洞21内。
如上述操作过程,所述扣持装置1的缺失在于:
1.由于所述卡扣件11与所述定位件10分离设置,而所述孔洞21的直径大小会限制所述扣合部115的宽幅大小,相对地,所述扣合部115顶部的宽幅最小,所述扣合部115顶部的面积也就是受力面积,所以,不利于徒手操作,即用手去对所述扣合部115下压施力时,有可能造成无谓的伤害,从而影响了作业速度,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2.由于所述定位柱102垂直于所述定位件10,而所述定型柱113及所述定位柱102都有可能存在公差,从而使得所述定型柱113和所述定位柱102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有可能导致用户在退出所述介面卡2时的力量带动所述定位柱102收拢而脱离所述电路板3。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扣持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述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扣配接卡的扣合部与操作部一体成型,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扣合块单独成型的扣持装置,以便于扣持装置插掣定位作业进行,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从而增进产业竞争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核心技术,主要于至少一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及至少二支撑臂,其中至少一所述支撑臂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相对低于所述操作部;以及至少一扣合块,与所述操作部相配合,其具有一主体部及由所述主体部延伸的二弹性臂,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撑臂的宽幅,所述主体部设有一恰位于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通槽,以供二所述支撑臂通过至所述第一凸点到达所述通槽槽口下方,致使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凸点和所述操作部之间,且所述主体部抵靠所述第一凸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通过将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操作部一体成型,所述扣合块单独成型,从而提高了作业速度,进而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为便于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能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扣持装置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扣持装置的组合图;
图4为图3所示A-A方向的部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与电路板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与电路板未安装到位时的组合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与电路板未安装到位时B-B方向的部视图;
图8为图7所示扣持装置与电路板安装到位后的部视图;
图9为图8所示扣持装置与电路板安装到位后的组合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与电路板、配接卡及连接器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扣持装置    1       操作部        11     上表面    111
下表面      112     让位槽        113    提示孔    114
凹槽        115     导引柱        116    定位部    117
扣合块      12      主体部        121    弹性臂    122
凸出部      1221    防呆柱        123    通槽      124
连接部      13      扣合部        14     支撑臂    15
支撑面      151     模仁补强槽    152    凸台      153
凸出面     1531     第一凸点      154    第二凸点  155
电路板     2        第一孔洞      21     配接卡    3
第一端     31       第二端        32     第二孔洞  33
连接器     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作进一步说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1为一辅助性定位装置,其包括至少一操作部11以及与所述操作部11相配合的至少一扣合块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持装置1设有结构相同的两所述操作部11,这时,对应的也设有与两所述操作部11相配合的两所述扣合块12。两所述操作部11之间设有一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的高度比两所述操作部11的高度低,所述连接部13使得两所述操作部11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形成双卡扣结构的所述扣持装置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只设置一个所述操作部11,对应的也只设有一个所述扣合块12。为清楚起见,本实施例中仅介绍一所述操作部11及一所述扣合块12。
所述操作部11呈方形,自所述操作部11沿相反方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14及至少两支撑臂15,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111及一下表面112、贯穿所述上表面111和所述下表面112的一让位槽113和至少一提示孔114,以及一凹槽115。
所述扣合部14位于所述上表面111上,所述上表面111向上延伸有一导引柱116,所述导引柱116较靠近所述连接部13,所述扣合部14与所述导引柱116相对设置,所述扣合部14可适当向所述导引柱116扳动。所述上表面111还延伸设有两定位部117,两所述定位部117位于所述扣合部14与所述导引柱116中间开缝的两侧。
两所述支撑臂15是自所述下表面112向下延伸形成的,两所述支撑臂15相对设置并位于两所述定位部117之间,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导引柱116与两所述支撑臂15互相垂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导引柱116与两所述支撑臂15是相连接在一起。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导引柱116与两所述支撑臂15也可以不连接在一起,而相对偏移一定位置。
每一所述支撑臂15包括两支撑面151和位于同一面上的一模仁补强槽152、一第一凸点154、两第二凸点155及两凸台153。两所述支撑面151位于所述支撑臂15相对的两侧,且位于所述扣合部14的可扳动方向上。所述模仁补强槽152正对着所述定位部117自所述支撑臂15凹陷而成,其一端贯穿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两所述第二凸点15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点154垂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凸点154与两所述第二凸点155呈三角排列,两所述第二凸点155还位于所述模仁补强槽152的两旁上,且相对低于所述操作部11。所述第一凸点154位于两所述第二凸点155之间,且较靠近所述支撑臂15的末端,且位于所述模仁补强槽152另一端的槽口桥接所述模仁补强槽152两内侧壁,设置有所述模仁补强槽152可适当延长模仁的寿命。两所述凸台153位于所述模仁补强槽152的两旁,其自所述支撑臂15向所述定位部117延伸形成,每一所述凸台15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点154与所述第二凸点155之间,且所述凸台153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凸点155,每一所述凸台153具有一凸出面1531,所述凸出面1531较靠近所述第一凸点154。在本实施例中,两所述支撑臂15对称设有一所述第一凸点154和二所述第二凸点155。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两所述支撑臂15也可以不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凸点154和所述第二凸点155,即一所述支撑臂15上设有一所述第一凸点154和一所述第二凸点155,另一所述支撑臂15上仅设有一所述第二凸点155,或一所述支撑臂15上设有一所述第一凸点154,另一所述支撑臂15上设有一所述第二凸点155,或为其它方式。
所述让位槽113位于所述扣合部14一侧,即位于所述扣合部14向所述导引柱116扳动方向的另一侧。所述让位槽113的宽幅大小顺应所述扣合部14的宽幅大小来设置,所述扣合部14桥接所述让位槽113两侧壁,所述让位槽113两侧壁的上端分别为一让位空间(未标号),所述让位空间(未标号)的设置使得所述扣合部14有弹性,可以向所述让位槽113内适当移动。
所述提示孔114位于所述导引柱116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导引柱116与所述连接部13之间,所述提示孔114与所述导引柱116、所述扣合部14及所述让位槽113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且所述提示孔114的面积小于所述让位槽113的面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提示孔114也可以设于所述操作部11的其它位置上,所述提示孔114的面积也可以等于或大于所述让位槽113的面积。靠近所述下表面112的所述提示孔114孔口周围设有导引角(未标号)。
所述凹槽115自所述下表面112凹陷形成,两所述支撑臂15、所述让位槽113及所述提示孔114位于所述凹槽115内。
所述扣合块12位于所述操作部11的下方,其具有一主体部121及由所述主体部121向下延伸的两弹性臂122。
所述主体部121对应所述提示孔114向上延伸有至少一防呆柱123,所述防呆柱123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提示孔114的高度,且所述防呆柱123与所述操作部11表面反射不同光线,也就是说所述防呆柱123与所述操作部11分别具有不同的视觉识别特征,即所述防呆柱123可以是由混有与所述操作部11不同颜色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是所述防呆柱123制成后染上与所述操作部11不相同的颜色的,或者为其它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121设有延伸长度相等的两所述防呆柱123,另一所述防呆柱123对应所述让位槽113设置,并且所述防呆柱123可以与所述操作部11制作为不同的颜色,也可以为相同的颜色。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对应所述让位槽113的一所述防呆柱123的延伸长度也可以低于所述让位槽113的高度,而所述防呆柱123也可以只设有一个,并且顺应所述提示孔114于所述操作部11的所在位置来设在所述主体部121上,所述防呆柱123也可以设在所述主体部121侧边上,可以为一个凸点,这时,所述操作部11也就无需设有所述提示孔114。于两所述防呆柱123之间,所述主体部121还设有贯穿其上下的一通槽124。
两所述弹性臂122恰位于所述通槽124的两侧,且分别与两所述防呆柱123位于所述通槽124的同一侧。两所述弹性臂122分别自所述主体部121往对方方向倾斜设置,且两所述弹性臂122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撑臂15的宽幅。每一所述弹性臂122内侧设有至少一凸出部1221,所述凸出部1221较靠近所述弹性臂122的末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有所述凸出部1221。
所述操作部11与所述扣合块12配合时,将所述扣合块12的两所述防呆柱123分别对准所述提示孔114和所述让位槽113,再使两所述支撑臂15通过所述通槽124,直至所述第一凸点154到达所述通槽124槽口下方,使所述主体部121限位于所述第一凸点154和凸出面1531之间,且所述主体部121的所述通槽内缘抵靠所述第一凸点154,所述主体部121的所述通槽外缘抵持所述凸出面1531。此时,两所述支撑面151朝向两所述防呆柱123,一所述防呆柱123部分进入所述提示孔114,一所述防呆柱123部分进入所述让位槽113内。
请参阅图5至图10,提供一电路板2及一配接卡3及一连接器4,所述扣持装置1可固定在所述电路板2上,用于扣持所述配接卡3(当然,也可以为其它对接元件,如所述电路板2等),其与安装于所述电路板2上的所述连接器4一起使用的,所述配接卡3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器4相连接,所述扣持装置1卡扣于所述配接卡3上的另一端。
对应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扣持装置1,所述电路板2设有两第一孔洞21,两所述弹性臂122可无阻碍的通过所述第一孔洞21,所述配接卡3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31及一第二端32,于所述第二端32设有两第二孔洞33。
组装时,首先将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1安装到电路板2上,使各所述弹性臂122穿过所述第一孔洞21,所述主体部121下表面挡止于所述电路板2的上表面,再进一步施加一作用力于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使所述主体部121位移至所述第二凸点155与所述操作部11之间进入所述凹槽115内,并抵靠所述第二凸点155,带使各所述支撑臂15侧向的所述支撑面151推抵两所述弹性臂122内侧,令所述弹性臂122撑张抵持所述第一孔洞21孔壁,直至穿过所述第一孔洞21的显露于所述第一孔洞21下方的两所述弹性臂122部分侧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孔洞21的直径,从而使得两所述弹性臂122难以从所述电路板2上脱出;使所述凸出部1221位于两所述支撑臂15之间并低持两所述支撑臂15内侧,设置有所述凸出部1221可防止两所述支撑臂15往内收缩,而减少了撑张两所述弹性臂122的幅度;与此同时,两所述防呆柱123向上移动直至其顶表面与所述上表面111平齐,此时,由于所述操作部11与所述提示孔114内的所述防呆柱123顶表面分别具有不同的视觉识别特征,以提示所述扣合块12已安装到位。
接着安装所述配接卡3,先将所述配接卡3的所述第一端31插入连接器4中,再将所述配接卡3上的所述第二孔洞33与所述扣合部14相对,然后,用力将所述配接卡3的所述第二端32向下压,顺着所述导引柱116,所述扣合部14由于受力会往所述导引柱116移动,当所述配接卡3的所述第二孔洞33穿过所述扣合部14时,所述扣合部14向外反弹,这时,所述配接卡3限位在所述扣合部14与所述操作部11之间并抵靠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即所述扣合部14扣压在所述配接卡3上表面上,若要取出所述配接卡3,只需用力将所述扣合部14往所述导引柱116方向扳动,所述配接卡3即可弹出。
当安装所述扣持装置1到所述电路板2上时,由于自所述操作部11沿相反方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所述扣合部14及至少两所述支撑臂15,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的面积也就是受力面积,相对地,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的面积最大,所以,利于徒手操作,以便于所述扣持装置1插掣定位作业进行,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从而增进产业竞争力;由于两所述弹性臂122分别自所述主体部121往对方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增强了两所述支撑臂15的所述支撑面151与两所述弹性臂15内侧的固持力,使得两所述弹性臂122难以从所述电路板2上脱出;由于所述主体部121对应所述提示孔114向上延伸有至少一所述防呆柱123,可以起到防装反、装错的效果,给组装带来了方便,所述防呆柱123伸入所述提示孔114内,还可以达到良好定位的目的,当所述防呆柱123顶表面与所述操作部11的所述上表面111持平时,也可以起到提示组装到位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扣持装置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由于自所述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所述扣合部及至少两所述支撑臂,所述操作部的所述上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受力面积,相对地,所述操作部的所述上表面的面积最大,所以,利于徒手操作,以便于所述扣持装置插掣定位作业进行,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从而增进产业竞争力。
2.由于两所述弹性臂分别自所述主体部往对方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增强了两所述支撑臂的各所述支撑面与两所述弹性臂内侧的固持力,使得两所述弹性臂难以从所述电路板上脱出。
3.由于所述主体部对应所述提示孔向上延伸有至少一所述防呆柱,可以起到防装反、装错的效果,给组装带来了方便,所述防呆柱伸入所述提示孔内,还可以达到良好定位的目的,当所述防呆柱顶表面与所述操作部的所述上表面持平时,也可以起到提示组装到位的作用。
4.由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呆柱顶表面分别具有不同的视觉识别特征,从而便于作业员快速收到所述扣合块组装到位的信息。
5.由于设置有所述凸出部,可以防止两所述支撑臂往内收缩而减少了两所述支撑臂撑张两所述弹性臂的幅度,从而保证了两所述弹性臂稳固地定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27)

1.一种扣持装置,装设于一电路板上,用以辅助定位配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一配接卡,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操作部,自所述操作部向上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所述配接卡限位在所述扣合部与所述操作部之间并抵靠所述操作部;
自所述操作部向下延伸有至少二支撑臂,其中一所述支撑臂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凸点,另一所述支撑臂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二凸点,所述第一凸点和所述第二凸点相对低于所述操作部,而所述第二凸点相对高于所述第一凸点;以及
至少一扣合块,位于所述操作部下方,其具有一主体部及由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二弹性臂,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撑臂的宽幅,所述主体部设有一通槽,供二所述支撑臂通过所述通槽,使所述主体部位于二所述支撑臂的所述第一凸点和所述第二凸点之间,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通槽内缘抵靠所述第一凸点;
组装时,二所述弹性臂自所述电路板上方贯穿所述电路板,进一步施加一作用力于所述操作部,使所述主体部位移至所述第二凸点与所述操作部之间,并抵靠所述第二凸点,带使各所述支撑臂侧向推抵二所述弹性臂,令所述弹性臂撑张抵持所述电路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支撑臂分别具有一所述第一凸点及二所述第二凸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二所述第二凸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凸点垂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凸点与二所述第二凸点呈三角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朝所述支撑臂倾斜,且其末端相对所述支撑臂的末端较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内侧设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二所述支撑臂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较靠近所述弹性臂的末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设有至少一防呆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设有贯穿其上下的至少一提示孔,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有一所述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容置于所述提示孔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有二所述防呆柱。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还设有贯穿其上下的一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位于所述扣合部一侧。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于所述扣合块方向凹设有一凹槽,所述防呆柱顶表面与所述操作部上表面平齐时,所述主体部顶面抵靠所述凹槽顶壁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防呆柱顶表面分别具有不同的视觉识别特征。
13.一种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操作部,自所述操作部沿相反方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扣合部及至少二支撑臂,其中至少一所述支撑臂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相对低于所述操作部;以及
至少一扣合块,与所述操作部相配合,其具有一主体部及由所述主体部延伸的二弹性臂,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每一所述支撑臂的宽幅,所述主体部设有一恰位于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通槽,以供二所述支撑臂通过至所述第一凸点到达所述通槽槽口下方,致使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凸点和所述操作部之间,且所述主体部抵靠所述第一凸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与二所述支撑臂互相垂直。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臂设有一所述第一凸点及至少一第二凸点,所述第二凸点较靠近所述操作部,且相对所述操作部高于所述第一凸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设有二所述第二凸点,且位于所述第一凸点垂线的两侧。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进一步具有至少一凸台,所述凸台相对所述操作部高于所述第一凸点,所述凸台具有一凸出面,所述主体部限位于所述第一凸点与所述凸台之间,并抵持所述凸出面。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点较靠近所述支撑臂的末端。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二所述弹性臂分别自所述主本部朝对方方向倾斜设置。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内侧设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二所述支撑臂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较靠近所述弹性臂的末端。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设有至少一防呆柱。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设有贯穿其上下的至少一提示孔,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有一所述防呆柱,所述防呆柱容置于所述提示孔内。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有二所述防呆柱。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于所述扣合块方向凹设有一凹槽,所述防呆柱顶表面与所述操作部上表面平齐时,所述主体部顶面抵靠所述凹槽内顶壁。
2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还设有贯穿其上下的一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位于所述扣合部一侧。
2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呆柱与所述操作部表面反射不同光线。
CN2009201949812U 2009-09-17 2009-09-17 扣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15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949812U CN201515578U (zh) 2009-09-17 2009-09-17 扣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949812U CN201515578U (zh) 2009-09-17 2009-09-17 扣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15578U true CN201515578U (zh) 2010-06-23

Family

ID=42486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9498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515578U (zh) 2009-09-17 2009-09-17 扣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1557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650A (zh) * 2011-10-13 2013-04-17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电池扣合结构的电子装置
WO2013060032A1 (zh) * 2011-10-27 2013-05-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连接装置
CN107918461A (zh) * 2016-10-06 2018-04-17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配卡固定装置及主板模块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650A (zh) * 2011-10-13 2013-04-17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电池扣合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03050650B (zh) * 2011-10-13 2014-11-05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电池扣合结构的电子装置
WO2013060032A1 (zh) * 2011-10-27 2013-05-0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连接装置
CN107918461A (zh) * 2016-10-06 2018-04-17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配卡固定装置及主板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15578U (zh) 扣持装置
CN206383527U (zh) 自动铆压装置
CN209592412U (zh) 一种自锁型摁压式fpc连接器
CN103717026B (zh) 电子装置及固定结构
CN216341389U (zh) 一种建筑工程护栏结构
CN201616960U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的机壳
TWM367372U (en) Keyboard keys
CN2926624Y (zh) 卡扣装置
CN210326193U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201994547U (zh) 线缆精确定位装置
CN208131775U (zh) 一种模具快速定位装置
CN214605858U (zh) 托盘吸塑模具
CN204002131U (zh) 一种自动快锁的连接锁组件
CN211907294U (zh) 一种薄型键盘按键
CN213782459U (zh) 一种线材接插的工装治具
CN220934138U (zh) 一种软包电芯电池模组bms定位工装
CN202068000U (zh) 电连接器
CN218601826U (zh) 便携式rfid数据采集终端
CN210549445U (zh) 一种键盘按键支架组装装置
CN217704412U (zh) 一种注塑模具定位机构
CN218100160U (zh) 一种可分离移动式键盘
CN218158876U (zh) 一种ops一体化触控一体机
CN216793574U (zh) 双附件式塑壳断路器
CN215701029U (zh) 一种整机锁螺丝夹具
CN213478828U (zh) 一种用于相邻展示单元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

Termination date: 20120917